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的定性

蛋白质的定性
蛋白质的定性

问题:

1、蛋白质鉴定的试剂是什么?颜色反应是什么?

2、双缩脲试剂和斐林试剂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1.下列关于肽和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琢鄄鹅膏蕈碱是一种环状八肽,分子中含有8个肽键

B.蛋白质是由2条或2条以上多肽链构成的

C.蛋白质变性是由于肽键的断裂造成的

D.变性蛋白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

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的完整性可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检测

B.检测氨基酸的含量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显色

C.若要观察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用醋酸洋红液染色

D.斐林试剂是含有Cu2+的碱性溶液,可被葡萄糖还原成砖红色

3.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还原糖、DNA的鉴定通常分别使用双缩脲试剂,二苯胺试剂

B.鉴定还原糖、蛋白质和DNA都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C.二苯胺试剂和用于配制斐林试剂的NaOH溶液都呈无色

D.脂肪、蛋白质鉴定时分别可见橘黄色颗粒、砖红色沉淀

4. 下列实验中所使用的两种试剂,不能混合后再使用的是

之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

...的是

A.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分解刚果红染料,从而使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

B.尿素分解菌能够将尿素分解为氨,从而使酚红指示剂变红

C.在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能够筛选出具有相应抗性的菌株

7

A.①B.②C.③D.④

尿蛋白定性检查

尿蛋白定性检查 一、磺基水杨酸法 【目的】掌握尿蛋白(PRO)定性磺基水杨酸法(SSA)。 【原理】生物碱试剂磺基水杨酸,在酸性的条件下,其磺酸根阴离子与蛋白质氨基酸阳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盐沉淀。 【器材】 1. 小试管、试管架。 2.滴管、胶洗头。 3. 2ml刻度吸管、吸耳球。 4. pH广泛试纸。 5. 黑色衬纸。 【试剂】 200g/L磺基水杨酸溶液:20g磺基水杨酸溶于100ml蒸馏水中。 【标本】新鲜尿液或模拟蛋白尿标本。 【操作】 1、调pH 用pH广泛试纸测试尿液酸碱度,如pH不在5—6范围,可加酸或碱予以调节。 2、加尿液取小试管2支,分别加入清晰尿液1ml。 3、加试剂于第1支试管内滴加磺基水杨酸溶液2滴,轻轻混匀;另1支试管不加试剂作为空白对照。 4、判断结果 1min内观察结果,按照书中表格判断阳性程度及大致蛋白质含量。

【参考区间】阴性 【注意事项】 1、标本①如果尿液呈现明显的浑浊,应先离心或过滤。②当知患者应用大剂量青霉素、庆大霉素、磺胺、含碘造影剂时,应告知结果可能产生假阳性。③指导患者正确采集中段尿,避免混有生殖系统分泌物。 2、调pH 本法在尿液偏碱或偏酸时(pH>9或pH<3)可呈假阴性,因此检测前可先测试尿pH,必要时用稀NaOH或5%醋酸进行调节。 3、结果判断 (1)掌握好结果判断时间。操作时严格按照操作方法进行,判断时间严格掌握在1min,极轻度的混浊并无明显临床意义。当尿液中含高浓度尿酸或尿酸盐时,在加入试剂1—2min后可能出现白色点状物,逐渐呈蛛丝状浑浊,缓慢扩散,覆盖于尿液表面,遇此干扰可离心后的尿液上清进行检测。 (2)如果通过镜检发现大量细胞,分析其阳性可能是由于混有生殖系统分泌物造成的假阳性,则可用离心后的上清液重新测定,进行验证。 (3)对于微弱阳性的判断,可选用黑色衬纸作背景,以提高分辨力。 4、灵敏度本法灵敏度高,为0.05—0.10g/L。 尿葡萄糖班氏法定性试验 【目的】掌握葡萄糖(Glu)班氏定性的方法 【原理】葡萄糖含有醛基,在高热、碱性溶液中,能将试剂中的蓝

脑脊液详解(内容清晰)

脑脊液详解 脑脊液蛋白定量 脑脊液蛋白定量介绍: 脑脊液蛋白定量有助于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疾病时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特点。脑脊液蛋白定量正常值: 成人:腰池150~450mg/L,小脑延髓池150~250mg/L,脑室内50~150mg/L; 新生儿:400~1200mg/L; 老年人:300~600mg/L。 脑脊液蛋白定量临床意义: 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可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各类中枢神经疾病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 疾病蛋白质(mg/L); 细菌性脑膜炎 800~5000 ; 隐球菌性脑膜炎 250~2000; 病毒性脑膜炎 300~1000 ; 脑炎 150~1000; 肿瘤 150~2000(常正常); 脊髓肿瘤 1000~2000; 脑出血 300~1500 ; 神经梅毒500~1500; 多发性硬化症 250~500 ; 结核性脑膜炎 500~3000;

脑脓肿 200~1200 ; 脊髓病后炎症反应轻度增加。 脑脊液蛋白定量注意事项: 脑脊液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放置过久将影响检验结果:如细胞变性,破坏,导致计数和分类不准; 有些化学物质如葡萄糖等将分解含量减少;细菌发生自溶影响细菌的检出率。脑脊液抽取后一般分装三个无菌管,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三管的顺序不宜颠倒。因标本采集较难,全部送检和检测过程应注意安全。 脑脊液蛋白定量检查过程: 暂无相关信息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介绍: 脑脊液是一种包绕并循环于神经系统脑组织和脊髓周围的特殊体液,对于脑的保护、营养、代谢等起着至关重要。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正常值: 颜色和透明度:无色、透明。凝固性:12~24h内不凝固(无凝块或薄膜)。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临床意义: 脑脊液一般性状检查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1.颜色无色:虽是正常脑脊液特点,但也见于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等。红色:见于各种原因的出血。应区别脑脊液穿刺时可能损伤血管而出血。病理性出血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黄色:见于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出血、椎管梗阻、吉兰-巴雷综合征(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重症黄疽、新生儿溶血症。乳白色:常见于化脓性细菌性脑膜炎。褐色/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 2.透明度脑脊液中如有细胞、细菌、真菌等增多时可变为混浊。结核性脑膜炎呈毛玻璃样混浊;化脓性脑膜炎呈明显脓样混浊;轻度混浊或仍保持透明可见于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 3.凝固性脑脊液中蛋白质(引起凝固的主要蛋白质是纤维蛋白原)增多时(大于10g/L),常出现凝固。1~2h内出现凝块或沉淀物,见于化脓性脑膜炎;12~24h后才出现薄膜状,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出现胶样凝固,见于蛛网膜下腔梗阻;出现絮状物,见于神经梅毒等。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注意事项: 脑脊液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放置过久将影响检验结果:如细胞变性,破坏,导致计数和分类不准;

脑脊液检查正常指标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常规检验: 1、(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2、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3、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4、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5、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6、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实验报告

1.目的 掌握凯氏定氮法测蛋白质的原理、操作、条件、注意事项。 2.原理 蛋白质是含氮有机化合物。食品与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分解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然后碱化蒸馏使氨游离,用硼酸吸收后在以硫酸或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根据酸的消耗量计算含氮量再乘以换算系数,即为蛋白质含量。 3.试剂 3.1浓硫酸、硫酸铜、硫酸钾,所有试剂均用不含氮的蒸馏水配制 3.2混合指示液 1份(1g/L)甲基红乙醇溶液与5份1g/L溴甲酚氯乙醇溶液临用时混合。 也可用2份甲基红乙醇溶液与1份1g/L次甲基蓝乙醇溶液临用时混合。 3.3氢氧化钠溶液(400g/L) 3.4标准滴定溶液 硫酸标准溶液[c(1/2H2SO4)=0.0500mol/L]或盐酸标准溶液[c(HCl) 0.0500mol/L] 3.5硼酸溶液(20g/L) 4.仪器 定氮蒸馏装置 5.样品 全蛋(2.47g) 6.操作 6.1样品处理 准确称取2—5g半固体样品,小心移入干燥洁净的500mL凯氏烧瓶中,然后加入研细的硫酸铜0.5g,硫酸钾10g和浓硫酸20mL,轻轻摇匀后于瓶口放一小漏斗,将瓶以45°角斜放于加有石棉网的电炉上,小火加热,待内容物全部炭化后,泡沫完全消失后,加强火力,并保持瓶内液体微沸,至液体呈蓝绿色呈请透明后,再继续加热0.5h,取下放冷,慢慢加入20mL水。 放冷后,移入100mL容量瓶中,并用少量水洗定氮瓶,洗液并入容量瓶中,再加水至刻度,混匀备用。取与处理样品相同的硫酸铜、硫酸钾、硫酸按同一方法做试剂空白试验。 6.2连接装置 装好定氮装置,于水蒸气发生器内装水至2/3处,加甲基红指示剂数滴及少量硫酸,以保持水呈酸性,加入数滴玻璃珠以防暴沸,用调压器控制,

脑脊液常规详细

常规检验 颜色检查 (CSF)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 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 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 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细胞分类 (DC)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无或少量;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 间皮细胞:偶见;其他细胞:无。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脑脊液教案

课程名称:临床检验基础NO:34 授课班级授课日期授课教师 学习任务三十四模块四第六章脑脊液检查(概述和常用化学检查)【学习目标】 1、掌握脑脊液一般性状检查 2、掌握脑脊液常用化学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3、了解脑脊液常用化学检查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脑脊液一般性状和脑脊液常用化学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难点:脑脊液常用化学检查的方法及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自学 【新课导入】 脑脊液的性状和压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若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神经细胞的代谢紊乱,将使脑脊液的性状和成分发生改变;若脑脊液的循环路径受阻,颅内压力将增高。因此,当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时,脑脊液的检测成为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之一。 【课程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脑脊液的生成与功能 脑脊液(CSF) 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脑脊液由脑室中的脉络丛产生,与血浆和淋巴液的性质相似,略带粘性。 正常成年人的脑脊液约100-150毫升,其比重为1,呈弱碱性,不含红细胞,但每立方毫米中约含5个淋巴细胞。正常脑脊液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压力,对维持颅压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常常要作腰椎穿刺吸取脑脊液检查,以协助诊断。脑脊液的性状和压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若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神经细胞的代谢紊乱,将使脑脊液的性状和成分发生改变;若脑脊液的循环路径受阻,颅内压力将增高。因此,当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时,脑脊液的检测成为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之一。 脑脊液的产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脑脊液产生的速率为0.3ml/min,日分泌量在400-500ml。 脑脊液的流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两个侧脑室脉络丛最丰富,产生的脑脊液最多。如果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循环通路受阻,均可导致颅内压升高。 脑脊液的作用:脑脊液不断产生又不断被吸收回流至静脉,在中枢神经系统起着淋巴液的作用,它供应脑细胞一定的营养,运走脑组织的代谢产物,调节着中枢

脑脊液检验

第四节脑脊液检验(cerebrospinal fluid examination )一、脑脊液采集及检查适应证和禁忌证(一)定义(二)适应证及禁忌证indication and contraindication 适应证: a有脑膜刺激症状 b疑有颅内出血 c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 d 脱髓鞘疾病 e 有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而疑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 f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需椎管内给药治疗者。禁忌证: a对疑有颅内压升高者须先做眼底检查,如有明显乳头水肿,忌做腰椎穿刺,以免诱发脑疝。如非做不可,应先行降颅压处理,然后缓慢滴出少许脑脊液。 b病人处于休克、衰竭或频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者亦不宜做腰椎穿刺。(三)标本采集specimen collection 1、采集部位:脑脊液标本通过腰椎穿刺1umber puncture采集,特殊情况下可由小脑延髓池posterior cistern或侧脑室1ateral ventricle穿刺获取。 2、注意事项: 穿刺成功后先作压力测定,正常人脑脊液压力为 80180mmH2O,超过200mmH2O表明颅内压增高,此时放出脑 脊液的量应控制在2ml以内。若压力低于80mmH2O,表明颅 内压降低,可作动力试验以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 3、收集的量: 待测定压力后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支无菌试管中,每管1—2m1。 第1管作细菌培养,第2管作化学检查和免疫学检查,第3管作理学及显微镜检查,如疑有恶性肿瘤,可再留1管作脱落细胞检查。 脑脊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放置过久可因细胞破坏或细胞包裹于纤维蛋白凝块中导致细胞数降低及分类不准;脑脊液标本中葡萄糖的分解使葡萄糖测定结果偏低;脑脊液标本中细菌自溶或死亡影响细菌检出率二、检验项目(一)一般性状检查1、颜色color:正常脑脊液为无色水样液体。病理情况下颜色改变: i. 红色 ii. 黄色 iii. 乳白色 iv. 微绿色 v. 褐色或黑色白色或灰白色 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多由于白细胞增加所致。褐色或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 2、透明度transparency 脑脊液混浊主要由于感染或出血导致脑脊液中细胞成分增多所致,混浊程度与细胞数量有关,脑脊液中细胞数大于300X106/L时,可出现混浊。蛋白质含量增加或含有大量微生物也可产生混浊。 脑脊液透明度可用“清晰clear透明(transparent”“微浊slightly cloudy”、“混浊cloudy”描述。正常——清晰透明化脓性脑膜炎:乳白色混浊 结核性脑膜炎:毛玻璃样混浊 病毒性脑膜炎:清晰透明或微浊3、凝固物coagulum:脑脊液的凝固状况表现为薄膜形成pellicle formation、凝块clot或沉淀物形成。脑脊液的凝固状况可用“无凝块”、“有凝块”、“有薄膜”、“胶胨状”描述。正常脑脊液标本静置1224h不形成薄膜、凝块或沉淀物。在炎症情况下,脑脊液中蛋白质包括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当含量高于10g/L时,可形成凝块。化脓性脑膜炎:静置12h 形成凝块或沉淀物结核性脑膜炎:静置1224h后表面有纤细的网膜形成病毒性脑膜炎:不凝固蛛网膜下腔梗阻:由于脑脊液循环受阻,梗阻远端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可高达15g/L,此时脑脊液可呈黄色胶胨状。 (二)化学检查1、蛋白质检查1蛋白质定性试验Pandy试验Pandy test脑脊液中蛋白质与苯酚结合成不溶性的蛋白盐而产生白色浑浊。Pandy试验所需脑脊液标本量少,检测灵敏度高,结果易于观察,沉淀物的多少与标本中蛋白质含量成正比。由于Pandy试验灵敏度高,故部分正常脑脊液可出现极弱的阳性结果。2蛋白质定量试验参考值成人:腰池 200400mg/L 小脑延髓池 100250mg/L 脑室

蛋白质测定实验报告

蛋白质测定方法——化学报告

蛋白质的检测 酚试剂法灵敏度较高 20~250mg 费时蛋白质在碱性溶 液中其肽键与 Cu2+螯合,形成 蛋白质一铜复合 物,此复合物使 酚试剂的磷钼酸 还原,产生蓝色 化合物 酚类、柠檬 酸、硫酸铵、 tris缓冲液、 甘氨酸、糖 类、甘油等均 有干扰作用 由上表可大致了解五种检测蛋白质的方法,下面以实验的形式进行详细阐述: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材料 (1)仪器:凯氏定氮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工作离心机、布氏漏斗、抽滤泵。 (2)试剂及原材料:牛奶、酸奶、豆浆、0.12mol/LpH=4. 7醋酸- 醋酸钠缓冲液、乙醇-乙醚等体积混合液、浓H2SO4 、40%氢氧化钠、30%过氧化氢、2%硼酸溶液、0. 050molPL标准盐酸溶液、硫酸钾- 硫酸铜接触剂、混合指示剂、标准蛋白溶液、双缩脲试剂、考马斯亮蓝G- 250试剂。 1.2 实验方法 (1)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将待测样品与浓硫酸共热,含氮有机物即分解产生氨(消化) ,氨又与硫酸作用,变成硫酸铵。为了加速消化,可以加入CuSO4 作催化剂和加入K2SO4 以提高溶液的沸点,而加入30%过氧化氢有利于消化溶液的澄清。消化好的样品在凯氏定氮仪内经强碱碱化使之分解放出氨,借蒸汽将氨蒸至定量硼酸溶液中,然后用标准盐酸溶液进行滴定,记录,计算出样品含氮量。每个样品做三次重复测定,取平均值。 (2)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蛋白质分子中,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使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吸收峰在280nm处,其吸光度(即光密度值)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此外,蛋白质溶液在238nm的光吸收值与肽键含量成正比。利用一定波长下,蛋白质溶液的光吸收值与蛋白质浓度的正比关系,可以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紫外吸收法简便、灵敏、快速,不消耗样品,测定后仍能回收使用。低浓度的盐,例如, 生化制备中常用的(NH4)2SO4 等和大多数缓冲液不干扰测定,特别适用于柱层析洗脱液的快速连续检测,因为此时只需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变化,而不需知道其绝对值。 此法的特点是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准确度较差,干扰物质较多,在用标准曲线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时,对那些与标准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含量差异大的蛋白质有一定的误差,故该法适于用测定与标准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相似的蛋白质。若样品中含有嘌呤、嘧啶及核酸等吸收紫外光的物质,会出现较大的干扰。核酸的干扰可以通过查校正表,再进行计算的方法加以适当的校正。但是因为不同的蛋白质和核酸的紫外吸收是不相同的,虽然经过校正,测定的结果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 此外,进行紫外吸收法测定时,由于蛋白质吸收高峰常因pH的改变而有变化,因此要注意溶液的pH值,测定样品时的pH要与测定标准曲线的pH相一致。取待测样品制成蛋白浓度大约在0. 1~1. 0mgPmL的蛋白质溶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比色,对照标准曲线得出样品含氮量。每个样品做3次重复测定,取平均值。 (3)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定量蛋白质组学的方法有哪些 (2).doc

定量蛋白质组学的方法有哪些? 1背景和意义 从生命活动的直接执行者——蛋白质的角度研究生命现象和规律(特别是疾病防治和病 理研究)已成为研究生命科学的主要手段。而这些研究往往离不开对细胞、组织或器官中含有蛋白质种类和表达量的研究。对处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蛋白质表达水平变化的研究,识别功能模块和路径,监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这些研究都需要对蛋白质进行鉴定和定量。生物质谱技术的出现和不断成熟为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提供了更可靠、动态范围更广的研究手段。基于质谱技术,科学家们不断开发出新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来了解细胞、组织或生物体的整体蛋白质动力学。 2方法学介绍 目前较主流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有 5 种,分别是Label-free 、 iTRAQ 、 SILAC 、 MRM(MRM HR) 、和 SWATH 。简述如下: 2.1Label-free Label-free 定量,即非标记的定量蛋白质组学,不需要对比较样本做特定标记处理,只 需要比较特定肽段 /蛋白在不同样品间的色谱质谱响应信号便可得到样品间蛋白表达量的变 化,通常用于分析大规模蛋白鉴定和定量时所产生的质谱数据。 Label-free 操作简单,可以做任意样本的总蛋白质差异定量,但对实验操作的稳定性、 重复性要求较高,准确性也较标记定量差。因此,Label-free 技术适合于大样本量的定量比较,以及对无法用标记定量实现的实验设计。 2.2 iTRAQ iTRAQ 定量是目前定量蛋白质组学应用很广泛的技术,该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多肽标记 和定量,将多肽的含量转化为 114、115、116 和 117 同位素的含量 (或 113、114、115、116、117、118、119 和121 的 8 标记 ),从而简化了定量的复杂性,最终通过多肽定量值回归到蛋 白的定量值,从而最终测定出不同样本之间蛋白质的差异。 iTRAQ定量不依赖样本,可检测出较低丰度蛋白,胞浆蛋白、膜蛋白、核蛋白、胞外 蛋白等,且定量准确,可同时对8 个样本进行分析,并可同时得出鉴定和定量的结果,特别 适用于采用多种处理方式或来自多个处理时间的样本的差异蛋白分析。金开瑞质谱平台应用 iTRAQ 定量技术,可鉴定多达 6000 种蛋白(以人 HepG2 为例),重复样品间的蛋白表达量 相关性可达到0.95 以上。 2.3SILAC SILAC 定量的基本原理是分别用天然同位素(轻型 )或稳定同位素(中性或重型 )标记的必 需氨基酸取代细胞培养基中相应氨基酸,细胞经 5-6 个倍增周期后,稳定同位素标记的氨基 酸完全掺入到细胞新合成的蛋白质中替代了原有氨基酸。不同标记细胞的裂解蛋白按细胞数或蛋 白量等比例混合,经分离、纯化后进行质谱鉴定,根据一级质谱图中两个同位素型肽段的面积 比较进行相对定量,属于体内代谢标记法。 SILAC 属于体内标记技术,更接近样品真实状态,标记效率高达100% ,且标记效果稳 1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中枢神经系统内可以产生很强的免疫应答,这是某些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学基础。因此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检验,特别是其中免疫球蛋白成分及其含量的检测,对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生理情况下,血中Ig通过通透性正常的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而进入CSF 内。IgG分子量略低于IgA,较易通过BBB,而IgA略难,IgM分子量大,更难通过BBB。所以IgG、IgA、Ig M在CSF中的浓度依此递减。当脑组织或脑膜有病变时,脉络丛的通透性增加,BBB发生破坏,或自病变组织产生病理性产物进入脑脊液,使脑脊液组分发生改变。 1948 年由Kabat 等用免疫化学方法定量测定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发现多发性硬化症病人脑脊液中γ-球蛋白与总蛋白比值增高,并由他首先提出脑脊液IgG鞘内合成假说,认为脑脊液γ-球蛋白的增高是不依赖其血清内Ig水平而变化。后由Delpech设计了脑脊液IgG指数(IgGindex)公式: 许多学者认为IgG指数是鞘内合成IgG的指标。进一步研究发现,当血-脑屏障通透性正常且血清Ig 水平在正常范围时,CSF中Ig水平很少受血清Ig水平变化的影响,CSF 中Ig水平主要与鞘内合成率相关,即在正常状态下,其含量与反映血-脑屏障通透性指标—白蛋白商值(A1b Quotient)相关。 白蛋白商值=Albcsf/Albs×1000 此外,由中枢局部合成的免疫球蛋白常有异质性,但其IgG 定量可呈现正常,现采用高分辨率琼脂糖凝胶电泳能分离出“寡克隆区带”(oligoclonal band,OCB),在多

尿液蛋白质定量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尿液蛋白质定量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摘要】正常人尿液中含有微量的蛋白质,每天排出量在150mg 以下,其中以白蛋白占多数,随不同病种有一定量的球蛋白和其它蛋白。随着肾病科研工作的开展,以观察患者每天排出蛋白质的量以示病情的变化,因此尿液蛋白质定量在临床上有实际应用价值,已成为医院化验室常规的检验项目。 【关键词】尿液蛋白质检测 1丽春红-S法 尿液标本中的蛋白质与丽春红-S染料混匀后一起被三氯醋酸沉淀,将沉淀物溶解于碱性溶液中,此时溶液呈紫色,显色深度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 1.1试剂 三氯乙酸-丽春红-S试剂原液:称取丽春红-S1.0g,加入到1000ml300g/L三氯乙酸中溶解。 三氯乙酸-丽春红-S试剂应用液:将原液用蒸馏水按1:10稀释,放置室温稳定数月。 蛋白定性试剂。0.2mol/L氢氧化钠溶液。 蛋白标准曲线:把定值蛋白稀释成不同的浓度,按操作测定其吸光度,以吸光度为横坐标,以稀释后的蛋白浓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1.2操作先做尿蛋白定性试验,以适当稀释标本。在试管中加入100μl标本,再加入1ml三氯乙酸一丽春红-S应用液,混匀后以3000r

/min离心15分钟,吸去上清液,倒置于洁净滤纸上。在沉淀中加入0.2mol/L氢氧化钠溶液lml,用560nm波长测定其吸光度,查标准曲线的蛋白含量。 1.3参考值46.5±18.1mg/L 1.4注意事项:尿液如被稀释应乘以稀释倍数。尿中血红蛋白含量>5mg/L时影响结果。离心后上清必须全部弃去,若沉淀中夹带有丽春红-S影响比色结果。 2双缩脲比色法 以磷钨酸乙醇溶液沉淀尿中的蛋白质,在碱性介质中蛋白质与铜离子形成紫红色络合物,与标准液比色即可得出尿中蛋白质的含量。 2.1试剂 蛋白沉淀液:称取磷钨酸7.5g,加入30ml蒸馏水、95%乙醇385ml、浓盐酸25ml。 双缩脲液:(1)称取枸橼酸钠34.6g,无水碳酸钠20g,加入120ml 蒸馏水使其溶解;(2)称取硫酸铜3.46g,加入20ml蒸馏水使其溶解。将(1)、(2)混合,加入蒸馏水至200ml,备用。0.75mol/L氢氧化钠溶液。蛋白标准液(1.5g/L):称取150mg结晶型冻干人血清白蛋白,加入100ml的3g/L苯甲酸溶液溶解。 2.2操作取5ml24小时混合尿液,2500~3000r/min离心5分钟,取上清备检。混匀放入56℃水浴15分钟,取出后离心,倾上清留沉淀。0.75mol/1 NaOH1.51.51.5

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测

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测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测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 (1)红色;:常因出血引起,主要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 (2)黄色:常因脑脊液中含有变性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量异常增高引起,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清中胆红素超过256/μmol/L或脑脊液中胆红素超过μmol/L时,可使脑脊液黄染;椎管阻塞(如髓外肿瘤)、多神经炎和脑膜炎时,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L)而呈黄变症。 (3)乳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多所致,常见于各种化脓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等。 (5)褐色或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等。 2.透明度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病毒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梅毒等由于脑脊液中细胞数仅轻度增加,脑脊液仍清晰透明或微浊;结核性脑膜炎时细胞数中度增加,呈毛玻璃样混浊;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细胞数极度增加,呈乳白色混浊。 3.凝固物正常脑脊液不含有纤维蛋白原,放置24h后不会形成薄膜及凝块。当有炎症渗出时,因纤维蛋白原及细胞数增加。可使脑脊液形成薄膜及凝块。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静置1~2h 即可出现凝块或沉淀物;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24h后,可见液面有纤细的薄膜形成。蛛网膜下腔阻塞时,由于阻塞远端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常高达15g/L,使脑脊液呈黄色胶胨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压力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80~180mmH20)或40~50滴/min,随呼吸波动在10mmH20之内。儿童压力为~(40~100mmH2O)。若压力超过200mmH2O,放出脑脊液量不应该超过2ml,若压力低于正常低限可做动力试验,以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脑脊液压力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颅内非炎症性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颅外因素;还有其他如咳嗽、哭泣,低渗溶液的静脉注射等。脑脊液压力减低主要见于脑脊液循环受阻;脑脊液流失过多;脑脊液分泌减少等因素。 (二)化学检查 1.蛋白质测定 (1)蛋白定性试验(Pandy试验) 【参考值】 阴性或弱阳性。 (2)蛋白定量试验 【参考值】 腰椎穿刺儿童为~L;成人为~L. 【临床意义】 蛋白含量增加见于:①脑神经系统病变:常见于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时显着增加,结核性脑膜炎时中度增加,病毒性脑膜炎时轻度增加)、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等)、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尿毒症及脱水等)、药物中毒(乙醇、酚噻嗪、苯妥英钠中毒等)。②脑脊液循环障碍:如脑部肿瘤或椎管内梗阻(脊髓肿瘤、蛛网膜下腔粘连等)。③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加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如GuiUain-Barre综合征、胶原血管疾病、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病等。 2.葡萄糖测定 【参考值】 ~L.

脑脊液蛋白定性(潘氏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脑脊液蛋白定性(潘氏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1 检验申请 单独检验项目申请:脑脊液蛋白定性(潘氏试验);脑脊液生化测定。临床医生根据需要提出检验申请。 2 标本采集与处理 2.采集与处理 2.1 受检者的准备: 脑脊液:采用腰椎穿刺。要严格掌握禁忌证、凡疑有颅内压升高者必须做眼底检查,如有明显视乳头水肿或有脑疝先兆者,禁忌穿刺。凡病人处于休克、衷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或伴有脑干症状者均禁忌穿刺。 2.2 样本准备: 脑脊液由临床医师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穿刺后应由医师用压力测定,正常人脑脊液压力卧位为0.78-1.76kpa(80-180mmH2O),儿童为0.4-1.0kpa(40-100mmH2O)。任何病变使脑组织体积或脑脊液量增加时,脑脊液压力均可升高。待压力测定后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试管中,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每管收集1-2毫升。脑脊液标本必须立即送验及时检查,放置过外将影响检验结果,是细胞破坏、变性、或细胞包裹于纤维蛋白凝块中,导致细胞数降低、分类不准确等。存放中的脑脊液葡萄糖会分解,使之含量降低;细菌自溶或残废可影响细菌检出率等。 2.3 抗凝剂: 不使用抗凝剂。 2.4 标本处理: 脑脊液样品中不能有溶血。储存在2-8℃可稳定数天。 3 方法原理 脑脊液中的蛋白质遇饱和苯酚溶液,生成不溶性蛋白盐而形成浑浊或沉淀。 4 试剂及其他用品 饱和苯酚溶液:取苯酚(分析纯)10毫升(有结晶时,先放入56度水浴箱中加热融化),加蒸馏水至100毫升,充分混匀,置入37度温箱中数小时,见底层有苯酚析出,上层为饱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实验报告.docx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紫外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 2.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测蛋白质含量的实验技术。 二、实验原理 1.测蛋白质含量的方法主要有:①测参数法:折射率、相对密度、紫外吸收等;②基于化学反应:定氮法、双缩脲法、Folin―酚试剂法等。本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2.蛋白质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中含有共轭双键,因此,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其最大吸收峰位于280nm附近(不同蛋白质略有不同)。在最大吸收波长处,吸光度与蛋白质溶液的浓度服从朗伯―比尔定律。 利用紫外吸收法测蛋白质含量的准确度较差,原因有二:①对于测定那些与标准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含量差异较大的蛋白质,有一定误差,故该法适于测定与标准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相似的蛋白质;②样品中含有的嘌呤、嘧啶等吸收紫外光的物质,会出现较大干扰。 三、仪器与试剂 TU―19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标准蛋白质溶液3.00mg·mL-1、0.9%NaCl 溶液、试样蛋白质溶液。 10mL比色管、1cm石英比色皿、吸量管。 四、实验步骤 1.绘制吸收曲线 用吸量管吸取2mL3.00mg·mL-1标准蛋白质溶液于10mL比色管中,用0.9%NaCl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用1cm石英比色皿,以0.9%NaCl溶液作参比溶液,在190~400nm间每隔5nm测一次吸光度Abs,记录数据并作图。 2.绘制标准曲线 用吸量管分别吸取1.0、1.5、2.0、2.5、3.0mL3.00mg·mL-1标准蛋白质溶液于10mL比色管中,用0.9%NaCl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用1cm石英比色皿,以0.9%NaCl溶液作参比溶液,在波长280nm处分别测其吸光度,记录数据并作图。 3.样品测定 取适量浓度试样蛋白质溶液,在波长280nm处测其吸光度,重复三次。在已经得到标准曲线的情况下,为了使测量结果准确度高,待测溶液的浓度需在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内,所以,先测定试样蛋白质原液的吸光度(1.363),估算浓度为2.0960 mg·mL-1,再将原试液稀释至5倍(即取2mL试液,用0.9%NaCl 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估算浓度为0.4192 mg·mL-1,测吸光度,重复三次五、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脑脊液蛋白质定性检查

脑脊液蛋白质定性检查 潘迪试验 【目的】掌握潘迪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浑浊的程度与球蛋白含量相关。 【器材】 1、小试管、试管架 2、吸管、吸耳球 3、滴管、乳胶吸头 【试剂】饱和苯酚溶液:取苯酚10ml,加蒸馏水至100ml,充分混匀,置入37℃温箱中数小时,见底层有苯酚析出,取上层饱和苯酚溶液于棕色瓶中避光保存。 【标本】新鲜脑脊液 【操作】 1、加试剂取试剂2ml于小试管中。 2、加标本用滴管垂直滴加脑脊液标本1—2滴。 3、观察结果立即在黑暗背景下肉眼观察结果。 4、判断结果 5、报告方式阳性或阴性 【参考区间】阴性或弱阳性

【注意事项】 1、器材试验所用的试管应选择小口径试管为宜,内径一般为12cm左右,加入试剂后应立即观察。所用的试管和滴管必须洁净,否则容易出现假阳性。 2、试剂苯酚不纯可引起假阳性,当室温在10℃以下时,应将苯酚试剂保存在37℃温箱中,否则饱和度降低,可致假阴性结果。 3、标本如果标本中红细胞过多,应离心沉淀取上清液检测;标本有血清蛋白混入可引起假阳性。 4、阳性对照可在正常脑脊液或配置与正常脑脊液基本成分相似的基础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球蛋白作为阳性对照。 5、评价潘迪试验过于敏感,部分健康人可出现极弱阳性结果,应特别注意。 浆膜腔积液粘蛋白定性试验 【目的】掌握浆膜腔积液粘蛋白定性试验(李凡他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浆膜腔上皮细胞受到炎症等因素刺激时,分泌黏液蛋白增多。黏蛋白是一种酸性糖蛋白,等电点pH为3—5,可在稀乙酸中出现白色沉淀。

【器材】 1、100ml量筒。 2、滴管,乳胶吸头。 【试剂】 1、冰乙酸 2、蒸馏水 【标本】新鲜浆膜腔穿刺液 【操作】 1、加试剂在100ml量筒加入2—3滴冰乙酸,在加100ml 蒸馏水,充分混匀(pH3—5),静止数分钟。 2、加标本吸取浆膜腔积液靠近量筒液面垂直逐滴轻轻滴下。 3、观察结果立即在黑色背景下观察有无白色云雾状沉淀生成及其下降程度。 4、判断结果 5、报告方式阴性或阳性 【参考区间】阴性 【注意事项】 1、器材与试剂①量筒的高度与蒸馏水的量要足够。②在量筒中加入冰乙酸及蒸馏水后应充分混匀。③可根据漏出液主要成分制备基础液,在其中加入黏蛋白作为阳性对照。④保证pH3—5的酸碱度,加冰乙酸不宜过多,以免pH远离黏

脑脊液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 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 (1)红色:常因出血引起,主要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 (2)黄色:常因脑脊液中含有变性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量异常增高引起,见于蛛 网膜下腔出血,血清中胆红素超过256/μmol/L或脑脊液中胆红素超过8.6μmol/L时,可使脑脊液黄染;椎管阻塞(如髓外肿瘤)、多神经炎和脑膜炎时,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1.5g/L)而呈黄变症。 (3)乳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多所致,常见于各种化脓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等。 (5)褐色或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等。 2.透明度 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病毒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梅毒等由于脑脊液中细胞数仅轻度增加,脑脊液仍清晰透明或微浊;结核性脑膜炎时细胞数中度增加,呈毛玻璃样混浊;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细胞数极度增加,呈乳白色混浊。 3. 凝固物 4. 正常脑脊液不含有纤维蛋白原,放置24h后不会形成薄膜及凝块。当有炎症渗出时,因纤维蛋白原及细胞数增加。可使脑脊液形成薄膜及凝块。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静置1~2h即可出现凝块或沉淀物;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24h后,可见液面有纤细的薄膜形成。蛛网膜下腔阻塞时,由于阻塞远端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常高达15g/L,使脑脊液呈黄色胶胨状。 5. 压力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0.78~1.76kPa(80~180mmH20)或40~50滴/min,随呼吸波动在10mmH20之内。儿童压力为0.4~1.0kPa(40~100mmH2O)。若压力超过200mmH2O,放出脑脊液量不应该超过2ml,若压力低于正常低限可做动力试验,以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 脑脊液压力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颅内非炎症性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颅外因素;还有其他如咳嗽、哭泣,低渗溶液的静脉注射等。 脑脊液压力减低主要见于脑脊液循环受阻;脑脊液流失过多;脑脊液分泌减少等因素。(二)化学检查 1. 蛋白质测定 (1)蛋白定性试验(Pandy试验) 【参考值】 阴性或弱阳性。 (2)蛋白定量试验 【参考值】 腰椎穿刺儿童为 0.20~0.405g/L;成人为0.15~0.45g/L. 【临床意义】 蛋白含量增加见于:①脑神经系统病变:常见于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时显著增加,结核性脑膜炎时中度增加,病毒性脑膜炎时轻度增加)、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等)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尿毒症及脱水等)药物中毒(乙醇、酚噻嗪、苯妥英钠中毒等)。②脑脊液循环障碍:如脑部肿瘤或椎管内梗

脑脊液蛋白电泳

1 拼音 nǎo jǐ yè dàn bái diàn yǒng [返回]2 英文参考 cerebrospinal fluid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返回]3 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时(如感染、炎症、肿瘤、外伤、出血、水肿等),脑脊液中的化学成分都可能发生变化,可通过测定脑脊液中的某些化学成分的变化,作为临床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观察的依据。脑脊液蛋白成分变化就是其中之一。 [返回]4 脑脊液蛋白电泳的医学检查 4.1 检查名称 脑脊液蛋白电泳 4.2 分类 体液和排泄物检查> 脑脊液检查 4.3 化验取材 脑脊液 4.4 脑脊液蛋白电泳的测定原理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移动现象称为电泳。带负电荷的粒子向电场的正极移动;带正电荷的粒子则向负极移动。 蛋白电泳是利用不同蛋白的分子大小和表面电荷的差别,在直流电场中的不同泳动速度进行蛋白质分离。蛋白电泳的速度与蛋白质分子的电荷多少、分子量的大小、分子的形态及等电点有关。带电荷越多泳动越快;分子量和体积越大的蛋白分子泳动速度越慢;等电点低的蛋白分子泳动快,等电点高的泳动慢。按其泳动速度可从正极端起,依次分离出白蛋白,α1、α2、β和γ球蛋白五个组 分,它们的分子量及等电点见表1。 电泳过程中电渗流从阳极向阴极流动,与蛋白电泳的方向相反,因此泳动最慢的γ-球蛋白常位于原点,甚至移向负极。 蛋白电泳支持介质的种类近年来发展很多,如琼脂糖、聚丙烯酰胺、醋酸纤维素等,而以后者临床检验多用。醋酸纤维素薄膜分辨力较好,即使通电时间较短(一般0.5~1h),区带界限也很清楚。其另一优点为对蛋白质的吸附很少,拖尾现象轻微,洗脱后几乎可得到无色的背景。便于扫描或洗脱定量。 4.5 试剂 (1)巴比妥-巴比妥钠缓冲液(pH8.6±0.1,离子强度0.06):称取巴比妥2.21g,巴比妥钠12.36g于500ml蒸馏水中,加热溶解,待冷至室温后,再用蒸馏水补足至1L。 (2)染色液 ①丽春红S染色液:称取丽春红S0.4g及三氯醋酸6g,用蒸馏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②氨基黑10B染色液:称取氨基黑1080.1g,溶于无水乙醇20ml中,加冰醋酸5ml,甘油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汇总

实验七蛋白质含量测定 测定蛋白质的定量方法有很多,目前常用的有染料法,双缩脲(Biuret)法,酚试剂法(Lowry)法及紫外吸收法。 [目的要求] 1.掌握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基本方法。 2.了解染料法、双缩脲法、Lowry法和紫外吸收法测定原理。 一、染料法 [实验原理] 在酸性溶液中染料考马斯亮蓝G-250与蛋白质结合,此时考马斯亮蓝G-250颜色从红色变为蓝色,吸收高峰从460nm移至595nm。利用这个原理可以测定蛋白质含量。 该法近年在某些方面有取代经典的Lowry法趋势,因为它操作简单,反应时间短,染料-蛋白质颜色稳定,抗干扰性强。本法的缺点是:对于那些与标准蛋白氨基酸组成有较大差异的蛋白质,有一定误差,因为不同的蛋白质与染料的结合是不同的,故该法适合测定与标准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相近的蛋白质。 [器材] 吸量管;试管;721型分光光度计 [试剂] 1.标准牛血清白蛋白溶液:配成0.1mg/ml的溶液。 2.待测蛋白质溶液。 3.染料溶液:称取考马斯亮蓝G-250 0.1g溶于95%的酒精50ml,再加入85%的浓磷酸100ml,用水稀释至1000ml,混匀备用。 [操作步骤] 按上表分别向各支试管内加入各种试剂,充分混匀,5min后在595nm波长处以0号管调零,测定各管吸光度值(A)。以吸光度值为纵坐标,蛋白质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样品测定:

取1ml样品溶液(约含25~250微克蛋白质),加入染料溶液5ml混匀,5min后测定其595nm吸光度值,对照标准曲线求得蛋白质浓度。 二、双缩脲(Biuret)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实验原理] 在碱性溶液中,双缩脲(H2N-CO-NH-CO-NH2)与二价铜离子作用形成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一反应称双缩脲反应。凡分子中含二个或二个以上酰胺基(—CO-NH2),或与此相似的基团[如—CH2-NH2,—CS-NH2,—C(NH)NH2]的任何化合物,无论这类基团直接相连还是通过一个碳或氮原子间接相连,均可发生上述反应。蛋白质分子含有众多肽键(—CO-NH—),可发生双缩脲反应,且呈色强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肽键数量即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可用比色法测定蛋白含量。测定范围为1~10mg蛋白质。干扰这一测定的物质主要有:硫酸铵、Tris缓冲液和某些氨基酸等。 此法的优点是较快速,不同的蛋白质产生颜色的深浅相近,以及干扰物质少。主要的缺点是灵敏度差。因此双缩脲法常用于快速,但并不需要十分精确的蛋白质测定。 [试剂] 1.双缩脲试剂:取CuSO4·5H20(c.P.)1.5g和酒石酸钾钠(c.P.)6.0g以少量蒸馏水溶解,再加2.5mol/L NaOH溶液300ml,KI 1.0g,然后加水至1000ml。棕色瓶中避光保存。长期放置后若有暗红色沉淀出现,即不能使用。 2.标准蛋白质溶液:用标准的结晶牛血清清蛋白(BSA)或标准酪蛋白,配制成10g/L的标准蛋白溶液,可用BSA浓度1g/L的A280为0.66来校正其纯度。如有需要,标准蛋白质还可预先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氮含量,计算出其纯度,再根据其纯度,称量配制成标准蛋白质溶液。牛血清清蛋白用H2O 或0.9%NaCl配制,酪蛋白用0.05mol/L NaOH配制。 [器材] 1.试管:15×150mm 试管7只; 2.1ml,5ml移液管; 3.坐标纸; 4.721分光光度计。 [操作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