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的自由》阅读附答案
《深入国学,“认识自己”》阅读练习及答案

深入国学,“认识自己”中国正在奔向现代化,奔向文明和富裕。
中国的现代化模式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中国拥有悠久灿烂、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强大推动力。
作为华夏子孙,传统思想文化始终奔流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于我们的骨髓之中。
我们中国人,小至黎民百姓的日常思维方式、行为举止、价值追求,大到国家的治国安邦策略,外交军事战略的选择、制定,等等,都或多或少打着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烙印。
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原因,今天的我们,对于和自我生命已经紧密融于一体的传统思想文化,从感情到意识层面都需增强。
这就要求人们塌下心来认真学习、深刻了解,真实体会到其内在价值意蕴并从中受益。
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兼容并包,对于世界多元文化保持开明开放的心态,似滔滔江河不弃涓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一点也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强劲生命力和巨大社会整合作用的明证。
看待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既要看到其超越时空价值的精华内容,也要看到其中不合时宜、僵化落后的部分。
事实上,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不断突破时代局限、不断汇集涓流而滚滚向前的动态发展过程中。
“认识你自己”,这句镌刻在古希腊神庙上的箴言,揭示了我们寻找所有人生问题答案的途径,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国家,只要足够真诚勇敢,当经历过重重风雨磨难之后,痛定思痛,一定会反观自身,会从自己身上寻找力量和出路。
马克思曾经说“反思”,也就是反身而思,这是一道“普照的光”,它是把人类从混沌中超拔出来的巨大力量。
在今天的中国,人们的物质文化日渐发达,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日渐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时候我们更需要“反思”,需要“认识你自己”,从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寻找智慧,从中西思想文化融合中发掘力量,从而建设出属于时代精华的有着高远意境和价值追求的中华新文化。
今天,随着中国国力和影响力的增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开展,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中国,他们在关注中国、惊叹于中国奇迹的同时,也一定会对参与孕育中国奇迹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生兴趣。
二年级经典国学阅读(附答案)

更多免费资料、关注公众号:优秀教师之家 更多免费资料、关注公众号:优秀教师之家
更多免费资料、关注公众号:优秀教师之家 更多免费资料、关注公众号:优秀教师之家
更多免费资料、关注公众号:优秀教师之家 更多免费资料、关注公众号:优秀教师之家
更多免费资料、关注公众号:优秀教师学资源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天天文学社,获取更多免费学习资料 您的支持,是我们努力的动力!
更多免费资料、关注公众号:优秀教师之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篇》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篇》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自由的内涵,理解宪法中的自由权的相关知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
教学难点:自由的内涵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PPT教学时间:1学时教学内容:一、导入:播放有关自由的视频1、“自由”的内涵(板书)提问:何为自由?你如何理解自由?自由,在古代多指实现天道与人道交融互通,达到物我为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现在,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自由”,就是社要在会主义条件下,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全社会成员在经济上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政治上共同享有平等权利,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最广泛的自由权利。
2、我国宪法中的自由权(板书)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第三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第三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第四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由的追求(板书)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是在内心和精神的层面,他们都同样拥有着自由的灵魂、都同样构建着独立的人格,都可以因为心灵的独立自由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019年高考语文《关于“国学”》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

2019年高考语文《关于“国学”》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学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的文化识别符号。
然而,国学知识浩如烟海,国学书籍汗牛充栋,对于初学者及普通大众而言,怎样学国学,怎样把其中蕴含的思想、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国学要义》做了有益尝试,为普通大众提供了打开国学之门的钥匙,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具有积极意义。
国学是心性之学,重在德行修养、人格塑造,它对当代社会的意义主要在于“大学”而非“小学”。
这两种研究方式贯穿了整个学术发展史。
以注疏的形式,在经典原有框架基础上,对文本字词进行注解的研究方式一直以来居解读经典的主流,而通过建构新的观点、新的视角,重在汲古之精华以启发今人的研究方式一直处于弱势。
重在“文献学问”的文献整理作品数量较多,重在阐发国学“德性学问”,出思想、出观点的精品论著较少。
两种研究方式虽各有特点、各有千秋,但从当下普及国学和发挥国学对于当今社会的作用的角度看,后者亟须加强。
《国学要义》就是基于后者的重要创新研究成果。
该书由上篇“经典”和下篇“概念”两部分组成。
上篇运用解构的方法,提供一个分析框架,从经典的作者、文本、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思想特色的角度,分别对《老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部经典进行解读和品评;下编运用建构的方法,形成一个整合系统,从概念的历史起源、社会背景、诸子观点和儒家论述的角度,分别对道、仁、义、礼、智、信、孝、忠、廉、耻十个基本概念进行解读和品评。
这种研究方法重在对经典义理的阐释,有利于帮助普通大众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国学要义,使国学的精神深入人心,让国学的价值充分发挥。
纵观历史,国学历经千年仍绵延不息,关键在于立足时代、与时俱进。
以国学主体儒学为例,在其千年演变过程中,它不断被先哲圣贤结合时代特点和现实需求阐发注释,经历了玄学、理学、心学、朴学等不同发展阶段。
《国学智慧》题库,答案

国学智慧选择题(60分)1、“先让国家强大,再让人们吃饱,最后给予精神需求”就是哪一学派得思想?(3、00分)A.儒家B.道家D.墨家2、我们之所以没有达到逍遥,其原因就是什么?(3、00分)A.有所恨B.有所得D.有所为3、因明学就是下列哪一家得学说:()(3、00分)A.儒家B.道家D.墨家4、接受并追随墨家思想得人主要就是哪些人?(3、00分)B.侠客与庶人C.工匠与商人D.商人与侠客5、对于领导干部来讲要具备哪三方面得素养?(3、00分)B.知识,能力,权谋C.权谋,知识,修养D.权谋,知识,人生观6、墨家“大同社会”得思想被哪个学派吸收了?(3、00分)B.法家C.道家D.纵横家7、按照五行与人体得关系,金对应于人体得哪个部位:()(3、00分)A.肝C.脾正确答案:B、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周易》中宇宙万物得基本层面:()(3、00分)A.天C.地D.人9、“亲民”与那两个字就是通假字?(3、00分)A.爱民B.悦民D.乐民10、《四书》中得第一篇就是下面哪一部著作:()(3、00分)A.《孟子》C.《大学》D.《中庸》正确答案:C、11、在一卦得六爻中阴阳相连叫做:()(3、00分)B.比C.赋D.兴正确答案:B、12、决定人们头发黑白,耳朵听觉好坏得就是哪一个器官?(3、00分)B.肝C.胃D.脾13、阴阳两种物质最初来自于:()(3、00分)A.有与无B.四象正确答案:A、14、要想成为君子从立心上讲需要什么?(3、00分)B.务实C.务真D.务业15、“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就是下面哪一位哲学家得观点:()(3、00分)B.老子C.孟子D.庄子1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出自?(3、00分)B.《诗经》C.《道德经》D.《中庸》17、周文王就是被囚禁哪里演绎《周易》得?(3、00分)A.牧野B.长勺D.咸阳18、《明鬼篇》就是谁得著作?(3、00分)A.老子B.鬼谷子C.孔子19、我国古代儒家就是治国得,道家就是养生得,那佛教就是做什么得?(3、00分)A.养神C.养气D.养元20、秦朝得苛法其实就是说得什么?(3、00分)A.刑法严峻B.刑法不公D.刑法无道判断题(40分)1、“从民本到民主”就是孔子重要得学说,一直影响至今。
国学智慧考试答案

单选题(题数:50,共50分)在《中庸》里的“中”是什么意思?A、一种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日常行为的准则B、时空关心C、中听,契合事理D、人的内心我的答案:A2一个国家哪个阶级的人越多,这个国家就越安定?A、资产阶级B、中产阶级无产阶级D、共产阶级我的答案:B3儒家经典中,排在第一位的是?A、《大学》B、《周易》C、《诗经》D、《尚书》我的答案:B要想成为君子从立心上讲需要什么?A、务本B、务实C、务真D、务业我的答案:A孔子是用什么来区分君子和小人的?A、财富B、地位声望D、道德我的答案:D6“今文尚书”是用那种字体传播下来的?A、楷书B、小篆C、隶书D、草书我的答案:C哪本书详细记载了儒生在战国时的遭遇?A、《论语》B、《大学》C、《中庸》D、《孟子》我的答案:D8孔子最提倡用哪种方法来区分君子和小人?A、地位和财产B、格局的大小,气象的有无,眼界的高低,胸怀的宽侠C、道德D、三个都是我的答案:B9汉初伏生将《尚书》传给的人家不包括?A、欧阳咼B、夏侯渊C、夏侯胜D、夏侯建我的答案:B10礼在其前两个功能形成之后就会担负起的第三个功能什么?A、司法B、哲学C、教化D、伦理我的答案:C11我们学习《周易》的目的是什么?A、学会占卜B、避免灾祸C、提高自己的视野,品味,扩大自己的格局D、通晓鬼神我的答案:C12汉代尊君权的基本一个参考是什么?A、《左传》B、《公羊传》C、《谷梁传》D、《夹氏传》我的答案:B13“读书的目的是改变气质”这句话出自?《中庸》B、《论语》C、《经学理窟》D、《周易》我的答案:C14不属于曹胜高老师的作品的是?A、《国学通论》B、《从汉风到唐音》C、《唐朝简史》D、《汉赋与汉代文明》我的答案:C15法家的用人之术都有哪些?A、顺上,实能,专任,易制B、顺下,实能,专任,易制C、实能,专任,顺下,慎独D、专任,顺下,慎独,实能我的答案:A16《诗经》的编订有哪三个说法?A、采诗说,增诗说,写诗说B、B、墨豕C 、道家D 、法家写诗说,献诗说,删诗说C 、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D 、增诗说,献诗说,采诗说我的答案:C17因性说是哪家的观点?A 、儒家我的答案:D18最晚列入到儒家经典当中的是哪一部作品?A、《大学》B、《孟子》C、《周易》D、《诗经》我的答案:B19孔子最推崇的弟子是谁?A、子贡B、彦回子夏D、张仪我的答案:B20孔子去世于哪一年?A、公元前342年B、公元前551年C、公元前782年D、公元前479年《谷梁传》和《公羊传》分别是哪一国家的学说?A、鲁学,秦学B、秦学,齐学C、齐学,鲁学D、鲁学,齐学我的答案:B22儒家所讲的“道”不包括?B、C、我的答案:B2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第一个明是什么词性?A、形容词B、名词C、动词D、助词我的答案:C24当天下大乱的时候,往往现出来的做事的人会得到怎么样的结果?A、烈士,先驱B、称王C、控制天下D、被人唾弃我的答案:A25《诗经》中赋比兴三种手法哪种运用的最少?B、比C、比兴一样少我的答案:D26决定并影响中国地质建构的基础性的学术是什么?A、法家学说B、儒家学说C、道家学说D、墨家学说我的答案:A27礼的空间感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B、主持人C、所处时间段D、规矩和制度我的答案:D28五经中成书比较早的,保存比较完整的是?A、《周易》B、《诗经》C、《尚书》《礼义》我的答案:A29从《尧典》开始记录的是?A、《周易》B、《诗经》C、《尚书》D、《礼义》我的答案:C30《春秋》一书中总共记载了多少位国君的历史?A、10.0B、11.0c、D、13.0我的答案:c31在道家思想中,“道”指的是?A、天道B、正道C、本道D、法道我的答案:A32礼本身起源于哪里?A、B、道C、政治学D、祭祀我的答案:D33秦朝的苛法其实是说的什么?A、刑法严峻B、刑法不公c、刑法细密D、刑法无道我的答案:C34中国文化几千年来起主导作用的学说是什么?A、经学B、子学C、佛学D、心理学我的答案:A《春秋》这本书的名字来源是?A、在古代春天与秋天是朝聘的重要季节B、春秋是古代农业耕种与收获的重要季节C、周朝皇帝格外偏好者两个季节D、古代战争多发生于春天与秋天我的答案:A36羲和之官在古代是掌管什么的?A、教化B、天文C、C、非乐礼仪D、历史我的答案:B37《墨子》的十大主张中只有上篇的是哪个?A、尚贤我的答案:C孟子认为什么是智慧的来源?兼爱非攻A、辞让之心B、是非之心C、羞恶之心D、廉耻之心我的答案:B39化性说是哪家的观点?A、儒家B、墨家C、D、法家我的答案:A40一个人能够交到多少朋友,在多大程度上被大家认可主要取决于什么?A、人本身B、家庭背景C、财富多少D、知识多少我的答案:A41使社会安定,但是扭曲了人的自由自在的天性的是什么?幻想B、仁爱C、慈悲D、理和法我的答案:D42老子的智慧其实是源自于什么的智慧?A、史官B、宗教C、儒家我的答案:A43关于歌本与诗本的区别,正确的是?A、是否有曲调B、是否有节奏C、是否有重复句子D、是否有乐器我的答案:A44人类社会之所以能成为群体的标准是什么?A、仁和性善B、礼和智c、信和义D、勇和信我的答案:A45荀子的学生李斯最后成了哪一学派的学者?墨豕B、儒家C、道家D、法家我的答案:D46史官在古代担任几种使命?1.0B、2.0C、3.0D、4.0我的答案:B47关于《诗经》的内容,不包括?A、人文B、艺术c、情感D、政治我的答案:D48不属于孟子游说过的王的是?A、滕文公B、梁惠王C、齐宣王D、鲁襄公我的答案:D汉朝时期的尚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A、29篇今文《尚书》和16篇古文《尚书》B、29篇今文《尚书》和16篇古文《尚书》以及孔安国的《序》C、29篇今文《尚书》和孔安国的《序》D、16篇古文《尚书》和孔安国的《序》我的答案:B50古时对天的看法都有哪些A、自然之天,道德之天,文化之天B、自然之天,主宰之天,道德之天C、自然之天,主宰之天,文化之天D、主宰之天,道德之天,文化之天我的答案:B二、判断题(题数:50,共50分)1《尚书》中的“尚”我们一般理解为“上古之书”。
《“国学”断想》阅读答案

《“国学”断想》阅读答案《“国学”断想》阅读答案“国学”断想所谓“国学”,就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
具体地说,“国学”包含有三个层面:第一,它是一种知识体系。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然应该有一种最起码的亲近感与敬畏心,对唐诗宋词、四书五经这些内容应该有基本的了解。
第二,它是一种思维智慧,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不管中国人有没有正式地把国学当作学问来学习,都是在国学的氛围里成长的,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面对同样的事情,中国人和西方人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
最后,“国学”就是它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应该说,这些价值观层面的东西,才是国学最根本的。
“国学”是个好东西,这一点恐怕没有人能否定。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国学”如同世间其他事物一样,也有它的软肋,也有它的局限性。
“国学”的不少内涵有的本身就是落后腐朽的,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三纲思想。
有的本来是正面积极的内容,但随着时空变化,渐渐落后于变化了的形势,已无法应对时代的挑战,而成为了历史的惰性与包袱。
譬如《孙子兵法》所提倡的原始民本观“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在其诞生的春秋战国时代,无疑是进步的,但进入近代后,却严重滞后于新型的民主要求了,而它本身是无法顺利完成转型,变“令民与上同意”为“令上与民同意”的。
另外,以“国学”为主要表现的传统文化理念,在许多情况下,是知行割裂的,即说的不是做的,做的不是说的。
如《孙子兵法》乍读之下,会觉得它很爱兵,“视卒如婴儿”。
但如果你把它看作是孙子的真实想法,那就太天真了。
其实在孙子的眼里,士卒不过是牛羊而已,“若驱群羊,驱而来,驱而往”,所以,可以“上屋而抽其梯”,不存丝毫怜悯之心,还美其名曰“慈不掌兵”。
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学”绝对不是只有其美、没有其恶的纯粹事物,在它的身上,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同样交织在一起。
我们今天弘扬国学,要超越经史子集的范畴。
国学经典阅读与赏析试题及答案

国学经典阅读与赏析试题及答案1.“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出自哪首诗?请介绍一下诗的内容,谈一下你的阅读感受。
自从丈夫东征以来,我的头发便散乱得像一丛飞蓬 [出典] 春秋《国风·卫风·伯兮》《伯兮》描写在家思妇想念出外远征的丈夫,表达了无法忍受的强烈情感。
诗首先想象丈夫在外“为王前驱”的英武形象,生动浮现在脑海中,这激起刻苦铭心的思念,连打扮也无心了,思念的深沉和强烈,有如久旱渴雨。
而且,这种思念之强,简直叫人无法忍受,她干脆寄托在北堂下种植的忘忧草,来消解这种沉重的思念。
古人写情,一点也不逊色。
发如蓬草,也不想去整理。
情何以堪?这首诗描写一位女子思念从军远征的丈夫的复杂心情。
飞蓬就是现在的野篙,再简单平凡的植物。
有个人就把它说成这样:我既没有从中体会到爱的坚贞,也没有看出人心上的涩苦,我默默看它的时候,不知道,它的叶面上还藏了上古《诗经》的爱情,以及命运之无常和不得把握的苍凉况味。
这真是应了一句话“不读《诗经》,不知万物有灵”!诗必须有真实的感情,否则不能打动人;但诗人的感情也并非可以尽情抒发的,它常常受到社会观念的制约。
拿《伯兮》来说,如果一味写那位妻子为丈夫的报效国家而自豪,那会让人觉得不自然——至少是不近人情;反过来,如果一味写妻子对丈夫的盼待,乃至发展到对战争的厌恶(这在事实上绝非不可能),却又不符合当时社会的要求。
所以最后它成为读到的这个样子:对亲人的强烈感情经过责任感的梳理而变得柔婉,有很深的痛苦与哀愁,但并没有激烈的怨愤。
由于此诗所涉及的那种社会背景在中国历史上是长期存在的,所以它的感情表现也就成为后世同类型诗歌的典范2.“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出自哪首诗?请介绍一下诗的内容,谈一下你的阅读感受。
《国风·郑风·女曰鸡鸣》这首赋体诗恰似一幕生活小剧,表现了一对青年夫妇和谐的家庭生活和诚笃而热烈的感情。
诗人通过这对青年夫妇的对话,展示了三个情意融融的特写镜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社会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秩序井然、礼教森严的,乃至使人们认为,缺乏自由似乎就是中国社会的传统,而在个性解放的今天,每一个人对自由的渴望都显得尤为迫切,于是对中国这一古老传统便心怀不满。
国学中的自由,是儒家责任里的闲情,是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是法家理性下的游弋,是士人重压时的释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
自由,在国学里也是随处可见的。
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状态,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道法自然”,意思是说:大道之行,既是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是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这就是道之所在。
而把道家思想与个人生命形态结合得更为紧密、更为艺术的庄子,对自由的感受也更为强烈。
一篇著名的《逍遥游》,其实描写的正是庄子心灵的驰骋和思想的放飞。
《逍遥游》中描述的那个叫做“鹏”的大鸟,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能够背负青天激越云间,上能飞天,下能入水,自由往来于天地间。
其实,庄子哪是以如此瑰丽的笔墨来仅仅描写一只鸟的行为呢?那“鹏”正是庄子自己的心,正是一颗开阔六合、含纳古今、超越世俗、纵横时空的心。
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由。
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然而,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助你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儒家学派里,孔子曾称赞得意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人人都不堪忧苦,只有颜回不改其乐——他不改其乐的,也许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也许是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也许是身虽未动、心已远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
可见,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在内心和精神层面,他们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
无论是脚踏实地的儒家,还是仰望天空的道家,他们不同的人生信条只是对生活哲学的探讨。
而对生命状态的存在,他们都毫无异议地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可以也都应该自由而活。
甚至,提倡法制、法度严明的法家,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相矛盾。
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那么相对应的法度之外就是行动自由。
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
所以,法家的“明法度”其实更好地规范了“享自由”。
如果在现实社会的严格秩序之内,一个人的灵魂依然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这样的灵魂才真正具有力度,甚至具有艺术性。
中国古代的士人就是如此。
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受案牍之劳形、受朝堂之艰险、受宦海之沉浮、受宵小之倾轧而感觉受到待遇不公、受到制度禁锢、受到官场奴役、受到志向束缚的时候,他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逃避到山林隐逸而不问世事,不是投降给世道艰难而躲避退缩——他们总认为,遁入世外不是读书人的理想抱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负重前行中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才是真正的人生自由。
所以,他们在任何困境里都努力自我调节,他们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这些构成了他们快乐纵横的自由王国。
自由,从来不在远方的乌托邦,而就在当下的轻安自在;自由,从来不依靠他人的给予,而全在自我的获得。
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自由抵得上心灵的自由强大有力。
(选自曹雅欣《国学中的自由》)
1.下列关于国学中的自由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国学里是随处可见“自由”的,比如儒家责任里的闲情,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法家理性下的游弋,士人重压时的释放等等。
B.国学里的自由在道家的表现可以是老子的“道法自然”,也可以是庄子的超越现实局限,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C.国学里的自由在儒家那里的表现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儒家的生活像是大地上的苦行僧。
D.国学里的自由在法家那里的“明法度”就是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只有在法度之外才是行动自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老子的“道法自然”认为道之所在就是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
B.儒家和道家,他们有不同的人生信条,而对生命状态存在的理解上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应该自由而活。
C.法家虽然提倡法制,严明法度,但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矛盾,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
D.中国古代的士人认为真正的人生自由只有在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中才能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国学中的自由,其实是一种心灵的自由,它是在当下的轻安自在,是自我的获得,在儒家、道家、法家那里都能体现这一点。
B.中国古代士人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隐逸山林,也不是降世退缩,而是在负重前行中实现理想抱负。
C.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一个人真正的自由是心的自由,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而自由不只是西方价值观才存在的,在国学中也随处可见。
试题答案:1.C(“儒家像是大地上的苦行僧”无中生有)
2.D、(曲解原文意思)
3.B、(解释错误:原文说他们释放自我的方法是自我调解)用高压锅金明黄金煤化工和嘎嘎嘎贡渤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