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及民间叙事诗

合集下载

土家族民间爱国叙事诗《辞行歌》

土家族民间爱国叙事诗《辞行歌》

86品 评土家族民间爱国叙事诗《辞行歌》侯万平在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中,爱国是一个经久不变的主题,是土家族人对于祖国的自觉认同和热爱,是土家族人为人处世的重要素质和规范,广泛表现在土家族的传统生产生活、征战史、教育、礼仪、道德风俗和文学现象中。

其中,流传于贵州省印江县的《辞行歌》便是这样一首反映土家族爱国传统精神的民间叙事诗。

《辞行歌》是一首说唱民歌,主要用于土家族过赶年时诵唱,用以纪念土家族先人保家卫国的光辉业绩。

过赶年是土家族的传统习俗,通常比汉族及其他许多民族要提前一天过年,即正常情况下在农历腊月二十九,月小时在腊月二十八过年。

关于过赶年的来源,民间有多种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来自明代土家族先人抗倭的光辉历史。

传说,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朝廷征召骁勇的土家族人赶赴前线抗击倭寇。

由于时近年关,土家族先人决定提前一天过年,好让士兵们与亲人团聚,吃饱喝足后再上战场。

后来,土家族官兵赶赴前线奋勇杀敌,大破敌军。

再后来,土家族人为了纪念这次保家卫国的光辉史,便形成了过赶年的习俗,并留下了不少关于先人抗倭经历的故事传说。

而《辞行歌》正是以诵唱、叙事歌的形式,对于土家族这一习俗来历的叙述和反映。

据印江县团龙村的村民说,《辞行歌》又叫《点兵歌》,是老辈传下来的,是为了纪念祖先抗倭的光辉史。

通常在过赶年吃过饭后哼唱,哼唱者身披蓑衣,身上佩戴弓弩、弯刀、铁戟等武器,以示出征、辞别亲人。

作为一首叙事诗,《辞行歌》的篇幅并不算长。

全诗为七言诗,共48句,336字。

主要介绍土家族士兵被征召抗倭、提前过年的起因背景,以第一人称讲述辞别家中亲人的依依难舍之情,诉说对倭寇入侵、祸害祖国的憎恨,表达即将出征杀敌的决心。

诗歌一开头,就开门见山讲述了土家族人应征入伍、奔赴前线抗倭的背景:“腊月飞雪报新春,朝廷降旨点土兵;文武百官献妙计,定叫倭寇都丧命。

腊月点兵大天光,点了兵来点刀枪;长枪点去营中用,短刀留来看家乡。

第8讲史诗与民间叙事诗

第8讲史诗与民间叙事诗
㈡史诗以神话世界观为基础,现实性逐渐增强:史诗与神话、 传说联系密切。史诗可以理解为以诗的形式讲述神话。但 是,史诗与神话又有差别:文体上有韵散之别,人物上有 神格差异。史诗产生越晚,主人公的神格特性越少,人格 特征越占主导地位,越与传说接近。
史诗的四个特点②
㈢史诗包含丰富的民族知识:史诗包括了一个民族经验、观念、 信仰等各种知识,是民族起源、迁徙、战争、兴衰的形象 化展现。在史诗中还有对该民族古代生活场景如生产、议 事、选举、节日、祭祀、娱乐、体育等的描述,是非常宝 贵的人类早期文化资料。
苗族《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的创世史诗,共8000多行,分
为四组:
第一组《开天辟地》,叙述天地日月、山川河流的形成,特点是男 性巨人(神)集体创作世界(30位神共同创造天地,打造日月)
第二组《枫木歌》,叙述物种起源、人的起源,显示苗族对枫树的 崇拜(枫树—蝴蝶妈妈—与泡沫成亲—12金蛋—孵化出姜央等人、神、动物)
中国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史诗
•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 1 Ⅰ—1
苗族古歌
• 2 Ⅰ—2
布洛陀
•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 4 Ⅰ—4
牡帕密帕
• 25 Ⅰ—25
玛纳斯
• 26 Ⅰ—26 江格尔
• • 27 Ⅰ—27 格萨(斯)尔
• 547 Ⅰ—60 科尔沁潮尔史诗 • 548 Ⅰ—61 仰阿莎 • 549 Ⅰ—62 布依族盘歌 • 550 Ⅰ—63 梅葛 • 551 Ⅰ—64 查姆 • 552 Ⅰ—65 达古达楞格莱标 • 553 Ⅰ—66 哈尼哈吧 • 554 Ⅰ—67 召树屯与喃木诺娜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第一章、概述1、民间文学概念: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劳动生活,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作家文学:作家文本明确语言雅致思想感情高雅【民间文学:作家文本不明确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实朴素2、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口头文学全体社会成员具有全民性【阶级社会:统治阶级——文字——作家文学被统治阶级——无文字——民间文学【社会主义社会:民间文学进入新时期原始文学是后来作家书面文学和民间文学共同的源头。

3、民间文学的主要体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史诗、民间叙事诗、谚语、谜语、民间小戏、民间说唱等。

种类繁多,内容复杂。

4、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1)增强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2)吸取人民的思想和艺术的营养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民间创作,是民间文学中富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精华部分。

民间文学善于运用简洁、灵活的形式,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创造鲜明、生动、具有巨大的概括性的形象和典型。

(民间文学语言的共同特点:朴素、简洁、形象)(质朴平易、形象生动、亲切感人)(3)发挥民间文学在各项科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民间文学和一般作家书面文学很不相同的一个特点:积累关于自然和生产的知识,总结关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经验,用它来达到各种实用的目的。

5、学习民间文学应采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1)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2)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3)充分注意民间文学的特点、进行调查和采录工作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和作家文学相区别的基本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一、集体性1、民间文学集体性的含义:它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与愿望,集中了人民的智慧,总汇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给口头创作带来了匿名的特点。

人民对自己的作品只有集体所有权。

2、民间文学集体性的体现:(1)创作主体具有集体性(2)创作过程具有集体性:人民群众在一定的场合进行你一言我一语的集体创作;集体分工方式,一人起草创作,众人一起加工具有自发性,比较粗糙、简单;民间艺人,源自人民群众当中,作品传播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影响。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史诗:民族的口述史⏹1、史诗的概念⏹史诗(epic)是一种古老而又宏伟的民间韵文叙事,主要内容是叙述民族的历史,同时而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

⏹史诗也是集歌唱与叙述于一身的最宏大的文学,也是至今仍然在口头演唱的最古老的文学。

⏹2根据史诗叙述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创世史诗⏹二是英雄史诗⏹史诗与历史、现实日常生活的关系:⏹(1)史诗与历史的关系:史诗即是编年史,一本“部落记事”,是习惯与传统的最重要的记录。

⏹(2)史诗与现实日常生活的关系:它带有一般娱乐性质的故事书。

⏹史诗的文体形式史诗在体式上,结合散文文体作品的叙事传统和韵文体作品的抒情和格律,构成宏大的综合性叙事形式。

这种形式是建立在已有神话、传说等散文体文学体裁,有祭词、祝词、赞歌、歌谣、谚语等韵文体裁基础上。

同时,它是神话、编年史、列王传、圣徒传、神普和家族谱系、箴言律法、哀歌、颂诗、碑志、情歌、民间传说、宗教寓言、虚构故事、书信、预言、随感录、启示录等表现形式的汇编,体现着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写作方式,是世界上最自由、最多样的写作形式的组合。

⏹3、史诗的社会功能⏹(1)构建祖先的谱系⏹史诗是神话思维的产物,是关于起源的故事。

史诗最始时期的内容,主要是追溯人类社会或某一个族群的创始历史和初始时间。

⏹当世俗权威和世俗权力产生之后,史诗就侧重追溯一个统治集团或家族世系的谱系。

⏹2)权力话语的合法性⏹史诗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其传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抬高最高统治者的身份,以担保历朝权利的的合法性。

⏹4、史诗承载着神话⏹史诗与神话的相同点⏹史诗与神话是一对孪生姊妹,互为依存。

史诗的内容就是神话,神话通过史诗获得了“活”的地位,没有史诗,神话只能变成僵死的文字。

供后人考据;神话则让史诗更为神圣和深邃。

⏹史诗与神话的不同点⏹史诗与神话的思想倾向不完全相同:早期的史诗所叙述的多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人类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已的存在和力量。

裕固族的民间文学

裕固族的民间文学

裕固族的民间文学(1)神话神话是人类与自然斗争的原始性幻想故事,是最早反映人类生活的文学形式。

每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

在裕固族民间文学中,神话所占分量不多,且表现得断续和零碎。

目前已发表的有《莫拉》和《三头妖与勇敢的青年》、《射箭驱妖》)、《蟒可斯》系列、《俄郎盖赛尔》系列等等。

(2)史诗史诗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结晶,在该民族中具有神圣的地位,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它们到了失传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对之搜集整理尤其显得意义重大。

它与本民族的历史、生活、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由于史诗是在历史长河中累积下来的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仍旧天然地带有丰富的民间的成分--它们充满了"人类社会的童年"所特有的天真的自由自在的诗性想象以及民间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

英雄史诗中的英雄形象往往是该民族理想、意愿的表达与民族精神的化身,同时往往以一定的历史真实事件为基础,体现出该民族的重要的历史进程。

同其他民族一样,裕固族也有自己民族的史诗,最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是《沙特》(东部)、《尤达觉克》(西部)。

这两部史诗内容大同小异,都是裕固族的创世史诗。

开篇都讲述了天地万物的产生和起源,接着讲述了天地、人类的结亲繁衍,最后讲述了裕固族的东迁。

由于裕固族口传文化的代代遗失,现在会讲的民间艺人已经所剩无几了,而且内容更是缺失的越来越多了。

《沙特》(摘录)在久远的往昔天地还没有形成后来在一个大海中形成了天地最初天地在一个金蛙身上金蛙降临宇宙天地共有三十三层三十层已稳定因此天地间一片浑沌迷蒙八十八根金柱子的须弥山形成十三层八十四根稳定了四根还没有稳定这是为什么?…八根柱子象征什么?胫骨中有金色精髓,兴盛是为了什么是两亲家神圣黄教兴盛胫骨的外层覆盖三层(肉)是为什么是两亲家的羊毛呢子缝对缝绫罗绸缎花对花(这样)富裕了(注:此刻举行两亲家互换白绸缎仪式)换白绸缎是为什么就是为了两亲家互相换亲两亲家成亲(此刻举行互相敬酒仪式)互敬美酒是为了什么是姑娘、女婿两个家像蓝色大海一样永恒富裕(注:地上有用白米摆成有六字真言形状)这吉祥白米是什么意思这是像吉祥白米一样茁壮盛开像六字真言一样正确姑娘、女婿、请求了五国贵客具备了六种宴席愿姑娘、女婿两个百年好合永恒幸福!《尤达觉克》(摘录)月儿要选月圆的时节,日子要选吉祥的日子,…要说这咏诵尤达的习俗呢,据说是地神苏古姆巴释扎陶瓦创造这世间大地时就形成的,是古代桢可思可汗和鲍黛可汗两位可汗攀亲结缘时,就立下了这咏诵尤达的古老习俗。

建设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民族民间长诗——关于《云南少数民族古典史

建设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民族民间长诗——关于《云南少数民族古典史

50一、两部民族民间长诗的隆重出版在云南这片热土上,各少数民族在自己的历史长河之中,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创造、享用、传承的丰富民俗文化,包含了留传千古而不朽的民间长诗——史诗和叙事诗。

由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组织编辑,具体由普学旺、左玉堂二先生任主编的《云南少数民族古典史诗全集》和《云南少数民族叙事长诗全集》,既是对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诗歌中民间长诗的一种记录,也是对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一种重要集成。

其中,《云南少数民族古典史诗全集》三大卷,于2009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上卷近一百八十万字,中卷近一百九十万字,下卷一百六十多万字。

《云南少数民族叙事长诗全集》三大卷,于2012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上卷二百二十多万字,中卷一百八十多万字,下卷近二百一十万字。

[1]总字数达一千多万,可谓是卷帙浩繁、蔚为大观。

仅从诗作外在形式而言,两个全集长诗包括史诗和叙事诗、抒情长诗三个类别,其中史诗又分为创世史诗、英雄史诗、迁徙史诗三个层次。

从语言与民族的视角看上述长诗作品,一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中民族数量多,有六个民族;二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民族在“古典史诗全集”和“叙事长诗全集”中所占的作品最多,其中彝族所占比例又是最大的。

从作品所涉及的民族面而言,可以说覆盖了西南的除羌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它们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是研究云南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从作品内容看,“古典史诗全集”负载了云南各少数民族古代先民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包括天地起源、世间万物的来源等。

先民的信仰文化渗透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是先民认识体系的集中体现,也是这些民族后来思想意识发展的重要发轫,蕴藏了宝贵的文化基因。

“叙事长诗全集”中所载叙事诗,犹如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了云南各少数民族对剥削阶级反抗精神,反映了云南各少数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

从其题材类型看,建设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民族民间长诗——关于《云南少数民族古典史诗全集》《云南少数民族叙事长诗全集》罗曲 秦艳摘 要:民族民间长诗作为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是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民间叙事长诗的艺术特征

民间叙事长诗的艺术特征

民间叙事长诗的艺术特征
民间叙事长诗是一种民间文学体裁,它主要以史诗、神话、传说等形式铭记民族文化和历史,它的艺术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现场演唱。

民间叙事长诗是一种即兴创作和现场演唱的艺术形式,它通常在宴会、婚礼、葬礼等场合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播和保存。

2.故事情节多样。

民间叙事长诗通常包含大量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英雄故事等丰富的情节,这些情节不仅反映了历史和文化,也是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的反映。

3.雄浑有力的语言和篇章结构。

民间叙事长诗的语言采用了浓重的地方方言和口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同时,它的篇章结构清晰,韵律明显,表现了其独特的诗歌形式和美感。

4.民族意识和历史感。

民间叙事长诗是民族文化传承和表达民族感情的一种方式,具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和历史感。

它通过讲述历史和神话故事,弘扬了民族文化,反映了民族精神和价值观。

5.集体创作和传承。

民间叙事长诗是一种集体创作和传承的文艺形式,它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集体创作和演唱,民间叙事长诗不断地得到传承和发展,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贡献。

文学常识《民间文学小常识》

文学常识《民间文学小常识》

《民间文学小常识》1、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

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

这四个特征联系起来就成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传播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别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都是民间 诗歌中的叙事体长诗。它们是 劳动人民(包括他们的专业艺人) 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韵文故 事,所以也有人称它们为故事 诗或故事歌。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从内容上来讲,反映 的生活面十分广 阔。劳动人民的生活、 斗争、历史,杰出的英雄人物,重大的 社会事件,甚至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礼仪等等,在史诗和叙事诗中都有鲜明 生动的反映。从形式上看,它们与直接 抒发歌者心中的感受为主的一般民间歌 谣不同,是以叙事和描写人物性格为主。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也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荷马 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 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 可见,史诗乃是人类发展早期阶段的艺 术创作的形式之一,谁“要是认为古代 史诗在我们现代是可能产生的,那荒谬 的程度就跟认为我们现代人类能由成年 再变为儿童一样”。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早期史诗所描写的,多是人与自然的斗 争,在开始,自然界在人的心目中被神 化了,人和自然也融为一体。随着生产 力的日益发展,随着大自然实际上的被 征服,人类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 的存在和力量:他们不再把自己看成是 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神的附属物;而是 独立于自然界之外,可以与神对抗的人 了。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马克思所说的“艺术生产一旦 作为艺术生产出现”之后的时 期,就是指的在艺术创作领域 中个人从集体中分离出来而单 独地从事创作的那个时代,也 就是野蛮阶段行将过去之时。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这时,人类的思维不再是采取完全的、 集体的思维形式了,个人已经独立于 “群”之上或之外而从事单独的创作。 只要有了独立的个人创作,史诗也就不 能再被创作出来。如果有人还想按照传 统的史诗样式,去创造新内容的“史 诗”,那么,这种艺术产品,就不再是 马克思所说的“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 古典的形式”的史诗了。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于是,在史诗的发展中,神的地位逐渐 被人所取代,虽然反神者常常仍然不免 也是神,然而 实际上已是披着神的 外衣,在演出人间的悲喜剧了。因此, 越到后来,史诗的现实性就越强,而神 话色彩则逐渐消褪了。 史诗在神话世界观的基础上产生,而 它的发展最终又是对神话思想的一种否 定——这就是史诗与神话的辩证关系。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2)史诗与神话有密切的联系。 史诗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代,它和古 代的神话、传说有着天然的联系。人 类早期丰富优美的神话,为史诗的孕 育和发展提供了素材,使史诗的艺术 表现带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甚至有 些早期的史诗,简直就可以看成是韵 文形式的神话和传说。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在史诗里,人和神的行为常常是交相混 杂的:人可以通晓神道法术,可以变幻 身形,甚至可以死而复生;而神又常常 被赋予了人的各种行为和品性,连战马、 弓箭、钢刀,以至鸟、兽、 虫、鱼都可 以具有人的感觉、意志、好恶和欲望等 等。这一切,都与神话极为相似。但尽 管如此,史诗和神话思想倾向是不完全 相同的。
当然,史诗的流传,是一个漫长的 过程,由于世代传唱,往往溶进许 多后世的东西,呈现出比较复杂的 情形,但是它的产生却只能在人类 的早期阶段。所以,它和后来的一 般叙事诗是有区别的。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近代产生的一些歌颂民族英雄的叙 事长诗,如蒙古族的《嘎达梅林》, 苗族的《张秀眉之歌》等,虽然也 具有某些“史诗”般的规模和气魄, 却不能算作是严格意义上的史诗, (这样说,一点也没有否定它的意 义和价值的意思)。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此外,一般民间抒情短歌是开口 即兴就能唱的,不少人都能作、 能唱;而史诗、民间叙事诗篇幅 较长,情节结构比较复杂,因此, 它们常常是由一些杰出的民间歌 手保存、整理和传唱的。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这类叙事体长诗,从它所反映 的生活内容来看,史诗产生在 各民族形成的童年期,主要反 映远古时期的生活,民间叙事 诗主要是在阶级社会里产生和 发展的。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在民族形成的童年时期,一般 的民众可以说都是诗人。那时, 文学本身还不具备后来那种美 学意义上的含义,而只是人们 集体思维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 式而已。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马克思在谈到史诗存在的历史条件时指 出:“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 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 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 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 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 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 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3)史诗是一个民族的特殊的知识 总汇。 史诗所反映的,是古代人民的生 活和斗争、理想和愿望。 它既保 留着这个民族与自然界、与邻近部 落斗争的历史,同时,也汇聚着该 民族人民千百年积累下来的智慧和 经验。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其丰美的艺术形象,壮阔宏伟的艺术结 构,显示了古代人民的巨大气魄和创造 才能;其诗体语言的哲理性与形象性的 结合,也表现出人类早期艺术思维的光 华,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上具有重要 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史诗中有大量的 氏族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诸如议事、 选举、征战、赛马、比箭、摔跤、选妃、 抢婚以及服饰、饮食、丧葬、祭典等的 描写。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它们自然也离不开抒情,但是,这种抒 情是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通过对具体 生活事件和生活场景的描绘,通过人物 形象的刻划来进行的。因此,史诗和民 间叙事诗一般都有较长的篇幅、完整的 故事情节和有人物形象的塑造。它们运 用富有表现力的诗体语言,通过丰富的 情节和生动的形象,表达一定的主题。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一、史诗的一般特点。 (1)史诗产生在各民族形成的童年期。 史诗和原始神话一样,是一个历史范畴 的文学现象。它虽然与民族历史密切结 合,但并不是凡歌咏历史内容的都是史 诗。作为一个特定的形式,它只能产生 在各民族形成的童年时代。表现部族战 争的英雄史诗是如此,有关民族起源、 创世传说的史诗更是如此。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第一节 史 诗 史诗,是民间叙事体长诗中一种
规模比较宏大的古老作品。它用 诗的语言,记叙各民族有关天地 形成、人类起源的传说,以及关 于民族迁徙、民族战争和民族英 雄的光辉业绩等生长的。从某种意义上来 说,一部民族史诗,往往就是 该民族在特定时期的一部形象 化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