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的基本生产工艺及参数
豆腐的生产工艺流程

豆腐的生产工艺流程豆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属于以大豆为原料加工制作而成的食品。
下面将简单介绍一下豆腐的生产工艺流程。
第一步:原料准备首先要准备好大豆,较好的大豆品种是黑豆和黄豆,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将大豆浸泡在水中,一般是12-16小时,使其充分吸水膨胀,以方便磨浆。
第二步:磨浆将浸泡好的大豆通过磨浆机进行磨浆处理,磨浆过程中要加适量的水,以保证磨浆的顺畅和豆浆的浓稠度。
磨浆后的豆浆要过滤、筛除纤维渣,得到较为纯净的豆浆液。
第三步:煮沸和凝固将过滤后的豆浆液倒入煮沸锅中加热,煮沸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防止煮糊和糊底。
一般沸煮10-15分钟可以使豆浆中的营养成分更好地释放出来。
待豆浆煮沸后立即关火,稍待一会使温度下降到约75℃左右,然后加入熟石膏或者酸盐等凝结剂,搅拌均匀。
过程中注意不要过度搅拌,以免形成气泡,影响豆腐的质地。
第四步:压制和成型将凝固后的豆腐块倒入豆腐盒内,盖上盖子并在盖子上放上重物,让豆腐块保持一定的压力。
压制时间约为20-30分钟,使豆腐块中多余的水分流失。
第五步:切块和包装取出豆腐块,将其切割成一定大小的块状,一般是长方体或者正方形。
切块后将豆腐装入包装容器中,可以选择塑料袋、盒子等不透气的包装材料,以免豆腐变质。
第六步:冷藏和出售将包装好的豆腐放入冷藏室中,冷却后即可出售。
冷藏有助于延长豆腐的保质期,保持其新鲜度和食用口感。
以上就是豆腐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当然,真正的豆腐生产过程要比以上步骤更复杂和繁琐,还需要许多专业设备和技术的支持。
但总体来说,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制作出营养丰富、口感细腻的豆腐。
希望能为大家对豆腐生产工艺有个初步了解。
豆腐生产的工艺流程

豆腐生产的工艺流程豆腐是一种传统的食品,是大豆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
豆腐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浸泡大豆、研磨制浆、煮沸熟料、磨浆搅拌、制豆腐、模具挤压和切块凝固等步骤。
首先,将选购回来的大豆浸泡在水中,一般时间为8-16小时,以便软化大豆,加快研磨制浆的工作。
浸泡后的大豆表面会形成一层豆脂,需要用水冲洗干净。
接下来,将浸泡后的大豆研磨制浆。
这时候可以使用石磨或者机械研磨机进行操作。
大豆制浆过程中需要适当增加水量,以保持研磨机内的温度适宜,并且还可以防止大豆在研磨过程中产生过高的温度而损害蛋白质。
制浆完毕后,将豆浆倒入锅中进行煮沸熟料。
煮沸熟料主要是为了杀菌、去腥和促进凝固作用。
过程中要保持搅拌,防止煮沸时豆浆糊底部结焦。
煮沸熟料后,将豆浆进行磨浆搅拌。
磨浆搅拌的目的是使豆浆中的蛋白质充分溶解,增加凝固的能力。
此时可以加入石膏或者盐卤来协助凝固。
凝固完成后,将豆腐糊倒入扁盘、木模具等容器中。
这些模具内部通常布有细纹路,可以给豆腐增加美观。
倒入模具后,用一个均匀的重物压在上面,帮助豆腐糊迅速凝固和排汁。
经过一段时间的挤压和凝固,豆腐糊逐渐变硬,在模具上形成统一的形状。
然后,将固态豆腐切成块状,大小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最后,将切好的豆腐置于一定温度的水中进行冷却。
冷却过程中,豆腐会更加紧实和柔软,胶质和香味也会更加浓郁。
冷却完成后,可以将豆腐放入冰箱冷藏,以便保存和食用。
总的来说,豆腐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浸泡大豆、研磨制浆、煮沸熟料、磨浆搅拌、制豆腐、模具挤压和切块凝固、冷却等步骤。
每个步骤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巧和时间控制,以保证豆腐的质量和口感。
豆腐制作工艺与原理讲解

豆腐制作工艺与原理讲解豆腐作为我们最常见的家常菜,它的做法多样,营养健康,也是我们最常吃的豆制品之一,它的在加工产品有很多,例如豆腐干、豆腐泡、卤制、油炸和熏制而成的其他豆制品。
大豆腐的制作相对于干豆腐制作简单一些,主要过程一是制浆,利用磨浆机把豆子磨成豆浆;二是点脑,豆浆在热与凝固剂的共同作用下凝固成含有大量水分的凝胶体;三是压制成形,利用物理作用使模具内的豆花变成豆腐。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豆腐制作的技术与原理。
△泡豆1、原料处理与浸泡制豆腐的原料以原大豆为佳,大豆经分选、除杂和清洗后进行浸泡,使大豆充分吸水膨胀,一般要求吸水后的大豆质量为原来的2·2一3·5倍。
展开剩余83%△单磨组合磨浆2、磨浆与滤浆传统上采用石磨进行磨浆,磨好的豆浆需要用滤布实现浆渣分离,生产效率较低。
目前,较大规模的生产采用浆渣分离磨浆机,长庆隆三连真空吸豆磨浆机,可自动上豆磨豆,直接浆渣分离,生产效率非常高。
△豆浆锅搭配柴油锅炉煮浆3、煮浆煮浆的目的是使大豆蛋白质的肤链由有序的球状结构转向无序伸展的线性结构,从而形成凝胶原。
另外,大豆蛋白质在煮浆后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巨大的分子及其线性的伸展结构都有利于大豆蛋白质分子交联形成牢固的蛋白质凝胶,这为后面的凝固成形打下基础。
煮浆过程中主要的工艺参数为煮浆温度和时间。
豆浆在70℃下加热在凝固成形阶段不会凝固;80℃下加热凝固极嫩;9O℃加热通常豆腐略带豆腥味;100℃加热所得豆腐弹性理想,豆腥味消失;超过100℃加热豆腐的弹性反而不够理想。
所以一般认为加热到10O℃并保温最为理想。
传统的煮浆会形成假沸现象,让人误认为温度已经达到最高,实际温度可能在80℃左右,这样做出的豆腐很不理想,煮浆时间过长会出现糊锅现象,做出的豆腐也会带有焦糊味,所以现在一般都用专业的豆浆锅搭配专业的锅炉来煮浆,例如长庆隆的外入式豆浆锅与柴油锅炉搭配,煮浆快,温度时间可控可调,避免了糊锅或假沸现象。
豆腐生产加工工艺流程图及工艺说明

豆腐生产工艺流程图
豆腐生产工艺说明
1、黄豆筛选:需要筛选个大饱满,没有霉变的黄豆作为生产加工豆腐的原料。
2、检验:检验过程是检验黄豆的品质的过程。
黄豆不能含有黄曲霉毒素,不能受到农残的污染,否则不能作为生产加工豆腐的原料,也不得投入其它食用用途。
3、浸泡过程:浸泡过程是将大豆充分浸泡吸水,便于后期研磨的过程,一般浸泡十个小时以上。
4、研磨过程:是将浸泡的大豆磨碎的过程,浸水研磨过程会有细胞破壁,大豆内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会释放出来。
研磨石需要加水,加水的量是黄豆质量的10倍。
5、纱布过滤:是豆浆过滤的过程,除去大豆皮等渣滓,形成豆浆。
6、生豆浆到熟豆浆:纱布过滤后的豆浆为生豆浆,为了获得熟豆浆,需要加热煮沸,也就是我们经常喝的豆浆。
7、冷却:将豆浆冷却是为了初步凝固时产物析出,达到析出的饱和点。
这里需要降温,如果是家庭作坊生产,可以让豆腐自然降温,节约成本,如果是工厂化生产,那么就需要使用循环水对豆腐储存设备进行降温,以节约时间。
8、初步凝固:初步凝固需要加入白醋促进其凝固,白醋的加量是黄豆质量的1/10,同时加入黄豆质量1/2的水。
9、加热凝固:加入凝固剂白醋之后,需要继续升温使之完全凝固。
同时,升温会导致一部分白醋蒸发,这部分蒸
发出来的白醋继续冷凝,被收集之后,可以循环使用。
10、固定形状:一般用一个木质的模板和纱布固定形状。
豆腐生产加工工艺

注:关键掌握好豆浆的粗细度,过粗影响过浆率,过细大量纤维随着蛋白质一起进入豆渣中,一方面会造成筛网堵塞,影响滤浆,另外,会使豆质品质地粗糙,色津灰暗。磨浆时还要注意调整好砂轮间隙,进行磨料,磨料的同时需添加适量的水。由于蛋白质含在大豆细胞5-10微米的细小颗粒中,为使大豆更好地抽取出来,豆糊的细度以细为好。
注:浸泡时间一定要掌握好,不能过长,否则失去浆原,做不成豆浆。
另外,在浸泡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碱液,可以增加蛋白质的溶解性,且该反应中等电点的PH为4.3,加入碱液后,可使其远离等电点,同时又抑制了脂肪氧化酶的反应,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效果。
在浸泡过程中,也会发生盐析,即其溶液加入碱液后,使其浓度达到一定值时,蛋白质会从溶液中沉淀析出。
提取蛋白质的原因:因为蛋白质是胶体,只有胶体才会发生凝聚,从而在后面过程中可以做成豆腐。
在该环节中考虑到了蛋白质的性质。
3、磨浆。
步骤:黄豆浸好后,捞出,按每公斤黄豆6公斤水比例磨浆,用袋子(豆腐布缝制成)将磨出的浆液装好,捏紧袋口,用力将豆浆挤压出来。豆浆榨完后,可能开袋口,再加水3公斤,拌匀,继续榨一次浆。一般10公斤黄豆出渣15公斤、豆浆60公斤左右。榨浆时,不要让豆腐渣混进豆浆内。
电荷反应:在溶液中加入了电解质,这就增加了胶体中离子的总浓度,而给带电荷的胶体粒子创造了吸引相反电荷离子的有利条件,从而减少或中和原来胶粒所带电荷,使它们失去了保持稳定的因素,这时由于粒子的布朗运动,在相互碰撞时,就可以聚集起来,迅速沉降。
简单来说,就是加入卤水后,豆浆中的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被中和,其中的粒子很快聚集形成胶冻状的豆腐(即为凝胶)。
另外,磨浆时须随料定时加水,使大豆中的蛋白质充分溶于水中,磨浆中磨体会产生热量,加水既可润湿原料,又能冷却料糊,防止大豆蛋白质产生热变性。
豆腐生产工艺流程

豆腐生产工艺介绍一、工艺流程原料清洗浸泡磨浆煮浆过滤点浆蹲脑摊布浇制整理压榨成品二、以上工序管制点具体如下:1、原料:(杂质、颗粒、储存条件);1.1杂质:符合管制要求1.2颗粒:颗粒饱满,无霉变,病斑1.3储存条件:通风、避光、低温、防潮2、清洗:(时间、用水量、清洗状态);2.1时间:10分钟2.2用水量:800斤/桶2.3清洗状态:清洗干净,无可见杂质3、浸泡:(时间、水温、PH值);3.1时间:5小时30分3.2水温:10-25度3.3Ph值:6.5-74、磨浆:(浆液浓度、浆液细度、磨浆时间);4.1浆液浓度:375kg浆液/50kg豆子4.2浆液细度(目数)120目4.3磨浆时间:25分钟/桶5、煮浆:(煮浆时间、煮浆温度、消泡剂添加量、浆液量);5.1煮浆时间:40分钟5.2煮浆温度:90-95度5.3消泡剂添加量:120g/锅5.4浆液量:375 kg /锅6、过滤:(筛网目数、筛网状态);6.1筛网目数:100目6.2筛网状态:筛网完好,无破损,干净卫生,每4小时清洗一次7、点浆(浆液温度、浆液PH值、添加剂添加量、静置时间);7.1浆液温度:70-75度7.2浆液PH值:6.5-77.3添加剂添加量:石膏(2kg/桶);抗氧化剂(0.4kg/桶);卤水0.55kg/桶;7.4静置时间:35分钟8、蹲脑:(蹲脑时间);8.1蹲脑时间:35分钟9、摊布:(框子与布之清洁度、摊布状态);9.1框子与布之清洁度:干净卫生、无酸味杂质9.2摊布状态:棱角有型、摊布齐全无漏角10、浇制:(浇制量、浇制状态);10.1浇制量:各框均匀、一致10.2浇制状态:质地均匀11、整理:(整理状态);11.1整理状态:表面平整,包扎良好12、压榨:(压榨时间、压榨状态);12.1压榨时间:30分钟12.2压榨状态:脱水适中、形状固定坚挺且有弹性13、成品:(感官状态)13.1感官状态:成品呈白色或淡黄色;无豆渣、石膏角、不粗不红、不酸;形态完好三、石膏水配制要求:(石膏粉:水=1:4.5,水采用35-40度之温水)四、锅炉房蒸汽压力:0.5-0.7kg,水压0.1kg食品加工卫生管理制度一、工作前,处理食品后或直接入口食品之前用流动水洗手。
豆腐工艺流程

豆腐工艺流程
《豆腐工艺流程》
豆腐是一种古老而又健康的食品,它是用大豆或黄豆加工制作而成的。
豆腐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改良,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工艺流程。
豆腐的制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准备大豆和水:首先要准备好干净的大豆和足够的水。
大豆需要泡水至少4-6小时,将大豆浸泡在水中可以让豆子变得柔软,有利于后续的加工。
2. 研磨大豆:将浸泡好的大豆和适量的水一起放入研磨机中,研磨成浆状,这个环节能够将大豆中的养分充分释放出来,为后续的豆浆发酵做好准备。
3. 煮豆浆:将研磨好的豆浆煮沸,这个过程是为了将大豆中的不利于人体吸收的物质去除掉,同时也可以让豆浆更加浓稠。
4. 凝固豆腐:将煮沸后的豆浆加入凝固剂(通常是卤素盐类或植物性凝固剂),搅拌均匀,静置凝固,形成豆腐块。
这一步是豆腐制作的关键步骤。
5. 压制成型:将凝固后的豆腐块放入豆腐模具中,经过压榨和去水,使豆腐块形成均匀的形状。
6. 冷却保鲜:将成型的豆腐块进行冷却,然后进行包装和保鲜处理,使豆腐更加美味。
以上便是豆腐的基本制作工艺流程,尽管每个地方的做法和口味略有不同,但总的流程是基本相同的。
通过这样的工艺流程加工制作出来的豆腐,既美味又健康,深受人们喜爱。
豆腐的基本生产工艺及参数

豆腐的基本生产工艺及参数原料豆类筛选→计量→浸泡→水洗→磨浆→→煮浆→浆渣分离→标准豆浆→点浆→蹲脑→破脑→上脑→压榨→成型→切分→包块→压榨→脱布→半成品→出白→闷煮→出锅→成品(1).筛选工艺生产原料为杂交黄豆,必须对原料进行清杂.(2).计量以20kg为1做(3).浸泡与水洗从大豆的结构来看,大豆的蛋白质绝大部分存在于豆瓣(即它的子叶)的长形细胞内,细胞四周由粗纤维素和果胶质组成的细胞壁相分割。
干燥的大豆,豆瓣比较坚硬,很难使蛋白质与粗纤维分开而把蛋白质提取出来。
泡料水温、时间、水质是最主要的条件,三者之间相互影响。
在一定的温度下,大豆豆瓣充分吸水,由于果胶水解酶对果胶质的分解,大豆豆瓣中的细胞相互分离,使豆瓣由原来比较坚硬而变成比较松软,温度不仅是水解酶进行分解的必要条件,而且温度能加速大豆组织对水分的吸收。
但温度过高容易使泡豆水变酸,对提取大豆蛋白质不利。
一般泡豆水的温度应在25℃以下,夏季需要多次换水降温度,灵活地掌握浸泡时间。
浸泡时间短,黄豆会浸泡不透,大豆的细胞没有全部破裂,蛋白质的溶解提取受到影响,增加磨浆工序的难度,部分蛋白质与豆渣一起被过滤除掉,影响出品率。
浸泡时间过长,水解酶对蛋白质分解过强,产生多肽等成分,失去了蛋白质的某些特性,到点浆工序时,大豆蛋白质不容易形成豆脑,而随黄浆水流掉。
同样影响蛋白质利用率和产品出品率。
一般黄豆水量为1:1.2,泡豆水要按1:2添加。
可以进行感官检验黄豆浸泡是否适当。
在正常情况下,泡好了的大豆表面比较光亮,没有皱皮。
用手抓一把感到有劲,豆皮不会轻易脱离豆瓣。
如果把豆瓣分开,豆瓣里面略有塌坑,用手指掐豆瓣容易掐断。
这样的黄豆是浸泡得比较合适,否则就是浸泡不合格的。
清洗的作用有三点:洗净黄豆,去除漂浮的豆皮和杂质;降低泡豆的酸度,除净带有酸性的泡豆水;从生产的第一工艺环节,提高产品的卫生和品质质量。
(4).磨浆工艺磨浆是用砂轮磨将大豆破碎,磨制同时加入一定量的水,形成较稠的浆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豆腐的基本生产工艺及参数原料豆类筛选→计量→浸泡→水洗→磨浆→→煮浆→浆渣分离→标准豆浆→点浆→蹲脑→破脑→上脑→压榨→成型→切分→包块→压榨→脱布→半成品→出白→闷煮→出锅→成品(1).筛选工艺生产原料为杂交黄豆,必须对原料进行清杂.(2).计量以20kg为1做(3).浸泡与水洗从大豆的结构来看,大豆的蛋白质绝大部分存在于豆瓣(即它的子叶)的长形细胞内,细胞四周由粗纤维素和果胶质组成的细胞壁相分割。
干燥的大豆,豆瓣比较坚硬,很难使蛋白质与粗纤维分开而把蛋白质提取出来。
泡料水温、时间、水质是最主要的条件,三者之间相互影响。
在一定的温度下,大豆豆瓣充分吸水,由于果胶水解酶对果胶质的分解,大豆豆瓣中的细胞相互分离,使豆瓣由原来比较坚硬而变成比较松软,温度不仅是水解酶进行分解的必要条件,而且温度能加速大豆组织对水分的吸收。
但温度过高容易使泡豆水变酸,对提取大豆蛋白质不利。
一般泡豆水的温度应在25℃以下,夏季需要多次换水降温度,灵活地掌握浸泡时间。
浸泡时间短,黄豆会浸泡不透,大豆的细胞没有全部破裂,蛋白质的溶解提取受到影响,增加磨浆工序的难度,部分蛋白质与豆渣一起被过滤除掉,影响出品率。
浸泡时间过长,水解酶对蛋白质分解过强,产生多肽等成分,失去了蛋白质的某些特性,到点浆工序时,大豆蛋白质不容易形成豆脑,而随黄浆水流掉。
同样影响蛋白质利用率和产品出品率。
一般黄豆水量为1:1.2,泡豆水要按1:2添加。
可以进行感官检验黄豆浸泡是否适当。
在正常情况下,泡好了的大豆表面比较光亮,没有皱皮。
用手抓一把感到有劲,豆皮不会轻易脱离豆瓣。
如果把豆瓣分开,豆瓣里面略有塌坑,用手指掐豆瓣容易掐断。
这样的黄豆是浸泡得比较合适,否则就是浸泡不合格的。
清洗的作用有三点:洗净黄豆,去除漂浮的豆皮和杂质;降低泡豆的酸度,除净带有酸性的泡豆水;从生产的第一工艺环节,提高产品的卫生和品质质量。
(4).磨浆工艺磨浆是用砂轮磨将大豆破碎,磨制同时加入一定量的水,形成较稠的浆液。
豆腐生产中,对浆液磨的细度有比较重要的工艺要求。
感观上看浆液应是均匀洁白,没有颗粒;用手指捻开应是小片状,不是粒状。
浆液的细度直接影响到蛋白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对豆腐出品率有直接的关系。
影响浆液细度的因素主要有加料加水的配比,磨浆机磨牙的锐钝、磨扣的松紧、磨转动速度等。
磨制中定量给料、定量给水是工艺的关键。
要使磨制工序加水量准确就必须控制给料量,准确给料就可以控制加水量。
这两者是相互制约的。
正常的磨浆加水量应是每1kg原料加水5kg。
如果加水量过大,原料在磨膛内没有充分的压碎,就会随水流出磨膛,这样浆液达不到细度,如果加水量过小,浆液太稠,就会黏在磨膛内,不容易流出磨膛。
刚磨出的浆液产生浓厚细密的泡沫,这些泡沫中存在大量的蛋白质,与水形成亲水性胶体溶液,并具有较大的表面张力。
因为表面张力使这些细密的泡沫不易消失,影响各工序的操作,尤其在煮浆时因温度上升泡沫增大,容易溢出,因此磨浆后加入适量的消泡剂的作用是降低胶体溶液的表面张力,消除大量的泡沫,并且还可以防止煮浆工序再次产生泡沫。
(5).煮浆工艺煮浆的目的是通过高温使豆浆的豆腥味和微微的苦味(胰蛋白酶抑制剂)消失,增进大豆的香味和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并通过高温灭菌,保证产品卫生。
同时生豆浆经过加热蒸煮,变成熟豆浆,再借助石膏的作用,将豆浆凝成豆腐。
大豆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在8000~之间,分子颗粒大小在0.02~0.05μm之间,属于胶体离子范围。
大豆蛋白质分子表面有许多亲水性基团,这些亲水性基团与水分子有极强的亲和力,能借助氢键将水分子拉住,把极性的水分子吸附到蛋白质分子周围。
与蛋白质亲水性基团结合的水分子,本身也有未共用的电子对,能与更多的水分子结合,另外,蛋白质分子本身含氧含氮基团所具有的未共用电子对,具有吸引水分子中氧原子的能力,所以可使蛋白质分子在水溶液中,每一颗粒表面都包围了大量的水分子,形成了一层厚厚的水化膜。
由于蛋白质分子周围水化膜的存在,防止了蛋白质分子之间互相碰撞,从而聚集成较大的颗粒,又因蛋白质是两性离子,颗粒都带电荷(在酸性溶液中带正电荷。
在碱性溶液中带负电荷),加气块生产设备。
即在一定PH值的溶液中,蛋白质粒子都带有相同的电荷,并与周围电性相反的离子构成稳定的双电层,使蛋白质分子之间互相隔绝而不黏合。
所以在蛋白质水溶液中,由于水化膜和双电层这两种因素,使蛋白质分子在水中有很大的溶解度,能非常稳定地分散在水溶液中。
在没有外加条件情况下,体系不会改变,因此大豆蛋白质稳定地分散在生豆浆溶液中。
大豆蛋白质加热蒸煮时,热变性的程度对豆制品生产影响很大,变性不足或变性过度都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如豆浆不煮熟,大豆蛋白质热变性就不充分,使部分未变性蛋白质在豆制品脱水或成型过程中,随黄浆水流失。
由于热变性不充分,大豆蛋白质分子内卷曲的部分肽链,没有充分展开成线型(纤维状)状态,又影响了豆腐胶体网状结构中蛋白质粒子骨架的牢度,使豆腐的保水性下降。
豆浆不煮熟还会因蛋白质的起泡性和大豆中存在的皂角未被破坏,而产生大量泡沫,影响凝固反应进行,如将泡沫去掉,又会造成浪费,因为在泡沫中混有的大豆蛋白质微细颗粒,约占豆浆蛋白总量2%。
豆浆在低温下蒸煮时间过短,会活化大豆中原有的蛋白酶,增强了分解蛋白质的能力,将部分大豆蛋白质分子分解为多肽,致使凝不成豆腐,即使凝成了豆腐,也会松散像豆渣。
大豆蛋白质热变性的最佳温度,实际上就是既要达到蛋白质变性的目的,又不让蛋白质过于变性,影响以后豆腐的凝固。
煮浆开锅应使豆浆“三起三落”,以消除浮沫。
锅内第一次浮起泡沫,封闭气门泡沫下沉后,再开气门。
二次泡沫浮起中间可见有裂纹,并有透明气泡产生,此时可加入消泡剂消泡,消泡后再开气门,煮浆达达到97~100℃时,封闭气门,稍留余气放浆。
值得注意的是开锅的浆中不得注入生浆或生水,敞口锅蒸汽煮浆时容易出现假开现象,当豆浆煮到80℃左右时最容易出现假开,只凭豆浆的翻滚和没有浮沫并不能说明豆浆已煮沸好,只有温度计测达到100℃左右,才算真正把豆浆煮沸。
煮沸后还要保温5~7min,这样就不会出现豆腐发红。
锅内上浆也不能过满,煮浆气压要足,最低不能少于294Kpa,此外,煮浆还要随用随煮,用多少煮多少,不能久放在锅内。
(6)浆渣分离生产中为了充分提取浆液中的蛋白质,要进行浆、渣分离。
(7)标准豆浆(8)点浆工艺在豆浆容器内,用一个小勺深入豆浆中,以容器半径稍靠怀中一侧10cm处,左右翻动,将豆浆自下而上翻起,逐渐加入适量的卤水,使豆浆和卤水充分混合、凝固。
待豆浆基本上全凝固成豆脑后,先停止加卤水,再放慢翻动速度,最后使豆脑平稳的停住。
点浆主要应掌握豆浆翻倒速度和加卤水的流量,翻倒速度快,则加卤水的量要大,翻倒速度慢则加卤水的量要小。
此外还要注意豆浆没翻倒起来不加入卤水,豆脑基本形成时不加卤水。
经过煮沸后的豆浆,蛋白质发生了热变性。
它们的内部结构虽然有了变化,溶解度也有所降低,黏度增加,但是仍不能自己凝固,而需要进一步破坏蛋白质分子结构外层的水膜和双电层;在热豆浆中加入石膏后,能产生大量的电解质的碱金属中性盐,蛋白质分子的水膜和双电层不断破坏,蛋白质的溶解度不断降低,改变了豆浆中的PH值,使它达到大豆蛋白质的等电点,以至从原来的溶胶状态(即胶体溶解)变为丝状,而后形成絮状即形成了凝胶(即成脑)。
在蛋白质凝胶的网眼中充满水分,所以具有弹性。
根据网眼大小,脑的保水性就有不同的差别。
影响点脑质量的原因很多,其主要有3个方面:一、点浆温度豆浆温度的高低与蛋白质凝固的速度有关。
温度高,凝固过程快,形成的凝胶网眼小,保水性差,加气混泥土砖。
产品的弹性小,发死发硬,会降低出品率;温度过低,脑的水分含量过多,也缺乏弹性,成型不好易破碎。
一般温度在70℃左右。
二、豆浆浓度“浆稀点不嫩,浆稠点不老”,这名话形象地反映了浆的浓度与豆脑质量之间的关系。
豆浆浓度太低,下卤后形成的脑太小,这种脑保不住水分,因此产品发死、发硬,出品率低;豆浆浓度太高,下卤后生成大块豆脑,上下翻动不均匀,底部豆浆翻不上来,吃不着卤水,就会出现白浆,会使很大一部分蛋白质随黄浆水流掉。
因而严格控制豆浆浓度,是点浆之前各环节工艺关键。
三、豆浆PH 豆浆的PH 对点浆的质量关系,一是尚未点浆时豆浆的PH,二是点浆完毕实现豆脑的PH。
豆浆的PH降低到大豆蛋白质的等电点范围时,蛋白质也会变性,此时如豆浆浓度较低,蛋白质就因变性而沉淀。
豆浆达到一定浓度时,因等电点影响的变性蛋白质就凝聚而成豆腐。
一般凝固成豆脑时PH为5.8~6.0之间,这是比较正常的PH值。
(9)蹲脑豆浆经点脑成豆腐脑后应保温一段时间(20~30min),等待凝固完全,此过程称为蹲脑。
蹲脑是大豆蛋白质与凝固剂充分作用的全过程。
大豆蛋白质形成网络结构需一定时间,这时间的长短与凝固时温度高低、加入凝固剂的量与速度、凝固剂的性质与凝固剂的分布等有关。
蹲脑是保证豆腐制品品质和出品率不可忽视的工序。
蹲脑时间短,蛋白质组织结构不牢固,持水性差,豆腐制品品质差,出品率出低。
由于蹲脑是凝胶体逐渐形成的过程,因而不宜振动,否则网络结构破坏,内部组织有裂隙,凝固无力,外形不整齐。
(10)破脑上脑要使水分排出,必须把已形成的豆腐脑适当破碎,不同程度地打散豆腐脑中的网络结构,以达到各种豆腐制品的不同要求。
(11)压榨成型正常的黄浆水应是澄清的淡黄色,说明点脑适当,不老不嫩。
黄浆水色深黄为脑老,暗红色为过老,黄浆水呈乳白色且混浊为脑嫩。
遇到这种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加盐卤或大开浆。
根据脑的老嫩采取不同方法上榨。
一般分为片勺一层一层,轻、快、速上,脑嫩拉勺上,或用掏坑上的方法。
先用优质脑铺面,后上一般脑,既保证制品表面光滑,又可防止沾包。
四角上足,全面上平,数量准确,动作稳而快,拢包要严,避免脑花流散,做到缸内脑平稳不碎。
压榨时间为15~20min,压力质量按两板并压为60kg左右。
豆腐压成后立即下榨,使用刷洗干净的板套,做到翻板要快,放板要轻,揭包要稳,带套要准,移动要严,堆垛要慢。
(12)出白出白以把放置锅内的白坯干煮沸,用风扇吹至表面干燥结皮为止。
(14)闷煮把锅内汤水烧开,放入配好的料包至10min,倒入白坯,再经烧至起小泡,而后加盖开始闷4个小时左右,浇沸起锅。
常见的质量问题与解决办法:豆腐出现馊味或酸腐味:豆腐出现馊味或酸腐味有两种情况:一是新鲜的豆腐就有馊味或酸腐味,这主要是生产过程中卫生条件太差,制作豆腐的设备、管道等不洁造成的,特别是使用的豆腐包布和压榨设备没有及时清洗、消毒、晾晒,产生馊味,导致刚制作的豆腐表面出现馊味或酸腐味;;二是豆腐的贮藏条件不适或时间过长引起的。
豆腐水分含量高,又富含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免蒸养加气砌块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