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朱元璋传》的 1948 年手稿及其写作过程

合集下载

“打江山”与“坐江山”

“打江山”与“坐江山”

“打江山”与“坐江山”——兼说拿破仑与华盛顿1948年11月,吴晗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召开新政协的号召,从北平来到西柏坡。

其时,他刚刚完稿的《朱元璋传》已交上海出版。

来西柏坡时,他又随身带了一份这部传记的手稿。

不知是他主动呈请毛泽东指正,还是毛泽东在接见他表示要“拜读”,反正毛泽东百忙之中,立即读了这部传记,并提出了些不同看法。

从此,可怜的吴晗,便与朱元璋再也脱不了干系。

一部《朱元璋传》,一遍又一遍地改、改、改,似乎到惨死狱中,也未改出一个理想的定本来。

毛泽东提出的不同看法中,重要的一点是关于元末西系红巾军首领彭莹玉和尚的归宿。

在初版的《朱元璋传》中,吴晗以热烈的仰慕之情,写到彭和尚在起义成功之后,“忽然不见”,并认为这个人“功成不居,不是为了做大官而革命,真是了不起的人物”。

作为历史学家,吴晗对中国历代的农民起义本有着自己的看法,对于朱元璋这类为做官称帝而造反的人物,自有一种反感。

而对彭和尚这种“不是为了做大官而革命”,打下江山后便“烟一般消失”了的人物,吴晗本极为崇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伟人”。

毛泽东对彭和尚的归宿提出质疑,而吴晗对功成身退,打下江山却不坐江山的盛赞,也颇令毛泽东不满——1948年11月的毛泽东读到吴晗的这类文字而心生不满,是很自然的事。

吴晗后来在《我克服了“超阶级”的观点》、《吴晗自传》以及1965年版《朱元璋传》的自序中,都提及毛泽东对彭和尚归宿的异议。

毛泽东认为,像彭莹玉“这样坚强有毅力”的革命者,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坚强有毅力”的革命者,可以犯任何其他任何一种错误,却决不会犯功成身退,打下江山都不坐江山的“错误”。

毛泽东断言“有史料问题”,而可怜的吴晗后来果然在史料中查出了彭和尚被元朝军队擒杀的下落。

朱正先生所著的《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一书中,写到1957年5月,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举行座谈会,请大家“给党提意见,帮助党整风”。

朱元璋御制皇陵碑文

朱元璋御制皇陵碑文

朱元璋御制皇陵碑文《明太祖洪武实录》记载:拱武二年(1369),“诏立皇陵碑。

先是命翰林侍讲学士危素撰文,至是文成,命左丞相宣国公李善长诣陵立碑”。

洪武十一年,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朱元璋嫌原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乃亲撰碑文,重立新碑。

碑文共26行,110句,1105字,追述其家庭出身、本人经历、元末农民起义军的情况,还涉及东渡入江、统一全国的过程。

碑文叙事真切,感情动人,文笔流畅,读来朗朗上口,饶有兴趣,实为难得的帝王自述史诗。

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而且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之一。

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称:皇陵碑“是篇皇皇大著,其气魄直足翻倒了一切的记功的夸诞的碑文。

他以不文不白,似通非通的韵语,记载着他自己的故事,颇具着浩浩荡荡的威势。

”只可惜史志所载碑文多有错漏,贻误后人,特按原碑文及所藏拓本校点抄录于下。

附《皇陵碑》全文(分段与标点为录者所加):大明皇陵之碑孝子皇帝元璋谨述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

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

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

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

其辞曰:昔我父皇,寓居是方。

农业艰辛,朝夕彷徨。

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

皇考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盂兄先死,合家守丧。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

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既葬之后,家道惶惶。

仲兄少弱,生计不张。

孟嫂携幼,东归故乡。

值天无雨,遗蝗腾翔。

里人缺食,苹本为粮。

予亦何有,心惊若狂。

乃与兄计,如何是常。

兄云去此,各度凶荒。

兄为我哭,我为兄伤。

皇天白日,泣断心肠。

兄弟异路,哀动遥苍。

汪氏老母,我为筹量。

遣予相送,备醴馨香。

空门礼佛,出入僧房。

居未两月,寺主封仓。

众各为计,云水飘飚。

我何作为,百无所长。

依亲自辱,仰天茫茫。

既非可倚,侣影相将。

朱元璋传

朱元璋传

读《朱元璋传》有感对于朱元璋这个历史人物,我知之甚少,以前也只是在电视里看过他的电视剧。

但也因为电视剧的缘故,我所了解的朱元璋与历史上真实的明太祖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毕竟电视中虚构的成分比较大。

即使学习了历史,对于朱元璋的了解也可以说只是蜻蜓点水。

我只知道他是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一生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他是有着传奇色彩的开国皇帝。

而吴晗先生所写的《朱元璋传》让我对明太祖朱元璋有了一个更全面、更细致的了解。

吴晗的《朱元璋传》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

林语堂的《苏轼传》我只看过评论,冒昧的感觉为文人过誉之作;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文笔通畅、政论疏阔、可谓大观;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严谨有余、语言亦较生硬;而吴晗的《朱元璋传》应该说是集严谨与生动一体,叙事论人兼具各家之长,不愧“二十世纪四大传记”的名号。

从民国到新中国,吴晗著《朱元璋传》四易其稿,完成此书。

本书作为一本人物传记,它讲述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辉煌的一生。

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明朝的开国皇帝,濠州人。

朱元璋生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17岁那年,家乡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当和尚,以求温饱。

谁知和尚也并不好当,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

这次外出可以说对朱元璋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身体,同时也使他初步接触了一些反元的思想。

回到家乡后不久,由小时的玩伴汤和介绍,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由于他的睿智与勇敢,很快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并取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

在郭子兴部下期间,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轻易地就打败了郭子兴的儿子,取得了对这只队伍的控制权。

朱元璋并不满足以得的地盘,他要大占宏图就要有稳定的根据地,这样南京(集庆)就走入了他的视线。

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并改名应天府,自称吴国公。

同时采纳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良、缓称王”大力发展生产,为今后的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晗《朱元璋传》的1948年手稿及其写作过程

吴晗《朱元璋传》的1948年手稿及其写作过程

吴晗《朱元璋传》的1948年手稿及其写作过程李 坚1965年三联书店出版的《朱元璋传》是著名明史专家吴晗的代表作,该书全面介绍了明太祖朱元璋由僧人到皇帝的一生,结合元末明初的历史条件,对朱元璋一生的功过作了具体的分析,实事求是地评价他的历史地位,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历史方面达到新的高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吴晗先生治学严谨,《朱元璋传》经过20年的艰苦写作,历经四次修改,终于得以成书。

一是1944年在重庆出版的《由僧钵到皇权》和《明太祖》;二是1947至1948年完稿,1949年4月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的《朱元璋传》;三是1954至1955年改写的《朱元璋传》油印本;最后才是修改于1964年,1965年2月由三联书店出版,代表吴晗先生学术水准、至今广为流传、影响极大的《朱元璋传》。

现珍藏于我馆的吴晗先生的1948年《朱元璋传》手稿,是1954年当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同志亲自捐赠我馆的。

手稿共分六章:《小流氓》、《红军大将》、《从吴国公到吴王》、《大皇帝的统治术》、《恐怖政治》和《家庭生活》。

该手稿毛笔手书,正文136页,封面、目录、封底、后记(2页)共5页,共计141页,分4册线装。

封底有几行钢笔草书,字迹潦草,大意是:第一,彭(莹玉)的下落是消极的、道家的,称赞不当。

第二,国家机器由军队、法庭、特务机构等组成,而不是由官僚机构和军队组成。

第三,朱元璋由农民阶级转变为地主阶级,不是由个人的人性物欲决定的,团体利益决定个人利益。

其右是吴晗同志对此的说明,用毛笔书写:“下面这一启扎记是1948年12月间毛主席的当面指示,地点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毛主席的住处。

谈话时间从下午6时到12时。

主席指示的话很多,当时所记的仅仅是对于这一稿子的主要的话。

吴晗追记。

1954年4月1日”。

那么,钢笔草书就是吴晗现场记录的毛泽东主席接见时发表的对该稿的意见。

为了加深对该手稿的认识,就应该较全面地了解《朱元璋传》几易其稿的情况。

2023年怀化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二)历史

2023年怀化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二)历史

2023年怀化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二)历史(考试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据凤凰网报道,2022年7月,“半个中国的人都在云南”,云南再次成了国内旅游的热门目的地,这说明云南的旅游资源丰富。

云南有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该遗址位于云南( )A. 大理B. 曲靖C.元谋D. 丽江2.广汉三星堆遗址发掘的青铜器“扭身跪坐人像”(如图所示),人像身上有云雷纹、燕尾纹、羽冠纹等纹饰。

其中,云雷纹是中原商文化的代表性纹饰,燕尾纹多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期的青铜器上。

这可用于佐证( )A. 巴蜀文明是中国青铜文明的中心B.中原文明发源于广汉的三星堆C. 三星堆的青铜工艺领先中原地区D.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3.秦汉时期,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科技和文化领域都有了许多突出的成就。

其中对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A. 造纸术B.麻沸散C. 五禽戏D. 《史记》4.南北朝时期,越长江而来的北方士族地主和南方土著地主,把一些无主荒原和山林沼泽,尽行囊括,占为己有,造成“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专”的局面。

这一现象的出现( )A. 导致政权更迭频繁B.促成第一次人口南迁C. 表明人地矛盾解除D. 客观上利于南方开发5.文成公主入藏,不仅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还使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传入了大唐。

这表明文成公主入藏( )A.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融B.消除了民族矛盾与隔阂C. 推动了吐蕃文化的发展D. 促进了藏族地区的开发6. “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宁门权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

”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等错落有致。

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哪一城市商业发展的现象( )A. 秦朝时的咸阳B.西汉时的长安C. 唐朝时的洛阳D. 南宋时的临安7.吴晗在《朱元璋传》中提道:“朱元璋继承了历代皇权走向独裁的趋势,对官僚机构大加改革,使其更加得心应手,忠实可靠地为皇家服务。

走近吴晗

走近吴晗

走近吴晗学术出版中心李红或许真的有一种机缘,是人无法回避的。

知道吴晗先生,应该是在中学时的课本里面,记得课文的题目是《谈骨气》。

年轻的乡村老师在课堂上用质朴的乡音朗读这篇文章,从中,我知道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知道了文天祥和他的正气歌。

当时脑海中久久为这样的人格而感动,小小的心灵里面,不停地想,是怎样的人,写出这样的文章?只是,那时候,我不曾有机会多一点点了解吴晗先生。

再次知道吴晗先生,是在大学的课堂,白发的教授讲起“三家村冤案”,那是一场浩劫的开始,十几岁的我,对政治还没有些许的感觉,从图书馆查阅的相关文字,让心中充满了新的疑惑,人,为什么能把灵魂扭曲到变形?对于吴晗先生,只是把他当作了众多悲剧人物中的一个。

我不曾再试图多了解一些。

大学毕业以后,做了十几年的编辑。

偶尔也会浏览到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书店里,图书博览会上,屡屡看到,自己不禁羡慕起那些编辑,何时自己也能有机会接触那样的大家?终于,冥冥中的机缘,让自己在2005年也有幸接触到这样的大家,有幸编辑这样的大家的作品。

记得那是一个夏日的中午,还没到上班时间,自己正在网上浏览新出版的一本《吴晗画传》。

忽然领导通知说:准备一下,我们下午去谈一部稿子。

什么稿子?我很好奇。

自己是文字编辑,稿子还没有交到出版社,就让文字编辑介入,自然是稿子已经很有把握,而且也很重要。

吴晗全集。

啊?真的?过去的种种,一下子涌现进自己的脑海。

或者,这就是机缘?就这样,带着几近敬畏的心绪,我终于有机会阅读吴晗先生的作品,有机会走近吴晗。

他是年轻的史学家很多人说,有年轻的作家,没有年轻的史学家。

的确这样,我们往往聆听着白发苍苍的教授,讲历史的中国,不要说远古的黄帝尧舜,也不必说金戈铁马的战国时代,就是汉唐的长安,明清的北京,也要老先生娓娓道来。

仿佛那样才是浸在岁月长河中的历史。

但是吴晗先生是一个例外。

他是早早出名的历史学家。

一部《西汉社会经济》,不仅使他得到胡适的赏识,更使他从此走上了历史研究的路。

吴晗先生和他的朱元璋传记

吴晗先生和他的朱元璋传记

Jn 20 a.07
V o144 . No.1
第 4 卷第 1 4 期
吴 晗 先 生 和 他 的 朱 元 璋 传 记
田 澍 , 刘 宝 石
( 西北 师 范 大 学 文学 院 历 史 系 ,甘 肃 兰 州 7 0 7 ) 3 0 0
[ 摘
要 ] 吴 晗 先 生 是 我 国 卓 越 的 明 史 专 家 ,《 元 璋 传 》 是 其 代 表 作 之 一 。有 关 朱 元 璋传 记 的 四个 版 本 是 吴 晗 先 生 个 朱
僧 钵 到 皇 权 》 潘 公 展 出 版 了 《 太 祖 》 , 明 。
本 的朱 元璋 传记 。最早 是 1 4 9 4年 的 《 太祖 》和 明
《 僧钵 到 皇权 》 由 ①;1 4 9 9年 上 海 三 联 书 店 又 出 版 了

15 9 4年 ,他 又撰 写 了 《 元 璋 传 》 的 第 三 稿 ,油 朱 印一百 多册 散发 给朋 友征 求意 见 ;在第 三 稿 的基础
上 ,最 终写 成 了 《 元 璋 传 》 的第 四稿 ,于 1 6 朱 95
年 由三联 书店 出版 。

部传 记 ,前后 三 十多 年 ,几易其 稿 。这 不仅


朱 元 璋 形 象 的初 步 架 构
斑 。但 同时也认 为 : “ 去 他 是贫 农 和 穷 人 的领 过
袖 ,此 后 则是地 主 、巨绅 的保护 人” 在 这 十分严 ;“ 厉 的统 治 之 下 ,学 校 的生 员 除 了尊 君 和 盲 从 古 人 外 ,不 许有 新 的思想 ” 他要 为 使 自己安 全 ,要替 ;“ 他 儿子 斩 除荆棘 ,便不惜 用 一切 可 能 的手段 ,大 兴 党 案 ,诛 杀功 臣” 和 锦衣 卫相 表里 的另一件 恶 政 ;“

朱元璋传读书笔记

朱元璋传读书笔记

《朱元璋传》读书笔记寒假在家闲来无事,找来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

一直以来对吴晗先生怀有无限的崇敬之情,借此机会说说自己对这本书的一些看法。

翻开书首先翻到吴老的自序,在这篇自序中看到了其对这本书的重视和谨慎。

吴老这本书,前后经过二十年,写了四次。

我看到的便是最后这次的作品。

第一个本子叫《明太祖传》,出版于一九四四年六月;第二个本子叫《朱元璋传》,一九四八年八月写成,第二年四月出版;同时在这篇自序中我还看到了建国之初的一些政治因素对历史作品的影响。

吴晗先生也多次提及了农民战争及阶级斗争的问题。

出身最底层的朱元璋,一场瘟疫,夺走了大部分亲人的性命,他走投无路去了寺庙,作了行脚僧。

后来受明教和形势所迫影响加入红巾军,开始了自己的起义建立明王朝的生涯。

从最初的跟随郭子兴,到后来建立自己的军队,同时身边聚集了同乡亲友、朋友,一群卓越的文臣武将(徐达、刘基、常遇春、李善长等),从定远起步,但自己却被四面包围,但北方的农民军正好作为屏障,抵挡住了元朝军队。

朱元璋,面对最大的敌人,就是长江流域上游的陈友谅和下游的张士诚、方国珍,处于两线作战,他先艰难地打败了志骄的陈友谅,接着在去对付器小的张士诚,统一了南方。

此时,北方的农民军基本与元军相互抵消,被灭了,元朝内部争权夺利、相互排挤,掌握实权的王保保被众人排挤,朱元璋趁此机会,一举将蒙古贵族赶到漠北,由南向北统一了中国,但元军的实力尚存,一直是大明王朝的最大隐患。

西部和云南等剩余势力的征讨,成就了大明江山的版图。

朱元璋打下了整个大明江山,开始了自己的守江山的梦想。

首先制定了各项的规章制度,颁布法律《大诰》。

同时为了子孙后代能够更好的守护朱家江山,明太祖对与自己一同打下江山的兄弟们下手了。

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废了丞相之职,独揽大权,解决淮人集团与非淮人集团的政治斗争,诛杀功臣)、蓝玉案(把军中勇武刚强之士差不多杀个干净,两案共涉及四万人)、空印案、郭恒案(严惩朝廷和地方的官僚奸贪舞弊,连坐被杀者七、八万人),每次都数以万计的人被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晗《朱元璋传》的1948年手稿及其写作过程
李 坚
1965年三联书店出版的《朱元璋传》是著名明史专家吴晗的代表作,该书全面介绍了明太祖朱元璋由僧人到皇帝的一生,结合元末明初的历史条件,对朱元璋一生的功过作了具体的分析,实事求是地评价他的历史地位,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历史方面达到新的高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吴晗先生治学严谨,《朱元璋传》经过20年的艰苦写作,历经四次修改,终于得以成书。

一是1944年在重庆出版的《由僧钵到皇权》和《明太祖》;二是1947至1948年完稿,1949年4月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的《朱元璋传》;三是
1954至1955年改写的《朱元璋传》油
印本;最后才是修改于1964年,1965
年2月由三联书店出版,代表吴晗先生
学术水准、至今广为流传、影响极大的
《朱元璋传》。

现珍藏于我馆的吴晗先生的1948
年《朱元璋传》手稿,是1954年当时任
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同志亲自捐赠我馆
的。

手稿共分六章:《小流氓》、《红军大
将》、《从吴国公到吴王》、《大皇帝的统
治术》、《恐怖政治》和《家庭生活》。


手稿毛笔手书,正文136页,封面、目
录、封底、后记(2页)共5页,共计141页,分4册线装。

封底有几行钢笔草书,字迹潦草,大意是:第一,彭(莹玉)的下落是消极的、道家的,称赞不当。

第二,国家机器由军队、法庭、特务机构等组成,而不是由官僚机构和军队组成。

第三,朱元璋由农民阶级转变为地主阶级,不是由个人的人性物欲决定的,团体利益决定个人利益。

其右是吴晗同志对此的说明,用毛笔书写:“下面这一启扎记是1948年12月间毛主席的当面指示,地点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毛主席的住处。

谈话时间从下午6时到12时。

主席指示的话很多,当时所记的仅仅是对于这一稿子的主要的话。

吴晗追记。

1954年4月1日”。

那么,钢笔草书就是吴晗现场记录的毛泽东主席接见时发表的对该稿的意见。

为了加深对该手稿的认识,就应该较全面地了解《朱元璋传》几易其稿的情况。

1943年,为了解决经济困难,也由于对国民党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痛恨,吴晗应林同济之约编写《由僧钵到皇权》,以朱元璋影射蒋介石,1944年由重庆在创出版社出版。

当《由僧钵到皇权》一书寄出后,又收到由潘公展、印维廉主编的《中国历代名贤故事集》的征稿,约他写一部《明太祖》,用的也是《由僧钵到皇权》的稿子,由重庆的胜利出版社出版。

吴晗文笔生动,善于取材,这本书
故事性强,通俗易懂,读起来颇能引人入胜,但较之后来的《朱元璋传》,《由僧钵到皇权》只是一本讽喻时政的通俗读物,而不是一部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术著作。

吴晗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历史学家,《由僧钵到皇权》是为了解决生计和发泄政治上的愤懑而写的。

当时资料非常缺乏,而且作者掌握马列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水平还很有限,对所谈问题的科学分析是很不够的。

因此,《由僧钵到皇权》出版后他的内心十分不安,加以一书两名,使他更感到不快,所以决定回北平后多读史料,重新写过。

从1947年起,吴晗便利用工作间隙,开始重写,把篇幅扩大将近一倍,由原来的八万字改写成十五、六万字,而且许多看法也和初稿完全不同。

此外,还增加了500多条小注。

1948年8月,《朱元璋传》完稿,这就是珍藏于我馆的手稿。

该书1949年四月在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

由于这次改写是在战争年代进行的,这时吴晗工作很繁忙,加上当时白色恐怖十分严重,这个改写本无论在观点上还是史料上,都存在着缺陷。

例如对西系红巾军首领彭莹玉(彭和尚)“功成不居”大加赞赏;认为国家机器只是官僚机构和军队,比喻为封建皇权的两个轮子;由于当时对反动统治蒋介石集团的痛恨,以朱元璋影射蒋介石,指桑骂槐,给朱元璋以过分的斥责,不完全切合实际的评价。

另外,从谴词造句上,也不难看出还有出自一个旧式文人之手。

1948年,这个改写本完成后,吴晗从北平来到延安,毛泽东同志在百忙中认真阅读了《朱元璋传》的原稿,对书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在给吴晗的信中指出:“……即在方法问题上,先生似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

倘若先生于这方面加力用一番功夫,将来成就不可限量。

”后来吴晗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发愤重新读书,果然发现了过去所没有注意的史料,彭莹玉是战斗到底,被元军杀害的。

”(1965年三联书店版《朱元璋传·自序》) 1954年,吴晗开始对1949年出版的《朱元璋传》进行改写,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改写成《朱元璋传》的第3个本子。

在这次修改中,作者利用新的史料纠正了彭莹玉的结局;从官僚机构、军队和特务网几方面比较全面地认识明初的国家机构;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肯定了明初农业、工商业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文章的理论性大大增强了。

为慎重起见,这个修改本没有出版,而是油印了100多本。

毛泽东同志和学术界的朋友都对修改本提出了意见,涉及的大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问题。

所以,吴晗下决心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

他在1965年版《朱元璋传·自序》中说:“经过九年来的学习,有些问题比以前认识得似乎清楚一些了,特别是关于阶级、阶级分析、阶级斗争和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学习得比较用心一些,也写了一些文章。

”在这个基础上,1964年2月,吴晗利用生病休假期间开始第四次改写《朱元璋传》。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朱元璋传》最后定稿,并于1965年2月正式出版。

这个版本不论在观点方面,史料的运用,还是在文字的表达方面,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它通过对元末明初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认真分析,比较实事求是地对朱元璋这个历史人物作出了应有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