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贵州省食用冰加工卫生规范编制说明

合集下载

食用冰执行标准

食用冰执行标准

食用冰执行标准食用冰是一种不少人喜爱的食品,但由于其制作和储存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为了确保食用冰的质量和安全,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执行标准。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食用冰有关的标准和参考内容。

一、中国国家标准《冰制品卫生标准》(GB 13102-1991): 该标准规定了食用冰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指标,包括外观和气味要求、溶解性固体物质、重金属、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的检测要求。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1): 该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在食用冰中的使用限量,这是为了防止食用冰中存在过量或不合适的食品添加剂,保证冰的质量和安全。

二、美国标准《冰的制作和分配方法》 (CDC Guidelines for the Safe and Efficient Ice Machine, 2002):该标准由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发布,提供了制作和使用食用冰的指导,包括冰机的清洁和消毒方法,储存和分发冰的良好卫生实践等。

三、欧盟标准《食品法典》(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CODEX STAN 256-2007): 这是一个国际标准,被欧盟使用。

该标准规定了食用冰的标准定义、名称、要求和采样方法,包括冰的外观、气味、微生物指标等。

四、澳大利亚标准《食品收购、制作和处理法规》(Australian Food Standards Code, Standard 3.2.2): 该标准规定了食用冰的质量和卫生要求,包括冰的含水量、外观、气味等指标,以及在制作、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卫生要求。

五、日本标准《食品卫生法》(Food Sanitation Act): 该法规明确了冰制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规定了食用冰的制作过程和卫生管理的标准。

六、印度标准《食品安全和标准法》(Food Safety and Standards Act): 该法律规定了食用冰的制作和销售方面的标准,包括冰制造设施的要求、卫生管理措施等。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冷冻饮品及食用冰生产企业要求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冷冻饮品及食用冰生产企业要求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专项技术要求CCAA/CTS 0019-2008CNCA/CTS 0019-200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冷冻饮品及食用冰生产企业要求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Requirements for frozen drinks and edible ice productionestablishments2008年9月11日发布 2008年9月11日实施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发布目 次前 言 (I)引 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人力资源 (3)4.1食品安全小组 (3)4.2 人员能力、意识与培训 (3)4.3 人员健康和卫生要求 (3)5 前提方案 (4)5.1基础设施及维护 (4)5.2其他前提方案 (5)6 关键过程控制 (6)6.1 原辅材料的控制 (6)6.2加工过程控制 (7)6.3 贮存 (8)6.4 运输 (8)6.5 零售 (8)7 检验 (9)8 产品追溯与撤回 (9)附录 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10)本技术要求是GB/T 22000-2006《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在冷冻饮品及食用冰生产企业应用的专项技术要求,是根据冷冻饮品及食用冰行业的特点对GB/T22000相应要求的具体化。

本技术要求的附录均为资料性附录本技术要求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提出。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归口。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单位: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浙江公信认证有限公司、原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质量认证有限公司、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北京大陆航星质量认证中心等。

本技术要求系首次发布。

为提高冷冻饮品及食用冰产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增强我国食品企业市场竞争力,本技术要求从我国冷冻饮品及食用冰安全存在的关键问题入手,采取自主创新和积极引进并重的原则,结合冷冻饮品及食用冰企业生产特点,针对企业卫生安全生产环境和条件、关键过程控制、产品检验等,提出了建立我国冷冻饮品及食用冰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专项要求。

食品安全标准企业标准编制说明模板

食品安全标准企业标准编制说明模板

《××××××××》广东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编制说明本标准是在国家尚无该产品相关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情况下,为保证产品质量,指导企业生产,根据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标准,现就标准编制的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编写格式依据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规定而制定。

二、产品配方如下:(详细列出,包括主料、配料和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名称及用量)
三、产品生产工艺:详细列出
四、本标准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指标(企业标准内所有指标,包括理化、微生物指标)、限量及制订依据:
五、修订指标的说明(若无修订指标,可删掉此项):
六、企业标准比较情况说明:详细说明企业标准制定过程中与相关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国际标准及国外标准比较情况。

七、参考的国内外相关标准或有关资料(详细列出引用的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不用列出)。

如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标准制定的企业标准,须附所采用标准原文及译文各一份。

如:GB 15266-2009 运动饮料……
单位名称
编制日期。

贵州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编制说明

贵州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编制说明

贵州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一、立项背景及任务来源(一)立项背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贵州市场上代用茶产品琳琅满目,但至今尚无该类产品的国家标准,贵州省内企业生产销售基本都自行制定企业标准。

在日常检测工作中,经常发现该些标准项目和要求参差不齐,建立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代用茶产品标准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经调研和统计,目前贵州省已经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代用茶企业有50余家,产品品种覆盖了叶类、花类、根茎类和混合类等,本次制定《代用茶》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使贵州省境内的生产企业能得到资源共享,有利于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空间。

制定代用茶产品的贵州省地方标准,不但可以规范我省的代用茶产品加工技术,更重要的是提升我省食品生产的技术水平,指导企业生产,稳步提高产品质量,消除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从而增强我代用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为管理部门有效监管提供技术依据,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为了规范引导和促进代用茶生产的健康发展,2013年11月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向贵州省卫生厅提出制定《代用茶》地方标准的申请。

(二)任务来源《贵州省卫生厅关于贵州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立项的通知》(黔卫函〔2014〕26号)。

二、标准编制过程本标准的编制工作从 2014年3月份开始,由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国家酒类及饮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牵头,贵阳高新英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贵阳山里妹食品有限公司共同承担。

在拟订标准编制工作进度后,收集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调取了以往全省160多个代用茶样品的检测数据,并采集了贵阳高新英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苦荞香茶,贵阳山里妹食品有限公司的野生苦丁、苗家凉茶及市场采购了大麦茶、薄荷叶、甘草、荞麦茶、野生苦丁茶、菊花、茉莉花、荷叶、刺梨果茶、山楂果茶、柠檬果茶等共14个样品进行检测,数据汇总见附件1、附件2。

经过大量数据整理、对比分析,课题组对起草文本反复进行讨论和修改,于2014年6月起草完成了《代用茶》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管理办法及其编制说明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管理办法及其编制说明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条为规范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管理,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定、公布、解释、备案、跟踪评价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公布、解释、跟踪评价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全国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备案。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负责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备案日常工作。

第四条对地方特色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可以制定并公布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包括地方特色食品及原料的产品标准、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配套检验方法与规程等。

已经制定食品安全产品标准或者食品安全通用标准已经涵盖食品类别的,以及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新食品原料、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不得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第五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执行生产企业所在地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第六条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定、公布、复审、跟踪评价等程序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执行。

第七条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立项计划应当书面征求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意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书面同意后方可立项。

第八条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编号应当符合下列规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编号由代号、顺序号和年代号三部分组成。

汉语拼音字母“DBS”加上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划代码前两位数再加斜线,组成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号。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编号示例:DBS××/×××-××××代号顺序号年代号第九条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在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公布之日起30日内报国家卫生计生委备案。

备案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报送文件;(二)标准文本;(三)编制说明。

第十条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备案的地方标准征求评估中心意见。

对符合法律和本办法规定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予以备案;对违法法律法规或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相抵触的,不予备案,书面反馈审查意见。

《贵州省食品安全条例》全文

《贵州省食品安全条例》全文

《贵州省食品安全条例》全文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制定了《贵州省食品安全条例》,下面是详细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贵州省食品安全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经营活动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制定有关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地方标准,公布本省食用农产品安全有关信息,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并履行下列职责:(一)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食品安全抽检经费、风险监测经费和监督管理等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二)建立健全行政监管、生产经营者自律、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的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工作机制;(三)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四)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五)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六)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建立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相适应的人员队伍;(七)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纳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根据本条例和上级人民政府的规定,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相关工作,并应当聘请食品安全协管员重点协助做好农村、农村中小学(托幼机构)、城市社区、建筑工地等的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及时报告食品安全情况;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给予指导和支持。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承担下列职责:(一)分析本地区食品安全形势,研究部署、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二)提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政策措施;(三)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综合监督管理制度;(四)督促检查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落实情况;(五)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制、修订的必要性,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标准的情况。

主要工作过程、主要成员、参加成员等。

“耐热高强韧铝合金”是贵州华科铝材料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在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新型高强度铸造铝合金研发及产业化(2007BAE09B02)”过程中,完全独立自主研制成功的具有特别优异的铸造性能和综合机械性能的系列新材料;特别是该系列新材料采用普通工业纯铝和普通合金化元素为原材料,生产成本较目前所有高强度铝合金有显著降低,而力学性能等指标又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因此特别适合于“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支撑中国铝工业的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和科学发展。

由于现行国家标准《铸造铝合金锭》(GB/T8733-2007)、《变形铝合金》)(GB/T3190-2008)中均无上述代号产品的技术标准,因此建立和完善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基础、引领性铝合金新材料的标准体系,对引导和加快中国的铝及铝合金产业、与铝关联度密切的军、航、重、汽、化、电、通、信等国家高端、基础、支撑和引领产业的技术升级、产品换代和产业聚集,同时在更广泛的产业领域内实现结构轻量化(以铝代钢)和加工减量化(以铸代锻/轧),加速中国跻身世界铝工业强国的进程,引领国际铝产业格局创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按照贵州省人民政府2010年12月3日专题会议要求(见“黔府专议[2010]112号”专题会议纪要),在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贵州省科技厅支持和帮助下,由贵州华科铝材料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牵头,与贵州省理化测试分析研究中心、贵州铝厂和贵州科学院共同起草《耐热高强韧铸造铝合金锭》贵州省地方标准。

编制的地方标准对耐热高强韧铝合金铸锭的化学成份、主要力学性能技术指标和测定方法进行了规定。

包括:元素组成及范围(包括杂质限量),室温、高温下的抗拉强度及延伸率,硬度等。

标准编制的主要成员有:车云、张中可、门三泉、李祥、李荣华、刘海林、李家华、张继东、罗艳、张颖、袁波、何锦林。

标准编制说明

标准编制说明

《饮用天然泉水Q/FYCL0001S-2017》标准编制说明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以山泉水为水源,经过粗滤、精滤、超滤、杀菌、灌装封盖等生产工艺制成的可直接饮用的天然泉水。

为规范企业生产管理,确保产品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有关规定要求,特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

本品以山泉水为原料加工制成可直接饮用的天然泉水,其配方、工艺符合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的规定。

本标准中的感官指标根据产品的特征而定。

本标准污染物指标参考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规定制定, 其中铅的限量指标严于GB 2762的规定【备注:GB 2762中规定浓缩饮料类铅的限量指标铅(以Pb计)≤0.01mg/kg,本标准规定铅(以Pb计)<0.01mg/kg】;其他指标参考本标准参考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DB 35/T 914-2009《福建省地方标准瓶、桶(袋)装饮用山泉水》的规定而制定。

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和使用量符合GB 2760的规定,本品未使用食品添加剂。

1、本标准编写的格式根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规定进行编写。

2、本司经对原料、工艺、技术指标反复验证分析,确认标准切实可行。

3、本标准的原料、卫生指标、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均等同采用国家、行业的有关标准。

福建永诚利山泉水有限公司
2017年7月20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食用冰加工卫生规范编制说明
一、贵州省食用冰加工卫生规范制定的意义:
食用冰是炎炎夏日的最佳“搭配品”,加入各种饮品、制作成冰沙、生食保鲜等,受到大多数餐饮企业和消费者的喜爱,需求量更是日益增多。

随着央视曝光“冰块脏过马桶水”报道,很多地方陆续爆出食用冰卫生安全隐患[1]、[2]、[3]。

从我省2014年抽检情况看,食用冰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属于高风险食品。

随着餐饮监管的加强,国家对高风险食品的监管也进一步加强,但是目前对于餐饮企业使用的大量自制食用冰的监管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由于缺乏餐饮业食用冰的相关标准(虽然目前有《GB2759.1-2003冷冻饮品卫生标准》,里面有食用冰的相关规定,但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食标秘发(2013)180号文“关于商请明确《冷冻饮品卫生标准》适用范围的复函”中说明此标准不适用于餐饮业制作的冷冻产品),导致检验机构无法进行质量监督检查和仲裁检验,政府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处罚。

而对餐饮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的卫生标准,不利于进行食品安全生产的指导,不利于解决或控制食用冰的食品安全问题。

在没有适合餐饮业食用冰相关卫生标准的情况下,为加强贵州省内餐饮服务食用冰安全监督管理,规范餐饮服务食用冰加工行为,对餐饮服务单位实施有效监管,提高餐饮服务提供者抵御食用冰安全风险的能力,保障消费者餐桌饮食安全,特制订本规范。

二、贵州省食用冰加工卫生规范编写的原则
规程的编写原则是注重完整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有利于促进加工和消费,保护消费者利益。

规程注意与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标准相协调。

三、贵州省食用冰加工卫生规范主要内容提出的依据
1、定义
通过2010年至2014年承担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餐饮企业食用冰的抽检工作经验,参照《SB-T10017-2008冷冻饮品食用冰》,确定了食用冰的概念。

2、适用范围
根据贵州省餐饮企业食用冰的制作与销售情况确定了本规范的适用范围。

3、环境设施
根据《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国食药监食[2011]395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制定了必须具备的相关硬件设施要求。

5、人员要求
根据《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国食药监食[2011]395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制定了人员要求之规定。

6、操作规范
编制操作规范的内容是根据《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国食药监食[2011]39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最新修订版)
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2013的相关规定制订的,通过对加工销售食用冰的餐饮企业实施《贵州省餐饮企业食用冰加工卫生规范》相关要求规范,对规范前后加工销售的食用冰进行采样检测,并且对餐饮企业现况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筛选,选取两轮都是来自于相同餐饮企业且样品相同的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第二轮菌落总数检测值呈下降趋势,对总的检测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选取两轮都是来自于相同餐饮企业且样品种类相同的检测数据(每轮34批次)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t=2.501,P=0.01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菌落总数是食品卫生质量重要指标,反应食品中细菌污染程度;菌落总数的多少标志着食品卫生质量的优劣[4]。

再从餐饮企业现况调查设置的调查项目(这些项目根据现场考察和多份文献总结得出)统计结果看(根据第一轮的调查,编写初稿后,也删减和增加了一些项目),但是从共同调查项目来看,第二轮符合规范要求餐饮企业所占比例明显比第一轮高,在经过《贵州省餐饮企业食用冰加工卫生规范》干预后符合规范要求的餐饮企业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

综上所述,发现符合规范设计调查项目要求比例越高的餐饮企业,样品中菌落计数和大肠菌群的检测值越低,两者成负相关关系,说明餐饮企业经过规范的要求后,卫生质量出现明显好转,进一步说明《贵州省餐饮企业食用冰加工卫生规范》设置的内容是可行的,对提高餐饮企业食用冰的卫生质量是有保障的,餐饮企业食用冰的加工
是有指导作用的。

参考文献
[1] 宋晓荷.食用冰块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9,21(8):45-46.
[2]刘黎莺,杨文权.上海市虹口区餐饮单位食用冰块卫生状况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0,22(3):143-144.
[3]韩春卉,余东敏,韩海红,董银萍,白莉.北京市餐饮业食用冰块微生物污染水平调查[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4,26(3):281-283.
[4] 李洁莉.食品检测中两个重要的微生物指标释义[J].监督与选择,200,(12):24-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