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解说词第8集
《鉴史问廉》的观后感

《鉴史问廉》的观后感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衰。
近日来再次观看八集纪录片《鉴史问廉》,重温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更迭,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洁文化的力量。
如今恰逢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公司一如既往的宣导廉洁正能量,学习《鉴史问廉》,第二次观看较第一次观之则感受更深,更觉震撼。
从《兴衰之思》中思考"廉则兴,贪则衰"的真谛――廉洁和腐败,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从《清官之念》中感知"青天文化,清官情结"的力量,为官正直才能一心为公;从《清浊之辨》中辨识清浊是非,坚信正义可以迟到,却从不会缺席;从《道德之择》中学习"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清慎勤"的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从《文化之力》中感受民众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从《律令之矩》中观吏治清明对国家的影响,对制度心存敬畏之心;从《制度之重》中见识历朝历代的监察制度,见识历朝历代在遏制腐败和滥用权力上做的种种努力和尝试;从《千秋之评》中领略历史的重量,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清官廉吏,他们为官清廉,执法公正,一直受到人们的景仰。
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忠于职守,报国为民,清正廉明,惩恶扬善。
古往今来,清正廉明是官员的政治道德理想,也是老百姓对清官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期待。
由此可见,廉洁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为官者清廉与否是兴衰更迭的直接诱因。
在CC汽车工作十余载,从入职至今,深受公司廉洁文化的影响。
学习《鉴史问廉》以来,深有对文化的传承之感。
廉洁,是CC汽车的企业文化支柱。
《廉洁体系制度》是CC汽车员工的行为准则,自2008年正式颁布实施至今已整整七年时间。
该制度严明清晰,在打击腐败维护员工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史问廉解说词(全1-8集文字实录)

鉴史问廉解说词(全1-8集文字实录)鉴史问廉解说词(全1-8集文字实录)1·兴衰之思·内容简介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
一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转瞬之间就化为历史陈迹。
古代廉政建设与惩贪措施曾经有效地刹住了腐败现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一些青史留名的盛世。
盛世的出现有赖于胸怀天下的君主励精图治,和官员的清廉干练。
奋发有为的君主和贤明的大臣们胼手胝足,齐心协力,开创了一个个传诵千古的盛世。
但是,当一个王朝走向衰败的时候,官场的贪污腐败总是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全面战乱和改朝换代,盛世又被乱世所吞噬。
孟子曾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描述这一现象。
在历史上,对?人亡政息?的叹息,体现出了古人对此的反思。
面对这种治乱循环的历史现象,解读历史或许有各种答案。
但是,一条始终不变的规律一再显现,那就是?廉则兴,贪则衰?。
贪腐不会导致一个王朝迅速衰亡,但一定会导致这个王朝灭亡。
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解说词(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清晨,刘春迎带领考古队员,来到了开封城摞城考古现场。
经过两年多的挖掘和清理,清代的开封城墙已经显露出来,在它的下面,还依次掩埋着明代的开封城,金朝卞京城,北宋的国都东京城和唐代的汴州城。
由于战乱和黄河水患,两千多年来,开封曾经多次被掩埋在黄河的泥沙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城摞城景观。
在乱世与盛世的更替之中,毁灭与重生的命运在开封城反复出现,治乱循环的历史印记就这样被保留了下来。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如同一幕剧情重复,缺乏新意的戏剧,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
一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转瞬间就化为历史陈迹。
那么?历朝历代兴亡更迭的逻辑在哪里呢?(片名):第一集兴衰之思解说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这座巨大陵墓,就是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秦始皇陵。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即位不久,就开始动工修建这座陵墓。
鉴史问廉,激浊扬清树正气——《鉴史问廉》策划、河南省纪委常委

纪委觉得开展这项工作正当其 时, 同时 , 随着打老虎拍苍蝇
的常态化 , 人民群 众对反腐倡廉的文艺作品关注度非常高 , 期望一些高 水平、 高 质量的廉政文化题材作 品问世 。 所以 省纪委就联合中央电视台和省新闻出版广 电局 、 河南 电视台
一
起, 来打造一个大型的文化纪录片—— 《 鉴史问廉 》。
额等等 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付静 : 给 我印象最 深刻的是 在内乡县衙 的三省堂 上 ,
 ̄ I R S T S H Q l i  ̄ /1 2
F I R S T S HOW 2 0 1 5 年1 月 号
央视网: 请问, 廉政和历史兴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心 修身 这 样 的 一 些 思 想和 做 法 。 正 是 在 这 样一 个背 景 下 , 省
有这样一 副对联 , 叫 “ 吃百姓 之饭 , 穿百姓之衣 , 莫道百姓 可欺 ,自己也是百姓 ; 得一 官不荣 , 失一官不辱 , 勿道一 官 无用 , 地方全靠一官”。 这副对联很好地说 出了官与民的关 系, 说出了一个官员在地方治理上面的作用, 说 出了一 个官 员对老 百姓 , 要尊重 、 爱护 。过去叫爱 民如子 , 也 有的叫抚 民如伤 , 就是说对老百姓要像对 自己的伤 口一样 , 那么用心 那么细致地去呵护 。 央视 网:中国的哪座城市最能看 出王朝的兴衰?请您 向 我们推荐一个这样的城市。
来惩治腐败 , 党风廉政建设和党风政风民风都有了非 常好的 变化 , 成效非常显著 。 新一代领导集体在重视惩处 的同时也
非常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工作 , 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还
提 到要积极借鉴历史上优秀的廉政文化, 来提供拒腐防变和 抵 御风 险的能力 。 王岐山同志也讲 , 我们要从古代的廉政文 化里面汲取为政以德、礼法相依 、 德主刑辅 、 治权 管吏、正
正道沧桑——《鉴史问廉》诞生记

船 T 仍 2 2
F I R S T S HOW 2 0 1 5 年1 月 号
更是不 辞辛苦 ,三次亲 临机房和 我们一 起逐个镜头 、逐 帧画面的 琢磨定 夺 。每次将八 集的片子全
片的可行 性 、现实性 。在会上 ,我们 介绍 了 《 鉴史问廉 》 ( 原名兴 衰之道 )的初步设想和基本 框架 。大家对我' f i ] R 9 , 创意 及框架给予充分肯定 ,一致认 为 ,以历史传统文化 为
基础 创作一部纪录 片具有很 强的现 实意义 ,它将成为我 国 第一 部廉政文化方面的大型纪录 片 ,时下推 出,非常有必 要 ,非常有价值 。同时 ,河南省 纪委和河南电视台能联手 实施 这么大的工程 ,也非 常契合党的十八大精神 ,很有远 见 ,很有 魄力 。 作为一位省领导 ,尹晋华书记百忙之中参加一个节 目 的策划会 ,并定下主题和方 向 ,这对我们创作者来说就像 在茫茫的大海 中竖立了一盏航标 灯 。依据这个指导思想 , 我们 逐步理 出一 个清 晰 明确 的框架 ,用 八集 的篇 幅 、从 八个方面 来阐述廉政 的内涵 ,五易其稿 后 ,2 0 1 3 年4 月7 日,本片正式开机 。开机仪 式上 ,尹书记在立意要高之后
首播关注
正道沧桑
《 鉴史 问廉 》诞 生记
新 闻中心专题部 李青春
又提出 “ 两高 ” :制 作水准要高 ,要达到 国内纪录片制作 的最高水准 ;播 出平台要高 ,要有全 国概念 ,一定要在央 视播出 。带着这样 的嘱托 ,我们摄制组踏上了征程 1
《故宫》(解说词)第八集 故宫藏玉

《故宫》(解说词)第八集故宫藏玉十二集大型纪录片《故宫》(解说词)第八集故宫藏玉2010-11-19 22:50这是一块玉璧,它默默立在这里已不知有多久了,它直面的是养心殿,那是清朝皇帝办公居住的地方,皇帝坐在宝座上处理政务的时候,时时可以看到对面不远处的玉璧。
这块玉璧取“面壁”的意思,它时刻提醒着皇帝要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
孔子在《礼记》中写道:君子比德于玉。
玉曾经成为中国人道德标准的象征。
当玉器进入皇宫之后,便在这个宫殿里拥有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它在很多重要的场合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皇帝将赠给英王的第一种礼物托我转送,这个礼物的名字叫如意,是一种长一英尺半的白色石头,上面刻着花,中国人认为这个礼物非常名贵,而我则以为这东西未必值钱。
”写下这段文字的人叫马戈尔尼。
在公元1793年,也就是大清乾隆五十八年8月1 0日清晨,这位叫马戈尔尼的英国特使受到中国皇帝乾隆的接见。
双方在这次接见中互赠礼品。
乾隆皇帝将一柄白玉如意赠送英王,又分别赠马戈尔尼与副手绿色玉如意。
在接见仪式后对各宫殿的参观中,马戈尔尼对富丽堂皇的宫殿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他发现每一殿的宝座旁也都放置一件玉如意,“形状与赠给英王的相似”。
马戈尔尼虽然知道如意喻含和平与兴旺的祝福,但他未必知道这种被他认为并不值钱的美丽石头,在中国人眼中,却十分珍贵,并有着非凡的价值。
石之美者为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赋予这些美丽的石头独特的喜爱。
玉石精致而灵动,温婉而含蓄,与东方人的气质极为吻合。
一块玉石的形成据说要经历百亿年之久,凝聚着天地万物的精华。
在紫禁城中,最能体现玉的尊贵价值的器物就是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的皇帝玉玺。
这里是交泰殿。
是紫禁城内廷后三宫之一,清朝皇帝使用的25方宝玺曾收藏于此,其中的23枚宝玺都由玉石雕刻而成。
在紫禁城建成后的五百多年时间里,这里总会重复发生这样的故事。
一个神秘的人,携带着一个神秘的包裹,要求进宫献宝,他们都宣称自己找到了传说中的秦朝传国玉玺。
《鉴史问廉》八集纪录片观后感600字3篇教学内容

《鉴史问廉》八集纪录片观后感600字3篇《鉴史问廉》八集纪录片观后感600字3篇《鉴史问廉》八集纪录片观后感600字1篇央视大型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通过拍摄跨度几千年的廉政文化史,通过一个个生动警醒的故事,展示在历史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观:"廉则兴,贪则衰"。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通过讲述保存在史书中的清官和贪官的典型故事,探寻中国廉政文化背后的历史逻辑,并探求中华文明战胜一次次危机而不断浴火重生的历史文化密码。
众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从先秦典籍《周礼》中提出的"六廉"概念,到魏征、包拯、海瑞、张养浩、孙嘉淦等清官廉吏的不断涌现,廉政文化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
梳理这些丰厚的廉政文化资源,对于雷霆反腐的当下而言,不无现实意义。
我们一直在说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希望他们自身所处的时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能吏来守护他们,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一位村支书,一个街道办的主,一位厂长,只要是能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实实在在的问题,他们都会在不知不觉、无声无息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国人有一种对历史的虔诚感和敬畏感,历史有终极审判的功能。
历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终极性审判的能力,能够对人间是非做出公正的终极审判,使善恶最终各得其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千秋盛代,中华五千年文化中,记载了太多清官和贪官的故事。
这些故事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我们学习的典范和引以为戒的典型,我们需要从这些历史故事中了解廉政文化的历史逻辑,更要提醒现在的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为官之人,要做到廉政为官,执政为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观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
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就要把反腐当为责任,让清官成为新常态。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导读:本文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第八集千秋之评内容简介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国人有一种对历史的虔诚感和敬畏感,历史有终极审判的功能。
历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终极性审判的能力,能够对人间是非做出公正的终极审判,使善恶最终各得其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历史是古代中国为官者和读书人心中的“上帝”,是他们在一生中最为倚重的精神支柱。
文天祥曾有这样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国历史上传统读书人都看重能够刻诸青史的德行、功业和言论,因而也就在终极价值上把历史看得高于现实,坚信历史终将裁决现实,评品现实。
《千秋之评》将通过讲述保存在史书中的清官和贪官的典型故事,探寻中国廉政文化背后的历史逻辑,并探求中华文明战胜一次次危机而不断浴火重生的历史文化密码。
解说词(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这座位于陕西省乾县的陵墓,就是埋葬着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乾陵。
1000多年来,乾陵神道东侧这块巨大的石碑引起了无数中国人的注意。
因为,这块石碑上竟然没有刻一个字,这是一块无字碑!有人认为,碑上无字,是武则天有意让后人和历史去评价自己的功过是非。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像武则天这样敢于打破历史常规的一代女皇,还是千千万万的官员和士大夫,都要面临百年之后历史这块无字碑的最后评价,以至千秋万代,最终成为盖棺定论。
几千年来,无论是皇帝还是各级官员,大多在历史的如椽之笔面前心存敬畏。
在岁月的长河中,历史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据说,晚年的孔子,在周游列国之后回到故乡鲁国,开始着手整理编撰这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伟大著作。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他为什么要编写《春秋》这部书,孟子讲了,在春秋那个时候,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孔子很害怕,这个社会这样下去怎么办?他就作了《春秋》这部书,要让这个上面的人接受历史的审判。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鉴史问廉》观后感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唐太宗早已陈述过这样的道理,而在社会主义的今天,这句话的内涵也毫不过时。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第七次集体学习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8集纪录片《鉴史问廉》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
这部纪录片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
该片主题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此片的问世更具现实意义。
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可谓源远流长。
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提出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
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
可为何在古代社会仍是廉者少、贪者多?我认为这是人们虽有美好的愿望,可没有一套能行之有效的制度来确保扬廉抑贪,使得廉政只成为一种口号。
因此,我党的廉政建设需要思想、制度和监督上的三重保障。
一是以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先导,夯实勤政廉政思想基础。
加强廉政教育,组织广大干部开展警示教育,让干部知道危险、查找风险、不敢冒险、力求保险。
突出示范教育,开展一把手讲廉政党课活动,加大对各级干部身边勤政廉政典型的宣传力度,形成典型示范带动的良好氛围。
对勤廉兼优、实绩突出的先进典型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正确导向,使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把廉政教育入脑入心。
二是以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为根本,努力构建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
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在部门之间合理分权,防止一些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在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合理分权,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于个别人或少数人手中。
同时,规范自由裁量权的使用,缩小自由裁量空间,消除腐败隐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总录制:尹晋华、赵素萍、胡占凡出品人:胡占凡、李建社、朱夏炎篆刻:付静、赵景春、王少春总监制:胡恩、刘建新、陈敬如监制:魏斌节目监制:周艳、史岩、陈晓卿、石世仑总编导:刘建新、李青春(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这座位于陕西省乾县的陵墓,就是埋葬着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乾陵。
1000多年来,乾陵神道东侧这块巨大的石碑引起了无数中国人的注意。
因为,这块石碑上竟然没有刻一个字,这是一块无字碑!有人认为,碑上无字,是武则天有意让后人和历史去评价自己的功过是非。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像武则天这样敢于打破历史常规的一代女皇,还是千千万万的官员和士大夫,都要面临百年之后历史这块无字碑的最后评价,以至千秋万代,最终成为盖棺定论。
几千年来,无论是皇帝还是各级官员,大多在历史的如椽之笔面前心存敬畏。
在岁月的长河中,历史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片名):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据说,晚年的孔子,在周游列国之后回到故乡鲁国,开始着手整理编撰这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伟大著作。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他为什么要编写《春秋》这部书,孟子讲了,在春秋那个时候,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孔子很害怕,这个社会这样下去怎么办?他就作了《春秋》这部书,要让这个上面的人接受历史的审判。
”解说词:在后来的岁月中,《春秋》的作用和影响早已超出史书的范围。
在这部书中,用于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语言非常简练,但是几乎每句话都有明确的褒贬之意,这种“字字针砭”的独特文风,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成为历代史家效法的经典。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242年这部春秋史,把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邪说暴行,把它记下来了。
他每个字都有褒贬,什么事情是错误的,什么事情是正确的,我们看一部《春秋》全部都有。
所以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
”解说词:从孔子修《春秋》开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历史学具有了记录历史事实和辨明是非、评判历史人物的双重职能,史学和史官承担起了价值评判和终极审判的功能。
在孔子修《春秋》300多年后,历史学家司马迁在编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的时候,特意开设了《循吏列传》、《酷吏列传》和《佞幸列传》,为清官廉吏和贪官污吏分别作传。
那么,被司马迁记入史册的第一个清官是谁呢?河南省淮滨县期思镇,一个不为人知的小镇,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楚国名相孙叔敖就诞生在这里。
淮滨县文广新局的尤新峰对这个人物充满了兴趣,早在2003年,他就开始搜集有关孙叔敖的历史典故。
河南省淮滨县文广新局尤新峰:“这个拓片,它主要是介绍孙叔敖生平事迹的一个碑,他的生平介绍主要来自于司马迁《史记》里的循吏传。
”解说词:流经河南省固始县的史河,是淮河南岸最大的一条支流。
春秋时期,这段河流洪灾频发,百姓们常常流离失所,生计无着。
于是,孙叔敖变卖了自己的家产,率领民众在史河安闸筑坝,引水灌溉农田。
经过改造的史河,直到今天还在造福着当地的百姓。
公元前601年,楚庄王任命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国相。
在孙叔敖的悉心治理下,楚国迅速发展成为当时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尽管对国家有着巨大的贡献,但孙叔敖却过着简朴的生活,家里没有积蓄,死后儿子只能依靠打柴为生。
在司马迁的笔下,循吏是仁厚爱民,清正廉洁,严守法纪的官员。
那些用酷刑峻法统治百姓,以凶狠残暴著称的官吏则被称为酷吏。
那些无才无德,恃宠骄横而为祸一方的官员则被称为佞幸。
自此,为清正廉洁的官员和贪官污吏分别作传就成了中国古代编撰国史的一个传统。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万民景仰的清官,还是千夫所指的权奸贪恶之辈,在百年之后都会面临历史的评价,成为后世景仰或唾弃的对象。
历史上,许多清官廉吏在身处逆境的时候总是坚信历史会给自己一个公正的评价,带着这样的信念,他们坦然面对自己的命运。
公元147年岁末,一天,东汉帝国的首都洛阳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之中,兴奋的百姓们走上街头,迎接一位官员的出狱。
这位官员就是担任太尉的李固,因为反对外戚梁冀专权祸乱朝政,这一年11月,李固被梁冀诬陷入狱。
不过,让这位在《后汉书》中被称为“跋扈将军”的梁冀没有想到的是,李固的下狱,在洛阳城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数十位大臣戴着铁铐木枷在朝廷上为李固辩护,准备与李固一块坐牢。
于是,李固从牢里被放了出来。
但是,看到这位清廉耿直的大臣在百姓中享有如此之高的声誉,梁冀恼羞成怒。
于是,刚刚出狱的李固再一次被捕入狱。
在遇难之前,李固给朝廷中屈服于梁冀的几个大臣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被后世的史官记入了正史之中。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卜宪群:“这封信是写给胡广等人,其中就说到现在国家这么艰难,如果说在这样一种局面下,还不作为的话,历史、史学家今后会做一个公正的裁判的。
”解说词:在李固的这封绝命书中,人们看到的是他对历史公正性的强烈信念。
在李固看来,当朝政败坏、贪腐横行的时候,有责任、有修为的官员如果不挺身而出,一定会被后世的历史学家记入史书,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而舍生取义、以身殉道,远远胜于苟且偷生。
10多年后,公元159年,把持朝政20多年的梁冀被皇帝下令灭族。
但是朝政的腐败已经无法挽回,李固所担心的东汉王朝衰败的命运再也无法扭转了。
东汉王朝灭亡之后,历史学家范晔将李固和梁冀的故事写入了《后汉书》,成为后世官员们的镜鉴。
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历史记载它其实一个很重大的功能,就是我们今天的新闻功能,它有舆论监督功能,他舆论监督不是当时,它是延时的,身后的,想建功立业的人的永恒就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北京大学副教授赵冬梅:“历史其实本身是一种记述,它是有力量的,它的力量就是道德的褒贬,是在未来你的历史形象是什么样的,但是前提是说这个历史记载要真实,要正义。
”中央党校教授王杰:“也就是把道德,把道义放在首要位置。
”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要注意气节,要注意门声,门声就是这个门厅的声誉。
”解说词:中国人对历史的理解,从来就不是只存在于史书的记载,它还存在于口口相传。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在中国人的情感里,它是另一部史书。
1999年,吴启民第一次听说了召公的故事,听到了《诗经·甘棠》这首古老的诗歌,从此,他的生活和甘棠树融合在了一起。
2001年,吴启民来到三门峡市黄河边,在汉代召公庙的遗址上修建了这座甘棠苑。
(同期声·吴启民):“这棵树和召公,召公是廉政之祖,它这棵树就是清风之源。
”解说词:《诗经·甘棠》被称为千古去思之作,纪念的是西周时期一位勤政爱民的官员召公。
召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名叫姬奭。
文王病逝后,召公辅助周武王灭商。
周成王时,召公与周公分陕而治。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下乡视察的时候,地方官吏要老百姓把房屋腾出来让他休息,烧茶备饭招待他,召公说:“不劳一身,而劳百姓,不是仁政”,就在甘棠树下办公,倾听百姓的诉状,解民之忧。
史称“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这种大爱,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连成一片,所以老百姓披其德,这身上都有他道德教化的光泽,悦其化,本来这老百姓不是这么好,不是这么完美,这么善良的,教化,教化,把他教化了,老百姓觉得我么受了他的德教,被教化成了这样,都非常高兴,那么在他死了以后,思其人,人不在了,想念他,敬其树,因为他有一个东西留下来了,就是一棵树,就是一棵棠树。
”解说词:后人为了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也留下“甘棠遗爱”、“甘棠之思”的成语典故。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中国这种圣贤和道德之教,我觉得他比宗教起的作用还要大,中国严格来说不是一个宗教国家,我们不是靠宗教,而是靠道德、正义、公道我们来引领社会的,我觉得他是高于宗教,具有更高的一种力量。
”解说词:72岁的陆光荣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又有了一个新的工作,编写《钱清镇志》。
绍兴钱清镇退休教师陆光荣:“刘宠清廉,而出钱清这个地名,所以这个地名我们要把它记录。
”解说词:作为汉室宗亲,刘宠没有生在大汉的盛世,做官时正赶上了东汉最黑暗的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
朝廷官员的贪腐,横征暴敛已成为一种最常见的现象。
浙江会稽山的老百姓朴实拘谨,常年被官吏欺诈。
百姓不堪其扰,纷纷遁迹于深山老林。
刘宠担任会稽太守后,简除烦苛政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为,兴修水利,发展农桑生产,使郡中秩序井然。
刘宠离任,两袖清风。
几个住在若邪山山谷的老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每人带了100文钱,前来为他送行。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卜宪群:“并且想挽留他,说你在这里为政的这段时间,我们老百姓很安宁,夜不闭户,狗不夜吠,说明会稽这个地方老百姓的生活非常的安宁,有的老百姓说,我很多年都没有见到官吏了,在我国封建社会,见不到官吏就表示他是一种日子过得好,幸福。
”解说词:盛情难却,刘宠在老人们的百钱之中挑选了一钱之后,与老人们依依惜别。
出了山阴县界,刘宠把这一枚钱投入到西小江中,将这枚绍兴百姓赠予的铜钱又留在了绍兴。
后人传说,这段江水自从刘宠投钱后,就更为清澈了。
后来,绍兴人把这段江更名为“钱清江”,还建了“一钱亭”、“一钱太守庙”。
绍兴钱清镇退休教师陆光荣:“实际上就是崇拜清廉,我们希望这种问题让后人去评,让他们去理解。
”解说词:岁月流逝,72岁的退休教师陆光荣还在找寻着东汉太守刘宠曾经在绍兴的经历。
开学了,镇中学的初中生们和往届一样,召开了主题班会,来纪念这位勤政廉洁的东汉官员。
1000多年后,明朝兵部侍郎于谦有感于“一钱太守”刘宠的廉洁,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胡椒八百斗,千载遗腥操。
一钱付江水,死后有余褒。
”河南大学副教授展龙:“这首诗于谦引用了几个典故,一个是唐代宰相元载,在任期间贪污腐败,后来被抄家时,仅抄得胡椒就有数千斤,所以他因此遗臭万年,相反东汉太守刘宠,在任期间,两袖清风,清正廉洁。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你生前占有的再多,你也不带走,胡椒八百斛留下的是恶名,一钱太守刘宠留下的是清名,你身后自然有人评判你。
”河南大学副教授展龙:“通过这两个故事,于谦想表达和抒发自我内心的一种愤慨,同时以示自己清正廉洁的一种志向。
这样一种历史观的表达,对于谦本人影响很大,所以后来他在任期间,清正廉洁,光明磊落,浩然正气。
”解说词:1449年8月18日,明帝国首都北京被一片紧张和不安的气氛所笼罩。
10多天前,明军主力在河北土木堡被来自蒙古高原的瓦剌军队歼灭,皇帝朱祁镇也被敌军俘虏。
乘胜而来的蒙古骑兵很快出现在北京郊外,明帝国顿时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
此时,于谦临危受命,他在朝堂上严厉驳斥了一些大臣迁都南京的主张,坚决要求固守北京。
在新皇帝朱祁钰的支持下,于谦整饬兵备,亲自督战,指挥22万军队,取得了北京保卫战大捷,瓦剌军队被赶到了长城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