太极推手也称打手
太极拳的推手运动名词解释

太极拳的推手运动名词解释
太极拳的推手运动是太极拳中重要的训练方法之一,也被称为太极拳的交流技术。
以下是几个与太极拳推手运动相关的名词解释:
1. 推手(Tui Shou):指太极拳中特定的双人对练形式,通过相互接触和应用太极拳的技术来进行身体的感知、调整和对抗。
2. 起势(Qi Shi):推手的起始动作。
通常是从太极拳套路的某个特定位置开始,进入推手状态。
3. 粘连(Zhan Nian):推手过程中的关键概念之一,指在接触对方时,保持柔软、粘附并紧密跟随对方的动作。
4. 吞吐(Tun Tu):推手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随着对方的力量变化,通过调整自身姿势和力量的吞吐来反制对方或保持平衡。
5. 按(An):推手中的一种技术,指通过控制对方的力量和结构,并利用自身的力量来压制对方,使其失去平衡或无法行动。
6. 掤(Peng):推手中的另一种技术,指通过向外弹开对方的力量,并反弹回来以保持自身平衡和控制对方。
7. 捋(Lu):推手中的技术之一,指用手臂或腿部的横向运动,既可以挡住对方的进攻,也可以将对方的力量引导到一侧。
8. 靠(Kao):推手中的技术之一,指利用身体的接触和重心的移动,以进一步压制对方或改变对方的姿势。
太极拳推手·分类、流派及套路

太极拳推手·分类、流派及套路作者:乔熛来源:《少林与太极》2008年第07期〔编者按〕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杨丽主编的《太极拳辞典》,是一本介绍太极拳知识的工具书,既适合于初学者、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使用,也可作为教练员、各级学校教师以及武术专业工作者、太极拳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其中《太极拳推手》一章的作者乔熛,系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主任,国家级教练员、硕士生导师,先后培养出亚洲太极拳冠军丁杰、世界冠军王二平、毕书军和严华等一大批全国冠军和近百名优秀武术人才。
经乔熛先生同意,本刊将《太极拳推手》一章内容经整理后分期推出,以便于广大推手爱好者对太极推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分类太极推手也称推手、打手、揉手、擖、掤手,是太极拳的双人徒手对抗练习,与太极拳套路是体与用的关系,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推手方法主要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
推手时,两人手臂相搭,按着一定的程序互相推换,周而复始,俗称“打轮”。
在“打轮”过程中,双方力争牵制对方,使其失去平衡,进而趁势将对方发放出去。
《打手歌》写道:“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
”经常练习太极推手,可以锻炼人体反应能力,提高身体灵敏、速度、力量、柔韧等方面的素质。
推手和太极拳配合练习,更可以收到相辅相成、均衡发展的功效,它简便易行,饶有趣味,对抗而无伤害,是一项别具一格的对抗运动。
单推手太极拳推手类型之一,是按照上肢参与的推化情况进行分类的推手类型,是双方按照一定的手法与要求,以各自的单臂相搭而进行的推手练习。
按照推手运行路线,它可分为平圆单推手、立圆单推手、折叠单推手等。
双推手太极拳推手类型之一,是按照上肢参与的推化情况进行分类的推手类型,是双方按照一定的手法与要求,在单搭手的基础上,另一手贴附于对方手臂的肘弯处而进行的推手练习。
根据推手时的运行路线,可分为平圆双推手、立圆双推手、折叠双推手、合步四正手等。
浅谈太极拳推手中的“四纲”

浅谈太极拳推手中的“四纲”浅谈太极拳推手中的“四纲”太极拳推手最大的特点是粘连相随,在实战中要利用沾劲将对方沾住,还要顺势拿下对方,灵活的运用技巧。
对这四个字,太极拳是非常重视的,被称为推手“四纲”。
这四个字最早出现在《打手歌》中。
《打手歌》是在李亦畬手抄的“老三本”中的一篇。
这首《打手歌》首句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打手(就是现在的“推手”)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由“掤捋挤按”组成的。
李亦畬那个时代,打手(推手)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形式,没有大捋推手,都是四正推手。
四正便是推手内容中的掤捋挤按,掤捋挤按中也包含着采挒肘靠。
另外学习太极推手态度一定要认真,不能随便画圈,一定要认真研习,体会八法的变化。
由于武派太极拳是活步推手,不像后来的杨式太极拳是定步推手,所以,《打手歌》的第二句就是“上下相随人难侵”。
实际就是要练到周身一家、上下协调的程度。
第三句和第四句讲的就是太极拳的技术特点了——“牵动四两拨千斤”。
在这里重要的是“牵动”,就是对对方的来力,一定要有一个牵引,这样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
“四两拨千斤”是个比喻形容,意思是用小力胜大力。
其关键的要点是受力的点一定要滚动,要空、松,这样才能引化对方来力,做到小力胜大力。
所以,“牵动”是四两拨千斤的前提。
学习太极推手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可以加强身体素质,是一项非常好的养生运动。
“引进落空合即出”讲的是太极拳技击的程序,要先引进,让对方落空,然后“合即出”,这是推手中引化拿发的一个程序。
这里要特别注意这个“合”字。
怎么叫“合”?就是在推手过程当中,我的身形、劲力都要和对方如影相随,才能知道对方的弱点在什么地方,才能把对方发出去。
“合”在这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一句是“沾连粘随不丢顶”,这是对上边五句话的一个总结,它着重讲的是推手的技术方法和技术原则要领——就是“粘连粘随,不丢不顶”。
对“沾连粘随”这四个字,各家的解释是有差别的。
我是这样认识的。
“沾”,讲的是太极拳的接手要轻,要准。
太极推手也称打手

太极推手也称打手、揉手、擖手,是太极拳的双人徒手对抗练习,与太极拳套路是体与用的关系,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后来其他一些武术派别也吸收了这一练习方式,产生了各种流派的推手。
清代流传的拳谱中有一首《打手歌》这样写道:“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拔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拈连黏随不丢顶训练基本原则训练方法掤劲听劲刚劲柔劲化劲发劲问劲展开基本概念经典拳论健身价值流派分类主要流派主要特点基本技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拈连黏随不丢顶训练基本原则训练方法掤劲听劲刚劲柔劲化劲发劲问劲展开编辑本段基本概念太极推手是以上肢、躯干为攻击部位,运用“掤、捋、挤、按、采、挒、杨式太极推手肘、靠”等技法以达到借力、发力,使对方身体失去平衡的一项具有对抗性、娱乐性、健身性、传统性的体育运动。
它以四两拨千斤、发人如弹丸、弹指一挥跌丈外,身体微动彼落空的技艺被人所称道。
太极推手,其宗旨:在不用护具之状态下,通过推手双方的阴阳矛盾运动,演练实战搏击的一种良好的运动形式。
它的研究和训练是以实战为目的,通过推手而不断提高实战搏击能力。
武术中踢打摔拿四大技术均可在推手中随意运动,充分体现了太极拳道的兼容性。
推手是信息的传递与反馈。
推手双方是信息的载体。
在信息输出与反馈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控制与反控制的精确度。
通过信息往复传递达到了控制与反控制的目的。
信息传递也分三个层次,低层次是皮肤知觉传递,中层次是气场感应传递,高层次是意念传递。
编辑本段经典拳论打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掤捋挤按须认真,采挒肘靠就屈伸。
进退顾盼与中定,沾粘连随虚实分。
手脚相随腰腿整,引进落空妙入神。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编辑本段健身价值太极推手一般采用均匀、缓和、有节奏的腹式呼吸,这有利于改善肺泡通气量,使呼吸深度加大。
张全亮教学吴氏太极拳八法

张全亮教学吴氏太极拳八法太极拳家张全亮先生以“王培生传吴式太极拳37式”为主要教学内容,讲解“吴式太极拳基本八法”,由“掤、挤、肘、靠、捋、按、採、挒”八法单操归穴习练、八法相生相克循环习练,到六合六冲体用及推手综合运用,使教学深化到太极心法的深层次。
张全亮老师(穿红衣者)授课张全亮老师授课吴式太极拳基本八法的教学体系,可归纳为三个方面:按窍运身,归穴单练按窍运身,归穴单练,是基本八法训练的第一个步骤和基本方法。
张全亮先生认为,“按窍运身”是王培生宗师生前在总结数十年体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理论。
这一理论创造性诠释和发展了“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传统理论。
“按窍运身”就是在拳法体用中以意导气按摩相应的穴位,即先将意念专注于相应穴位,引导内气自然聚合于此。
随之让内气沿着经络运行,内动外随,向上则如气蒸腾,向下则如水洇沙;如此,健身则可以通经化瘀,起到针灸、按摩的作用;技击则可以使对方劲力如攀沙山,如陷泥潭,蹬不上劲,抬不起腿,迈不开步,从而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神明境界。
人周身有360多个穴位,王培生先生创编的《吴式简化太极拳37式》178个动作,如何才能有效实施“按窍运身”?张全亮先生采取了吴式太极拳八法的重点穴位按窍运身法,即把握太极八法相对应的关键穴位,进行导引按摩。
其“劲别穴位歌诀”如下:掤劲命门找环跳,捋劲食指画眉毛;挤劲夹脊找前脚,按劲凭栏楼下瞧;採劲玄关找肩井,挒劲意在登后脚;肘劲劳宫肩井合,靠劲玉枕扛大包。
吴式太极拳基本八法单练按前后四手顺序进行。
前四手为进攻手:掤、挤、肘、靠;后四手为化解手;捋、按、採、挒。
每一劲别的单练起止都循规按穴,比如掤劲的操练:两脚并立,右掌前掤,右手以食指尖引导向前上方抬至拇指尖与右鼻翼同高的时候,意想右鼻孔外张,右掌产生掤劲,随之,右手中指与无名指相贴,手掌内旋,手心向里;左手向前抬起,拇指与心口相对;右脚向前迈进一步,左脚随即跟上,意想心窝向前找左手拇指指甲,右掌产生掤劲;随即右掌外旋,掌心朝前,以食指尖引导向前伸展,左手跟进,同时,右脚向前迈进一步,屈膝前弓,重心移向右腿成右弓步,目视右掌食指尖。
2020智慧树,知到,特色武术太极修炼与身心拓展章节测试完整

最新资料欢送阅读2021 智慧树,知到,特色武术:太极修炼与身心拓展章节测试【完满答案】智慧树知到?特色武术太极修炼与身心拓展?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中国武术的通用礼仪是:A.鞠躬B.合十C.抱拳礼D.握手答案 :抱拳礼2、太极拳入门的根本条件是:A.真传B.苦功C.悟性D.商议答案:真传,苦功,悟性,商议3、中华太极的主要修习方法有:A.明其理B.研其义C.悟之道D.行其法答案 :明其理,研其义,悟之道,行其法4、本章介绍的太极拳根本步型主要有:A.弓步B.马步C.虚步D.歇步答案:弓步,马步,虚步5、本课程重申的“大学太极〞不但是特指大学生练习太极拳,更是指经过修炼太极拳,将身心放大。
A.对B.错答案:对6、经过太极拳的修炼,可以转变习练者的身心状态,将身体变得更加灵便,精神变得更加勇猛。
A.对B.错答案:对7、在修炼太极的过程中,套路练习是特别重要的,而对拳经拳法的研修与理解其实不重要。
A.对B.错答案: 错8、调息可以锻炼呼吸,是太极拳特别重要的练习内容。
A.对B.错答案: 对9、抱拳礼的根本动作是右手握拳,左手五指并拢变掌,并将左掌掩在右手的拳面上。
A.对B.错答案:对10、师生礼的礼仪标准是:学生先抱拳起手行礼,老师再举手抱拳回礼。
当老师手放下时,学生再将两手放下。
A.对B.错答案: 对第二章1、白鹤亮翅的定式的步形是:A.马步B.弓步C.虚步D.仆步答案:虚步2、图中所示的是太极拳哪一个招法动作的定式?A.野马分鬃B.白鹤亮翅C.云手D.手挥琵琶答案 : 手挥琵琶3、野马分鬃下手的劲力是:A.上靠B.下采C.横挒D.下垂答案: 下采4、云手动作练习过程中,由以身带手变成以手领身的机会是:A.上手经过眼前时B.起手时C.身体腰胯的能量将要到头时D.上手运转到一端极远时答案 :身体腰胯的能量将要到头时5、三尖相照的“三尖〞指的是() 。
A.肩头B.食指尖C.鼻尖D.脚尖答案:食指尖,鼻尖,脚尖6、云手的要点技术有:A.以身带手、以手领身B.两手画圆、循环无端C.运气在手、手指伸展D.身体动转、虚实变换答案 :以身带手、以手领身,两手画圆、循环无端,运气在手、手指伸展 , 身体动转、虚实变换7、白鹤亮翅可培养人的平衡能力。
特色武术:太极修炼与身心拓展_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特色武术:太极修炼与身心拓展_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九式太极操的全身调理式要求动作到位,挺拔舒展,身形自如,以下哪一条不是此动作的要求和要点:参考答案:以柔克刚,后发先至。
2.拳谚云:()长一寸,力长十分。
参考答案:筋3.在本章的教学内容中,通过搓腰揉腹、背后七颠、震脚抖肩等方法达到疏通气脉、活跃气血、放松全身的效果的动作方法名称是()。
参考答案:搓抖震揉4.叩击排打的部位为,两肋、颈椎、腰腹和膝盖、肩背等。
参考答案:正确5.本课程强调的“大学太极”不仅是特指大学生练习太极拳,更是指通过修炼太极拳,将身心放大。
参考答案:正确6.师生礼的礼仪规范是:学生先抱拳起手行礼,老师再举手抱拳回礼。
当()手放下时,学生再将两手放下。
参考答案:老师7.本课程强调的“大学太极”不仅是特指大学生练习太极拳,而且是指通过修炼太极拳,将身心放大。
参考答案:正确8.在修炼太极的过程中,套路练习是非常重要的,而对拳经拳法的研修与理解并不重要。
参考答案:错误9.以下哪一条是手挥琵琶手臂动作的正确要领?参考答案:沉肩坠肘,力达两掌10.太极修炼对身心拓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参考答案:正确11.本章介绍的太极拳基本步形主要有参考答案:半马步_仆步_马步12.在太极拳修炼过程中参考答案:既需要老师的真传,也需要修习者的苦功、悟性和同道之间的切磋和研练13.本章介绍的哪一个招法动作可帮助我们理解虚实转换,使身体动转自如,反应机敏。
参考答案:左右动转14.摩拳擦掌可以使我们神意回归,经络疏通,很好地调动我们的能量,让我们的最佳状态得以回归。
参考答案:正确15.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一种重要的练习形式,是太极拳技法和劲力训练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也称为打手和揉手。
参考答案:正确16.练习安神养元式可促使气血的运转,有助于腰腹部的放松和元气的回归。
参考答案:正确17.通过太极拳的修炼,可以转化习练者的身心状态,将身体变得更加灵活,精神变得更加勇猛。
太极推手听劲在散打实战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 一) 理 论 综 述 太 极 推 手 是 我 国武 术 技 击 德 内 容 之 一 , 是 太 极 拳 运 动 德
对练和对抗形式 。太极推手原称“ 打手 ” , 可 以在不用护具 、 设 备德情况下练习各种技击 方法 , 是 训练周 身皮 肤触觉 和本 体 感 觉的一种竞技运动 。 在推手 中, 要 求 以静 制 动 , 以柔 克 刚 , 避 实击 虚 , 借 力 发 力, 随人刚柔 , 由己静 动 , 尤其讲究 “ 听劲 ” , 通过 自身触觉来 判
摘 要: 运 用 文 献 资料 法 、 比较 分 析 法 和 专 家访 谈 法 , 以本 人 对 太极 推 手 的体 悟及 其 在 散 打 教 学 的 实 战 应 用 为 基 础 , 对 太极
推 手 的 听劲 在 散 打 比赛 搂 抱 中的 应 用进 行 分 析 , 并发 表 自 己的 见 解 , 以期 为 广 大教 练 员和 运 动 员提 高散 打 实战 技 巧 提 供 理 论 指 导, 并借 以提 高 武 术散 打 的观 赏性 。 关键词 : 太极 推 手 ; 散打 ; 搂 抱
和他后续的劲路 , 形 成 一 个 本 能反 应 。 人对任何感觉都是有 反应 的 , 反 应 分 机 械 反 应 和 本 能 反 应, 即 经 过 大 脑 的思 维 反 应 和 不 经 过 大 脑 的思 维 的 反 应 ; 如:
提高教练员 的指导水平 和运 动员 的实战应 用水平具有 十分现 实的意义 , 并且可以提高散打 比赛的观赏性 , 推动散 打运动 向
断 对方 力 量 的 大 小 、 方 向 和部 位 , 并 及 时 对 动 作 做 出反 应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推手也称打手、揉手、擖手,是太极拳的双人徒手对抗练习,与太极拳套路是体与用的关系,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后来其他一些武术派别也吸收了这一练习方式,产生了各种流派的推手。
清代流传的拳谱中有一首《打手歌》这样写道:“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拔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拈连黏随不丢顶训练基本原则训练方法掤劲听劲刚劲柔劲化劲发劲问劲展开基本概念经典拳论健身价值流派分类主要流派主要特点基本技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拈连黏随不丢顶训练基本原则训练方法掤劲听劲刚劲柔劲化劲发劲问劲展开编辑本段基本概念太极推手是以上肢、躯干为攻击部位,运用“掤、捋、挤、按、采、挒、杨式太极推手肘、靠”等技法以达到借力、发力,使对方身体失去平衡的一项具有对抗性、娱乐性、健身性、传统性的体育运动。
它以四两拨千斤、发人如弹丸、弹指一挥跌丈外,身体微动彼落空的技艺被人所称道。
太极推手,其宗旨:在不用护具之状态下,通过推手双方的阴阳矛盾运动,演练实战搏击的一种良好的运动形式。
它的研究和训练是以实战为目的,通过推手而不断提高实战搏击能力。
武术中踢打摔拿四大技术均可在推手中随意运动,充分体现了太极拳道的兼容性。
推手是信息的传递与反馈。
推手双方是信息的载体。
在信息输出与反馈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控制与反控制的精确度。
通过信息往复传递达到了控制与反控制的目的。
信息传递也分三个层次,低层次是皮肤知觉传递,中层次是气场感应传递,高层次是意念传递。
编辑本段经典拳论打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掤捋挤按须认真,采挒肘靠就屈伸。
进退顾盼与中定,沾粘连随虚实分。
手脚相随腰腿整,引进落空妙入神。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编辑本段健身价值太极推手一般采用均匀、缓和、有节奏的腹式呼吸,这有利于改善肺泡通气量,使呼吸深度加大。
太极推手讲究蓄劲如开弓,发劲似放箭。
采用吸足呼尽的呼吸方法,即节省能量消耗,又提高肺泡气体交换率,为细胞摄氧和用氧提供了方便。
因此,练习太极推手能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
另外,太极推手是中枢神经运动、呼吸运动和骨骼肌肉运动相结合的综合性运动。
对改善血液循环、加强人体体质、提高韧带的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及祛病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编辑本段流派分类太极拳推手从运动形式上可分为定步推手和活步推手两种,目前创编的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将这两种形式有机融合,其运动形式表现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而其基本功是训练掤、捋、挤、按的四正推手和训练采、挒、肘、靠的四隅推手。
太极推手对练套路是吸取了各流派推手的精华而创编的,它具有传统性、科学性、健身性、技击性、观赏性、娱乐性,因而易于普及。
太极推手各派形式诸多。
如:推平圆、推立圆、单推手、双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四正四隅推手、一进一退推手、三进两退推手、两进三退推手、大推手、烂踩花推手、散推手等等。
如此之多的推手,乃为各派拳师在教拳过程中的创造,其目的有二,一是便于学者进门入道,二是显示传统内容之多。
有一利必有一弊,无形中为推手而推手,在推手中练推手,从而导致了现代推手竞技运动中,大部分运动员不练拳架专练推手,舍本求末。
一般人在推手中练平圆、练立圆、练腰胯劲等等,而与拳架脱节。
因而难以产生太极高手。
真正的推手功夫是在拳架中练出来的,推手只是对意与形的检验,是否能够将拳架中练出来的技击能力充分发挥出来而已。
编辑本段主要流派推手流派与风格:开展较为广泛的太极拳推手大致为四大流派,其风格特点各异。
一、是陈式太极拳推手,主要有管脚、拿关节;二、是杨式太极拳推手,主要是棚劲大,以发劲为主;三、是吴式太极拳推手,主要是柔化为主。
四、是田金龙博士创立的“三摇三摆太极功法”推手,三摇练习引化技术,三摆练习发放技术。
“三摇三摆”是对现有五式(陈、杨、孙、武、吴)太极拳的提炼和升华,是太极拳内劲核心,是对太极拳动作结构解析。
编辑本段主要特点推手方法主要有:“掤”,用手臂沾接、捧架对方,筑成防线;“捋”,太极推手顺势向侧方或向后牵引;“挤”,向前挤压,逼迫;“按”,向下、向前推按;“采”,向下牵引;横向分化或进击对方;“肘”,用前臂旋转或肘关节制约、攻击对方;“靠”,以肩、背挤压。
推手时,两人手臂相搭,按着一定的程序互相推挽,周而复始,俗称“打轮”。
在“打轮”过程中,双方力争牵制对方,使其失去平衡,进而趁势将对方发放出去。
技术高超者能使对方双脚腾空,掷跌于地,自己却安稳自若。
推手双方必须保持手臂沾连不脱,在互相黏随的运转中动摇对方的重心。
推手禁用腿法,也不准使用摔跤、擒拿、击打等方法。
这与以踢、打、摔、拿为主的散手项目迥然不同。
它是一种彼此制约、掌握平衡、刚柔相兼、别具一格的对抗运动。
有些地区流行的推手,允许用手或腿或手足兼用缠绕对方关节,但多数地区禁而不用。
推手的形式很多,可以分为单推手、双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推手、散推手等。
其中最基本的是定步双推手,也称四正推手,练习时双方对面站立,一脚在前,脚步不动,用掤、捋、挤、按4种方法推揉打轮。
活步推手是在四正推手的基础上,两人脚步移动,一进一退,直线往返;也有的两人侧身走成圆形。
大捋推手是用采、、肘、靠4种方法按顺序打轮,因其劲力多为斜向,故又称四隅推手;其脚步移动成弧线,进者3步,退者2步,边走边转,脚步轻快。
散推手是两手推挽不拘形式,不按固定程序打轮的推手方法,形式更为自由。
推手的运动特点是不丢(脱离)不顶(顶撞),以静待动,以柔克刚,与打太极拳的要领是一致的。
推手中的“静”不是静止,而是精神集中,仔细观察,感觉,尤其是通过身体触觉,准确判断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以便及时做出反应,这叫做“听劲”。
太极推手要求知己知人,后发先至,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急则急应,缓则缓随,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其基础全在于“听劲”技巧。
推手中的“柔”也不是消极躲避、软而无力,而是要求以巧制胜,避实就虚,用小力胜大力。
如对手来势凶猛,就要走化旋转,避开锋锐,将对方引进,并使其力量分散,落空,陷于被动,再集中优势出击对方,其劲力迅猛如放箭。
推手中掌握这种“先化后发”、“以柔克刚”的技巧,称为“懂劲”。
经常练习太极推手,可以锻炼人体反应能力,提高身体灵敏、速度、力量、柔韧等素质。
推手与太极拳配合练习,更可以收到相辅相成、均衡发展的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推手与太极拳一样得到广泛流传。
由于它简便易行,饶有趣味,对抗而无伤害,所以在开展太极拳的地方,大都有人练习太极推手。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对练形式。
以双人锻炼为主。
运用太极拳的劲力、技法,遵循太极拳的原则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进行的运动。
在起过程中综合运用太极拳的各种身法、步法和招式,是太极拳体系中训练技击能力和劲力感悟性的重要手段。
传统太极拳推手经常在师生之间和学员之间进行。
现代武术比赛中设立了太极推手项目,分级别进行,并对场地、服装、参赛年龄、局数等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编辑本段基本技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掤:如水负舟行。
先实丹田气,次祭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
任尔千斤力,飘浮亦不难。
捋: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势力,引之使长延。
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
重心自维持,莫被他人乘。
挤:用时有两方。
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
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
又如钱投鼓,跃跃声铿然。
按:运用似水行。
柔中以寓刚,急流势难当。
遇高则澎满,逢洼向下潜。
波浪有起伏,有孔必窜入。
采:如权之引衡。
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
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秤。
若问理何在,杠杆作用存。
挒:旋转如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寻丈。
急流成漩涡,卷浪若螺纹。
落叶坠其上,倏尔便沉沦。
肘:方法有五行。
阴阳分上下,虚实宜辨清。
连环势莫当,开花捶更凶。
六劲融通后,用途始无穷。
靠:其法分肩背。
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
一旦机可乘,轰然如倒礁。
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
拈连黏随不丢顶训练基本原则拈:如两物互交,拈之使起。
在太极拳术语,谓之拈劲。
然非直接拈起之谓。
实相关图书间接拈起之谓。
而含有劲意。
双兼之两义。
譬如敌我两人推手或交手时,敌人体质强壮、气力充实、马步稳固,则势难将敌人掀动、或移其重心,则用拈劲,即能使敌人自动失其重心。
其法先用意探之,使敌人气腾,精神向上注,则敌体上重而脚轻,其根自断。
此即敌人之自动力所致。
我则顺其势撒手以不丢顶之劲,引敌悬空,是谓拈劲。
连:贯穿之谓。
手法毋中断、毋脱离。
接续绵绵,无停无止,无休无息,是谓连劲。
黏:即粘贴之谓,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浮我随,彼沉我松,丢之不开,投之不脱,如粘似贴,是谓黏劲。
随:随者,从也。
缓急相随,进退相从,不即不离,不先不后,舍己从人,量敌而进,是谓随劲。
不丢顶:丢者,离开也。
顶者,抵抗也。
即不脱离、不攘先、不落后之谓也。
编辑本段训练方法掤劲(这里是广义的掤,不是狭义中的掤、挤、按中的掤)由太极拳架挤推手中训练相关图书出来的,周身都有的,由内向外成放射状的扩张力,当身体任何部位收外力压迫时,都表现出既不丢也不顶、与之完全平衡的力叫掤劲。
意思是说与人交手时,当自身某部位收到对方柔劲攻击时,自己的反作用力始终与对方保持平衡。
其动作平衡精度高,加一羽为顶,减一羽为丢。
听劲指推手时通过触觉判断对手劲力变化的感知力。
《陈式太极拳》注:"所谓听劲,乃是由皮肤的触觉和内体感觉来探测对方劲的大小,长短和动向的意思。
"听劲是懂劲的必由之阶,练习听劲须由学习沾黏劲入手。
运用听劲时,应"先将己身呆力俗气抛弃,放松腰腿,静心思索,而敛气凝神以听之"。
一般情况下掤劲越好,听劲的灵敏度就越高,听劲好的选手,一接触对方就能预知对方的意图,这叫“入骨三分”也叫”人不知罚,独知人”。
所以在推手比赛中,听劲好的选手,处处势势总走在对手前面,甚至能调动对方以求主动,总处于优势地位。
提高听劲的方法有:1.多练太极拳架。
走架时全身放松以外意要注于神,神要覆盖全身,观注全身各处细微的动静,这样经久练习全身触觉自然发达。
2.多与各种类型的选手推手,来丰富自己的听劲经验。
特别要与那些体重轻、技术好、反应灵活的运动员推,不比劲力,专注于对手的劲路变化,来提高充实自己的听劲能力。
3.多闭上眼睛与人推手,完全依赖接触部位的触觉来探听对方的消息。
此种练法能使自己专注于推手,神不外泄,此法提高听劲能力很快。
以上三法经久揣摩,自然经验丰富,听劲高超。
刚劲在太极举中的特别定义应该是:由太极拳及推手中训练出来的,由丹田为太极推手动力源发放出来的,一种刚猝迅猛的螺旋惊弹力。
瞬间的爆发力称为刚劲。
在推手中它是最具摧毁力的1.要换劲,先辈一再教导们,要舍得把自身皆有的僵力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