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朱元璋传》的1948年手稿及其写作过程

合集下载

吴晗与《中国历史小丛书》

吴晗与《中国历史小丛书》

吴晗与《中国历史小丛书》
吴晗,著名的明史专家。从清华大学的历史系教授,一跃而为任职17年的北京市副市长。他是一位真正的学者,虽然当了高官,但不变的是学术良知。毛泽东几度批评他的《朱元璋传》贬低农民战争领袖,明确要他把朱元璋的晚年“写得好点”。他诚惶诚恐努力修改,始终不能使毛泽东满意。这不是不听从毛泽东的教导,而是一位史学家坚持从史实出发的道德底线使他没有屈从政治需要、随意篡改历史。一名严谨的学者成为高官,这本身就是历史的误会。
在吴晗和“小丛书”的推动下,一本本深入浅出、有声有色的雄文华章联翩而出,出版社也纷纷推出通俗读物。最受欢迎的是语言学家林汉达撰写的“春秋战国故事新编系列”。这部
20世纪初新史学揭橥,是史学思想的大变革。梁启超在抨击旧史学的同时,提出历史要让国民知道他们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倡导史学的内容要从帝王政治为中心转向国民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史学的视线与读者的群落从上层转移到下层,这对中国传统的旧史学是前所未有的创举,因此有“史界革命”之誉。
这一创举在学术界得到热烈反响,吕思勉率先推出白话史学《中国简史》,顾颉刚评论这是“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一时间,张亮采的《中国风俗史》、陈衡哲的《西洋史》、张荫麟的《中国史纲》等等,都以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文风,得到读者的好评。在通俗史学中,佳作甚多,规模最大的是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写得最为生动有趣的当数陈穉常的《中国上古史演义》。然而这一通俗史学尚未充分展开,就因民族革命战争无暇顾及而自然搁浅。
在20世纪60年代初,说起吴晗,几乎立刻令人与《中国历史小丛书》联系在的头衔,而是因为亲自操办为民众普及历史知识的实事。
这套“小丛书”出版于20世纪50年代末,论时间是介于20世纪初史学革命与21世纪初传媒史学之间。由此兴起的史学通俗化浪潮,上承新史学的遗风,下启当代讲史人的智慧,承前启后,在现代史学发展中留下光辉的一页。尤其是“小丛书”融汇大众性、趣味性与学术性于一体,使人们在轻松阅读中得到正确的历史知识和深入思考,对读者具有永远的魅力。它对历史题材的选择、编辑方针的拟定,都足以对当今的史学时尚补正纠偏。回顾这一历程,不能不追思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和先行者的足迹。

朱元璋传

朱元璋传

读《朱元璋传》有感对于朱元璋这个历史人物,我知之甚少,以前也只是在电视里看过他的电视剧。

但也因为电视剧的缘故,我所了解的朱元璋与历史上真实的明太祖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毕竟电视中虚构的成分比较大。

即使学习了历史,对于朱元璋的了解也可以说只是蜻蜓点水。

我只知道他是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一生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他是有着传奇色彩的开国皇帝。

而吴晗先生所写的《朱元璋传》让我对明太祖朱元璋有了一个更全面、更细致的了解。

吴晗的《朱元璋传》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

林语堂的《苏轼传》我只看过评论,冒昧的感觉为文人过誉之作;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文笔通畅、政论疏阔、可谓大观;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严谨有余、语言亦较生硬;而吴晗的《朱元璋传》应该说是集严谨与生动一体,叙事论人兼具各家之长,不愧“二十世纪四大传记”的名号。

从民国到新中国,吴晗著《朱元璋传》四易其稿,完成此书。

本书作为一本人物传记,它讲述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辉煌的一生。

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明朝的开国皇帝,濠州人。

朱元璋生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17岁那年,家乡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当和尚,以求温饱。

谁知和尚也并不好当,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

这次外出可以说对朱元璋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身体,同时也使他初步接触了一些反元的思想。

回到家乡后不久,由小时的玩伴汤和介绍,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由于他的睿智与勇敢,很快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并取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

在郭子兴部下期间,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轻易地就打败了郭子兴的儿子,取得了对这只队伍的控制权。

朱元璋并不满足以得的地盘,他要大占宏图就要有稳定的根据地,这样南京(集庆)就走入了他的视线。

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并改名应天府,自称吴国公。

同时采纳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良、缓称王”大力发展生产,为今后的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0本有关明朝历史的书籍

10本有关明朝历史的书籍

10本有关明朝历史的书籍导语:在某种意义上说,你了解了明朝,你就理解了中国。

下面是10本有关明朝历史的书籍,欢迎阅读。

1,《朱元璋传》人民出版社吴晗著,这是明史研究开创性人物吴晗的代表作。

人民社本还是繁体字,大家看起来可能吃力一些,好像百花文艺社有简体字本。

明朝是朱元璋一手建立,他制定的一些政策和方针对明朝后来的历史影响非常大。

甚至可以说,他治国的一些理念至今都有影响。

了解明朝,此书不可不看。

(吴晗还有《明史简述》,比较薄的一册,是演讲稿成书,很容易读,对明朝的大致轮廓和特色介绍得比较通俗,值得一观。

) 2,《细说明朝》上海人民出版社台湾史学家黎东方著,上海人民社本。

民国时期,黎东方在大后方讲三国,据说是万人空巷,跟现在易中天品三国,有得一比。

黎著特色是一节一节讲明代人物和事件,很细,不时也有新的发现,带有演讲的口语色彩。

值得收藏。

(上海人民社以黎著为基础,推出了整套中国史“细说系列”,都不错。

)3,《正说明朝十六帝》中华书局中国社科院明史研究室年轻学者许文继和陈时龙合著。

此书以《正说清朝十二帝》的姊妹篇推出,细致描绘了明朝十六个皇帝的一生,对他们的性情、事功都有所发明。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宣宗的隐忧,英宗的仁慈,景帝的功绩,武宗的多情,万历的有为……这些都与我们往常的印象有所不同。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开讲之前,注意到正说历史系列,曾写过一篇书评。

我联系他,他表示,《正说明朝十六帝》比《正说清朝十二帝》要写得好。

我想原因不难解释,因为这本书是一气呵成,自然流畅,而《十二帝》是从讲稿综合编辑而成。

欲了解明朝各个特性不同的皇帝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正说明朝十六帝》不可不读。

4,《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当年明月著。

今年3月天涯网站贴出这个系列时,我就读了一些,感觉写得很灵动,有气势。

后来又闹起了纠纷,直到出书,整个过程俨然水到渠成,不能不叹服草根历史的崛起之迅速。

对于菜鸟级来说,这是一本最好读的明史。

“打江山”与“坐江山”

“打江山”与“坐江山”

“打江山”与“坐江山”——兼说拿破仑与华盛顿1948年11月,吴晗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召开新政协的号召,从北平来到西柏坡。

其时,他刚刚完稿的《朱元璋传》已交上海出版。

来西柏坡时,他又随身带了一份这部传记的手稿。

不知是他主动呈请毛泽东指正,还是毛泽东在接见他表示要“拜读”,反正毛泽东百忙之中,立即读了这部传记,并提出了些不同看法。

从此,可怜的吴晗,便与朱元璋再也脱不了干系。

一部《朱元璋传》,一遍又一遍地改、改、改,似乎到惨死狱中,也未改出一个理想的定本来。

毛泽东提出的不同看法中,重要的一点是关于元末西系红巾军首领彭莹玉和尚的归宿。

在初版的《朱元璋传》中,吴晗以热烈的仰慕之情,写到彭和尚在起义成功之后,“忽然不见”,并认为这个人“功成不居,不是为了做大官而革命,真是了不起的人物”。

作为历史学家,吴晗对中国历代的农民起义本有着自己的看法,对于朱元璋这类为做官称帝而造反的人物,自有一种反感。

而对彭和尚这种“不是为了做大官而革命”,打下江山后便“烟一般消失”了的人物,吴晗本极为崇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伟人”。

毛泽东对彭和尚的归宿提出质疑,而吴晗对功成身退,打下江山却不坐江山的盛赞,也颇令毛泽东不满——1948年11月的毛泽东读到吴晗的这类文字而心生不满,是很自然的事。

吴晗后来在《我克服了“超阶级”的观点》、《吴晗自传》以及1965年版《朱元璋传》的自序中,都提及毛泽东对彭和尚归宿的异议。

毛泽东认为,像彭莹玉“这样坚强有毅力”的革命者,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坚强有毅力”的革命者,可以犯任何其他任何一种错误,却决不会犯功成身退,打下江山都不坐江山的“错误”。

毛泽东断言“有史料问题”,而可怜的吴晗后来果然在史料中查出了彭和尚被元朝军队擒杀的下落。

朱正先生所著的《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一书中,写到1957年5月,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举行座谈会,请大家“给党提意见,帮助党整风”。

《朱元璋传》重版序言

《朱元璋传》重版序言

《朱元璋传》重版序言作者:章立凡来源:《全国新书目》2008年第21期《朱元璋传》吴晗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9定价:28.00元吴晗所著《朱元璋传》共4个版本。

其中1944年的版本有两个,重庆胜利出版社版书名《明太祖》,在创出版社版书名《由僧钵到皇权》。

1949年和1965年分别有一个版本。

此次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重版《朱元璋传》,系依据1949年的版本。

本文为该书序言,有删节。

《朱元璋传》曾四易其稿。

其中1944年的版本有两个,重庆胜利出版社版书名《明太祖》,在创出版社版书名《由僧钵到皇权》。

1947年末,此书的增订稿章节开始在一些刊物上刊出,1949年正式以《朱元璋传》的书名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作者1948年到石家庄时,曾将书稿进呈毛泽东。

毛曾对书中对起义领袖彭和尚“功成不居”的评价提出异议,认为像彭和尚这样坚强有毅力的革命者,不应有逃避行为,不是他自己犯了错误,就是史料有问题。

阅读后退还稿本时,毛还特地给吴晗写了一信,着重谈到史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辰伯先生:两次晤谈,甚快。

大著阅毕,兹奉还。

此书用力甚勤,掘发甚广,给我启发不少,深为感谢。

有些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业已面告。

此外尚有一点,即在方法问题上,先生似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

倘若先生于这方面加力用一番功夫,将来成就不可限量。

谨致革命的敬礼!毛泽东十一月二十四日除信中提及的两次晤谈外,另据吴晗追记,同年12月还有一次长谈。

毛当时提出:第一,彭(莹玉)的下落是消极的、道家的,称赞不当。

第二,国家机器由军队、法庭、特务机构等组成,而不是由官僚机构和军队组成。

第三,朱元璋由农民阶级转变为地主阶级,不是由个人的人性物欲决定的,团体利益决定个人利益。

这次谈话产生了1954年的修订稿本,但未付梓,仅油印百余册征求意见。

上述追记即用钢笔记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藏的稿本上,吴晗同时以毛笔加注曰:下面这一启札记是1948年12月间毛主席的当面指示,地点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毛主席的住处。

《小引》读书笔记摘抄(原创5篇)

《小引》读书笔记摘抄(原创5篇)

《小引》读书笔记摘抄(原创5篇)《小引》读书笔记摘抄篇1《小引》是历史学家吴晗的一篇短文,简要介绍了《朱元璋传》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在阅读这篇*时,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历史的热爱和对朱元璋这个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

在*中,作者引用了朱元璋的话:“天高皇帝远,君臣道隔,我做我的皇帝,你做你的皇帝。

”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朱元璋的自信和自尊,也让我对他的性格和政治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作者也提到了朱元璋在位期间的一些政治事件,如废除丞相、实行海禁等,这些事件让我对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摘抄部分,我选择了几个句子来表达我对*的理解和感受。

1.“天高皇帝远,君臣道隔,我做我的皇帝,你做你的皇帝。

”——朱元璋的话让我感受到了他的自信和自尊。

2.“在位期间,他勤于政事,整饬吏治,重用人才,表现出杰出的政治才能。

”——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朱元璋在政治上的才能和贡献。

3.“明朝建立之初,社会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

朱元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朱元璋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双重才能。

4.“明朝中期以后,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频繁。

朱元璋晚年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反思,认为自己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

”——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朱元璋作为一位历史人物的责任感和自我反思精神。

通过阅读《小引》和摘抄部分的内容,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

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小引》读书笔记摘抄篇2《小引》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阿长的故事,阿长是一个保姆,她因为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而得到“我”的喜爱,但后来因为给“我”买《山海经》而受到“我”的尊重。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对人性的探讨,尤其是对善良和爱的追求。

小说中的阿长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角色,她对“我”的关心和照顾让“我”感到温暖和感激。

走近吴晗

走近吴晗

走近吴晗学术出版中心李红或许真的有一种机缘,是人无法回避的。

知道吴晗先生,应该是在中学时的课本里面,记得课文的题目是《谈骨气》。

年轻的乡村老师在课堂上用质朴的乡音朗读这篇文章,从中,我知道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知道了文天祥和他的正气歌。

当时脑海中久久为这样的人格而感动,小小的心灵里面,不停地想,是怎样的人,写出这样的文章?只是,那时候,我不曾有机会多一点点了解吴晗先生。

再次知道吴晗先生,是在大学的课堂,白发的教授讲起“三家村冤案”,那是一场浩劫的开始,十几岁的我,对政治还没有些许的感觉,从图书馆查阅的相关文字,让心中充满了新的疑惑,人,为什么能把灵魂扭曲到变形?对于吴晗先生,只是把他当作了众多悲剧人物中的一个。

我不曾再试图多了解一些。

大学毕业以后,做了十几年的编辑。

偶尔也会浏览到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书店里,图书博览会上,屡屡看到,自己不禁羡慕起那些编辑,何时自己也能有机会接触那样的大家?终于,冥冥中的机缘,让自己在2005年也有幸接触到这样的大家,有幸编辑这样的大家的作品。

记得那是一个夏日的中午,还没到上班时间,自己正在网上浏览新出版的一本《吴晗画传》。

忽然领导通知说:准备一下,我们下午去谈一部稿子。

什么稿子?我很好奇。

自己是文字编辑,稿子还没有交到出版社,就让文字编辑介入,自然是稿子已经很有把握,而且也很重要。

吴晗全集。

啊?真的?过去的种种,一下子涌现进自己的脑海。

或者,这就是机缘?就这样,带着几近敬畏的心绪,我终于有机会阅读吴晗先生的作品,有机会走近吴晗。

他是年轻的史学家很多人说,有年轻的作家,没有年轻的史学家。

的确这样,我们往往聆听着白发苍苍的教授,讲历史的中国,不要说远古的黄帝尧舜,也不必说金戈铁马的战国时代,就是汉唐的长安,明清的北京,也要老先生娓娓道来。

仿佛那样才是浸在岁月长河中的历史。

但是吴晗先生是一个例外。

他是早早出名的历史学家。

一部《西汉社会经济》,不仅使他得到胡适的赏识,更使他从此走上了历史研究的路。

吴晗先生和他的朱元璋传记

吴晗先生和他的朱元璋传记

Jn 20 a.07
V o144 . No.1
第 4 卷第 1 4 期
吴 晗 先 生 和 他 的 朱 元 璋 传 记
田 澍 , 刘 宝 石
( 西北 师 范 大 学 文学 院 历 史 系 ,甘 肃 兰 州 7 0 7 ) 3 0 0
[ 摘
要 ] 吴 晗 先 生 是 我 国 卓 越 的 明 史 专 家 ,《 元 璋 传 》 是 其 代 表 作 之 一 。有 关 朱 元 璋传 记 的 四个 版 本 是 吴 晗 先 生 个 朱
僧 钵 到 皇 权 》 潘 公 展 出 版 了 《 太 祖 》 , 明 。
本 的朱 元璋 传记 。最早 是 1 4 9 4年 的 《 太祖 》和 明
《 僧钵 到 皇权 》 由 ①;1 4 9 9年 上 海 三 联 书 店 又 出 版 了

15 9 4年 ,他 又撰 写 了 《 元 璋 传 》 的 第 三 稿 ,油 朱 印一百 多册 散发 给朋 友征 求意 见 ;在第 三 稿 的基础
上 ,最 终写 成 了 《 元 璋 传 》 的第 四稿 ,于 1 6 朱 95
年 由三联 书店 出版 。

部传 记 ,前后 三 十多 年 ,几易其 稿 。这 不仅


朱 元 璋 形 象 的初 步 架 构
斑 。但 同时也认 为 : “ 去 他 是贫 农 和 穷 人 的领 过
袖 ,此 后 则是地 主 、巨绅 的保护 人” 在 这 十分严 ;“ 厉 的统 治 之 下 ,学 校 的生 员 除 了尊 君 和 盲 从 古 人 外 ,不 许有 新 的思想 ” 他要 为 使 自己安 全 ,要替 ;“ 他 儿子 斩 除荆棘 ,便不惜 用 一切 可 能 的手段 ,大 兴 党 案 ,诛 杀功 臣” 和 锦衣 卫相 表里 的另一件 恶 政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晗《朱元璋传》的1948年手稿及其写作过程
李 坚
1965年三联书店出版的《朱元璋传》是著名明史专家吴晗的代表作,该书全面介绍了明太祖朱元璋由僧人到皇帝的一生,结合元末明初的历史条件,对朱元璋一生的功过作了具体的分析,实事求是地评价他的历史地位,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历史方面达到新的高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吴晗先生治学严谨,《朱元璋传》经过20年的艰苦写作,历经四次修改,终于得以成书。

一是1944年在重庆出版的《由僧钵到皇权》和《明太祖》;二是1947至1948年完稿,1949年4月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的《朱元璋传》;三是
1954至1955年改写的《朱元璋传》油
印本;最后才是修改于1964年,1965
年2月由三联书店出版,代表吴晗先生
学术水准、至今广为流传、影响极大的
《朱元璋传》。

现珍藏于我馆的吴晗先生的1948
年《朱元璋传》手稿,是1954年当时任
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同志亲自捐赠我馆
的。

手稿共分六章:《小流氓》、《红军大
将》、《从吴国公到吴王》、《大皇帝的统
治术》、《恐怖政治》和《家庭生活》。


手稿毛笔手书,正文136页,封面、目
录、封底、后记(2页)共5页,共计141页,分4册线装。

封底有几行钢笔草书,字迹潦草,大意是:第一,彭(莹玉)的下落是消极的、道家的,称赞不当。

第二,国家机器由军队、法庭、特务机构等组成,而不是由官僚机构和军队组成。

第三,朱元璋由农民阶级转变为地主阶级,不是由个人的人性物欲决定的,团体利益决定个人利益。

其右是吴晗同志对此的说明,用毛笔书写:“下面这一启扎记是1948年12月间毛主席的当面指示,地点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毛主席的住处。

谈话时间从下午6时到12时。

主席指示的话很多,当时所记的仅仅是对于这一稿子的主要的话。

吴晗追记。

1954年4月1日”。

那么,钢笔草书就是吴晗现场记录的毛泽东主席接见时发表的对该稿的意见。

为了加深对该手稿的认识,就应该较全面地了解《朱元璋传》几易其稿的情况。

1943年,为了解决经济困难,也由于对国民党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痛恨,吴晗应林同济之约编写《由僧钵到皇权》,以朱元璋影射蒋介石,1944年由重庆在创出版社出版。

当《由僧钵到皇权》一书寄出后,又收到由潘公展、印维廉主编的《中国历代名贤故事集》的征稿,约他写一部《明太祖》,用的也是《由僧钵到皇权》的稿子,由重庆的胜利出版社出版。

吴晗文笔生动,善于取材,这本书
故事性强,通俗易懂,读起来颇能引人入胜,但较之后来的《朱元璋传》,《由僧钵到皇权》只是一本讽喻时政的通俗读物,而不是一部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术著作。

吴晗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历史学家,《由僧钵到皇权》是为了解决生计和发泄政治上的愤懑而写的。

当时资料非常缺乏,而且作者掌握马列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水平还很有限,对所谈问题的科学分析是很不够的。

因此,《由僧钵到皇权》出版后他的内心十分不安,加以一书两名,使他更感到不快,所以决定回北平后多读史料,重新写过。

从1947年起,吴晗便利用工作间隙,开始重写,把篇幅扩大将近一倍,由原来的八万字改写成十五、六万字,而且许多看法也和初稿完全不同。

此外,还增加了500多条小注。

1948年8月,《朱元璋传》完稿,这就是珍藏于我馆的手稿。

该书1949年四月在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

由于这次改写是在战争年代进行的,这时吴晗工作很繁忙,加上当时白色恐怖十分严重,这个改写本无论在观点上还是史料上,都存在着缺陷。

例如对西系红巾军首领彭莹玉(彭和尚)“功成不居”大加赞赏;认为国家机器只是官僚机构和军队,比喻为封建皇权的两个轮子;由于当时对反动统治蒋介石集团的痛恨,以朱元璋影射蒋介石,指桑骂槐,给朱元璋以过分的斥责,不完全切合实际的评价。

另外,从谴词造句上,也不难看出还有出自一个旧式文人之手。

1948年,这个改写本完成后,吴晗从北平来到延安,毛泽东同志在百忙中认真阅读了《朱元璋传》的原稿,对书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在给吴晗的信中指出:“……即在方法问题上,先生似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

倘若先生于这方面加力用一番功夫,将来成就不可限量。

”后来吴晗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发愤重新读书,果然发现了过去所没有注意的史料,彭莹玉是战斗到底,被元军杀害的。

”(1965年三联书店版《朱元璋传·自序》) 1954年,吴晗开始对1949年出版的《朱元璋传》进行改写,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改写成《朱元璋传》的第3个本子。

在这次修改中,作者利用新的史料纠正了彭莹玉的结局;从官僚机构、军队和特务网几方面比较全面地认识明初的国家机构;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肯定了明初农业、工商业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文章的理论性大大增强了。

为慎重起见,这个修改本没有出版,而是油印了100多本。

毛泽东同志和学术界的朋友都对修改本提出了意见,涉及的大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问题。

所以,吴晗下决心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

他在1965年版《朱元璋传·自序》中说:“经过九年来的学习,有些问题比以前认识得似乎清楚一些了,特别是关于阶级、阶级分析、阶级斗争和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学习得比较用心一些,也写了一些文章。

”在这个基础上,1964年2月,吴晗利用生病休假期间开始第四次改写《朱元璋传》。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朱元璋传》最后定稿,并于1965年2月正式出版。

这个版本不论在观点方面,史料的运用,还是在文字的表达方面,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它通过对元末明初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认真分析,比较实事求是地对朱元璋这个历史人物作出了应有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