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赏小知识
瓷器鉴赏入门基本知识

瓷器鉴赏入门基本知识
嘿,朋友们!咱今天就来聊聊瓷器鉴赏入门的那些基本知识。
咱先来说说瓷器的胎质吧。
这就好比建房子的根基,好的胎质那可是相当重要的哟!你摸摸那细腻光滑的感觉,是不是就像婴儿的肌肤一样?要是胎质粗糙,那可就像脸上长满了麻子,美感顿时就大打折扣啦!
再看看瓷器的釉色,哇,那简直就是瓷器的外衣呀!有的釉色清新淡雅,就像春天里的微风拂面,让人心情舒畅;有的釉色浓烈艳丽,如同夏日里的骄阳,热情似火。
你说这釉色是不是很神奇呀?
然后呢,就是瓷器的造型啦!有的瓷器造型别致,像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有的呢,则笨笨的,像个憨厚的大汉。
咱可不能光看外表好看就觉得好呀,还得看它比例协不协调,线条流不流畅呢。
还有那瓷器上的纹饰,那可是有大学问的!有的画着花花草草,就好像把整个花园都搬到了瓷器上;有的画着人物,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感觉都能从瓷器上走下来和你聊天呢!你说这得多厉害呀。
说到这,我想起有一次我去逛古玩市场,看到一个瓷器,那釉色那叫一个漂亮,我当时就心动了。
可是仔细一看,那造型怎么看都有点别扭,再一摸胎质,哎呀,有点粗糙。
我这才恍然大悟,差点就被外表给迷惑了呀!所以啊,鉴赏瓷器可不能马虎,得仔细再仔细。
咱平常可以多去博物馆逛逛呀,看看那些珍贵的瓷器,感受感受它们的魅力。
也可以多和懂行的人交流交流,听听他们的经验和见解。
别觉得不好意思,谁不是从不懂到懂的呀。
总之呢,瓷器鉴赏入门说难也不难,只要咱有兴趣,肯用心,多学习,肯定能慢慢摸到门道的。
咱就好好享受这个过程,在瓷器的世界里遨游,发现那些隐藏的美好和惊喜吧!这难道不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吗?。
史上最全瓷器鉴赏知识大全

史上最全瓷器鉴赏知识大全器形是瓷器鉴定的一个组成部分,器形是指器物的口部、颈部、肩部、腹部、底部以及足部的外观形状。
掌握这些有助于宝友们了解手中瓷器相关的时代特点与文化特色,进而帮助大家对器物进行初步鉴别。
今天主要为宝友们介绍下瓷器的口部形式和耳部形式的知识。
一、瓷器的口部形式口沿——瓷容器口部及其边沿的统称。
口沿的形状和成型工艺,是鉴定器物时代及烧造地点的依据之一。
不同时期的不同器物口沿形状各异,接下来鉴宝带大家认识下吧。
1、敛口多见于壶、碗、罐等器皿,形象地说是口边逐渐向内收敛,部分壁先向外留,靠近口边再向内。
明正德素三彩海蟾纹三足洗2、直口形状为垂直的筒形。
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罐、瓶等器物,后代的碗、罐、壶、瓶等器均有直口的口式。
清乾隆粉彩九桃瓶3、敞口又称为“侈口”。
形状为近口沿处逐渐开敞宽阔。
历代砚、盘、尊、罐等器多作这种口式。
敞口器物的器壁有弧形和斜直形之分。
清康熙凤尾尊4、撇口形状是口沿向外翻,略呈喇叭状。
这种类型的口多用于瓶、壶等器皿,碗、杯等偶有脱落。
清雍正五彩仕女纹罐5、唇口器口边沿凸起一道浑圆似嘴唇的厚边,因此称唇口。
唐代邢窑白瓷碗和历代一些罐等器物都有唇口。
宋吉州窑玳瑁釉罐6、盘口壶、瓶等口部的一种形式。
器型似盘,直壁,折收,下接细的直颈。
汉代陶壶已有盘口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盘口壶盛行,唾壶、鸡首壶也作盘口。
盘口的壶、罐隋代仍有烧造,唐代变得渐为小巧,至宋代为洗口所取代。
南朝青釉六系盘口瓶7、洗口瓶、罐等瓷容器的口部形式之一。
源于六朝壶的盘口,形象接近而略深,更似文具中的笔洗;一般为浅直壁,折收,下接细颈。
宋代开始见洗口瓶,元、明、清的瓶、罐也有洗口的造型。
清乾隆粉彩博古花卉福纹洗口瓶8、花口一种是指碗、盘等器口部形式,把圆形或椭圆型的器口用连弧线分成若干等分,形若花瓣。
有四瓣、五瓣、六瓣乃至十瓣以上花口。
按花瓣曲线不同,又可分为葵口、菱花口、海棠式口等多种形式。
唐至清代各个窑口烧造的碗、盘、洗、花盆等器均可见花口的造型。
鉴定瓷器科普

1、瓷器的造型是断代的主要依据。
因为造型最具时代特征,什么时代有什么样的造型,没有什么样的造型;一类器物什么时间开始出现的,什么时间消失的以及它在其间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往往是鉴定时代一种可靠的方法。
因此,古代瓷器的造型演变是有规律的,找出它们变化规律和时代特征,就能达到科学鉴定的目的。
2、瓷器的纹饰题材与装饰风格。
随着时代的不同与时尚的变化,而形成复杂多变的时代特征,这常常被鉴定家们作为断代的可靠依据。
3、烧造方法。
我国烧瓷技术的发展,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与提高的。
因为各个时代在原料加工、器物成型、烧窑等技术上的不同,就给瓷器留下了不同的工艺痕迹。
因此,烧造方法是导致瓷器具有不同特征及其变化的根本原因。
掌握各时代不同的烧瓷方法,也是用以断代的重要依据。
4、瓷器的胎、釉、彩绘特征。
由于各地、各个时期的制瓷原料是不同的,瓷器烧成后在胎、釉、彩等特征上也就不一样,这也是用以区分不同时代瓷器的重要方法。
5、瓷器年代的鉴定除了上述从瓷器的艺术与烧造工艺进行鉴定外,还有一个就是瓷器上的“年款”,特别是明、清瓷器。
带年款的瓷器与纪年墓出土的瓷器,则是排比研究的标准器,为鉴定中判断窑口与断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元代:由于元代采用干粉施釉法,所以元代青花瓷器只有在有青花纹饰的地方,用150倍放大镜可以看到釉下面有稀疏的气泡。
其余的地方,没有气泡自己鉴定古瓷器科学有效的简便方法太简单了!将瓷器放入一盆清水,少则几分钟,多则一夜)如果瓷器胎釉中释放大小气泡,则千万个小气泡布满器身,这是千年以上古瓷无疑!有的还有淡淡的棉絮飘逸。
(凡近现代瓷器均无此现象)这是因为古瓷经千年岁月胎釉已经老化生成许多空隙,这些空隙是当年柴窑逐渐加温形成的细微裂隙,裂隙中充满了空气;也是古瓷胎釉疏松,时间长了形成裂隙;亦有大量死亡气泡内空,岁月更替充满了空气。
水灌后水分将空气排出,所以形成了千千万万的细小气泡。
近现代的瓷器用煤或气燃烧,升温快,气体排出也快,胎釉实坚,所以胎釉中没有裂隙。
瓷器知识点总结

瓷器知识点总结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瓷器的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精密的工艺和独特的技术,因此其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而且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1.瓷器的起源和发展瓷器起源于中国,最早的瓷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时候。
据考古学家的发现,早在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就已经开始使用陶器,而且有的陶器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釉面形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瓷器的制作技术也在不断地演进和完善。
2.瓷器的种类瓷器可以大致分为青瓷、汝窑、官窑、景德镇瓷器、钧窑、哥窑、粉彩瓷器、剔犀玉瓷器、织紋錦瓶、铁纹石瓮等等,每一种瓷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其中景德镇瓷器被誉为"瓷都",是中国瓷器的代表之一。
3.瓷器的特点瓷器有着许多特点,如:质地洁白如玉,通透性好,声音清脆,色泽丰富、图案繁复、线条流畅等。
4.瓷器的制作工艺瓷器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准备、成型、烧制、施釉和装饰等环节。
其中,在原料准备阶段,瓷泥是瓷器生产的关键材料之一。
它的原料主要由石英砂、长石和粘土等混合而成。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多道工序的处理,才能制成合适的瓷泥。
在成型环节,瓷器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经过陶轮拉坯、模压等工艺,最后还需要进行修整和修边。
然后是烧制环节,在中国传统瓷器生产中,采用的主要是龙窑烧制技术,这种技术被认为是瓷器烧制技术中的顶级工艺。
在施釉环节,需要将釉料均匀地涂覆在瓷器表面,然后进行烧制。
最后是装饰环节,这是瓷器绘画和装饰的环节,包括素色釉、彩绘釉、贴花釉等不同的装饰方式。
5.瓷器的鉴赏鉴赏瓷器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如:瓷器的器形、胎质、釉色、器型、器面好坏、纹饰装饰等方面进行评判。
而且瓷器的鉴赏还需要考虑到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等。
6.瓷器的保养瓷器的保养要注意避免碰撞、磕碰和摔坏等情况。
在日常保养中,要注意保持瓷器的干燥、清洗洁净、避免阳光直射等。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1.观察器型:通过观察瓷器的整体形状、比例、曲线等特点来判断其年代和制作地区。
2.观察瓷器上的纹饰:纹饰的种类、形态、线条是否流畅、图案是否对称等都可以提供重要的鉴别线索。
3.分析器器身的胎质:通过观察和感受瓷器的质地、光泽、质感等来判断其是否为真品。
4.检查瓷器的釉面:真品的釉面光亮平滑,假冒品的釉面常常存在不均匀或者粗糙的现象。
5.鉴别器器身的质地:真品的质地往往均匀细腻,而假冒品可能会有粗糙或者细腻不均等现象。
6.分析瓷器的胎釉结合处:真品的胎釉结合处常常较为平滑自然,而假冒品可能会存在明显的过度处理痕迹。
7.检查器壁的薄厚:真品的器壁往往较薄,而假冒品可能会存在厚重或不匀的现象。
8.针对藏品进行放大观察:使用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器身纹饰、边缘处理等细节,以确定其真伪。
9.检查器底的釉渍:真品的器底通常会有明显的釉渍,而假冒品可能会因为处理不当而显得异常干净。
10.观察瓷器的胎釉颜色:真品的胎釉颜色往往较为柔和且稳定,而假冒品的胎釉颜色可能会有明显的不均等现象。
11.分析釉面的龟裂情况:真品的釉面龟裂通常呈放射状,而假冒品可能存在网状或者不规则的龟裂现象。
12.检查瓷器的口沿:真品的口沿往往平整光滑,而假冒品可能会存在不规则或者粗糙的情况。
13.判断瓷器的烧制技术:通过观察瓷器的胎质、釉面等来判断其烧制技术,进而判断其真伪。
14.根据瓷器标志进行鉴定:瓷器标志包括款识、题款、款章等,通过对标志的认真研究可以得出更准确的鉴定结果。
15.对比历史文献和相关记录: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相关记录,对瓷器进行背景调查,获得更多的鉴定信息。
16.考察瓷器的流传渠道:通过研究瓷器的流传渠道,如名人、藏家、博物馆等,获取更准确的鉴定依据。
17.进行化学测试:使用科学分析方法,如碳14测年、元素分析等,对瓷器进行化学测试以确定其年代和制作工艺。
18.针对器物的瓷质进行测试:使用专业设备对瓷质进行测试,如硬度测试、X射线检测等,以确定其真伪和制作工艺。
各窑口瓷器鉴赏要点

各窑口瓷器鉴赏要点学习各窑口瓷器鉴赏要点这么久,今天来说说关键要点。
我最开始接触的时候,真的是一头雾水。
比如说这个汝窑瓷器,我理解它最主要的鉴赏要点就是釉色。
汝窑的天青色那可是独一无二的,像天空刚下过小雨那种青中带蓝的朦胧感,这个釉色很淡雅。
怎么记呢我总结就联想那种江南水乡雨后的天空。
它的器型相对比较规整,很少有那种特别奇特的器型。
不过我之前就混淆过,我以为只要是青色的瓷器都和汝窑有关,后来深入学习才知道还有其他窑口也能烧出青色瓷器。
对了还有个要点,汝窑的瓷器大部分表面会有很细小的开片,就像冰面裂开的那种一丝丝的纹路,但这个开片的特点又和其他窑口的开片有区别,这个还得慢慢体会。
再说到官窑,官窑瓷器在我看来最大的特点就是它那种官气,这个怎么解释呢,就像我们看古装剧里官方制作的东西,它器型往往很端庄大气,有严整的规制。
官窑瓷器的釉质很厚,我记得我当时看一个官窑瓷器,摸到那种厚厚的釉层,就跟厚实的奶油蛋糕那种赶脚似的。
而且它的釉色多为青灰色或者米黄色。
在这里呢我也有疑惑,官窑瓷器里偶尔也会有一些颜色偏差比较大的,后来查资料发现,是由于烧制时窑内气氛不同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而且各时期官窑瓷器也略有差异。
这就需要我们多去看实物或者图片进行对比记忆。
哥窑的话,哥窑最出名的就是它的金丝铁线了。
这个真的是非常鲜明的一个特点,黑色的粗纹像铁线,金色或者黄色的细纹像金丝,交织在一起特别有艺术感。
我理解哥窑瓷器的造型也是很讲究的,它的功能和形式结合得比较巧妙。
我总结出一个学习哥窑瓷器鉴赏的小技巧,就是先从研究金丝铁线入手,去分辨这个线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造假的,比如人工做的金线铁线会很生硬。
但是呢,我又觉得这里面水挺深的,有时候真的难以辨别,这就需要我们多看真品培养眼力。
定窑是白瓷为主的窑口。
定窑白瓷的白不是那种刺眼的白,是那种柔润的白,像牛奶刚打出来那层奶皮子的颜色。
定窑的印花工艺特别厉害,能印出特别精致的图案。
我最开始总是把定窑白瓷的柔润和一些现代仿品区分不开,后来发现仿品往往白得很不自然。
瓷器知识入门如何鉴赏

景泰蓝作为一种美术工艺品,其制法即于铜器表面上以各色珐琅质涂成花纹,花纹的四周嵌以铜丝或金银丝,再用高火度烧即成。这项工艺始于明代景泰,而且初创时只有蓝色,所以叫景泰蓝。现在虽然各色具备,然而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因为景泰蓝已是一种工艺的名称,而不是颜色的名称.
珐琅彩瓷器是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品,它诞生于康熙朝。由于它始源于仿制铜胎珐琅器,故在清宫内被称为“瓷胎画珐琅”。身份地位尊崇的珐琅彩瓷器,制造过程非常的复杂,通常先在景德镇御厂烧成白瓷,然后送抵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绘彩、烧制成品。虽然它出身自景德镇,但是由于彩绘及烧成工艺均在宫内进行,故不属于景德镇窑的制品。
即把含有氧化砷的玻璃料掺入含铅的彩料中产生乳化作用使料色粉化为不同深浅的色调达到颜色明亮粉润柔和色阶丰富绚丽雅致的效果装饰形式或工笔重彩或逸笔写意尽展中国画表现技巧魅力
瓷器知识入门如何鉴赏
完整的瓷器,肯定比修补的要好,修补的肯定比破碎的要好。干净的肯定比肮脏的要好。文房四宝比瓶子好,瓶子、罐子比碗好。即艺术品比生活用品更值得收藏。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瓷器知识入门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青花,一种蓝色的釉下彩。本身是种钴料,(颜色是黑褐色)。用这种料进行绘画,再施白釉进行烧制,即成为青花瓷器。
釉里红瓷器也是属于釉下彩装饰的一种,其制作方法和青花大致相同,只是原料用的是一种含铜的颜料,施釉烧制后呈红色。
青花釉里红。是在胎骨上并用青花料和釉里红颜料。青花和釉里红是近代瓷器基本的装饰颜料。
瓷器的种类
粉彩瓷
据史称,粉彩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之说,是在五彩基础上汲取珐琅彩的工艺技法,由景德镇创绘的釉上装饰瓷。即把含有氧化砷的玻璃料掺入含铅的彩料中产生乳化作用,使料色粉化为不同深浅的色调,达到“颜色明亮、粉润柔和、色阶丰富、绚丽雅致”的效果,装饰形式或工笔重彩,或逸笔写意,尽展中国画表现技巧魅力。《陶雅》盛赞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娇夺目、工致殊常”。
瓷器知识大全

瓷器知识大全瓷器知识大全你若想学会瓷器鉴赏,请从这里开始——一、制瓷材料高岭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
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东乡高岭村,故名。
“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
麻仓土——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
瓷石——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
颜色白中微带黄色、绿色、灰色或浅红色,我国很早就用来制造瓷器。
不(音敦)子——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
釉浆——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
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而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
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烧炼而成。
钴土矿——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
苏泥麻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
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平等青——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
产于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
回青——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
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
石子青——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色料。
产于今江西上高,发色浓中带灰。
珠明料——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
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料,发色鲜明青翠。
二、工艺类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瓷器鉴赏小知识
陶瓷鉴定,不外看器型、辨胎釉、论纹饰,了解历史背景等途径。
但对初学者来说,单器型就够复杂的了,往往越听越糊涂,翻书越多,脑子越空白,心中着急却不知从何着手。
那么突破口是什么呢?合璧兴陶瓷艺术馆介绍下自己的看法,瓷器鉴赏我们不妨从底足着手。
小小的底足好似人的内脏,抓住“五脏六腑”综合分析,较易找到感觉,避开假货,发现真品。
例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糊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
“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
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一直到
崇祯才消失,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前古瓷的特征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
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
“棕眼”(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
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较浅,从“棕眼”里一般看不到胎体。
“火石紅”(窑红),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
明时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
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糊米底”,见于明与明前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的片片痕迹。
“敲底”,见于道光时钧红,由于其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在一起。
为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
但尽管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所敲处一般胎色变深,且手感平滑。
“沾窑砂”,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盘碗底足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