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民间叙事诗

合集下载

《孔雀东南飞-并序》ppt课件

《孔雀东南飞-并序》ppt课件
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
忠于爱情 善良孝顺 懦弱拘谨
蛮横无理 独断专行
焦仲卿 焦家 焦母
理想爱情捍卫着 封建礼教抗争者




封建家长制 封建礼教化身
刘兰芝 刘家 刘兄
年轻美貌 多才多艺 勤劳能干 坚强自重 忠于爱情 外柔内刚 识礼仪 有教养
见利忘义 尖酸刻薄
鲁迅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谢 ②阿母 媒人
③多 后世人
(出嫁) (适合) (刚才)
(辞别) (辞谢) (告诉)
《孔雀东南飞》擅长通过多 种方式来塑造人物,请同学 们选点研读,通过品读文本, 品悟和把握人物形象。
知识迁移——天色记时法
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 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 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 发展中的重要标志,但本诗结尾却是 “化鸟双 飞”,这符合现实吗?你认为该怎么理解?
本诗可以说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有机结合的佳作,在前文现实主义的叙述后, 结尾则充满想象地化写出“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经典语录。以超脱现实的 结尾来寄托反人们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 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代“我”,指刘兰芝) (代“你”,指焦仲卿) (代“你”,指刘兰芝) (代“她”,指婆婆) (代“他”,指媒人)
相(xiāng)
副词,表示互相、彼此。
① 见常日稀 ③六合正 应
②久久莫 忘 ④黄泉下 见
相(xiàng)
名词,相貌;宰相,丞相。 动词,察看,仔细看;选择;辅助,辅佐

《孔雀东南飞》概述

《孔雀东南飞》概述

《孔雀东南飞》概述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最长的叙事诗,也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之一。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讲述了才子焦仲卿和他的妻子刘兰芝的爱情悲剧。

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恩爱夫妻,然而他们的爱情却遭到了重重阻碍。

焦仲卿的母亲对他们之间的爱情持反对态度,并强行将刘兰芝送回家。

在离别的过程中,刘兰芝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和忠诚,投河自尽。

焦仲卿得知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

他向天发誓,要与刘兰芝一起共赴黄泉。

在他们的墓前,焦仲卿自缢而死。

这个故事表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

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孔雀东南飞》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主题思想,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2014世纪以来《孔雀东南飞》研究综述目录一、介绍《孔雀东南飞》二、书籍相关论述三、期刊、杂志与论文四、影视戏剧一、介绍《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它原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出处《孔雀东南飞》为乐府诗集,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作者不详,相传是当时民间为纪念“焦刘”的爱情悲剧而创作的,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后人的修改。

《孔雀东南飞》目前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507-582)编著的《玉台新咏》一书中,在其卷一,题为《焦仲卿妻》或《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诗前有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后来宋人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又将其收入,在卷七十三“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

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孔雀东南飞》。

人物刘兰芝:外貌十分美丽,内心坚强、持重、自尊,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自请遣归”;不卑不亢、有教养,辞别归家时还牵挂婆婆和小姑;她勤劳能干,多才多艺;她外柔内刚,自有主意,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她对仲卿温柔体贴,深情专一;她果断忠贞,为爱情而牺牲。

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维护自己人格尊严。

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

焦仲卿:他忠于爱情却不敢直接抗争,逆来顺受,忍辱负重;他善良孝顺,正直纯朴,为了爱情最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他的懦弱是导致悲剧的直接根源。

夫妻恩爱无比,却不敢稍弗家慈“严训”,违心休妻,惜别爱妻,仍存幻想,直至团圆之梦破灭,心已死、念成灰,终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自挂东南枝的殉情之路。

安多民间叙事诗程式语词探析

安多民间叙事诗程式语词探析

安多民间叙事诗程式语词探析
才让多杰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
【年(卷),期】2022()1
【摘要】安多民间叙事诗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口头叙事传统。

借鉴口头程式理论的研究方法探析其程式化语词,我们发现,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关于人物的形象、特征、动作等许多语词,在一个或多个文本中反复使用,便成为一种高度程式化语言,它对诗歌的整体结构、措辞以及口头传承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13页(P160-172)
【作者】才让多杰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河湟地区民间叙事诗的口头程式特征
2.达斡尔族民间叙事诗《少郎和岱夫》程式解析
3.回族民间叙事诗《马五哥和尕豆妹》修辞手法的程式分析
4.传奇与写实:现代叙事诗的民间形态探析
5.彝族民间文学中叙事长诗的“语词程式”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达斡尔族民间叙事诗《少郎和岱夫》程式解析

达斡尔族民间叙事诗《少郎和岱夫》程式解析

达斡尔族民间叙事诗《少郎和岱夫》程式解析李飞【摘要】《少郎和岱夫》是达斡尔族的一部经典民间叙事诗,笔者试图从文学的视角,运用"口头程式理论",又称"帕里-洛德"理论,通过程式化的语言、主题或典型场景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解读。

%Shaolang and Daifu is a classic folk narrative poem of the Daur.Oral-formulaic theory is also known as the Parry-Lord Theory.Based on the literary perspective,this paper aims to interpret Shaolang and Daifu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stylized language,theme and typical scene.【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3页(P81-83)【关键词】达斡尔族;《少郎和岱夫》;口头程式理论【作者】李飞【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5达斡尔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交界的嫩江流域,是达斡尔人近几个世纪以来劳动生息的故乡。

达斡尔族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因此,达斡尔族口头文学非常丰富,口传文学成为达斡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达斡尔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笔者在达斡尔族聚居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50岁以上的达斡尔族被访者都有深刻的听故事、听艺人演唱的童年记忆。

《少郎和岱夫》是流传在齐齐哈尔市郊区达斡尔族民间的一部长篇乌钦体叙事诗,它是根据1917年至1919年间发生在龙江县罕伯岱屯少郎和岱夫为首的达斡尔族农民起义事件,经过民间歌手拉着四弦琴走村串乡四处传唱而流传下来的。

《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孔雀东南飞》说课稿《孔雀东南飞》说课稿1在教师招聘的考试中会涉及到不同类型的作品,比如我今天选取的《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歌颂了美好的纯真爱情。

为你们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说课稿以供参考。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孔雀东南飞》,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这个单元的话题是爱的生命乐章,本单元这几篇文章,都是纯洁爱情的美丽赞歌。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歌颂了美好的爱情故事,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二、说学情学生在学习此类诗歌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讨论探究,作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赏析这首诗歌的人物形象和特点,以及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启发式教学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中学习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教学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以及爱情美。

【教学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这首诗歌的教法通常是从词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提炼,再到审美手段的分析。

同时扩展阅读空间进行比较阅读,在不同的形式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

所以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方法:互动教学、启发教学、探究式教学。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将通过多媒体播放《孔雀东南飞》这一首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凉山彝族民间叙事诗《妈妈的女儿》口传程式解读

凉山彝族民间叙事诗《妈妈的女儿》口传程式解读

Interpretation of Oral Patterns on Folk Narrative Poem "Mom' s Daughter" of Liangshan Yi People 作者: 孙子呷呷
作者机构: 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02
出版物刊名: 贵州民族研究
页码: 84-88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彝族民间叙事诗;《妈妈的女儿》;口传程式;解读
摘要:�妈妈的女儿》作为凉山彝族民间叙事长诗的代表作之一,常常在彝族新娘出嫁当日与同伴们共同吟唱。

诗歌原本通过女儿之口表达出旧社会中彝族妇女对买卖婚姻的憎恶和对婚姻自由的渴望之情,现在主要表达新娘对父母的不舍之情。

长期以来,这首长诗都以口传形式流传在凉山各地,由于其主题和语言通俗易懂。

深受彝族群众喜爱。

通过对《妈妈的女儿》的口传程式上的分析,助于我们更理解诗歌的结构和特点,有利于彝族民间叙事诗的收集和整理。

浅析回族民间叙事长诗《紫花儿》

浅析回族民间叙事长诗《紫花儿》

浅析回族民间叙事长诗《紫花儿》
闫新艳;马琰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研究》
【年(卷),期】2004(015)004
【摘要】文章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其所反映的民俗风情这三种角度,对回族民间叙事长诗<紫花儿>进行了分析.认为<紫花儿>堪称回族民间叙事长诗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佳作.
【总页数】3页(P60-62)
【作者】闫新艳;马琰
【作者单位】兰州师范专科学校,甘肃,兰州,730070;兰州师范专科学校,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97\"213\"
【相关文献】
1.回族民间叙事诗《紫花儿》结构模式探析 [J], 何丽娟
2.浅析西北民间音乐之\"花儿\" [J], 项丹雅
3.多角度浅析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嫫妮惹》 [J], 王梓安
4.浅析回族叙事诗《紫花儿》的艺术特色 [J], 刘秋芝
5.浅析回族歌谣“花儿”的艺术魅力 [J], 吴莉;董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兄啊,一个个倒下,
子弹啊,一颗颗打光, 嘎达誓不屈服投降, 连人带马投入了西拉木伦河激流。 ...... 西拉木伦河穿过了万里草原, 河水啊,昼夜不歇地翻腾, 咱们的嘎达梅林哟, 离开了全旗的父老弟兄。
人物形象: 嘎达梅林:在他身上,既有反动统治者抱有幻 想的思想特征,又有农民领袖天不怕地不怕的 英雄气概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反映反帝反封建斗争(反映民族斗争,阶级斗争) 《嘎达梅林》是一首在内蒙古民间广泛流传 的叙事长诗,也是蒙古族近、现代叙事诗的代 表作。它是依据1929年嘎达梅林在哲里木盟达 尔汗旗(即现科尔沁左翼中旗)起义的真实历 史故事创作出来的。诗中主要人物都保持了原 来事件的真实姓名,只是在人物塑造和故事情 节的安排上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和处理。当时 军阀张作霖勾结蒙古王爷掠夺人民的土地,哲 里木盟达尔汗旗农牧民在嘎达梅林的领导下, 奋起反抗。这是一次反掠夺的正义的斗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嘎达梅林的妻子牡丹:深明大义、无比坚强。
嘎达梅林的哥哥朱日喇嘛:胆小怕事、奴性十 足的; 嘎达梅林的朋友哈拉:开明正直
3、《娥并与桑洛》 《娥并与桑洛》是傣族著名的长篇叙事诗。 与《叶罕佐与冒弄央》,《相秀》一起被称为 傣族三大悲剧叙事诗,在群众中影响很大。全 诗共13章,1600多行。 长诗以爱情这一永久性的题材描述了一个 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故事。娥并与桑洛为自 由爱情而与残酷的旧封建婚姻制度进行抗争的 那一幕幕,特别是桑洛拔刀殉情,两人变成芦 苇相缠绕,变星星相聚的场面,尤为使人难忘, 堪称为傣族悲剧的代表作品。
前辈子要是无缘哪,孩子,
为什么给这无恩德的父母做儿女? 前辈子要是有缘啊,孩子, 为什么一家团聚得这样短促? ...... 天吉良啊,天吉良, 不是妈妈狠心毒肠, 都是那暴虐的达尔汗王, 害得咱们家破人亡。
天上的太阳不怕云啊,
山上的松树不怕风啊, 共患难的众弟们啊, 要活命只有跟王府拼!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哪,
不落辽河不起飞; 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北方飞来的海力色雁啊, 不落辽河不飞起; 要说造反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花鹿奔跑在林中才显得俊美,
牛羊有了水草放长得肥壮, 自从达尔汗旗设立了垦荒局, 全旗的牧民就四处逃亡。 ...... 大海的水要是干枯了, 欢悦的鱼群就会毙命; 全旗的土地要是卖光了, 王爷的王位也就断送。
在《阿诗玛》中,彝族已经形成了农牧并重
的彝族山区经济模式。 除开农牧业之外,采集和狩猎也是撒尼人重 要的经济来源。
第三,《阿诗玛》反映的彝族古代婚姻与家庭。
明朝时期,彝族社会的婚姻制度已经是一夫
一妻制 。 自由恋爱、平等结合成为全民的共同追求 。
第四,《阿诗玛》反映的古代彝族宗教信仰。
首先,《阿诗玛》反映的彝族古代政治。
彝族很早就进人了等级社会,形成了兹(君)、
莫(臣)、毕(师)“三位一体”的彝族封建领主 制统治集团。 在传统的领主制度之下,领主对其下属的臣 民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这种制度到明朝时已经逐渐崩溃,领主(土司) 的权力受到了臣民的挑战和质疑。
其次,《阿诗玛》反映的彝族古代经济。
第六讲
民间叙事诗
一、民间叙事长诗 是指人民集体创作,在群众中传唱的,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具有较完整故事情 节的口头长篇韵文作品。 二、民间叙事长诗的发展(P104-105)
三、民间叙事诗的内容 (一)反映爱情婚姻生活(以爱情婚姻悲剧为题材) 1、《阿诗玛》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口头流传的长篇叙 事诗。 《阿诗玛》讲述的是阿诗玛与阿黑兄妹俩反 对不合理婚姻的故事。全诗长达1500行,塑造 的阿诗玛和阿黑的形象,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他俩成了撒尼人小伙子与姑娘的楷模,也成了 撒尼人的性格、品德的典范。
第五,《阿诗玛》反映的彝族文化生活。 比较生动地描述了明代的撒尼文化生活。比 如,阿诗玛的起名仪式、说媒礼仪等
2、《尕豆妹与马五哥》 回族民间叙事诗《尕豆妹与马五哥》,题 材源于清朝光绪七年(一八八一年)发生在海 外(今甘肃省临夏县)莫泥沟多木寺的一个真 实故事。讲的是尕豆妹与马五哥两人真诚相爱, 蔑视封建宗教制度,勇敢追求爱情自由。长诗 以恋人双双被砍头来做为悲剧的结局,比传统 殉情更加令人愤慨,催人泪下。人们对尕豆妹 与马五哥寄于无限的同情,诗歌也得以广泛的 传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