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陶器鉴赏

合集下载

文博视野10000年以前陶器大检阅

文博视野10000年以前陶器大检阅

文博视野10000年以前陶器大检阅最近,一段外国小伙野外用原始方法制作鼓风机陶器的视频红遍网络:泥条盘筑法、石镞、木棍、烧制陶炉着实惊呆了小伙伴。

甚至网友评价,学了这招去到原始社会,肯定会被封神了。

但很多人不知道,我们祖先“玩陶器”的历史已经有两万年了,捏个鼓风机并不算什么。

今天就带大家探寻一下万年以前的陶器,了解早期陶器的历史。

陶器的出现是新旧石器时代过渡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发明。

几十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一直在探究早期陶器起源问题,陶器的最早历史也一再被刷新: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陶器把世界陶器最早历史推到距今20000年。

下面就来看看早期陶器的历史。

中国万年以前陶器出土情况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最早陶片距今20000年位于江西万年县大源乡,发现于1961年,1993-2005年先后五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人工制品和动物骨骼等,其中早期陶器引起了学术界高度关注。

2009年,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对万年仙人洞陶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检测证实:仙人洞遗址出土陶器的年代可以早到距今2万年,被证实是目前世界上已发表陶器的最早年代。

▲仙人洞遗址出土复原陶器▲仙人洞遗址出土陶片玉蟾岩遗址最早陶片距今17000-18000年位于湖南道州寿雁镇,1988年发现,1993年和1995年两次发掘,出土早期陶片和两件可复原出陶器。

陶器质地粗糙,在低温下烧成,器壁厚,但厚薄不均,最厚处达2厘米。

主要成分是高岭土,烧成温度在400-500℃之间。

复原出来一件釜形器,圆口,口径31厘米,尖底,器高29厘米,内壁和器表都有印纹,可能是绳纹。

▲玉蟾岩复原釜形器庙岩遗址最早陶片距今约15000年位于桂林市南郊雁山李家塘村。

1965年发现,经三次发掘。

发现的陶片,厚胎、夹砂、疏松、烧制火候低,为灰褐色陶片。

▲庙岩遗址出土陶片甑皮岩遗址最早陶片距今11400-12500年位于广西桂林市南郊,1965发现,1973年、2001年两次发掘。

陶器(原始社会

陶器(原始社会

陶器(原始社会——魏晋南北朝)原始社会半坡类型器型:圆底、平底盆纹样:直线构成分类风格庙底沟类型器型:大口、小底、曲腹盆纹样:曲线构成流行地域:黄河中下游(河南、山西、陕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仰韶文化地位(意义):我国远古彩陶的代表人面鱼纹盆(半坡)赏析:圆形的人面被黑白图形分隔开来,显得神秘安详,代替耳朵的是一对呈三角形的鱼。

整个画面神秘奇特,妙趣横生代表作鹳鱼石斧图(庙底沟)赏析:造型因素在动感和神态的表现中负有勃勃生机。

彩陶石岭下型(与庙底沟相似)马家窑型波澜壮阔、循环往复、具有韵律、节奏分类半山型风格造型优美马厂型没有了精心制作的耐心马家窑文化流行地域:黄河上游(甘肃青海)地位(意义):上承仰韶文化,下接齐家文化。

代表作:舞道彩纹陶赏析:反映了当时生活情节,说明人们已初步掌握了形象的某些特征,而且能使用其表达一定审美及思想。

黑陶:流行地域:山东龙山龙山文化风格特点:“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有“蛋壳陶”之称。

奴隶社会(先秦)西周之前(包括西周):白陶器:陶质坚硬,质地精良,不易吸水,扣之发音清脆悦耳。

白陶、原始青瓷(原始青瓷)西周以后,至商周时期:印纹硬陶:坚固美观,制造简便。

商中期-战国:原始青釉(原始青瓷):陶器具备了瓷器的特点,是陶瓷史上的一个飞跃。

秦汉时期代表:秦始皇兵马俑特点:写实,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规模宏大,气势宏大。

秦朝风格:1、伟美2、较高的写实技巧——大而不空,远视其势,近观其质。

陶塑陶俑特点:数量巨大,出土范围广。

下层人形象,“视死如视生”的厚葬观念汉朝西汉:济南无影山:表现了西汉时期,地主阶级奢侈的生活,第一次发现杂技题材的陶俑代表东汉:四川成都天迥山:击鼓说唱佣:下层人形象,神态惟妙惟肖,有感染力。

魏晋南北朝越窑南方地区:浙江瓯窑↓婺州窑青瓷施釉均匀、明德清窑朗、雅致代表:青瓷莲花尊北方地区:河北景县封氏赏析特点:莲花尊上下仰覆两对莲花相对构成其优美形象,花瓣尖微微翻卷,显得皎洁、丰润、充满生机。

器以象制 观物取象——图解原始陶器器形发展

器以象制 观物取象——图解原始陶器器形发展

陶器的诞生对于人类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飞跃。

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距今有一万多年的历史。

古代先民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依据不同土质的特点进行筛选、研细、淘洗等处理,掺入细砂、贝壳碎末等制成适合烧制的陶土,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多种不同性质的容器。

1 原始陶器造型的演变原始陶器造型多样,最初的构造是以模仿为基本特征,这个特征源于环境因素的影响。

古代生产力较低,还停留在利用自然现有物质来加工改善生活的阶段,先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自然环境,他们在劳作中有意识地对自然物进行模拟和创造,制作了具有植物形态的原始陶器。

比如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变体纹葫芦形彩陶瓶(图1),现藏于西安半坡博物馆。

陶瓶细颈弧腹,模拟葫芦的形态制作而成,视觉上浑然一体。

还有兰州市王保城出土的条纹带盖彩陶罐(图2),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罐身似盂形,带盖,肩部四鋬,盖顶一鋬,通身黑彩,绘平行带纹、水波纹。

该陶罐形似瓜形,盖上器纽的造型像一根瓜藤,生动有趣。

在史前时期,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极为密切,在狩猎活动中先民可以获取丰厚的食物,在制陶时取诸动物的形体形象制成陶器的造型。

比如陕西华县太平庄出土的黑陶鹰鼎(图3),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陶鼎采用驻足站立的雄鹰造型。

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与足持平,并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形成鼎足。

鹰眼圆睁,喙部有力,呈钩状。

鼎口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紧密结合似背抱状,威风凛凛,栩栩如生。

此件陶鼎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实用性和造型性相得益彰,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

另有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红陶兽形壶(图4),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陶壶为一件酒器。

夹砂红陶质,通体磨光,施红色陶衣,光润亮泽。

整体呈猪形,圆面耸耳,拱鼻,张口,四足,短尾上翘,耳穿小孔,背装弧形提手,尾根一筒形注水口,可受水,嘴可注水,体肥壮。

腹部鼓起加大了容积,四足立起便于加热。

原始时期的陶器

原始时期的陶器

原始时期的陶器、图形文字与房屋设计一.原始时期的陶器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

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1夏代的陶器夏代陶器以泥质灰陶、夹砂陶较多,黑陶(包括黑衣灰陶)和棕陶次之,红陶已极少见。

还有少量白陶器。

主要器形有:作炊器的鼎、罐、甑,作饮器的觚,作食器的豆、簋、钵、三足盘,作盛器用的盆、瓮、缸,等等。

纹饰主要是篮纹、方格纹、绳纹,还有一些素面磨光或在磨光陶器表面拍印的回纹、叶麦纹、涡漩纹、云雷纹、圆圈纹等。

夏代陶器盛行在器表加饰数周附加堆纹、划纹、弦纹。

陶器造型方面的特征是:折沿平底、三底足、圈足为主,圜底器少量出现。

夏代陶器在烧成工艺上有些进步,出现了能产生更高温度的馒头窑:窑室呈圆形弧壁,并向上逐渐收敛,封顶隆起形似馒头,故名。

馒头窑可以提高陶器的烧成温度(火候)陶器的质量得以提高。

2商代的陶器由于商代历史长(一般认为有六百多年),文化面貌比较清楚,商代的陶器前后差别较大,陶瓷史家们往往把它分成三个时期来介绍:(1)商代早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较夏代为多,有少量红陶、棕陶和白陶,而黑陶、黑衣陶已很少见。

主要器形有:炊器类的鼎、罐、甑、鬲。

鬲逐代替鼎而成重要炊器。

饮器类的觚、爵,食器类的豆、簋、三足盘,盛器类的瓮、盆、大口尊缸,等等。

原始彩陶艺术的杰作——人面鱼纹彩陶盆鉴赏

原始彩陶艺术的杰作——人面鱼纹彩陶盆鉴赏
L —= 广 —l — ] 文f! —
螋 塞垡 堡 直
原始彩陶艺术的杰作
人 面 鱼 纹 彩 陶盆 鉴 赏
◆ 涂 师平 易 文 红
、 、 件 彩 陶 盆 是 儿 童 瓮 棺 的 棺
崇 活 半 在 阶 建 过 生 居 集 装 5. 9 8厘 米 。它 属 于新 石 器 时 代仰 韶 文 化 文 物 仰韶 文 化 流 行 一 种 瓮棺 葬 的
种 鱼纹装 饰是 他 们生活 的 写照 ,也 象征 着人 们期 盼富足 的美好 愿望 。
不 同本 质 和 规律 ,于 是 出现 了诸 如 从
鱼 纹 到 菱 形 、从 花 草 到 不 同的 弧 形 变 化 等各 种各 样从 写实 而 来 的抽 象。 因
对称 的 菱形 图案 装饰 , 富有律 动 感 ,充
满 了生 气。整体 图案 显得古拙 、 简洁 而
又奇 幻、怪 异。
( 者 单 位 : 波 博 物 馆 江 西 作 宁
宜 春市 博 物馆 )
此 ,可 以说 仰 韶 文 化彩 陶 纹 饰 的 发展 符合 人 类认 识世 界 的客 观规律 。 古 代 半坡 人 在 许 多 陶 盆上 都 画有
族保 护神— — 鱼神 。此 外 , 由于该人 面
鱼 纹 出现 在 天折 儿 童 瓮 棺 的 棺 盖 上 ,也
具 ,在 陶 坯 表 面上 绘 制 各 种 图 案 , 入
窑 经 火 烧 后 , 在 橙 红 的 底 色 上 ,呈 现 出 黑 、 红 、 白 等 颜 色 的 陶 器 。 彩 陶 工
பைடு நூலகம்
迅 囊 未 5

习 俗 ,把 夭折 的 儿童 置 于 陶 瓮 中 , 以
瓮 为棺 , 以 盆 为 盖 ,埋 在 房 屋 附近 。

中国文物鉴赏:陶器

中国文物鉴赏:陶器

小口尖底瓶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年)彩 陶。 1958年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 高 46.2厘 米,腹部两侧的环耳处系绳,汲水 时手提绳子将瓶置于水中,因瓶腹是空 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于水 中;注水约占瓶内容积2/3时,重心移到瓶 的下部,瓶子直立,瓶口便露出水面不再 进水。此瓶的 制作内含科学道理。先秦时 据此原理制造了 欹[qī]器。空的时候倾 斜,注入适量的水便直立起来,注水过量 时就又翻倒了。《荀 子·宥坐》说它“虚则 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古人用此 哲理来进行教育,告戒人们要谦虚谨慎, 不可自满。
大汶口文化(晚期) 黑陶镂孔高柄杯
该器侈口,深腹,圜形底 接高柄,圈足。高柄上有 七条联珠状镂孔装饰。器 壁较薄,类似蛋壳,器表 乌黑发亮。造型严谨规整, 装饰朴素大方,颇具特色。 反映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制 陶工艺达到了相当成熟的 阶段。时间约在公元前 2800年至公元前2400年。
商代夹炭黑陶鼎
新石器时代 彩绘陶鬲
辛店文化加彩大陶鼎
战国彩绘陶鴨形器
战国彩绘陶壶
汉代彩绘陶方壶
北朝彩绘陶牛车
黑陶
黑色陶器。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 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 址中,常有发现。尤其是4500年前中国新石 器时期山东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物。它是用 高温窦烟、渗碳的方法烧制而成,无釉而乌 黑发亮, 一般陶胎较薄,胎骨坚密,漆黑光 亮。最薄的黑陶,有“蛋壳陶”之称。
良渚文化红陶鱼鳍形足鼎
这件青浦县福泉山出土的陶鼎,是公元 前3100年至公元前2200年良渚文化的陶 器。腹下三足呈鱼鳍形 ,上刻数道直条 纹。
裴李岗文化红陶罐
马家窑文化红陶双耳罐
红山文化红陶罐
仰韶文化红陶塑人头壶

原始陶器

原始陶器

陶器——远古造型艺术的集大成者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农耕社会。

陶器在广义上包括所有经由人的创作,将粘土塑形,经火烧,并具有审美和实用功能的器物。

陶器的历史与人类文明几乎同步,它对不同时期人类生活都有一个具体的体现。

因为陶器具备三维造型,平面装饰和功能设计三种艺术语言,所以它是远古人类造型艺术的完整体现,也彰显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艺术精神。

一,陶器的三维造型——陶器与雕塑雕塑是三维立体的,它强调的是空间和体量。

人类在最初制作陶器的方法与早期雕塑手法相同,即手捏成型。

早期陶器主要是用于日常生活,大多是碗,壶等日常用品,但在造型上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一面。

比如四霸文化双足罐,大汶口文化狗形壶。

在功用方面也有用于审美和娱乐的器物,比如仰韶文化的陶塑少女像,陶猪,陶牛舍等等。

这些实物充分表明陶器在起初使用的是“塑”的语言,后世的杰出陶艺成就都是这一语言的延续和发展。

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汉代佛像,各类摆件,明器,玩具等等。

由于陶艺的出现比雕塑晚许多(人类雕塑活动始于打制石器的出现),因此它被视为雕塑艺术的延伸。

在后来的发展中,雕塑一直是陶艺的凭借语言之一,而陶艺也为雕塑拓展了材料空间。

由此看出,三维造型是陶艺与生俱来的特点。

二,陶器的平面装饰——陶器与绘画当人类把用于记事或象征的图形刻画,描绘在陶器之上时,绘画与陶艺的结合便开始了。

绘画是以线条为主要描绘手段的艺术形式,其最大特点是平面性。

在远古陶器中就出现了很多美丽的绘画纹饰。

有写实倾向的图案,也有抽象的几何线条。

写实倾向的杰出案例是仰韶文化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此彩绘陶缸外表呈红色,作直壁平底圆筒状。

陶缸外壁绘有一只站立的白鹳,通身洁白,圆眼、长嘴、昂首挺立。

鹳嘴上衔着一条大鱼,也全身涂白,并用黑线条清晰描绘出鱼身的轮廓。

画面右侧竖立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有编织物缠绕并刻划符号等。

白鹳的眼睛很大,目光炯炯有神,鹳身微微后仰,头颈高扬。

鱼眼则画得很小,身体僵直,鱼鳍低垂,毫无挣扎反抗之势,与白鹳在神态上形成强烈的反差。

原始社会陶器艺术发

原始社会陶器艺术发

一原始社会陶器艺术发展出现时间:新石器时代早期用途分: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分类陶质分:红陶灰陶白陶黑陶装饰分:素陶彩陶印纹陶拟形器陶造型:简单质朴半坡型纹饰:鱼鹿人面纹(直线斜弧三角折线)手法:分布在外观造型:外形优美陶庙底沟型纹饰:呈带状以带为美装饰面积增大手法:双关手法清晰地图底关系器造型:多样且大、饱满类马家窑纹饰:装饰带富有热情以水为主题型手法:有韵律感节奏感强、带强烈的视觉效果特造型:很有张力小而精致小口小底扩肩敛肩点半山型纹饰:很有张力手法:红黑相间造型:简单率意随行马厂型纹饰:圆点,菱形,网格组手法:有绘画效果典型纹样:1.几何图案。

2。

以水波为主,兼有圆点,菱形,网格组成典型造型:盘,碗,钵,盆,缸,瓮造料:挑黄土筛选陶造沉淀陶器制作造型:捏制里衬造型泥挑盘筑轮制阴干磨光与装饰烧制:堆烧窑烧马家窑文化(甘肃青海黄河上游)陶器文化仰韶文化(山西河南河北山西黄河中游)地域分布大汶口文化(鲁西南苏北一带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太湖平原杭州湾地区)1由不固定到固定; 2由不整齐到整齐3由不对称到对称造型4由在立体器表进行可触性的雕琢演变5在平面物体进行可饰性的绘画6由简单的样式到复杂发展条件:1基本条件: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稳定生活人们有闲暇时间去试验制陶器,而陶器又使生活更稳定舒适,这样陶器就产生了。

2客观条件:人们偶然编制物上涂了泥巴经过风干或烧纸变成陶器于是受到启发直接用黏土塑造成为容器在经过焙烧便成为陶器。

重要遗存作品:1、甘肃三坪村(马家窑类型的连环纹彩2、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缸(人面鹿纹盆、鱼蛙纹盆、双人抬物纹彩陶盆,舞蹈纹彩陶盆。

)原始美学风貌:生动活泼自由舒畅淳朴天真一排生机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的美丽。

造型:里衬造型法;泥条盘筑法(自由、省料,厚薄均匀)陶器的绘画题材有:人物鸟类动物各式图案美术史意义: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彩绘一般都在器物的外部。有一部分彩绘是陶器烧成后再绘声绘色上 去的,所以彩色较易剥落。有的彩绘前先在陶器表面施工一层白色或红 色陶衣。彩绘丰富且别具风格,有圆点纹、圆圈纹、窄条纹、三角纹、 水波纹、菱形纹、漩涡纹、弧线纹、连弧纹、花瓣纹、八角星纹、平行 折线纹、回旋勾连纹、带状网纹等。器形也多有特色, 主要有鼎、豆、 尊、单耳杯、高柄杯、觚形杯(三足高柄杯)、高岭罐等。早期以红陶 为主,晚期灰黑陶的比例上升,红陶烧成温度达1000℃,白陶约为900℃。 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以三足器、平底器、圈足器为多,这也是一个重要特 征。

❖ 甑(汉语拼音zēng)是 中国的蒸食用具,为甗 的上半部分,与鬲通过 镂空的箅相连,用来放 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 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

❖ 甗(汉语拼音:yǎn, 粤音“演”)是中国 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 可分为两部分,下半 部是鬲,用于煮水, 上半部是甑,两者之 间有镂空的箅,用来 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2.陶器起源时间及制陶技术
1)时间: 我国现存最早的陶器残片出土于南方地区的一些洞穴居住 遗址中,据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约9000—10000年左右。
2)制陶技术:大致有捏塑法与贴敷法。
泥条盘筑法:将拌制好的粘土搓成泥条,从器底起依次将泥条盘筑 成器壁直至器口,再用泥浆胶合成全器,最后抹平器壁盘筑时留下的沟 缝;或进一步一手在器内持陶垫或卵石顶住器壁,一手在器外持陶拍拍 打,使器壁均匀结实,然后入窑烧制。
半坡文化变体鸟纹盆
彩陶几何纹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半坡类型,高16.4cm,口径37.4cm。
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质红陶。 口沿及外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纹饰,口沿 上描绘以点定位的水波纹,腹部描绘两 层三角形几何纹,两层三角形纹饰的大 小及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可能是由 鱼纹逐渐抽象演变而来。此彩陶盆的造 型和纹饰具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 类型(约公元前4800~前3900年)彩陶 的典型特征。
马厂类型彩陶纹样较粗糙,有在红色陶衣上面施红、黑二色绘制的彩陶。 纹饰有人形纹、目形纹、云雷纹、三角纹、方框纹和蛙纹等
马家窑类型网鱼纹碗
彩陶钵,高9.6cm, 口径21.3cm。
钵敛口,折沿,鼓腹, 腹以下渐敛,小平底。 橙黄色泥质陶,表面打 磨光滑。钵内、外及口 沿均以黑彩描绘纹饰。 钵内饰以底为中心的漩 涡纹,外壁为波浪纹, 口沿为三组菱形网格纹。 此器造型饱满,图案线 条流畅,是马家窑类型 彩陶的典型器。
半山类型锯齿纹壶
4.大汶口文化陶器 大汶口文化,因1959年发掘的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 和宁阳县堡
头村墓地(遗址和墓地隔大汶河相对,实际上是一个遗址的两个部分) 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江苏北部。距今为6千至4千多年,大约经过 了两千年发展。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以手制为主,晚期有慢轮修整和轮制 陶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器为主,有灰 陶、黑陶器和少量白陶器,还 有青灰、褐、黄,等等。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很重视器表的处理,绝大部 分泥质陶都经过磨光,部分细砂陶也曾加以打磨纹饰陶器和红陶衣和彩 绘外,还有划纹、弦纹、篮纹、镂孔圆圈纹、弧线三角纹以及附加堆坟 等。大量镂 孔的出现是大汶口陶器的一个显着特点。镂孔形状有三角、 圆形、文形、长条形、菱形等几种,主要见于豆和高柄杯上。大汶口文 化的彩陶数量不多,但很多有自己的特色:彩色有红、黑、白三色,有 的三种用于同一器物上。
鱼纹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中的常 见纹饰,著名的西安半坡人面鱼纹彩陶 盆描绘的就是一个人脸口衔鱼的形象, 可见鱼和半坡人们生活的联系。
庙底沟类型彩陶花瓣纹盆
3.马家窑文化陶器
马家窑文化,以1924年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而得名,距今约5 千年。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彩陶特别发达,均为手制。 器形有碗、钵、盆、罐、壶、瓮、豆、瓶、盂、杯、尊等,在造型上有 自己显着的特点。夹砂陶的表面多饰以绳纹,少数饰有数道平行、折线、 三角或交错的附加堆纹,泥质陶绝大部分都有彩绘,而且常在某些器物 (如碗、豆、钵、盆)的里面也绘以花纹。红陶的烧成温度为760--
型制品薄如蛋壳,有蛋壳陶之称。另一类则胎为红色或灰色,仅器物表 皮为黑色,习惯称为黑皮陶或黑衣陶。
5、白陶:古代的白色陶器,器物表面和胎质都呈白色。我国新石器时代已 经出现,以长江流域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距今约7000年左右)所出的刻 文白陶为最早,此外,大溪文化亦有发现,黄河流域在仰韶文化晚期遗
仰韶文化的陶器是以彩陶为其特征的。彩是在陶器未烧以前画上去的, 烧成后彩纹固定在陶器表面不易脱落。仰韶文化彩陶的烧成温度在900-1000℃之间。彩绘以黑色为主,亦兼用红色。有些地区如豫西一带,在彩 绘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的陶衣作为衬底,以使彩绘出来的花纹更为鲜明。 仰韶文化彩陶的花纹主要是花卉图案和几何图案,也有少数动物图案。这 些花纹多装饰在细泥红陶钵、碗、盆和罐的口部、腹部。彩绘原料赭红可 能是赭石,黑色可能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红土,白彩可能是一种配入熔剂 的瓷土。彩绘工具可能是毛笔。
外,如陶双耳罐或小口瓶也可能用作汲器。 2.炊器,有罐、鼎、鬲、釜、甑、甗 、灶等。 3. 饮器,有鬹、 盉、爵、角、觚、杯等。 4.食器,有碗、钵、豆、簋、盘等。 5.盛贮器,有壶、罐、瓮、瓶,尊、盆、缸等,其中有些是粮谷等固
体物的储存器,有一些则为酒、水之类液体物的储存器。

古代煮饭用的炊器。 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 沿外倾),有三个中空 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轮制法:是在盘筑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制陶技术,它借助于称为 陶车的简单机械对陶坯进行修整。
二、陶系
1.红陶:是陶土中含有一定量铁的化合物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红陶有 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手制陶器,以夹砂粗红陶 为主。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马家浜文化、甘肃仰韶文化的马家窑类 型、大溪文化以及东南地区的山背文化等都以红陶为主。在新石器时代 晚期文化中,红陶一般不占主要地位,如山东龙山文化、中原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石峡文化等。
裴李岗文化
(距今8000年)
磁山文化红陶盂
2.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陶器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主要分布
于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和甘肃东部,而以关中、晋南、豫西一带 为其中心地区,距今约7千年至5千年,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表历程。仰韶 文化的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灰陶比较少,黑陶更罕见。有的 遗址还发现过少量近似白陶者,质料可能是瓷土。(请注意,质料为瓷土 而仍为陶器,这是以后区分陶与瓷时要详讲的问题。)仰韶文化的陶器在 装饰上已比磁山、裴李岗文化陶器讲究,主要有磨光、拍印和彩绘等几种。 纹饰以线纹和绳纹为主,篮纹、划纹、弦纹、附加堆纹等次之。
址、甘肃仰韶文化半山类型遗址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
有出土。白陶一般均用瓷土和高岭土作为制陶原料,由于其烧成温度仅 为1000℃左右,器物并未烧结,因此不能成为瓷器。白陶胎质含铁量一 般在2%以下,部分学者认为,这是呈现白色的关键所在。
三、陶器的器类与组合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主要是日用器皿,按用途可分以下几类: 1.汲器,如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瓶,大汶口文化的背水壶 等。此
2)磁山文化,1976年发现于河北武安县磁山。距今亦约8千年。磁山文化 的陶器绝大部分是夹砂红褐陶,其次为泥质红陶,也属于手制,烧成 温度与裴李岗陶器相近。器表多为素面或略加磨光,纹饰有划纹、篦 点、指甲纹、细绳纹、乳钉纹、席纹,等等。器形较多,有碗、钵、 盘、壶、罐、豆、盂、四足鼎等。磁山还发现了一片红彩曲折纹陶片, 这是我国迄今最早的彩陶。

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 簋的形制很多,变化较 大。

古代酒器,用青铜制成, 多为圆口,腹部较大, 三足或四足,用以温酒 或调和酒水的浓淡。
汲器——小口
食器——豆
盛贮器——壶
四、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一)——黄河流域的陶器
1.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
1)裴李岗文化,1962年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发现而得名,距今约8千年。 裴李岗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有泥质和夹砂两种,均为手制,器壁 厚薄不匀,烧成温度为900--960℃。器表多为素面,少数有划纹、篦 点纹、指甲纹、乳钉纹等。器形简单,仅有碗、钵、罐、壶、鼎等几 种。
仰韶文化的陶器造型美观适用器形丰富,有杯、钵、碗、盆、罐、瓮、 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底座等,以小口尖底瓶最有特色。
由于延续时间长(两千多年),分布范围广,仰韶文化可细分为北首 岭、半坡 、庙底沟、西王村、后岗、大司空村、秦王寨等类型,各类型 的陶器在某些器形和彩陶花纹上还表现出一些特点和一定差异。
1020℃,彩陶为800--1050℃。
马家窑文化分布区域广,可以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 四个类型。四个类型的彩陶各具特色。
马家窑类型彩陶:制作精细,以黑色彩绘较多。彩陶纹样有条带纹、圆点 纹、弧纹、波纹、方格纹、垂幛纹、线纹、人面纹、蛙纹和舞蹈纹等
半山类型彩陶也以黑彩为主,但兼有少量红彩,构图复杂,纹样有螺旋纹、 菱形纹、圆圈纹、葫芦形纹、三角纹、编织纹、连弧纹、网文和锯齿纹 等。
4.黑陶:黑色陶器。陶器的颜色和陶土的成分以及烧成气氛有一定关系。陶 土中含有一定量铁的化合物多它起着助熔的作用,能降低陶器的烧成温
度,在不同的烧成气氛中,能使陶器呈现各种色泽,黑陶即是在强还原
气氛中进行渗碳烧成的,和以氧化气氛烧制的红陶及以弱还原气氛烧制
的灰陶相比,黑陶标志着陶器烧成技术的更加进步。它有两类:一类是 胎和器物表皮都呈黑色,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汉口文化)山东龙山文 化、中原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马家浜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其典
陶瓷器鉴赏
主讲人:孙赵君
第二讲 原始陶器鉴赏
一、陶器的起源
1. 产生背景: 陶器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原始社会中由采拾经济向生产经济发展的
产物:首先,陶器不能在流动的生活中产生,人们学会建筑房屋、过定 居生活是前提条件。其次,粮食需要加工成熟食,这就需要加工的容器。 第三,人们在实践中已经掌握了使用和控制火的能力,了解了泥土的特 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