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养食疗

合集下载

中医保健养生食谱大全

中医保健养生食谱大全

中医保健养生食谱大全1. 茶叶蛋:将鸡蛋煮熟后,用茶叶、香料、酱油、盐等配料腌制,入味后即可食用。

2. 红豆薏仁粥:将红豆和薏仁煮熟,再加入糯米和水一同煮成粥,具有利尿、健脾养胃的功效。

3. 枸杞炖鸽肉:将枸杞、鸽肉、山药等食材放入炖盅中,隔水炖煮数小时,可补肾壮阳、养肝明目。

4. 菊花瘦肉汤:将猪瘦肉切片与菊花、枸杞、红枣等一同煮沸,常饮可清热解毒、养肝明目。

5. 黄瓜莲子汤:将黄瓜、莲子、百合等配料煮沸,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

6. 五谷杂粮饭:将大米、小米、玉米、糯米等多种杂粮混合煮熟,富含各种营养,对身体健康有益。

7. 枸杞煮鸡蛋:将枸杞与鸡蛋一同煮熟,经常食用可以滋养肝肾、延缓衰老。

8. 豆腐蘑菇汤:将豆腐切块与新鲜蘑菇一同煮沸,富含植物蛋白和多种维生素。

9. 黑木耳炒瘦肉:将瘦肉切片与黑木耳、胡萝卜等一同炒熟,具有补血养颜,滋养肝肾的效果。

10. 红枣糯米饼:将红枣和糯米加工成饼状,蒸熟后食用,常食可补气养血、健脾益胃。

11. 双耳炖鸽蛋:将鸽蛋煮熟后与黑木耳、白木耳一同炖汤,具有养阴补血、润肤美容的功效。

12. 青菜豆腐汤:将青菜和豆腐一同煮沸,富含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适合保健养生。

13. 紫薯花生粥:将紫薯和花生煮至熟烂,加入糯米煮成粥,富含多种营养物质。

14. 黄豆炖排骨:将排骨和黄豆一同炖煮,富含蛋白质和钙质,有益于骨骼生长和强壮身体。

15. 牛奶莲子糊:将莲子煮熟,与牛奶混合煮沸后磨成糊状,对于补血养颜有良好的效果。

16. 白萝卜炖羊腩:将羊腩和白萝卜一同炖煮数小时,具有温中健脾、益肾养阳的功效。

17. 薏仁南瓜粥:将薏仁和南瓜煮熟,加入适量的水和冰糖煮成粥,有助于利尿消肿。

18. 红豆薏仁茶:将红豆和薏仁煮沸后做成茶饮,可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19. 枸杞西瓜汁:将西瓜榨汁后加入枸杞,具有解渴消暑、滋润肺部的功效。

20. 面包蘑菇汤:将蘑菇切片与面包一同煮沸,富含植物纤维和维生素,有助于消化和保健。

中医养生食谱100种

中医养生食谱100种

中医养生食谱100种1. 黄豆蔬菜汤:将黄豆浸泡过夜,然后和蔬菜一起煮成汤。

2. 红枣莲子糕:将红枣和莲子蒸熟后搅拌成糕状。

3. 枸杞鸽蛋汤:将枸杞和鸽蛋煮成汤。

4. 青菜豆腐汤:将青菜和豆腐一起煮成汤。

5. 茶树菇炒莴笋:将茶树菇和莴笋一起炒。

6. 白醋蜂蜜水:将白醋和蜂蜜加入水中搅拌均匀。

7. 红薯小米粥:将红薯和小米煮成粥。

8. 黄豆腰花煲:将黄豆和腰花炖煮。

9. 银耳莲子汤:将银耳和莲子一起煮成汤。

10. 马齿苋炒鸡蛋:将马齿苋和鸡蛋炒熟。

11. 百合薏米粥:将百合和薏米煮成粥。

12. 枸杞山药粥:将枸杞和山药煮成粥。

13. 绿豆薏米汤:将绿豆和薏米煮成汤。

14. 韭菜鸡蛋饼:将韭菜和鸡蛋煎成饼。

15. 苦瓜煮鸭蛋:将苦瓜和鸭蛋一起煮熟。

16. 莴笋炒香菇:将莴笋和香菇一起炒熟。

17. 玉米红枣糕:将玉米和红枣搅拌成糕状。

18. 黄豆山药粥:将黄豆和山药煮成粥。

19. 豆腐花菇汤:将豆腐和花菇一起煮成汤。

20. 榨菜炒鸡蛋:将榨菜和鸡蛋一起炒熟。

21. 紫菜鸡蛋汤:将紫菜和鸡蛋煮成汤。

22. 百合莲子粥:将百合和莲子煮成粥。

23. 枸杞煮蜂蜜:将枸杞浸泡在蜂蜜中煮熟。

24. 黄豆豆腐汤:将黄豆和豆腐一起煮成汤。

25. 芹菜炒木耳:将芹菜和木耳一起炒熟。

26. 茶树菇炖鸭肉:将茶树菇和鸭肉一起炖煮。

27. 桂圆红豆糕:将桂圆和红豆搅拌成糕状。

28. 黄豆鹌鹑蛋汤:将黄豆和鹌鹑蛋煮成汤。

29. 黄瓜炒鸡蛋:将黄瓜和鸡蛋炒熟。

30. 枸杞煮鸡蛋:将枸杞和鸡蛋一起煮熟。

31. 地瓜薏米粥:将地瓜和薏米煮成粥。

32. 香菇豆腐汤:将香菇和豆腐一起煮成汤。

33. 冬瓜炒鸡蛋:将冬瓜和鸡蛋炒熟。

34. 糯米红枣糕:将糯米和红枣搅拌成糕状。

35. 豆腐芦笋汤:将豆腐和芦笋一起煮成汤。

36. 黄豆蘑菇汤:将黄豆和蘑菇一起煮成汤。

37. 枸杞煮红枣:将枸杞和红枣煮熟。

38. 黄瓜鸡蛋汤:将黄瓜和鸡蛋煮成汤。

中医养生食疗调理食谱表

中医养生食疗调理食谱表

中医养生食疗调理食谱表
1. 早餐:燕麦粥
- 材料:燕麦片、红枣、葡萄干、核桃仁、蜂蜜
- 做法:将燕麦片用水煮熟,加入切碎的红枣、葡萄干和核桃仁拌匀,最后加入适量的蜂蜜调味。

2. 早餐后的加餐:苹果汁
- 材料:新鲜苹果
- 做法:将苹果洗净去皮,切块放入榨汁机中榨成汁,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水稀释,直接饮用。

3. 午餐:冬瓜排骨汤
- 材料:冬瓜、猪排骨、姜片、枸杞子
- 做法:将冬瓜去皮切块,猪排骨洗净后焯水去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开后,放入排骨、姜片和冬瓜煮熟,最后加入枸杞子调味煮片刻即可。

4. 下午茶:红豆薏米糊
- 材料:红豆、薏米、冰糖
- 做法:将红豆和薏米混合洗净,放入煮锅中加水煮开,转小火煮至红豆和薏米熟烂后加入冰糖搅拌均匀即可。

5. 晚餐:木耳炒黄豆
- 材料:木耳、黄豆、蒜末、生姜丝
- 做法:将木耳泡软切丝,黄豆洗净后焯水,锅中加少量植物油,放入蒜末和姜丝煸炒片刻,然后加入木耳和黄豆翻炒均匀,最后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6. 晚餐后的加餐:花生糖
- 材料:花生、红糖
- 做法:将花生烤香后磨成粉,将红糖加热溶化,然后加入花生粉搅拌均匀,冷却后切成块状食用。

7. 宵夜:莲子百合粥
- 材料:莲子、百合、糯米、冰糖
- 做法:将莲子和百合洗净,糯米淘洗干净后加入适量水中煮熟,然后加入莲子、百合和冰糖煮片刻即可。

注意:以上食谱仅供参考,具体食用方式和食材搭配可根据个人需求和中医调理要求进行调整。

在使用中医养生食疗调理食谱时,应遵循适量原则,避免过度食用。

请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咨询中医师或营养师的专业建议。

中医养生食疗调理食谱大全

中医养生食疗调理食谱大全

中医养生食疗调理食谱大全中医养生食疗调理食谱大全:1. 黄豆煲猪蹄主要材料:黄豆、猪蹄做法:将黄豆和猪蹄一起放入煲内,加入适量的水,煲煮2小时,至猪蹄熟烂,黄豆煮烂即可食用。

功效:补肾益气,滋养皮肤,增强免疫力。

2. 银耳红枣糖水主要材料:银耳、红枣、冰糖做法:将银耳、红枣和适量的冰糖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小火炖煮1小时,至糖水变浓稠即可。

功效:滋补润肺,益气养血,改善皮肤干燥。

3. 红枣粥主要材料:红枣、糯米做法:将红枣和糯米一起洗净,放入电饭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熟成粥即可。

功效:养血益气,补中益胃,适合贫血体质和脾胃虚弱的人群。

4. 枸杞银耳炖蛋主要材料:枸杞、银耳、鸡蛋做法:将枸杞和银耳提前泡软,将银耳切碎,然后将枸杞、银耳和鸡蛋一起放入碗中,用蒸锅蒸熟即可。

功效:滋阴补肾,明目养颜,适合眼睛疲劳和肾虚的人群。

5. 枸杞猪肝汤主要材料:枸杞、猪肝、姜片做法:将枸杞提前泡软,猪肝切片,将枸杞、猪肝和姜片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熟后加入适量的盐即可。

功效:滋阴补肾,补血养肝,适用于肝肾亏虚和贫血人群。

6. 绿豆糖水主要材料:绿豆、冰糖做法:将绿豆提前泡软,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小火煮沸,然后加入冰糖,继续煮熟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有助于清肺热和湿热体质。

7. 莲子百合糖水主要材料:莲子、百合、冰糖做法:将莲子和百合提前泡发,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小火煮沸,然后加入冰糖,继续煮熟即可。

功效:养心安神,补脾益肺,适合心脾两虚和失眠多梦的人群。

8. 薏仁山药粥主要材料:薏仁、山药、糯米做法:将薏仁和山药洗净切片,糯米洗净,放入电饭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熟成粥即可。

功效:健脾益肾,滋阴养颜,适用于便秘和肾虚体质。

9. 薏仁红豆汤主要材料:薏仁、红豆、冰糖做法:将薏仁和红豆提前泡软,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沸后加入冰糖,继续煮熟即可。

功效:清热利湿,通利水道,有助于湿热和水肿体质。

中医养生食谱大全

中医养生食谱大全

中医养生食谱大全1. 五谷杂粮粥材料:糙米、小麦、红豆、绿豆、高粱、玉米、薏仁、黑米、红枣做法:将上述杂粮洗净,放入大锅中,加水煮至粥烂熟即可。

每日食用一碗,有补中益气的作用。

2. 当归鸡汤材料:乌骨鸡、当归、枸杞、党参、红枣做法:将乌骨鸡切块,加入水中煮沸,撇去浮沫。

然后加入洗净后的当归、枸杞、党参、红枣,继续炖煮1-2小时。

每周食用2-3次,可调养气血,补肝养胃。

3. 粉葛莲子羹材料:粉葛、莲子、红枣、冰糖做法:将粉葛、莲子、红枣洗净,加入大锅中,加适量水煮沸,转小火炖煮1小时,至粉葛软烂,加入适量冰糖搅匀即可。

每周食用2-3次,有清热润肺、益气乌发的功效。

4. 枸杞炖猪蹄材料:猪蹄、枸杞、红枣、生姜、盐做法:将猪蹄洗净切块,与枸杞、红枣、生姜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沸后转小火炖煮2小时,加入盐调味即可。

每周食用2-3次,有滋阴补肾、养血安神的功效。

5. 核桃芝麻糊材料:核桃仁、芝麻、蜂蜜做法:将核桃仁、芝麻炒香后磨成粉,加入适量温水搅拌均匀,再加入蜂蜜调味。

每日食用一小碗,有补肾养血、润肠通便的作用。

6. 山药红枣粥材料:山药、红枣、糯米、红糖做法:将山药削皮切块,与红枣、糯米一起加入锅中,加水煮沸后转小火炖煮1-2小时,最后加入适量红糖调味即可。

每周食用2-3次,有益气补肾、养阴生津的功效。

7. 黄豆山楂汤材料:黄豆、山楂、红枣、冰糖做法:将黄豆洗净,与山楂、红枣一起加入锅中,加水煮沸后转小火炖煮1-2小时,最后加入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每周食用2-3次,有健脾消食、化痰止咳的功效。

8. 枸杞银耳汤材料:银耳、枸杞、冰糖做法:将银耳用温水泡软,撕成小块,与枸杞一起加入锅中,加适量水煮沸后转小火炖煮1小时,最后加入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每周食用2-3次,可滋润肺燥,明目养颜。

9. 蓮花薏米瘦肉湯材料:薏米、瘦肉、莲花、生姜、盐做法:将薏米、瘦肉、莲花、生姜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沸后转小火炖煮1小时,最后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中医养生食疗调理食谱书

中医养生食疗调理食谱书

中医养生食疗调理食谱书
中医养生食疗调理食谱书:
1. 清热解毒汤
材料:黄芩、连翘、金银花、菊花、生地黄、甘草、鲜百合、生姜。

做法:将所有材料洗净,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30
分钟,去渣留汤即可。

影响:清热解毒、降火消肿。

2. 补血养颜粥
材料:红枣、黑米、桂圆、芡实、茯苓。

做法:将所有材料混合后,放入电饭煲中煮熟,加适量水搅
拌均匀,再煮20分钟即可。

影响:滋补益气、美容养颜。

3. 宁心安神茶
材料:太子参、白芍、黄精、枸杞。

做法:将所有材料洗净,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水煮沸后转小
火煮30分钟,滤去渣渣后饮用。

影响:安神、缓解焦虑、改善失眠。

4. 消食健脾汤
材料:山楂、白术、茯苓、陈皮。

做法:将山楂洗净后切片,将其他材料洗净后装入砂锅中,
加适量水煮沸,放入山楂片煮10分钟,即可饮用。

影响:健脾消食、促进消化。

5. 补肾壮阳粥
材料:黑芝麻、黑豆、栗子、淮山、枸杞。

做法:将黑芝麻、黑豆用开水烫软,将栗子和淮山洗净后加水煮熟,再将所有材料放入电饭煲中煮熟,加适量水搅拌均匀即可。

影响:补肾壮阳、滋阴润燥。

请注意,以上食谱仅供参考,请在使用前咨询专业中医师的建议。

食谱中所提及的内容仅具有普遍性,效果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食疗调理食谱

中医养生食疗调理食谱

中医养生食疗调理食谱
1. 清热解毒汤
食材:生地黄30克,金银花10克,菊花10克,蜜枣3枚,水适量。

制作方法:将生地黄、金银花、菊花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再加入蜜枣,煮沸后转小火煮10分钟,去渣后喝汤。

功效:清热解毒,有助于治疗火热上火、感冒发烧等。

2. 脾胃健康粥
食材:生薏米30克,糯米30克,红枣3颗,水适量。

制作方法:将生薏米、糯米洗净,加入适量水和红枣,煮沸后转小火熬煮成粥。

功效:健脾开胃,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缓解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3. 补肾壮阳炖品
食材:淮山30克,枸杞10克,猪肉瘦肉30克,姜片适量,盐适量,水适量。

制作方法:将淮山、枸杞、猪肉瘦肉洗净,放入炖盅中,加入适量水和姜片,用文火炖煮2小时,加入适量盐调味。

功效:补肾壮阳,有助于改善男性性功能低下、肾虚等问题。

4. 养心安神茶
食材:罗汉果12克,银耳10克,红枣5颗,冰糖适量,水适量。

制作方法:将罗汉果、银耳、红枣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和适量冰糖,煮沸后转小火煮10分钟,饮用即可。

功效:养心安神,有助于改善失眠、焦虑等问题。

5. 长寿延年粥
食材:糯米30克,红豆30克,芡实10克,葡萄干适量,水适量。

制作方法:将糯米、红豆、芡实洗净,加入适量水和适量葡萄干,煮沸后转小火熬煮成粥。

功效:养生延年,有助于强身健体,延缓衰老。

100种中医养生食谱

100种中医养生食谱

100种中医养生食谱以下是100种中医养生食谱:1. 枸杞粥2. 红枣桂圆糖水3. 茯苓姜枣汤4. 红豆薏米粥5. 玫瑰花茶6. 糯米藕鸭汤7. 枸杞莲子银耳羹8. 黄豆薏仁糊9. 菊花绿豆汤10. 五谷杂粮粥11. 红枣水煮鸡蛋12. 白果莲子糖水13. 茶树菇炖鸡汤14. 枸杞桂圆红枣饮15. 人参牡蛎煲乌鸡汤16. 决明子茶17. 薏米莲子汤18. 燕麦粥19. 芡实山药糕20. 黄豆芝麻糊21. 红薯红枣糖水22. 蒸鳗鱼23. 酸奶24. 珍珠米薏仁糊25. 苦瓜炒鸡蛋26. 黑木耳炒黄豆27. 桂圆芡实鸽蛋汤28. 苦瓜红枣汤29. 红豆花生糖水30. 食醋31. 花生米红豆糕32. 蚝油生菜煲33. 青木瓜炖猪脚34. 罗汉果茶35. 决明子煲瘦肉汤36. 冬瓜苦瓜汤37. 枸杞银耳羹38. 鲜奶莲子羹39. 红豆山药粥40. 绿豆芝麻糊41. 六味地黄丸炖猪蹄42. 酸梅汤43. 糯米葡萄糕44. 红豆山药糕45. 黄豆芝麻茶46. 人参党参煲瘦肉汤47. 香菇黄豆煲鸡汤48. 枸杞红枣花生糖水49. 冬瓜绿豆糖水50. 杞菊地黄丸炖瘦肉汤51. 雪梨百合糖水52. 枸杞山药糕53. 红豆黑芝麻糊54. 茄子炖黄豆55. 地黄炖生鸡汤56. 石斛炖鸡脚汤57. 人参茶58. 枸杞山药粥59. 红豆糯米糕60. 黄豆黑芝麻茶61. 百合银耳糖水62. 红枣莲子糖水63. 黄豆发菜炖鱼汤64. 黑豆山药炖排骨65. 连翘茶66. 莲子薏米糊67. 黄豆红枣糕68. 百合山药糕69. 黑豆芝麻糊70. 鲜奶银耳羹71. 红豆薏米糖水72. 黄豆薏米茶73. 桑寄生炖鸽蛋汤74. 苦瓜红枣粥75. 蒸三文鱼76. 都柏林鸽蛋汤77. 罗汉果煲瘦肉汤78. 麦冬炖生鸡汤79. 枸杞菊花糖水80. 糯米葡萄糖水81. 决明子糊82. 薏米花生糕83. 薏米茶84. 银耳红豆汤85. 枸杞山药茶86. 苦瓜红枣茶87. 红豆黑芝麻茶88. 橄榄菜炒肉丝89. 白果莲子茶90. 鲜奶红豆糖水91. 五色糯米饭92. 杞菊绿豆糖水93. 鲜奶茶94. 枸杞枣子茶95. 红豆黑芝麻糖水96. 红参炖玉竹糖水97. 细沙糖炖银耳98. 红糖姜茶99. 五谷豆浆100. 决明子茶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词:饮食文化美味营养比较
目录
1 中国饮食文化特征 (1)
1.1风味多样的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特征之一 (1)
1.2四季有别的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特征之一 (1)
1.3讲究美感的饮食文化石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之一 (1)
1.4 注重情趣的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之一 (1)
2黑豆食养食疗作用 (2)
2.1高蛋白低热量 (2)
2.2增强活力 (2)
2.3防止大脑老化 (2)
2.4美容养颜 (3)
2.5预防便秘 (3)
3黑豆食养食疗应用 (3)
3.1红糖黑豆蛋汤 (3)
3.2红花黑豆鲶鱼汤 (3)
3.3五谷糙米粥 (4)
3.4羊腰黑豆汤 (4)
3.5黑豆酿梨 (4)
4 结论与建议 (4)
参考文献..…………………………………………………………….
何为文化?笼统的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我自认为文化是一种可以传承的,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被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承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那么在我们传承的过程中,中国的饮食文化又有什么特征传承下来了呢?今天我们就中国饮食文化特征和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别来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1 中国饮食文化特征
1.1风味多样的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特征之一
由于我国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饮食方面也形成了许多的风味。

大致主要分为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而且各地人民重视的味觉也不相同,酸甜苦辣咸也分别成为各种风味的主要口味,只是重视程度不太一致而已。

1.2四季有别的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特征之一
由于季节的原因,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以适应我们身体对环境的适应。

1.3讲究美感的饮食文化石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之一
自古以来,我国都追求各种美好的事物,在饮食上尤为讲究,一直以来就有色香味俱全的说法,色居首位,可见我们对食物的外观的重视程度有多高了。

1.4注重情趣的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之一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
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而且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我国各地都形成了许多重要的饮食习俗。

在人生礼仪、节日庆典中,都有着特别的饮食习俗相伴,相应的饮食活动都成为了各种仪式节日的重头戏,比如在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等等。

1.5食医结合的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之一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而且现代人们重视的养生、食疗、食养也是以饮食为主,可见饮食对我们身体健康的影响之大。

以上几点大致涵盖了我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那么就这些特征我们和西方的饮食文化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来大致分析一下。

2 中西饮食文化比较
2.1 营养与美味的比较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

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平心而论,谈到营养问题也触及到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尽管我们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强身,但我们的烹调术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性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于加工过程中。

2. 规范与随意的比较
西方人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毫无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

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吃在荷兰》
一文中还描述了“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试验室。

”而中国的烹调与之截然不同,不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风味与特色,就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其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特点有所不同。

就是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虽有其一己之成法,但也会依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调整(如冬季味浓郁,夏季味清淡,婚宴须色彩鲜艳,丧宴忌红色;穷汉杀馋应浓油厚汁,老饕会餐宜新鲜别致)。

此外还会因厨师自己临场情绪的变化,做出某种即兴的发挥。

因此,中国烹调不仅不讲求精确到秒与克的规范化,而且还特别强调随意性。

3. 分别与和合的比较
在食仪上,西方奉行分餐制。

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也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

及至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

中餐则一桌人团团围坐合吃一桌菜,冷拼热炒沙锅火锅摆满桌面,就餐者东吃一嘴西吃一嘴,几道菜同时下肚,这都与西餐的食仪截然不同,都体现了“分别”与“和合”的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音乐上讲究“和乐”、“唱和”,医学上主张“身和”、“气和”。

我们更希望国家政治实现“政通人和”。

而我们称夫妇成婚为“合卺”,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当我们表示崇敬之心时,更以双手“合十”为礼,而当一切美好的事物凑集在一起时,我们将其称誉为“珠联璧合”。

中国人把做菜称之为“烹调”,这意味着我们历来将烹与调合为一体。

西方原来有烹无调,现在虽说也有了调,但仍属前后分立的两道工序。

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

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

”这都体现了中西饮食的差异。

4.机械与趣味的比较
由于西方菜肴制作之规范化,烹调成为一种机械性的工作。

肯德基老头炸鸡既要按方配料;油的温度,炸鸡的时间,也都要严格依规范行事,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他有如自动化装配线上的一名工人,甚至可由一机器人来代行其职。

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厨师在食客一无苛求极其宽容的态度下,每日重复着机械性的工作,当然无趣味可言。

而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一如女作家三毛在《沙漠中的饭店》一文中说的:“我一向对做家事十分痛恨,但对煮菜却是十
分有兴趣,几只洋葱,几片肉,一炒变出一个菜来,我很欣赏这种艺术。

”做菜既是一门艺术,它便与其他艺术一样,体现着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所以烹调在中国一直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

烹调一直为中国人视为极大的乐趣,并以从事这一工作为充实人生的积极表现。

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厨房”,烹调之于中国,简直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一样,拥有提高人生境界的伟大意义。

虽然中西饮食文化有着如此大的差异,但在信息如此发达的现在,各国都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都在为更加健康、更加美味的饮食探讨着,相信我国饮食文化的精髓能够传承下去,并且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不断的创新,以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食品会越来越营养、越来越健康、越来越美味!
参考文献:
[1] 姚伟钧.中国饮食文化探源[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
[2] 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简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 杜莉,姚辉.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4] 张洪萍. 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6). [5]蔡华. 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