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记叙文阅读之环境描写的作用

记叙文阅读之环境描写的作用一、环境描写的含义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描写;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自然景物的描写等。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⑪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交代季节、气候等。
例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白杨》首段便交代了地点:使人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爸爸的沉思做了铺垫。
(2)为事件的发生渲染气氛例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
(3)烘托人物的心情例如: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鲁迅的《故乡》)这段环境描写渲染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一片萧条、苍凉、冷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悲凉的心情,为全文一开始就定下了抑郁深沉的抒情笔调。
(4)为事件的发生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例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
从人遥指天外龙挂”一句,因为天气的变化,引出了对“龙”的评论,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5)刻画人物心理,体现人物性格特征例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写周总理工作的环境:“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可以看出,总理生活多么简朴。
(6)象征、暗示等(7)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
如何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如何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典型例子: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里静静开放。
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寂静的小院。
文章中加横线的部分是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3分)答题步骤:(1)景物描写(2)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氛,(4)烘托出我轻松闲适的心情答案:景物描写。
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推动情节发展,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氛,烘托出我轻松闲适的心情。
在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自然环境或时代背景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饯,买一碗酒。
”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具体的人文特点。
再如《一面》中第5段“门外,细雨烟似的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及当时的自然环境,也暗含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二、渲染特定的气氛,烘托人物心情《驿路梨花》中的开头部分“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向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句话写出了山高、山大,同人物当时反映出当时人物焦急的心情。
又如该篇课文第六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优美的景物衬托出人物愉悦、轻松的心境。
三、展示人物性格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① “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两个字:‘请进’”②“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一张简陋的磊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 ③“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都反映出主人的热情、好客、细心的性格。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烈日下的景物描写和暴雨中的景物描则展现祥子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同样的悲惨的命运,推动情节发展,突出故事主题。
记叙文专题——环境描写作用学生用

教师日期11.3学生课型专题课题记叙文环境描写作用一、专题知识梳理知识点1:环境描写的分类:【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记叙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不是为了单纯地写景,而是有一定目的的。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知识点2: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
(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位置)2、渲染气氛(氛围)。
(一般放在开头或中间的位置)3、烘托人物心情(像兴奋喜悦,忧愁感伤,沮丧,绝望等等)。
(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一般放在中间的位置)5、形成对比,突出主旨。
(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6、引出下文。
(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位置)以上列举的是环境描写的基本表达作用,并不意味着我们在答题的时候去照搬就可以了。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等)渲染气氛(氛围)烘托人物的心情环境描写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形成对比,突出主旨引出下文二、专题精讲例题1:男友刘德华①以下是我学生李慧给我讲的故事。
②最初从师范毕业被分配到现在的学校,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的所谓学校,是一座半山腰上的破庙。
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实在是太大了。
这是一个人的学校,一名老师带三个班级。
而且这里的环境几乎与外界隔绝,收看不到电视,能看到的报纸还是上个月的。
其他的困难都好克服,找对象成了很大的问题。
一个人在这里呆上几年,就把这儿真的变成了“和尚庙”或“尼姑庵”。
但是这里的孩子像“小大人”一样懂事。
③一次,孩子们到我房间玩,看见办公桌的玻璃板下面压着一张照片,挺帅的,就好奇地猜测:是老师的男朋友?老师交了男朋友?我走过来说,是刘德华。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技巧汇总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的心情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5、推动情节的发展6、深化作品主题常用的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巧设悬念:为下文做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吸引读者眼球,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的结构跌宕起伏,可读性增强.6、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7、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8、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9、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10、开宗明义:宗:主旨指文章的主题,行动的目的等。
揭示主题或目的,讲明全部意义。
本来是《孝经》第一章名,现在指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把主要意思点明。
使读者在开篇便明确文章的写作意图。
11、卒章显志:文章结尾时显示中心.主要作用: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有水到渠成之感.有强调之效.(问法:赏析方法:说明结尾情况.指出全文中心.分析结尾好处. )12、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感情与景色两者合二为一。
记叙文阅读理解之环境描写的作用

02 环境描写的分类
社会环境 一
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
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
以及民俗民风等。
0
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的
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二 自然环境
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 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 物等的描写、如日月山川、 花草树木、阴晴雨雪等。
03 分析环境描写步骤
环境描写推动着故事情节的 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作铺 垫。
深化文章中心(主题)
叙事类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最 终都是为了深化文章的主题, 答题时必须要结合文章中心 (主题)来达。
04 环境的作用
对于环境描写的作用,我们可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 品的时代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 ③刻画人物性格、预示人物命运。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⑥突出主题。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属于 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答案: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是既交代了 当时橄榄坝自然环境恶劣,又为下文赞美人 们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出一个美丽富饶的新橄 榄坝做了铺垫。
解析:划横线的句子描写的是自然景物,因此属于自 然环境描写。此处描写既交代了当时橄榄坝自然环境 恶劣,又为下文赞美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出一个美 丽富饶的新橄榄坝做了铺垫。
文字内容
文字内容
Thank you 文字内容
文字内容
文字内容
文字内容
文字内容
文字内容
文字内容
文章第一自然段中划横线句子描写了破庙的环 境,这样的环境描写说明了什么? 答案:说明李时珍师徒采药时住的破庙条件很 差,突出了李时珍师徒不畏艰辛,一心采药的 优秀品质。
文章最后自然段中划横线句子,这样的环境描写的作 用什么? 答案:在夜已深了的时候,李时珍还在左边记录白天 的成果,可见他非常的努力,刻苦。
记叙文环境描写的类型和作用.

记叙文环境描写的类型和作用环境描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环境描写, 人们通常把它叫做景物描写。
另一种是社会环境描写。
⑴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我们先来谈谈自然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记叙文中常常会用到自然环境描写。
它们在文章中不是虚设的, 就如同戏剧舞台的道具。
它们总会在一定的时候发挥自己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在不同的环境中,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那自然环境描写在记叙文中具体有哪些作用呢? 自然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有很多。
①为事件的发生渲染气氛在事件还没有发生之前,先渲染出一个气氛。
我们来看下面《鲈鱼奇缘》这一段文字,体会一下它的作用: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 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
安好诱饵后, 他将鱼线甩向湖心,湖水在落日的余辉中荡起道道涟漪。
当月升中天的时候, 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的,景色十分优美。
突然, 钓竿的另一头儿沉了下去。
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便急忙收起鱼线。
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娴熟的动作。
终于, 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
好大的鱼啊! 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
它是一条鲈鱼。
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 表现了傍晚时分湖中美丽的景象, 它带给人一种愉悦之感。
这种美好的感觉与下文将要发生的故事带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
②烘托人物的心情人物的心情不同,所描写出的景物也就不同,请看《认识父亲》中的描写:他和儿子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 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 把他拉扯成人, 送到了剧院。
儿子也挺争气, 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
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
剧院院长把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 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
父亲实在憋不住, 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整个剧院空空荡荡, 无声无息, 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 在这苦难的父亲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
环境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主要有衬托心理、承上启下、渲染气氛、预示命运、暗示主旨等。
一、衬托心理借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就是通过描写与人物某种心理的色调一致的景物,烘托人物心情。
如《羚羊木雕》中的“月亮出来了,冷冷的”——“冷冷的”月光与“我”的伤心的色调是一致的,恰当地从正面衬托出“我”的心情。
反衬就是描绘与人物心理的色调截然相反的景物,从反面烘托人物的心情。
如以“哀景”写“乐”和以“乐景”写“哀”,皆属此类。
★解题要诀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是为了衬托人物心理的标志有二:1.该环境描写所在的段落中,或其前一段或其后一段有对人物相关的心理(情绪)的描写;2.所描写的环境表现出来的色调与人物心理相一致。
【讲中有练】爱,有时是一种错误①在朝霞甩下的水袖里,忽地有了一片晃眼的色彩,温柔地旋开细嫩的花瓣,在秋天里微微地颤动,草地一下子灿烂起来。
②父亲催促我快些,我也只好收回眼神,奔向学校。
③一天很快在挂念中过去了,再见到它们时,太阳在遥远的地方正在落下。
那些花儿,褪尽了初绽的青涩,在夕阳里灼灼地期盼着。
高大的棕榈投下灰暗的影子,而花儿们却如同太阳一般抵抗着黑暗,在影子里依旧晃眼。
④父亲笑着问我:“喜欢么?太阳花很漂亮呢!”⑤太阳花?怪不得让人那样喜欢,多可爱啊!⑥很快,我的窗台上也有了一盆太阳花,茂密的叶子托着玲珑的花蕾,隔着玻璃窗,冲着我甜甜地笑。
相信过不了多久,我的窗台就会如同清晨的阳光一样灿烂,而我也将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彩霞,每天,每夜。
我细心地浇水,呵护,太阳花在我满怀的期待中成长。
⑦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了。
转眼就临近期末考试了,以学习为主的我并没有发现自己遗忘了什么。
⑧终于考完了,我扔下书包,亲近着久违的蓝天、阔别的草地,可心里总有块地方空着,似乎是我忘记了什么。
我开始清理房间,准备过一个快乐的寒假。
拉开窗帘的一刹那,我像是忽然清醒起来,窗台上本该有一片彩霞——我的太阳花!可是,一切都不一样了:它的枝条枯黄,唯一的一个花蕾凋零了,低垂着脑袋。
环境描写的作用

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例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白杨》首段便交代了地点:使人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爸爸的沉思做了铺垫。
另外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也是如此。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例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
另外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而鲁迅《药》一文结尾一段: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这里借助环境描写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三、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例如《心愿》一文,在点明“我”在一个假日去巴黎的一座街道公园看书之后,交代了“我”周围的环境以及“我”由花丛联想到北京一事,表达了作者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例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写周总理工作的环境:“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可以看出,总理生活多么简朴。
又如《穷人》一文中写道“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
”由此可知,桑娜是个十分勤劳的人。
另外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则写出了人们的热心与善良。
五、推动情节的发展。
例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
从人遥指天外龙挂”一句,因为天气的变化,引出了对“龙”的评论,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另外如《边城》中写道:“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记叙文中常常出现典型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环境通常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有这样几个作用:
1、自然环境: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
例:“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
”(《社戏》)
b、渲染环境气氛例:“天边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我的叔叔于勒》)
c、烘托人物心情例:“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芦花荡》)
d、烘托人物形象例:“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期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向一匹猹刺去。
”(《故乡》)
e、预示人物的命运例:《红楼梦》
f、表现人物性格例:“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里行。
”(《智取生辰纲》)
g、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例:“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有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
”(《智取生辰纲》)
2、社会环境: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例:“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
”(《云南的歌会》)
b、渲染环境气氛例:“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没有任何声音。
”(《蜡烛》)
c、衬托人物心情例:“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最后一课》)
d、推动情节发展例: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最后一课》)
e、深化主题“ 在炮火焦灼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位苏联年轻士兵的坟头。
”(《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