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共振时的9大特征及其解决措施
机械加工中机械振动的原因解析与应对

机械加工中机械振动的原因解析与应对机械加工中的振动是指机械加工过程中,工件或工具发生的机械运动形成的振动现象。
机械振动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不平衡:机械旋转部件如转子、电机、风扇等因不平衡而引起的振动。
这种振动主要是由于旋转部件质量分布不均匀引起的,解决这类问题通常需要进行动平衡。
2. 间隙:机械加工中,由于零件配合尺寸、装配、磨合、磨削等原因引起的间隙,会导致零件在工作时发生相对位移,从而产生振动。
3. 弹性变形:机械零件在受力作用下会发生弹性变形,当受力作用消失时会恢复原状,这种变形会引起机械振动。
4. 不稳定运动:机械加工中,当工件转速超过某一临界值时,会出现不稳定的转子振动现象,即临界速度振动。
5. 过程中的剧烈变形:例如切削过程中的刀具振动、工件材料在切削过程中的振动等。
针对机械振动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应对方法:1. 优化设计和加工工艺:通过合理设计机械结构,考虑到零件的刚度和强度,尽量减小不平衡、间隙等因素引起的振动。
对于关键零部件尺寸和配合的要求要严格控制,以减小间隙引起的振动。
2. 动平衡和静平衡:对于旋转部件的不平衡问题,可以采取动平衡或静平衡的方法来解决。
动平衡是指在机器运行时,通过在旋转体上加配质量,使得旋转体在高速运动时达到平衡状态;静平衡是指通过加配质量使得旋转体在不转动时达到平衡状态。
3. 提高零部件制造精度:加强零部件的制造工艺控制,例如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配合尺寸的精度等,可减小振动。
4. 采用减振措施:对于已经发生振动的机械设备,可以采取减振措施来降低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在机械设备周围安装减振器、减振垫等。
5. 检修和维护: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及时处理机械设备的故障和不良状态,防止机械振动的产生和发展。
机械振动是机械加工中常见的问题,对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加工品质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通过优化设计和加工工艺、动平衡和静平衡、提高零部件制造精度、采用减振措施、检修和维护等多种方法来解决和应对机械振动问题。
机械振动研究机械振动的原因特性和控制方法

机械振动研究机械振动的原因特性和控制方法机械振动研究:机械振动的原因、特性和控制方法机械振动是指机械装置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波动现象,它会影响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寿命。
本文将探讨机械振动的原因、特性以及一些常用的控制方法。
一、机械振动的原因1. 不平衡:机械设备中存在的不平衡质量会导致振动。
比如旋转部件的质量分布不均匀,转子中心轴偏离几何中心等。
2. 轴承问题:轴承的损坏、磨损或不良安装都可能引起机械振动。
轴承的故障会导致旋转部件的不规则运动,进而引起振动。
3. 动力装置问题:能源输入装置(如电机)的问题可能导致机械振动。
比如电机在转子动平衡或接线不良的情况下会引发振动。
4. 摩擦与间隙:摩擦力和间隙会导致机械部件的不稳定运动,产生振动。
此外,润滑不良也可能触发机械振动。
5. 外界激励:机械设备所处的工作环境也可能成为外界激励的源头。
例如,设备周围的振动源、流体力学问题或地震等都可引发机械振动。
二、机械振动的特性1. 振动的频率:振动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机械振动的频率通常以赫兹(Hz)为单位进行测量。
2. 振动的幅值:振动的幅值是指振动过程中的最大偏移距离或最大速度。
它可以用来描述振动的强度。
3. 振动的相位:振动的相位是指振动过程中的位置关系。
它可以描述不同振动源的相对运动状态。
4. 振动的频谱:机械振动的频谱是指将振动信号在频域上的表示方法。
通过分析振动频谱可以得到振动源的特性和故障信息。
三、机械振动的控制方法1. 动平衡技术:对于不平衡产生的振动问题,可以通过动平衡技术来解决。
动平衡是利用平衡机或振动仪等设备,在设备运行时进行动态平衡调整,使设备达到平衡状态。
2. 轴承维护与保养:定期对轴承进行维护和保养,包括润滑、紧固、检修等,可以减少机械振动的发生。
3. 振动隔离技术:通过使用减振器、隔振垫等装置来减小振动的传导和辐射,降低机械设备对周围环境的振动影响。
4. 减少摩擦与间隙:优化机械组件的设计和加工工艺,减小摩擦力和间隙,从根本上减少振动产生。
机械加工过程中机械振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机械加工过程中机械振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一、引言机械振动是机械加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它会导致零件加工精度下降,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导致设备损坏。
为了有效降低机械振动对机械加工过程的影响,需要深入了解机械振动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本文就机械加工过程中机械振动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二、机械振动的原因1.不平衡机械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如果重心不平衡或者零部件分布不均匀,就容易出现振动。
不平衡主要原因包括:(1)零件加工误差:在加工过程中,如果零件尺寸精度不高,就会导致装配过程中不平衡;(2)零部件分布不均匀:如果机械设备中的零部件分布不均匀,就会产生不平衡现象。
2.弹性变形机械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受到外力的作用,会产生弹性变形,从而引起振动。
弹性变形主要原因包括:(1)工件位置不准确:如果工件放置位置不稳定,会导致设备弹性变形;(2)切削力过大: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如果切削力过大,会造成工件和设备之间的相对位移,从而产生弹性变形。
3.激振力机械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如果受到外界激振力的作用,也会产生振动。
激振力主要原因包括:(1)传动系统的共振:如果传动系统的传动比例、间隙等参数不合适,就会造成传动系统的共振,产生激振力;(2)外界环境的震动:如果机械设备受到外界环境的震动,也会产生振动;三、机械振动的对策1.加强设备的平衡对于不平衡造成的振动,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提高零件加工精度:在零件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尺寸精度,避免误差导致的不平衡;(2)调整零部件分布:改变零部件的位置,使得机械设备的重心分布更加均匀。
2.增加刚度对于弹性变形引起的振动,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稳定工件位置:通过改进夹具结构,提高工件的抓紧力,稳定工件的位置,减少弹性变形;(2)优化切削参数:通过调整切削速度、切削深度等参数,降低切削力,减少工件和设备之间的相对位移,减小弹性变形。
3.减少激振力对于激振力引起的振动,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改善传动系统的设计:优化传动系统的传动比例、间隙等参数,避免传动系统的共振;(2)加强设备的隔振措施:通过在机械设备底部安装隔振装置,降低设备受外界环境震动的影响。
机械振动的原因和控制方法

机械振动的原因和控制方法机械振动是指机械系统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不稳定波动。
这种振动可能会导致各种问题,包括设备磨损、噪音产生、系统不稳定以及生产效率降低等。
因此,了解机械振动的原因以及采取相应的控制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机械振动的原因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控制方法。
一、机械振动的原因1. 不平衡不平衡是一种常见的机械振动原因。
当旋转的部件存在质量不均匀分布时,会导致高速旋转的不平衡情况,并引起机械系统的振动。
2. 动力激振动力激振是机械振动的另一常见原因。
当外部作用力或扰动作用于机械系统时,会引起系统的振动。
例如,当流体通过管道或风机时,会产生动力激振,引起系统振动。
3. 过度刚度或过度柔度过度刚度或过度柔度也可能导致机械振动。
当刚度过高或过低时,机械系统的固有振动频率与外部激振频率无法匹配,导致系统发生振动。
4. 摩擦和松动摩擦和松动是机械振动的另一常见原因。
在机械系统中,如果存在未适当润滑的表面或连接件,摩擦和松动将导致系统振动。
二、机械振动的控制方法1. 平衡为了控制由于不平衡引起的机械振动,可以进行平衡操作。
这包括在旋转部件上加上补偿块,通过平衡测试来确定所需的修正质量和位置,以减少机械系统的振动。
2. 减振器的使用减振器是常用的控制机械振动的工具。
通过在机械系统中加入减振器,可以吸收和分散振动能量,减少系统振动的幅度。
常见的减振器包括弹簧减振器、阻尼器和橡胶减振器等。
3. 控制刚度和柔度为了避免过度刚度或过度柔度引起的机械振动,需要进行合适的设计和控制。
在设计机械系统时,应确保系统的刚度和柔度在可控范围内,以使其固有振动频率与外部激振频率相匹配。
4. 维护和检修定期维护和检修机械系统有助于防止由于摩擦和松动引起的机械振动。
通过润滑摩擦表面、紧固连接件并定期检查系统的工作状态,可以降低机械振动的风险。
5. 密封和隔音对于一些特殊机械系统,如风机和压缩机,通过合适的密封和隔音设计,可以减少噪音和振动的传播,提高工作环境的舒适度。
共振异响处理方案

共振异响处理方案引言:在机械设备中,共振异响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它不仅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导致设备的破损和损坏。
因此,为了解决共振异响问题,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处理方案。
一、了解共振异响的原因共振异响是由于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外部激励力的作用,使得设备的固有频率与激励频率相近或相等,从而引起共振现象。
共振异响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设备结构设计不合理:设备结构设计不合理,如刚度不足、支撑不稳等,容易导致共振异响的发生。
2. 设备材料问题:设备材料的选择不当或质量不过关,也是引起共振异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外部激励力: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外部激励力的作用,如风力、液力、震动等,都会引起共振异响。
二、共振异响处理方案为了解决共振异响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处理方案:1. 结构优化:对于设备结构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可以通过结构优化来解决。
通过增加刚度、改变支撑方式等,来提高设备的抗共振能力。
2. 材料改进:对于设备材料问题,可以通过改进材料的选择和质量控制,来提高设备的抗共振能力。
选择合适的材料,并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可以降低共振异响的发生概率。
3. 减小外部激励力:对于外部激励力引起的共振异响问题,可以通过减小激励力的方法来解决。
例如,通过增加减震装置、改变工作环境等方式,来减小外部激励力的影响。
4. 节能降噪措施:在共振异响处理过程中,可以采取节能降噪措施。
例如,在设备的关键部位增加吸音材料,减少共振异响的传播;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合理调整设备的工作状态,减少能量损耗和噪音产生。
5. 定期维护检查: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共振异响问题,需要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检查。
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设备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避免共振异响的发生。
三、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共振异响处理方案的实际应用,我们以某工厂的离心风机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该风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共振异响的问题,导致设备的运行不稳定和噪音过大。
机械加工中机械振动的原因解析与应对

机械加工中机械振动的原因解析与应对
机械加工中的机械振动指的是机器在运行过程中的震动和共振现象。
机械振动不仅会影响产品的加工精度和质量,还会对机器本身造成损伤,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下是机械振动的原因解析与应对措施。
一、机械振动的原因
1.不平衡:机械零件中存在不平衡现象时,发动机转动时会由于离心力产生横向或纵向的振动。
2.共振:当机器设备的固有频率与强制振动频率接近或相等时,就会出现共振现象,引起机器的强烈振动。
3.摩擦和磨损:机械零件的摩擦和磨损会导致运动不平稳,引起机器的振动。
4.不稳定结构:机器结构不够稳定,机械零件的振动会自我放大。
5.加工精度:由于零件加工误差、装配不良等原因,会导致机械零件在运行时振动加剧。
二、机械振动的应对措施
1.动平衡处理:对于不平衡现象严重的零件,应采取动平衡处理,通过在转子上安装调节重量来消除不平衡,降低振动的影响。
2.增加阻尼:在机械设备中增加阻尼器,可以有效地减小机械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3.改变固有频率:对于因共振引起的振动,可以通过改变机器的结构和材料,改变固有频率,避免共振的出现。
4.加强润滑:保持机器设备的良好润滑状态,减少磨损和摩擦,可以降低机械振动的程度。
5.改善加工质量:严格控制零件加工误差,加强装配质量,提高机器的运行精度,从而减轻机械振动的影响。
综上所述,机械振动是机械加工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只有全方位的应对措施,才能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行,同时也能保证产品加工的质量和精度。
共振的防治措施

共振的防治措施引言共振是在任何系统中都可能发生的一种现象,当系统的固有频率与外界施加的频率接近时,系统会发生共振现象,导致巨大振幅的能量释放。
共振不仅会导致设备损坏和能量浪费,还可能给人类带来伤害。
为了避免共振现象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共振的防治措施,并提供一些建议来应对共振现象。
共振的防治措施1. 改变系统结构共振现象通常发生在具有固有频率的系统中。
一种最常见的防治措施是通过改变系统的结构来改变其固有频率。
这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小质量、刚度或阻尼来实现。
例如,在桥梁设计中,可以通过增加桥塔的质量或者增加桥墩的阻尼来减小共振的影响。
2. 使用振动吸收器振动吸收器是一种被动装置,用于抑制系统的振动。
它通常由质量、弹簧和阻尼器组成。
振动吸收器的工作原理是将共振频率从系统转移到振动吸收器上,从而减小系统的振幅。
该装置可以应用于各种系统,如建筑结构、机械设备等。
3. 调整外部激励频率共振现象是由外界施加的激励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接近而引起的。
因此,调整外部激励频率可以有效地避免共振现象的发生。
例如,在桥梁设计中,可以通过调整行车的速度来减小共振的影响。
在机械设备中,可以调整驱动力的频率来避免共振现象。
4. 加强结构的阻尼阻尼是指系统中的能量耗散机制,可以抑制系统的振动。
增加结构的阻尼可以有效地避免共振的发生。
在建筑结构中,可以使用阻尼器或阻尼材料来增加结构的阻尼。
在机械系统中,可以通过在结构中添加阻尼装置来增加阻尼。
5. 进行模态分析和设计优化模态分析是一种用于确定系统的固有频率和振型的方法。
通过进行模态分析,可以了解系统的动态特性,并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优化,从而减小共振的影响。
例如,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可以通过模态分析来确定结构的固有频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共振现象。
6. 加强监测和维护共振的防治措施不仅包括系统设计阶段的预防措施,还包括系统的监测和维护。
定期监测系统的振动情况,及时发现共振现象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共振的发生。
机械振动学中的共振现象与应对策略

机械振动学中的共振现象与应对策略在机械振动学中,共振现象是一个常见而有时也会造成严重问题的现象。
共振是指在外力作用下,系统容易受到振幅不断增大的影响,这可能导致系统的破坏甚至发生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了解共振现象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共振现象的成因可以归结为系统的固有频率与外力激励频率接近或者完全一致。
这样,振幅就会不断增大,直到达到系统极限。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一个人在荡秋千的时候,如果他用力的频率与秋千的摆动频率接近,那么秋千就会产生共振现象,摆幅越来越大,最终可能把人甩出去。
为了避免共振现象给系统带来的危害,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可以通过改变系统的固有频率来避免共振的发生。
这可以通过增加系统的阻尼来实现,阻尼的增加会减小系统的振幅,从而避免共振。
其次,也可以通过改变外力的频率来避免系统受到共振的影响。
在实际工程中,可以通过调整工作频率或者增加外部的控制装置来达到这一目的。
除了改变系统参数来避免共振现象,还可以通过改进结构设计来减小共振的危害。
例如,在建筑工程中,可以采用降低结构刚度或者增加结构的耗能装置来减小共振对结构的影响。
在汽车工程中,可以通过调整悬挂系统的参数来减小车辆受到共振的影响。
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地减小共振带来的风险。
综上所述,在机械振动学中,共振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且具有危害性的问题。
为了避免共振带来的损失,需要了解共振的成因,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通过改变系统参数、调整外力频率以及改进结构设计等多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小共振对系统的影响,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共振时的9大特征及其解决措施
机械共振特征
1. 对动平衡的努力没有效果
一般,对于处于或接近共振的机器,想平衡好是很难的;如果机器处于共振区域,那么即使很小的转速,也会导致相位发生剧烈的变化,变化幅度有可能接近180°;因此需要把动平衡的转子从机器上拆下来,在固定的动平衡机上进行动平衡。
2. 高度定向振动
在正交的三个方向上有一个方向与其他两个方向相比较共振振动在这个方向引起更大的振动(例如,水平方向振动可能比垂直方向或轴向方向振动大10倍)。
如果发生共振,通常共振方向的振动比其它正交的两个方向的振动大5到15倍。
现在许多专家诊断软件系统利用这一事实查找可能的共振。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定期的预测维修巡检中要在每个轴承的所有三个方向测量振动的重要性。
3. 共振测量方向的相位特征
共振频率将表明,在机器共振方向,相位随转速变化很大,因为在自振频率处相位将变化90度,完全通过共振时相位几乎变化180度,其与存在的阻尼值有关。
另一方面,同时,非共振测量方向相位的变化可能很小,因为它们未经受自振频率共振。
4. 与共振测量方向垂直的测量方向大致的相位差
如果一个径向方向共振,振动传感器转过90度测量其他方向的振动时,相位差将接近或0度或180度,与设置振动传感器的侧面有关(不是像在不平衡占优势的情况中那样相位差约90度)。
即,如果水平方向共振,则水平方向相位与垂直方向相位或是相等或是相差约180度。
这是由于在自振频率处运转时引入另外附加的90度相位变化之故。
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水平与垂直方向相位差0度或180度代表共振高度定向的振动特性(或者偏心)。
5. 共振尖峰特征形状
通常,共振尖峰在其基础处有较宽的裙围,而非共振的尖峰的裙围更窄。
即,共振尖峰的基础通常比非共振尖峰的基础宽。
6. 出现共振时的频率
共振不仅发生在1X转速频率。
它可以是对与自振频率一致的任何强迫振动频率的响应。
这些情况下,比较这个方向这个频率的振动幅值和其他两个正交方向的相同频率的振动幅值很有用。
如果共振,这个频率应该比这三个方向之一的振动频率更高。
这个频率可能是4X,5X,或6X转速频率处的尖峰(或者甚至更高频率),这些频率相应于叶片通过频率(BPF),轴承故障频率,齿轮啮合频率(GMF),或者甚至机器松动状态的振动频率。
如果导致强迫振动频率本身振动幅值的降低的这个激振频率源起作用,它也可能把这个自振频率的响应降低到迫振动频率。
请记住,共振频率幅值=静振幅×放大因子Q。
7. 任何共振体的过大的振动和动应力
不仅必须研究机器转子(旋转件)的共振,还应研究激起支承框架,基础甚至连接管道的自振频率。
疲劳故障经常发生在连接框架或管道上,这是因为它们对来自机器的强迫振动频率发生共振。
解决问题要求或是降低机器中强迫振动频率源,把共振框架体与机器隔离,改变转子转速或者改变框架体本身的自振频率。
8. 以前从未发生共振的机器长期运行中突然发生共振
多年没有共振故障的机器没有什么警告或先兆突然发生共振。
例如,轴承磨损可能降低轴和轴承系统的刚性,降低自振频率,使之与强迫振动频率一致而发生共振。
还有,简单地更换滑动轴承可以引起自振频率的变化,如果树轴承不恰当地制造和刮削以与轴很好地连续地接触,使转子发生共振。
这种情况下,您适当地安装轴承,检查要求的间隙指标和适当地对中
轴承就能解决问题。
这些影响共振的每一个项目的原因就是他们对刚性有直接影响。
9. 联轴器变化可能引起的影响
联轴器变化有时可导致不同的扭转自振频率,尤其是如果采用不同直径的联轴器,或者采用不同类型的联轴器或不同结构的联轴器,这可能在联轴器任意侧轴承处产生明显振动。
机械共振解决措施
1. 改变刚性
增强轴承座或框架的刚性,夹紧底脚,消除加垫引起的变形或采用减小间隙的轴承有时可解决共振问题(这些措施将通过影响刚性,从而影响自振频率)。
2. 增加或减掉重量(质量)
虽然改变刚性通常比较简单和便宜,但是增加或减掉重量似乎可以改变自振频率。
然而,指示这种效果只是局部共振时才出现,这是很重要的。
3. 增加隔振的机理
在由于外部设备的振动激起机器的一个自振频率强迫该机器共振时,隔振可能很有效。
例如,恰当设计的1780转/分转速下运转的泵,有一个750转/分的自振频率,如果附近有一台以750转/分转速运转的大风机不平衡,则该泵可能出现共振问题。
这种情况下,必须或是把泵与风机隔离,动平衡风机,或者把泵本身与地板隔离。
4. 加阻尼材料
增加共振部分的阻尼可以减小共振振幅的放大(然而,如果放置阻尼材料的那部分不发生共振,则阻尼本身没什么帮助,指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阻尼是防止发生局部共振时灾害性破坏的唯一控制参数。
5. 安装调谐阻尼器(振动减振器)
在其他技术措施无法实施或者不能有效把振动降到可接受的水平时,有时可以安装调谐阻尼器。
然而,这种调谐阻尼器只有在只有一个占优势的频率引起过大的振动,并且这个频率就是安装调谐阻尼器的部件的自振频率的情况下才有效。
这种情况下,调谐阻尼器可以设计成其自振频率等于故障频率,并且与共振的振动响应相位差180度,它将有效地“抵消掉”有故障的自振频率。
6. 精确的动平衡
因为共振振动等于强迫振动频率振动X放大因子,如果不能有效地把自振频率移出共振或者降低放大(通过加阻尼材料的办法),利用减小强迫振动频率源(例如,不平衡)还是可以减小共振振动。
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过若干次动平衡,可以明显减小动平衡振动幅值,即使处于共振时,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振动。
然而,应该指出,因为前面所述共振时惊人的相位变化之故,可能需要卸下转子,以便动平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