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史诗与民间叙事诗

合集下载

谈羌族民间叙事诗《木姐珠与斗安珠》

谈羌族民间叙事诗《木姐珠与斗安珠》

的显 现和演化 , 着丰厚 的历史文化 内涵 。羌族是 中国历史上 一个 亲 ,这是 现 实生 活 中羌族 人 考验 女婿 的真实 写照 。叙 事诗 中 天神 有 古老 又极富传奇 色彩的 民族 ,早期 以游牧方 式生活在 西戎 ( 甘 、 今 移 。并在岷 江上游定居下 来 ,现今 居住在 四川省 阿坝州藏族 羌族 自 阿爸木 比塔 出 了3 道难题 ,在斗安 珠一 一完 成后才 将女儿 许配 给 了
既富于想象又有合情合理的夸张巧托天神之名赋予本民族为天的后代的崇高地位于是现实生活中的凡人在精神上找到了依托在冥冥天界中有天神时刻注视着自己并不时伸出援助抚慰之手这使羌族人有了一种优越感在大自然面前不再畏惧胆怯因为他们有了一个坚强的精神支柱任何事物战争祭祀瘟疫洪水地震等灾难的发生都有了一个合理的说法或者是天神高兴或者是人们的行为惹恼了天神是天神发怒的结果而最终人们都会快乐因为他们梗概
映 出羌族 男女为 自由美满 的爱情不 畏艰难 的斗志 ,歌 颂了羌族人 四、 《 j - 木姐 珠与斗安珠 》是羌族古 老、神秘精神世界 的反 映 良的勤劳和智慧 。 ( )每 个 民族 都对 客观 存 在有 着 自己的认识 ,并将 之系 统 一 在远 古 的时候 。天地 浑浊 。世上 没有 粮食 作物 与 鸟兽 飞禽 , 当然 也没有礼数 文化 ,天上 的女神木 姐珠 因天庭 “ 束缚 自由” ,向
说 间故 事。 《 木姐 珠与 斗安 珠 》的故事 情节 涉及 了羌人 的历 史 、习 年岁小 , 是儿来 不喊娘 ,等 到郎大姐 已老 ,花 也谢 来叶也黄 。”
俗 、精神信仰 等诸多方 面 ,具有鲜 明 的史 诗特征 。从 中不但 能清晰 正是 对这 种不公 正婚姻 的有力批 判 。历 史上广大 羌族青年对包 办婚 地看到羌族 人从古 至今 的现实 生活片段 ,更能体 会到这个古 老 民族 姻 的斗争层 出不 穷 ,逃 婚不断 ,大胆追 求 自由的爱情 。该叙 事诗 中 复杂 、深奥 的精 神世界 。 木姐珠 和斗安珠 冲破神 人界 限 ,大胆相 爱 ,并 向至高无 上的天神木 二 比塔 发动挑 战 ,其 中饱 含 了羌 族人 民生生不息 的顽强-争精 神 。天 " 1 一 《 木姐珠 与斗安珠 》是 羌族社会 一部极 富浪漫色彩 的传奇叙事 女 木姐珠不顾 自己的神 仙之尊 ,为追 求 自由爱 情与凡人斗 安珠恋爱 长诗 , 事 向我们 展示了古代 羌族社会 人与神 、神权 与反神权复杂 并 在不断抗 争后结为 夫妻 ,这是对 现实生 活中男女青 年抗 争精神 的 故 的斗争场 面 ,表现 了劳动人 民对神权 、天命 的大胆挑 战 ,真实地反 集 中体现和对 封建婚姻 制度 的大胆挑 战。

民间文学小常识

民间文学小常识

民间文学小常识导读:1、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

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

这四个特征联系起来就成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传播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别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民间文学小常识

民间文学小常识

民间文学小常识本文是关于民间文学小常识,感谢您的阅读!1、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

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

8第八章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述(网络版)(1)

8第八章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述(网络版)(1)

第八章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第一节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述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概念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这一概念是相对于汉族民间文学而提出的,一般简称为民族民间文学,从范围上看,它包括我国除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各种民间文学作品。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又是一个集合概念,指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和承传的文学,它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心理,表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

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特征第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民族化特征是指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以本民族的艺术形式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性格的特点。

从内蕴到艺术形式的民族化正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内尺度和外标识。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在他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也就成了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文学又可以称之为本民族的心灵史,因为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总是努力的塑造着本民族的民族精神。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也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征。

第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地域化特征指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受特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形成某个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地域化特色的先天因素,社会和文化环境是适生于本地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人文生态系统,它们共同使某一地域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呈现出鲜明的地域化特征。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地域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各少数民族创造的独属于某地域的民间文学,因为是直接由某地域的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环境共同孕育而成,所以它在内容题材上会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

二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相互交流和影响的过程中会出现地域化改造现象。

原产生于某地域的民间文学传承到其它地域时,往往在内容题材及细节因素上会发生地域特征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民间文学之间形成交流的必要条件。

第三、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多功能化特征是指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所具有的民族史、宗教信仰、文化教育、娱乐审美等等多方面功能的特点。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史诗:民族的口述史⏹1、史诗的概念⏹史诗(epic)是一种古老而又宏伟的民间韵文叙事,主要内容是叙述民族的历史,同时而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

⏹史诗也是集歌唱与叙述于一身的最宏大的文学,也是至今仍然在口头演唱的最古老的文学。

⏹2根据史诗叙述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创世史诗⏹二是英雄史诗⏹史诗与历史、现实日常生活的关系:⏹(1)史诗与历史的关系:史诗即是编年史,一本“部落记事”,是习惯与传统的最重要的记录。

⏹(2)史诗与现实日常生活的关系:它带有一般娱乐性质的故事书。

⏹史诗的文体形式史诗在体式上,结合散文文体作品的叙事传统和韵文体作品的抒情和格律,构成宏大的综合性叙事形式。

这种形式是建立在已有神话、传说等散文体文学体裁,有祭词、祝词、赞歌、歌谣、谚语等韵文体裁基础上。

同时,它是神话、编年史、列王传、圣徒传、神普和家族谱系、箴言律法、哀歌、颂诗、碑志、情歌、民间传说、宗教寓言、虚构故事、书信、预言、随感录、启示录等表现形式的汇编,体现着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写作方式,是世界上最自由、最多样的写作形式的组合。

⏹3、史诗的社会功能⏹(1)构建祖先的谱系⏹史诗是神话思维的产物,是关于起源的故事。

史诗最始时期的内容,主要是追溯人类社会或某一个族群的创始历史和初始时间。

⏹当世俗权威和世俗权力产生之后,史诗就侧重追溯一个统治集团或家族世系的谱系。

⏹2)权力话语的合法性⏹史诗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其传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抬高最高统治者的身份,以担保历朝权利的的合法性。

⏹4、史诗承载着神话⏹史诗与神话的相同点⏹史诗与神话是一对孪生姊妹,互为依存。

史诗的内容就是神话,神话通过史诗获得了“活”的地位,没有史诗,神话只能变成僵死的文字。

供后人考据;神话则让史诗更为神圣和深邃。

⏹史诗与神话的不同点⏹史诗与神话的思想倾向不完全相同:早期的史诗所叙述的多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人类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已的存在和力量。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试题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试题

一、大纲说明: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按新修订的教学计划规定为专业限选课。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对民间文学的历史、现状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对民间文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学会分析鉴赏民间文学作品,能够区分不同体裁的民间文学,近而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学的珍惜、热爱之情和保护民间文学的责任感、使命感。

特根据《民间文学概论》的教学大纲制定该课程的考试大纲。

二、命题要求:本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为中国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内容涉及到民间文学的含义、性质;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方法和原则;具体的民间文学体裁、各体裁民间文学代表作的鉴赏等方面。

主要测试学生对民间文学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对民间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内容覆盖《民间文学概论》十二章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难度中等;题型设计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叙述题、论述题等六大类型;试题分值的分布情况如下:填空题(每空1分,共10空,占10%)、单项选择题(10题,每小题 1.5分,共15分,占15%)、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共20分,占20%)、简答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占20%)、叙述题(1题,15分,占15%)论述题(1题,20分,占20%);考卷类型为闭卷;考核时间为100分钟。

三、大纲正文:【考试内容及要求】绪论识记:民间文学的含义、范围。

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民间文学的价值。

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识记: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的含义。

理解:民间文学四大基本特征的相互关系。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搜集、记录与整理识记:中国古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成就和特点。

理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方法与原则。

运用:运用民间文学田野调查的方法搜集整理身边的民间文学作品。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绪论1.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

2.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1)民间文学是民众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一种方式,满足民众的表达需要和创作欲望,也是民众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化的手段。

2)民间文学可以使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娱乐和放松。

3)民间文学是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工具。

4)民间文学是了解民情民风的有效途径和进行相关研究的参考资料。

3.民间文学与民俗的关系:1)民间文学与各种活动相融合2)民间文学活动本身形成娱乐民俗3)民间文学反映了民俗生活4.民间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1)民间文学与生产劳动的关系2)民间文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3)民间文学与阶级斗争的关系5.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法2)历史追溯法3)共时比较法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1.民间文学根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表演性。

2.群体性又叫“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相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最具区别性的特征。

1)民间文学的群体性体现在它是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

2)民间文学的群体性表现在其内容上,反映着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

3)民间文学集中体现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3.群体性的表现:1)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合作式、综合式)2)在流传过程中3)在民间艺术创作、表演方式上4)在思想内容上5)在艺术形式上4.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

5.变异的原因:1)口耳相传,难保原样2)讲究著作权,传播者可以改动3)作品异地流传,因环境不同而变异4)因时代变化而变异6.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1)创作主体不同2)创作流传的形成不同3)思想、情趣有所不同4)功能作用有所不同7.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1)民间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影响。

比如中国第一个大诗人屈原的创作在题材和内容等方面就受到民间文学的很大影响。

民间文学重点

民间文学重点

民间文学重点名词解释1、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箭垛式人物:围绕人物的机智多谋或滑稽幽默的人格特征而展开的故事。

一般围绕一个著名的典型人物形成一个故事群,这个人物就成为“箭垛式”人物,他又不断粘连类似的故事。

3、故事类型:根据故事情节分类归纳的完整单位。

情节大同小异的故事,都属于同一个类型。

...故事研究者将各种故事类型加以分类编排,编制类型索引,4、仪式歌:仪式歌是民众在祈福消灾、过节贺喜、祭神送葬、迎宾做客等仪式活动中所唱的歌谣。

仪式是民众在某些特殊情形下举行的具有法术、通神、转折、过渡等功能的程序化的隆重活动。

在仪式中有一定特定象征意义或文化功能的程序化行为,此时念诵或演唱的套语、歌谣就是具有特定功能的仪式歌。

主要有三种:法术歌、节令歌、礼俗歌。

5、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特色的文艺现象。

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集体创作、口头流传这两个重要特征决定了民间文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的基本面貌和特色。

6、万物有灵观:指原始人或科学不发达的社会群体所持有的对灵魂或精灵的信仰。

该信仰认为人、动物、植物等客观事物都有一种不依赖于物体、可以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即灵魂。

灵魂可以暂时离开人体,也可以永远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

灵魂或精灵左右着客观世界的进程,是持有原始信仰者的崇拜对象。

这种观念进一步发展导致了鬼神观念的产生。

7、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姆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㈡史诗以神话世界观为基础,现实性逐渐增强:史诗与神话、 传说联系密切。史诗可以理解为以诗的形式讲述神话。但 是,史诗与神话又有差别:文体上有韵散之别,人物上有 神格差异。史诗产生越晚,主人公的神格特性越少,人格 特征越占主导地位,越与传说接近。
史诗的四个特点②
㈢史诗包含丰富的民族知识:史诗包括了一个民族经验、观念、 信仰等各种知识,是民族起源、迁徙、战争、兴衰的形象 化展现。在史诗中还有对该民族古代生活场景如生产、议 事、选举、节日、祭祀、娱乐、体育等的描述,是非常宝 贵的人类早期文化资料。
苗族《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的创世史诗,共8000多行,分
为四组:
第一组《开天辟地》,叙述天地日月、山川河流的形成,特点是男 性巨人(神)集体创作世界(30位神共同创造天地,打造日月)
第二组《枫木歌》,叙述物种起源、人的起源,显示苗族对枫树的 崇拜(枫树—蝴蝶妈妈—与泡沫成亲—12金蛋—孵化出姜央等人、神、动物)
中国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史诗
•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 1 Ⅰ—1
苗族古歌
• 2 Ⅰ—2
布洛陀
•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 4 Ⅰ—4
牡帕密帕
• 25 Ⅰ—25
玛纳斯
• 26 Ⅰ—26 江格尔
• • 27 Ⅰ—27 格萨(斯)尔
• 547 Ⅰ—60 科尔沁潮尔史诗 • 548 Ⅰ—61 仰阿莎 • 549 Ⅰ—62 布依族盘歌 • 550 Ⅰ—63 梅葛 • 551 Ⅰ—64 查姆 • 552 Ⅰ—65 达古达楞格莱标 • 553 Ⅰ—66 哈尼哈吧 • 554 Ⅰ—67 召树屯与喃木诺娜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 云南省梁河县 云南省思茅市 新疆苏柯尔克孜州、新疆文联民协 新疆和布克赛尔县、博尔塔拉州、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文联民协 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新疆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贵州省盘县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云南省双柏县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云南省元阳县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人类迁徙记》不仅口头流传,还被记载在纳西族东巴 葛》,流行于云南楚雄彝族居住区,包括四个 部分:1.创世;2.造物;3.婚事和恋歌;4.丧葬。
• 彝族人民非常珍视这部史诗,称之为彝族的“根谱”, 每当过节由“毕摩梅葛”讲唱的最为肃穆。也可以由老 年、青年梅葛或娃娃梅葛演唱。
• 南北朝的民间叙事诗《木兰辞》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 唐代民间叙事诗保留在《敦煌变文集》中。
• 清代乃至民国,湖北出现《钟九闹漕》,江浙等地出现 《五姑娘》《鲍六姐》等。
少数民族民间叙事诗
• 少数民族民间叙事诗在少数民族文学中占居重要 地位。
• 有些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没有历史典籍,也没有 文人文学,但是却有自己的民间叙事诗,世代流传不废。
• 汉族没有史诗,但有很多民间叙事诗。
汉族民间叙事诗
• 汉族民间叙事诗可以追溯到《诗经》,其中《生民》 《公刘》《绵》《皇矣》《大明》 5首,被称作周民族 史诗,叙述了周人起源、迁徙和壮大的历史。另外, 《氓》《谷风》也是叙事诗。
• 汉乐府诗有著名的《陌上桑》《病妇行》《十五从军征》 等。汉末《孔雀东南飞》则是我国民间叙事诗的代表作 之一。
㈣史诗主题宏大,叙事庄严,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史诗讲述民 族历史和祖先功业,是教育后代的重要“教材”,往往在 重大节日、祭典和重要时刻讲唱,用于凝聚人心。
史诗的神秘性
讲唱史诗还用来消灾、治病、祈求民族兴旺。 史诗讲唱艺人都有一个神奇学艺过程的故事。
三、史诗的类型①
史诗,可以分为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两种。
㈠创世史诗,又称“原始性”史诗或神话史诗。
创世史诗主要讲述一个民族早期想象中的创世过程以及 本民族起源和历史大事等。它对宇宙、事物、人类及其 文化制度的想象性解释,与神话最为接近。
我国创世史诗主要分布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如苗族《苗族古 歌》,彝族《梅葛》《阿细的先基》,纳西族《人类迁徙记》 《祭天古歌》,白族《开天辟地》,拉祜族《牡帕密帕》,阿昌 族《遮帕麻与遮米麻》等。
格萨尔王唐卡(左青年,右老年)
四、民间叙事诗
• 民间叙事诗是民间诗歌中的叙事体长歌,是民众集体创 作、口头流传的韵文故事。
• 就体裁而言,民间叙事诗和史诗都属于民间叙事体长诗。 共同特点:是有情节、有人物、使用韵文(或韵散相间) 的语言形式,且由民间歌手传唱。
• 区别在于:史诗是一个民族早期的作品,民间叙事诗则是 较晚时期的作品;民间叙事诗没有史诗的庄严性、神圣性。
第三组《洪水滔天》,叙述世界遭受洪水毁灭,兄妹成婚再造人类
(姜央当上大哥—雷公不服—发洪水—剩下兄妹—结婚繁衍人类)
第四组《跋山涉水》,叙述居住东方的苗民向西部迁徙的过程。
其他创世史诗
• 纳西族《人类迁徙记》,又名《创世纪》,流行于云南 纳西人中间,共分为四章:1.开天辟地;2.洪水翻天; 3.天上烽火;4.迁徙人间。
㈡表现爱情婚姻的叙事诗:彝族(撒尼人)的《阿诗玛》, 傣族的《娥并与桑洛》,哈萨克族的《萨里哈与萨曼》, 回族的《马五哥与尕豆妹》等。
民间叙事诗的艺术特点
㈠线索单纯,首尾完整 ㈡着意铺陈,一唱三叹 ㈢因类譬喻,发乎自然
• 我国各民族的民间叙事诗有几百部,著名的有蒙古族的《嘎达梅 林》,苗族的《张秀眉之歌》,彝族(撒尼人)的《阿诗玛》, 傣族的《娥并与桑洛》《召树屯》,回族的《马五哥与尕豆妹》, 哈萨克族的《萨里哈与萨曼》等。
民间叙事诗的内容
㈠反映民族冲突、阶级斗争的叙事诗:如汉族的《木兰 辞》,蒙古族的《嘎达梅林》,苗族的《张秀眉之歌》, 汉族的《钟九闹漕》(又名《抗粮传》)等。
我国英雄史诗分布于黑龙江、蒙古高原、新疆、青藏高原一带的 少数民族聚居区。三大史诗都分布在这条“英雄史诗带”上。
《格萨尔王传》藏文手抄本
·
· ·

































加·朱乃讲唱《江格尔》现场
西藏著名说唱家土登在讲唱《格萨尔王》
民间老艺人在讲唱《格萨尔王》
• 中国三大史诗:藏族《格萨尔王》、蒙古族《江格尔》、 柯尔克孜族《玛纳斯》。
• 此外还有苗族《苗族古歌》、彝族《梅葛》、纳西族的《人类迁 徙记》、白族的《开天辟地》等。
二、史诗的四个特点①
㈠史诗是一个民族早期的产物:史诗是一个民族形成时期的集 体创作。创世史诗与创世神话内容相近,讲述天地、人类、 万物的起源等。英雄史诗讲述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身 上多有神性,出生、能力、经历、业绩、归宿都是非凡的。
藏族《格萨尔王》
《格萨尔王》又称《格萨尔王传》,流行于藏族,叙述格萨尔出生、 获得王位以及率领岭国人民抗击侵略、征服邻国、降服妖魔、统 一西藏的故事。
格萨尔是白梵天王最心爱的小儿子,由观音菩萨授意,自愿下凡 拯救人类。此前岭国灾祸连年、人民流离失所、妖魔横行,神子 投胎到岭国国王第二个妻子腹中。出生前母亲被排挤流放,出生 后历经苦难。他从小有非凡本领,12岁时在赛马会上夺得王位, 并娶美女珠牡为妻,定名为“世界雄狮大王格萨尔”。从此他开 始了一生的征战,打败所有邻国,之后又远征他国。最后他又闯 入地狱,救出母亲和18亿亡灵。他完成拯救人民的大业后,又安 顿三界,最后返回天国。他被称为“世界太阳”、“无敌大王”, 是藏族人民的骄傲。
• “毕摩经”是史诗《梅葛》的核心部分,演唱时有相应 的祭祀、通神仪式。
史诗的类型②
㈡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是古代产生的赞美本民族英雄、讲述民族早期历 史的长篇叙事诗。
英雄史诗讲述的故事常常有一定的历史事件为原型,塑造的英雄 也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故事一般讲述英雄带领本民族人民抗击侵 略、保卫家乡、统一各部落(甚至对外扩张)的历程,在情节上 有神话、传奇色彩。
一.史诗概念
• 史诗,就是讲述天地开辟、人类起源以及民族历 史、民族英雄等内容的自古流传、规模宏大的民 间叙事长诗。
• 史诗与神话一样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期。
世界著名史诗
• 世界四大史诗: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 古印度的《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
• 此外,还有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法国的《罗兰之歌》、英 国的《贝尔武夫》、芬兰的《凯莱瓦拉》,冰岛的《萨迦》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