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共5页
常用模型波特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

常用模型波特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常用的波特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包括:五力模型、四个战略群模型、战略地图模型、价值链模型和资源与能力模型。
一、五力模型(Five Forces Model)五力模型是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的一种竞争力分析工具,旨在帮助企业评估其所处行业的竞争格局。
该模型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评估供应商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和质量的影响程度。
供应商多、产品替代品少、供应商的品牌知名度高以及产品不易替代等因素将增加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2.买家的议价能力:评估买家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和质量的影响程度。
买家多、产品替代品多、买家的品牌知名度高以及买家不易切换供应商等因素将增加买家的议价能力。
3.潜在竞争者的威胁:评估新进入市场或已存在市场但具有潜力的竞争者对企业的威胁程度。
市场入口壁垒高、市场利润高以及市场占有率低等因素将减少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4.替代品的威胁:评估其他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
替代品的价格低、性能好以及替换成本低等因素将增加替代品的威胁。
5.行业竞争:评估行业内的现有竞争程度。
竞争对手多、行业内竞争程度激烈以及行业内产品或服务同质化程度高等因素将增加行业竞争的压力。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评估,企业可以识别出自己所处行业中的竞争力以及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
二、四个战略群模型(Four Strategic Groups Model)四个战略群模型是指将竞争对手划分为四个层次或者群组,以便分析不同群组之间的竞争关系。
这四个群组分别是:市场产品领导者、市场细分玩家、市场进攻者和市场尾随者。
这一模型有助于企业了解各个竞争对手在市场中的地位和策略,并针对不同群组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
三、战略地图模型(Strategy Map Model)战略地图模型是一种以图像的形式展示企业战略目标、关键领域和绩效指标的模型。
它帮助企业管理层可视化地了解企业的战略重点以及不同战略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力竞争模型

三、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分析
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是行业竞争的一种重要力量, 这些新进入者大都拥有新的生产能力和某些必需的资 源,期待能建立有利的市场地位,这就有可能会与同 行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的竞争,最终导致行业 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危及这 些企业的生存。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状况取决于行业进 入壁垒和原有企业的反击程度,如果进入壁垒高,原有企 业反击强烈,潜在进入者难以进入该行业,进入者的威胁 就小。反之,威胁大。决定进入壁垒大小的主要因素有: 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资金需求、转换成本等。
五力模型框架
潜在进入者
新进入者的威胁
供方议价能力
行业竞争对手
买方议价能力
供应商
现有公司间的竞争
购买者
替代品的威胁
替代品
一、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分析
对某一行业来说,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强弱,主要取决于供应商行业的市场状况以及 他们所提供物品的重要性。当供方所提供的投 入要素其价值构成了买主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 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者严重 影响买主产品的质量时,供方对于买主的潜在 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快餐行业的供应商 对本行业的生产起关键作用,主要有饮料供应 商、餐具供应商和原材料供应商。
根据上面对于五种竞争力量的讨论, 企业可以采取尽可能地将自身的经营与 竞争力量隔绝开来、努力从自身利益需 要出发影响行业竞争规则、先占领有利 的市场地位再发起进攻性竞争行动等手 段来对付这五种竞争力量,以增强自己 的市场地位与竞争实力。 但对于变化多 端的商场来说,五力模型自身也存在着 缺陷,它更多是作为一种理论思考工具。
四、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分析
购买者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 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 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购买者可能具有较强的讨 价还价力量: (1)购买者的总数较少,而每个购买者的 购买量较大,占了卖方销售量的很大比例;( 2)卖方行 业由大量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的企业所组成; (3)购买者 所购买的基本上是一种标准化产品,同时向多个卖主 购买产品在经济上也完全可行; 其中,顾客的议价能 力主要从个体顾客和团体顾客来区分。作为个体顾客, 通常都是价格的接受者,个体消费者选择某家快餐,通常 已经表示已默认接受企业制定的价格。但是团体顾客 议价要求的意识一般比较强,这主要是指针对企事业单 位的集体订餐或会议用餐。在针对团体顾客议价时,快 餐企业必须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价格需求弹性等来 确定具体的价格。Fra bibliotek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在教材中5个模型的总结五力模型一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在教材中5个模型的总结一、“五力”模型(一)五力分别是:(1)行业新进入者的威胁(Potential Entry of New Competitors);(2)替代品的威胁(The threat of Substitutes Products);(3)购买商的议价能力(Bargaining Power of Buyer);(4)供应商的议价能力(Bargaining Power of Supplier );(5)同业竞争者的竞争强度。
(The intensity of rivalry Among Competing Firm)(二)五力模型的分析方法1.新进入者的威胁:2.供应商的议价能力:(1)供货商的威胁手段有两类,一是提高供应价格,二是降低供应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3.购买商的议价能力:(1)购买商:要求降低产品价格,要求高质量的产品和更多的优质服务(2)在下列情况下,购买商的议价能力较强4.替代产品的威胁:(1)替代产品是指可由其它产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它们具有的功能大致与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功能相似,可满足消费者同样的需求。
(2)替代品通过以下方面来影响一个行业的赢利性:设置价格上限、改变需求量和迫使企业投入更多资金并提高其服务质量。
二、一般竞争战略(一)成本领先战略(三)集中化战略三、价值链模型迈克尔·波特把价值链定义为顾客愿意为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支付的价格。
● 在分析企业竞争能力时应使用价值指标而不是成本指标。
● 价值可以用企业的总收入来衡量,也是企业销售其产品或服务的价格。
● 价值的概念要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理解。
● 同一行业内的所有企业都拥有相近的价值链;● 价值链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到给企业贡献最多增加值的活动,并且规划相应的战略进行改善。
四、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二十世纪90年代由波特教授提出,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
竞争结构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波特五力模型简介 波特五力模型详解 波特五力模型的缺陷
波特五力模型简介
五力模型是由美国哈弗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 (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是分析行业竞争结构 的最主要工具之一。五力分别是: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替代品的威胁、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 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抗衡。这五中基本竞争力量 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这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同时 也决定了行业的最终获利能力。
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供方集团会具有比较强大 的讨价还价力量: • - 供方行业为一些具有比较稳固市场地位而不受市场 剧烈竞争困挠的企业所控制,其产品的买主很多,以致于 每一单个买主都不可能成为供方的重要客户。 • - 供方各企业的产品各具有一定特色,以致于买主难 以转换或转换成本太高,或者很难找到可与供方企业产品 相竞争的替代品。 • - 供方能够方便地实行前向联合或一体化,而买主难 以进行由于所生产的产 品是互为替代品,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这 种源自于替代品的竞争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 的竞争战略。总之,替代品价格越低、质量越好、用户转 换成本越低,其所能产生的竞争压力就强;而这种来自替 代品生产者的竞争压力的强度,可以具体通过考察替代品 销售增长率、替代品厂家生产能力与盈利扩张情况来加以 描述。
• • • •
购买者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 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来 说,满足如下条件的购买者可能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力量: - 购买者的总数较少,而每个购买者的购买量较大, 占了卖方销售量的很大比例。 - 卖方行业由大量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的企业所组成。 - 购买者所购买的基本上是一种标准化产品,同时向 多个卖主购买产品在经济上也完全可行。 - 购买者有能力实现后向一体化,而卖主不可能前向 一体化。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是由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提出的理论模型,用于评估一个行业的竞争力和盈利潜力。
这个模型有助于企业了解竞争环境及其对企业的影响,帮助企业采取相应的竞争战略。
竞争对手的威胁:竞争对手的数量、规模、资金、产品差异化、市场份额等都会影响到行业竞争力。
当竞争对手众多、规模较大、产品相对成熟、市场份额较高时,行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利润率可能会降低。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潜在进入者指的是可能进入行业并成为竞争对手的其他公司。
进入门槛较低、市场前景较好的行业往往面临更多的潜在进入者威胁。
如果潜在进入者大量涌入,市场供应将增加,从而对现有企业产生竞争压力。
替代品的威胁:替代品是指可以满足相似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如果替代品较多且具有较高的性价比,消费者更容易转向替代品,从而对行业产生威胁。
行业竞争激烈时,替代品的威胁可能会更大。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取决于供货商的规模、专业性以及相关产品的稀缺性等因素。
如果供应商掌握了行业中关键的资源、技术或市场份额较大,他们可能会对企业采取高价策略,从而对企业利润率产生影响。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取决于购买者的数量、规模、产品的重要性、替代品的可用性等因素。
如果购买者集中度高、威胁向供应商威胁传递,购买者将更有能力对供应商进行议价,限制供应商的利润空间。
以上五个要素共同决定了一个行业的竞争环境和企业的盈利潜力。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优势和劣势,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如通过产品差异化、寻求成本领先、建立品牌声誉等措施来增加竞争力。
需要注意的是,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绝对答案,它只是提供了一种分析的框架。
在实际应用中,企业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并判断五个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和影响程度。
确保准确理解和应用这个模型,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波特五力模型PPT模板

Text Here 添加文字描述. Nunc in aliquet nunc. 添加文字 描述. Nunc in aliquet nunc.
波特五力模型 (2/5)
波特 五力 模型
什么是波特五力模型?
波特五力模型是一个模型,用于识别和分析塑造每个行业 的五力竞争模型,并帮助确定一个行业的弱点和优势。 五 力模型分析常用于识别行业结构,确定企业战略。 波特模 型可以应用于经济的任何部分,以了解行业内的竞争水平 并提高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五力模型模型以哈佛商学院 教授迈克尔·E·波特的名字命名。
添加文字描述 添加文字描述.
添加文字描述. 添加文字描述. 添加文字描述. 添加文字描述.
Lorem Ipsum Sed do eiusmod tempor Vitae justo eget Placerat orci nulla Placerat orci Nunc in aliquet Eget mi proin Nunc in aliquet Placerat orci nulla
AB✓来自✓✓✓
✓
✓
✓
✓
✓
✓
✓
8
总结概括
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
替代品的威胁
新进入者的威胁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现有企业的竞争
• 添加文字描述. • 添加文字描述. • 添加文字描述. • 添加文字描述. 添加文字
描述.
• 添加文字描述. • 添加文字描述. • 添加文字描述. • 添加文字描述. 添加文字
描述.
Eget mi proin sed libero enim sed faucibus turpis. Convallis aenean et tortor at risus.
波特五种竞争力量结构

波特五力竞争模型产业的边界界定之后,经理们下一步的工作是分析产业环境中的竞争力量,找出机会与威胁,制定战略应对竞争。
然而,在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中,竞争不仅仅在竞争对手之间表现出来,有时甚至根植于经济基础之中。
在特定的产业中,比竞争者自身更强大的竞争力量有很多,客户、供应商、潜在加入者以及替代品都是竞争力量。
根据具体产业的不同,它们可以起到主导作用或者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波特认为,一个产业的竞争善由五种力量决定:进入威胁、替代威胁、客户议价能力、供应商议价能力、现有竞争对手,如图3——2 所示。
这五种力量共同决定一个产业的竞争强度和最终利润率,竞争激烈的产业,如计算机、白色家电等,没有公司能能过投资于这此产业赚取超额回报;在竞争相对缓和的产业,如房地产、电信、石油化工等,则存在赚取很高回报的空间。
在波特的分析框架中,竞争力量强被视为威胁,在为它挤压利润;而竞争力量弱则被视为机会,因为公司可能获取得更多的盈利。
五种竞争力量的强弱可能会随着时间和产业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管理者的任务是认清五种竞争力量的变化如何带来新机会和威胁,并在产业中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使公司有够更好的保护自己,对抗这此力量或者对这些因素施加影响。
此外,一家企业有可能能过自己的战略,摆脱这些力量的干扰使公司转变成为自己的优势。
因此,为了制定应对竞争局面的战略,摆脱这此力量的干扰使公司获得发展,公司必须弄清楚这此力量在自己的产业中是如何起作用的,以及在具体的环境中又是如何影响公司的。
表3-2列出了对五种力量进行彻底分析时需要询问和思考的一些重要问题。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力量是如何起作用的,提供解决的办法,并尽可能利用这些力量带来的机会。
(一)潜在的进入威胁潜在的威胁对手是当前不在产业内但是有能力进入本产业的公司。
例如,有线电视企进入壁垒竞争因素图3-2产业竞争的五力模型表3-2分析对象顾客度供应商五种力量的应用要问的问题我对顾客有多重要?顾客对我又有多重要?我的顾客有多少种可供选择的产品?我的顾客要求我做出价格让步吗?我能从与顾客合作中获取利润我们该和这家供应商建立联盟吗?除了这家供应商外我还有别的选择吗?除了我之外这家供应商还有别的选择吗?思考这些问题品牌认同转化成本产品差异质量/性能的影响后向一体化的可能性顾客、供应商的集中供应商的集中度供应商之间的差异前向一体化的威胁这家供应商是我获取成功的关键吗?它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是我成功的关键吗?能替代供应商的可获得性前向一体化的可能性这家供应商能够以商的供应价格把成本转嫁给我吗?供应商对成本或差异化的影响成本或差异化对供应商的影响供应商或同行的转换成本产业中与整体购买相关的成本潜在的进入者谁最有可能想进入这个市场?为什么?当一个新进入者进入时我怎样对付它?如何阻止新的竞争者进入这个产业?我作为守成者的优势相对于新进入者如何?作为守成者,我具有哪些优势是新进入者必须战胜的?转换成本政府政策规模经济预期的报复资金需求在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之前我如何转移铁注意力来对付它?进入分销渠道替代品竞争对手如果没有替代品,那么顾客是如何通过现有产品或服务来满足其需求的?说服顾客接受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购买产品有什么困难?有更便宜的或更好的替代品吗?是不是正有人试图开发一种完全不同的产品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产业之外的哪家企业可能会抢占我的顾客?我最强的竞争对手是谁?特有的学习曲顾客对替代品的倾向顾客价值尺度的数量替代品的性价比退出障碍我如何和这些强大的竞争者较量?有没有办法能降低市场的竞争成度?竞争对手所拥有的市场影响力的源泉在哪?什么因素最可能加剧或削弱产业内的竞争?竞争对手之间是相互攻击,还是有别的竞争方式?品牌认同产业成长转换成本产品差异竞争者的集中度和平衡近来成为传统的电话企业的竞争对手,新的数字技术令有线电视企业可以通过传送电视信号的线路提供电话服务。
波特五种竞争力模型

波特五种竞争力模型也称竞争结构分析模型也称,它是由麦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主要用于行业竞争结构分析以及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
波特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和来自目前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
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如下图所示:1.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影响一个行业竞争者的主要方式是提高价格(以此榨取买方的盈利),降低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下面一些因素决定它的影响力:(1) 供应商所在行业的集中化程度。
(2) 供应商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3) 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构在企业整体产品成本中的比例。
(4) 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对企业生产流程的重要性。
(5) 供应商提供产品的成本与企业自己生产的成本之间的比较。
(6) 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对企业产品质量的影响。
(7) 企业原材料采购的转换成本(8) 供应商前向一体化'的战略意图2.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与供应商一样,购买者也能够成为行业盈利性造成威胁。
购买者能够强行压低价格,或要求更高的质量或更多的服务。
为达到这一点,他们可能使生产者互相竞争,或者不从任何单个生产者那里购买商品。
购买者一般可以归为工业客户或个人客户,购买者的购买行为与这种分类方法是一般是不相关的。
有一点例外是,工业客户是零售商,他可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这样,零售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就显著增强了。
以下因素影响购买者集团的议价能力:(1)集体购买(2)产品的标准化程度(3)购买者对产品质量的敏感性(4)替代品的替代程度(5)大批量购买的普遍性(6)产品在购买者成本中占的比例(7)购买者后向一体化的战略意图3.新进入者的威胁一个行业的进入者通常带来大量的资源和额外的生产能力,并且要求获得市场份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共5页波特五力模型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指出,一个行业中的竞争,远不只限于原有竞争对手之间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一)新进入者的威胁所谓新进入者也称潜在进入者,可以是新创办的企业,也可以是由于实现多元化经营而新进入本行业的企业。
新进入者往往带来新的生产能力和充裕的资源,与现有企业争夺市场份额和利润,从而对现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形成巨大的威胁。
进入威胁的大小取决于进入障碍和现有企业的反击强度。
1.进入障碍进入障碍是指要进入一个产业需克服的障碍和需付出的代价。
如果一个产业的进入障碍比较高,新进入者的加入就比较困难,对产业内现有企业的威胁就比较小。
反之则威胁较大。
决定进入障碍高低的主要因素通常为:a.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随生产规模(产量水平)的增加而降低。
规模经济会迫使潜在进入者不得不面临两难的选择:要么以大的生产规模进入该产业,结果是大量投资引致市场整个投入量增加,利益分配格局剧烈变化,从而导致该产业现有企业的强烈抵制;要么以小的生产规模进入,结果是产品成本过高造成竞争劣势。
这两种情况都会使潜在进入者望而却步。
b.产品差异优势指原有企业通过长期的广告宣传、用户服务和产品质量等获得的市场信誉和用户忠诚。
产品差异形成的进入障碍,迫使新进入者必须在产品开发、广告宣传和用户服务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投资,才有可能树立自己的信誉,并从原有企业手中夺取用户,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c.资金需求是企业进入某产业所需的物资和货币的总量。
新进入者想要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并在竞争中获胜,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需要冒失败的风险,由此形成了进入障碍。
不同的行业,对资金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像采矿业、计算机业、汽车业等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使一般企业难以进入。
d.销售渠道新进入者在进入新产业时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产品分销途径与方式,一个产业原有的分销渠道已经为现有企业服务,新进入者要进入该产业销售渠道,就必须通过价格折扣、降低付款条件及广告合作等方法来说服原销售渠道接受自己的产品,这样做势必减少新进入者的利润,从而形成了进入障碍。
特别是对于那些与现有企业建立了长期关系甚至是专营关系的销售渠道来说,进入壁垒更高,因此新进入者有时不得不投入巨资去开辟一条新的销售渠道。
e.转换成本是指购买者变换供应者所付出的一次性成本。
它包括重新训练业务人员、增加新设备、调整检测工具等引起的成本,甚至还包括中断原供应关系的心理成本等。
这一切都会造成购买者对变换供应者的抵制。
进入者要想进入,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推出特殊的服务来消除行业内原有企业客户的这种抵制心理。
f.与规模经济无关的固有成本优势产业内原有企业常常在其他方面还具有与规模经济无关的固有的成本优势,新进入者无论达到什么样的规模经济状态都不能与之相比。
比如,产品技术专利、资源的独占权、占据市场的有利地位、独有的技术诀窍等。
如在烟草、金融、电信、某些战略资源等行业,国家规定了严格的准入制度。
2.现有企业的反击程度原有企业对进入者的态度和反应,直接影响到进入的成功与否。
如果现有企业对新进入者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新进入者进入某一产业就会相对容易一些;反之,如果现有企业非常在意甚至不满,就会对新进入者采取强烈的反击和报复措施,如在规模、价格、广告等方面加以遏制。
这为新进入者增加了成功的难度。
一般来说,现有企业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会对新进入者进入本产业反应强烈:a.现有企业资源条件充足,有能力对新进入者进行强烈的反击和报复。
b.退出壁垒高,使企业深深陷于该产业,且资产的流动性较低c.产业增长速度缓慢,吸收新进入者的能力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新进入者势必要侵蚀现有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所以必然会遭到强烈的反击和报复。
(二)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在同一个行业内部,存在着众多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同业企业。
同业企业之间始终存在着竞争。
不过,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往往因行业不同而不同,有的行业比较缓和,有的行业非常激烈。
影响竞争激烈程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同业企业的数量和力量对比在同一个行业中,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每一个企业为了在有限的市场中占领更大的份额,获取更多的利润,必然会在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与对手展开激烈的竞争,从而使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随之降低。
如果同业企业之间实力相差不大,处于相持不下的局面,这时,为了争夺市场和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会趋向激烈,这将导致行业的不稳定。
如果一个行业内仅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型企业处于支配地位,行业市场集中度高,则领导企业可通过价格领导制等方式在行业中起协调作用并建立行业秩序。
2.行业发展的速度一个行业在不同的寿命周期阶段,发展的速度也往往不同。
当行业的发展处于成长阶段,其发展速度比较快,由于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企业生存空间的加大,每个企业都可以较容易地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企业考虑更多的是如何集中精力更好更快地发展壮大自己,而不会过多考虑竞争对手的情况,从而使企业间的竞争相对缓和。
若行业处于成熟期,市场增长缓慢,这时,各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必然导致你死我活的竞争。
3.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与用户的转换成本同业企业之间的产品,如果差异性小,标准化、通用化水平高,则用户转换成本较低,容易导致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
反之,若同业企业之间的产品差异性比较大,各具特色,各自拥有不同的市场和用户,这时用户的转换成本高,企业间的竞争就不会太激烈。
4.固定成本和库存成本固定成本高的产业迫使企业要尽量充分利用其生产能力,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当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时宁愿降价以扩大销量也不愿使生产能力闲置,家电行业企业、汽车制造行业都是如此。
另一种情况与产品的库存成本问题有关。
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容易储存或库存成本较高(如一些鲜活农副产品),当产量过剩时企业就可能会不择手段地出货。
这两种情况都必然导致行业竞争加剧。
5.行业内生产能力的增加幅度基于行业的技术特点或规模经济的要求,在一个行业内,如果每个企业都能按部就班地逐步扩大生产能力,竞争激烈程度就不会太高。
反之,如果行业内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大幅度提高了生产能力,因为生产能力的提高已经提前透支了未来的增长因素,从而导致在一段时期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最终使竞争加剧。
6.退出障碍退出障碍是指企业在退出某个产业时需要克服的障碍和付出的代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具有高度专门化的资产,其清算价值低或转换成本高。
②退出的费用高。
如高额的劳动合同违约费、员工安置费、设备备件费。
③已建立某种战略协同关系。
如果企业退出,就会破坏这种协同关系,影响企业的产品形象、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分享设备的能力等。
④心理因素。
如退出产业会影响员工的忠诚度,经营者对个人事业前途充满畏惧等。
⑤政府和社会限制。
如政府因担心增加失业人数、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等,有时候会出面劝阻或反对企业退出该产业。
如果退出障碍比较高,即使经营不善的企业也要继续维持下去,竞争者的数目很难减少,从而加剧了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三)替代品的威胁·替代品是指那些与本行业的产品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其他产品。
1.如晶体管可以替代电子管,E-mail可以代替电报、信函等。
2.替代品的出现,会给行业内的所有企业带来冲击。
·替代品往往在某些方面具有超过原有产品的竞争优势1.比如价格低、质量高、功能新、性能好等,因此它有实力与原有产品争夺市场,分割利润,使原有企业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2.企业应随时警惕替代品的出现,并预先制定出防范措施。
·不过,当某些替代产品的出现代表着时代潮流,具有很强的市场吸引力的时候,企业采取完全排斥的态度,不如采取引进、吸纳新技术的态度更为有利。
1.替代品与现有产品的相对价值/价格比(Relative Value/Price, RVP)当本行业中生产的产品存在替代品时,生产替代品的企业会给本行业的现有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替代品的竞争压力越大,对现有企业的威胁就越大。
所谓相对价值价格比,是指替代品价值价格比与现有产品价值价格比的比值,而一个产品的价值价格比是指提供给用户的价值与用户为它支付的价格之比。
一般来讲,替代品及现有产品的价格是比较容易确定的,而估算替代品及现有产品的价值是比较困难的。
替代品与现有产品的相对价值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a.替代品能向用户提供的价值差异性的大小b.用户是否能够感知替代品的价值差异,并承认其价值c.替代品使用频率是否比现有产品使用频率低d.替代品的交货和安装成本是否比现有产品低e.替代品价格的相对变动性和替代品可得性f.直接使用成本及间接使用成本的变化g.用户使用替代品前后经营业绩表现的差异h.替代品比现有产品在功能上的增加情况i.互补产品的成本及性能2.用户转向替代品的转化成本a.搜集替代品的信息b.检验替代品是否能达到使用者所要求的性能标准c.用户的生产活动或价值活动需要重新设计d.使用替代品后的培训及学习成本有所增加e.使用替代品后,劳动者地位发生改变f.失败的风险g.需要多相应的软件、零部件和检测工具进行投资3.用户使用替代品的欲望在不同竞争环境下,在不同的行业中,不同的顾客,其替代的欲望是不同的。
(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是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资源、配件等的企业供应单位。
往往通过提高价格或降低质量及服务的手段,向行业的下游企业施加集中的压力,并以此来榨取行业利润。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越强,现有产业的盈利空间就越小;反之则盈利空间大。
决定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行业集中度供应商所在行业的集中度高于购买者的集中度,即供应由少数几家公司实行高度集中控制,并且由它们向分散而众多的企业提供产品时,供应商就很容易联手操纵市场,供应商处于强势地位,他们会迫使购买者在价格、量、付款条件和交货方式等方面接受有利于供应商的条款。
2.行业的重要性当供应商向很多行业出售产品时,如果某行业的购买量在供应商的销售量中只占较小部分,则供应商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
如果本行业是一个重要的客户,供应商就会通过合理定价以及协助该行业的研究开发活动,或公关活动等方式来保护与该行业的关系。
3.前向一体化的可能性供应商实现前向一体化的可能性大,则对行业施加的竞争压力就大。
相反,如果供应商难以实现前向一体化,则对行业施加的竞争压力就会比较小。
比如,以原油开采为主业的石油公司(原油供应商)自己大量兴建石油化工厂,就会对石油化工产业(原油购买者)带来很大竞争压力。
4.供应商的重要性如果供应商的产品对买主生产过程或产品质量至关重要时,供应商就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特别是当这种产品不能储存时,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