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叙事长诗

合集下载

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和《孔雀东南飞》之比较

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和《孔雀东南飞》之比较

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和《孔雀东南飞》之比较□姜匀秋/文《阿诗玛》和《孔雀东南飞》是分别流传于云南彝族地区和广大汉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叙事长诗,塑造了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阿诗玛和刘兰芝。

除主角相似外,二者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主要人物、艺术手法等方面均有可比之处。

同时由于地域、民族的不同,也使两首诗在上述几方面存在差异,本文通过比较《阿诗玛》和《孔雀东南飞》,总结异同,从而增进对这两首叙事长诗的理解,同时更进一步认识彝族和汉族在创作民间叙事长诗时的侧重点和共通性。

《阿诗玛》最初是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支[1](云南撒尼人在民族识别前一直自称“撤尼族”,民族识别后归入彝族,官方定为彝族支系撒尼人。

)群落中的民间叙事长诗,20世纪50年代初经多次民间文学搜集整理,逐渐蜚声中外,并于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阿诗玛》创作时间,学界说法不一,大致认为起源于原始社会,成型于封建社会。

该诗初为撒尼人口耳相传的口传民歌,异文众多,后定型为一千余行的五言体叙事长诗[2]。

诗歌讲述生活在阿着底地区的彝族姑娘阿诗玛在劳动中长大成人,被剥削阶级热布巴拉家的儿子阿支看中,阿诗玛拒绝媒人海热的提亲,阿支武力抢亲。

阿诗玛的哥哥阿黑闻讯赶来,经过斗争救出阿诗玛。

兄妹二人在回家路上惨遭崖神的毒手,阿诗玛落水遇难化为石林回声,永存世间。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五言叙事长诗,始见录于南朝《玉台新咏》,后收于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据诗前小序“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约创于在汉末建安时期。

全诗一千七百余字,广泛流传于中原地区。

诗歌内容[3]为:美丽勤劳的刘兰芝与焦仲卿夫妻恩爱,焦母却百般挑剔迫使儿子休妻,分手时二人约定永不相负。

被遣归家后刘被父兄逼迫再嫁,焦闻讯赶来,发誓“黄泉下相见”。

迎亲日二人殉情,合葬于华山,坟墓上空鸳鸯和鸣。

《阿诗玛》和《孔雀东南飞》作为云南彝族地区和中原汉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叙事长诗,虽然产生年代和流传地区不同,但有诸多相似之处。

傣族叙事长诗

傣族叙事长诗

傣族叙事长诗《召树屯》在很久很久以前,勐版加有个英勇青年,他的名字叫召树屯。

召树屯英俊又善良,箭法如神无人挡。

那金湖边住着七只孔雀,最美的就是喃穆诺娜。

召树屯来到湖边狩猎,见此美景心欢畅。

他看到美丽的喃穆诺娜,心中种下爱情的芽。

美好的爱情遭逢磨难,战争使他们分散两地。

召树屯为了子民去战斗,归来不见心爱的姑娘。

历经千辛万苦,召树屯不畏艰难险阻。

翻山越岭去寻找,终于把爱人寻回故土。

幸福再次降临勐版加,像繁星照亮整个部落。

衍生注释:- “勐版加”:傣族传说中的一个部落,傣族许多传说故事都围绕着这样类似的部落展开,表示一个地域范围及部落名。

- “召树屯”:是傣族民间故事和叙事长诗中的英雄人物,代表着勇敢、善良而且执着的傣族男子形象。

- “喃穆诺娜”:诗中的女主角,是一只美丽高贵的孔雀公主,象征着美丽和美好品质。

赏析:主题上,《召树屯》这首长诗主要围绕着爱情与忠诚展开。

召树屯与喃穆诺娜之间美好的爱情是整首诗的主线。

他们的爱情遇到了战争、分离这样的重重困难,但他们都始终坚守对彼此的忠诚。

情感方面,充满了热烈的爱情、坚定的信念。

召树屯对喃穆诺娜那炽热的爱意在看到她第一眼就被描写得生动。

当面临分离,读者能感受到他急切找回爱人的决心。

表现手法上,叙事性非常强。

通过对一个一个事件的描述,像召树屯打猎遇见公主,然后战争使二人分开,最后历经磨难找回爱人等情节连贯地讲述了故事。

采用了傣族民间故事传统的创作手法,略带神话色彩,比如孔雀公主的形象就增添了神奇感。

作者介绍:傣族的叙事长诗大多是集体创作的结晶,在傣族民众中口口相传,并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断丰富完善。

许多故事都源于古老的傣族民间传说,由民间艺人、长者传颂后并加以整理,所以很难追寻到确切的作者。

但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正是广大傣族民众集体智慧创作出了这样优秀的作品。

运用片段:例子一:课堂上,老师正在讲述关于坚贞爱情的话题。

老师说道:“就像在傣族的叙事长诗《召树屯》里,召树屯与喃穆诺娜的爱情那样,尽管面对战争的残酷,分隔两地,但他们从未放弃对彼此的寻找和牵挂。

我国最长的民间叙事诗

我国最长的民间叙事诗

我国最长的民间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民间叙事诗。

一、《孔雀东南飞》的基本概况《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诗双璧。

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作者不详,全诗340多句,1700多字,是中国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主要记叙了刘兰芝嫁到焦家为焦母不容而被遣回娘家,兄逼其改嫁。

新婚之夜,兰芝投水自尽,焦仲卿亦殉情而死。

从汉末到南朝,此诗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不断被加工,终成为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其中大量运用铺陈的写作手法,叙述了焦仲卿与刘兰芝之间的爱情悲剧。

二、叙事诗的创作的背景《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

《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

《孔雀东南飞》故事的两个主人翁以其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而赢得千古文人墨客的赞叹,主人翁的墓地在安徽省怀宁县小市镇粮站前方,经后人的修缮,现已经成为一处免费供游人凭吊的风景地。

为了拍摄相关电视,在小市镇建成了“孔雀东南飞影视基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开始名扬海外。

三、叙事诗的写作特点1、剪裁得体,叙事中体现情理:本诗开篇以鸟飞起兴,直入主题未按常规,交代两家缘起中间叙事以兰芝为中心,焦母、刘兄等人参差其间,寥寥数语,人物声貌跃然纸上。

诗中三事铺饰:“赠奁”、“严妆”、“迎娶”,正是“华缛”“炫目”之笔,与其情事,构成了“五色”之“陆离”。

全诗详其所详,略其该略,不枝不蔓,剪裁得体。

先后描绘出十余幅生活画面中,又体现着不同的情与理:如同是“告别”,兰芝在焦母面前只有礼节性辞别,而在小姑面前却“泪落连珠子”,在丈夫面前更是殷殷陈情,依依不舍;面对“逼嫁”,兰芝“含泪答”阿母,却“仰头答”阿兄;同是“殉情”,兰芝死前“掩口啼”、“出门啼”,未告母,十分隐秘,到时“举身赴清池”,一无反顾,而仲卿死前明告母,“愁煎迫”、“徘徊庭树下”,别有一番思想斗争等等。

彝族民间著名的叙事长诗

彝族民间著名的叙事长诗

彝族民间著名的叙事长诗简介彝族是中国众多民族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而闻名于世。

在彝族的文化中,民间著名的叙事长诗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这些长诗通常由口传代代相传,并使用彝族人民熟悉的语言。

本文将介绍几个彝族民间著名的叙事长诗。

1.《阿诗玛》《阿诗玛》是彝族最著名的叙事长诗之一,被誉为"彝族的《红楼梦》"。

该长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阿诗玛,她是一个善良美丽的彝族姑娘,与一个英俊勇敢的彝族青年相爱。

然而,他们的爱情却受到了族规的束缚和家族的反对。

故事中穿插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情节,表达了爱情、亲情和忠诚的主题。

《阿诗玛》这一彝族叙事长诗,展示了彝族人民对爱情和家族的珍视和追求。

2.《摸金校尉》《摸金校尉》是另一部备受推崇的彝族叙事长诗,讲述了一个让人惊心动魄的探险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勇敢无畏的摸金校尉,他背负着家族的使命,踏上了危险的旅程。

在这个旅程中,他遭遇了各种困难和险境,包括邪恶的鬼魂、险恶的山谷和阴森的墓穴。

然而,他凭借着勇气和智慧,最终成功解开了谜团,找到了宝藏。

《摸金校尉》通过描绘英雄的冒险故事,展现了彝族人民对勇气、智慧和家族荣耀的追求。

3.《麻布衣》《麻布衣》是一部以普通人民为主角的彝族叙事长诗,讲述了一个平凡人的奋斗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贫穷的麻布衣彝族青年,他出身低微,却怀揣着追求梦想的热情。

他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努力,通过自己的勤劳和聪明才智,最终取得了成功。

故事中的麻布衣彝族青年代表了彝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克服了困境,为彝族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麻布衣》这一叙事长诗,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团结、勤劳和智慧。

结语彝族民间著名的叙事长诗是彝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长诗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语言,展示了彝族人民对爱情、家族荣耀、勇气、智慧和梦想的追求。

它们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传承和弘扬彝族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代最著名十首叙事诗

中国古代最著名十首叙事诗

中国古代最著名十首叙事诗淘来一首好诗,蜂一畦芬芳,会一位故人……中国古代最著名十首叙事诗用诗句讲故事的诗,就是叙事诗。

作为古代诗歌中,叙事诗相对冷门的一个诗歌类别,虽然也源远流长,但影响力远逊于抒情诗。

因为要讲故事,叙事诗往往篇幅较长。

因为要讲故事,叙事诗的题材大多以写人物的爱情、家庭、命运等现实生活内容。

最初的叙事诗,大多是民间诗人的口头创作并流传,并广泛见于《诗经》与《乐府》。

到了诗歌高度繁荣的唐代,随着白居易、杜甫、元稹等著名诗人的加盟,叙事诗变得更有个性。

唐朝的叙事诗,往往在叙事的同时,融入抒情与议论,其艺术性和感染力变得更强。

可以说,唐诗是抒情诗的巅峰时期,也是叙事诗的巅峰年代。

以下所选古代最著名的十首叙事诗,超过一半是大唐诗人的作品,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1)木兰诗(南北朝)佚名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简评:这首以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故事的叙事诗,可谓是知名度最高的古代叙事诗。

(2)长恨歌(唐)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活在民间的“阿诗玛”——云南叙事长诗《阿诗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玉芳访谈录

活在民间的“阿诗玛”——云南叙事长诗《阿诗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玉芳访谈录

文化遗产年第2期活在民间的“阿诗玛”受南叙事长诗《阿诗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玉芳访谈录巴胜超罗雨采访整理〔中图分类号〕=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0890 (2018)02 -129 -07传承人简介:王玉芳,1942年12月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宜政村,被称为“活 在民间的阿诗玛”。

2006年,叙事长诗《阿诗玛》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 王玉芳被命名为《阿诗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也是目前惟一健在的《阿诗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王玉芳从小向父母学唱《阿诗玛》,年纪轻轻,就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金嗓子”。

46岁时,参加了石林彝族自治县长湖镇民间歌唱大赛,获得第二名,开始登台演唱叙事长诗《阿诗玛》。

从2001年至今,她 教授了上百名学唱《阿诗玛》的学员。

王玉芳唱《阿诗玛》完全凭歌者的嗓音和记忆力,属于口口相传的撒尼语民间唱调。

王玉芳对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情有独钟,会唱多种版本的《阿诗玛》:小时候的阿诗玛、干活的阿诗玛、织布的阿诗玛,擅长“该谜”(情歌)“喜调”“骂调”“库吼调”“叙事调”“牧羊调”“犁地调”“绣花调”“织麻 调”“月琴调”“口弦调”“三弦调”“婚礼调”“哄睡调”等撒尼民间唱调。

有关《阿诗玛》的任 何一种场景、故事,她都可以唱出来,用她自己的话说《阿诗玛》“三天三夜也唱不完”。

王玉芳扎根撒尼人的生活土壤,为撒尼民间歌调的繁荣和传承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叙事长诗《阿诗玛》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撒尼支系的日常生活中,它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笔者先后于2014年7月16日、2015年1月7日、2016年1月17日,奔赴石林县长湖镇宜政村,对王玉芳、她的老伴和二儿子普才学进行访谈,完整呈现王玉芳传承《阿诗玛》的生命史。

多角度浅析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嫫妮惹》

多角度浅析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嫫妮惹》

多角度浅析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嫫妮惹》王梓安《阿嫫妮惹》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彝族先民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文学瑰宝。

本文主要从传承方式的流变、文本艺术赏析、音乐性、民俗方面的价值和表现和对于《阿嫫妮惹》中现象的反思,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传承方式的流变《阿嫫妮惹》之前以口头传唱和手抄本的形式在多个彝族方言地区广为流传。

1982年在凉山州编译局的广泛调研和努力下整理并出版了彝文版的《阿嫫妮惹》。

1之后在重庆出版社的帮助下出版了《阿嫫妮惹》的汉文版,共分十个章节序歌、出生、成长、议婚、订婚、接亲、出嫁、哀怨、怀亲、明志十个部分。

2因为《阿嫫妮惹》的独特价值和拥有广大受众在1985年《阿嫫妮惹》的彝文版进行了再版。

2008 年 10 月,由吉克曲日主编的《阿嫫妮惹》彝文版印刷发行。

这个版本相较于之前的彝文版没有那么强的悲剧色彩并增加了一些内容。

3《阿嫫妮惹》彝汉对照译本,吉格阿加翻译,2009 年 7 月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

该版本的翻译比 1984 年的汉文译本较完善,辞藻更华丽。

彝文部分和 1982 年彝文版相比较有许多不同之处。

4在文本出现后方便了大家对于《阿嫫妮惹》的研究,也方便了大众对于《阿嫫妮惹》的了解。

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口头传承中不可避免的多版本和内容的变化及其流失。

二、《阿嫫妮惹》文本艺术赏析在一部分的《阿嫫妮惹》中有序歌部分,在序歌中就为整首诗的基调埋下了伏笔。

诗歌中连续描写了高山、草原不是真正的快乐,只有像羊儿、云雀是真正的快乐,后直接引出了“蜂巢般的人在世上,只有女人不快乐。

”接着是出生部分,在这两部分中从母亲为女儿的降生做了许许多多的准备侧面描写出了母亲对女儿的重视和爱护。

这也是整首诗歌中常见的描写方法,并不是一来就直白的描写,而是在不断地侧面对周边事物的描写中,烘托气氛最后引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原意。

在出生章节中,这个章节的内容明显多出前两个章节将女儿从出生到十三四岁之后懂事的样子描写的轻快且真实感十足。

傣族·叙事长诗:娥并与桑洛

傣族·叙事长诗:娥并与桑洛

傣族·叙事长诗:娥并与桑洛序言《娥并与桑洛》是一部优美生动的叙事诗,是一个反封建的爱情悲剧。

它广泛流传于云南德宏、西双版纳、耿马等傣族聚居区,在傣族人民中有极深广的影响,特别在德宏傣族中更是家喻户晓。

傣族人民永远热爱和铭记着娥并与桑洛这两个青年的形象,世世代代地传诵着它。

对于《娥并与桑洛》的发掘,早从一九五三年起就进行了一些工作,但系统深入地发掘和认真地整理,却是在一九五八年底,由云南大学中文系师生,组成了一支专业的民间文学调查队伍,对傣族文学进行了半年的调查、研究工作,搜集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以后整理出来的。

当然,这个整理本还仅仅是一个开始,一个起点,还不能说是最后的完整的本子。

比如流传在西双版纳和耿马等傣族聚居区的资料,还没有来得及系统搜集。

虽然如此,由于流传于德宏傣族地区的《娥并与桑洛》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是优美生动的,这次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也是认真的、严肃的,因而它是有价值的。

《娥并与桑洛》的出现,在傣族文学中不是偶然的。

它是千百年来傣族人民艺术创造才能的体现,是经过傣族人民千锤百炼的集体创作。

它不仅在傣族文学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在傣族人民的生活中有着深广的影响。

在过去,傣族人民,尤其是青年男女,不仅把《娥并与桑洛》作为一部优秀的艺术品来珍爱,而且成为他们的愿望与感情的寄托。

由于《娥并与桑洛》成功地运用了傣族民间诗歌朴素的形式,表现了反封建的重大悲剧主题;由于它大胆而尖锐地揭露了以桑洛母亲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制与包办婚姻的罪恶,歌颂了娥并、桑洛这一对为争取自由爱情而反抗和牺牲的叛逆者,代表了人民反封建的愿望与意志,因而能够唤起傣族人民的共鸣,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同时,却引起了统治阶级的仇视。

过去的封建统治者、宗教徒们对它进行了无耻的扼杀与篡改。

他们禁止人民讲这个故事,禁止手抄本的流行,说它是一部“少书”①,“读了要倒霉三年”,宗教徒说桑洛是佛变的,是混西迦②送下凡的“阿暖”③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叙事长诗
中文二班金璨 20140418
一民间叙事长诗概述
一民间叙事长诗的含义、发展、特点和分类
1、民间叙事长诗的含义
民间叙事诗是民间文学体裁之一。

一种具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的韵文或散韵结合的民间诗歌。

叙事性是民间叙事诗的突出特点。

在民间叙事诗的创作和传播中﹐巫师﹑艺人﹑歌手等起著比较重要的作用﹐有些重要作品还有专业的歌唱人员。

这类诗歌除以口头形式流传外﹐有的还有手抄本。

3、民间叙事长诗的特征
1、吟唱历史事件,描写爱情悲剧
歌颂民众反抗斗争,反对封建礼教对纯真爱情的束缚与戕害,是中国民间叙事长诗的两个根本主题。

如表现反抗头斗争的《噶达梅林》(蒙古族),《钟九闹漕》(汉族);表现爱情悲剧的《娥并与桑洛》(傣族),《崇阳双合莲》(汉族),《阿诗玛》(彝族撒尼人),《尕豆妹与马五哥》(回族),《黄黛琛》(裕固族),《仰阿莎》(苗族)等。

2叙述曲折故事,抒发浓烈情感。

如《娥并与桑洛》,《召树屯》,《萨里哈与萨曼》,《松帕敏与嘎西娜》,《艾里甫与赛乃姆》等。

3 塑造人物形象,多用诗歌表现方法。

如《娥并与桑洛》,《我的幺表妹》等。

4结构与演唱有程式化特点。

2、民间叙事长诗的发展。

民间叙事长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历程
产生于周至春秋中叶的《诗经》已有叙事诗的萌芽
汉代乐府民歌中的一些小叙事诗,较之先秦的叙事诗雏形,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直到汉代乐府中出现了《焦仲卿妻》这样的作品,我国古代叙事诗才趋于成熟
隋唐以来,受民间叙事诗的影响文人叙事诗逐渐繁荣,产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明清之际,我国民间叙事长诗进入空前繁荣的阶段,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反映当时生活的叙事长诗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搜集整理,大量少数民族民间叙事长诗问世,为我国文学宝库增添光彩
4、民间叙事长诗的分类
中国民间叙事诗的产生﹑流传和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按内容分﹐有创世叙事诗﹑英雄叙事诗和婚姻爱情叙事诗三类.
创世叙事诗
这类叙事诗产生较早﹐大多以开天辟地﹑人类起源﹑自然万物起源﹑民族来源﹑文化创造等为题材。

此类作品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保存甚多。

如白族的打歌《创世纪》﹑瑶族的《密洛陀》﹑拉祜族的《牡帕蜜帕》﹑阿昌族的《遮帕麻与遮米麻》﹑苗族的《苗族古歌》﹑壮族的《布伯》这些作品﹐主要叙述世界的创造者们(天神﹑巨人和半人半神式的英雄)开天辟地﹑创造人类及自然万物的英雄业绩。

英雄叙事诗编辑
主要表现英雄人物及其业绩。

这类叙事诗可以分为古代英雄叙事诗和近世英雄叙事诗两类。

第一类是古代英雄叙事诗﹐亦称“英雄史诗”。

此类叙事诗﹐一般篇幅较大。

有的还是多达几部和几十部的宏篇钜制﹐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江格尔》﹑《格斯尔传》等﹔也有情节完整﹑自成系统的短篇﹐如维吾尔族的《乌古斯传》﹑羌族的《羌戈大战》﹑哈萨克族的《阿勒帕米斯》
第二类是近世英雄叙事诗。

大多表现近世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人物和事件﹐一般都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创作的。

如蒙古族的《嘎达梅林》﹑《陶克陶之歌》﹐苗放的《张秀眉之歌》﹐汉族的《钟九闹漕》(《抗粮传》)等
婚姻爱情叙事诗编辑
在长期的阶级社会中产生﹐是当时婚姻制度和习俗的反映。

这种叙事诗一般较少神话因素﹐它不像创世叙事诗和古代英雄叙事诗那样反映部落历史的重大事件﹐主要表现个人生活中的爱情纠葛﹐个人合理要求与社会制度﹑习俗的矛盾﹐有时通过男女青年的美满结合﹐表现出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在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宝库中﹐反映婚姻爱情的民间叙事诗十分丰富。

汉族古代叙事诗(多为短篇)有《诗经》中的《氓》﹑汉代乐府中的《上山采蘼芜》﹑汉末建安时期的《孔雀东南飞》﹑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诗》等﹐近世这方面的作品有《双合莲》等。

少数民族的这类叙事诗作品更多﹐比较有影响的如傣族的《娥并与桑洛》﹑苗族的《哈梅》﹑土家族的《锦鸡》﹑回族的《马五哥与尕豆妹》﹑维吾尔族的《艾里甫和赛乃姆》﹑哈萨克族的《萨里哈与萨曼》等。

二各民族民间叙事长诗概略
1、汉族《解放初期:湖北的民间叙事长诗《崇阳双合莲》
《崇阳双合莲》基本情节:在清末道光年间一个真实的爱情悲剧故事。

郑家湾聪明美丽的姑娘郑秀英,经包办婚姻强制聘给夏家,秀英逃回娘家,与母亲相依为命。

桂花泉胡三保(胡道生)很有才学,妻亡后心灰意冷,不求功名。

一日巧遇秀英,二人相爱。

秀英用一尺绫子写上二人生辰八字,中间画一莲花,剪作两半,各拿一半做定情的凭证;这就是诗篇题名《双合莲》的由来。

郑姓家族长认为此事“败门辱户”,将秀英卖与富户刘宇卿。

秀英拒绝成亲,宁死不屈。

胡三保请朋友代己相亲“巧娶”。

刘家持刀枪将秀英劫回,秀英在刘家自尽。

胡三保被刘家诬告与秀英私通下狱,后遇大赦回家,悲愤身亡。

诗篇以写实的手法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迫害自愿相爱的青年男女的罪恶。

《双合莲》塑造的郑秀英这个反封建的妇女典型,表现了中国妇女忠于爱情、追求自由生活的美德。

作品情节曲折跌宕,叙事层次分明,语言朴实生动。

诗篇采用当地五句头山歌的形式,并将山歌小调中的“十想”、“十望”、“十送”、“十叹”的形式,穿插其中,形成了叙事与抒情交融的风格。

《双合莲》中关于买卖婚姻、棺葬立碑等场面的描绘,具有历史学和民俗学的价值。

2、哈萨克族
作为叙事史诗的哈萨克族《黑萨》,从这个民族诞生起便一直伴随着哈萨克人发展至今。

《黑萨》基本情节:主要以吟唱的形式来启迪人们的思想,告诫人们该如何生活。

它把最活跃、最美丽的东西袒露出来,流淌着一个民族蓬勃向上的文化形态,哈萨克族的每个人都可以用适合自己的曲调来演唱、解读
3、蒙古族
《嘎达梅林》基本剧情:是蒙古族长篇叙事民歌。

内容唱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左右,
在蒙古东部哲里木盟一位蒙古英雄嘎达梅林,率领人民起来反抗封建王爷和反动军阀的斗争故事。

(“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他在王府担任的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先主要表达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军阀反抗传统统治阶级,突出了保护草原,防止沙化的思想
4、维吾尔族
《艾里甫与赛乃姆》基本情节:艾里甫与赛乃姆青梅竹马,彼此真心相爱。

在他们幼年时,国王和大臣艾山曾经立下婚约,让他们的子女将来结成良缘,以继承国家大业。

后来艾山不幸去世,国王听信谗言,撕毁了婚约,强行将这对恋人拆散,并将艾里甫流放他乡。

当赛乃姆得知这一消息后,对父王的背信弃义极为愤怒,她整日想念艾里甫,苦不堪言,艾里甫在异地他乡,历经艰辛,心中仍念念不忘美丽善良的赛乃姆,他的忠贞和聪明,感动了圣人,经由圣人的指点,他踏上征途去寻找赛乃姆,他遇到了重重艰难险阻,最后被一伙强盗拉去当奴隶卖了,艾里甫虽然失去了自由,但对赛乃姆的爱情之火还在燃烧。

而赛乃姆相思成疾后,已奄奄一息。

一天她勉强到花园,看到花园里有一朵枯萎的花朵,她触景伤情便摘下那朵花,却发现花里藏着一封信,信是艾里甫写给她的,终于,在圣人的帮助下,他们又重新相逢。

并且共骑一匹快马,奔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5、回族
《马五哥与尕豆妹》基本情节:河州莫泥沟青年马五与尕豆妹相爱﹐他们私订终身。

但恶霸马七五看上了尕豆妹﹐於是藉口给10岁的儿子尕西木娶亲﹐将尕豆妹强娶过去。

後尕豆妹与马五哥在泉边相遇﹐双方相约﹐深夜在尕豆妹家相见﹐正当他们热恋之时﹐惊醒了尕西木。

为了怕事情败露﹐二人逼杀尕西木。

马七五买通官府﹐将马五和尕豆妹双双斩首。

民间叙事长诗的艺术特征
民间叙事长诗不像民间歌谣那样篇幅短小、以抒发感情为主,民间叙事长诗篇幅较长,少则数百行,多则数千行,叙述首尾完整的故事,刻画生动具体的典型人物形象。

民间叙事长诗也不像史诗那样是在神话的基础上产生的大型口头创作,它们多为阶级社会的产物。

民间叙事长诗的叙述题材集中表现在歌颂青年男女追求真挚的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迫害、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

民间叙事长诗第二大艺术特征,即:叙述曲折故事,抒发浓烈情感。

民间叙事长诗的语言,既具叙事性,也具抒情性。

注重塑造人物形象是民间抒情长诗的又一重要特征,民间叙事长诗最引人注目和最具魅力之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那些民族精神和民众美好理想追求的诗意般人物形象。

如嘎达梅林、阿诗玛、黄黛琛、召树屯、仰阿莎、娥并、桑洛等等,都是具有永久魅力的人物形象。

民间叙事长诗的艺术特征赋予了它渊源流长的动力,它在中国民间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民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具有世界意义。

同时在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中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