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新人口论读后感

合集下载

马寅初《新人口论》的观点 -回复

马寅初《新人口论》的观点 -回复

马寅初《新人口论》的观点-回复文章主题:马寅初《新人口论》的观点分析引言:《新人口论》是中国经济学家马寅初于1986年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在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的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政府制定人口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本文将从人口问题的现状入手,一步一步回答中括号内的问题,全面分析马寅初在《新人口论》中的观点。

一、人口问题现状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人口问题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局面,且人口年龄结构不平衡,出现了老龄化趋势。

这一现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人口问题的关注。

二、马寅初的观点1. 人口与经济发展:马寅初认为,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他支持中国政府采取适度的人口控制政策,以保持人口数量的合理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合适的劳动力资源。

2. 人口政策与人口流动:他主张调整人口政策,促进人口流动,特别是改革户籍制度,减少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壁垒,以促进包括农村转移人口在内的人口资源优化配置。

3. 生育政策与人口结构调整:马寅初主张通过调整生育政策,合理控制人口的出生率,避免出现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他提出通过优化教育资源、加强医疗保健以及提高生育率的途径,来平衡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

4. 社会保障与人口政策:他强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老年人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

他认为,社会保障的完善可以减轻家庭对于多子女的需求,从而对人口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5. 人口发展与科技创新:马寅初还关注人口发展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

他主张加强人口科学研究,推动人口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以实现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

三、马寅初观点的影响1. 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新人口论》的观点成为了中国政府制定人口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推动了中国人口政策的改革与调整。

2. 对学术界的影响:马寅初的观点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成为中国人口学研究的重要经典之一。

3. 对社会的影响:他的观点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推动了人口教育与宣传的开展,增强了公众对于人口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马寅初新人口论读后感

马寅初新人口论读后感

马寅初新人口论读后感马寅初《新人口论》读后感“新人口论”是马寅初于1956年6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

他根据1953年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和以后几年人口增长的情况,认为我国人口增殖太快。

1953年为止,中国人口一共有6亿多人,这是一个静态的纪录。

但是,从1953年以后的社会情况考虑,人民生活改善,老年人死亡率降低,国内秩序安定,以及人们思想上希望多福多寿等等,马寅初估计“近四年来人口增殖率很可能在千分之二十以上”。

以六亿为基数,每年以千分之二十的速度增长,不能不认为这样增长下去是太快了。

因而,他认为,为了要扩大生产和再生产,加速资金积累,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应该降低消费比例,这就必须把人口控制起来。

同时,为了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扩大轻工业原料的来源,提高粮食的消费水平,以及为促进科学研究事业,他认为“非控制人口不可”,“人口的增殖,就是积累的减少,也就是工业化的推迟”,“所以对于人口问题若不早为之图,难免农民把一切恩德变为失望与不满,不免给政府带来很多的困难”。

为了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借以提高他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一面要积累资金,一面应控制人口。

马寅初做了以上各点的分析说明之后,提出了三点建议,也就是现在《新人口论》的主要内容:建议在1958年至在1963年进行普选时,再进行一次人口普查,使我们可以知道这五年中或这十年中我国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接着认真举办人口动态统计,在这个基础上来确定人口政策,一面把人口增长的数字订入第二个或第三个五年计划之中,使以后计划的准确性可以逐步提高;要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第一步要依靠普遍宣传,使广大群众都知道节育的重要性,并能实际应用节育的方法,一面大力宣传早婚的害处,迟婚的好处。

如果控制人口的力量还不够大,自应辅之以更严厉更有效的行政力量。

国家理应有干涉生育、控制人口之权;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最重要的是普遍宣传避孕。

《人口论》读后感

《人口论》读后感

《人口论》读后感《人口论》读后感《人口论》读后感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是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也正因如此,人口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过去分属不同学科,逐步形成一门比较完整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学科,而关于人口学的基本理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则无疑是第一本重要的人口著作,萨缪尔森则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伟大的人口学说”,也正是因为这部巨著,马尔萨斯被称为人口学“教父”。

所以,我便选择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由于法国革命,引起了英国思想界相反二派的敌意,现制度的拥护者总是对人类完成可能性的拥护者一派加以非难。

马尔萨斯则认为后者是错误的。

而马尔萨斯的父亲则同情法国革命,赞扬社会改革。

正如马尔萨斯在本书中第一版的序言中所说:“又一次,同一个朋友谈到葛德文先生《研究者》一书中论述贪欲和奢侈的那篇文章,这边是本书的缘起。

”这里的“朋友”,便是他的父亲。

关于本书的主要内容,张洪珍在《关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一文中将其人口论的内容概括为: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个抑制、一条规律、一个适度、三点见解、四点结论。

两个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须;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须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两个级数:人在无妨碍时,以几何级数增加,每二十五年增加一倍;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增加。

两个抑制:所谓两个抑制,就是妨碍人口增长的手段或力量,包括积极抑制和道德抑制。

积极抑制,即用提高人口死亡率的办法来使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保持平衡。

所谓道德抑制即让人们通过各种主观努力在道德上限制生殖的本能,即预见到未来家庭的困难,而自觉地少生孩子,降低出生率。

一条规律:就是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由于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递加投资不能相应增加农产品的产量,而是到一定限度后收益递减,这条规律是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础。

三个命题:第一,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

第二,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三个命题:第一,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

第二,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的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有显著的阻止。

《人口论》读后感

《人口论》读后感

道德与恶习——读《人口论》有感1798年,马尔萨斯在英国发表了《人口论》,正值十八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

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发展非常迅速。

生产力提升飞快,技术也日新月异,大量工人下岗,在工业革命之前,圈地运动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迫使英国的很多农民不得不到城市求生存。

两方面的压力,使得城市人口急剧上升。

英国社会出现了人口“过剩”的情况,围绕这一现状,英国思想界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人口论》这一巨作就诞生于这样的社会思想环境之中。

《人口论》的出现基于作者马尔萨斯一个著名的论断“人口的增值率无限大于土地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

而这一论断归结于三点:“人口增加,必须受生活资料的限制;生活资料增加,人口必然增加;占优势的人口增加,为贫穷及罪恶所抑制,致使现实人口得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据此,马尔萨斯提出控制人口的方式,即道德与恶习。

下面我将从上面所提到的三点讲诉书中的观点与自己的理解。

其一:“人口增加,必然受生活资料的限制”。

正如当时英国社会所出现的情况,大量劳动力失业,大量农民流入城市,人口过剩,而城市的各种法案,如书中所提到的济贫法等等都无法有效得到保障人民的生活。

生活资料相对匮乏,人民的生活质量极差。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疾病,虽然我们现在提到英国全民医疗使得人们的医疗有一点的保障,但十八世界时还没有出现,疾病造成的死亡率极高,人们的平均寿命极低,按照马尔萨斯的论断,一定的人口无限制的增长12年即可翻一倍,但受制于死亡人口,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并不高。

与此同时人口过剩还会导致社会犯罪率飙升。

疾病的流行,救济不足,医疗条件不足,犯罪率的上升均阻碍了人口的增加。

即恶习对人口数量的控制。

当然恶习不仅于此,后面还会有所涉及。

讲完恶习,现在从道德方面去看生活资料对人口的限制。

这一点马尔萨斯提出,没有足够能力养活孩子的人,不应该结婚即从道德方面控制人口。

拿到今天来说,没有足够资源金钱的人晚婚晚育,或者不结婚,即从道德方面去限制人口。

真理的命运——对马寅初“新人口论”的批判

真理的命运——对马寅初“新人口论”的批判

图 唤 起 公 民们 的 忧 患 意 识 。 当 人 们 翻 然 醒 悟 大 陆
人 口的 压 力 时 , 我 们 完 全 有 理 由 问 ~ 句 : 早 干 嘛
去 了 ? 是 因 为 以 前 中 国 无 远 见 卓 识 之 土 , 看 不 到
多 、 物产 丰 盛 、 生活 优 裕 、 文化 昌盛 的新 中国 ,
至 战 死 为 止 , 决 不 向 专 以 力 压 服 而 不 以 理 说 服 的那 种 批 判 者 们 投 降 。 ”
警 钟 西 竟 有 如 此 之 威 力 ? 无 需 多
言 ,答 案 是 : 政 治 。
为政 者治
1 8 年 4月 1 9 9 4日 , 中 国 大 陆 的 第 1 亿 个 人 1
责 人 座 谈 节 制 生 育 问题 。 座 谈 会 结 束 B  ̄j 奇 做 会 议 上 、邵 力 子 、 陶 孟 和 吴 景 超 等 人 也 都 提 出 了 - 少 . , t
7 - 了 总 结 发 言 ,他 明 确 地 讲 : 共 产 党 是 赞 成 节 育 关 于 晚 婚 、 节 育 和 控 制 人 口增 长 的 建 议 。 同 z 3 的 ,我 们 中 国 不 要 搞 “ 亲 英 雄 ” 母 ,将 来 也 不 搞 、 月 ,在 全 国 政 协 二 届 三 次 全 体 会 议 上 ,钟 惠澜 教 可 能 永 远 也 不 搞 。 中 国 的 人 口 增 长 速 度 是 全 世 界 授 根 据 当 时 我 国 人 口 的 出 生 和 死 亡 情 况 ,预 测 最 快 的 、年 平 均 增 长 率 为 2 , 不 搞 节 育 增 加 还 2 年 % 0 要 快 。 人 口 增 加 以 后 父 母 、 家 庭 、 小 孩 子 都 困 ( 1 7 - ) 我 国 人 口 可 能 达 到 1 亿 , 这 即 7 ̄ 9 O 势 必 给 国 民 经 济 、 文 化 教 育 、 医 疗 卫 生 、衣 食 住

《人口原理》读后感

《人口原理》读后感

《人口原理》读后感《人口原理》读后感(一)本书作者是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765——1834),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他是有名的经济学教授,撰写了大量的经济学著作,如《地租的性质与发展》、《政治经济学》、《价值尺度》等,但真正使得马尔萨斯出名的还是他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的著作《人口原理》一书。

本书出版于1798,后来一版再版,书的内容也一再扩充,被翻译成了多国文字,引起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

作者生活的年代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工业革命蓬勃兴起,就得商业体系逐渐被打破。

在这个时代里,资本的孳生扩展性导致了原始积累过后由“圈地运动”导致的大量无产者出现的局面,无产者大量涌进城市寻求谋生出路,然而资本家的剥削使得他们的生活极度贫困,两大阶级分化和阶级矛盾出现并日趋白热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机器工业不仅使广大小生产者遭到破产,而且使雇佣工人也愈来愈多地被抛向街头。

资本家使用机器的目的,是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因此,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发展,工人变成机器的附庸,终日从事令人疲惫不堪的体力劳动,引起了工人生理上的畸形发展。

机器的使用还成为延长劳动日和提高劳动强度的手段。

18世纪后期15小时工作日被认为是正常的。

农民被剥夺土地,手工业者破产,工人大批失业,使英国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化,反抗运动遍及英国各地。

1769年英国政府曾颁布破坏机器者处死刑的法令。

但1779年一些地区参加捣毁机器的工人仍多达8万。

读完第一章,我发现那种仰望大师的崇敬之心尤然升起,人口,这个词是多么复杂的状况,可能我从来就没有认真的思考过,竟然还有可以称为“人口原理”的东西。

中国的人口、亚洲的人口、世界的人口,它们都遵循着某些原理?第一章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是马尔萨斯提出的两条公理,显而易见,它们是不必受到质疑的:第一,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

第二,两性之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维持现状。

马尔萨斯真正强大的地方在于《人口原理》的所有观点都是建立在这两条公理上的。

学人风骨马寅初

学人风骨马寅初

学人风骨马寅初——读《马寅初全传》等系列书有感“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1957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诞生在这个以反右派斗争为主题的年份,因与党的建设指导思想“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除了党的领导以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性因素”等相悖离,很快,马寅初就被扣上了“走资主义”、“马尔萨斯”等的右派帽子。

而上文所述的那段铁骨铮铮的话语,正是马老誓死捍卫学术尊严、宁死不向专以力压人的批判者们投降的决心淋漓尽致的表现。

之所以将期末论文的主题人物定稿于马寅初,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学术领域的非凡贡献与创新,他那敢说敢怒、无所畏惧的人格特征,更是在那些专制年代注入了一股非同寻常的活力血液,足以影响到各个领域,为人敬仰、受人推崇。

学术的贡献让人获益匪浅,人格的魅力却能透过历史的厚重尘埃,直到今日仍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为拜读马寅初,我从阅览室借来了彭华先生所著的《马寅初全传》、邓加荣先生著的《勇气与卓识——马寅初的一生》以及马玉淳先生编著的《马寅初的故事》。

三本书虽都属于人物传纪类图书,但各有特色:《马寅初全传》是这三本书中篇幅最长(292千字)、描写最为详细、史料最为全面专业的一本书,它以时间顺序,详细的介绍了马寅初生平事迹,参考文献多达百余种,由此可见作者之呕心沥血,但由于专业性较强,对初读传记的我来说,不免时常感到枯燥乏味,而邓加荣先生和冯玉淳先生编著的传记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陷。

《勇气与卓识》与《马寅初全传》恰恰相反,撇开专业的视角,以散文的形式,着重勾勒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活动,使得马老的伟岸形象呼之欲出,给人以更强大的心灵震撼。

我对马老的精神品格的认识以及崇敬,大多是从此书中得来。

但因为人物的心理活动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作者也只能以自己对马老的了解去揣摩其当时的心理状态,故在学术专业性方面有所逊色,此外,该书并未列及任何参考书目,这也给其专业性和某些方面的可信度打了折扣。

略评马寅初的《新人口论》

略评马寅初的《新人口论》

作者: 刘长茂
作者机构: 杭州大学人口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人口与经济
页码: 22-26页
主题词: 马寅初;《新人口论》;人口学;中国人口问题;人口思想;人口观;失业;人口理论;发言稿;“新”
摘要: <正> 马寅初的人口观点散见于他的许多经济著作和文章,但《新人口论》却集中了他最主要最重要的人口观点。

因此,深入地研究《新人口论》中的主要观点及其由来,对于全面地认识和正确地评述他的人口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一、《新人口论》的新意何在 马寅初唯一的一本人口学著作,叫做《新人口论》。

这本小册子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寅初《新人口论》读后感
“新人口论”是马寅初于1956年6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

他根据1953年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和以后几年人口增长的情况,认为我国人口增殖太快。

1953年为止,中国人口一共有6亿多人,这是一个静态的纪录。

但是,从1953年以后的社会情况考虑,人民生活改善,老年人死亡率降低,国内秩序安定,以及人们思想上希望多福多寿等等,马寅初估计“近四年来人口增殖率很可能在千分之二十以上”。

以六亿为基数,每年以千分之二十的速度增长,不能不认为这样增长下去是太快了。

因而,他认为,为了要扩大生产和再生产,加速资金积累,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应该降低消费比例,这就必须把人口控制起来。

同时,为了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扩大轻工业原料的来源,提高粮食的消费水平,以及为促进科学研究事业,他认为“非控制人口不可”,“人口的增殖,就是积累的减少,也就是工业化的推迟”,“所以对于人口问题若不早为之图,难免农民把一切恩德变为失望与不满,不免给政府带来很多的困难”。

为了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借以提高他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一面要积累资金,一面应控制人口。

马寅初做了以上各点的分析说明之后,提出了三点建议,也就是现在《新人口论》的主要内容:建议在1958年至在1963年进行普选时,再进行一次人口普查,使我们可以知道这五年中或这十年中我国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接着认真举办人口动态统计,在这个基础上来确定人口政策,一面把人口增长的数字订入第二个或第三个五年计划之中,使以后计划的准确性可以逐步提高;要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第一步要依靠普遍宣传,使广大群众都知道节育的重要性,并能实际应用节育的方法,一面大力宣传早婚的害处,迟婚的好处。

如果控制人口的力量还不够大,自应辅之以更严厉更有效的行政力量。

国家理应有干涉生育、控制人口之权;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最重要的是普遍宣传避孕。

乍一看,“新人口论”在理论的周密和深度上以及对问题的阐述上存在着一些不足、不完善、甚至某些不确切的地方,但是,它确实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50多年后的今天,回过头来看,问题的提出是多么及时啊!今天读《新人口论》,更感到它的直接现实意义。

如果从提出那时起,国家真正地重视这个问题,我们的理论研究者能正确地对待别人的意见,本着探索真理、追求真理的精神来研究这个问题,又本着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来宣传它,恐怕50多年来我国人口的增长不至有这么快,困难也不至到达今天这样的程度。

遗憾的是,那时没有这么做。

相反地,对马寅初及其《新人口论》却大加指责,大加批判,加了许多诬蔑不实之词。

从书开始回顾历史,当时的中国人认为它否认了“人多是好事”这样一个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它谈论了人口的质量问题;谈论了人口和粮食的关系问题等等。

但是从现实情况出发,一方面,“新人口论”根本没有脱离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来谈论人口问题,相反,它正是从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动来分析人口问题的,来谈论人口增长对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影响的;另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貌似本来就没有“人多是好事”这一重要原理。

接着有很多人认为它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人口论》中说:“我深信社会主义事业愈发展,机械化、自动化必然随之扩大,从前1000个人做的事,机械化、自动化以后,50个人就可以做了,请问其余950人怎么办?因此,我就考虑到人多,就不能很快地机械化和自动化。

”又说:“我国搞社会主义,就应当多搞大工业,列宁也说过,没有大工业,就没有社会主义。

然而,我们过多的人口,就拖住了我们高速度工业化的后腿,使我们不能大踏步前进。

”马寅初认为,这就难免发生副作用。

5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上述意见不无道理。

但是,在当时却被指责为荒谬的怪论,被认为是否认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理由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是不会出现多余人口的。

生产机械化、自动化以后,不可能发生“其余950人怎么办”的问题,而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大踏步前进,还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现象。

所以,它成了挑拨人们来反对社
会主义制度、拥护资本主义道路的反动货色。

从伦理道德角度来说,当时的人们认为这种论调是对六亿人口缺乏感情的表现。

主张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并且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以外,还应采用更严厉更有效的行政力量。

于是,被指责说是把人口看作一切困难之源,罪恶之本;把六亿人口看作是给国家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其实是,为了民族的健康和繁荣,为了更快地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主张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殖率,这不但不是什么对六亿人口没有感情,恰恰相反,正是表现了对六亿人口的高度感情。

所以,总的来说,五十年代对“新人口论”的批判,搅乱了许多是非,但如今我们也从当时的批判中更加确定了《新人口论》的意义与正确。

由于当时理论宣传片面,实际措施不力,致使我国人口迅速增长。

由此可见,实践是最公正的裁判者。

而今,我国的人口问题又到了另一个阶段——人口老龄化,此时《新人口论》已经不再适用,但仍有一定的研究借鉴价值,相信不久的将来便会出现实际有效的新型人口理论,那时我们也已不再是50年前的人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