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伦理问题的成因分析_沈继睿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影响力的增强,网络新闻媒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网络新闻媒体频繁出现的伦理失范现象引起了广泛担忧。
本文将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之一是商业导向。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网络新闻媒体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商业利益的驱使。
传统媒体的营业额下降,迫使网络媒体通过点击率和广告收入来维持运营,这势必会引发媒体之间的竞争和压力。
为了吸引更多的点击量和广告投放,一些网络新闻媒体不惜采用夸张、泄密、造谣等手段来制造轰动效应,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缺乏监管和自律机制也是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
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新闻媒体的监管机制相对薄弱。
大量个人和小团队创办的博客、论坛等媒体平台存在着监管困难。
而且,网络新闻媒体普遍存在着门槛低、准入难度小的特点,使得部分不具备新闻素养和职业道德的人也能从中获利。
并没有强制的法律法规对网络新闻媒体的伦理行为进行限制,这无形之中放大了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可能性。
要解决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问题,首先需要建立起健全的监管和自律机制。
政府应加强对网络新闻媒体的监管,制定相关规范和法规,对严重违法违规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网络新闻媒体自身也应加强自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伦理准则和自愿遵守的规范。
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可以承担起推动自律和提供监督的责任,及时处理和曝光违反伦理规范的案件。
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也是解决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问题的关键。
公众应发展对新闻信息的辨别能力和判断力,不盲目轻信和传播不实信息。
学校和社会机构可以加强对媒体素养的培养,通过引导公众正确使用互联网,增强对网络新闻信息的理解和辨别能力。
鼓励和支持专业媒体的发展也是解决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问题的重要途径。
专业媒体拥有相对独立的编辑团队和报道机构,能够更加客观和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网络新闻媒体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一些网络新闻媒体出现了伦理失范的问题,包括虚假报道、侵犯个人隐私、引导舆论等。
这些不良行为不仅伤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也侵蚀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本文将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之一是商业化驱动。
随着竞争的加剧,一些媒体为了吸引更多的点击和广告收入,不择手段地制造噱头,夸大事实。
这种趋势使得大量的虚假新闻被制造出来,严重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新闻媒体的声誉。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之二是监管不力。
目前,网络新闻媒体的法规和监管机制还不完善,监管措施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些不良媒体利用这一漏洞,漠视伦理道德的底线。
由于新闻传播的特殊性,一些司法法律部门缺乏对网络媒体的了解和专业素养,导致对伦理失范的处罚不力,无法起到有效威慑作用。
一些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还包括行业自律机制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等。
一些媒体缺乏自律意识和责任感,不重视伦理与道德的规范。
一些从业人员教育程度低、业务技术能力不足,缺乏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经常追求“热点”和“爆点”,忽略了真实性和客观性。
对于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加强网络新闻媒体的监管,完善法规和监管机制。
加强对网络新闻媒体的监管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制止不良倾向的发展。
针对网络新闻媒体的特点,建立监督机制和法律体系,加强舆论引导,推动网络媒体伦理的规范化发展。
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健全的伦理规范体系。
网络新闻媒体应该加强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制定相应的行业准则和伦理规范,引导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加强岗位责任和职业操守的培训。
加强行业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对符合伦理规范的媒体给予奖励,对违规行为的媒体进行警示和惩罚。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
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新闻伦理和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伦理意识和敬业精神。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1. 引言1.1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必要性网络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在当今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新闻媒体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和监督者,其伦理失范可能导致信息失真、谣言传播等问题,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网络新闻媒体应该秉持客观真实的原则,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而不应该成为传播虚假信息的平台。
网络新闻媒体作为舆论引导者,其伦理失范可能导致舆论导向偏颇,甚至引发社会恐慌等问题。
网络新闻媒体应该承担起正确引导舆论的责任,避免过分渲染、不当炒作等不良行为,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网络新闻媒体作为公共话语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伦理失范可能损害公共领域的公平公正,挑战社会的道德底线。
网络新闻媒体应该坚守道德底线,遵守法律法规,不做违背公序良俗的报道,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必要性在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正确引导舆论、保障公共话语空间的公平公正,只有不断强化伦理意识,严格规范自身行为,网络新闻媒体才能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实现健康发展。
1.2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危害伦理失范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导致信息的失真和误导。
当新闻媒体为了吸引点击量或服务特定利益集团而发布不实信息或夸大事实时,就会损害观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扰乱社会的信息秩序。
伦理失范还会导致新闻媒体失去公信力和专业性,降低了社会对其的信任度。
一旦新闻媒体丧失了公信力,便无法履行传播真相、监督权力、引导舆论的职责,而成为谣言传播的温床和社会舆论的混淆者。
伦理失范还会对社会造成较大的危害,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甚至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
当新闻媒体无视事实真相,以虚构、编造的内容来引导和操纵舆论时,就容易制造社会恐慌、引发民众情绪,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危害不容忽视,必须加以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和纠正。
只有积极提升媒体的伦理道德水准,才能保障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
然而,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介伦理失范问题时有发生,这不仅会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还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本文将从表现和原因两个方面对媒介伦理失范问题进行分析。
1. 造假报道在网络传媒中,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流量,存在编造新闻、捏造事实、篡改报道等问题。
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新闻传播的基本职业道德和伦理准则,而且还损害了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
2. 黄色新闻黄色新闻是指一些追求低俗、暴力、性感、血腥等恶俗元素来吸引读者、观众的新闻报道。
往往这些报道都是不真实的,甚至不符合事实,只是为了炒作和博取眼球。
这种不良的新闻报道不仅违反了新闻道德,而且也会引发社会不良风气。
3. 侵犯个人隐私个人隐私是每个人的合法权利,但在一些网络新闻报道中,因为追求新闻独家、爆料或者“热点”话题,而公开了个人隐私信息,给被报道人带来困扰和伤害,这种行为是侵犯了个人权利,也违反了新闻道德。
1. 拉低职业道德底线在一些网络媒体中,新闻报道往往被视为一种商业行为,以获取流量为主要目的,这就压缩了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为了吸引读者,一些新闻媒体有意误导观众,并且常常违背常识和事实。
这种情况一旦成为常态之后,会使媒体职业道德萎靡不振。
2. 缺乏舆论监督在一些没有严格法律和制度约束的网络媒体中,一些不良媒体和个人往往可以为所欲为,甚至想编就编,想炒就炒。
这会导致舆论监督机制不完善,一些媒体只注重眼球效应,而忽略了影响和责任。
3. 缺乏新闻人才培训媒体人的素质和新闻伦理的把握是网络媒体的重要保障。
但是在一些新兴的网络媒体中,许多所谓的新闻工作者并不拥有专业的新闻背景和素养,对新闻行业的基本伦理和职业道德缺乏了解,导致不得不制造谎言、引导舆论等失范行为。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加强职业准入管控和新闻行业及从业人员的规范教育。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新闻传播方式的不断多样化,媒介伦理失范问题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也越来越突出。
本文将对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进行分析。
一、表现1.不良信息的传播网络新闻传播中,不良信息的传播十分普遍,例如黄色、暴力、恐怖等内容。
这些不良信息的存在,不仅会造成公众的情绪和心理的不适,更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2.缺乏真实性有些网络新闻发布者,为了追求点击率和收益,往往会故意夸大或者歪曲新闻事件的真相,导致公众误解事实真相,甚至品牌的信誉受损。
3.隐私泄露在一些网络新闻中,发布者为追求新闻热度,往往会公开被报道人的隐私信息,侵犯被报道人的权利和尊严,并造成被报道人在社会上的负面评价和影响。
二、原因分析1.商业利益追求作为商业化的互联网媒体,网络新闻传播机构和运营商追求的主要是商业利益,而且多数媒体机构的盈利来源是广告投放,因此提高点击率、浮夸标题、传播猎奇新闻等方式也是其获取收益的主要途径。
2.缺乏法律规范目前,我国对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的法律规范还不够完善,监管制度也不够健全,缺乏法律约束是网络新闻传播中出现媒介伦理失范的重要原因。
3.缺乏职业道德意识对于一些网络新闻从业者来说,他们或许缺乏足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意识,在报道和编辑新闻时,往往会以追求利益为主导,忽视了真相和人的权益。
总之,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利于媒体及社会的健康发展。
因此,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加强网络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强化网络新闻传播的监管,同时制订更加严格的法律规范,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并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是指在网络新闻报道中,媒体机构或个别记者违反了新闻从业人员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从而导致信息的失真、不公正和误导的现象。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商业利益的驱动是导致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机构往往为了追求更高的点击率和收益,忽视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正义性,将商业利益置于第一位。
一些记者的职业道德意识不足也是导致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之一。
一些记者为了追求个人名利和职业发展,不择手段地编造、捏造新闻,违背了媒体从业人员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
针对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应采取以下对策进行改进: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健全的新闻伦理规范。
媒体机构应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新闻伦理规范,并对全体记者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记者的职业道德意识和伦理素养。
加强网上舆论监管,维护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相关部门和网站应加大对网络新闻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新闻报道的审核和监督,对违反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的网络新闻加以处罚和纠正。
加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推动媒体机构转变发展理念。
媒体机构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将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积极传递真实、客观的信息,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判断事件。
加强对记者的监督和约束,建立起健全的记者信用体系。
媒体机构应建立起一套记者绩效考核和评价体系,对表现优秀的记者进行奖励和激励,并对公众反映强烈的新闻失实问题进行调查和处理。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的失范不仅会严重影响社会公众的信息获取和判断,而且会损害媒体机构的信誉和形象。
只有通过加强行业自律、加强监督和约束,才会使网络新闻媒体回归到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轨道上来,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信息服务。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网络新闻媒体是当今社会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其报道的内容对公众观点和态度有着重大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现象也日益严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批评。
本文将从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和对策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1.商业利益至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网络新闻媒体都面临着巨大的商业压力。
为了吸引流量和用户,一些网络新闻媒体不惜采取夸张、低俗、甚至不实的报道手法,以求得点击率和广告收入。
商业利益的驱使导致了报道内容的失实和不够客观,违背了新闻媒体的职业伦理。
2.缺乏编辑审核由于网络新闻传播的迅速和多样化,一些新闻媒体缺乏对报道内容的审核和编审程序,导致了大量虚假、不实报道的出现。
一些煽情、敏感的新闻报道往往没有得到客观的审核,而是以速度取胜,从而违背了新闻媒体的伦理标准。
3.技术进步带来的困惑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新闻报道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一些新闻媒体缺乏对这些新技术应用的规范和引导,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从而导致一些不当的报道出现。
缺乏对技术发展的应对策略,也是导致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之一。
1.强化伦理教育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加强伦理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并在实践中时刻提醒自己遵守职业伦理,维护新闻排他的公信力。
2.建立审核机制网络新闻媒体应该建立完善的审核机制,对新闻报道内容进行严格审核,杜绝虚假、夸张的报道。
编辑部门应该加强对新闻审查的审核力度,确保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加强技术规范网络新闻媒体应该加强对新闻技术的规范和引导,对新技术的应用进行规范和约束,杜绝新技术被不法分子利用,从而导致不当报道的出现。
4.加强社会监督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网络新闻媒体的监督和批评,对于伦理失范的现象应该及时发声批评,形成对网络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促使网络新闻媒体遵守职业伦理。
5.政府监管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网络新闻媒体的监管,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于违反新闻伦理的行为给予处罚,以确保网络新闻媒体的报道内容合法、合规。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网络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扮演着承担着舆论引导、信息传递的重要角色。
随着网络新闻媒体的迅速发展和传播的普及,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出现了伦理失范的现象,这不仅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也给社会和公众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1.商业利益导向商业化是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网络新闻媒体的商业化发展,一些传媒机构仅仅追求点击率、浏览量、广告收入等商业利益,而忽视了新闻舆论的质量与公正性。
这导致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不惜采用夸大事实、渲染矛盾、捏造新闻等手段,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伦理底线。
2.职业素质欠缺一些网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存在较大的问题。
由于新闻行业的特殊性,媒体从业人员对新闻伦理的理解和遵守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些人员在新闻报道中缺乏严谨的态度和调查揭露的能力,容易被经济、政治等利益所左右,导致报道失真或出现偏颇。
3.监管不力监管不力是导致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之一。
由于网络新闻传播的高效性和快速性,监管部门对网络新闻的监管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些媒体以此为借口,恣意妄为,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甚至造成社会不良影响。
1.推动媒体自律媒体应当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积极推动新闻行业的自律监督,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树立正确的新闻理念和伦理道德观,引导新闻从业人员恪守新闻伦理底线,坚守职业操守,积极践行新闻职业道德。
2. 规范新闻报道媒体机构应当规范其新闻报道流程和机制,严格落实新闻报道的审核制度和质量把关制度。
在报道中注意事实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杜绝夸大事实、捏造新闻等现象,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3.加强监管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网络新闻媒体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新闻报道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审查,确保网络新闻传播的合法合规性,及时发现和严惩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
4.公众监督公众和社会组织应当积极参与对网络新闻媒体的监督和批评,发现网络新闻的失范现象时,积极监督曝光,并通过舆论引导方式,推动媒体改正错误,维护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1期潍坊教育学院学报Vol.25No.1 2012年1月JOURNAL OF WEIFANG EDUCATIONAL COLLEGE Jan.2012网络传播伦理问题的成因分析沈继睿(中原工学院,郑州450007)摘要:从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分析当代前沿技术———网络所带来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界定和分类并描述其不同的特点。
通过对网络传播问题的分析,进而研究这一系列问题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传播;伦理问题;成因中图分类号:B82-0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080(2012)01-0046-03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技术的重大变革: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信息时代。
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导致了社会思想的变化,相应的社会伦理道德也大为不同。
在新工具快速发展时,我们总是会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新工具在给这个世界带来进步的同时,如何影响到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其负面影响有哪些,其成因是什么,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等。
网络时代的到来好像打破了潘多拉魔盒,在我们惊讶于网络巨大生产力的时候,在我们享受网络带给我们生活便利的时候,在我们为当代人类工具理性欢呼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批判的反思,需要价值理性的指引。
一、网络社会和网络传播伦理问题的种类网络从出现那一天就是泥沙俱下的,其中的伦理问题随着网络的发展显现出来。
从1994到今天,我国网民数已经跃居世界第一,达4.57亿。
[1]在我们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同时尤其需要特别关注各种社会问题,网络传播伦理就是问题之一。
网络传播问题来源于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从微观上看是一种社区型的社会,即通过地域、文化、职业、爱好等组成的网络社区,其中的传播活动往往是一种群体传播或组织传播。
从中观上看是指整个信息网络,包括各类终端和之间的数据连线组成的覆盖全球的庞大信息工具,即“赛博空间”。
从宏观上看,网络社会是指网络在全球范围被广泛应用后的当代全世界范围的社会,是指网络传播影响下的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之和。
[2]15本文所关注的是基于宏观网络社会的负面问题,关注网络影响下的总体社会所表现的伦理问题。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传播伦理问题,有些学者把网络伦理问题分为三大类:具体问题、交叉问题、理论问题。
[3]具体问题也可称为实践问题,是在网络实践中所发现的伦理问题。
这类问题有的是违反了现实社会原有的并且在网络中依然适用的伦理道德,有的是危害到了网络的正常发展,还有的是用网络作为犯罪的工具。
交叉问题是指网络出现后影响到现实社会进而产生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特点是网络中的伦理问题与现实社会中的伦理问题互相影响,对网络和现实社会都造成了不利影响。
理论问题是指网络伦理问题中理论化的讨论,其“思辨”意味较浓,牵扯到哲学性的讨论。
比如对网络社会中人的本体论———人的存在形式的探讨。
[4]网络与现实紧密相连,三类网络伦理问题并不能截然区分,具体问题往往就是交叉问题,理论问题也来自现实经验并指导问题解决。
所以在具体研究的时候可以把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分为五种:网络社会的安全问题、知识产权的问题、负面信息传播问题、人格和生活方式异化问题及价值观念一元化冲击问题。
二、网络传播中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归纳网络伦理问题的种类只是认识问题的第一步。
罗杰斯在《传播学史》中说道:“任何涉入一条新的河流的人都想知道这里的水来自何方,它为什么这样流淌。
”[5]我们对于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必须有所了解,探讨这些伦理问题产生的成因和有效的解决办法已刻不容缓。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探究网络伦理危机产生的原因是认识问题的第二阶段,是有效解决网络伦理危机的前提。
1.网络技术自身特点是网络问题产生的前提。
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给网络伦理危机提供了可能。
首先,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弱化了传统伦理的约束力。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处在熟人社会的环境里,在熟人圈里,我们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十分小心,以免被熟人圈排斥。
但在以数据表示自己存在的网络虚拟世界里,失去了熟人的舆论、身份的监督,传统伦理的约束显得苍白无力。
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在显示器后的隐藏者,由于交流的虚拟化,不了解对方,使得网民失去了监督而变得十分自由。
表现出与现实社会生活的伦理道德规范不相符合的状况。
其次,网络的开放性造成了网络伦理的多元化。
网络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工具,在网络上多元文化并存,不同民族国家收稿日期:2011-11-23作者简介:沈继睿(1986-),男,河南郑州人,中原工学院政法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64的意识形态在网上交流、冲突。
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法是不同的,这造成了伦理原则的多元化,网民在面对自己社会的规范时会产生怀疑。
其实,网络作为当代世界高新技术的代表,在所谓最没有意识形态束缚的技术领域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
发达国家常常在技术上处于支配地位,统治着网络上的信息流通。
目前,发展中国家网络中流行的伦理多元化其实是发达国家伦理主导下的多元化。
再次,网络的“无政府”助长了网络伦理问题的泛滥,使网络伦理问题的出现有了可乘之机。
在缺乏确实可行的管理的同时,存在着另一个混乱隐患,网络中的信息系统是无偿使用的,这必然造成大量的网络用户涌入网络中,导致网络中的使用者数量激增,造成“交通拥堵”现象,这又激化了网络社会中的伦理问题。
最后,年轻一代过多地依赖网络,降低了情感交流、信息沟通、书本阅读,对知识的获取趋向单一化,基于网络信息海量传播的“快餐文化”影响年轻一代在现实生活中的兴趣和爱好,造成“文化趋同”现象。
商品和买卖都在网上进行,网络俨然成了年轻人的第二生存空间,传统知识的获得形式被消解,降低了网民自主思考、辨别是非和价值判断能力。
2.网络伦理理论缺陷是网络问题产生的后门。
网络伦理问题层出不穷,但当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技术本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十分有限。
我们必须超越技术,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理论缺陷也是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网络伦理理论本身就存在着一些矛盾。
网络具有开放性,在创建之初其技术本质就要求把网络建设成为开放、平等、公正的交流工具,随后发展起来的网络伦理更是把公平、开放、诚信、真实看作是网络的基本要求。
但正是在网络技术和网络伦理的要求上产生了悖论。
现有的网络伦理规范的制定者同时也是网络技术的掌握者,这些技术掌握者所做出的伦理约定针对的是同样的技术制造者。
也就是说,我们的网络伦理是技术掌握者之间的契约,大多数普通的使用者在制定过程中是缺失的。
其次,现有的网络伦理中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与网络另一个原则———通信自由原则是冲突的。
在这种冲突中如何取舍是个问题。
这给一些伦理问题的产生提供了借口。
最后,由于网络发展一日千里,网络伦理的发展往往疲于追赶,没有时间对其进行系统思考。
作为一门伦理学分支还显得很不规范,理论深度不够,只是通过反思新发生的网络伦理问题来扩充学科的研究对象。
并且对于研究的领域区分不够规范,对一些网络现象如:信息标准问题、域名问题分界不明,对一些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也缺乏严格的区分,往往与伦理问题混在一起谈。
[6]593.网络空间所处的社会背景是网络问题产生的土壤。
网络是一个社会事物,在现实社会中成长壮大,而现实社会对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后工业化带来的思想危机为网络伦理失衡提供了国际土壤。
由于后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两极分化、核战争威胁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但没有给人们带来期盼的幸福生活,反而觉得自己受到某种异己力量的控制而导致生活自由和人生价值丢失。
后工业社会里,一方面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产生严重的精神堕落和社会危机。
这种工具理性极度膨胀的后工业社会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
其负面影响主要是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导致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
网络技术诞生于西方,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网络空间的相对主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不可避免地培育出畸形的网络伦理。
道德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与互联网的非中心特点相切合,找到了最适宜的生长土壤。
小小的个人在无边无际的网中的无能为力,为道德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提供了更好的土壤和借口。
[7]目前的Internet缺乏政府机构的有效控制,催化出无政府无规矩的虚无主义。
正如洛杉矶加州大学网络教授比格尔所说,网络本质上是一个“无政府式的建筑”,它有着极强的抗拒政府调控的性质。
[8]中国社会转型期导致的思想冲突为网络伦理失衡提供了国内土壤。
中国正处在“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的过程中。
传统的伦理道德在网络社会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在转型社会中对人影响最大的是价值观的转变。
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主要有三大转变:第一,当代中国正在从追求集体价值转向个人价值,这正和网络社会中的平面化、非中心主义一致。
网络社会天生就是追求个性化的,在网络社会中追求个性化的“新”被并立与科学之真、伦理之善、艺术之美同等重要的“第四文化”。
[2]136第二,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作固定转向工作生活方式由自己选择。
第三,市场经济相比于计划经济最大的特点是由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相应产生一系列有关消费的文化。
现实中的拜金主义给网络中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赋予了功利色彩,即价值的体现靠金钱。
中国相关信息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相对滞后性为网络伦理失衡提供了现实土壤。
4.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无序追求是网络问题产生的动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过分以经济增长指标为发展标准导致了一些从商者的无序竞争。
相比于政府控制网络的能力弱化,资本正逐渐成为信息社会的主宰力量。
资本通过其控制力在网络上宣传消费、利益、金钱等一切与经济利益有关的价值取向。
这些思想正在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从而决定我们的价值观。
网络上大量充斥的信息其实都是网络运营商发布出去的,而网络运营商作为一个企业其终极目的是盈利。
换句话说网络运营商追求的是网络经济效益,在赚钱的同时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他们是不会在意的。
只有网民越来越多,上网时间越来越长网络运营商才会更多盈利。
巨大的利益加上监管的缺失,商家用不道德的内容吸引网民也就不难理解了。
5.网络主体的思想根源是网络问题产生的种子。
网络技术本身并没有好坏,网络产生的问题归根结底还74是人的问题,因为人才是伦理规范的主体。
从主动层面来说,网民自我宣泄和自我表现的心理要求推动了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形成。
[9]网络使用数据符号来表示人的存在,这使人们普遍认为自己是“不在场”的,当然也会把交流的对象由人想象为物。
[10]从被动层面上说,由于现代社会的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使人们心理上处于被压抑状态。
此时,网络正好给了人们一个可以随处发泄的空间。
这对长期处于紧张压抑环境中的人来说无疑是个有吸引力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