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隐喻理论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一、概述隐喻,作为人类语言和文化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文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热点。

传统的隐喻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层面,即通过对词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分析来揭示隐喻的意义和功能。

随着认知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等新兴学科的发展,隐喻研究逐渐突破了单一的语言层面,开始向多模态方向拓展。

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研究是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模态来分析和理解隐喻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在这种视角下,隐喻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符号层面,而是广泛存在于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模态中。

这种拓展不仅丰富了隐喻的表达方式,也为隐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Charles Forceville作为多模态隐喻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应用为这一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突破了传统隐喻研究的局限,将隐喻研究深入到多模态层面,开拓了隐喻研究的视野。

在他的理论中,多模态隐喻被明确划分为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两种类型,这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类依据。

本文将以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为研究对象,兼评CharlesForceville的隐喻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对多模态隐喻的概念、特征、分类等方面的探讨,本文旨在揭示多模态隐喻在理解和表达中的独特作用和价值,同时评估Charles Forceville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推动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发展,为语言学、文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简要介绍隐喻的概念及其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

在语言学中,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通过对比和类比来表达一个概念或是某种思想。

它并非简单的语言现象,而是一种创造深入人心词语的技巧,其表达方式较为冷门和高深,但在日常交流中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隐喻使得人们在听、说和写的时候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吸引听众,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隐喻具有双重意义,它能为一个词语和概念融入另一个概念和词语,使得听众对隐喻式表达的理解比表面意思深入得多,因为它是在人的经验、常识和情感基础上建立的。

中国军人形象构造中的多模态隐喻总结心得

中国军人形象构造中的多模态隐喻总结心得

中国军人形象构造中的多模态隐喻总结心得在当今社会,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多模态隐喻理论则进一步拓展了这一概念,强调在不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图像、声音等)中,隐喻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构建意义的。

中国军人形象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造过程中的多模态隐喻运用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将对中国军人形象构造中的多模态隐喻进行总结,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一、多模态隐喻在中国军人形象构造中的体现1.语言隐喻在中国军人形象的构造中,语言隐喻起着关键作用。

例如,将军人比喻为“钢铁长城”,既表现了军人的坚强意志,又突显了他们在保家卫国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人民军队”、“子弟兵”等称谓,也体现了军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了军人形象的可亲可敬性。

2.图像隐喻图像隐喻在中国军人形象构造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如军事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海报等,通过塑造英勇善战、忠诚奉献的军人形象,传递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此外,军队标志、军装、勋章等视觉符号,也以其独特的形式表达着军人的荣誉与使命。

3.声音隐喻声音隐喻在中国军人形象构造中也不容忽视。

如军歌、口号、军号等,它们以激昂、奋进的旋律和节奏,展现了军人的豪情壮志和英勇顽强。

同时,军队仪式中的鼓掌、步伐等声音元素,也成为了军人形象的一部分,传递出军队的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心得体会1.多模态隐喻的协同作用在中国军人形象构造中,多模态隐喻相互配合,共同构建出丰富、立体的军人形象。

通过不同模态的隐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军人的品质、精神风貌和使命担当,从而加深对军人形象的认识。

2.隐喻的动态性在军人形象构造过程中,隐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背景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如近年来,随着我国军事题材作品的不断创新,军人形象也呈现出更多元、更贴近现实的特点。

3.关注隐喻背后的文化内涵多模态隐喻在中国军人形象构造中,不仅传递了直观的意义,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我国多模态话语研究综述

我国多模态话语研究综述

4、技术发展与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模态话 语研究应技术发展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多模态话语进行自 动化分析、理解和生成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提升多模态话语研究的效率和实用性。
五、结论
本次演示对我国近20年来的多模态话语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可以看到, 我国的多模态话语研究在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未来,我们期待这一领域能够继续拓展研究领域、加强方法论研究和国际合作与 交流、技术发展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为推动多模态话语研究的深入发展做出更 大的贡献。
二、多模态话语的研究内容
多模态话语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多模态话语的符号学理论:多模态话语的符号学理论是研究多模态话语 的基础。它主要研究多模态话语中各种符号模态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以及它们如 何共同构成意义。
2、多模态话语的认知心理学:多模态话语的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如何 理解和处理多模态话语。它的是多模态话语对人们的认知负荷、注意力和记忆等 方面的影响,以及这些方面如何影响人们对多模态话语的理解。
我国多模态话语研究综述
目录
01 一、多模态话语的定 义
02
二、多模态话语的研 究内容
03
三、多模态话语的研 究方法
04 四、发展趋势
05 参考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多模态话语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计算机 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热点话题。多模态话语是指通过多种符号模态(如文字、 图像、声音、视频等)来表达意义的话语。在当今社会,多模态话语的应用越来 越广泛,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次演示将从多模态话语的定 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四个方面来进行综述。

浅谈电影的多模态隐喻

浅谈电影的多模态隐喻

浅谈电影的多模态隐喻隐喻并不仅仅是人们交流上语言层次的概念,它还与人类的认知思维有关。

多模态隐喻原本是一个语言学概念,它关乎人们的识解机制,对采用多种符号进行审美创造的电影有着重要的意义。

多模态隐喻的成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无法脱离人们的解读而存在。

华裔导演李安的电影向来以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著称,在给予观众一个精彩故事之外,李安还总是隐晦地将自己的某种强烈的情感或对某件事物、某一时代现象的评价价值融入叙事之中。

已经有批评者注意到李安电影中存在大量隐喻,但还无人从多模态隐喻的角度对李安电影进行深度解读。

李安的电影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符号表征空间,对李安电影的多模态隐喻建构过程,以及多模态隐喻对李安电影中情感效果和审美评价的影像,有必要给予一定的关注。

一、多模态隐喻与电影艺术在讨论李安电影的多模态隐喻之前,有必要对多模态隐喻的概念进行梳理。

隐喻代表了一种人类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方式,对隐喻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

到了20 世纪30 年代之后,隐喻学开始进入语义学研究的领域,随后多模态隐喻( multimodal metaphor) 理论出现。

如果说在修辞学与早期语义学中的隐喻,实际上还停留在语言层面这一单一的交流范式的隐喻的话,那么多模态隐喻理论则对隐喻的交流模态有所扩展。

多模态隐喻认为,既然隐喻体现的是人类在接触外部世界时的一种基本思维,那么它必然不会仅仅存在于语言之中,因为人类对外界的认识,人类之间的交流方式是多样化的,除语言之外,还有图像、声音和身体姿势等。

也就是说,多模态隐喻理论与传统隐喻理论在对人类业已形成的概念隐喻体系的认同上并没有区别,二者的区别仅仅是在于对隐喻表现方式的研究范围上。

多模态隐喻中的隐喻同样指的是一种认知机制。

多模态隐喻同样认为,在隐喻中,人们面对始源域( source domain) 与目标域( target domain) ,也就是英国文学评论家、语言学家I. A. 理查兹所提出的本体与喻体,这一对概念也近似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

《河南形象篇》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研究

《河南形象篇》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研究
第 34卷 第 1期 2019年 2月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Luoyang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
Vol34 No1 F
诸葛湘君
(郑州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多模态转喻与多模态隐喻联系密切。转喻基于 事物的相近性,是不同事物在同一域内的映射,而
12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34卷
隐喻基于事物的相似性,是不同事物在不同域中的 跨域映射。人们通常是借助转喻来识解隐喻,只是 转喻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太过于经常使用, 而为人们所忽视。实际上,转喻是隐喻的基础,转 喻激活隐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2]。在文本中使用多 模态隐喻和转喻,可以借助具体的事物认知抽象的 事物,有效传递信息,更好地传达内在含义,发挥 最佳交际作用。
《形象篇》 是由声音、文字、图像和音乐等四
种主要模态共同构成的多模态视频。该视频运用图 像的排列组合技巧、镜头手法再加上大气的配乐, 在视觉和听觉上给观者以强烈的冲击,触发观者的 心理联想,进而推理视频中画外义。
三、《形 象 篇 》中 的 多 模 态 隐 喻 和 转喻分析
《形象篇》 语篇中的多模态隐喻主要体现在 文字和图像方面。该视频主要借助人的听觉和视觉 感官,在展示宣传图像时播放与内容相关的背景音 乐,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这种冲击比单一 的、静止的图片模态更能激发观者的心理联想,使 观者在脑海中进行相关的图像和文字的概念整合, 最终理解视频所传递的隐含信息,理解抽象的、复 杂的河南形象概念。
当今信息社会,宣传方为让更多的读者及时了 解到最新的发展动态,往往借助于多种媒介进行宣 传,其中,尤以视频对人的冲击力最为直接[1]。视 频同时运用图像、声音和文字多模态符号,在短时 间内把大量所要传达的信息传递给读者。而多模态 隐喻和转喻对构建文本和传递文本信息起着重要的 作用。使用多模态隐喻和转喻,一方面,能将所要 认识的抽象事物具体化,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所谈论 事物的特征;另一方面,能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 好的交际效果[2]。笔者以多模态隐喻和转喻为理论 指导,结 合 《河 南 形 象 篇》 (以 下 简 称 《形 象 篇》 ) 语料,分析语篇中的语言理论对语篇内容、 主题和结构的推动作用。鉴于国内外研究多针对静 态画面分析,如广告和漫画,少有关于城市形象建 构宣传片视频研究[3],故笔者选用城市形象宣传片 为分析语篇,进而探讨视频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对 城市形象宣传的作用。

隐喻研究综述(正文)

隐喻研究综述(正文)

隐喻研究综述Reviews on Metaphor Study摘要:近年来隐喻研究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

本文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国内外隐喻研究,对不同时期的隐喻研究进行整理概述。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隐喻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隐喻研究;发展趋势Abstract: Recent years, metaphor research is concerned by numerous scholars. On the basis of references, this thesis summarizes metaphor theories among different periods by investigating metaphor the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on this basis, it points up the shortage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metaphor.Key Words:metaphor research; development tendency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没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界对隐喻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国内语言学家对隐喻也作了系统的评述。

对隐喻研究的概述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林书武撰写的概述,以是否存在比喻性和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从隐喻的历史发展、本体与喻体、隐喻的成因及其认知功能全面地描述了国外的隐喻研究的发展。

束定芳则对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进行了概述。

他认为隐喻不仅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自身也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隐喻学。

为了对隐喻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有必要对其历史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

1.传统隐喻隐喻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视觉语法视域下绘本语篇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

视觉语法视域下绘本语篇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

视觉语法视域下绘本语篇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一、本文概述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多模态隐喻成为了语言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多模态隐喻是指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模态来表达的隐喻。

绘本作为一种集图像、文字、色彩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儿童文学形式,其多模态隐喻的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从视觉语法的视角出发,探讨绘本语篇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

本文将首先介绍视觉语法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观点,为后续分析绘本中的多模态隐喻提供理论基础。

随后,本文将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绘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剖析绘本中的图像、文字等符号元素,揭示绘本中多模态隐喻的生成机制和表达形式。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绘本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分析读者如何通过解读绘本中的多模态隐喻来理解绘本的主题和情感。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绘本语篇多模态隐喻的理解,也有助于拓展语言学在多模态隐喻领域的研究视野。

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可为绘本创作和阅读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促进绘本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二、文献综述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儿童文学形式,以其图文并茂的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绘本中的多模态隐喻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多模态隐喻不仅存在于纯文本中,也广泛存在于图像、色彩、形状等多种模态中。

绘本作为包含文字与图像两种模态的文本,其多模态隐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视觉语法视域下,绘本的语篇多模态隐喻意义建构得到了新的解读。

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理论为分析绘本中的图像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他们认为,图像同样可以传递信息,构建意义,与文字模态一样具有语法结构。

在此基础上,Forceville和Urios-Aparisi进一步提出了多模态隐喻理论,将隐喻的研究范围从纯文本扩展到了多模态领域。

绘本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既涉及文字模态,也涉及图像模态。

文字模态的隐喻研究主要关注词汇、句式等语言层面的隐喻表达。

《多模态理论文献综述1600字》

《多模态理论文献综述1600字》

多模态理论文献综述多模态理论自提出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多种领域,本文将从多模态的定义、多模态学习问题和其他领域对多模态理论进行综述。

一、关于多模态的定义顾曰国(2007)认为模态是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

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

无论是单媒体、双媒体还是多媒体,如果其内容是关于多模态互动的,我们称其为多模态内容。

黄立鹤(2016)将“模态”定义为人类通过感官系统(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

感知模态和产出模态同时作用才能顺利实现完整的言语交际。

黄立鹤和张德禄(2019)认为多模态概念可归结为三个反面,即将其视为感官及相应的神经系统、将其视为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创造意义的符号资源、将其定义为人机交互中的信息呈现方式。

二、关于多模态学习问题张德禄(2012)探讨了多模态学习问题,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中所称的“多元读写能力”。

关于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将课堂讲授、实景实践、批评性框定和转化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

黄立鹤(2014)认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科技进步为教与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构建虚拟教育生态环境提供了技术可能。

教师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为英语教育带来的便利,设计出符合学习规律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调用学习者的多种模态,增强其学习效果。

张德禄和陈一希(2015)对我国外语专业本科生多元能力结构进行了探索,认为当前国际国内的综合因素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外语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根据新的培养目标,我们需要重新构建外语本科生的能力结构。

外语本科生的能力结构一方面要和国际接轨,另一方面要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突出我国外语专业的特色。

黄立鹤(2021)认为外语教学作为鲜活的社会活动,可从主体、活动、系统三个建模视角出发,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多模态互动分析、多模态语料库研究、多模态认知研究、多模态教学技术研发等具体路径与方法,进行教学创新与科学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模态隐喻理论研究综述
作者:刘超付正亚胡梦月钱震
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21年第07期
【摘要】近几年,国内外多模态隐喻研究主要是以Forceville提出的多模态隐喻理论及相关著为基础进行的,但有不少学者对于Forceville提出的理论进行了一些补充、否定,因此学术界尚未建立起一个完备的多模态隐喻研究领域内的基本理论框架,与此同时国内外的热门话题主要是以公益广告、政治漫画及口语、手势语和电影等方面的语类进行研究,涉及范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体现出了跨学科不明显的特点。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综述;发展方向
一、引言
要了解什么是多模态隐喻(multimodal metaphor),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模态和隐喻。

模态一般认为是和人的感官相联系的,其中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

根据人的感官的不同,将模态分为五种形式,即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嗅觉模态、味觉模态和触觉模态。

隐喻简单地说就是用一组词形象的表示一个物体的本质,从而表明所用词与物体之间具有相似之处。

在学术界多数人认为隐喻是一种社会认知发展手段,是人们用来理解抽象物体的一种概念,通常被理解为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其中隐喻涉及两个概念域——源域和目标域,源域是我们常说的喻体,而目标域是本体。

对于多模态隐喻,多数的学者认为,其是由多种模态共同作用,使得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全面,容易理解。

从严谨的角度来讲,多模态隐喻是指某物的源域和目标域同时由多种模态表示的隐喻。

Forceville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多模态分析隐喻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源域和目标域的全部或主要部分可以通过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来表征的隐喻。

二、研究现状
2006年,Forceville正式对多模态隐喻理论进行研究,他认为隐喻可以分为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

将单模态定义为源域和目标域仅使用一种模态表示隐喻。

多模态是指源域和目标域通过多种模态表达隐喻。

语言学家对多模态隐喻已逐渐达成共识:多模态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或写作方法,更是一种认知工具,一种思维方式。

随着研究时间的推长,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多模态隐喻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不断扩大,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问题。

例如,隐喻涉及的两域之间存在的联系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人类主观感觉,其之间的相似性也是由人的主观强加上去的。

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是能够相互转换,其中代表学者有Hausman;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二者是不可转换的,两者之间不存在一种可逆的关系,如果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换,那么说明不属于多模态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的概念,其中代表学者有Lakoff 和 Turner。

而笔者认同Forceville的观点,他提出在一定的条件下,在相同文化等因素下,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是可以相互换转换的,也就是说在东方的文化背景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可能是具有相似性,因此两者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但是西方文化背景下,两者可能就会毫无关联,甚至于在西方看来这是一种错误,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

多模态隐喻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以Forceville提出的多模态隐喻理论及相关著作为基础进行的理论综述研究,后来的诸多学者以此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比如不同语类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但是受限于理论研究发展的时间不够长,因此大部分学者所研究的重点都是相似的,主要是有关多模态隐喻的识别和解读、隐喻和转喻等,对于多模态隐喻跨学科的研究并不多。

多模态隐喻的研究缺乏大规模的实证研究,且基本上没有借助语料库,目前的学者都是举幾个例子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多模态隐喻研究有关社会认知发展构建、语类特征、隐喻和转喻等之间的关系。

多模态隐喻研究提出已经很多年,目前研究的重点是关于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语类的研究。

比如说,当前国内外受关注最早、最多的语类是广告,在广告领域中,代表的人物有Forceville、Caballero,他们的研究发现隐喻跨文化的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广告面向的大众不同,而且还在于大众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等不同,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也不同,因此构建多模态文本语料库是极其必然的。

其次备受关注的语类是政治漫画,由于当今世界有关政治的话题接连不断,因此有关政治漫画的研究也就孕育而生,其中代表学者有ElRefaie,他指出对政治漫画的不同理解与读者的教育、经历以及漫画所发生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还有海报(代表学者有张辛未、赵秀凤)、宣传片(代表学者有潘艳艳、张辉)等多种语类的研究,笔者在此就不再进行过多的解释。

三、发展方向
未来多模态隐喻研究需要跨学科,目前的研究仅限于语言学,这只是多模态隐喻研究的一小部分,要更加透彻的研究,则需要跨学科,只有通过对不同学科的研究、论证,多模态隐喻的研究才能更加完善。

语类研究的范围也要扩大,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广告、漫画,但是还有很多语类领域没有涉及或者说涉及很少,例如口语、手语、游戏等一些需要专业知识语类的研究。

多模态隐喻的研究需要依据语料库,对现有语料库进行完善,其次,当用到语料库的时候,可以借助计算机分析、提取更多、更精确的内容,开展关于多模态隐喻理论研究,使得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更
加具有权威性。

同时,多模态研究内容需要更加深入。

将会有更多学者研究在不同国家、地域、文化等因素下多模态隐喻的使用,并据此建立起一个完备并且适用的理论标准。

随着更多学者投入到隐喻的研究中来,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使得多模态研究的方法不断多样,研究语类范围逐渐扩大,跨学科性的特征不断体现,在之后定能够建立起一个全面、完善的理论框架体系,为接下来探寻多模态隐喻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根据国内外对多模态隐喻研究的成果,可以了解到虽然人们对多模态隐喻有了很大的认知,但是多模态隐喻研究还是不够成熟,理论研究缺少有利的证据。

理论研究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没有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

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转换、两域之间存在的联系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人类主观感觉,没有一个客观衡量的标准。

随着科技进步、信息全球化不断普及以及时代发展,多模态隐喻理论将会进一步完善,研究所涉及的语类范畴也将不断扩大。

对于多模态的研究需要更多学者的参与,需要更加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对于该研究的道路还很漫长。

参考文献:
[1]趙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 & Urios-Aparisi 《多模态隐喻》[J].外语研究,2011(1):1-10,112.
[2]赵秀凤,苏会艳.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下的整合[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8-24,30.
[3]赵秀凤.多模态隐喻构建的整合模型——以政治漫画为例[J].外语研究,2013(5):1-8.
[4]谢竞贤.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Forceville的隐喻研究[J].外语学刊,2011(5):49-52.
[5]冯德正,张德禄,Kay O'Halloran.多模态语篇分析的进展与前沿[J].当代语言学,2014(1):88-99,126.
[7]冯德正,Francis Low.多模态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第七届国际多模态会议评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4):106-111.
[8]史旭.国内外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北方文学(下旬刊),2020(1):102-105.
[9]孙亚,钱玉彬,马婷.国外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外语, 2017(5):695-704.
[10]王华军.多模态隐喻研究纵观[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4-108.
[11]陈风华,胡冬梅.多模态隐喻研究20年(1998-2017)——理论,实践与进展[J].外国语文,2018(5):111-117.
[12]王丹.多模态隐喻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4):238-239.
[13]张雷,姚磊.国内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研究回顾与展望(2011-2018)[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63-69.
[14]陈彦瑞.国内外多模态隐喻研究新动态[J].许昌学院学报,2013 (6):54-57.
[15]杨佳佳.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概述[J].海外英语,2015(16):231-233.
[16]郭鋆.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启示[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14-16.
[17]王丹莉.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
[18]郑雅凤.隐喻理论研究综述[J].名作欣赏,2017(3):52-54.
[19]于欢欢.多模态隐喻的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4):59-60.
[20]张全生.中国隐喻研究十年综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73-1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