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及其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及其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及其能力的培养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部分重要象征物

2 对盖茨比的美国梦幻灭的分析

3 英语新闻标题的文体特点与翻译

4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

5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中言语幽默的翻译

6 浅析《莳萝泡菜》中的意识流技巧运用

7 从中英广告词中分析概念隐喻

8 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的翻译策略研究

9 我看简爱的爱情

10 《虹》中生态女性主义简析

11 On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O’Hara and the Transitio n of American Society

12 英汉品牌名的文化差异

13 Analyzing Translation of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s

14 浅析《红字》中的女性意识

15 从建立商务关系的角度对比中美商务礼仪

16 爱玛人物形象分析

17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8 英美日常交际礼仪对比分析

19 “It be Adj of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语义的构式语法研究

20 On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from Skopos Theory Perspective

21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

22 从功能对等角度翻译委婉语

23 浅析广告英语中的隐喻

24 On Loss of Fidelity in Translation

25 从语域理论角度分析商务发盘函的翻译策略

26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to Reading-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27 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研究

28 Using Maslow’s Hierarchy Needs Theory to Analyze Sister Carrie’s Destiny

2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0 英语委婉语成因及其在政治方面的应用

31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

32 《彼得?潘》中的“成长”主题

33 The Influences of the Bible on Some American Movies

34 《红楼梦》两英译版本中姓名翻译的对比研究

35 影响英语词汇发展的言外因素

36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

37 评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的恐怖美

38 A Probe into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the Eco-awareness of Hemingway

39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

40 奥巴马胜利演讲的语篇分析

41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42 超验主义和美国个人主义

43 从礼貌原则看英语委婉语的构成和社会功能

44 自立和创新——对爱默生超验主义的解读

45 从目的论角度剖析电影片名翻译

46 从爱默生的《论自然》看超验主义

47 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

48 论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反讽艺术

49 对比分析在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

50 英语写作中教师的书面反馈

51 《二十二条军规》中关于军规的控制及反控制

52 对中英语“丑”词的文化和认知解读

53 A study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standards:faithfulness,fluency and beauty

54 从《推销员之死》看消费主义时代美国梦的破灭

55 汉语外来词翻译的文化解析

56 对小说《野草在歌唱》的功能文体分析

57 《大衣》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

58 《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宗教思想探讨

59 性格决定命运----浅谈《老人与海》桑提亚哥性格特点

60 从基因学的角度看多义词的词义关系

61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乐时代的新潮女郎

62 分析《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个性特点

63 英汉被动句语义特征对比分析

64 《爱玛》中身份和同辈的压力

65 英汉亲昵称谓语的语用及认知对比研究

66 从美狄亚和伊阿宋的故事探究希腊悲剧的复仇情节

67 论英语教学中交际法应用的困境及其解决之道

68 英语经济新闻标题翻译在模因传播中的分析

6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70 约翰斯坦贝克女性观流变初探

71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义中的传统英雄和反英雄形象

72 挣扎与妥协——浅析达洛维夫人的内心矛盾

73 《洛丽塔》的悲剧分析

74 浅谈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产业影响

75 女性的赞歌—《愤怒的葡萄》中乔德妈和罗撒香两位女性的坚强性格分析

76 威廉福克纳《圣殿》小说创作里的自卑情结

7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in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78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

79 商务合同的语篇特征及其汉英翻译策略

80 简单的深邃—论佛洛斯特诗歌的隐秘性

81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

82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

83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看中西文化差异

84 试论《武林外传》与《老友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85 中国旅游指南的中译英研究

8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87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影视名称的翻译

88 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89 从海明威的死亡哲学看麦康伯的死亡

90 Women and Art: A Historical Review of Women’s Role in Western Art

91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92 《睡谷的传说》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93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以《我弥留之际》中三个儿子的悲剧为例

94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广告翻译

95 从弗洛伊德解读《好人难寻》

96 解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97 论英语文学教学中的影视欣赏

98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99 在仙境中成长——《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主题研究

100 《嘉莉妹妹》时代背景下女性的地位

101 论《米德尔马契》中的人性主题

102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American Marital Status on the Christian Views of Marriage 103 英雄的成长-对《指环王》主人公弗罗多的分析

104 论应变能力在同声传译中的应用

105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贵妇画像》中的文化冲突

106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构建

107 探究汉英翻译的中式英语现象

108 广播新闻英语的词汇特点

109 从大学校训看中西方大学文化差异

110 英汉语言中颜色隐喻的认知差异研究

111 The Pioneer of Romanticism----The Poems of William Wordsworth

112 A Study of Children Images in Huck Finn and Tom Sawyer

113 苔丝人生悲剧的研究

114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浅析

11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性格分析

116 An Analysis of Gender in Oh,Pioneers!

117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

118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119 从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中的语篇连贯性

120 对公共演讲课堂中大学生课堂表现的心理分析

12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22 Feminism in To the Lighthouse

123 隐喻视角下的政治新闻语篇分析

124 浅谈进口商品商标的翻译

125 《吉姆老爷》中吉姆的性格分析

126 中医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过去与现在

127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简析

128 浅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29 Effects of Chinese Culture on Promotion of Automobiles--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130 象征主义手法在《白鲸》中的运用

131 从加菲猫看美国新个人主义价值观

132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

133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字幕翻译

134 对黑人妇女在民权运动期间争取教育权的背景分析

135 论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在《爱玛》中的体现

136 论小组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37 论中美两国的现代中年女性观念之差——以美剧《欲望都市》为例

138 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

139 从跨文化角度谈英语词汇的教与学

140 An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141 从民族文化心理差异角度看功能对等论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

142 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

143 孤独而坚强的灵魂--《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爱伦?韦瑟罗尔的性格分析

144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研究及其在广告中的体现

145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in Wallace Stevens’ Poems

146 中英网络词汇语用特征对比

147 埃德加?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技巧应用分析

14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9 语结与英语长句的翻译

150 从《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探索简奥斯丁实用爱情观

151 英语委婉语的表达模式和应用

152 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以《高级英语》第二册为例

153 《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

154 从主角与配角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老人与海》中的生存主题

155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156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157 Interpretation of Qian Zhongshu’s Sublimation Theory

158 《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命运分析

159 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中英谚语差异

160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

161 《欢乐之家》中丽莉追求婚姻时的自我矛盾

162 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

163 商务英语信函中礼貌策略初探

164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165 爱伦?坡的《乌鸦》中的浪漫主义分析

166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

167

168 中英道歉语及应答差异

169 An Analysis of Oscar Wilde’s Aesthetic Fairy Tale -The Happy Prince

170 简析中西方译者翻译《论语》的差异性

171 从《看不见的人》中看黑人对自我身份的追求和探寻

172 美国梦的开始与破灭—试析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

173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

174 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175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

176 文学翻译中的对等

177 从思维方式差异看英语复杂句汉译

178 从基因学的角度看多义词的词义关系

179 爱米丽的挣扎与终结——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爱米丽毁灭的间接和直接原因

180 《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

181 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

182 浅析《老人与海》中人对自然的态度

183 论《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意义

18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5 Feminism under the Traditional Masculine Standards

186 论跨文化因素对广告汉英翻译的影响

187 从美国核心价值观分析美国家庭学校产生的必然性

188 从美学角度浅析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首》——“意音形”三美论

189 英汉同声传译技巧初探

190 探究餐具的起源、内涵及发展趋势

191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Main Female Characters in Golden Notebook

192 英汉动物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意义及翻译

193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及其能力的培养

194 Escapism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95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方法

196 The Struggle of Women—On the Image of Mary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197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198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

199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Dietetic Cultur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from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

20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移情能力训练要点

移情能力训练要点 认识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是一种理解能力。 移情能力是针对他人,或其他某个群体而言的。 移情能力关注的是他人的感受。 移情能力是一种情感或者情绪的转化能力,即把他人的情感或者情绪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理解。 移情能力是建立在丰富人生阅历基础上的。 移情能力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即便是家长,也需要有一定的移情能力,才能与自己的孩子有很好的沟通。 优秀的领导都能够理解部下的感受。 理解他人,并不是认同他人,理解和认同是两回事。 移情能力的具备,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训练成分。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有更好的移情能力。 只有具备较好的移情能力,才能跳出情感漩涡,客观理性地分析他人。 移情能力,就是能够将心比心。 训练移情能力 可以把移情能力归类为一种心智技能。

所有的技能都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获得。 可以把移情技能划分为认知技能和交往技能。 训练倾听,通过倾听来挖掘,追忆自己的情感,获得与对象相近的情感体验。 训练表达,通过适当的、适时的话语,表明情感关切,使谈话能够顺利进行。 训练分享,包括情感的分享和体验的分享,由于分享是自发的、自愿的,激发分享的感受,有利于提高移情能力。 训练交换,包括情感的交换和体验的交换,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思考、体验问题,获取与自己不同的认知。 训练引导,通过启发自觉,激发良知、良能,获得善意,化解和消融敌意。 营造积极环境 移情能力的根本作用在于改造环境,尤其是情绪和情感的环境。 情绪和情感都是容易得到共鸣的,恶劣的情绪和情感产生恶劣的人文环境。 发挥移情能力的作用,有利于营造积极的、善意的环境。 认知和态度影响动机和信任。 风气是一种群体性的感受,是群体性的短期体验。 积极的环境能够使个体有着更好的自我感觉。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及其能力的培养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部分重要象征物 2 对盖茨比的美国梦幻灭的分析 3 英语新闻标题的文体特点与翻译 4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 5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中言语幽默的翻译 6 浅析《莳萝泡菜》中的意识流技巧运用 7 从中英广告词中分析概念隐喻 8 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的翻译策略研究 9 我看简爱的爱情 10 《虹》中生态女性主义简析 11 On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O’Hara and the Transitio n of American Society 12 英汉品牌名的文化差异 13 Analyzing Translation of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s 14 浅析《红字》中的女性意识 15 从建立商务关系的角度对比中美商务礼仪 16 爱玛人物形象分析 17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8 英美日常交际礼仪对比分析 19 “It be Adj of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语义的构式语法研究 20 On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from Skopos Theory Perspective 21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 22 从功能对等角度翻译委婉语 23 浅析广告英语中的隐喻 24 On Loss of Fidelity in Translation 25 从语域理论角度分析商务发盘函的翻译策略 26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to Reading-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27 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研究 28 Using Maslow’s Hierarchy Needs Theory to Analyze Sister Carrie’s Destiny 2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0 英语委婉语成因及其在政治方面的应用 31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 32 《彼得?潘》中的“成长”主题 33 The Influences of the Bible on Some American Movies 34 《红楼梦》两英译版本中姓名翻译的对比研究 35 影响英语词汇发展的言外因素 36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 37 评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的恐怖美 38 A Probe into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the Eco-awareness of Hemingway 39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 40 奥巴马胜利演讲的语篇分析 41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宁五中张永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听说法“with its end less and mind-numbing repetitive drills”和古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英语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必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 首先,何为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诸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 广泛, 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 文化交际。中国成功地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能用英语熟练有效地交际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给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其现实意义。 2、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我们要打破以往“就语言教语言”的模式,把交际因素引 进到英语教学中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揭示那些隐伏在语言背后的,易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掌握语言不只是掌握语法、音位和语义规则,还必须考虑到外国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之外的规则。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二 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

略论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及应用

略论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及应用 摘要:移情能力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有效人际交流的重要保证;文化移情能力是进行国际间交流的前提。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国与国间联系的日益紧密,对文化移情能力的认识和培养也愈加重要。本文从移情的定义的由来入手,论述了移情能力的特点、影响文化移情能力的因素和提高移情能力的途径,并针对目前国内对文化移情能力的相关研究指出其在教学领域中有价值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文化移情;制约因素;提高途径;研究前景 一、文化移情的定义及来源 英文中的“empathy”(移情)来源于德语“Einfühlung”(设想),首先运用于十九世纪后期的德国美学领域,后来被德国心理学家利普斯发展到人际交流领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移情首次作为一个学术理念被引介到中国,之后被运用到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领域,并掀起了一阵从心理学视角评析文学作品的波澜。近年来随着英语教育的深入和对语言本质认识的变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教

育逐渐引起了英语教育界的重视,而文化移情能力则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布鲁诺指出,移情既是一般交际能力的重要元素,又是充分有效地跨文化交际的要素。 由于移情这一概念从美学领域跨越到其它诸如认知心理学和跨文化交际等众多领域,从不同视角探究它的内涵,其意义多样复杂。布鲁诺认为,移情的字面意义是用自己的感觉去“体验”他人的感觉,它是代替性的,目的是实现一种“我”和“你”的一致性。移情还指以同步或“合拍”的方式感知和适应彼此的生活节奏。顾嘉祖认为:“移情界定应分为两个方面:知觉技能和交际技能。移情不仅指察觉和认识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而且还包括对他人情感和情绪状态的正确反馈和反应,两方面都不可偏废。”①“以上都是比较深刻的见解。通俗的说,文化移情就是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保证不同文化之间顺利沟通而进行的一种心理体验,感情位移,认知转换,即有意识的超越民族本土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② 二、移情能力的特点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 草塔镇中杨柳慧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听说法“wit h its end less and mind-numbing repetitive drills”和古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英语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必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 首先,何为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诸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要: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频繁的对外交流,需要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文章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概念,从理论的层次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 Abstract: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mportant goal is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ur frequent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high-qualit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alent.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and concep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English teaching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对外交流活动也已经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旅游等各个领域。然而由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交流不可避免会产生误会,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涵义 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的涵义涉及到文化,交际还有能力等层面,交际和交际能力是其基础。英语中的“交际”,也就是“communication”,来源于拉丁语“commonis”一词,意思是“共同”“共享”,信息的交换和传达等。Lusting &Koester( 1996) 认为交际是人们通过符号来创造共享意义的过程。关世杰( 1995) 将交际定义为“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共享信息的过程”。根据现代交际学范畴,交际是人们相互沟通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运用语言或者非语言信息传达思想和表达感情的交流过程。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由Hymes 提出,指的是有着具体文化身份的说话者和某一客观存在的言语群体进行恰当交流所必须要掌握的一切知识和技能。文化和交际有所不同,其概念难以界定,早在

婴幼儿移情发展的特点

一.婴幼儿移情发展的特点 1.对别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从简单到复杂 2.能理解明显的外部线索到能理解隐蔽线索 3.儿童移情能力的水平是随儿童完成任务难度而变化 4.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可能在4~6岁 二.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婴幼儿情绪化的发展 1.情绪中交往成分的增加 2.表情的社会化 (二)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其一.情绪过程越开越分化 其二.是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所谓的情绪深刻化是指他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内在的特点。 (三)情绪调控能力的增强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3.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三.情绪.情感与婴幼儿的生活 1.情绪情感是婴幼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 2.情绪情感是婴幼儿心里活动的激发者 3.情绪情感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 4.情绪情感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 5.情绪情感促进婴儿意识产生及个性形成 四.婴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一)婴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幼儿期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特点:(1)具体性(2)形象性(3)经验性(4)拟人性(5)表面性 (二)幼儿的概念.判断与推理的发展 (1)幼儿掌握实物概念的特点: ①幼儿初期.幼儿所掌握的实物概念主要是他们熟悉的事物.给物体下定义多属直指型 ②幼儿中期.幼儿已能掌握事物某些比较突出的特征.由此获得事物的概念.他们给物体下定义多属列 举行 ③幼儿晚期.幼儿开始初步掌握某一实物的较为本质特征.如功能的特征或若干特征的总和 (2)学前儿童判断.推理能力的发展 ①幼儿对事物的判断.推理往往不合逻辑 ②把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表面现象或事物之间偶然的外部联系.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 ③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推理的依据 (三)幼儿理解事物的特点 ①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常是孤立的.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②幼儿对事物的理解主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 ③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不能理解事物的内部含义 五.幼儿想象发展的特征 (一)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幼儿无意想象的发展(特点) ①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②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幼儿教育学指导:移情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

幼儿教育学指导:移情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漳州人事人才网:移情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empathy and cultivating of young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是指那些符合社会期望、对别人有益或对社会具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分享、合作、关心、助人、抚慰、捐赠等。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对于幼儿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它有利于幼儿形成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幼儿本人特征、成人教养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其中,幼儿自身的移情能力是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是促使幼儿出现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动力。 移情,又称情感移人,是指个体觉察到他人的情绪情感时,体验到与他人相同的情绪情感。移情包括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个体对别人的情绪情感的理解,包括辨别、区分与情绪情感有关的线索,推测他人的内部情感状态,对他人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进行推理与判断等;情感过程则是指个体对他人情感作出的情绪反应,即个体体验到别人正在体验的情绪情感。发生移情时,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移情是导致幼儿出现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移情能帮助幼儿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理解当时的情境,觉察到别人的处境,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情绪情感;移情还能在幼儿的情绪情感与别人的情绪情感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使幼儿产生与别人共鸣的情绪情感。这些在移情中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极有可能让幼儿产生帮助别人、减轻别人痛苦的动机,从而激发并促使幼儿出现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利他的助人行为。幼儿的移情能力与幼儿的心理发展和经验增加有密切的联系,它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尤其在4-5岁,是幼儿移情发展的加速期。因此,成人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从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目的是提高幼儿理解别人的处境,体察别人的情绪情感,并产生共鸣性情绪情感的能力。幼儿移情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情绪认知能力的培养和移情体验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游戏、日常生活等各种途径,采用故事讨论、录像观评、戏剧扮演等多种方式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①区分和识别不同的情绪情感。教师可以让幼儿观看脸谱图片或情境表演等,让幼儿辨别与情绪情感有关的线索,识别不同的情绪情感,提高幼儿对情感的觉察、判断能力。 ②知觉并想像别人的情绪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图画、录像等形式,让幼儿想像并讨论其中人物的情绪情感,提高幼儿对别人情绪情感的敏感性,促使幼儿产生移情性情感体验。

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适时适量渗透文化知识教育,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知识,恰是调动气氛的良好工具,有助于实施情感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英语知识的学习。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营造英语氛围,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因此,营造一个浓郁的英语氛围,对于学习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用语尽可能说英语,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在墙上张贴一些配以中英文介绍的著名世界风光图,适时介绍给学生,或是贴上生活中常用的英语问候语,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利用校园广播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晨读有了这些浓厚的英语环境,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英语的无处不在,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使他们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二)激活教材内容,比较文化差异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可以帮助学生避免语用失误。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告别、称赞、致谢、道歉以及体态语等,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能够体现这种文化差异的话题,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帮助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比如,教学Weather 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借这个话题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是一种侵犯,因为那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而用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例如,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表达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习惯“谦虚”地说“没什么”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率,常常会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所以,在教学这一句型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对方的赞美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要:由于汉英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许多日常行为在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及语境中被正确使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交际价值。因此,英语教学应加强跨文化意识和交际模式的培养,相应的引入文化教学,使语言知识与语用规则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文化教学 1 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要想有效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明确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交际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彼此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各种文化在接触和碰撞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必定会影响跨文化交流,用英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仅仅需要单纯的语言能力,还需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否则,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就会出现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场景不合适或者不得体的语言失误,引起误会。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以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用障碍。 对于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使中西文化交流和语言交流相辅相成就变得尤为重要。 2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差异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差异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隐私方面的差异。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 友爱,互相关心,因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

浅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浅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是指人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交流。由于生态,物质社会,不同的民族地区和语言习惯上的差异,各地也有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习俗世界,为了适应跨文化交际的趋势,发展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提高我们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网络通信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 网络的高度的技术技能培养文化传播的不同模式,从本土到全球跨文化交际范围,导致新的矛盾和文明的冲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得到了很多西方国家的信息,他们特别是通过了解一些外国的电视节目,音乐作品,畅销书,以及互联网软件。通过网络,西方的文化撞击着中国本土文化,由于长期的刻板文化印象。人们总是习惯用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差异方面衡量别人,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障碍。 网络通信可以促进跨文化交际,通过的时间和空间,链接来自不同地区的限制跨文化,扩大交际跨文化交际领域。就像每一个硬币都有两面,网络通信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征,因此,网络通信也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挑战。许多网络语言是以英文的形式,并且大部分的网络信息,都以英文出版。面对这种情况,不同地区的人在一起交流。最后,网络加强了人们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地位的认识和相识,提高了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宏观和微观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包括宏观的跨文化传播和微观跨文化交际。我们现在谈论的跨文化沟通往往是指知识,信念,态度,阶级,地域和空间的概念相结合。每个国家的文化有其自身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它的政体,习俗,服饰,隆重庆祝节日和禁忌。宏观的跨文化沟通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它包括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和国家的人民,地区和地区的人。比如国际间的交流,我们对国际传播研究的重点是东部和西部的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我们已经说过关于东西方文化不仅具有宗教的概念,但也有政体和认知的概念。当我们提到西方国家,不仅是地域在西半球,还有国家在政治制度或认知方面我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异的国家。因此,除了欧洲国家,北美和加拿大,澳大利亚都属于西方国家。宏观的跨文化沟通包括几个不同的文化圈遍布世界,

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如何

1.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如何? 答:移情能力的发展是从个体一自己我决制和自我敏感这一水平开始的。处于个体水平的儿童,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而逐渐能去分子我与他人不同的需要和情感,能感到他人的情绪状况并唤起自己的想关经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社会水平的儿童,能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他人的情绪情感,并逐渐能在特定的环境中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2.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什么? 答:人类个体出生到成熟的进程不是千篇一律的按一个模式进行的,也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发展的速度、方向、成都等方面都表现多样化。就总体而言,整体发展呈破浪型向前推进。幼儿前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童年期的发展,到了青春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再是平衡的发展。到了老年期则表现出各方面的下降趋势。就发展的不同方面来看,个体内部不同的组织系统、不同的技能特征的发展也各不相同,神经系统的发展和生殖系统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 3.如何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答:刺激丰富化原则;注意训练与注意发展区配原则;形式立体化原则;空间渗透式原则。 4.试说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识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幼儿的情感由易变、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 5.简述学前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 答:记忆策略在幼儿阶段就已经产生了。学前儿童开始使用复述策略,但是他们表现的复述过程的持续性是有限的,他们的复述行为要到6岁以后才会对他们的记忆产生影响。 复述策略的使用同样可以在很小的儿童身上发现,不过学前儿童还不能进行语义组织,这是因为他们还没建立高度概括的、逻辑意义的概念网络。精细加工策略出现较晚,一般出现在11岁以后。 6.如何理解儿童自我意识情绪和成人指导与评价间的关系? 答:自我意识情绪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个体根据他人对自身或自身行为的评价所产生情绪,包括对自己的肯定和对自己的否定。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都离不开成人的指导,受成人评价的影响。如果父母不断给孩子价值和表现上的反馈,幼儿倾向于失败时感到惭愧。如果父母关注如何改进儿童的表现,幼儿则更多地体验到一种适度的,更具有适应性的羞愧和内疚。 7.简述遗忘的干扰说。 答;遗忘的干扰说是揭示遗忘原因的一种理论学说,内容是:遗忘是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排除干扰,记忆就能恢复。干扰因素很多,主要是学习材料、疲劳和紧张情绪等的干扰。 8.幼儿口语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答:幼儿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言表达力的发展。主要表现:掌握全部本民族的语言;词汇量增加,内容变化大;初步掌握语法。 我国幼儿能说出的句子类型有以下发展趋势: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9.简要说明幼儿有意运动的特点。 答:有意运动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主动去支配自己肌肉运动,如伸手去拿杯子、用脚去踢球,它是意识到的运动。有意运动是条件性的动作反应。有意运动有两个特点:有意运动是后天学会;有意运动是自觉意识的主动的运动。

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 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

作者简介:刘学惠(1956-),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育学收稿日期:2002-07-11 2003年第1期 总第166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 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 eaching 2003,№1Serial №166 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 刘学惠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摘 要:本文从建构主义观点出发,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不但有知识的成分,还有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 的成分;提出了培养上述能力的显性和隐性两种教学路径并考察了若干实践层面的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建构主义,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 Abstract :From the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contains not only knowledge about existing cul 2tural facts ,but also abilities of interpreting and coping with on 2going intercultural events.T o develop such competence ,it is proposed that an explicit approach and an implicit approach be combined and innovations be made in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K 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onstructivism ,explicit learning and implicit learning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3)01-0034-03 1.引言 跨文化交际的话题近年来在外语教学界倍受关注,然而 需要深入思考的是:什么是我们所寻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有何种构成要素?它们通过什么途径而获得?从国内现有文献看,认识似乎尚局限在这样的范围,即外语学习者应具有有关目的语文化的知识;外语教学应加强对这些知识的传授或导入。本文尝试用另一种思考角度———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探讨上述问题,意在增进认识和促进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发展。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其要义是:世界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主观的;知识不可能由外部传授而获得,人们应以自己的经验背景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和理解现实,从而形成知识;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建构不仅涉及结构性的知识,而且涉及大量非结构性的知识(Duffy &Jonason ,1991,引自张建伟、陈琦,1996)。这种观点对于我们认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质和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涵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multi 2dimension 2al )的概念:除知识向度外,还有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多向度性与“文化”极为宽泛的涵义及表现形式有关。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总称。因此,它既是业已存在和经历积淀的,又是尚在发生和流动变化的;它有外显的和可以客观描述的一面,又有隐蔽的和依赖主观解释的一面;它既具有组织的、群体的性质,又无不渗透到每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体行为之中;它既表现为高级智力活动的过程与产物,又体现在一般人最普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之中。这些对应的现象即所谓“大写”的文化(C )和“小写”的文化(c )(Brooks ,1960,Allen ,1985,引自Chen ,1999)。在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时候,如果人们只强调文化既有的、外显的、客观的和组织的一面,教学中则倾向于突出跨文化能力中的“知识”向度,在考虑教学内容和方法时则倾向于传授既有的文化事实,如目的语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一般习俗、礼仪、禁忌等。这种文化教学从总体上看是直接的、外显的和由外部施加的,甚至是可以独立或相对独立于语言教学的。 令人深思的是,在外语学习者经直接传授获得了有关文化的客观知识后,当他面临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情境时,那些概括化、刻板化(sterotyped )了的文化特征、行为规范等往往并不能保证他交际的成功。显然,真实的跨文化情境要比这些刻板知识复杂微妙得多。Breen &Candlin (1980)指出,“跨文化交际不仅关系到遵从某种规范,而且也关系到主观解释这些规范本身;它既是遵守规范的活动,又是创造规范的过程” (引自M.Andrews ,1999),这就意味着人们在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话题:教育学习跨文化交际风俗习惯传统文化文化 摘要: 外语教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必须传授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文化模式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帮助他们自觉地进行文化移情,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从而取得最佳的英语学习效果。关键词: 文化移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一、引言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和国际化,正在促进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跨文化交流成了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自从1972年Hymes提出交际能力观以来,跨文化交际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当前,国内外语界已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许多著名学者都在这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如胡文仲、邓炎昌、刘润清、高一虹等,他们有效地解决了在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要教什么,以及如何教的问题,并强调教学中的文化对比,注重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文化差异概念的构建及实际交际能力。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文化移情能力(cultural empathy competence)的高度关注,是跨文化交际学从表层研究进入到深层研究的转折点和重要标志。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文化移情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重要性1.文化移情能力的概念“移情”首先是西方美学中的概念,是指主体在主观意识中将主体的精神情感赋予客观物象,使客观外物的映象负荷和主体情思成为主体体验的情感表现。移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指通过对情感的知觉而自身产生与他人的情感相接近的情感体验,这相当于情感的共鸣。日本语言学家库诺(Kuno)最早把移情的概念移植到了语言学领域,按照库诺的说法,所谓移情就是说话人与其所描写的事件或状态的参与人或物的关系的密切程度。何自然(1991)首次在国内学术界提出了移情的概念,认为语言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设身处地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关于文化移情的概念,众多学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Samovar & Porter

浅析培养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只从高职高专(笔者所在的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角度,去论述培养文化意识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教学实践表明,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涉外交际活动也越来越多,与世界接轨已成定势,社会生活和实践证明,仅仅掌握语言知识并不能保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成功的交际,我们应该认识到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意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进行交际。一个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不了解或了解很少的人,即使语音,语法正确,拥有几千个词汇,不了解文化背景,没有文化意识,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胡文中,1995)0因此,作为英语学习者来说,在与来自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时,不仅仅要掌握目的语正确的语法,地道的语音,语调和一定的词汇量,还应该了解他们的社会习俗,价值取向,言语规则甚至非言语交际方式等,否则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影响和妨碍人们正常的交际。 二、什么是文化意识? 所谓文化意ip (cultural awareness),指的是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目的语使用的适宜性是在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定义的,“学生需要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能够受益于语言文化教育”(Byram&Morgan, 1994)(高一虹2002)。 三、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请看,苏:一顿便饭,为您洗尘,请。沃尔夫:噢,这简直是一次盛宴,每个菜都是佳肴,我很喜欢,不过,我觉得这些菜对我们来说太多了。苏:哪里哪里,实在是算不了什么,不过一点小菜和薄酒,不成敬意,以后有机会可以好好安排,让您更满意。 饭后,沃尔夫马上给总公司写了一份备忘录:苏先生不是一个合适的合伙人,他的管理不切实际。在我看来,他更愿意把资金投资在饭桌上而不是工厂的产品生产线。 苏先生的盛情款待得来的是这样出人意料之外的结果。 为什么要有文化意识呢?这是因为,像发生在苏先生公司的这起事件一样,文化上的误解会妨碍公司在跟外商合作时顺利开展商务活动。人们在文化方面犯错误可能不是故意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有些很可笑的文化方面的失误却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有些致命的失误几乎使企业濒于破产。往往是因为其决策者不了解文化的奥秘。他们需要了解人们的语言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只有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之后,群体和个人语言,行为方式才能被他人所理解甚至被他人所预见。也惟有如此,公司才可以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或免于破产的命运。 我们在和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交往的过程中,或者在和其他的文化价值观接触的时候,要清楚自己传达给对方的文化价值观,同时也要了解对方的文化价值观。除此之外,还要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存在“鸿沟”。亨德里克。谢里(Hnedrick Serrie)曾写过一篇文章,

浅析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一)

浅析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一) 论文关键词:文化移情能力;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 论文摘要:文化移情能力是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所在,跨文化意识是交际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标志。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两者能够相互促进。培养和提升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实用性、渐进性、系统性、时代性、合适性;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影视鉴赏,实践与体验,文学作品赏析,社会文化专题讲座,重视非语言交际,克服并超越文化障碍、文化对比等。 1、引言 自从1972年Hymes提出交际能力观以来,跨文化交际一直是国内外学者(Eiuben,1976;Smaovar&Porter,2001;Brunner,2003;胡文仲,1994,1999;关世杰,1995;贾玉新,1997;顾嘉祖,2000,2002;高永晨,2005,2006;王楠,2005)研究的热门课题。国内学者基本上已就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达成一致,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有效地解决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教学,文化教学要教什么的问题,并强调了教学中进行文化对比的重要性,注重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文化差异概念的构建及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等。 随着政治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不同社会、文化、地区的人们的全球意识和相互交流的意愿空前高涨,都希望具有跨文化交往能力。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是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2000)中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把跨文化交际列为大学英语的主要内容,把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并要求各校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内容。 2、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的定义及价值 文化移情是指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架模式,摆脱自身文化的约束,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它是跨文化交际中连接主体与客体的语言、文化及情感的桥梁和纽带,是有效沟通的技巧、艺术和能力。 Ruben(1976:334一354)指出,有效交际中的移情能力的含义是尽量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想、去体验、去表达感情,使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进行移情,向对方表示已经充分理解了他的思想和感情。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层面是语言语用移情,指的是说话人运用语言刻意对听话人表达自己的心态和意图,以及听话人从说话人的角度准确领会话语的用意;另一个层面是社会语用移情,是指交际双方要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话语的用意。整个过程有六个步骤:承认差异一认识自我一悬置自我一体验对方一准备移情一重建自我,从而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增强对别人的需求和价值观的敏感性。同时,一个具有良好文化移情能力的人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学习者并持有态度开放的文化价值观。 根据Hanvey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或调节方法,或者说它指的是交际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交际过程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文化移情能力决定了交际者能否摆脱自身文化积淀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自觉地避免因文化差异,如文化取向、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引起的文化冲突,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的强弱直接影响交际质量,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交际者能否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的重要准绳之一。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导论课程论文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s trend,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become more and more closer, and the shock or conflicts among countries is inevitable. It is very significant to master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o that we can exchange and cooperate people from different regions much better. This article may give a brief overview on what 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real function of getting the communicative skills,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at capabilities we need to know,and how to improve abiliti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present situation, methods of impro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