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日本文化结课论文
日本文化论文

日本文化论文西安工业大学日本文化姓名学号专业院系2022年5月通过上选修课――现代日本社会与文化,我爱上了这个有着很浓郁民族特色的,有着自己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的国家――日本。
而谈起日本,就不得不说说它那别具一格的文化。
下面我就就日本文化的饮食文化、企业文化、日语文化这三个方面进行我的论述吧。
一、日本文化之饮食文化1.日本饮食文化的三大特点食物是一切文化的基础。
在饮食文化方面,作为“世界第一的杂食族”,日本人的饮食结构是很值得探究的。
因为它能反映日本人的精神结构、社会结构及认识事物的方式,反映日本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色。
早在绳文时代,日本已经有了明确的两性分工:妇女采撷坚果,男子打猎捕鱼。
以后,随着水稻种植技术传入日本,日本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杂食这一基本特性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相反,他们的食谱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愈加丰富。
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日本的畜牧业曾经不太发达。
同时,在历史上,由于牲畜主要用于耕地拉车而非食用,以及佛教禁忌杀生,因此,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日本人的肉类摄入量一直不足。
但是,最近几十年,这种状况已有改变,肉类作为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与鱼类“分庭抗礼”――日本四面环海,在日本可以品尝到的海鱼达三百种以上,日本人自称“彻底的食鱼民族”,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海产品而自豪。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和身高、体重均有显著的增长。
产生这种状况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按照赖肖尔的说法,就是“食物更加丰富多彩。
”日本人在饮食中兼收并蓄的特性,和他们的思想观念有密切的关系。
由于中国“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日本人认为,万事万物均以“平衡”为第一要义。
由于各种食物均有“阴阳”之分,自古以来,日本人始终贯彻杂食的原则,以保证“阴阳”的平衡。
正是这种观念,使杂食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日本饮食文化的另一特色是“生”和“鲜”。
按照日本人的观念,新鲜的东西是营养最丰富、体内所蕴含的生命力最旺盛的,任何生物的最佳食用期是它的新鲜期。
日本文化日语方面论文

日本文化日语方面论文日本通过对本国的文化的宣传来加大日语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语脱胎于中国的汉字,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完备。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日本文化日语方面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日本文化日语方面论文篇1浅析日语寒暄语表达中的日本文化摘要: 寒暄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行为,但其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却因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与社会心理不同而各异。
分析日语寒暄语表达的独特性可以管窥到日本民族的深层社会文化。
关键词: 日语寒暄语语言特征文化人们在交谈中离不开寒暄语,日语寒暄语是日本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
作为日语学习者,我们必须掌握日语寒暄语,以实现与日本人的顺利交流。
日语的“挨拶”一词源于古代汉语。
在唐、宋时期佛教盛行,禅宗和尚们为了悟道,常常进行一对一的问答,这被称为“挨拶”。
佛教传入日本以后,“挨拶”一词便在日本扎下了根。
“挨拶”一词的含义较广,日本语言学家渡边友左在《国语学研究事典》中所下的定义是:“人们为与他人建立亲和的社会关系,或为维持、加强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而进行的社交、社仪性行为之一。
”由此可见,“挨拶”是以语言行为为主的包括某些动作的社会行为方式。
所谓动作,可以想象到的如见面或分别时的点头、握手、鞠躬、拥抱和亲吻等。
“挨拶”还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用以建立、维持和加强人们之间的亲和关系。
事实上,所谓“挨拶”行为,是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因为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彼此相见时,总需要以语言或非语言方式相互确认对方的存在,增进感情,建立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
寒喧虽然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行为,但其具体内容和方式却因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与社会心理不同而各异。
譬如中国人喜欢握手,日本人喜欢鞠躬,西方人则更习惯于拥抱,诸如此类都有很深的社会渊源。
在语言表达上,更是互不相同,例如,中国人见面时说“幸会”“你好”,而日本人则说“早安”“晚安”,甚至于以“今天好冷啊”“又下雨啦”之类有关天气的情况来打招呼。
日本文化方面毕业论文免费参考

日本文化方面毕业论文免费参考日本是我国海天相望的近邻,和我国有着两千多年交往的历史。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日本文化方面毕业论文免费参考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日本文化方面毕业论文免费参考篇1日本设计文化初探摘要:文章通过研究日本的宗教信仰――佛教的禅宗思维和神道教的万物有灵论思想和美学,以及通过对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分析来解读日本文化,运用关联性方法剖析俭朴与奢华并存的双轨制日本设计风格的成因,并分析了日本现代设计的成熟理念与宗教思维的关系。
关键词:宗教文化日本设计设计评价在设计学的理论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一个学习者将以怎样的高度去分析一件设计作品。
如何抛去作品的表面看到它的内涵,这是设计教育应该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提高设计师基本素养的必经之路[1]。
研究设计作品的文化背景,是深入理解该地域艺术形式的基本方法,文章以日本设计为例,运用关联性方法剖析俭朴与奢华并存的双轨制日本设计风格的主导因素。
一、神道教的信仰(一)万物有灵顺其自然、尊重自然的万物有灵论。
即多神之道,神无所不在,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的石头都受到神灵的操纵与指示,于是衍生万物有灵论。
提倡顺应自然,即使不完美,也被认为是一种历史的痕迹。
因此从信仰衍生的自然观,形成了日本人的精神结构,充满纤细、敏锐且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雅致情趣。
日本知名设计师喜多俊之提出:一般人对设计更关注造型和功能,其实最重要的是灵魂。
即使使用坏了,也会用心修复,一种物灵的召唤而产生惜物的价值观。
人与物间互动接触下所产生的情感和记忆,是难以抹灭的可贵之处。
因此日本的“设计”有时叫“意匠”,“意”可拆为”音“与”心“,用心倾听使用者的声音,还有材料的声音。
(二)日本美学日本传统美学,即追求缺、拙、涩之美,是“黯然”之美,就是非直接表现出来的文化特性。
“涩”是日本非常独特且具有东方内蕴之美的特性。
仔细观察日本的器物设计,通常是一种缺与拙的自然材质特性,体现物灵的真性情。
关于日本文化的日语论文1500字

关于日本文化的日语论文1500字篇一:日语及日本文化论文日本语及日本文化论文虽然选修的《日语及日本文化》这门课程总共也就只有十次左右,接触的日本文化也不多,但是,经过这段世间的学习,对日本这个民族的文化与传统多少有点感触。
日本,一个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一个资源不怎么丰富的国家,一个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民族,一个崛起于世界东方的国度。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值得传承下去的理由。
就像我们现在还风行的端午与中秋,日本也有他们的传统文化,比如相扑,肚皮舞,成年礼等。
很多时候看到日本热热闹闹地举行各种节日活动,看到他们满脸的欢笑,听着他们捣出的鼓声,都会被或多或少地感染着。
我们能够在生活中的种种细节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同样,我们也能够从这些传统的节日中看出一个民族的特点。
比如日本人,尤其是年轻人,都很喜欢相扑。
我们可以从那些前往看相扑比赛的人眼中看到他们对强者的向往与崇敬,也可以从那些为了成为相扑手而不惜牺牲自己健康的人身上看出他们身心的近乎“疯狂”的执着。
又比如日本人人乐钟的肚皮舞:在肚皮上画一个大花脸,然后头戴一顶大草帽,就在大庭广众之下蹦蹦跳跳起来。
也许在我们看来他们的这个活动可以用类似幼稚这样的词来形容,但是,对于那些日本民众来说却是乐此不疲。
这正应正了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只要自己开心,何必如此在乎别人的看法?再比如那个成年礼,在我们中国只是法律上规定一下年满18岁就算成年,何曾这样用节日的方式隆重地宣告“我已经成年了!”?足以看出日本人对一个即将成年的人的重视,更可以看出他们自立自强的特性。
还有,日本是一个忧患意识很强的国家,从小学起老师就会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居安思危,以此来激励学生的进取心理。
当然,这方面的还有很多,在这里也就不一一赘述了。
我们泱泱华夏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的传承与积淀自不必说。
而相对比我们小得多的日本,暂且不说他们曾带给我们东亚国家的灾难,虽然他们的文化与历史无法和我们比肩,甚至有时候,他们的有些行为会令我们所有无法忍受,但也不容否认,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新纪元,日本那个岛国在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日本文化毕业论文优秀范文怎么写(2)

日本文化毕业论文优秀范文怎么写(2)日本文化毕业论文优秀范文篇3浅谈日本文化的幸与不幸摘要:日本文化是幸运的:在其历史上有几次直接输入比自身文化先进数百上千年的外来文化,从而使其物质文化与部分制度文化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大跃进,跨越了其他民族必须循序渐进的社会发展阶段。
日本文化又是不幸的:当其自身尚未成熟时,已然遇上外来发达的大文化,这个大文化压制日本文化的自然发育,使之在精神方面发生分裂,一部分随着物质文化一起跃进,几乎是全盘接受外来的意识形态与伦理道德;另一部分依然停留在在跃进前的水平之上,仍然以自己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行为方式来应付外部世界。
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精神文化方面的侏儒状态。
关键词:日本文化不幸将近九十年前,匈牙利作家梅尔彻·伦吉尔(MelchiorLengyel)写过一个剧本,名为《台风》。
在这个剧本中出现了一批在巴黎学习的日本留学生,他们在剧中有如下的对白:“西方数千年来发展起来的古老文化,我们日本人只要十五年就把它变成囊中之物了。
西方学者花费三十年取得的研究成果,我们只要读五天书就握于掌中了。
”“让欧洲人去费脑子好了!让欧洲人去干好了!等他们创造出什么好东西,我们再学过来那该多好!”“为了达到今天的水平,欧洲人已牺牲了多少代人,有多少人成为殉道者而倒下。
但我们只用十五年就把西欧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了。
”[(1)]这些话是作为讽刺日本人在文化方面吃现成饭的事实而设计的。
该剧写于1909年,去日俄战争不远。
正当日本人在十年的时间里相继打败了中国与俄国两个庞然大物后,用这样的话来描绘他们当时的洋洋自得的粗俗嘴脸是并不过分的。
日本留学生是不是说过上面那些话不必当真,但这些话却是道出了日本文化幸运的一面。
所谓幸运就是指他们在历史上有几次直接输入了比自身文化先进数百上千年甚至数千年的外来文化,从而使自身文化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大跃进,跨越了其他民族必须循序渐进耗时费事而无法省略的社会发展阶段。
选修课——日本文化结课论文

日本饮食文化简析院系:测绘工程系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摘要:众所周知,中日有着紧密的文化血缘,很多人把中国文化当作一种“母文化”,把日本文化当作一种“子文化”。
饮食文化作为日本文化重要部分之一也源于中国,所以日本和中国一样,也是一个讲究“吃”的国家,但经千年发展,日本已然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的、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烹调方式。
本文主要从主食与菜肴、餐桌礼仪、饮食习惯和风俗、茶酒文化四个方面简要介绍日本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日本饮食礼仪风俗茶酒文化一、日本的主食与菜肴自古以来,日本人的主食就是大米。
他们用大米做成各式的米饭、盒饭、饭团儿、寿司、盖饭。
用糯米做成精美的日式点心果子和年糕。
寿司是日本人最喜爱的传统食物之一,主要材料是用醋调味过的冷饭(简称醋饭),再加上鱼肉,海鲜,蔬菜或鸡蛋等作配料,然后将醋饭和配料(通常是用海苔)卷在一起做成寿司卷,或者直接将配料洒在盛在碗里的米饭上做成,寿司制作简单天然,味道鲜美。
日本人也食用小麦粉,主要做成面包和面条。
日本的面条主要有三种:荞面条、汤面和切面。
荞面条是日式面条的代表,也是日本关东地区受欢迎的大众食品。
荞麦面是用荞麦面粉和水,和成面团压平后切制的细面条,煮熟后蘸“つゆ”(一种酱油卤)食用,分冷食,热食两种。
吃完荞麦面条后,还要喝煮荞麦面条后的白浊汤。
这个白浊汤里的荞麦包含有维生素B等,营养非常丰富。
而日本关西地方吃切面的人比较多,据说切面对重病、手术后病人有补虚作用。
日本的汤面和中国的差不多,比如拉面其实就是发源于中国,但后来日本人逐渐用本没有使用过的干鲣鱼和海带等材料做拉面汤,发明了独具日本特色的拉面。
另外日本吃汤面的碗要大得多,大概是为了和热气一起造出一种吃汤面的氛围吧。
总之,日本的人主食,“和食”以米饭和面条为主,“洋食”则以面包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受惠于海的国家,又有着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北海道渔场,鱼也成为日本人餐桌上的“主菜”之一。
日本人制作菜肴时更多的使用“分”地方法,即将几种材料先各自进行简单的加工,然后摆在一起,做菜时也很少使用调料,所以日本菜味道清淡、色泽自然,较多的保留了原色原味营养破坏也较少。
日语文化论文

日语文化论文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滋养了日本文化,在日语结构中溶入了大量中国文化。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日语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日语文化论文篇1浅探学习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摘要:语言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语言的学习不仅需要言语训练,更要加强对语言产生民族的文化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日语的文化交际能力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语学习者的学习方式。
只有语言的文化交际功能得到突显,才能使语言作用于不同文化间的障碍解除。
因此,本文以学习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为题,进行日语人才培养策略的探讨。
关键词: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学习方式;探讨前言语言的文化交际功能来源于语言与文化间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一个民族语言的来源。
在不同的语言当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可以体现在语言之中。
所以说,语言不仅是人类用来进行交际的工具,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在进行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之时,要摆脱传统的日语学习观念,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日语学习者具备较高的日语文化交际能力。
这也是日语教学者与日语学习者的共同期望。
1、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日语学习的目的就是可以利用日语进行流利的交流,实现交流的目的。
但是,日语的学习如果仅以词汇量和语法学习水平作为衡量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指标,是不尽合理的。
因为一位日语学习者只掌握了大量的日语词汇和日语语法,是很难完成正确的交流的。
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如果出现了语法运用上的错误,对方可以大方的谅解将日语作为外语的交流者。
而如果日语的语言使用不恰当,则会产生文化上的冲突,对方则可以认为日语学习者存在价值观念上的问题,其语言的不当表达属于不友好的表现。
这些都是日语文化交际能力不强所导致的现象。
所以,加强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实现日语使用者之间的良好交流,更有利于中日两国和谐关系的打造。
2、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原因在我国的日语学习者当中,经常会出现语言运用上的失误,这使得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已经成为了日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3000字日本文化论文

3000字日本文化论文篇一:日本文化论文我眼中的日本论日本文化本学期有幸选到了老师的“日本历史”公选课。
就我所知,这门课有很多同学都想选。
为什么这么多同学想选呢?我认为首先是日本这个民族和我们中国有着很复杂的关系,不论是古代的日本向中国学习,派出遣隋使,遣唐使等,还是近代日本发动了令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苦难的侵华战争。
都是国与国之间的交集的一部分。
就我个人而言,是怀着对日本的极大的兴趣来选这门课的。
诚然大部分时间,说对日本感兴趣会让人觉得是亲日,是卖国倾向。
但是最近越来越发现,作为中国,想在与日本的交流,合作和竞争中处于一个上风的位置或者有利可图;作为一个中国人,想正确全面地认识日本。
觉必须抛弃心中的偏见和痛恨,以一个客观的心态来面对,来学习日本和日本的文化。
我个人对日本谈不上喜欢或是讨厌,小时候总是听老人们说日本鬼子在侵略中国时怎么样怎么样,就十分的反感日本或者说是畏惧日本也不为过。
后来上学了,通过书本或是电视上放的抗日电影,了解了中国人民的努力战胜了小日本。
便又变得十分自豪,但是对日本的讨厌却是未曾改变。
知道后来看了一些关于日本的书籍、电影和动漫之后才对日本的看法有所改观。
以下是我的一己之见,谨供参考,不对之处,还望指正。
一. 日本战国此词汇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次第》第二十条中出现的“天下战国之上(天下戦国の上は)”一句。
换言之,生处在被后人称为“战国时代”的人们,当时已有“如今是战国之世”的认知了。
严格说来,日本战国并非正式的历史名词,一般用来称呼从室町幕府时代爆发了应仁之乱后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也有把江户时代初期列入的说法)百多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
因此有的人说日本没有战国,但就我而言,不论战国与否,那些名留青史的英雄,那些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是不会改变的。
今川义元、北条早云、北条氏康、武田信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斋藤道三、松永久秀,毛利元就、伊达政宗、上杉谦信等名字只要是玩日本战国系列游戏的人都耳熟能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饮食文化简析院系:测绘工程系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摘要:众所周知,中日有着紧密的文化血缘,很多人把中国文化当作一种“母文化”,把日本文化当作一种“子文化”。
饮食文化作为日本文化重要部分之一也源于中国,所以日本和中国一样,也是一个讲究“吃”的国家,但经千年发展,日本已然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的、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烹调方式。
本文主要从主食与菜肴、餐桌礼仪、饮食习惯和风俗、茶酒文化四个方面简要介绍日本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日本饮食礼仪风俗茶酒文化一、日本的主食与菜肴自古以来,日本人的主食就是大米。
他们用大米做成各式的米饭、盒饭、饭团儿、寿司、盖饭。
用糯米做成精美的日式点心果子和年糕。
寿司是日本人最喜爱的传统食物之一,主要材料是用醋调味过的冷饭(简称醋饭),再加上鱼肉,海鲜,蔬菜或鸡蛋等作配料,然后将醋饭和配料(通常是用海苔)卷在一起做成寿司卷,或者直接将配料洒在盛在碗里的米饭上做成,寿司制作简单天然,味道鲜美。
日本人也食用小麦粉,主要做成面包和面条。
日本的面条主要有三种:荞面条、汤面和切面。
荞面条是日式面条的代表,也是日本关东地区受欢迎的大众食品。
荞麦面是用荞麦面粉和水,和成面团压平后切制的细面条,煮熟后蘸“つゆ”(一种酱油卤)食用,分冷食,热食两种。
吃完荞麦面条后,还要喝煮荞麦面条后的白浊汤。
这个白浊汤里的荞麦包含有维生素B等,营养非常丰富。
而日本关西地方吃切面的人比较多,据说切面对重病、手术后病人有补虚作用。
日本的汤面和中国的差不多,比如拉面其实就是发源于中国,但后来日本人逐渐用本没有使用过的干鲣鱼和海带等材料做拉面汤,发明了独具日本特色的拉面。
另外日本吃汤面的碗要大得多,大概是为了和热气一起造出一种吃汤面的氛围吧。
总之,日本的人主食,“和食”以米饭和面条为主,“洋食”则以面包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受惠于海的国家,又有着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北海道渔场,鱼也成为日本人餐桌上的“主菜”之一。
日本人制作菜肴时更多的使用“分”地方法,即将几种材料先各自进行简单的加工,然后摆在一起,做菜时也很少使用调料,所以日本菜味道清淡、色泽自然,较多的保留了原色原味营养破坏也较少。
二、日本餐桌礼仪日本人的进餐方式是分餐制,每人一份,因而并不过分讲究菜肴的数目和摆放,但每一份都有饭、有菜、有水果。
比如“便当”(盒饭)就是最方便的分餐份饭。
有的饭盒是用简易刨花薄木制成的,食罢即弃,有的饭盒是十分精致的漆盒,内分若干大小不一的格子,内放饭、鱼肉蔬菜、水果。
这种进餐方式卫生又个性。
日本以其优良的餐桌礼仪见称。
日本人在用餐之前及之后都要高声表达两种感受,用餐前要说“顶きます”(我要吃了)表示喜欢这顿饭食,用餐后要说“ご驰走さまでした”(多谢款待,吃好了)表示对准备餐饭者的感谢。
日本人的一餐饭食包括一碗饭、一碗味噌汤、两道或三道菜肴,配菜越多,这顿饭便越够体面。
用餐的正确次序是先喝小口热汤,后吃那道菜也可,但不要只集中吃光同一道菜肴,应顺序循环吃每道菜肴,使各份比例均等,才可同一时间吃光所有菜肴。
众所周知,日本人和中国人都使用筷子,创造了独特的“筷子文化”。
日本的筷子比中国的筷子短很多,也比中国的筷子细,这是因为日本采用分餐制,使用者只取自己那一份就可以了。
与中国不同,日本人是将筷子与身体平行横放在胸前桌边的筷枕上(如果没有筷枕,将筷套打结,当筷枕使用)。
拿取筷子时,先用右手拿起;接着放在左手掌上;右手再换过来握正,然后放开左手。
用餐中途若将筷子放回筷枕,一样要横摆,不能正对他人。
筷子如果沾有残余菜肴,可用餐巾纸擦干净。
日本人的用餐礼仪似乎严厉,但日本人容许狼吞虎咽式吃法,这吃法甚至令其他国家的人感到惊讶。
例如吃寿司,日本人习惯赤手拿著寿司浸一浸豉油,然后直接放入口中,他们不会用筷子吃寿司;又例如吃面,日本人直接从汤碗把面吸啜入口,且必会发出响声,依据日本人的习俗文化,吃面时发出响声是表示面食很美味,亦是对厨师表示赞赏的方式。
三、日本饮食习惯和风俗日本人的饮食制度亦为一日三餐,但其比例与我们不同。
由于工作紧张和作息时间,为了有充足的能量投入一天的工作,日本人早餐吃的相对较多且丰富。
至于午餐则多为快餐,如盒饭、面包加牛奶什么的。
日本人很重视晚餐,要做各种各样的饭菜供家人一起享用,工作一天后,人们喜欢在这时来上一杯清酒或啤酒,放松一下自己。
另一个就是作客习惯,到日本人家作客,应该“入境随俗”,把饭菜吃光。
这样主人会高兴,说明饭菜可口,而剩下则是遗憾的。
日本人十分注重仪表,进餐也不例外。
特别是在和室吃饭,传统习惯是,男子要盘腿正坐,女子要双腿跪坐,女子跪坐便于随时起身做事,女子盘坐或分腿而坐,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
外国人到日本人家作客最好尊重这种传统,不过若不习惯而疲劳时,变换一下坐姿也是可以的,主人是不会见怪的。
在日本,听到“走,咱们去吃一顿!”这话时,一般有三种理解:一是请客,你当然不必付钱;二是对方先付钱,另一方回来后还给他;三是当场各买各的,各吃各的,也就是“AA制”。
在日本,和朋友等出去吃饭,通常都是“AA制”,请客的话,对方事前会明确说明。
再一个就是日本新年的饮食风俗。
公历元旦是日本的新年,也可以说是日本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日本人新年吃的饭菜叫做“御节料理”,丰盛可口,多姿多彩,与平时迥然不同。
前面提到的荞麦面就是日本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传统美食,此外还有海带卷、煮豆子、鲷鱼、大马哈鱼和年糕。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节日所吃的食品,往往从谐音和意义上具有特别之处,如海带的日语发音与“高兴”相近,吃了会带来快乐,大马哈鱼有一定要回母川产卵的习性,有“恋乡”之意。
每年1月11日,日本人会把供品年糕切开吃,或者烧成年糕小豆汤。
这里还要补充一点,猪肉、牛肉、鸡肉是日本人常吃的肉类之一,而很少吃羊肉,鸭子几乎不吃。
至于蔬菜,日本人似乎更爱吃茄子,有“一富士、二鹰、三茄子”的说法。
四、日本茶酒文化茶叶很早就从中国传到了日本,自水稻文化从中国传到日本之后,日本人才懂得以米为主要原材料酿制清酒。
中日在茶酒文化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本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并自成风俗的茶酒文化。
日本的茶叶种类比中国少,大体有绿茶、红茶、麦茶几种,其中多为绿茶。
绿茶又可以分三种:品质最好、价格最高的叫“玉露”。
一般人常喝的是“煎茶”,比玉露差,但味道还可以。
品质最次的是“番茶”。
这里不得不提日本的“茶道”,用于茶道的茶,是一种绿茶,色绿味苦,成粉末状,又称“粉茶”或“末茶”。
日本人以茶养身,以茶待客,而“茶道”的目的也不在于鉴别茶质优劣、品位味道浓淡,而在于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加强和睦、陶冶情操的目的。
沏茶时,先将茶末少许放入碗内,加水,用特制竹刷将茶末搅成糊状再加水至碗的1/3左右即可。
此时,主人双手将茶送到客人面前,客人接茶后,一手平托茶碗,另一手轻轻转动茶碗三下,双手捧碗,将茶喝光、致谢,茶道讲究四规七则。
四规指"和、敬、清、寂",和、敬表示主人与客人和睦相处,互相尊重,突出平和之意;清、寂表示茶室环境要清净、优雅,陈设简约,古色古香。
七则是泡茶的复杂仪式:点茶有浓淡之分,茶水温度随季节变化,添炭、煮茶要掌握火候等。
日本人待客敬茶习俗与中国人不同。
客人至,他们便会端出淡雅的清茶和精美的日式点心来招待。
倒茶时,只倒茶杯的2/3左右,他们认为倒满杯,容易外溢,既不卫生也不雅观。
喝茶主要目的在于品味,不在量多。
如果给两个以上的客人倒茶,他们一般不会倒完一杯再倒第二杯,而是每杯里先倒一点儿,然后再每杯倒一点儿,数次重复后,将所有杯子倒满,为的是使每位客人杯中的茶水味道浓淡一致。
总之日本人喝茶,喜欢少、凉、清,所以招待客人时也常常拿出温茶、凉茶来。
在日本,酒的种类也很多。
但平常说到的“日本酒”,指的就是日本清酒,清酒也是日本的国酒。
1000多年来,清酒一直是日本人最常喝的饮料。
清酒从味道说,有甜辣两种;从等级说,有特级、一级和二级三种,大概都在15度上下。
日本人很喜欢喝酒,尤其在晚上,每天下班后,大都要喝一杯后再回家,直接回家的人也要在家喝一杯。
但是,日本人不胜酒,喝的并不多,他们喜欢饮酒放歌,有时表现出日本人的豪放性格,有时流露出凄凄痛楚的浓厚民族色彩。
日本人喜欢在用餐时喝米酒,他们通常会在互相祝酒后才开始用餐,即使客人不想喝,款客者都希望客人会假装喝一小口。
男性持酒杯的方法:是用单手的拇指和食指轻按杯缘,其余手指自然向内侧弯曲。
女性持酒杯的方法:右手拿住酒杯,左手以中指为中心,用指尖托住杯底。
一群人去喝酒时,第一杯要等大家举杯说“干杯”后才能喝。
干杯时,酒杯要举至与眼睛同高。
两人对饮,先帮对方斟酒,再由对方帮自己斟,不能自己斟酒。
喝酒时,如果有人要给您倒酒,应先喝完杯中剩下的酒,再接受敬酒。
接受敬酒时,以右手持杯,左手端着酒杯底部。
滴酒不沾的人,在喝日本酒时,可将酒杯倒盖,这是一种礼节。
参考文献:[1]徐静波日本饮食文化:历史与现实上海人民出版社[2]叶渭渠日本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贾蕙萱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