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之亲社会行为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_第七章

社会心理学_第七章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自发性地帮助他人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 为,其中助人行为的涵盖范围要大于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 愿帮助他人的行为,而助人行为指一切有利于他人 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㈠情境因素 2.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 噪音:在噪音条件下, ⑶噪音:在噪音条件下,人们帮助困境中陌生人的 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巨大的噪音使人们忽略了环境 中的其它事物,并驱使人们尽快逃离该情境。 中的其它事物,并驱使人们尽快逃离该情境。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㈠情境因素 3.时间压力 时间压力 时间压力也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 时间压力也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假如你正在校园 里散步,这时候有人忽然拦住你, 里散步,这时候有人忽然拦住你,让你提供一些帮 你会不会帮他呢? 助,你会不会帮他呢?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你急 着去上课,你又会如何对待呢? 着去上课,你又会如何对待呢?常识及一些研究均 显示,在前一种情境下,我们更可能去帮助他人, 显示,在前一种情境下,我们更可能去帮助他人, 人们经常是因为太忙而无法帮助他人。 人们经常是因为太忙而无法帮助他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㈡助人者的特点 3.助人者的内疚感 3.助人者的内疚感 内疚感是指当人们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时 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为了降低这种情绪, 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为了降低这种情绪,人 们常常会选择去帮助他人。 们常常会选择去帮助他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与思维,亲社会行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个体为了帮助他人或社会群体而采取的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中,亲社会行为被认为是社会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互助合作的基础。

亲社会行为可以包括各种行为形式,比如帮助他人、分享资源、合作、关心他人等。

这些行为的目的是改善他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以及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可以来源于道德观念、同理心、社会认同和合作的需求等。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会有差异。

一些文化强调个体与群体的利益的一致性,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个体的自主权和竞争。

因此,亲社会行为的表现也会受到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此外,亲社会行为还与个体的性格特征和情境因素相关。

一些研究指出,个体的人格特质中的一些因素,如同理心、道德观念和自我效能感,与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有关。

同时,情境因素,如紧急情况、社会规范和奖励机制,也会影响个体是否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总之,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研究亲社会行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决策过程,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亲社会行为受到文化和个体因素的影响,以便更有效地促进社会互助合作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Batson, C. D. (2011). Altruism in huma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nner, L. A., Dovidio, J. F., Piliavin, J. A., & Schroeder, D. A. (Eds.). (2005).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o-social behavior.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第十讲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

第十讲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

第十讲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一、亲社会行为1、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的定义☐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任何以利于他人为目标所采取的行动。

☐利他主义(altruism):即使需要助人者付出代价,仍愿意帮助他人。

2、亲社会行为的基本动机☐一、进化心理学的解释:为了基因的保存。

☐近亲选择:人们偏好直接指向血亲的利他行为。

证据:人们在灾难中寻找家人比寻找朋友的可能性大得多。

☐互惠规范:帮助对方能够增加对方将来帮助自己的可能性☐学习社会规范:自然选择使得学习社会规范成为我们基因组成的一部分。

人们要学习的规范之一就是帮助他人。

☐二、社会交换:助人的成本与报酬。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真正的利他主义是不存在的,只有报酬大于成本时人们才会助人。

☐三、移情-利他主义假设(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巴特森(batson,1991)认为人们常常纯粹是出于善心而助人。

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人,即使自己可能付出代价。

当移情发生的时候,会试图出于纯粹的利他主义理由来帮助这个人。

☐移情:把我们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以那个人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的能力。

Batson,2002的研究☐2*2因素设计,自变量:1、移情;2、利己☐研究程序:☐大学生被试听录音,内容为一个出了车祸的学生需要帮助他人帮助补课。

☐移情条件的控制:通过指导语改变被试的移情程度。

高移情条件下,要求想象该学生遇到这样的事件感受是怎样的,低移情条件下,要求被试不要关注该学生的感觉。

☐利己条件的控制:研究者改变不帮助该学生的代价,高代价条件中,被试知道该学生下周将回班级上课。

那么被试将会因为拒绝帮助他而感到不舒服。

低代价条件:该学生会在家学习,不会来上课,被试不必面对他,并为没有帮助而感到内疚。

☐结果:在高移情条件下,无论代价高低,人们都愿意提供帮助。

在低移情条件下,认为将在课堂上遇到该学生的人比认为不会遇到她的人,愿意提供帮助的要多得多。

亲社会行为名词解释333

亲社会行为名词解释333

亲社会行为名词解释333
亲社会行为是指在个体层面,与他人互惠的一种特质,包括亲近、合作、帮助他人的意愿或实践。

有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在我们的童年期就开始形成。

根据是否与利益有关,可以将亲社会行为分为两大类: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

动物和人类,无论其进化程度如何,都是自私的。

然而,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学会了彼此关心、互相帮助,对周围的人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

帮助他人能使我们体验到一种快乐,并由此产生一种高峰体验。

这是因为人类具有某些独特的天赋。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对此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对其他个体施加积极影响,主要是因为人类与其他个体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即人类具有精神气质,包括支配性、适应性、宜人性和同情心。

- 1 -。

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引言: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人类的道德发展和社会互动模式,还为社会建设和个体幸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一、亲社会行为的定义与分类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出于关心、同情、合作等积极情感而主动进行的行为。

根据行为对象的不同,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直接亲社会行为和间接亲社会行为。

直接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直接帮助、支持他人的行为,如援助、慈善捐赠等;而间接亲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通过间接的方式为社会作出贡献,如环保行为、公益活动参与等。

二、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亲社会行为的背后存在着多种心理机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同理心和互惠原则。

同理心是指个体能够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并出于同情心而采取行动。

同理心的培养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经验的积累来实现。

互惠原则则是指个体倾向于回报他人的善意和帮助,以维持社会中的互惠关系。

这种心理机制在亲社会行为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个体特征、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

个体特征方面,研究发现,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等因素与亲社会行为存在一定的关联。

社会环境方面,社会支持、社会规范和社会认同等因素也对亲社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文化背景也对亲社会行为产生显著差异,不同文化中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四、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意义亲社会行为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亲社会行为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积极影响,能够提升个体的自尊、自信和满足感。

此外,亲社会行为还有助于培养个体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促进道德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结论:亲社会行为作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对于理解人类的道德发展和社会互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第12章 亲社会行为

第12章  亲社会行为

Oseola McCarty的案例
• Oseola是一个在密西西比长大的黑人女孩,六年 级时,她退学做了一名洗衣女工。时间飞逝,她 一直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她生活得很节省, 将不多的工资——大多数是美元硬币和零钱—— 都存进了银行里。在她87岁这一年,她将自己的 全部积蓄,15万美元都捐给了南密西西比大学, 作为黑人学生的奖学金。她解释说:“我希望能 与孩子们分享我的财富,……我不介意工作……但 是,也许我可以让这些孩子们不会像我那样工作 。”
进化理论
• 动物最愿意帮助那些基因上与它最接近的个 体;比起远亲或陌生个体,它们更愿意帮助 家庭成员。
• 母亲常比父亲更多地给后代以帮助。原因是 在一些物种中,雄性拥有繁殖大量后代生物 学基础,所以不需要对任何一个后代投入太 多,也可以使自己的基因永恒不灭。雌性则 只能繁殖出相对较小数目的后代,所以必须 帮助每一个后代以保证自己基因的传递。
(四)决策理论
拉坦内(Latane ) 达利(Darley )
任何情境中,给
助人决策前
要经历五个 步骤.
予帮助的决定都
包含复杂的社会 认知和理性决策
过程。
哪种情况更容易使你助人?
助人的决策过程
是否意识到他人需要帮助 不 他不需要帮助 是的 我有责任去帮助他吗? 不 我没有责任
是的
我的行动值得吗? 不 太冒险了,我并没有好处啊
实验研究
• 让被试玩一种游戏,其中一个人在自己没 有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输掉大笔金钱或 代币券,而对手却成了大赢家。游戏结束 后,赢家(真正的被试)有机会将他赢得的战 利品还一部分给他的对手。
• 尽管赢家是合理合法赢钱,但她还是有很 强的倾向性还给输家部分金钱。 • 相反,如两个人得到战利品数量相同,被 试则很少将自己的战利品分给对方。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24
也有看后心中不快的场面
25
相关链接1:长途上车上强奸案 相关链接2:夫妻俩被人追杀,竟无人相 救,也无人报警。南京晨报,2005.5.12 相关链接3:2011年10月13日,佛山小月 月事件。
26
为什么没有人帮助?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27
28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N (number):作用源的人数
作用源某一维度被削弱,整个作用力的强度也会削弱; 提高某一维度的强度也可以弥补另一维度强度较弱带来的缺陷,从而提高 整个作用力的强度。
目标靶 作用源
43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44
一、助人的决策过程
(一)帮助需求觉察
注意突发事件 ;信息的明确性
(二)助人意图确定 1. 紧急事件 2. 非紧急事件
I 社 会 作 用 力 I = SNt ( t<1 )
N 作用源数量
42
3. 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
3. 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
I=F(SIN)
I (impact) :影响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验到的作用力的量
S (strength):社会源的强度(身份、年龄、社会地位等) I (immediacy):接近性(时间、空间)
1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概述
2
一、相关概念
(一)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
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针对人、事、物等)
亲社会:合乎社会道德标准 反社会:违反社会道德标准
(二)助人行为: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 为。 (三)利他行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自觉自愿的帮助他人 的行为。是最高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 自我利他主义:减轻不安、自我价值。 纯利他主义:无私奉献。

06 亲社会行为

06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的涵义
一、亲社会行为及有关概念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可能由利他主义引起。 亲社会行为可能由利他主义引起。 利他主义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 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 利他主义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 利他行为的特点就是自愿帮助他人, 的特点就是自愿帮助他人 利他行为的特点 就是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 任何外部的回报。 任何外部的回报。 利他行为经常有个人遭受损失和面临严重危险的含 经常有个人遭受损失和面临严重危险 利他行为经常有 个人遭受损失和面临严重危险的含 义。 但是亲社会行为不一定都由利他主义引起 亲社会行为不一定都由利他主义引起, 但是 亲社会行为不一定都由利他主义引起 , 它也包括 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 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
一般的想法是, 在场的人越多, 一般的想法是 , 在场的人越多 , 个人采取行动的可能 性越大。 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性越大 。 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 往往是观望的人越 行动的人越少,甚至无人相助。 多,行动的人越少,甚至无人相助。
14
(一)责任扩散实验
遭难女士实验
被试者是单独或和其他人一起在房间里填写调查表。 被试者是单独或和其他人一起在房间里填写调查表。 在房间里填写调查表 被试处于四种条件下: 被试处于四种条件下:
20
2.社会作用力论
是指“ 是指“其他人的存在或行动对个体产生的任 何影响” 何影响”
拉塔涅在社会作用力理论中提出三个基 本法则, 本法则,并用数学表达式将它们加以定 量的描述。 量的描述。
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之亲社会行为
15商务英语2班周瑞153302235
社会心理学覆盖面极广,本学期学习了有关自我概念,从众,服从,依从,亲社会行为等相关概念。

本篇文章意在研究亲社会亲社会行为的一些反应和体现。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本能习得旁观者个体情绪
在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有研究者提出多种看法,亲社会行为从何而来?据相关数据表明,犯罪分子的孩子犯罪的几率比普通家庭孩子高出很多。

根据弗洛里达州立大学的Kevin Beaver教授研究表明,犯罪者体内存有犯罪基因。

他们比对了美国2000个青少年的基因,MAOA基因突变的青少年参加帮派的概率是那些此基因正常人的两倍,而且那些基因变异的帮派成员使用武器的可能性更大。

Beaver 说:“大部分情况下人们认为团伙犯罪与基因是没有关系的。

但是我们的研究结果却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故此,亲社会行为存在一定的本能行。

然而本能并非可以完全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

后天的习得亦将对个体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亲社会行为是在后天环境中不断学习而成的,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社会性动物。

”这句话强调两点,一、人是动物的一份子,无论多高级,依旧是动物,也就具备动物的一些通性;二、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也可以说是群体性的,不能脱离群体存在。

在课堂上,我们观看了有关旁观者行为的研究视频。

发现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对这一点的发现有助于我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里更好的帮助和求助他人。

因为我们不想让“小悦悦”事件再次上演!《三字经》最初就告诉了我们:人之初,性本善。

这里,也有人说过:人之初,性本恶。

在此,我不置可否。

我想提出的一句话是哲学家黑格尔说过的一句话“存在即是合理”。

同样的,对于旁观者行为的认识还让我想到了有关社会道德绑架的事情。

因为道德绑架被爆出的视频太多,其中似乎反映了当前社会大众普遍的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社会行为理论认为:人在发展中形成了各种动机,而人的行为多数是以目的性为特征的,所以应侧重于探讨追求期望的目的的动机,它把动机概括化为目的取向(goal)或个人目的(Personal goal)或目的取向(Goalorientations),目的是个人追求的最终状态,是由相互联系的认知网络组成的,其中包括对结果的评价相关的信念、思想和意义。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激活,环境(包括内在的环境)条件可以同时激活一个、二个或多个目的,且激活程度不同。

我们可以把价值取向看作是道德领域中的个人目的。

亲社会价值取向则是利他和不伤害别人的个人目的。

i
个体情绪作为旁观者是否帮助他人的又一影响因素,在亲社会行为活动中意义重大。

韦纳指出,面对失去能力需要帮助的人,人们往往是通过认知归因做出决定。

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不仅涉及知觉、推理、问题解决和行为决策等一系列基本认知过程,而且与个体认知能力尤其是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人们在积极的心境下,会减少对自己的关注,更多的去了解他人的需要,把亲社会认知转化为亲社会行为。

助人者具有以下特点:①具有强烈的社会动机;②相信事情对自己有影响力;③有适合于情境需要的特殊能力;④同情、理解他人、有责任感。

报告人:周瑞
i斜体部分摘自百度百科-亲社会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