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经典动画赏析论文
中外动画赏析

中外动画赏析嘿,同学们!今天咱来聊聊中外动画呗。
你们都看过啥动画片呀?像那《喜羊羊与灰太狼》,可有意思啦!灰太狼整天想着抓小羊,可就是抓不着,嘿嘿,可逗了。
咱中国的动画那可有不少经典呢!《大闹天宫》知道不?那孙悟空可厉害了,就跟个超级英雄似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我觉得那孙悟空就跟咱班上最调皮捣蛋的同学似的,谁也管不住他。
还有那《葫芦兄弟》,七个葫芦娃各有各的本事,一起打妖怪,那场面,老壮观了!外国的动画也很棒啊!比如说那《猫和老鼠》,汤姆和杰瑞整天打来打去的,可好玩了。
有时候我都在想,他们俩到底谁更厉害呢?也许汤姆厉害点吧,毕竟他那么大只,可杰瑞也很机灵呀,总能躲过汤姆的追捕。
哎呀,真不好说!还有那《冰雪奇缘》,艾莎公主能用魔法变出那么多漂亮的冰雪,哇塞,太酷了吧!我要是也能有那样的魔法就好了,嘿嘿,我就可以把学校变成一个大冰场,大家一起滑冰,那多好玩呀!你们说,中外动画为啥都这么吸引人呢?是因为它们的画面好看?还是因为故事有趣?我觉得可能都有吧。
就像咱喜欢吃冰淇淋,又好看又好吃呀!有时候看动画片,我都感觉自己好像进入了那个世界一样,跟着里面的人物一起冒险。
哎呀,我突然想到,要是中国的孙悟空和外国的超级英雄打起来了,谁会赢呢?这可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呀!孙悟空有金箍棒,超级英雄也有各种厉害的武器和超能力。
不过孙悟空可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这多特别呀!咱再说说那些动画里的歌曲吧。
有些歌可好听了,听了一遍就忘不了。
我有时候还会跟着唱呢,虽然唱得不太好听,嘿嘿。
你们有没有这样呀?总之呢,中外动画都有它们的魅力。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像勇敢啦、团结啦、友爱啦。
所以呀,大家可以多看动画片哦,但也别忘记写作业哈!不然老师该批评啦!你们最喜欢的中外动画是啥呢?快跟我说说呗!。
动画概论论文(3000多字)(东西放动画风格及比较)

东西方国家动画风格的形成以及比较摘要:东西方存在不同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域的动画作品具有不同的特征。
从塑造形象开始直至一部动画作品的完成,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动画也自然而然地从一定的角度和层面反映社会的心理和现状。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性格和心理状况必然会在同一时期的动画作品中得到折射和体现。
关键词:动画风格,东西方动画形成与发展,东西方动画风格比较一、东西方动画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美国:幽默自由化的商业精神美国动画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浓厚的幽默感。
美国动画的这种幽默和自由化是与其商业化精神分不开的。
美国动画片遵循情节中心主义,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将观众逗得前俯后仰,从而被带入美妙的动画世界。
美国动画以幽默的形式负载开放的美国文化的自由精神。
无论是早期的《猫和老鼠》、《米老鼠唐老鸭》,还是近来的《冰河世纪》、《小鸡快跑》、《丛林大反攻》,无论是取材自经典童话的《爱丽丝漫游仙境奇遇记》、《罗宾汉》,还是后现代文本的《怪物史莱克》,都博得观众的会心一笑。
而像《狮子王》、《恐龙》这一类相对严肃的动画电影,最终结局也是皆大欢喜的轻喜剧。
美国式幽默是通过直接刺激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娱乐实现的。
美国动画中的视觉元素——如角色的造型和性格、背景和整体画面效果;听觉元素——如角色的语言、配乐、歌曲等以及喜剧性的情节,都在诠释着美国式的幽默风格。
个性化的造型是美国动画成功的首要因素。
而且美国动画的各种造型非常夸张,充满了喜剧色彩。
“迪斯尼坚信卓别林的名言‘没有个性就没有喜剧’。
”美国动画角色都具有让人难忘的性格。
黑格尔在《美学》中宣称:“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聒噪、坏脾气的唐老鸭,呆头呆脑的布鲁托狗,土里土气的大笨狗高飞,喋喋不休的大嘴驴……,个性化的造型,再加上角色独特的性格,使这些动画角色常常逗人捧腹,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美国动画的情节以幽默的喜剧居多,其中经常有出人意料的喜剧细节制造出的幽默效果。
中外动画比较分析

中外动画比较分析动画是一种通过连续显示静态图像来呈现动态效果的艺术形式。
在全球范围内,中外动画一直以来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对中外动画进行比较分析,以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首先,中外动画在创作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动画注重表现传统文化,倾向于使用手绘技术和传统水墨画风格。
例如,《大闹天宫》和《老鼠爱大米》等中国动画作品,都尽可能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而西方动画则更加注重现实主义和幻想主义的结合,通常采用计算机生成图像和三维动画技术,如迪斯尼和皮克斯的作品《狮子王》和《玩具总动员》。
其次,在受众群体上,中外动画的目标群体也存在差异。
中国动画更多地面向中国国内观众,尤其是儿童观众。
中国动画的内容普遍偏向于教育和娱乐,力求在娱乐中传递正能量,例如《小猪佩奇》和《喜羊羊与灰太狼》。
而西方动画则更加注重全球市场,旨在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观众。
迪斯尼和皮克斯的作品通常具有更多的情感和成长主题,可以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观众。
例如,《冰雪奇缘》和《飞屋环游记》。
另外,在动画行业的发展上,中外动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动画产业发达,技术实力强大,投资规模庞大,例如迪斯尼和皮克斯等动画制作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和先进的技术设备。
而中国动画产业相对较为薄弱,制作水平和市场影响力都有待提高。
然而,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动画开始崭露头角,如《大鱼海棠》和《白蛇:缘起》等。
最后,在主题和故事性上,中外动画也存在差异。
中国动画更注重教育和传统文化,而西方动画更注重情感和成长主题。
中国动画通常具有浓厚的寓意和道德教育,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传递正面价值观。
而西方动画虽然也有教育意义,但更加注重情感和个人成长。
例如,《头脑特工队》和《寻梦环游记》等西方动画作品,通常通过角色成长和情感冲突展现主题。
总体而言,中外动画在创作风格、受众群体、产业发展和主题故事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方动画更注重传统文化和教育,面向国内儿童观众,而西方动画更注重全球市场,面向不同年龄段观众。
动漫论文(精选五篇)

动漫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动漫论文河童之夏观后感下弦月下宽阔的湿地,一片充满生机的水田,在各种昆虫的叫声下,一对父子一问一答,漫天萤火虫哩,一片温馨景象。
但下个镜头出现的却是一对没见过的“父子”。
《河童之夏》里,河童就这样出现了。
这是这部电影的开场。
绿色的皮肤和更绿的条纹,尖尖的嘴巴和大大的明亮眼睛再加上一头特殊的谢顶的头发,和那龟壳般的背。
河童是不同于人的生物,在这片田地里,无人知道今晚将上演一场悲剧。
河童爸爸因为人类要开垦湿地神龙沼泽所以想主动找人类交涉,没想到自大的人类竟拔刀相向。
天崩地裂,小河童在逃生时被埋在土里直到近四百年后。
电影的开场便是一场冲突,人类与河童的冲突,在河童的对话中便有暗示。
“龙虽然很可怕,可是现在的人类比龙还可怕”这是出自河童爸爸的口的。
显然人类的快速扩张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河童的生活。
神龙沼泽本来是一片美丽的湿地,但在故事后面即现代时期,小河童和主角康一苦苦搜寻的神龙沼泽已失去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和一条条宽大的马路,还有川流不息的人群。
河流还在,只是水不再清澈,树木还在,只是绿树再也不能自由生长。
人类在自我扩张中对自然的无休止占有,并对生态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我想这是电影想要对观众表达的主题之一吧。
还好小河童被善良的康一捡到并带回家,而康一一家人也热情地迎接这位朋友。
咕是康一对这小河童的称呼,善良的一家人最终使咕对人类的看法有了改观。
咕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很多欢乐。
咕因为不知道情况而称赞友佳里很厉害,相扑赢了之后的醉酒,电影里每个细节都带给观众欢乐。
显然善良的康一一家和河童能友好的相处,似乎电影也在暗示人类要和其他物种和睦相处,但咕却仍然坚持着河童不能与人类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说法。
于是有了雨夜外出被人发现的情节。
小河童还是被发现了,邻居开始好奇地打听,康一的同学也在议论着,为了尽快解决咕的着落,康一决定带着咕去寻找有记载河童的地方,但是结果却是失望,借着一个神灵座敷童子的口,电影告诉我们河童已经一百多年不在这地方出现了,残忍的人类占领了原本动物的生活领地。
中外经典动画赏析论文

中外经典动画赏析论文中国动画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一)中国动画的过去发展史中国的动画事业发展很早,最早的动画出现在一九二几年,在那段时间我国拍摄了著名的黑白电影动画《铁扇公主》以及《三毛流浪记》。
解放后动画基本都是在长春电影厂和上海美术片厂制作,先是《大闹天宫》(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电影),而后是《小蝌蚪找妈妈》(中国第一部水墨画电影)、《葫芦娃》、《黑猫警长》、《舒克贝塔》、《邋遢大王》、《小猪噜噜》、《哪吒闹海》、《九色鹿》、《魔方大厦》等。
可以说从1926年的8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出现了一系列优秀动画作品。
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例,50多年来拍摄了近500部动画片,累计20000多分钟,其中在国内获奖100多次,国际上获奖70多次,并在世界动画业树起了“中国动画学派”的旗帜。
然而曾经的辉煌只是昙花一现。
1966--1971这六年中,竟然没有一部动画片制作出来。
之后的几年,形势似乎有了一点好转,但是1972-1977年间也只有每年2-4部动画出炉。
这一段时期,中国的动画事业几乎是在原地停滞了十多年。
(二)中国动画的现在状况及问题如今,中国动画在世界已经失去原有的地位。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的发展呈现了缓慢的趋势。
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动漫艺术的质量不高。
首先,题材范围狭隘,针对低龄化人群。
个人认为经典这种东西是适应当时社会环境以及人文环境而产生的,记录着一个时代辉煌。
旧作翻拍显然失去意义,往往只是雷声大雨点小。
不过这些都只是次要因素,重要的是定位问题。
中国动画业消费面定位狭窄,成人市场长期被忽视。
成年人是一个巨大的尚未得到开发的市场,具有极大地市场潜力。
国产动画的服务对象本来就不是10岁以上的孩子,所以10岁以上的观众没有资格评论其好坏。
可如今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社会节奏产生巨变,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现在的小孩普遍早熟,也就是说部分国产动画连低龄观众也觉得幼稚。
如果中国动画仍将消费群集中在少儿,且过度重视教育感化功能,忽略动画漫画作为传媒产品应有的娱乐功能,导致我国动画产品政治性过强,娱乐性不足,缺乏吸引力。
中日美动画特点范文

中日美动画特点范文动画是一种以图像作为基础,通过技术手段产生动态效果的艺术形式。
在世界范围内,中日美三个国家的动画产业发展相对较为突出,并且各具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日美动画的特点,分别从故事性、画风、制作技术和市场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日美动画在故事性上呈现出不同特点。
中国动画着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注重历史和民族情感的表达。
例如,在中国动画《大闹天宫》中,通过改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西游记》,表达了对家国情怀和友谊的赞扬。
而日本动画注重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冲突,展现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成长的过程。
例如,在日本动画《千与千寻》中,主人公千寻在一个奇幻的世界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成长,通过她的经历来探讨人性和成长的问题。
相比之下,美国动画更注重幽默和娱乐性,并且多以明确的教育目的为基础,注重人物的个性和冲突,以及情节的发展和结局的悬念。
其次,中日美动画在画风上也呈现出不同特点。
中国动画多采用传统绘画技法,注重线条和色彩的表现。
例如,在中国动画《大鱼海棠》中,采用了传统的水墨画风,强调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美学的价值。
而日本动画则多以全彩绘制为主,线条更加细腻,并且注重人物设计的可爱和可塑性。
例如,日本动画《千与千寻》中,人物形象可爱又富有个性,极具辨识度。
美国动画以3D立体画风为主,注重逼真度和特效的呈现。
例如,在美国动画《冰雪奇缘》中,通过精细的CG制作技术,展现了逼真的雪景和主人公的肢体语言。
再次,中日美动画在制作技术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动画制作技术相对滞后,一般使用传统的手绘和传统动画技法,制作周期长。
虽然如今中国动画也开始使用数字制作技术,但整体还有待提高。
日本动画则以2D动画制作为主,注重手绘技术和细节的表现。
日本的动画制作流程非常完善,从故事构思到脚本创作,再到角色设定和动画制作,各个环节都非常专业。
而美国动画以3D数字制作为主,注重对图像的精细处理和特效的呈现。
美国动画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特效和渲染技术,使得画面更加真实和生动。
中日美动画特点范文

中日美动画特点范文首先,中日美动画在画面风格上有所不同。
中日动画的画风更加写实,注重细节和逼真度。
中国动画通常采用梦幻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风格,以及寓意深远的象征性动画元素。
而日本动画则更注重人物角色的可爱和夸张表现,有着明亮丰富的色彩,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美国动画的特点则在于华丽的特效和精湛的绘画技巧,常使用三维立体动画技术,创造出逼真的画面和特殊效果,如《疯狂原始人》和《冰雪奇缘》。
其次,中日美动画在故事内容上有所不同。
中日动画更注重传统文化和哲理的表达,常常涉及历史和神话故事,传播中国和日本的传统价值观。
例如,中国动画《大闹天宫》以《西游记》为背景,通过孙悟空与天宫的冲突,展现了忠诚和勇气的精神。
而日本动画则更加关注人物的成长和情感描写,常常围绕着少年和少女的冒险故事展开,如《龙猫》和《千与千寻》。
美国动画则更加注重幽默和娱乐性,常以喜剧和冒险为主题,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功夫熊猫》和《变形金刚》。
再次,中日美动画在音乐和声音效果上有所不同。
中日动画常常运用传统音乐元素和配乐,如古筝、金雅琴等,营造出浓郁的东方氛围。
同时,中日动画也非常注重声音效果的处理,尤其在角色配音方面非常重视声音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
美国动画则更倾向于采用流行音乐和原创歌曲,增加画面的趣味性和观赏性,例如《冰雪奇缘》的主题曲“Let It Go”。
美国动画也注重音效的运用,通过立体声和环绕声效果,创造出逼真的听觉体验。
最后,中日美动画在市场影响力和发展方面有所不同。
日本动画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精美的画面和复杂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全球的观众。
日本动画制作行业也非常发达,拥有众多的优秀制作公司和才华横溢的动画师。
中国的动画产业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不断有优秀作品涌现,如《大圣归来》和《哪吒之魔童降世》。
而美国动画则一直是全球动画产业的引领者,其优秀的制作技术和故事创作能力,使得美国动画成为全球动画市场的主要竞争者。
综上所述,中日美动画在画面风格、故事内容、音乐和声音效果以及市场影响力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国际动漫赏析期末论文

1:结合具体内容,试分析宫崎骏动画的风格和特点。
宫崎骏,作为著名动画制作人,他的作品广受人们喜欢,那宫崎骏动画有着怎样的风格和特点呢?首先,作品题材广泛、不拘形式。
这一点从宫崎骏的各部动画中很容易看出,他没有题材相似的两部动画,只是表达的主题相似而已。
其次,他的作品并不单纯停留在对于故事本身的构建上,而是严肃地塑造着极具现实针对性和意义的动画与生活相结合的形象,意境深远.。
宫崎峻的每部作品,题材虽然不同,但却将梦想、和平、环保、生存、成长这些令人反思的讯息融合其中。
例如《千与千寻》这部影片。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十岁女孩千寻的心路成长的故事。
千寻一家在幻境里迷路了,千寻的父母因为贪婪变成了猪,千寻孤独地留在幻境里。
支配城镇的汤婆婆强行改掉了千寻的名字,这更让她感觉到自我丧失的恐怖。
千寻在妖怪汇集的温泉拼命工作,激发出身体里全部的潜能,历经磨难。
最终成长为一个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敢女孩。
宫崎骏营造的幻境世界与现实世界只有一个隧道的距离,妖怪们的生活也与我们生活的俗世没有多大区别,同样的有善恶,有贪欲,有情感,有森严的等级,也有游戏规则,与其说那是妖怪境地,还不如说就是现实社会的熔炉。
虚幻世界中的妖怪们需要清洗的是身体,而现实世界中的我们需要洗涤的是心灵,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而又真实的“千寻”,都可以在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
最后是对于人类善的本性的揭示,对于人类之爱,人与自然之爱的描述和刻画。
宫崎骏动画中对于人性的描写以及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之爱的刻画让人在脱离了思考的状态下进行着思考,让我们体会着很多属于人本真应该有的道德和心灵。
《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反映出了爱情力量的伟大,但这种爱又绝非单纯卿卿我我的二人世界,他们的爱都背负着沉重的使命。
千寻和白龙之间的爱,是一种挣脱被利用的束缚下的一种抗争,他们的爱很大程度上带有东方传统的“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感觉。
《龙猫》和《萤火虫之墓》则典型地体现出了亲情在人的命运当中特殊的地位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动画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一)中国动画的过去发展史
中国的动画事业发展很早,最早的动画出现在一九二几年,在那段时间我国拍摄了著名的黑白电影动画《铁扇公主》以及《三毛流浪记》。
解放后动画基本都是在长春电影厂和上海美术片厂制作,先是《大闹天宫》(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电影),而后是《小蝌蚪找妈妈》(中国第一部水墨画电影)、《葫芦娃》、《黑猫警长》、《舒克贝塔》、《邋遢大王》、《小猪噜噜》、《哪吒闹海》、《九色鹿》、《魔方大厦》等。
可以说从1926年的8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出现了一系列优秀动画作品。
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例,50多年来拍摄了近500部动画片,累计20000多分钟,其中在国内获奖100多次,国际上获奖70多次,并在世界动画业树起了“中国动画学派”的旗帜。
然而曾经的辉煌只是昙花一现。
1966--1971这六年中,竟然没有一部动画片制作出来。
之后的几年,形势似乎有了一点好转,但是1972-1977年间也只有每年2-4部动画出炉。
这一段时期,中国的动画事业几乎是在原地停滞了十多年。
(二)中国动画的现在状况及问题
如今,中国动画在世界已经失去原有的地位。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的发展呈现了缓慢的趋势。
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动漫艺术的质量不高。
首先,题材范围狭隘,针对低龄化人群。
个人认为经典这种东西是适应当时社会环境以及人文环境而产生的,记录着一个时代辉煌。
旧作翻拍显然失去意义,往往只是雷声大雨点小。
不过这些都只是次要因素,重要的是定位问题。
中国动画业消费面定位狭窄,成人市场长期被忽视。
成年人是一个巨大的尚未得到开发的市场,具有极大地市场潜力。
国产动画的服务对象本来就不是10岁以上的孩子,所以10岁以上的观众没有资格评论其好坏。
可如今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社会节奏产生巨变,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现在的小孩普遍早熟,也就是说部分国产动画连低龄观众也觉得幼稚。
如果中国动画仍将消费群集中在少儿,且过度重视教育感化功能,忽略动画漫画作为传媒产品应有的娱乐功能,导致我国动画产品政治性过强,娱乐性不足,缺乏吸引力。
其次,中国制作水平低下,缺乏原创力。
中国动画产业涉及面狭窄,大部分题材都与神话、传奇,如《葫芦兄弟》、《哪吒脑海》《封神榜传奇》或者是小动物为主的动画,如《黑猫警长》、《阿凡提的故事》、《喜洋洋与灰
太狼》等。
虽然这些题材对少儿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成年人却对这些不太感兴趣。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90年代动画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业运作上飞速产业化发展,制作手法上动画艺术逐渐和高科技接轨,表现手法则和电影电视越来越接近,题材越来越广泛,观众年龄阶层不断提高。
中国动画始终停留在少儿阶段,缺少创意,没有新技术的支持,必将导致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滞后。
最后,中国动画产业人才缺乏,投资不足。
我国动画从业人数不到1万,仅占韩国的1/30.主要是因为各界对动画产业重视不足,当然,首先就是政府,全中国人口有13亿占世界1/3,国家级的只有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两个生产基地,且中国人均动画片拥有量也只有0.0012秒,而日本的人均拥有量是300-480秒。
反而不少民营组织或个人本着对动画的热爱之心投入到动画制作中来。
这些组织成员普遍年轻,充满热情,可是资金、设备的严重不足,加上不成体系,使之无法完成高质量的长篇动画和动画影片。
动画人才的攻击和需求出于严重失衡状态,导致动画原创力不足。
(三)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策略
如今的我国经济及科技飞速发展,国民的精神娱乐需求越来越大,书刊,广播,电影,电视,游戏一步步深入百姓生活,而动画这种最直接,最生动,最综合的表现手法可以说是无所能及且运用广泛,所以理所当然的重新被人们重视。
因此,我认为,只要我们即使更新观念,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我们国家发展的前进道路,我们动画产业一定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新的浪潮。
首先,我们要更新观念,倡导创新精神。
其次,我们要立足中国实际,发展民族特色。
第三,我们要积极运用高科技手段,提高动画创作水平。
第四,我们要提高市场运作能力,繁荣动画产业。
最后,我建议中国动漫少些虚幻,多些现实。
真心希望中国动画走出国门,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