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活血化瘀十法
国医大师张学文从虚、痰、瘀、毒辨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国医大师张学文从虚、痰、瘀、毒辨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者:董斌刘绪银姜良铎鱼富丽张学文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年第08期〔摘要〕張学文教授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医病名应为“心络痹”。
张教授认为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十分复杂,起病隐匿,难以察觉,从微渐积,发病与年老体衰、膏粱厚味、劳累、饮酒、情志、痰瘀毒邪损伤有关。
其在长期的医疗临床实践中发现,本病从虚、痰、瘀、毒辨证论治,疗效明显。
本病形成周期较长,而虚痰瘀毒贯穿本病的始终,虚痰瘀毒常夹杂而至,临证常分为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交夹证、毒瘀互结证,治疗时扶正、化痰、活血、解毒之法亦需要徐徐图之,以解毒祛瘀通脉汤为基础方化裁治疗。
张教授根据病性,提出消磨法治之。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络痹;虚痰瘀毒;消磨法;解毒祛瘀通脉汤;名医经验;张学文〔中图分类号〕R256.2;R541.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1.08.001Chinese Medicine Master Zhang Xuewen's Experience in Distinguishing and Treating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Plaque From Deficiency, Phlegm, Blood Stasis and ToxinDONG Bin1, LIU Xuyin2, JIANG Liangduo3, YU Fuli4, ZHANG Xuewen5*(1. Xi'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rain Disease Hospital, Xi'an, Shaanxi 710032,China; 2. Xinshao Coun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Xinshao, Hunan 422900,China; 3. Dongzhimen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China;4.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Xianyang, Shaanxi 712000, China;5. 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Xianyang, Shaanxi 712000,China)〔Abstract〕 Professor Zhang Xuewen thinks th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me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should be "Xinluobi". Professor Zhang thinks that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s very complex, the onset is hidden, and it is difficult to detect, and from the micro product gradually. The onset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s related to aging, rich fatty diet, fatigue, drinking, emotion, phlegm, blood stasis and toxin damage. Professor Zhang found that the disease was treated b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from deficiency, phlegm, blood stasis and toxin,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was obvious. The formation cycle of the disease is long, and the deficiency, phlegm, blood stasis and toxin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disease. Deficiency, phlegm, blood stasis and toxin are often mixed. Clinical syndromes are often divided into Qi and Yin deficiency syndrome,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and toxin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the right, resolving phlegm,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detoxification also needs to be drawn slowly. The treatment is based on Jiedu Quyu Tongmai Decoction.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the disease, professor Zhang proposed the attrition method.〔Keywords〕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Xinluobi; attrition method;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 Zhang Xuewen冠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下简称冠脉斑块)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
活血化瘀十八法中医如何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十八法中医如何活血化瘀活血化瘀十八法先生从丰富的临床实践中,拟定了活血化瘀十八法,即活血清热法、活血解毒法、活血益气法、活血补血法、活血养阴法、活血助阳法、活血理气法、活血攻下法、活血凉血法、活血止血法、活血开窍法、活血利水法、活血化痰法、活血通络法、活血祛风法、活血软坚法、活血攻坚法及活血祛寒法。
这些配伍体既富有开拓精神,开辟多途径又完整地反映活血化瘀的辩证应用对血瘀证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活血清热法和活血解毒法先生认为:热毒内遏,可熬血成瘀;瘀血郁结,也可以蕴热化毒。
瘀血与热毒相互搏结,则为瘀热、瘀毒之证,宜用活血化瘀与清热配伍或活血化瘀与解毒配伍。
清热者一般选加黄芩、黄柏、知母、大黄、羊蹄、石膏、地骨皮、青蒿、柴胡、连翘等;解毒者一般选加银花、连翘、贯众、蚤休、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升麻、败酱草等。
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谷丙转氨酶增高,单用清热解毒药往往无效,先生认为:这由于瘀血与热毒相互搏结有关,主张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法同用,常用药物有生川军、桃仁、地鳖虫、紫参、丹参、羊蹄根、田基黄、岗稔根、赤白芍、蒲公英等。
常能改善肝功能,使谷丙转氨酶直线下降。
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可有发热、咽痛红肿、口干、小便短赤混浊、苔薄黄、脉数等急性感染的热毒症状,又有肾区叩痛,腰酸腰痛,浮肿等瘀血表现。
先生对于中医辩证为瘀热互遏的肾炎,常采用生地、丹参、赤芍、银花、连翘、茅根、六月雪、蒲黄、黄柏、木通、益母草等的复方治疗,疗效比较显著。
活血清热法与活血解毒法,已被实验证明能改善病变部位的微循环,使抗感染药物容易渗透到感染病灶,加强抑菌和减毒作用。
此外还能在调节机体反应,增强免疫能力,在改善全身及局部的血液循环的基础上达到抗感染的目的。
先生指出:有些药物由于兼有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两方面的功效,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紫参、白花蛇舌草、红藤、败酱草、落得打等,对瘀热、瘀毒的治疗能一举两得。
2.活血益气法活血益气法用于气虚血瘀之证,症见心悸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面目浮肿或胸痛或胁痛或偏瘫舌质微紫,舌体胖嫩,脉细涩或结或代,先生在活血化瘀药中选加党参(人参)、黄芪、白术等。
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瘀血证常用药对

•6108.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0年12月第35卷第12期CJTCMP,December2020, Vol.35,No.12•临证经验•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瘀血证常用药对严亚锋\张琪\周海哲、白海侠\齐婧2C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712046; 2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咸阳712000)摘要:文章对张学文教授运用药对治疗瘀血证经验总结如下:香附配川芎,理气祛瘀;桂枝配川芎,温经化 瘀;牡丹皮配丹参,清热化瘀;威灵仙配川牛膝,祛风化愤;半夏配丹参,化痰活血;茯苓配赤苟,渗湿活血;大黄配桃仁,攻下化瘀;鱉甲配丹参,养阴化瘀;黄芪配川芎,补气化瘀;丹参配七,祛瘀止血;麝香配丹参,开窍活血;附子配川芎,温阳化瘀根据瘀血证证型,选用相应治瘀药对辨证加减施治,疗效显著关键词:张学文;疲血证;药对;名医经验基金资助:陕西宵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丁.作室项0(陕西张氏脑病学术流派)(No.陕中医药发〔2018〕40号),陕西宵科技厅课题(N〇.2020SF-341 )TCM master ZHANG Xue-wen^ commonly used couplet medicines in the treatment ofblood stasis syndromeYAN Ya-feng1,ZHANG Qi1,ZHOU Hai-zhe1,BAI Hai-xia1,QI Jing2('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Xianyang 712046, China;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Xianyang 712000, China )Abstract: Professor Z H A N G Xue-wen's experience was summariz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couplet medicines for treatment of blood stasis syndrome. The matched pair of Cyperi Rhizoma with Chuanxiong Rhizoma can regulate qi and removeblood stasis; Cinnamomi Ramulus with Chuanxiong Rhizoma can w a r m meridians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Moutan Cortexwith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can clear heat and remove blood stasis; Clematidis Radix et Rhizoma and CyathulaeRadix can dispelling pathogenic wind and eliminating phlegm; Pinelliae Rhizoma with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i s used for resolving phlegm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Poria with Paeoniae Radix Rubra i s used for moistening and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Rhei Radix et Rhizoma with Persicae Semen can purge and remove blood stasis; Trionycis Carapaxwith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i s used for nourishing yi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Astragali Radix combinedwith Chuanxiong Rhizoma can invigorate qi and dissipate blood stasis;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combined withNotoginseng Radix et Rhizoma can remove blood stasis and stop bleeding; Moschus with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i s used for resuscitation and blood circulation;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ia with Chuanxiong Rhizoma i s used for warmingyang and removing stasis. According to the syndrome type of blood stas i s, the corresponding couplet medicines were selected t otreat the blood stasis following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ificant effect was achieved.K e y W O r d S! Z H A N G Xue-wen; Syndrome of blood s t a s i s;Couplet medicines;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sFunding: Project of Academic Inheritance Studio of Shaan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anxi Z H A N G s' Encephalopathy Academic School) (No. [2018 ] 40), Proje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Shaanxi Province(N〇.2020SF-341)张学文教授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全国著名的中 医内科大家,陕西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国医大师张学文中风(脑梗塞)方

国医大师张学文中风(脑梗塞)方
清肝活血,理气化痰法治疗中风。
汤某
,男,1900-01-01就诊时间:2005-10-25
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灵
1月。
现病史:
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否认头昏、意识不清及肢麻症状。
伴有右侧肢体乏力,舌强,偶有饮水呛咳及言语不清。
曾在军大做CT示“脑梗塞”住院治疗,十天后好转出院。
现仍觉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乏力,言语欠流利,偶有饮食呛咳,纳可,夜休可,二便调。
舌质:暗红
舌苔:白腻脉象:沉脉,细脉。
既往史:
95年曾做“胆囊切除术”,“高血压”病史3年,最高150/?mmHg,自服“北京降压0号”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左右。
辨证分析:肝热血瘀,痰气交阻。
予清肝活血,理气化痰。
中医诊断:中风
西医诊断:脑梗塞
组成:
寄生15g,菊花10g,天麻12g,川牛膝30g,地龙10g,川芎10g,欷莶草15g,红花6g,桃仁10g,生杜仲12g,僵蚕10g,全虫5g,胆星5g,三仙各15g,天竺黄10g,郁金12g。
用法:
15剂,日一剂,水煎服。
浅谈活血化瘀“十法”在骨伤科的应用

5 . 6 滋 阴 化瘀 法 : 适 用于 损伤 阴虚兼 血瘀 之症 。 方 选 六 味地 黄 丸 加苏 木 、 王 不 留行 。熟 地黄 3 o g 、 山药 1 2 g 、 枣皮 1 2 g 、 泽泻 1 0 g 、 茯 苓1 0 g 、 丹皮 1 2 g 、 苏木 8 王不 留行 1 0 g 。 5 . 7 解 毒散 血 法 : 适用 于损 伤瘀 阻经 络 、 局部 红肿 热 痛 , 方 选 四 物汤加味 : 生地 3 0 g 、 赤芍 1 5 g 、 当归 8 g 、 川芎 5 g 、 金银花 3 0 g 、 连 翘 1 5 g 、 穿 山甲 1 0 g 、 天花 粉 1 5 g 、 乳香 1 0 g 、 没药 1 0 g 、 生 甘草 6 g 。 5 . 8 渗湿 涤 瘀法 : 适 用 于损 伤 后期 血 瘀伴 下 肢 轻 微 肿胀 : 选 药 如 下: 苍术 1 2 g 、 黄柏 8 g 、 生大黄 1 5 g 、 连翘 1 5 g 、 赤芍 l O g 、 丹皮 8 g 、
鸡血 藤 3 0 g 。
和: “ 贵 流 而不 贵 滞 ” , 汗 吐下 三 法 使气 血通 畅 , 用攻 下 法 治疗 许 多 血瘀 证 , 如 通 经散 治 经闭 等 。 朱丹溪 : “ 气 血 冲和 , 万 病不 生 ” , 首创 越 鞠 丸治 六 郁 。 1 . 4 清代 医家 对活 血 化瘀 法 的 发展 和 贡献 。如王 清 任用 活 血 化 瘀 法 治疗 疑难 病 有 独到 之处 , 如 补 阳还 五 汤治 疗 偏瘫 等 。 茯苓 l Y g 、 苡仁 2 0 g 、 甘草 6 g 。 2 血瘀 形成 的 原 因 5 . 9 健 脾理 血 法 ; 适 用 于 年老 体 弱损 伤 日久 之 体 虚 患者 , 方选 八 2 . 1 外 伤 血瘀 : 跌 打 损伤 , 血 行 脉外 , 停 留形 成 瘀滞 。 珍汤 化裁 ; 党参 1 5 g 、 白术 1 0 g 、 熟地 3 0 g 、 当归 1 5 g 、 茯苓 1 0 g 、 炙 2 . 2 气滞 血瘀 : 气 为血之帅 , 血为气之母 , 气行则血行 , 气滞则血瘀 。 甘草 6 g 、 赤芍 1 0 g 、 陈皮 1 0 g 、 广 木香 8 g 、 川芎 6 g 。 2 _ 3 寒 凝 血瘀 : 血得 热则 行 , 得 寒则 凝 。 5 . 1 0 补 肾调 血 法 : 适 用 于 骨折 脱 位 伤 筋 愈 合 迟 缓 , 方 选 六 味 地 2 . 4 血 热 互结 : 血与 热搏 结 , 使 血液 浓 缩 , 导致 流 通不 畅 而互 结 。 黄丸合续骨活血汤化裁 : 熟地黄 3 0 g 、 枣皮 1 2 g 、 山药 1 5 g 、 茯 苓 此外 , 气虚、 痰 凝等 亦 可导 致血 瘀 。 l O g 、 泽泻 1 0 g 、 丹皮 1 0 g 、 土 鳖虫 8 g 、 干姜 1 2 g 、 续断 1 0 g 、 煅 自然 3 血 瘀 证 的主 要表 现 铜1 0 g 、 菟 丝子 2 0 g 、 乳香 1 0 g 、 没药 1 0 g 、 红花 1 0 g 、 赤芍 1 0 g 。 以 上 3 . 1肿块 : 瘀 血 为痰 、 食、 湿 等邪 互 结 。 如 肝脾 肿大 、 肿瘤、 外伤 局 诸方 , 均 为 水煎 服 , 每 日2 - 3 次。
国医大师张学文水蛭祛瘀化痼疾

国医大师张学文水蛭祛瘀化痼疾水蛭,咸、苦、平,有小毒,归肝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谓其“治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利水道”。
张仲景的大黄虫丸以水蛭与大黄、虫、桃仁、虻虫等药配伍,治五劳虚极羸瘦、干血内结、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妇女经闭不通等症。
现用此方治肝硬化,亦有很好的疗效。
在鳖甲煎丸、抵当汤、抵当丸中,均配有水蛭一药,以治疟母、蓄血证。
细审仲景用水蛭所治之证,多为瘀血日久成积聚或癥瘕,需缓消渐化者,且多入丸散剂。
查古代文献,水蛭所治之症虽较广,均言有破血逐瘀通经之功效,用于蓄血、癥瘕、积聚、妇女经闭、干血成痨、跌扑损伤、目赤痛、云翳等症。
《本草经百种录》记载:“凡人身瘀血方阻,尚有生气者易治,阻之久,则无生气而难治。
盖血既离经,与正气全不相属,投之轻药则拒而不纳,药过峻,又反能伤未败之血,故治之极难。
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自有利而无害也。
”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水蛭主要含蛋白质,新鲜水蛭唾液中含有一种抗凝血物质水蛭素,水蛭素不耐热,稀盐酸易破坏,还有肝素、抗血栓素,能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之作用,阻碍血液凝固,其醇提取物抑制血液凝固的作用,强于虻虫、虫、桃仁。
古今论述均说明,水蛭是一种较好的活血祛瘀药,其力较强,善缓化慢消人体之瘀血,而又不伤新血,故对疑难病中瘀阻较久,难以化除消散者,加用水蛭可以提高疗效,尤其是中风、心痛等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顽病痼疾,水蛭不失为一个要药,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近年还报道水蛭可用于肺心病、高脂血症、脑出血及颅内血肿、血栓性静脉炎等。
但水蛭总属力量比较强的化瘀消瘕药。
一般活血祛瘀药可以奏效的,不一定要用水蛭,以免耗散正气太过;一些易出血的病人也不宜用之。
前人所谓水蛭有“小毒”的结论,张学文认为即指其活血化瘀之力较猛,用之不当可以产生出血等副作用而言,并非对人有毒害作用。
另外,对水蛭用法,有主张焙干研粉冲服者,也有水煎内服者,当视其病情而论。
国医大师张学文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治疗脑萎缩

国医大师张学文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治疗脑萎缩西医认为脑萎缩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大脑机能减退性疾病,主要指脑组织结构体积缩小、细胞数目减少,并有轻度胶质增生及脑动脉不同程度退行性病变。
多发于50 岁以后,发病与遗传、感染、中毒、代谢与内分泌障碍等相关,常继发于各种脑病,心理社会因素可成为诱因,主要是脑供血不足、脑缺血、缺氧、脑微循环障碍所致。
临床表现为情绪不稳、性格行为改变、记忆障碍(健忘)、智能障碍,严重时发展成痴呆。
张师认为,传统中医虽无脑萎缩病名,但有与脑痿相关的认识,如《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痿眩冒。
”本病当属中医的“痴呆”、“震颤”、“健忘”、“痿病”等病证范畴。
发病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禀赋不足,或调节摄入失当,营养不良,气血精化源匮乏,或情志、劳累、房事过度,气血阴精耗伤,阴精虚则血燥,气虚则行血不力,因虚致瘀。
大病久病,脏腑失调,痰浊内生,阻滞血脉,或跌扑损伤脑络,血脉瘀滞;或感染邪毒,内陷损伤脑髓,均可导致脑络瘀滞,以致气虚精不能上奉,脑失充养,髓海不足,脑髓萎缩。
因此,治疗主要是活血化瘀、通络化痰、补养气血、滋肾开窍,不可急于滋补,以免滋腻生痰滞血,脑窍更加壅塞。
只有痰化瘀去,血脉流利,方可使气血上汇于脑,脑才得充养。
张师认为本病初起常是阴血耗伤,肝肾不足,阴虚肝热,脑脉不利,治疗以滋阴清肝、化痰通络为主,常用验方清脑通络汤及古方杞菊地黄汤加减,药用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当归、川芎、磁石、生山楂、五味子、鹿角胶。
继续发展,虚证明显,以益气活血、填精益髓、化痰通络为主,气虚为主者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当归、桃仁、红花、地龙、川芎、赤芍、山萸肉、菖蒲、益智仁、核桃仁、鸡血藤、路路通。
若神情呆滞、肢体抽搐或偏瘫、失语,当益气养血、化痰通络开窍,常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阴虚动风血瘀者,当滋阴熄风,用滋木清肝饮加天麻、僵蚕、钩藤、龟板、丹参、石决明等。
国医大师张学文经验秘方

国医大师张学文经验秘方清脑通络汤处方草决明30g,川芎12g,赤芍10g,山楂15g,丹参15g,磁石30g(先煎),菊花12g,葛根15g,地龙10g,豨莶草30g,川牛膝15g,水蛭6g。
功效清脑降压,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先兆症(小中风),症见头痛头昏,眩晕,耳鸣,肢体麻木,手足逐渐不利,疲乏无力,舌质淡紫,舌下脉络瘀阻,脉弦细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
芪蛭丸芪蛭丸处方水蛭6g,黄芪30g功效益气逐瘀。
主治跌打损伤,断筋伤骨,癃闭,水肿等。
脉沉涩、舌黯或有瘀点、苔薄白。
用法生晒淡盐水炙后的水蛭和黄芪共为细粉,用蜂蜜制成丸剂,每日 2~3 次,每次 10g。
清肝通络汤处方天麻10g,钓藤12g(后下),石决明20g(先煎),菊花12g,丹参15g,夏枯草15g,赤芍10g,川芎10g,当归10g郁金12g,山茱萸10g,山楂15g功效清肝活血。
主治头疼、眩晕、肢体麻木、语言不利等。
脉弦细,舌红黯苔薄白。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注:此方经张学文教授临床实践稍事加减,取名“脑清通”汤治疗中风先兆证、脑梗塞等有良效。
益肾化瘀利水汤处方茯苓 15g,猪苓 10g,泽泻10g,白术 12g,桂枝 10g丹参15g,川牛膝12g,桑寄生15g,山楂12g,益母草30g,白茅根30g,通草10g功效益肾化瘀,利水消肿。
主治肾虚血瘀水肿,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盂肾炎之水肿、小便不利,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脸色发暗脘腹闷胀,舌瘀暗,脉沉涩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注肾虚血瘀是许多疾病过程中的一个共同病机,可以引发许多疾病。
《血证论》曰:“水与血相互倚伏……互相维系。
血不利则为水,水阻则血不行,故水肿病证中,许多与血瘀密切相关。
且肾虚蒸化无力,水湿易于停蓄,所以肾虚、血癌水停三者同时存在,特别是在一些久治不愈的肾病患者中,尤为常见。
所以此方据此病理而拟定,以补肾活血,利水消为法用于肾虚血瘀水肿病人,经长期应用,疗效较为满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学文活血化瘀十法
1.理气祛瘀法
适用于气机郁结,脉络瘀滞的血瘀证。
“血随气行,气为血帅”,故血瘀先有气滞。
治疗法则应“疏其气血,令其条达”,常以丹参配伍柴胡、木香、香附等。
以宣通气机,破除滞气,推动血行的丹参饮、血府逐瘀汤为代表方剂。
2.温经化瘀法
寒凝可引起气滞血瘀,“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治疗上采用温经化瘀法,丹参配以温经散寒之品,如桂枝、附子、细辛等。
方剂如温经汤、少腹逐瘀汤等。
3.清热化瘀法
用于热灼伤络,或热盛迫血妄行等证,症见衄血、便血、吐血、皮肤黏膜出血等。
此外热毒内蕴还可引起局部气血循环失畅致疮疡、红肿等。
治宜用丹参配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药物。
方如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大黄牡丹皮汤等。
4.祛风化瘀法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在临床治疗某些病证,如因风中脏腑经络,引起半身不遂,语言声涩;或肢体顽麻不仁,皮肤瘙痒不止等血虚生风证,常以丹参配合祛风通络药物。
方剂如大秦艽汤、蠲痹汤等。
5.祛痰活血法
痰浊郁阻络脉,以致血瘀痰浊互结,阻于肺络,则喘逆唇青;流窜经络,则痰核生成;留于脏腑,则成癥瘕痞块;上蒙清窍,则癫痫狂乱。
常以丹参配伍化痰散结之品,如半夏、天南星等。
6.渗湿活血法
“血水同源”“血不利则为水”,血瘀往往导致停水,水湿停滞亦能引起血瘀。
临床常见水肿兼有唇色青紫,面色晦暗,舌质胖嫩而有瘀斑、瘀点,舌下脉络暗紫粗张。
常以丹参配用渗湿利水药有益母草、泽泻、茯苓等,方剂如益肾汤等。
7.攻下化瘀法
适合于瘀血内结,腑实便闭病证。
在治疗时运用活血化瘀兼通里攻下之药,如大黄、芒硝等。
方如桃仁承气汤,具有化瘀散结、通腑清热的作用。
8.养阴化瘀法
用于热病之后,阴虚体弱而夹有瘀血之证。
多见于心肺阴伤、肝肾虚损、瘀血阻滞的病证。
常见头晕目眩,潮热盗汗,腰膝酸软,面黄少华以及复发性口疮、尿血等症。
常以丹参配合补血养阴药物。
9.补气化瘀法
用于病程日久,阳气不足,血行不畅,气虚血瘀,阻滞经络之证。
血瘀症状伴有头晕、气短、倦怠乏力等气虚症状及中风后遗症等。
常以丹参配合补气助阳药物,方剂如补阳还五汤等。
10.祛瘀止血法
用于咳血初止,仍有紫血咳吐而出;胸脘部闷胀而痛,舌质紫。
常以丹参配合有活血化瘀且有止血之功的三七、花蕊石、鲜藕汁等。
(孙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