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文本分析的语言学模式 罗钢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教程 第四章 叙事性作品

文学理论教程 第四章  叙事性作品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决定人物“做什么” 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出人物“怎样做”
–行动元,根据不同功能可分为主体/客体,发送 者/接受者,辅助者/反对者等范畴。
(四)场 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 境组合成为场景。
二、结构
• 结构,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 “托罗洛夫等结构主义者认为,小说的基本结构与 语言的句法可以类比,……一个单一的句子和一个 完整的叙事文本在句法结构上可能是大致相同的, 因为人们往往依赖相同的结构方式来组织他们的经 验,一篇叙事文本的结构不过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句 子结构。”(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 社,1994,113)
• 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较为简略,可参阅叙事学的 有关著作。
1.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 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7 3. 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 4. 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全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二)深层结构
•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 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 之间的关系
• 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斯特劳斯(C. Lévi-
Strauss,1908~2009)
•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 构主义理论家
➢ X和Y,是行动者,相当于专有名词;它们 充当语句的主语。
➢ 谓语项,是一个动词,如违犯、处罚、避免。 ➢ 在上述叙事结构中,有两个基本单位,陈述
和序列,陈述由专有名词和动词构成,如 “X违犯戒律”;序列由构成一个完整故事 的各种陈述组成,如“X违犯戒律→Y必须 处罚X→X设法免受处罚→Y相信X没有违犯 戒律”就是一个序列。

文学文本分析的四个视角

文学文本分析的四个视角

文学文本分析的四个视角◎李曙光李"#,广东学+文学与传/学+教1。

文学文本(以下简称文本)分析是文学研究和语文教学的基础之一,文本分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文学研究和语文教学的水准。

目前的文学理论虽然林林总总,但关于文本分析的却屈指可数,并且不少舶自国外,和中国文学难以做到完全熨帖,部分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具备实操性,只能高踞云端,顾影自怜。

所以长期以来,我们在文本分析尤其是微观分析上缺少一之的理论指,基本于和的。

当务之急,是建属于中国文学的文本分析的操作方法、理论体系。

许多一线的语文教在实践上的一是,面对文本,不,本文于方A的文学理论,文学是的,于高于,是作性的,作者的和文本具自性,可以不作之外的其在文本不可能完全,与之前的文本总是在少的系。

基于以上,本文来探讨文本分析的文本与关系之文本与作关系之文本内部关系之视文本与文本关系之A文本比作一座精美的楼阁,那么这四个视角便是它的四扇窗户,,可以到的风景。

一、文本与生活关系之视角文学是的,但并是对生活照镜子似的机械刻板的反映,而是在作、审的支配下,进行加工剪裁的,文本和现实总会有所差异。

种差异,或曰矛盾,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因此应该成文本分析的一重切入点A孙绍振提出的“还原就是基于此一构想:分析的象应该是差异或者矛盾,而艺术形象是天衣无缝的、水乳交融的,进入分析,就要把未经作家主体同化(创造)的原生的形象出来,用我的说法,“还原”出来,了艺术形象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才有了分析的切入口。

呻具体而言,这一方法包含两个步骤:其一,还原的原形其二,将艺术形象和原形态进行比较。

孙氏曾以贺章《咏柳》例进行说明:“柳树本不是碧玉,却说是玉;柳叶不是丝织品,偏偏说是。

……说明,诗之,并不完全是由于了真实,也由于主体的象了真,是真中有假,中A,,[1]P4(5用还原实可以解决文本分析中的许多问题,像中国的浪漫主义诗和神魔小说,以及西方现代派的许作品,惯用想象、夸张、诞、变形,为还原提了。

热奈特叙事理论

热奈特叙事理论

记叙:记叙,用文字叙述。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叙事学:叙事学理论发源于西方,以形式主义批判而闻名于世。

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

叙事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 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构成的。

顾名思义,叙事学应当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

然而这种定义经不起深究。

因为叙事学研究对象——“叙事作品”的界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除了文学作品以外,还包括绘画、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固定或活动的画面、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

而实际上,叙事学的发展并没有完全遵循这种设想,它的研究对象局限于神话、民间故事、尤其是小说这些以书面语言为载体的叙事作品中。

即使是进入到非语言材料构成的叙事领域中,也是以用语言作载体的叙事作品的研究为参照进行的。

连巴特撰写的《时装体系》一书,也是在研究报刊杂志上关于时装的文字符号。

单就神话,民间故事,小说而言,叙事学早期关注的是前二者,主要研究的是“故事”;叙事学发达以后主要研究后者,关心的是“叙事话语”。

所以它们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这样,从实际发展情情况来看,叙事学是对主要以神话、民间故事、小说为主的书面叙事材料的研究,并以此为参照研究其它叙事领域。

“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

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实际在此之前,叙事学的研究设想和理论轮廓已经相当完整。

叙事学的产生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结果。

结构主义强调要从构成事物整体的内在各要素的关联上去考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特别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从共时性角度,即语言的内在结构上,而不是历时性角度、历史的演变中去考察语言,这种研究思路对叙事学的产生起了重大影响。

经典叙事学的发展与现状研究

经典叙事学的发展与现状研究

经典叙事学的发展与现状研究经典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俄国形式主义,尤其是法国结构主义的影响诞生的。

本文探讨了经典叙事学的发展以及国内叙事学研究的现状。

同时探讨了西方经典叙事学对中国叙事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国内学者通过对叙事的研究丰富了叙事学理论,也为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中国化做出了贡献。

叙事学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

“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

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Todorov,1969)。

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Prince:1987:P3)。

一、经典叙事学的发展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在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如索绪尔语言学、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及新批评派等)的基础上建构出了自己的叙事理论。

他集中对叙事话语展开研究。

索绪尔(1857~913)将语言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组成此系统的各成分在性质和意义上都受制于该系统本身的一套规范。

结构主义以索绪尔理论为基石,将文学视为一个基于其内在叙事语法规则的符号系统,重点关注其内部各成分间的关系。

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托多洛夫参照语言学模式总结文学叙事的规则,建构起一套新的叙事结构模式。

热奈特不仅受到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更直接接受了托多洛夫从时间、语式、语态三个语法范畴出发来分析叙事问题的方法。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叙事主要包括“故事”和“情节”,且“情节”决定“故事”。

基于这种形式主义观念,普洛普在他的研究中将重心放到了作品的形式结构上。

但他只注意到了故事表层的句法关系,后来的格雷马斯、列维·斯特劳斯、布雷蒙等对故事的深层与表层结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出了各式各样的故事语法模式,这些叙事结构模式虽显得大而空泛,却为热奈特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语言学视角下的叙事

语言学视角下的叙事

语言学视角下的叙事
语言学视角下的叙事主要关注的是语言在叙事中的运用和功能。

叙事,简单来说,就是讲述故事。

在语言学的视角下,叙事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定的语言运用方式,涉及到词汇、语法、语用等多个层面。

首先,从词汇层面来看,叙事涉及到对故事中角色、情节、环境等元素的命名和描述。

这些词汇的选择和使用会影响到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感知。

其次,从语法层面来看,叙事涉及到句子结构、时态、语态等语言要素的运用。

通过不同的语法手段,叙事者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时间、空间和视角,从而创造出更为丰富和细腻的叙事效果。

此外,从语用层面来看,叙事涉及到语言的实际运用和语境的理解。

叙事者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读者群体来选择适合的语言风格和策略,以最大程度地传递故事的信息和情感。

总之,语言学视角下的叙事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语言和叙事之间的关系,探索叙事中语言的特性和功能,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创造叙事作品。

叙事作品结构分析

叙事作品结构分析

叙事作品结构分析请选中您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交际》第8期,1966年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索伊出版社,1981年目录1、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暂缺)2、格雷玛斯:神话叙事表达的理论要素罗晓亮译3、克洛德布雷蒙:叙事可能之逻辑时利和译4、安伯托艾柯:詹姆斯邦德:叙述组合分析黄春柳译5、儒勒格瑞堤:报刊叙事:一位伟人的弥留之日冷碧莹译6、伍约莱特?莫兰:笑话故事秦燕译7、克里斯蒂安?麦茨:叙事影片中的大语意群游晓航译8、茨维坦?托多罗夫:文学叙述的种类戴秋霞译9、吉拉尔?热奈特:叙述的边界方琳琳译叙事可能之逻辑克洛德布雷蒙时利和译叙事(r?cit)的符号学研究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叙事技巧的分析;另一方面,是对支配着被述世界的规律的探索。

这些规律本身隶属于两个结构层次:1)它们反映了以叙事的形式组织的整个事件系列必须遵循的逻辑限制——否则便会让人难以理解;2)它们在这些适用于所有叙事的限制之外,又增加了它们的具体世界的惯例习俗,一种文化、一个时代、一种文学体裁、一种叙述者风格,或最低限度也是这一叙事本身的特点。

V?普罗普为了归纳出这些具体世界的其中一个——俄国民间故事——的特点所采取的方法,在经过检验之后,使我们确信,在对某一特定文学体裁进行任何描述之前,有必要勾勒出叙事之逻辑可能(possibilit?s logiques)的图表。

在这种情况下,对叙事世界进行分类的计划就不再是空想了,这种计划是建立在一些结构性特征上的,它们和植物学家或自然学家定义他们的研究对象时一样精确。

但是这种视角的扩展导致了方法的疲软。

让我们回顾和明确一下这些似乎已成为必然的改动:1基础单位,叙事的原子(atome),始终是功能(fonction),和普罗普的理论一样,适用于行为和事件,后两者组合成序列(s?quence)并孕育了叙事;2 三个功能构成的第一组组合形成了基本序列(s?quence ?l?mentaire)。

叙事理论运用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验研究

叙事理论运用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验研究

作者 的距 离 ,影响叙述 的可信度 。 “ 叙事人称” 常有第 一人 称叙述者 和第 三人称叙述者 。( 罗钢 19 :l3 l9 94 6一 6 )第一 人称叙述者是作者的代言人 ,叙述者与作者的距 离近 ,也拉 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 离 ,文本真实感 强 ,容易让读者相信 , 但是叙述 的主观性强。第三人称叙 事文本 中,故 事中的人物 以第 三人称 的形式 出现 , 叙述者置身于这个 虚构 的艺术世界
结构形态 、运作规律 、表达方式或审美特征的认识 。 申丹 ”(
事 ,即 “ 叙事人称” 。下面 以 《 大学英语 ( 全新版 )综合教 程 ( ) 中的课文为例说 明。 1》 ( )判 断叙述人称 。判断叙述人称 ,确定作者和读者 一
的空间位置关系 ,构建总体语境框架。叙述人称决定读者和
者, ( ) ; 4 理想的叙述读者 。( 申丹等 , 0 5 5 ) 2 0 :的质量 。 斯坦利 ・ ”( 费什 19 :3 98 )
叙事理论是一种小说 的解读方法 ,也未尝不是一种行之有效
解他所知 的事 。全视角是指叙述者对故事 的无所不知 ,甚 至 是他人 的心理活动 。意义存在于句 子中 ,还来 自于读者头脑 中的经验和对经验 的运用。( o k20 :7一7 C o 0 0 l 2)阅读中对 视角结构 的感知方式会介入 意义生成过程 ,转变为一个意义 成分 。( 王阳 2 0 :1 0 1 2)因此 ,叙 述读者可 以假定 自己就是
关键词 :叙事角度 ;阅读教学 ;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 2 4. 0
我 国大学英语教学 中设置 了阅读课程 ,在阅读教学中如 果教给学生一些分析文本的方法 , 能逐渐提高读者预测能力 、 认 知能力和语篇分析能力 。为此 ,作者在阅读教学 中进行了

叙事结构视域下的小说文本解读——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

叙事结构视域下的小说文本解读——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

012I文"解读I文本解读叙事结构视域下的小说文本解读—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章桂周章桂周,%徽'舒城中学教-。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中学语文一块重要的教学内容,相关的文本解读文章如过江之鲫,但多是从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传统要素入手,多为文本细读,争论一词一物之胜。

即使少数论文引进了西方的叙事学理论,也多是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角度来谈,而鲜见谈论叙事结构的。

叙事结构是指故事的构成要素和构成原则,是整个叙事学的重镇,也可以说是叙事学追的。

,以教山神庙》(以下简称《林教》)为,从叙事结构的角谈谈小说文本解读。

一、叙事模式:二元对立叙事学的理是过一本的叙事结构来视的故事,从一故事中结构,一的叙事结构,即后的本的故事。

叙事是叙事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的(Propp)叙事语,叙事:”学说。

故事学》一中,体一体的间故事中时一具体文本的基本结构。

他从上百个俄国民间故事中了31种,故事的「时间中情节方。

进一结种的基本叙事(H—1)^任(M—N)、(的故事)、不包括战斗功能又不包括任务功能的故事。

教》来说,故事情节张弛致、曲折跌宕,是一'波未平一'波起,如果我们舍去作品的细枝末节,会内的深层结构二元。

其实,二元仅存于神话结构中,也存于各类叙事作品中。

如同的叙事,表与的和战胜对头。

小说中,林冲和陆谦由自幼相交的朋友变成而今的生死。

冲代表的是失路的英雄,陆谦代表的是邪恶的权贵,陆谦谋杀前,冲反杀。

陆谦背后的主使是高俅和高衙内,了夺妻杀夫,一计成又生一计。

这次陆谦千里迢迢赶到沧州,是为了追杀冲。

事先买通了管营和差拨,共密谋火烧草料场,要烧死冲,抑或烧伤之再杀,即使林冲I文本解读I!"#$%&'(上/202I/&'013侥幸逃得性命,烧了大军草料场也是死罪,官府自可名正言顺地出面抓捕诛杀。

陆谦作为高俅的鹰犬帮凶,先是献计设局陷害林冲,后又一路追杀林冲,必欲死之而后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文本分析的语言学模式罗钢当代叙事学受到结构主义语言学极为深刻的影响,本文拟介绍一种叙事学家们在文本分析中惯常采用的语言学模式。

一过去,人们在分析叙事作品时,注重的是作品的情节、人物、主题等等,而叙事学的文本分析,是从文本语言的有机构成开始的。

在语言中,有一种对于确定其诗歌功能意义深远的对立,这就是隐喻与转喻的对立。

1956年,雅各布森在《语言学基础》一书中对二者的关系作了系统的阐发。

在这方面,雅各布森吸取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基本观念。

索绪尔认为,语言,就像人类其它符号行为一样,具有双重性质,分别涉及两种行为,这就是选择和组合,这种选择和组合构成符号行为的基础。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看见一位少女身着T恤和牛仔短裤,穿白色网球鞋,少女的这身装束便构成一个信息,依据特定的语境,它可以告诉我们少女的性格,她此时此刻的心情以及她将要去作什么。

这个信息的构成便不可避免地要涉及选择与组合两种行为,少女先从她的各种上装如大衣,衬衫等中选择了T恤;又从各种裙子和裤子里面选择了牛仔短裤;再从她的各种鞋里选择了白色网球。

这种选择依赖于她对自己的服装的了解,同时也依赖于她对自己的需要的认识。

选择之后紧接着便是组合,组合的过程依赖于她对各种服装搭配的知识和公众的服装惯例的了解。

例如,身着深色西装再穿白色网球鞋使显然是不符合服装惯例的(尽管这种惯例在不断变化),这种服装的正确搭配,就类似我们根据语法正确地组成一个句子。

一句中国古诗,例如“僧敲月下门”,它的构成也要涉及类似的选择和组合的行为。

首先:诗人要从一系列具有同样语法功能(名词),和属于同一语义域的词汇(如和尚、僧、道、尼等)中选出“僧”这个词,然后从意义接近的系列动词,如“敲”“打”“拍”“推”中选出“敲”这个动词,最后再从另一系列名词,如“扉”、“门”“闼”等中选出“门”这个词,然后将这些个别的词汇单位根据中文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例如我们不能说,“门敲月下僧”,就如我们不能把裤子笼到身上,衣服套在腿上一样,如果这样作,就违反了语言和服装的惯例。

与选择相关的是相似性,它们暗含着某种替换的可能,(衬衫替换T恤,“推”替换“敲”),选择的过程产生隐喻,因为隐喻的基础使是某种植根于相似性的替换。

诗云“桃之夭夭,其灼华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盛开的桃花与容光焕发的新嫁娘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二者才能构成一种隐喻,换言之,一种替换。

隐喻是以人们在实实在在的主体(新嫁娘)和它的比喻式的代用词(桃花)之间发现的相似性为基础的,而转喻则以主体与它邻近的代用词之间的接近或相继的联想为基础。

如转喻“北京提出了一项新的建议”,便是以主体(中国政府)和它“邻近”的代用词(政府所在地)之间的接近联想为基础的。

转喻与举隅法有空切关系,如“记得绿萝裙,处处怜芳草”句中的绿萝裙,便是诗人心爱的姑娘的举偶的描写,这种举隅法依赖的也是接近联想。

隐喻属于语言的选择轴,转喻与举隅则属于语言的联接轴,根据索绪尔的说法,隐喻从本质上来说是“联想式”的,它探讨语言的垂直关系。

所谓垂直关系,是指句子中的每一个成分和它背后所隐藏的,未得到显露的,可以在这个位置上替代它的一切成分的关系。

而转喻从本质上来说是横向组合的,它探讨句子的各个因素在水平方向上的展开,语言信息就是由这种垂直和水平运动构成的。

当我们构造一个句子时,我们必须把主语和谓语联系在一起,必须将代名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联接词等放在句中正确的语法位置上,以构成一个有意义的系列,这种组合的过程表现在“邻近性”(将一个词置于另一个词旁边),它的方式是转喻的。

此外,我们还要从语言库存中一系列意义相近的词中选择某一具体的词,选择(或联想)的过程表现为相似性,(一个词或概念与另外为词或概念相似),它的方式是隐喻的。

隐喻与转喻的对立实质上代表了语言的共时性模式(它的直接的、并存的、垂直的关系)和历时性模式(它的序列的、相继的、线性发展的关系)的二元对立。

雅各布森还为语言中隐喻与转喻的两极对立找到了科学的依据。

这种依据来自他对两种失语症患者(脑子受损伤而造成的语言障碍)的观察,这两种失语症患者分别在进行语言的选择和组合两方面遇到障碍,前者他称为“相似性错乱”。

在这种病人身上,只保留着语言的组合或句段方面的能力,患者在命名、下定义、使用同义词,亦即在处理与隐喻有关的素材时均遇到障碍,除非他目睹正在下雨他甚至不能作出“下雨了”这样简单的判断。

他不能在大量的语言库存中挑选出一个合适的词,然而这种病人大量使用转喻,如用叉代替刀,以桌子代替灯、以烟代替火等等。

而另一种患者恰恰相反,雅各布森将之称为“邻近性混乱”,这种失语症患者失去了“把词语组织成更高级单位的句法规则”,他们的语句颠三倒四,毫无秩序,语句的句法功能完全丧失,这种病人的句子常是由互不联属的个别语词构成的。

但这种病人依然保持着选择的能力,所以他们的言语主要局限在“具有隐喻性质的相似性替换词语”,如用“小望远镜”来代替“显微镜”,“火”来代替“煤气”等。

雅各布森由上述的观察得出结论,隐喻似乎与‘相似性错乱’不相容,而转喻则和‘邻近性错乱’不相容。

”雅各布森认为,隐喻与转喻的对立决不仅限于语言,而是遍及各种人类行为和文化现象。

例如戏剧基本上属于隐喻,电影基本上属于转喻(电影的蒙太奇技巧又属于隐喻),在绘画中,立体派是转喻的,超现实主义是隐喻的。

他甚至认为,弗莱则在《金枝》中区分的两种原始巫术,交感巫术与模拟巫术,一基于相似性,一基于接触性,也是与隐喻与转喻相对应的。

不过,在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还数与语言关系密切的文学。

如果把叙事作品比喻作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织锦,那么隐喻与转喻就是两种色彩、光泽、质地都不相同的丝线,用不同的丝线编织出的织锦,其效果是不同的。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一幅基本上是用隐喻编织出来的叙事文本。

在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戏剧《毛猿》第一幕的开头,作者写道:本剧的这一场或其它诸场的处理方法决不应该是自然主义的,我所追求的效果是,被白色钢铁禁锢的,一条船腹中的一种压缩的空间,一排排的铺位和支撑它们的立柱互相交叉,象一只笼子的钢铁结构,天花板压在人们的头上,他们不能站直,这就加重了由于铲煤而引起的背部和肩部肌肉过份发达所斌予他们的那种天然伛偻的姿态。

工人们本人要跟图片里所没想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尼安德特人的模样儿相类似,所有人胸脯上都是毛茸茸的,长臂,力大无穷,凶恶,愤恨的小眼睛上面额头低低的向后削去(本文中凡涉及戏剧,均作戏剧文学看待,下同)。

这段描写的隐喻性质是十分明显的,船上的锅炉工就象毛猿,他们生活与工作的空间就象一间间铁笼子,叙述的语言是沿着“选择”与“替换”的垂直线条移动的。

上下文在这里并不重要,因此组合的原则在这段文本中并不具有特殊的意义,剧本在水平上展开的各个因素与那个和作品平行的隐喻世界比较起来是次一等的。

在船腹里,钢铁铸成了一个铁笼,工人们被囚禁在里面,他们匍伏的姿态就象尼安德特人和毛猿,作品的主人公扬克对地狱般的现代工业文明,怀着野猿一样狂暴的愤怒。

另一个剧中人派迪,则对过去更加合乎自然和人道的工作方式怀着深深的眷恋。

派迪:只有在那些日子里,人们在船上才算数,不是这会儿。

只有在那些日子里,一条船才算得上海洋的一部分,一个人才算得上船的一部分,大海把一切都连结起来,结成一体。

(嘲讽地),这就是你所要求的那种一体,扬克——烟囱里啧出的黑烟污染了海,污染了甲板——该死的机器敲打呀,跳动呀,摇晃呀一一看不到一线阳光,呼吸不到一口新鲜空气——煤灰塞满了我们的肺——在这个地狱一般的炉膛口里,我们的脊梁断了,我们的心碎了——喂这个该死的炉子——随着煤一道,把我们的性命也喂进去了,我是在想——就象关在铁笼子里,不见天日的动物园里那些该死的人猿(一声厉笑),哈哈!在以转喻为基础的文本里,风景描写是由个别因素组合而成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唐诗表现的大漠风光就是由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个别因素构成的,而在派迪的海景里,各种具体因素,人、船、海都失去了它们的个性,“大海把一切都连结起来,结成一体。

”这不是隐喻,但它却否定了转喻,它以一幅理想的海景取代了现实的大海,然后文本便转入了隐喻性的替换,火伕的生命和煤一起被喂进了炉膛(生命=煤),钢铁的结构是笼子,人是动物园中的猿。

在这里,烟、灰、炉等,都不再是现实的背景,而成为另一个替代的语境(地狱、动物园)的一部分。

戏剧的叙述线索继续沿着第一幕确立的那个核心的隐喻展开。

米尔德里德,一个饱食终日,空虚无聊的资产阶级小姐被扬克粗野的形象所惊嚇,把他看作一头毛猿,扬克渴望报复她以及她代表的一切。

后来在曼哈顿,一个贵妇人对猴皮的珍爱又激怒了扬克,他因攻击一个富人被投进了监狱。

在监狱里有这样一段对白:扬克:(迟钝地)我准是在作梦。

我以为我是在动物园的笼子里一一不过人猿是不会说话的,是不是?七嘴八舌的声音(嘲笑地):你是在笼子里,没错。

一座监狱一个牛栏一个猪圈一个狗洞(厉声大笑)(《毛猿》第六场)扬克首先提到一个基本的隐喻“笼子”,紧接着犯人们七嘴八舌的声音便沿着选择的轴线继续扩展这个隐喻,这也符合雅各布森对“邻近性错乱”的失语症患者的描述,他们无力组成连续的语句,因而只能吐出这种由一个一个单词构成的句子,这些单词仅仅是对最初一个概念的替换而已。

戏剧最后以扬克造访一个真正的动物园并死在一头真正的毛猿手里而告结束,他的死使自己彻底与“毛猿”认同。

整出戏都是沿着隐喻的方向运动的,尽管也有某些转喻的细节,但在整体上是由隐喻所支配的,因此这出戏基本上是象征,而不是写实的。

接着让我们再来看一段用转喻编织出来的文本: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蓬船。

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桔子。

上行则运棉花棉纱及布匹杂货同海味。

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

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没有吊脚楼。

河里涨了春水,到水逐渐进街后,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房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

某一年水若来得特别猛一些,沿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大水冲去,大家皆在城头上呆望,受损失的也同样呆望着。

对于所受的损失仿佛无话可说,与在自然安排下,眼见其它无可挽救的不幸来时相似。

(沈从文《边城》)尽管这段描写在文字表面见不到转喻,但叙述的基本线索却是沿着转喻的轴线发展的。

它的联系不是基于“相似”,如《毛猿》中的“人与猿”“船舱与铁笼子”等,而是基于“邻近”,小说先写茶峒“凭水依山筑城”,然后写山,山上蜿蜒而去的城墙。

然后写水,水边的码头,码头上湾泊的小小蓬船,船上的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