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功能对等视角下“三美” 论的体现—以许渊冲英译李清照词为例英语
(英语毕业论文)“三美论”视角下李清照词的翻译

(英语毕业论文)“三美论”视角下李清照词的翻译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美国律师辩护中的预设2 《红字》中场景描写及其象征意义3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4 目的论视角下的化妆品翻译5 浅谈礼貌策略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6 传统与超越-解读成长小说《占卜者》7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观8 传统教法与交际法结合的英语教学探讨9 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悲剧成因10 《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宗教思想探讨11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美剧《绝望主妇》中的委婉语12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1314 从校园官方网站角度对比研究中美校园文化15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16 On“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in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17 英语报刊中的新词浅析18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19 “邪恶的心灵”——剖析希斯克厉夫复仇的心理动机20 消费文化社会下嘉莉的生存斗争21 老纽约下的女性悲剧——对《纯真年代》中两位女性的分析22 Analyses of the Morels’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23 "工业小说"《玛丽.巴顿》的宗教解析24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25 从康妮的视角分析《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的性爱观26 On Symbolism in The Wizard of Oz27 浅析《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的写作风格28 中国民族主义的新表现:“中国威胁论”——构建民族认同的一种手段29 “白+动词”的语义及其英译30 从精神分析和人格面具理论看“我”和吕蓓卡的对立统一31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功能32 文本分类理论与广告翻译33 E-C Translation of Adverbial Clauses in Business Contra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34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35 《请买票》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36 寂静的声音——《送菜升降机》中的沉默37 Western and Chinese Marriage Differenc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38 对《德伯家的苔丝》苔丝的悲剧分析39 论密西西比河对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响4041 互联网时代的语言帝国主义42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43 《最蓝的眼睛》的叙述声音和视角44 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45 Analyzing Rhett’s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the Mixture of Fire and Ice46 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47 影响中学生英语口语流利性的障碍及解决策略48 从产品说明书的英译错误分析探讨其翻译策略49 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50 英语政治新闻中委婉语的形式及语用功能研究51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52 《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性格分析53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54 中英谚语体现的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55 从生态女性主义解析苔丝56 全身反应法在学龄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应用57 Satan in Paradise Lost as a Tragic Hero58 Coincidences and Images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59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60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61 试析盖茨比和迪克的美国梦破灭的原因—以《伟大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为例6263 电影英文片名汉译的原则64 女性意识在《红字》中的表现65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差异66 试论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67 从黑人女性主义解读《宠儿》中塞丝的觉醒68 从《马丁.伊登》分析杰克.伦敦的“超人”思想69 《红楼梦》两英译版本中姓名翻译的对比研究70 浪漫和现实冲突下的宿命论思想——赏析欧·亨利的《命运之路》71 Analysis of Tony’s Tragedy in A Handful of Dust72 从读者接受理论看《达.芬奇密码》的成功73 从旅游看中美核心文化差异74 On Virginia Woolf’s Feminism in A Room of One’s Own75 D.H 劳伦斯《盲人》中的人文主义研究76 从寂寞到超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书信体的内心独白77 从英式桌球斯诺克看英国的绅士文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78 霍桑在《红字》中对人的罪恶的探究79 从《洛丽塔》看美国世纪中期的消费文化80 《爱玛》中的女权思想解读81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东西方爱情比较82 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83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 n Gray84 英汉委婉语跨文化对比研究85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86 On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Seen from the Translation ofE.B.White’s Charlotte’s Web87 《麦琪的礼物》看语境在中英翻译中的影响88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简析89 Foreignization as a Translation Approach--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Wei-ch’eng9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91 从认知语境角度探究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92 欧亨利小说中的批判现实主义93 An Analysi s of Marguerite’s Tragedy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94 从植物词看英汉文化差异95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96 论查尔斯.狄更斯的现实主义风格97 中美商务谈判的风格差异98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99 The “Monstrosity” of Science: an analysis of Frankenstein100 中西俚语中动物意象的对比分析101 On Cultural Default and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102 论委婉语与国际商务谈判103 从目的论视角看英汉成语的直译和意译104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105 中英身势语中的文化差异106 从《道连葛雷的画像》角色看王尔德107 An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108 试论用英语电影进行英语文化教学109 从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诗歌看女性文化差异110 《简.爱》的简和《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的比较研究111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112 解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其婚姻中的体现113 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象征主义解读114 中英禁忌语的异同性分析115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116 哈代的女性观在苔丝中的反映117 论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118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美国黑人英语119 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120 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121 英语环境的营造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22 商务合同中译英准确性的研究123 语境视角下《边城》中对话翻译研究124 从到《到灯塔去》的主要角色浅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125 《木马赢家》中父亲的缺席126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127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lower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128 试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人公冲破种族主义桎梏追求自由的精神129 浅谈商务英语于商务信函中的运用130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之死的必然性131 商业意识对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132 浅谈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差异133 从中美文化差异看中国人创新能力的缺失与培养134 英语歧义现象及其在广告中的应用135 An Adaptation-based Approach to Brand Name Translation136 《麦琪的礼物》中环境语的分析137 A Tentativ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Wine Culture and Western Wine Culture 138 影响英语词汇发展的言外因素139 西方骑士精神与中国侠义精神的比较研究—以《亚瑟王之死》和《水浒传》为例140 论《野性的呼唤》的多重主题141 爱与孤独的互生——舍伍德安德森《曾经沧海》与戴维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对比研究142 新闻翻译中“编译”的合理性分析143 Roger Chil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Viewed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144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145 庄子和梭罗自然观比较——以《庄子》与《瓦尔登湖》为例146 从跨文化角度浅析化妆品商标翻译147 英语汉源借词研究148 美国俚语中所折射出的美国亚文化现象149 文化差异对中西方商务谈判的影响150 On the Effects of Reading Aloud in English Lear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151 《推销员之死》中男主人公悲剧命运分析152 Emerson’s Ideas on Nature and Social Harmony153 任务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54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155 在幻想中回归童年──评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56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沟通中的语用功能157 Modern Views on Marriages in Wuthering Heights158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159 简爱与林黛玉的形象比较分析160 简析美国个性化教育对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161 英语汽车商标的翻译策略162 新闻英语文体分析163 英汉语篇中的省略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方法——以《雪》译文为例164 中国春节与美国圣诞节的文化比较165 对“老人与海”中人物的分析166 幻灭的美国梦:《夜色温柔》的象征意义解读167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168 高中英语任务型语法教学初探169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170 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in Teaching English Writing 171 女性意识的苏醒--对《愤怒的葡萄》中的约德妈妈形象的分析172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tagonists’ Growth in Native Son and Invisible Man173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174 Gothic Romanc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edieval Romance--A Case Study of The Castle of Otranto 175 文化视阈下英汉数字“九”的对比研究176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177 浅谈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劝导》中的体现178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179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爱情观180 孤独的灵魂—简评《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克兰德181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182 英文电影中俚语的翻译策略183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84 On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185 新经济原则在商品买卖会话中的运用186 浅谈文化差异对英语明喻汉译的影响187 分析《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意义188 命运与性格--浅论《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189 幽默语言的语用分析190 对《嘉莉妹妹》中摇椅意象的解读191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192 分析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其侦探小说《阳光下的罪恶》中的写作手法193 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基于The Old Man and the Sea 及其译本的对比分析194 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附带习得195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论哈利.波特的成功196 On the Feminist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197 View Chinese and Western Love from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and Romeo and Juliet 198 中国公司简介的英译技巧199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词性转换翻译研究200 论《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
浅析“三美论”在许渊冲古诗词英译本中的应用

2021年50期总第594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中国古诗词具有语言优美,节奏明快,形式工整的特点,可谓是音、形、意三者完美结合的典范。
因此,要将其丰富的意境和朗朗上口的音韵完美地呈现给译语读者绝非易事。
译者很难达到译文与原作在语言风格、思想意境等方面的一致。
为此,翻译家许渊冲指出“译诗要在不失真的条件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
”译者在进行中国古诗词英译时,应力求使其读者所获阅读感受与原诗读者相一致,传递出原诗的“意美”。
本文将从古典诗词的声音、形式、意义三个方面,分析许渊冲先生的多部中国古诗词英译本,探究许渊冲先生如何将“三美论”应用于中诗英译,为展示中国古诗词在英译本中的独特翻译美学寻找突破口。
【关键词】“三美论”;许渊冲;古诗词英译【作者简介】郭明珍,汉族,女,山东烟台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引言诗歌内容丰富、用词典雅、形式工整、意境深远,往往以绝句、律诗等体裁为代表。
为使译文与原作在文字、语言、风格、意境等方面尽可能保持一致,不少翻译大家通过各种翻译技巧将其翻译为英语,力使译作能保持原诗独有的文化精髓与艺术魅力。
在这些优秀的诗词译作中,以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最为著名。
他提出的“三美论”在中诗英译领域具有较强的启发与指导性。
他指出“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我们要在传达原文美意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三美齐备。
”由此可见,虽然这三大要素在中诗英译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要求,但一部好的译作“三美”缺一不可。
二、中诗音美的传译中国古诗词具有强烈的韵律性和节奏感,使其能够流传几千年经久不衰。
“如果原诗用了韵脚而译诗不用,那无论如何也不能移植原诗的‘意象、意境和气氛’,因为诗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许渊冲1984:94)。
可见,许老重视诗词翻译中的音韵与格律。
例如《饮酒》这首诗,诗句语言清新质朴、平淡简约,诗人三言两语就展现出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
许渊冲“三美论”在歌词翻译中的体现

许渊冲“三美论”在歌词翻译中的体现作者:包春晓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0期【摘要】翻译理论大多用以指导文学翻译,而歌词这种特殊语篇的翻译却少有理论指导。
文章以许渊冲诗歌翻译理论中的“三美”原则为指导,以国语流行歌曲《因为爱情》的法语译本为例来阐述该理论同样适用于歌词翻译,以此为译者在歌词翻译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许渊冲;三美翻译理论;《因为爱情》法语译本国语歌曲《因为爱情》以其优美的旋律、细腻柔美的歌词和歌者饱含深情的演绎打动了无数听众。
而法语版的《因为爱情》则以法语歌曲特有的浪漫与柔情迅速蹿红于网络。
许渊冲教授是将中国古诗词译为英语和法语的第一人,其诗歌翻译理论的“三美”原则:“意美”、“音美”和“形美”也同样适用于歌词这种特殊语篇的翻译。
本文以《因为爱情》的法语译本作为文本来分析该歌词译本中的“意”、“音”和“形”三美。
一、许渊冲“三美论”许渊冲教授的“三美论”中的“意美”主要指对诗歌深层意义的传达;“音美”指对诗歌押韵、叠词和节奏的重现;“形美”则指对诗歌的体裁形式和诗行多少与诗句长短的重现。
翻译时要尽量传达出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但三者的重要性并不是平分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
换言之,押韵的“音美”和整齐的“形美”是必需条件,而“意美”则兼为必需和充分条件。
二、“三美论”在《因为爱情》法语译本中的体现歌词的翻译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将源语歌词译为目标语上谱入唱。
由于译者要兼顾译文的准确性、文学性和节奏与曲调的一致性,与一般的文学翻译相比,这种翻译难度较大。
另一种则是保留原曲,改译歌词内容使之便于演唱。
国语流行歌曲《因为爱情》的法语版便属于后者。
以下为法语歌词文本,括号内为笔者对应译文。
On s’est quitté cela fait deux ans (我们分开已有两年)Je continue de pleurer,souvent (我一直为此哭泣)Savoir avec qui tu es (知道你和他/她在一起)Ne plus vouloir y penser (只是我不愿再去想)Tant de chemins,de rêves ensemble (那些共同(走过的)路,那些一起(铸造的)梦)Pourquoi maintenant je suis tout seul (为何现在只剩我一人)J’ai perdu la force d’écrire (我没有力量再写下去了)Je t’aime comme auparavant (可我还像从前一样爱你)A force de t’aimer,j’ai perdu mon Bonheur (因为爱你,我失去了自己的幸福)Comme si la distance,le temps manquaient a mon cœur(我已经没有了时间和距离的概念)A force de t’aimer,mélange de rancœurs,(因为爱你,混杂着辛酸的滋味)N’avoir pas pu saisir ma chance a temps (没能及时抓住我的机会)A force de t’aimer,je ne t’oublierai jamais (因为爱你,我永远不会忘记你)Tous ces moments gravés a jamais dans mon cœur (所有的时光都永远铭刻在我心中)A force de t’aimer,mélange de douceurs (因为爱你,混杂着甜蜜的味道)J’ ai gardé,la lune peut témoigner,le sens de t’aimer (我依然珍藏着那份爱你的感觉,月亮可以作证)On s’est qui tté cela fait deux ans (我们分开已有两年)Je continue d’ espèrer,pourtant (可是我还是一直在期待)Savoir avec qui tu es (知道你和他/她在一起)Ne plus vouloir y penser (只是我不愿再去想)(一)“意美”原则许渊冲先生曾说过:“唐诗翻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
许渊冲英译本中李清照词的美感体现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4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Apr.,2018 收稿日期:2018-01-19 作者简介:杨艳蓉(1983-),女,讲师,硕士㊂主要从事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㊂ 基金项目:山西大同大学2017年度青年科研基金: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许渊冲创造性翻译研究(2017Q14)许渊冲英译本中李清照词的美感体现杨艳蓉(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大同037009)摘 要:许渊冲是我国杰出的翻译家,他善于将中国古典文学译成英语,介绍给西方读者,包括‘诗经“㊁唐诗宋词和元明时期的戏剧作品㊂在翻译理论上,许渊冲提出了 意美㊁音美㊁形象美”的三美理论,尽量使英译作品和原作具有 意似㊁形似㊁神似”的特点㊂尤其是对李清照的词进行翻译,将李清照不同时期词作中的意境美㊁音乐美㊁形象美都用英语完美呈现出来㊂关键词:许渊冲;李清照;声声慢;如梦令中图分类号:H315.9;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18)04-0130-04The Aesthetic Embodiment in Xu Yuanchong 's English Version of Ci by Li QingzhaoYANG Yan -rong(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 037009,China) Abstract :Xu Yuanchong is an outstanding translator in China.He is good at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into Englishand introducing it to western readers,including the Book of songs,The Ci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The Dramatic Works of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Xu Yuanchong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the beauty in sense,sound and form,which makes English transla⁃tion works and original work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nse similarity,form similarity,sound similarity.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music and image in Li Qingzhao's Ci poems in different periods are presented perfectly in English. Key words :Xu Yuanchong;Li Qingzhao's;Slow ,Slow Tune ;Like A Dream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是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她用女性的细腻情感将自己的感情历程融到诗词中,使自己的诗词在婉约哀怨中透出真诚㊂她在创作中用白描的手法,用通俗语言,营造美好的意境;善于移情于物,通过对景物的咏叹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在用词中善用典故,能够将典故用通俗语言来表达,显得明白晓畅;在音律上李清照强调协律,通过叠字㊁偶句的运用,形成高低起伏㊁抑扬顿挫的效果㊂这些特点,使李清照的词在宋词中别具一格㊂李清照生活的年代是我国从北宋到南宋的转换时期,她个人的婚姻也和国家命运一样,由兴而衰㊂国家命运的变幻,自己婚姻的不幸,让李清照的词风从潇洒豪放转变为哀怨缠绵,但她的词作意境美㊁音乐美㊁形象美越来越完美㊂许渊冲在翻译李清照词时,抓住了意境美㊁韵律美和形象美,将李清照词用英语方式呈献给英语读者,以此来体现中国古老而优秀的独特文化㊂一㊁许渊冲译本中的意境美(一)如梦令两首李清照早期的词,由于生活富足,婚姻美满,因此充满积极向上的情感,无论是韵律还是意境都生机勃勃㊂从两首‘如梦令“就可以看出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描写了春天春困,以及春雨带来的变化㊂将景色和人物交织在一起,画出了一幅绝美的春睡图㊂一个美少妇早晨醒来,只记得昨夜喝酒过量而早早睡下,隐约听见半夜刮风下大雨㊂她关心的是屋外海棠㊂所以醒来,第一件事就是 试问卷帘人”,但通过卷帘人的回答能看出是问海棠如何,卷帘人是个大大咧咧的人,回答是 海棠依旧”,但少妇却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认为应该是 绿肥红瘦”,经过一场春雨的滋润,海棠花的叶子更加肥硕,海棠花正在变瘦,快要谢了㊂这首词的意境之美在于,没有正面描写海棠,通过风雨㊁主仆问答,将海棠将要逝去的无奈心情刻画出来㊂没有直接描写时令,却让人通过海棠变化捕捉到了时令变化㊂也将女主人富裕的生活状态㊁超凡脱俗的兴趣爱好㊁诗人风骨做了精致刻画㊂在语言运用上,两个 知否”连问,将主仆二人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出来了㊂ 许渊冲在翻译中,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娓娓道来: Last night the wind blew hard and rain was fine ”(昨夜刮着很大的风,雨也下得不小,良好的睡眠也未能消除对酒的回味;我让女仆把窗帘卷起来, 海棠花还是老样子”她说㊂ 你不知道吗?你不知道吗?应该是绿叶更肥,红花显得更小了吧?”)这里,许渊冲在翻译中把李清照的词本意完整表达出来,虽然没有汉语的押韵,但读来仍然琅琅上口,还有宋词中的长短句的节奏㊂最可贵的是将词的意境做了传神表达,将时令变化,女主人对海棠花的爱惜,对海棠即将凋零的担忧都刻画出来了㊂那两句 你不知道吗?”看似对粗心女仆的哀怨,其实是对海棠即将逝去的哀怨㊂[1]李清照的另一首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描写的是夏天傍晚,坐小舟去荷花深处游玩,因为醉酒,回家差点迷路,划着船回家,结果误入到藕花深处,跑到河滩上,将一群正栖息的鸥鹭惊得飞起来了㊂这也是一幅充满幸福的画面,初夏,黄昏,和丈夫一道携酒坐小舟,在开满荷花的水面上纳凉㊂酒后的混乱都充满美感㊂许渊冲在翻译中是这样处理的: I oft remember what a happy day We passed in creekside arbour when it was glo ming, ”(我还记得那个快乐的日子,我们从溪边回家,因为喝醉了,记不起回家的路,在荷花丛中迷失了方向㊂我们只想着:快点过去,快点过去,结果把停在岸边的一群白鹭吓了一跳,全部从沙滩上飞走了㊂)许渊冲在翻译时,采用意译的手法,将词的含义完整表达出来,将这首词所要表现的快乐㊁幸福做了传神描绘㊂词中的 争渡争渡”,被译成 快点过去,快点过去”,将两个醉酒人迷路后的焦急状态做了传神刻画,后来的 惊起一滩鸥鹭”,是相互 惊吓”,鸥鹭被人惊得飞起来,人也被鸥鹭吓一跳,酒醒了一半㊂后面省略的正是受惊吓后,又感到可笑的温馨画面㊂[2](二)‘醉花阴“的意境美醉花阴”是李清照在重阳节写给丈夫赵明诚的一首词,上阕描写的是时令,重阳节的天气是 薄雾浓云”,给人压抑之感;半夜睡在床上,寒意阵阵㊂这些寂寞凄凉之感,委婉地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㊂重点在下阕,对着菊花饮酒,应当是一件美好的事,但由于丈夫不在身边,女诗人饮酒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无尽的愁绪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秋天的寒风中,她感觉自己比园中的菊花还要清瘦㊂这首词通篇不见 思念”二字,但却将思念描写得感人肺腑,尤其是 人比黄花瘦”的比喻,更是前无古人㊂因相思而渐瘦,从外表上一时看不出来,是心力交瘁的折磨,这一点和菊花非常相似,菊花整体看上去是丰满的,但每一个花瓣却是瘦小的㊂许渊冲在翻译中,对词中有些借代做了直译,像 东篱”,是借用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用以代指 菊花”,同时也是一种心态的象征,是不与世俗同流的隐逸状态㊂而 黄花”也是借指菊花,因为菊花的颜色大多是黄色㊂ 西风”在我国古诗词中都是表示 秋风”㊂At dusk I drink before chrysanthemums in bloom,My sleeves filled with fragrance and gloom.Say not my soulIs not consumed.Should the west wind uprollThe curtain of my bower,You will see a face thinner than yellow flowe”(黄昏时分,我在开满菊花的园中饮酒,我的衣袖中沾染了菊花的香气㊂但这些使我无法不忧郁,不要说我的灵魂不会被消耗,西风还在喧嚣吗?我的爱人,你如果透过被西风卷起的门帘,看到的是比黄色菊花还要憔悴的我的脸㊂)许渊冲在翻译中,将这首词的委婉表达换成直接表达,因而感情更加热烈奔放,将一个闺中思妇的思念㊁哀怨表达得更加淋漓㊂[3]在翻译李清照这几首前期作品时,许渊冲抓住的是对美好意境的翻译,将李清照的美满婚姻㊁幸福生活和对丈夫的深情都做了传神写照㊂和中国读者的委婉含蓄相比,英语读者更喜欢直接,坦率,在翻译中,许渊冲都是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处理,使感情表达显得直接㊁深情款款㊂二、许渊冲译本中的音乐美音乐美在中国读者眼里,主要是诗词中的平仄韵,以及宋词长短句的节奏韵律,这种音乐美的形成,是汉字的读音具有平仄声形成,在译成英语作品时,平仄声几乎不存在,就要将重点用在句子的节奏上,以及对叠声词的把握㊂‘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经历过丈夫故去㊁战争离乱后的李清照,将自己的孤寂㊁对往事的怀念,对眼前生活的无奈,都融进了词中,尤其是开篇那一连串的叠声词运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让人读来倍感凄凉,这一组叠声词也被称为 叠字绝唱”㊂作者在寻觅,但眼前什么都没有,冷冷清清的徒感悲凉㊂一个孤苦无依的形象跃然纸上㊂在词中,李清照有意无意的会让读者回忆起她以前的作品,像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让人想起 醉花阴”中的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都是秋天的黄昏,都在饮酒㊂但此时的李清照已经失去了赵明诚,再没有人关心她冷暖㊂和 怎敌他晚来风急相比”, 人比黄花瘦”又算得了什么?在写作手法上,这首词的节奏感强烈,三字一停,四字一叹,也给人凄美之感,像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似”,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许渊冲在翻译中,保持了词作的韵律之美㊂在翻译开篇的七组叠词时,采用意译的手法,并且加上主语, 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sad,so drear,So lone⁃ly,without cheer.”(我在寻找我错过的东西,我不知道那是什么㊂我感到如此悲伤,如此沉闷,如此孤独,没有欢乐)㊂在译文中,许渊冲将原文中的抽象变成了具体形象,作者在寻找的是 错过的东西”,也就是过去的欢乐㊂在音律上,没有将叠词准确翻译出来,但几个 如此”的排比句运用,也充满音律美㊂在翻译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几句时,许渊冲使用的是短句子How hard is it131 第4期许渊冲英译本中李清照词的美感体现 To keep me fitIn this lingering cold!Hardly warmed upBy cup on cup ”(到底有多难对付?使我保持健康,在这缠绵的寒冷中,不加热,靠杯中的酒,哦!我怎么能够忍受黄昏飘来的风?)对 雁过也,正伤心”几句的翻译是 It breaks my heart, alas!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让我伤心的是,刚刚看到头顶飞过的大雁,还是我过去认识的㊂)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被译成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 ”(地上堆满了黄色的菊花,太伤心了,再也不能去接待它们了,只有独自坐在窗前,等待黑夜到来㊂)最后几句,被译成:梧桐树上宽大的叶子,有细雨打在上面,在黄昏时滴答滴答落下,对着这样的情景,我又能做什么?[4]在翻译这首词时,许渊冲抓住了原词的 愁”字,用分解的方式,将它译成了一首长短句相间的长诗,通过第一人称的自问,以及触景生情的描写,将一个饱经风霜的孤独女人的愁绪情怀刻画出来㊂和原作相比,在音律上没有平仄声带来的音乐美,却有长短句交错带来的韵律美,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韵律,将原作中的悲愁传达出来了㊂三㊁许渊冲英译本中的形象美我国古典诗词中,很多咏物诗,将植物做拟人化处理,使这些植物形象栩栩如生,这就是许渊冲所说的 形象美”㊂李清照有一首‘鹧鸪天“,咏的是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词中上阕描写了桂花的形象和香气袭人㊂下阕通过拟人化 梅定妒,菊应羞”,将梅花和菊花都比作人物,认为梅花会嫉妒,菊花会羞愧,以此来衬托桂花的特点㊂许渊冲在翻译这几句时,也保留了原作精神,译为 Envious mumes should grow;Chrysanthemums feel shy;”(梅花嫉妒的烟雾长出来,菊花害羞了),在译文中,梅花更加形象化,她嫉妒的烟雾在滋长,说明她的嫉妒在慢慢变浓重㊂这种形象的描写,切合梅花的本性,因为梅花的特征是傲雪和清香,而桂花的香味比梅花更浓,所以梅花嫉妒越来越严重㊂李清照的词善于将植物做拟人化处理,在 多丽,小楼寒”中,将白菊也做拟人化处理,说白菊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而是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这里主要赞美白菊的高洁,不像古代美人杨贵妃㊁孙寿㊁徐娘,它的风格和屈原㊁陶渊明差不多㊂在翻译时,许渊从形象美出发,将 细看取”几句译为 If we take a closer view.We will find your allure Just like two ancient poets pure.”(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你的风格,和古代两位高尚的诗人相似),在这里,将屈原和陶渊明称为高尚的诗人,正好突出了他们相似的品格㊂在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中,李清照用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来反衬湖光山色的大自然之美,用鸥鹭生气,怪人归家太早,不懂得欣赏大自然的拟人化,来赞美大自然之美㊂许渊冲在翻译时,将这句拟人化的句子译为 The gulls and herons on the sand bar seem to hate Those sight seers who will not linger late.”(沙滩上的海鸥和苍鹭,都生气地不回头了,它们恨那些不懂欣赏美的人们)用 hate”这个词来形容鸥鹭的厌恶和不满,将鸥鹭的可爱表现出来了㊂李清照早期写的‘点绛唇“,描写一个活泼的少女,刚荡完秋千,身上香汗湿透了衣服,来没来得及整理,突然来了客人㊂于是她赶紧逃开㊂但好奇心又使她不甘心,想偷偷看看客人,于是假装闻梅花㊂最后两句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少女活泼好奇的性格表现出来了㊂其中的 和羞走”是中国传统礼法,少女不能随便抛头露面㊂许渊冲在翻译时,将这句话处理为 我不能违反随便见客人的行为,只好在门口偷偷看一眼,闻一闻梅花的香气㊂”[5]宋词中,很多看似无关紧要的语句,却包含着美好形象㊂像 一剪梅”中的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其中的兰舟指的是小船,但不是普通的小船,而是木兰木制作的小船,有天然香味,如果理解为 小船”,就失去了美好的象征,许渊冲在翻译时,没有简单地译成小木船,而是译成 orchid boat”(兰花舟),在细节上保持了原作的形象美㊂四㊁许渊冲对细节的美化翻译宋词和唐诗一样,有许多典故包含其中㊂运用典故,可以起到象征㊁借代等修辞作用,在译成英语时,如果只按照词意翻译,就抹杀了很多传统文化,许渊冲在翻译时,非常重视对细节的美化,尽量将中国文化详细传播给英语读者㊂我国词牌的作用是限制词中句子的字数,但每一个词牌都有一个美好的名字,很多名字都是典故,像 虞美人”和楚汉相争时期的虞姬有关, 一斛珠”和唐明皇的梅妃有关㊂许渊冲在翻译李清照词的同时,也对词牌进行了翻译,像李清照的 武陵春”, 武陵春”来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因为桃花源就在武陵源,在翻译时,许渊冲将词牌译成 SPRING PEACH BLOSSM”(春桃花),这样就比地名 武陵”命名更加美好,也切合本意㊂李清照的 武陵春”描写的是丈夫赵明诚去世后的第五年,金人入侵,她南下到今天的浙江金华,在那里的双溪泛舟,感慨身世㊂许渊冲在翻译时,没有拘泥于原作,而是在忠实原作的感情基础上大胆创新,像词中的 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主要是在泛舟是想到过去,每次泛舟都有丈夫陪伴,如今,船还在,水还在,但不是过去那只船,也不是那条水,陪伴的人也不在了,所以触景伤情,泪流满面㊂许渊冲将这句话翻译成 景物依旧,他已不在;尚未开口,泪已决提”,和原文相比,突出了她的丧夫之痛㊂词中的 双溪”和 武陵”一样,是地名,但武陵属于典故,要意译,这里的 双溪”是普通地名,采取了音译的方式,译成 Shuangxi”,保持了原来的音㊂ 舴艋舟”是一种小巧的游船,和 蚱蜢”一样小㊂许渊冲在翻译时,没有根据音译或者意译,将 舴艋舟”译成 小巧的船”,而是将它译为 装满过重哀愁的小船”,于是词中的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许渊冲笔下就成为 只怕这装满过重哀愁的小船,双溪也无法承载”,和原词相比,这种哀愁更 重”,连双溪也载不动了㊂[6]总之,许渊冲翻译的李清照词,完美地诠释了词中的美231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感,无论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快乐,幸福,还是离乱时期的悲哀,晚年的孤独,在许渊冲笔下都得到了传神表达㊂许渊冲能够将宋词中的美好意境表达得如此完美,主要在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㊁熟悉和了解,他不仅熟悉宋词的意境美,音律美,还对很多典故都了若指掌,所以在翻译中能够驾轻就熟,随手拈来㊂同时,他也了解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通过音译㊁意译㊁第一人称㊁第二人称等不同方式,将中国文化完美地转换成英语文化,让英语读者了解中国古典文化之美㊂ 作为翻译家,许渊冲还有自己的翻译原则,坚持自己的三美原则”,也就是要求自己的翻译作品和原作相比,具有 意似㊁形似㊁神似”的特点,忠实原著,不拘泥于原著,在翻译中创新,这样才能对自己提出挑战,不断完善自己,要求自己,才有如此高的艺术成就㊂ 参考文献: [1]丁星星,岳国法.许渊冲宋词英译赏析之‘如梦令“[J ].海外英语,2013,(21):145-146.[2]车明明,赵珊.翻译过程中李清照词意境之美感再现 以许渊冲的翻译为例[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26(12):83-88.[3]任高莹.宋词英译的意境重构 以李清照词英译为例[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2(10):129-132[4]李睿婕,张轶前.许渊冲译者主体性在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中的体现[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06):125-127[5]郭雅楠.从同构关系看李清照的诗词翻译 以许渊冲的译本为例[J ].长治学院学报,2015,32(03):80-83.[6]戴文艺,陈爱华.诗歌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以许渊冲译‘武陵春“为例[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2(02):74-77.(责任编辑 董翔薇)(上接第41页)是行业内部(例如书馆行业内部的等级评估等),外部评估,则应包含公众评估,或是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的评估㊁行业外的社会评估等㊂政府作为公共服务部门,其配置文化资源㊁制定文化政策㊁处理文化事务的公权力来源于公民个人权力的合理让渡,因此,公民(纳税人)有权监督政府行为,这构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必须让公众参与外部评估的最基本的法理依据㊂因此,绩效指标的设计亦应考虑发展适量的外部评估指标,并建立有效的外部评估机制㊂不论何种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均应引入公众参与评估,因为公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主体,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很强的公共性,这就决定了必须引入社会公众参与外部评估的必要㊂(二)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指标的设计,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与资源分配机制由于文化问题的特殊性(涉及意识形态㊁价值观㊁文化传统)关于公共文化领域的绩效评估,在我国虽然有些省份已经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评价工作,也还处于起步阶段㊂我省正处在大的经济社会转型期,如何将发达省份经验与我省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发展出适合黑龙江省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开展有效的绩效评估,显然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而难以一蹴而就的课题㊂我国现有部分地区的文化绩效评估实践已经证明,姑且不考虑大的制度前提是否齐备,即便就目前的情况看,如果没有设立与公共文化评估挂钩的奖惩机制㊁资源分配方案等涉及利益分配的配套政策措施出台,就会导致无法获得被评估对象的积极配合,这样会使对公共文化评估流于形式,评估效果会大大削弱㊂所以,在开展公众文化绩效指标研究的同时,也应尽快开展相关配套奖惩机制措施的研究,制定出与之相应的奖惩机制与资源分配机制㊂可以将评估结果与中央对地方公共文化财政资源的分配支付㊁地方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㊁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评选等方面与之挂钩㊂总之,要使评估指标体系有效使用,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㊁机制保障㊂除此以外,鉴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估的创新性和独有的难度,建议选择试点城市先试行评估,以检测指标的科学性,评估的有效性㊂之后,根据试点经验,结合我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当调整指标体系后,再稳妥全面地开展评估㊂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19(01).(责任编辑 马 蓉)331 第4期许渊冲英译本中李清照词的美感体现。
从“三美论”角度赏析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以许渊冲的诗词英译为例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从“三美论”角度赏析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以许渊冲的诗词英译为例赵燕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历时五千年而未曾中断且历久弥新的文明,成就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瑰宝,诗词翻译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可以让外国朋友更好地了解中国,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本文以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为理论指导,对其英译诗词进行赏析。
关键词:三美论;古诗词翻译;许渊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62-021、中国古典诗词特点英国诗人塞缪尔•柯勒律治曾说,诗是编织得最好的绝妙好辞。
中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其诗学著作《诗论》中说:“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他认为诗的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1.1诗词最基本的特点是抒情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抒情达意。
正如中国人在情感表露上含蓄一样,诗人在作诗时也一般将感情凝聚于艺术形象之中,如果脱离了感情,我们就很难捕捉住诗词的形象。
1.2诗词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意境是一种美学概念,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在诗词创作与赏析中有着重要地位。
意象是意境的一种表现形式,诗人往往通过创造某种意象来营造一种意境,在某种程度上,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意境的形式融入到诗词创作之中。
1.3中国古典诗词精练含蓄中国的古典诗词,短小精悍,意味深远。
诗一般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一般有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而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绝句一般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律诗一般五言八句或七言八句。
就是在这有限的字数,短小的篇幅之中凝聚着诗人无尽的情感。
1.4中国古典诗词富于音乐美由于中国诗词起源于歌曲,因此中国古典诗词富有音乐美。
诗词的艺术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语音美。
“三美论”、“三化论”在许渊冲诗词英译中的体现

- 222 -校园英语 /“三美论”、“三化论”在许渊冲诗词英译中的体现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于虹【摘要】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形式,历来被翻译界争论最多。
而许渊冲先生在总结分析前人的理论观点后,提出的“三美论”、“三化论”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思维,指导实践,是国内文学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许先生的翻译理论为指导,对其翻译的古诗词进行鉴赏和辨析,以说明其“三美”、“三化”理论在翻译实践中是如何运用和体现的。
【关键词】“三美论” “三化论” 诗词英译一、许渊冲翻译理论古典诗词桂冠专家许渊冲先生,是唯一把中国历代诗词全面、系统地译成英法文的专家。
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方面做出杰出的贡献,翻译出许多影响深远的诗词作品。
而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三化论”,更是在国内译界影响深远。
许渊冲的“三美”论的提出受到了很多前辈翻译家的启发。
他的翻译理论并不是凭空建立的,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他将自己的理论核心概括为“美化之艺术”。
虽然许渊冲先生的理论仁者见仁,但却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渊冲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格律体译文序言中提出诗词翻译“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
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
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三化论”是关于诗词翻译的方法论问题,许渊冲先生认为:翻译是一种“化学”,是把一种语言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
至少有三种化法:一是“等化”、二是“浅化”,三是“深化”。
等化可以通过词性转换、正话反说、句型转换等体现;深化包括加词、具体化、特殊化等;浅化包括减词、化难为简、合译等。
二、许渊冲具体英译诗词分析1.意美。
意美是诗歌美的最高境界,是音美和形美的最终归宿。
许渊冲认为:“传达了原诗意美而没有传达音美和形美的翻译,虽然不是译得好的诗,还不失为译得好的散文;如果只有音美和形美而没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翻译了。
意美对等视角下的诗歌翻译——以许渊冲先生的译作《春夜喜雨》为例

意美对等视角下的诗歌翻译——以许渊冲先生的译作《春夜喜雨》为例张蕾;戴玉珍【摘要】Xu Yuanchong insists that translators should strive to convey the"Three Beautifulness"of the original poem,among which "artistic conception beautifulness"is the most important.While Eugene Nida’s"Functional Equivalence"theory also sheds some light on poetry translation.Mr.Xu's"Three Beautifulness"practically complies with Nida's"Functional Equivalence"theory.In other words,in order to realize"Three Beautifulness",a translator should strive to pursue the equivalenceof esthetic effect in sense,form and sound of source text and targettext,and realizing the aesthetic effect equivalence of"Artistic Conception"is the central issue.This paper tries combining these two theories and generates the perspective of "Artistic Conception Beautifulness Equivalence",illustrat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his perspectivewith one of Mr.Xu's typical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ranslation works named Happy Rain on a Spring Night.%许渊冲先生认为译诗应力求传达原诗的"三美",而"三美"之中,"意美"最为重要;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也为诗歌翻译提供一定的启示。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以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为例

(王宏印,2009:237) 形美:全词共九十七字,言简意赅。句式类型及长短上的变化与情感 表达的跌宕起伏相辅相成。 音美:开篇十四个叠音词朗朗上口,具有韵律美,抑扬起伏,营造凄凉 氛围。 意美:词中多种意象的使用,营造出意境美,极好地渲染了词人内心
Slow Song”,采用意译加音译的方法,将词牌名译为“The Tune of Slow Sad Song-Shengshengman”。其中“Slow Sad Song”构成头韵,达到“形美”和“音 美”;“sad”一词将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构建在哀愁上,达到“意美”;音译出 “Shengshengman”,保护了词牌名这一中国传统文化。
二、“三美论”与宋词翻译
的凄苦哀绝。
四、笔者译作
The Tune of Slow Sad Song--Shengshengman I find nothing but sorrow and hurt, Sadness full of my heart. Hot flashes, cold remains with time, So difficult to keep fit in Autumn. Cup by cup with dry wine in sadness, How can I resist the wind in swiftness! Wild geese fly away, Sorrows stay, For they are my friends of the old da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论文主要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分析许渊冲对李清照词的翻译,从而体现出许渊冲的“三美”理论
Thesis Sபைடு நூலகம்atemen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of Li Qingzhao’sCi poemsby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which reflects Yuanchong’s "Three Beauties"principle.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许渊冲对李清照词的英译,体现出他的“意美、音美、形美”理论对中国诗词翻译更具有针对性,从中找出宋词的翻译技巧,为西方读者提供优越的翻译版本。
Purpose:Thispaperaimsatmaking astudy ofXu Yuanchong’stranslation of ci-poems composed by Li Qingzhao, and reflects histheoryof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 is more targeted to the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as well as finds the translation skills of Song Ci,so as to provide the west readers with superior translation versions.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
Domestic Research:
The first translation of Ci Poems of Li Qingzhao was done by Bing Xin in her graduate thesis for a master’s degree in 1926, in which shetranslatestwenty five Ci Poems of Li Qingzhao. Chu Dagao was also among the earliest to introduce Li Qingzhao’s Ci Poems into the English world. From then on, it was until 1960s that appeared two translated versions and all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were published in America. Till now in inland Xu Yuanchong is the only who has translated all the sixty Ci Poems of Li Qingzhao in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published in 2003. As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proceeded inChina,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on Li Qingzhao came into being in the early 1980s. In 1981, Xu Yuanchong published a research article,The Criteria of Translationin which he introduced the famous“Three Beauties”Theory. From the very start, Prof. Xu set a very high standard of poetry translation“beauty in sense, beauty in sound and beauty in form”. It is a very concrete and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poetry translation.
重难点: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从意义、意象和风格对等层面对许渊冲英译李清照词进行分析,并从其译本中找出他“三美”理论的体现。
Eugene A. Nida is an extraordinary linguist, translator and translation theorist.The term “functional equivalence” was given by him, which has exerted a tremendous influence in the world. The concept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was called “dynamicequivalence” at first.The term “dynamic” has been misunderstood by some personsas referring only to something which has impact, thu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sused instead."DynamicEquivalence" includes four aspects: lexical equivalence, syntactical equivalence, textual equivalence,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
论文题目(Title)
功能对等视角下“三美”论的体现—以许渊冲英译李清照词为例
The Embodiment of “Three Beauties” Principle under the View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 Case Study of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Li Qingzhao’s Ci Poems
本研究的问题、理论、方法和视角:
问题:功能对等视角下如何体现“三美论”
理论:功能对等理论,“三美论”
方法:文献分析
视角:功能对等理论,“三美论”
Question:The embodiment of "Three Beauties"Principleunder the view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s a matter of fact, scholars abroad have also made a thorough and overall study over the translation of Li Qingzhao’s Ci.Of all these overseas translators, Kenneth is definitely one of the prominent ones in bringing Li’s works to the western world. With San Francisco Renaissance as the historic background, Kenneth took his first attempt to translate 7 of Li’s Ci Poems in 1956, which proved to be a failure later as he tended to recreate the Ci Poems and make adaptations to an excessive extent, resulting in many mistranslations in his renditions. Although many foreign scholars have translated Li Qingzhao’s Ci Poems by adopting certain strategy with their own standards in guiding their translations, they have seldom proposed strong theories as domestic scholars have done.
Significance:Song Ci is the precious heritage and accumu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occupying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with its unique artistic charm.Li Qingzhaoi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female writers in ancient China.Herlife spans both North and South Song dynasties.Shehas aprofound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ms and is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Therefore, the study of its translation will help to better spread the Chinese culture.Furthermore, with the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as thetheoretical basis, we chooseanalyzing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Li Qingzhao’s Ci poems fromdifferent aspects;we intend to find possible rules and patterns in translationofLiQingzhao’s Ci poems. All these effor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on the translation ofLi Qingzhao’s Ci poemsand Song Ci poems as a wh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