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不同性状的观察

合集下载

遗传学实验果蝇遗传变异的观察与分析

遗传学实验果蝇遗传变异的观察与分析

遗传学实验果蝇遗传变异的观察与分析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实验。

它具有短的生命周期、高繁殖能力以及易于繁殖和培养的特点,使得它成为理想的实验室模式生物。

在果蝇的遗传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是交叉配对。

通过交叉配对,我们可以观察和分析果蝇遗传变异的现象。

下面将介绍一个关于果蝇翅脉(wing vein)遗传变异的实验。

实验首先需要选取具有不同翅脉性状的果蝇个体。

果蝇翅脉有许多不同的形态,如直翅(wild-type,简称WT)、飞燕翅(veinlet),以及多脉性(polyvein)等。

选取纯合纯合(homozygous)的直翅果蝇和纯合飞燕翅果蝇进行交叉配对。

交叉配对后,观察F1代果蝇翅脉的性状。

如果F1代果蝇的翅脉都是直翅性状,那么直翅性状就是一种显性性状;如果F1代果蝇的翅脉有直翅和飞燕翅混合的性状,那么直翅性状就是一种隐性性状。

在实验中,正常情况下交叉配对所得到的F1代果蝇翅脉几乎都是直翅的,这说明直翅性状是一种显性性状。

为了进一步观察和分析果蝇的遗传变异,我们还可以进行后续的交叉配对实验。

首先,选取F1代果蝇中的直翅个体和飞燕翅个体进行交叉配对,得到F2代果蝇。

观察F2代果蝇翅脉的性状,可以发现直翅和飞燕翅的性状以1:3的比例出现,这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进一步地,我们可以对F2代果蝇进行单对单的交叉配对,得到F3代果蝇。

观察F3代果蝇翅脉的性状,发现直翅和飞燕翅的性状比例仍然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这表明果蝇翅脉性状的遗传是由于简单的显性和隐性基因的组合。

通过对果蝇翅脉遗传变异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直翅性状是一种显性性状,飞燕翅性状是一种隐性性状;2.直翅性状和飞燕翅性状的遗传是由于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组合;3.直翅性状和飞燕翅性状的比例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总之,通过果蝇遗传变异的实验观察与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的机制。

果蝇的培养和性状观察

果蝇的培养和性状观察

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技术 2016级生技班组姓名余梓棋同实验者 2018年 4月30日五.实验结果野生型果蝇观察:1.雌雄鉴别观察(背、侧、腹面观)图1雌性果蝇背、侧腹面观图2雄性果蝇背、侧腹面观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技术 2016级生技班组姓名余梓棋同实验者 2018年 4月30日观察结果分析:1)雌果蝇的腹背部有5条条纹,雄果蝇有3条;2)雌果蝇比雄果蝇长;3)雌果蝇的腹部末端比较尖,雄果蝇的比较圆;4)图中这只雌果蝇正在产卵;5)果蝇的翅膀仍重叠在背上,表明处于昏迷状态;6)雄果蝇有4节腹片,雌果蝇有6节腹片;7)雄果蝇的交尾器为黑色圆形,雌果蝇的产卵管呈圆锥状凸出;8)雌果蝇的腹部似椭圆形,较膨大,雄果蝇的腹部似圆筒状。

总结: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技术 2016级生技班组姓名余梓棋同实验者 2018年 4月30日其他个体1.正在产卵中的雌性果蝇:2.示性梳结构:图4雄性果蝇示性梳结构图1产卵中的雌性果蝇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技术 2016级生技班组姓名余梓棋同实验者 2018年 4月30日实验室突变型果蝇观察编号22:图5白眼突变型果蝇示雌雄个体三视图编号e:图6黑檀体突变果蝇示雌雄个体三视图编号25:图7残翅突变型果蝇示雌雄个体三视图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技术 2016级生技班组姓名余梓棋同实验者 2018年 4月30日编号18:图8野生型雌雄个体及其三视图编号4:图9黄体突变个体侧、顶视图编号6:图10匙翅突变型个体侧、顶视图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技术 2016级生技班组姓名余梓棋同实验者 2018年 4月30日果蝇性状观察结果记录:为下次杂交实验做准备,选取22号与e号个体进行扩大培养。

果蝇的性状生活史观察及饲养

果蝇的性状生活史观察及饲养

三、实验内容 1.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2n=8) 中文名:黑腹果蝇 果蝇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果蝇科、果蝇属,与家蝇是不同的种。
果蝇的优点: 1、生活史短,20-25℃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需12-15天。 2、繁殖率高,一对果蝇可产卵400-500只。 3、饲养方便。 4、突变率高。 5、形态容易辨认。
转移到麻醉瓶中观察结果 麻醉时转移果蝇手法
果蝇的麻醉 果蝇的麻醉剂
滴加乙醚的方法
死亡果蝇的标志
死 亡 果 蝇 的 标 志
2)果蝇♀♂识别


个体


腹纹
5
3
腹部末端


性梳


果蝇♀♂识别
果蝇♀♂识别
果蝇♀♂识别
果蝇♀♂识别 果 蝇 ♀ ♂ 识 别
3)突变性状的观察
果蝇性状观察 1、身体的颜色
幼虫:从卵孵化出来后,经过两次蜕皮,发育成三龄幼虫,此时体长可达4-5mm。肉眼可见其前端稍尖部分为头部, 上有一黑色斑点即为口器。口器后面有一对透明的唾液腺,透过体壁可见到一对生殖腺位于躯体后半部上方的两侧, 精巢较大,外观上是一明显的黑点,而卵巢则较小,可以此作为鉴别。幼虫活动力强而贪食,它们在培养基上爬行 时,留下很多条沟,沟多而且宽时,表明幼虫生长良好。
性状、染色体和基因型
红眼(+) 白眼(w)
第一连锁群
长翅(+) 残翅(vg)
第二连锁群
灰身(+) 黑檀体(e)
第三连锁群
长翅(+) 小翅(m)
第一连锁群
直刚毛(+) 卷刚毛(sn)
灰身(+) 黑体(b)

果蝇不同性状的观察

果蝇不同性状的观察

一、研究背景果蝇(Drossphila)是遗传学试验中最常用的多年生物之一。

属昆虫纲,双翅目,果蝇科,果蝇属。

果蝇的染色体数目少(仅四对),具有许多自然的或诱发的可遗传突变性状,世代周期短(25℃下10~12天一代,个体小易于饲养,培养费用低廉,繁殖能力强,后代数目繁多,故被作为遗传学实验的典型模式生物。

后续实验要作果蝇的杂交实验,需要大量的果蝇,本次实验可以学会识别果蝇的各种形状、区分果蝇的性别以及基本的饲养方法,为后续的实验打下基础。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果蝇科(Drosophilidae)果蝇属(Drosophila)昆虫。

因其生活史短(在25℃左右温度下十天左右繁殖一代),繁殖力强(雌性可一次产下400个0.5毫米大小的卵),相对性状明显且可遗传,易于培养,培养成本低(酵母和细菌,腐烂水果),符合上述遗传学实验研究要求,同时因其染色体仅4对,基因组仅约165Mb,并且基因组超过60%的片段同人类疾病基因相似。

故已将其作为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model organism)大量使用在遗传学(genetics)和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al biology)的研究。

二、实验目的三、1、了解果蝇生活史,观察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四、2、掌握麻醉瓶的使用,即果蝇麻醉技术五、3、学会用肉眼(或解剖镜、显微镜)识别果蝇的性别,以及几种果蝇的特征(大小、形态、条纹、性梳和外生殖器等);六、4、了解实验室饲养果蝇的常识方法和所用器械七、5、熟练观察果蝇几种突变性状,为果蝇杂交系列实验做准备。

八、实验器材九、解剖镜、蓝色塑料板(10cm*10cm)一张、小毛笔、解剖针、麻醉瓶、培养皿、实验室饲养的黑腹果蝇野生型及其突变体(在果蝇瓶,即指管内)、镊子、酒精灯十、实验试剂十一、乙醚、70%乙醇水溶液(含脱脂棉)十二、十三、实验步骤十四、1、麻醉果蝇十五、观察果蝇要先把果蝇麻醉,使之处于昏迷状态,便于观察。

实验三_果蝇的性状生活史观察及饲养

实验三_果蝇的性状生活史观察及饲养

实验三_果蝇的性状生活史观察及饲养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小型的果蝇,常见于人类生活环境中,因其繁殖快、易于培养、基因易于操作等特点,成为了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模式生物之一、本实验主要观察果蝇的性状、生活史,并学会饲养果蝇。

果蝇是一种雌性性融合型生殖的昆虫,雄性果蝇有黑色的身体,红色的眼睛,而雌性果蝇身体为棕色,眼睛为红色。

果蝇的寿命较短,约为30天左右,繁殖力强,每只雌果蝇可产卵上千颗。

果蝇的生命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

果蝇的卵相对较小,白色透明,粘在腐烂水果表面。

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卵孵化出幼虫,幼虫呈蠕虫状,身体由12个节组成,具有头、胸、尾3个部分。

幼虫主要以水果和蔬菜等有机物为食,通过蜕皮生长。

当幼虫长到一定大小,就会进入蛹化的阶段。

蛹化时,幼虫会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如果蝇培养皿的边缘或培养培养纸上,然后停止进食,停留在蛹化地点。

在几天的时间内,外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最终化为约3mm长的蛹。

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蛹发育成虫,成虫会从蛹的头部钻出。

成虫刚出蛹时,身体颜色较浅,翅膀较小,行动笨拙。

但在几小时后,颜色加深,翅膀逐渐展开,行动灵活自如。

成虫的寿命较短,但交配频繁,雌虫产卵能力强,循环往复。

为了饲养果蝇,首先需要准备培养皿,培养皿用塑料盖子封住,上面打几个小孔,以保持空气流通。

然后在培养皿中放置甘蔗浆或营养琼脂,作为果蝇的食物。

将果蝇卵放置在培养皿中,待幼虫孵化出来后,再将蛹和成虫向外移动到新的培养皿中。

为了控制果蝇的繁殖数量和密度,可以将成熟的果蝇分成不同的组放置在不同的培养皿中,或者将有蛹的培养皿放到低温环境下,使蛹停止发育。

此外,果蝇对温度和光照较为敏感,因此需要控制好培养箱的环境条件。

总结起来,果蝇是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具有快速繁殖、易于培养和基因易于操作的特点。

通过观察果蝇的性状、生活史,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果蝇的生物学特性,并可以利用果蝇进行遗传和发育等方面的研究。

实验四果蝇的性别鉴定性状观察与饲养方法

实验四果蝇的性别鉴定性状观察与饲养方法

实验四果蝇的性别鉴定性状观察与饲养方法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模式生物,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

在果蝇实验中,进行性别鉴定、性状观察和饲养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果蝇的性别鉴定方法、性状观察以及饲养方法。

性别鉴定方法:果蝇的雌雄性别鉴定是实验中的基础工作。

果蝇雄性和雌性在形态上有一些明显的差异,通过观察这些差异可以较为准确地进行性别鉴定。

1.腹部观察法:雄性果蝇的腹部后端有黑色的长带状突起物(称为“大器官”),雌性果蝇则没有。

通过放大镜观察腹部后端的形态差异可以进行性别鉴定。

2.外生殖器观察法:雄性果蝇的外生殖器有明显的阴茎,而雌性果蝇没有。

通过显微镜观察果蝇的外生殖器可以进行性别鉴定。

这两种方法可以互相印证,从而提高鉴定的准确性。

性状观察方法:果蝇的性状观察是进行遗传实验的基础,研究果蝇的性状变异可以揭示出各种基因的表达和相互作用规律。

下面介绍几种经典性状的观察方法。

1.眼颜色观察:正常果蝇的眼睛是红色的,而突变果蝇可能会有不同颜色的眼睛。

观察果蝇的眼睛颜色可以了解突变基因所引起的变化。

2.翅脉观察:果蝇的翅脉有不同的模式和密度,可以根据突变果蝇翅脉的形态变化进行性状观察。

3.头形观察:不同基因型的果蝇头部形态有所差异,观察果蝇头部的大小、形状和颜色可以了解基因对果蝇头部发育的影响。

这些性状观察方法都需要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同时需要建立一套果蝇是否表现出其中一种性状的标准。

饲养方法:果蝇的饲养是进行实验的前提,饲养条件的合理设置对果蝇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起着关键作用。

下面介绍果蝇的基本饲养方法。

1.饲养容器:可以使用玻璃试管、培养皿、烧杯等容器作为果蝇的饲养器。

饲养容器应选择透明材质,方便观察。

2.饲料:果蝇的饲养饲料是果蝇培养基,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或自己配制。

果蝇培养基主要包括蔗糖、酵母粉、琼脂等成分,可以提供果蝇所需的营养。

果蝇的性别鉴定及饲养方法(标准版)

果蝇的性别鉴定及饲养方法(标准版)

果蝇的性别鉴定、性状观察及饲养方法程劼(同组成员:张一语、张琛祺、戴燕婉)生物101 学号 1002040117 实验日期2011.10.21摘要了解果蝇(Drosophila)作为遗传学研究模式生物的优点,学会识别果蝇性别;收集处女蝇的;配制果蝇培养基;观察几种突变性状,为果蝇系列实验做准备。

通过比较大小、形态、条纹、性梳和外生殖器可以辨别果蝇雌雄。

所观察果蝇的表型为:野生型(红眼、直刚毛、长翅、灰身、有平衡棒);黑檀体(红眼、直刚毛、长翅、黑身、有平衡棒);残翅(红眼、直刚毛、残翅、灰身、有平衡棒);三隐性(白眼、焦刚毛、小翅、灰身、有平衡棒)。

果蝇世代周期短,繁殖力强,相对性状明显且可遗传,个体小易于培养,培养成本低。

1.引言材料和方法对于遗传学的研究来说至关重要,理想的实验材料应具备染色体基数较少;相对性状差异明显;表型易观察;交配可控;世代周期短;交配后代多;个体小;易于管理等特征。

果蝇由于具备上述优势而成为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之一。

实验室常用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作为材料,其幼虫腹部一侧可见黑色消化道,原产热带或亚热带。

基因组约165Mb,编码蛋白基因13600个,一半与哺乳动物蛋白有序列同源性,超过60%的人类疾病基因。

其研究在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医药和人类疾病研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为了了解果蝇作为模式生物的优点,掌握果蝇的麻醉方法,雌雄识别,培养基的制备及处女蝇的收集。

学会观察不同突变种的性状;准备后期系列杂交实验,我们进行了此次实验。

2.实验材料2.1试验材料个人:解剖镜、蓝色塑料板(7cm*12cm)一张、小毛笔、解剖针、麻醉瓶、培养皿、漏斗小组:野生型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及其突变体原种;滤纸条若干;麻醉剂(乙醚);尸体盛留器班级:生化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培养瓶;配制培养基用品:玉米粉、白砂糖、酵母粉、丙酸、琼脂、水;电磁炉,钢精锅;玻璃棒,小烧杯;脱脂棉2.2试验步骤2.2.1果蝇麻醉及观察方法1轻拍培养瓶壁,使果蝇震落到培养基。

果蝇形态和生活史观察

果蝇形态和生活史观察

果蝇形态和生活史观察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小型昆虫,是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模式生物之一、它的形态和生活史观察非常有趣,并且对于遗传研究和发育生物学有很大的意义。

下面将对果蝇的形态和生活史进行详细观察。

首先,果蝇的形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果蝇的身体呈长形,通常约2-3毫米长,呈灰黑色。

它们有一个小而圆形的头部,长有复眼,复眼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几百个小单眼。

果蝇具有三个关节的触角,触角上有许多感受器,可以感知食物和环境中的化学物质。

果蝇的口器为單层细管式口器,上颚、下颚和舌头构成了果蝇取食的主要器官。

果蝇有两片透明而有质感的翅膀,翅膀可以进行快速而有力的震动,使果蝇能够在空中迅速飞行。

果蝇的胸段和腹段之间有刚毛状的细毛,可以帮助它们保持身体的平衡。

果蝇末端有一对纤细的长脚,脚部上具有刚毛和趾爪,可以帮助果蝇在垂直的表面上粘附。

果蝇的生活史观察包括产卵、幼虫的发育、蛹的形成和成虫的出现。

果蝇的生命周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

果蝇的产卵是在合适的食物上进行的。

雌蝇产卵时,会通过爆破式排卵将卵粘附在食物表面上。

每次产卵数量不等,通常为几十至几百个。

卵的外观呈橢圆形,呈白色或乳白色。

卵孵化后,出现了幼虫。

幼虫呈白色,身体长而细长,头部稍微宽大。

幼虫的体内没有内骨骼,外表被透明而有弹性的外骨骼包裹着。

它们通过摄食食物和伸缩体节的运动来生长。

幼虫经过三个发育期(Instar)的循环,每个阶段之间都会发生蜕皮,幼虫体型逐渐变大。

在幼虫的最后一次蜕皮后,幼虫留下一个硬壳,形成蛹。

蛹的外观呈橢圆形,呈红褐色。

蛹是静止不动的阶段,内部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蛹壳内的组织和器官不断分化和重构,为成虫的形成做准备。

在蛹的内部变化完成后,成虫即将出现。

成虫从蛹的头部破壳而出,头部先出现,身体之后。

刚出壳的果蝇呈白色,翅膀是湿润的,随着时间过去,成虫会变得干燥,体色变为典型的灰黑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班级同组人
科目遗传学实验题目果蝇的观察组别匙形翅
一、研究背景
果蝇(Drossphila)是遗传学试验中最常用的多年生物之一。

属昆虫纲,双翅目,果蝇科,果蝇属。

果蝇的染色体数目少(仅四对),具有许多自然的或诱发的可遗传突变性状,世代周期短(25℃下10~12天一代,个体小易于饲养,培养费用低廉,繁殖能力强,后代数目繁多,故被作为遗传学实验的典型模式生物。

后续实验要作果蝇的杂交实验,需要大量的果蝇,本次实验可以学会识别果蝇的各种形状、区分果蝇的性别以及基本的饲养方法,为后续的实验打下基础。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果蝇科(Drosophilidae)果蝇属(Drosophila)昆虫。

因其生活史短(在25℃左右温度下十天左右繁殖一代),繁殖力强(雌性可一次产下400个0.5毫米大小的卵),相对性状明显且可遗传,易于培养,培养成本低(酵母和细菌,腐烂水果),符合上述遗传学实验研究要求,同时因其染色体仅4对,基因组仅约165Mb,并且基因组超过60%的片段同人类疾病基因相似。

故已将其作为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model organism)大量使用在遗传学(genetics)和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al biology)的研究。

二、实验目的
1、了解果蝇生活史,观察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
2、掌握麻醉瓶的使用,即果蝇麻醉技术
3、学会用肉眼(或解剖镜、显微镜)识别果蝇的性别,以及几种果蝇的特征(大
小、形态、条纹、性梳和外生殖器等);
4、了解实验室饲养果蝇的常识方法和所用器械
5、熟练观察果蝇几种突变性状,为果蝇杂交系列实验做准备。

三、实验器材
解剖镜、蓝色塑料板(10cm*10cm)一张、小毛笔、解剖针、麻醉瓶、培养皿、实
验室饲养的黑腹果蝇野生型及其突变体(在果蝇瓶,即指管内)、镊子、酒精灯
四、实验试剂
乙醚、70%乙醇水溶液(含脱脂棉)
五、实验步骤
1、麻醉果蝇
观察果蝇要先把果蝇麻醉,使之处于昏迷状态,便于观察。

具体步骤如下:
(1)麻醉瓶灭菌
用70%的酒精擦拭麻醉瓶内壁,用镊子夹着在酒精灯上方烤干,注意镊子应与麻
醉瓶口大约成45°角,以免酒精高温产生的火舌产生伤害事件。

原因:做果蝇杂交实验时,转移、分拣果蝇需要无菌处理,否则将影响果蝇瓶中
酵母的生长,因而本次实验要求对其麻醉时需要灭菌。

(2)果蝇麻醉
将麻醉瓶冷却,用手背轻碰,直至不烫为止。

拿出培养瓶,轻拍使果蝇震落到培
养基上。

拔掉培养瓶的塞子,迅速将培养瓶口倒扣在麻醉瓶口上。

向培养瓶瓶塞
姓名班级同组人
科目遗传学实验题目果蝇的观察组别匙形翅
中的棉团滴2至3滴乙醚,再次轻拍培养瓶,使果蝇掉入麻醉瓶内,当有足够数量的果蝇落入麻醉瓶内时,重新盖上塞子。

部分果蝇向上爬,爬得越高摔得越狠,因为离乙醚最近,便会被麻醉,片刻,果蝇纷纷掉落瓶底。

原因:果蝇被麻醉了
2、果蝇的观察
将麻醉的果蝇置于解剖镜下,用小毛笔(最好不用解剖针)轻轻的拨动观察,使其处于解剖镜下最合适的姿势
原因:果蝇很脆弱,解剖针会损害其身体结构
(1)雌雄果蝇的辨别
①大小雌果蝇通常比雄果蝇大
②形态雌体腹部稍尖,较宽厚呈卵圆形;雄体腹部钝圆,相对窄小呈柱状。

③条纹雌体腹部背面有宽窄相近的5条黑色条纹;雄体腹背只有3条,上部条窄,最后1条宽且延伸至腹部腹面,呈一明显黑斑。

④性梳果蝇胸足跗节共有5个亚节。

雄体第一对胸足跗节的第一亚节基部有一梳状黑色鬃毛结构,称谓“性梳”。

雌体没有性梳。

⑤生殖器雄体外生殖器色深,雌体色浅。

姓名班级同组人
科目遗传学实验题目果蝇的观察组别匙形翅
六、附:
(一)注意事项
1、配制培养基时要将(玉米粉)及(琼脂和绵白糖)分开煮。

2、转移果蝇时要防止果蝇飞走。

3、麻醉果蝇时要掌握麻醉尺度,需要用活体时,不可以麻醉过度使果蝇致死。


验后不用的果蝇要及时处死,不可放飞。

4、防止事故发生(燃烧、爆炸、摔瓶等)
(二)果蝇培养基的制备
玉米培养基配方:
A:糖6.2g,琼脂0.62g,水38ml,煮沸溶解;
B:玉米粉8.25g,水38ml。

煮沸溶解;
将A、B混合调制成糊状,加0.5ml丙酸,即可分装到灭菌的培养瓶中。

冷却凝固后在表面撒少量酵母粉。

七、思考题
1.果蝇的生活史分几个阶段?
答:分为6个阶段。

以25℃为例,从卵开始约4至5天,变为一龄幼虫,再一天变为二龄幼虫,再一天变为三龄幼虫,紧接着一天变成蛹,经历3到4天成为成虫。

卵:卵白色,长椭圆形,长约0.5mm,在背面的前端伸出一对触丝,它能使卵附着在柔软的食物上,不至于深陷到食物中去。

幼虫:幼虫从卵中孵化出来后,经过两次蜕皮到第三龄期,体长可达4~5mm。

在解剖镜下观察可见一端稍尖为头部,并且有一黑点即口器;稍后有一对半透明的唾腺,每条唾腺前有一条唾腺管向前延伸,然后会合成一条导管通向消化道。

神经节位于消化道前端的上方。

蛹:幼虫生活四天左右即化蛹,化蛹前从培养基中爬出附在瓶壁上,渐次形成一个棱形的蛹。

起初颜色淡黄、柔软,以后逐渐硬化,变为深褐色,这就显示即将羽化了。

成虫:成虫的前8个小时内没有繁殖能力,因而找处女蝇应在这个时期。

之后成虫交配,又将经历新的一轮周期。

2.你如何准确鉴定果蝇的雌雄个体?要领是什么?
①大小雌果蝇通常比雄果蝇大
②形态雌体腹部稍尖,较宽厚呈卵圆形;雄体腹部钝圆,相对窄小呈柱状。

③条纹雌体腹部背面有宽窄相近的5条黑色条纹;雄体腹背只有3条,上部条
窄,最后1条宽且延伸至腹部腹面,呈一明显黑斑。

④性梳果蝇胸足跗节共有5个亚节。

雄体第一对胸足跗节的第一亚节基部有一
梳状黑色鬃毛结构,称谓“性梳”。

雌体没有性梳。

⑤生殖器雄体外生殖器色深,雌体色浅。

3.将野生型和几种突变型性状观察的结果填表。

答:见上页表格
姓名班级同组人
科目遗传学实验题目果蝇的观察组别匙形翅
4.为什么说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或模式生物)?
答:因为果蝇生活史短(在25℃左右温度下十天左右繁殖一代),繁殖力强(雌性可一次产下400个0.5毫米大小的卵),相对性状明显且可遗传,易于培养,培养成本低(酵母和细菌,腐烂水果),同时因其染色体仅4对,基因组仅约165Mb,并且基因组超过60%的片段同人类疾病基因相似。

果蝇自发或诱变的数量巨大。

基因及染色体的改变引起表型性状的改变。

我们主要观察果蝇的颜色,形状,翅的形状,翅脉的形态,刚毛的颜色、形态,平衡棒的大小、形态等方面的形状。

辨明各种形状,有利于我们正确选择亲本,准确地识别杂交后代中的不同子蝇的表型。

八、讨论
在遗传学实验中总是可以看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现象。

比如每种果蝇对麻醉剂的反应不同,所用乙醚剂量也不尽相同,这点以后在进行麻醉时应再查些资料,因材施加麻醉剂。

另外,在初次麻醉果蝇的时候时间过长,导致小半的果蝇都死亡了,这一点在以后的实验中需要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