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石家庄市城乡规划管理程序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科学制定城乡规划,规范城乡规划管理,统筹城乡建设,保障规划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石家庄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石家庄都市区范围内城乡规划的制定、修改、实施、审批与监管。
本市行政辖区内的其他县(市)、矿区可以参照执行。
第三条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规定。
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和修改第一节总体规划的制定和修改第四条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制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石家庄市城乡规划条例》等规定的程序执行,并应遵循以下规定:(一)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前,应开展各类专题研究,作为总体规划的编制基础。
(二)城市、镇总体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应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编写环境影响篇章。
(三)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在报请进行技术审查前、规划成果报送省政府审查及市人大审议之前,均应经石家庄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
第五条总体规划的修改程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和《石家庄市城乡规划条例》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定执行,并应履行本《规定》第四条规定的专题研究、市规委会审议等程序。
第二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和修改第六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具体应遵循以下程序:(一)编制计划: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会同区政府、管委会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审定。
(二)组织编制:石家庄市中心城区以及鹿泉、栾城、藁城城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辖区政府组织编制;正定县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正定新区、空港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管委会组织编制;五大产业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基地管委会组织编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给予技术指导;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石家庄市城乡规划局城市土地使用和建筑管理技术规定

附件1:石政文审(2012年45号)石家庄市城乡规划局城市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石家庄市内五区和石家庄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含托管区)范围。
其它地区参照执行。
第三条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应当遵守本规定。
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分类与适建范围第四条城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进行分类,各类用地分类需符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经批准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另有规定的,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第五条城市建设用地细分应遵循以下原则:居住用地中绿地应控制到小类;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应控制到小小类;其他控制到中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特殊用地应控制到中类;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城市绿地应控制到小类。
非城市建设用地中村庄建设用地控制到小类,其它控制到大类。
第六条城市建设用地根据其受保护的重要程度按下表进行分类。
各类建设用地按其主导性质可以正向兼容。
各类用地之间的正向兼容应符合以下原则:生活居住区范围:A1>A2>A3>B1>B22>B31>B32>B34;工业生产区范围:A1>A2>A3>B31>B32>B33>B34>B2>B1;城市中心、副中心区:A1>A2>A31>A32>A33>A34>B21>B12>B3。
建设用地分类管理代码表第七条各类建设应遵循土地使用与建筑性质的相容性原则,并按《主要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的规定执行。
城市“四线”用地还应符合“四线”管理规定中有关相容性规定。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注:√允许设置;×不允许设置;○允许或不允许设置,由城乡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具体条件和规划要求确定。
石家庄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

石家庄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出炉长城网石家庄3月11日讯(记者冯素琴通讯员李亚楠)记者从石家庄市规划局了解到,省会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出炉,规划分市域、都市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总体规划将优化都市区布局,落实城市北跨战略,强化正定组团功能,建设滨河新区、承担部分省会功能,统筹产业发展,完善产业聚集区布局。
同时依据“规模不变、调整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的原则对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进行调整。
据了解,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于2006年底上报国务院,在待批期间,正值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区域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时期。
在新形势下,市委市政府积极组织编制了新一轮石家庄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明确了城市新的发展目标和空间发展策略,并经省会规划委员会讨论通过。
2009年12月,市政府提请省政府呈报国务院申请总体规划调整,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复函省政府同意我市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完善,目前调整工作已经完成。
此次规划调整以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定位、落实城镇化发展战略为核心,以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省会职能、拓展城市空间、强化生态建设、突出城市特色为重点,并充分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省会后十年城市规划:三区定乾坤按照国务院要求,本期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规划分市域、都市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包括市区及17县市,面积15848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106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65%。
都市区:包括市内五区及正定、鹿泉、藁城、栾城四县市,面积2657平方公里,区域总人口538万。
中心城区:规划建成区,居住人口300万,面积287平方公里。
省会后十年城市定位: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调整,京津冀区域正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增长极。
亟需以石家庄为核心,推动冀中南一体化建设,构建与京津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使石家庄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
2020年石家庄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74页)

石家庄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石家庄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八目录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与面临形势第一节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第二节土地利用基本情况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第一节土地利用指导思想和原则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重点与目标第三节土地利用的主要任务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调整第四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第三节加强县级土地利用调控第五章农用地合理利用与保护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第三节加强其他农用地管理第六章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第一节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第二节严格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第七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第二节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第三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第八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第一节中心城区发展定位及控制范围第二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目标第三节中心城区用地布局第四节中心城区用地空间管制第九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第一节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第二节生态建设工程第三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第十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第一节严格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第二节构建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第三节完善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政策措施…第四节建设和完善规划实施利益调节机制第五节加强规划实施制度建设前言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统筹安排各业各类用地,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和河北省政府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河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及石家庄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未来目标,编制《石家庄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按照省级规划下达的调控任务,提出了年石家庄市土地利用战略、耕地保护、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分区调控目标与措施,对市域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和主要用地规模进行了安排部署,是城乡建设和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规划城乡建设用地和统筹各项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
石家庄规划简介

石家庄市城乡规划简介一、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0-2030)1、区域定位:京津冀第三极京津冀是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区域,同时也是以首都为中心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区域。
亟需以石家庄为核心,推动冀中南一体化建设,构建与京津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使石家庄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
2、空间发展战略:北跨、东延、南优、西控北跨是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以正定新区建设,同步实现城市结构与规模扩张,同时以空间承载更多发展机遇和京津冀第三极区域功能。
3、城市空间体系:两核、两轴、两带“两核带动”指在旧城中心外,通过新区中心实现城市功能结构的调整。
“两轴拓展”指构建南北向服务创新轴,呼应京津区域联系方向;提升东西向滨河景观休闲轴。
“两带整合”指整合都市区产业空间,形成北轻(高新、信息产业等)南重(装备制造、化工等)的产业布局;保育山前生态、控制产业和城市组团的发展规模,形成西部生态带。
4、城市空间布局:一城三区三组团中心城区包括老城区、滹沱新区和东部产业区,到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500万。
老城区是繁华宜居之城,突出省行政中心职能、完善传统服务职能;正定新区是服务科教新城区;以低碳、生态、智慧全新理念,打造为滨水魅力之城、创新动力之城、宜居活力之城;东部产业区是创新科技产业区;整合现有产业,提高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互动。
二、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1、城市性质河北省省会、京津冀第三极、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之一。
2、城市规模都市区人口300万,中心城区人口300万,建设用地287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布局(1)用地布局中心城区以京珠高速公路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京珠高速公路以西为老城区,突出省行政职能,完善传统服务职能,重点发展办公商务、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形成结构清晰、级配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
规划面积207平方公里,人口230 万。
京珠高速公路以东为产业区,依托高新区产业发展现状,石津渠以北建设科技服务基地;石津渠以南建设研发中心及生物医药基地。
石家庄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范本(2篇)

石家庄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范本一、总则石家庄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保护和利用好城乡空间资源,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
本规定适用于石家庄市城乡规划管理活动中的各类技术问题。
二、规划编制1. 规划编制的范围和目标规划编制范围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分层规划、详细规划等。
规划编制应确保符合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动空间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
2. 规划编制的程序规划编制应按照程序严格执行,包括项目调研、方案制定、评估论证、公示提出、审批批复等环节。
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形成决策参考。
3. 规划编制的内容要求规划编制应明确城乡发展的定位和重点,包括产业布局、空间结构、交通网络、生态环境等因素的考虑,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三、规划管理1. 规划实施监督规划实施过程应定期进行监督,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监督内容包括规划执行情况、项目进展、效果评估等,监督结果及时反馈,形成规划调整和完善的依据。
2. 规划违建处理对于规划违建行为,应及时采取规划限制、处罚、拆除等措施,保障规划的严肃性和执行力。
规划违建的处置程序应公开透明,相关方面可提起申诉和诉讼。
四、城乡空间管控1. 土地利用控制土地利用应按照国家和市级规划的要求进行,合理规划土地用途和空间布局,确保城乡发展的协调和有序。
对于违规占用耕地、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要坚决予以制止。
2. 建筑风貌控制建筑风貌控制要遵循统一的建筑规范和城市形象要求,保持城市建筑风貌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提升市容市貌水平。
建筑的高度、体量、颜色、材料等要符合规划要求。
五、规划信息化建设1. 规划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城乡规划信息化平台,整合各类规划数据和信息资源,提高规划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支持规划决策和实施。
2. 规划公示和参与规划信息化建设应推动规划公示和参与的透明化和广泛化,通过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等方式,方便市民了解规划信息、提出意见和建议。
石家庄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

石家庄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出炉长城网石家庄3月11日讯(记者冯素琴通讯员李亚楠)记者从石家庄市规划局了解到,省会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出炉,规划分市域、都市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总体规划将优化都市区布局,落实城市北跨战略,强化正定组团功能,建设滨河新区、承担部分省会功能,统筹产业发展,完善产业聚集区布局。
同时依据“规模不变、调整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的原则对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进行调整。
据了解,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于2006年底上报国务院,在待批期间,正值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区域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时期。
在新形势下,市委市政府积极组织编制了新一轮石家庄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明确了城市新的发展目标和空间发展策略,并经省会规划委员会讨论通过。
2009年12月,市政府提请省政府呈报国务院申请总体规划调整,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复函省政府同意我市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完善,目前调整工作已经完成。
此次规划调整以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定位、落实城镇化发展战略为核心,以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省会职能、拓展城市空间、强化生态建设、突出城市特色为重点,并充分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省会后十年城市规划:三区定乾坤按照国务院要求,本期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规划分市域、都市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包括市区及17县市,面积15848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106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65%。
都市区:包括市内五区及正定、鹿泉、藁城、栾城四县市,面积2657平方公里,区域总人口538万。
中心城区:规划建成区,居住人口300万,面积287平方公里。
省会后十年城市定位: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调整,京津冀区域正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增长极。
亟需以石家庄为核心,推动冀中南一体化建设,构建与京津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使石家庄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
石家庄 规划设计方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简本)身在何处?Array一、宏观区位●中国燕晋咽喉●国家主动脉上的重要节点●国家大战略的焦点之一二、中观区位●环渤海经济圈的外围中心●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囿于一隅的河北省省会城市●京广线上三大编组站之一所在地三、微观区位●居中偏东的内陆近海城市●首都经济圈南缘城市●双向制约的“小马拉大车”型城市●地貌类型多样化,自然资源丰富的城市●现状人口近200万,市区土地面积400多平方公里的特大城市结论:从宏观地理区位上分析,石家庄位于中国的东北部,跻身于环渤海经济圈内。
在东北亚经济结构调整中资源报警条件下,京津冀地区有望在2010年左右,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中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
先发不足后发潜力巨大的石家庄有可能成为从东北亚到环渤海的投资新热点;中观区位上石家庄受到京津两大都市圈的影响,辐射范围萎缩到冀中南地区,即使如此,也只是在京津对冀中南地区的辐射范围内担当了配角。
但是,作为省会城市,随着河北两环战略的推进,交通条件的优势日益得到发挥,石家庄有望在配角的角逐中取得绝对胜券;微观区位上,中心城市规模偏小,辐射力不足,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市在发展水平和运行质量上存在着巨大的落差,这种现状限制了石家庄作为增长核心的成长,同时也不利于对周边县市带动作用的发挥。
因此,石家庄应积极挖掘城市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激发城市发展的动力,于“小马拉大车”的微观区位上发挥“大车”的优势,实施非均衡战略,思考“小马”的提高和做大,利用周边经济发达城市的拉动作用,内引外连共同促进城镇发展。
困由何因?一、制约因素●令人堪忧的城市生态环境使石家庄现状宜居度不高●多样性地势的过渡形成了石家庄西部的潜在断裂●瓶颈资源的存在加重了城市发展的忧患二、历史遗留●城市的超常规发展造成石家庄城市定位模糊●原有机制、文化、观念上的问题使城市发展“偏左”●国有企业比重大,政治经济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抑制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比较优势下降,“计划经济宠儿”失落,城市发展目标不明确●短暂的发展史创造了城建史的奇迹,使城市内涵的跟进滞后●省会城市确立较晚,城市职能滞后,区域地位提升缓慢●城乡政策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协调,造成行政区划调整后石家庄为本不够大的自己加重了包袱●生产空间拉动了生活空间的生长,造成产业轴和交通轴错位三、现状困惑●综合发展实力不强,但特色尚存,平庸之中亦显精彩●产业科技附加值不高,经济外向性偏低●民营经济薄弱,中小企业集群不发达,●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面临城市规模扩张的挑战●城市人口密度偏高,就业岗位缺乏,用地紧张●发展门槛重重,城市扩张选择有限●城市发展方向徘徊,耗费了城市过多的发展精力●综合竞争力不足,城市面临“百业待兴”的严峻局面●近水楼台未得月,大树底下难成凉,“灯下黑”局面显现结论:石家庄的发展在新一轮的区域城市格局中应以“草船借箭”的方式阻止“四面楚歌”的局面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家庄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编制
8月5日从有关部门获悉,《石家庄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编制。
本规划范围覆盖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西至西外环路,东至新规划的京珠高速公路,北至北外环路,南至南外环路。
这一规划将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用地在原来13个分区(《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版)》)的基础上,重新划分为24个分区,各分区具体情况如下表。
分区规划范围布局结构
大郭分区位于省会西北区域由于总体规划确定大郭军用机场保留,所以该分区布局结构不变。
联盟分区西二环北路、石太高速、泰华街、和平西路所围合区域北部是重点发展区,南部是以居住为主的城市建成区。
石岗分区北起石太高速南至和平路,东起京广铁路西至泰华街根据街道办事处、道路界线,将本分区分为六个居住片区;联盟路至石岗大街形成区级公共设施中心。
运河桥分区和平东路、体育北大街、京广铁路、石太高速所围合区域分区布局结构为“一区、一中心、四带、五片”。
“一区”指由光华西路及建设北大街两侧的市场用地、贸易用地及商业金融等用地所形成的“T”形区域,是光华路生产资料贸易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一中心”指位于胜利北街与建设北大街交叉口处的东北城市副中心;“四带”指分区四个绿化带;“五片”指分区内五个居住区。
和平分区北起北二环路,东为京石高速,西临体育大街,南贴跃进路、和平路规划空间结构为“二轴三片区”。
“二轴”为光华路轴线、翟营大街轴线;“三片区”为西部片区、中部片区和东部片区。
西郊分区北起石获北路,南至槐安路,西起西三环路,东至西二环路在石获南路与长兴街交叉口附近建设市级公共设施中心;在苑东街与三简路交叉口建设区级公共设施中心;在工农路与时光街交叉口附近,形成区级设施中心。
友谊分区北马路、西二环、滨河街、泰华街所围合区域布局结构为“一轴两心六片区”。
“一轴”指沿友谊大街形成的公共服务设施轴;“两心”指友谊大街与新华路、友谊大街与裕华路交叉口附近区域的片区中心;“六片区”指按主干道分割,兼顾办事处管辖范围,划分为六个居住区。
中华分区北起和平路,南至槐安路,西起泰华街、滨河街,东至胜利大街布局结构为“五区、两中心、一带”。
“五区”即五个居住片区;“两中心”即新华路—中华大街—裕华路—胜利大街所围合的市级商业中心和新华路—师范街—工农路—中华大街所围合的省行政中心;“一带”即依托新胜利大街形成的集休闲、娱乐、旅游为一体的发展轴带。
平安分区建设大街、中山路、中华大街、裕华路所围合区域是以金融、贸易、商业及南三条市场为代表的城市商务中心,布局结构为“一轴一中心五区”。
“一轴”即总体规划确定
的城市空间发展轴;“一中心”为南三条商业中心;“五区”分别为五个居住区。
广安分区北起和平路、南至槐安路、西临建设大街、东至民心河功能定位为商务、文化、科教产业带(富强大街至广安大街),包含市行政中心、市体育中心、商务中心,以及居住综合功能区。
建华分区为东明渠、跃进路、东二环路、和平路、京深高速、槐安路所围合区域重点打造四个居住区中心,整合现有功能分区,增加应用的公共设施,改善居住环境。
高新分区位于太行大街以西,京珠高速、石津渠、太行大街和珠江大道所围合区域规划形成一个核心区、四个居住区、一个工业区。
东园分区307国道、太行大街、珠江大道、东三环所围合区域布局结构为“二区、一核、五带”。
“二区”指两个居住区;“一核”指兴安大街东和湘江道南的东部区级公共设施中心;“六带”指分区内六条绿化带。
良村分区规划区域位于307国道以南、东三环路以东、机场路以西、南二环东延以北该分区定位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医药、食品、机械制造为主导的省会生态科技产业中心。
西南分区槐安路、京广铁路、西三环路所围合区域规划形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业园区、西南高等教育园区、新客站公共服务区三个区级中心。
南部分区北起槐安路,南至规划南三环路,西侧为京广客运专线,东侧为体育大街。
布局结构为“一轴、四区”。
“一轴”指南二环路;“四区”指商贸服务区、工业仓储区、生活居住区、教育科研区。
东南分区北起槐安路、南至建华东路、西临体育大街、东到京石高速公路布局结构为“两轴、两心、三区”。
“两轴”指以南茵河绿化景观带为中心布置的体育、文化娱乐轴和沿谈固大街的商业轴;“两心”分别为城市行政体育文化中心和城市副中心;“三区”分别为二环路以北的教育科研区、二环路与建华西路之间的生活居住区及东二环路以东的郊野公园区。
方村分区建华路、体育大街、南三环路、京珠高速所围合区域布局结构为“一带、四区”。
“一带”指东二环路南延段与京珠高速之间的京珠高速生态区;“四区”为东南主干路以北的大学园区、建华东路与石栾公路东南的配货中心和仓储式批发市场区、方村民营经济园区及东南主干路与南三环路之间的生活居住区。
宋营分区北起珠江大道、南至仓丰东路、西起京珠高速、东至太行大街布局结构为“一轴一心一廊道”。
“一轴”指城市新城区昆仑大街与秦岭大街之间南北向公共设施轴;“一心”指城市新城中心;“一廊道”指绿化生态廊道。
郄马分区北起仓丰东路,西至京珠高速,南临南三环路,东到太行大街该分区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半部分的主导功能是教育科研用地,东半部分的主导功能为居住用地。
杰岛分区北起珠江大道,南至建华东路,西侧为太行大街,东侧为石环公路、阿里山大
街杰岛呈南北向排列,北部是一个大型的工业和技术区,南部更倾向于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