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复习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游褒禅山记》的文本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分析文章结构,品味优美语句。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生平事迹。

2.邀请学生分享对王安石的了解。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请学生谈谈对文章开头的感受,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文章的结构,探讨作者如何围绕游山展开叙述。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圈出优美语句,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作业心得。

二、课堂讨论1.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对比、象征等。

2.探讨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课文解析1.逐段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品味语言魅力。

四、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读后感心得。

二、课堂讨论1.请学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探讨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文章的启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

三、写作训练1.以“游褒禅山记”为题,进行写作训练。

2.教师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修改读后感,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修改后的读后感。

二、课堂讨论1.请学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探讨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文章的启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

2.拓展阅读:介绍其他关于游山的经典文章,如《游黄山记》等。

四、课堂小结五、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了解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课堂讨论1.对比手法运用分析教师:“同学们,文章中作者用了哪些对比手法?请大家找一找。

游褒禅山记复习

游褒禅山记复习
时也。夫施吉报凶谓之命,施凶报吉谓之幸,守其所志而已矣。
释义:天下太平之时,做好事的人得福,做坏 事的人得祸;到乱世之秋,做好事的人不得福, 做坏事的人也受不到惩处,这是不合常规的现 象。有智慧的人不因为这些不合常规的现象就 怀疑规律,所以顺着福气所来之处,防范祸患 所来之处。是不是机会,我不能决定,只是守 住自己的志向罢了。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并且要谨慎采 用的原因。
四.为划线部分断句并翻译(断句 不超过6处)(断句3分,翻译3分)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 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 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 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参考译文: 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不修常人之节不做浅鄙之事。魏 舒年轻时就擅长骑马射箭,进入山野,每次捕猎都收获 甚丰。魏舒做了后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与僚属比 赛射箭,魏舒是常常用筹码为他计算(射箭的成绩)。 后来恰逢人手不够,钟毓让魏舒凑数,魏舒发箭无不射 中,在加上魏舒举止娴静优雅,几乎极尽妙处。
2.世之治也 / 行善者获福 / 为恶者得祸 / 及其 乱也 / 行善者不获福 / 为恶者不得祸 / 变数 也 / 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 / 故循福之所自来 / 防祸之所由至也 / 遇不遇非我也 / 守其所志 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 而已矣。 数也;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其
找到错误点就是找到增分点
《游褒禅山记》复习学案
我 们 的 基 础 落 实 好 了 吗?
基础知识点
错题原因
识记方法总结
向基础要分数——积累,夯实,方法。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落实虚词“其”的用法,翻译__中的重点语句。

3.找寻__中哲理性语句并尝试用一句话概述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去标点、抠空诵读的方式,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利用工具书,小组合作,梳理“其”的基本用法。

3.翻译重点语句,总结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

3.迁移提升,结合文中哲理性语句谈生活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发。

【教学重点】检查落实第三段的背诵,“其”的意义及用法,重点语句的翻译。

【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任务:1.翻,梳理“其”的意义和用法。

找出本课所有“其”的句子,分类整理并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一例附在相应义项后;2.熟读并通译全文,圈出疑难,通过小组讨论、查工具书的方式解决问题。

一、课堂热身,诵读第三自然段。

1.去标点诵读。

2.抠空诵读。

3.抠更多的空诵读。

4.仅余提示性文字诵读。

自我检测,并通过“抢背”的方式展示。

5.在老师的提示下,试背全段。

二、文言词句落实。

出示课前准备任务,检查落实。

1.教师分类列举本课含有“其”的句子,随机抽取学生投影这些句子并讲解。

其他学生评价、质疑。

2.根据课前学生翻译文本所暴露的问题,筛选有疑难的句子进行当堂翻译检测。

分别找学生上台书写,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评价、完善。

教师根据学生翻译的情况适时提醒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如:文言的意识(单双音转换、词类活用等)、语境的意识等。

三、深读文本,拓展提升。

师引导:经典有永不衰竭的探求价值。

《游褒禅山记》对我们学习的意义还在于它是一个素材宝库。

文中那些富含哲理的语句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尝试从__中找寻这样的句子,并用一句话概述你的体悟。

师示范:“‘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无限风光在险峰,没有接受磨砺的勇气,怎能收获别样风景。

”生自我思考,尝试写下新的感悟。

《游褒禅山记》基础知识复习

《游褒禅山记》基础知识复习

《游褒禅山记》基础知识复习(2)《游褒禅山记》基础知识复习(2)《游褒禅山记》基础知识复习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父:通“甫”,字)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①、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却)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②、道:①有碑仆道(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制度)④何可胜道也哉(说)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③、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伞)②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超过)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大概)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恐怕)④、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木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装点,掩盖)⑤、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

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是)⑥、以: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能至也(因为)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③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此,由此)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⑤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

①、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动,筑舍定居)②、名:以故其后名之曰(名作动(命名)③、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作动,命名)④、深、穷: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作名,深度。

穷:形作动,走到尽头)⑤、见: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作名,见到的景象)⑥、明:火尚足以明也(形作动,照明)⑦、险远: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作名,险远的地方)⑧、幽暗昏惑: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作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⑨、谬、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形容词使动,使。

错。

名:名作动,识其本名。

)⑩、至: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作名,到达的人)4、解释下列句中词语的意义。

游褒禅山记复习课

游褒禅山记复习课
解析: (1)副词,译为“就是”,“是”。(2 )(3)连词,表示条 件、假设关系,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 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4)(5)连词, 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 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译 为“就”,或不译。(6)连词,转折,可译为“却”。(7) 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 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
--复习课
一、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而卒葬之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有碑仆道 4、有穴窈然 5、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6、方是时 7、则或咎其欲出者 8、往往有得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0、于是余有叹焉 11、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12、非常之观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而卒葬之
最终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已经出来,就有人责怪那个想要出来的人,而我也后 悔自己跟随他出来因而不能够尽情享受那游玩的乐趣。
2.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正在这个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用来进入,火把还足够 用来照明。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之也。
哪一个更
• 5、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 • 5、植物结果实,
种子成熟
翻译: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
2.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 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 慎取之也。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 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复习(一)

《游褒禅山记》复习(一)

《游褒禅山记》复习【每日背诵】理解性默写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往往有得,”,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3、“,”,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 ,常在于险远,”,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5、“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

6、“有志矣,,,亦不能至也。

” 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7、“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8、“然力足以至焉,,”,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9、“ ,可以无悔矣,?”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10.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是:_________, , , 。

【每日积累】主题名言——匠心:1. 可巧手以继拙作,不可庸工以当精制。

——黄成2. 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

——[了不起的匠人」3.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杜甫【每日习题】一.实词积累(抄原题并做在读书笔记上)从:樊哙从()军,从()刘邦征伐。

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良计,斥项王。

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来,欲杀之,樊哙不顾。

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良坐。

二、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分)(直接做,不用抄题)考古学是利用古人遗迹遗物重建古代历史的学科,尽管先民的物质遗存作为古史研究的直接史料有益于重建古代物质文化的历史,但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①。

理由很简单,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②。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不能到达。
然力足以至焉 而不至,於人 为可讥,而在 己为有悔;尽 吾志也,而不 能至者,可以 无悔矣,其孰 能讥之乎?此 余之所得也!
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 的(而未能达到),在 别人(看来)是可以讥 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 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 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 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 道谁还能讥笑我吗?这 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趣。
第二段:重点词语
有穴窈然 幽暗深远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而”,表修饰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更 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责怪
2014年高考语文字词复习
烟岚lán 修葺qì 笨拙zhuō 讽刺fěng 静谧mì 龋齿qǔ 编纂zuǎn 否泰pǐ 拘泥nì 蜷曲quán 羞赧nǎn 鞭笞chī 敷衍yǎn 狙击jū 确凿záo 勖勉xù 鞭挞tà 拂晓fú 巨擘bò 日晷guǐ 酗酒xù 别墅shù 俯瞰kàn 镌刻juān
以远,则至者少。 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
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之观,常在於
伟、瑰丽奇特、非同寻 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
阻、僻远的地方。
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 也。有志矣,不随 以止也,然力不足 者亦不能至也。有 志与力,而又不随 以怠,至於幽暗昏 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
人很少到达的地方,所 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 不能到达的。(虽然) 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 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 足的,也不能到达。有 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 从别人、有所懈怠,但 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 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 的物件来支持帮助,也
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 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 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 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2023年语文高考一轮复习课件——《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2023年语文高考一轮复习课件——《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参考译文】
苏轼到二十岁的时候,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 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 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 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 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 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主考官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 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 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 但是苏轼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
板 学案20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块 二
活动一 基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例句 ①悟言一室之内 ②冯虚御风 ③长乐王回深父
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 通“晤”,面对面 通“凭”,乘 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①其次 列坐其次
古义:_其__,__代__词__,__指__曲__水__;__次__,__旁__边___ 今义:次第较后,第二;次要的地位
举匏樽以相属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 歌窈窕之章
B. 扣弦而歌之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C.
帝乡不可期
何可胜道也哉 D.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A项劝请/通“嘱”,嘱托。 B项均为“歌唱”。 C项至,及/期求。 D项说/道路。
5.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②顺流而东也
埋怨、怨恨
①纵一苇之所如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好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进、见,动作名,前进的道路,见到的景象]
6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作名,到达的人]
7 .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作动,照明] 的地方]
8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作名,险远
9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形作名,幽深昏暗、让人迷乱的地方]
连词,表顺承 转折连词 11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0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 其”字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 2、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那,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它,指仆碑 4、问其深, 代词,它,指洞穴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那些,指好游者 5、盖其又深, 代词,它,指后洞 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那些,指游客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代词,他们,指古人 7、其孰能讥之乎?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岂, 难道
“其”字意义用法归纳
一、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物,用在名 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它) 的” 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活用为第一人称,译为“我、我的”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道
道路 1)有碑仆道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 主张 言,以愚黔首 说、讲 4)何可胜道哉 5)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3、然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如此、这样 对、正确 2)吴广以为然 3)有穴窈然 ……的样子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但是、然而
六、特殊句式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大概洞更深,那么那些到达(的人)又更加少了。

10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用法,使……错,弄错。传,动作名, 流传文字。名,名作动,称说,说出]
四、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七、文言固定句式
①其孰能讥之乎? ②何可胜道也哉!
难道……吗? 哪里……呢!
③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八、语句翻译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思慎取的原因啊。
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问起它的深度,就(连)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不 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
其诗歌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 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如《明妃曲》 《北陂杏花》《泊船瓜洲》等。所作词不多,却 能“一洗五代旧俗”,不受前人绮靡风气的影响。 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记”:是古代游记中的 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 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 论又涉及哲理问题 。
文章脉络:
游 褒 禅 山 记
山、碑 前洞:平旷,有泉—夷以近,游者众 洞 记叙 后洞: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1、2) 入之愈深 → 进愈难 → 见愈奇 游洞 见少 记少 悔:不得 随怠者出,所以 极游之乐 乐少 古人求思之深 有志 议论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无悔矣 有物 (3、4) 仆碑——深思而慎取 记叙 ——补叙同游者 (5)
一、重点实词



1. 有碑仆道 道路 2.何可胜道也哉 说,讲 3.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刻 4.于人为可讥 是 5. 盖音谬也 大概, 错误 6.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使……错 7.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 命名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说明白 9.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能够 10.往往有得 收获,心得 对,正确 11.此言得之
4、指示 代词,译为“那”“那(个、些、 里)” 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 例:其一犬坐于前 《狼》 二、语气词,放在句首或句中 1、表猜测、揣度语气,译为“大概、恐怕” 例: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2、表劝勉、期望、命令或加强祈使语气 例: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3、用于反问句中,加强反问语气 例:其孰能讥之乎? 4、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 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三、连词,表假设,译为“假若、如果” 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 四、连词,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二、重点虚词。
1 .以故其后名之褒禅
2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因为,介词 是、为,表判断。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语气助词
4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5 .来而记之者已少
6 .于是余有叹焉
7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用在主谓之间,助词
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 .夫夷以近 连词,表并列
因为,连词
1 而卒葬之
2 有碑仆道 3 4 5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然力足以至焉
“葬”后省略“于”
“仆”后省略“于”

随”后省略“之”
“以”后省略“之”
“焉”后省略“而不至”
6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7
8 9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 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 件事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五、一词多义
1、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是,就是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 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竟,竟然,居然 何也 3)良乃入,具告沛公 于是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质于齐,兵乃出 才
《游褒禅山记》复习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 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 荆公,卒谥文。北宋临川 人,政治家、文学家。 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 强调“权时之变”,反对 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 家”。
在文学上为宋朝一大家。其散
文雄健峭拔,语言简练,是“唐
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答
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
“ 其”字用法归纳
人称代词 代词 指示代词
他(们),它(们)(的) 你(们),你(们)的 我(们),自己(的) 这(里),那(些) 其中
指 代 对 象
连词 副词 助词
表选择:是„还是„ 表假设:如果,假如
助词,不翻译
表商量:还是 表反问:难道 表揣测:大概 表祈使:一定
三、词类活用
1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作动,筑舍定居] 2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4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名,名作动,命名] [侧,名作状,从旁边] [穷,形作动,走到尽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