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词来还原语文本色

合集下载

落实“语用”,回归语文本色

落实“语用”,回归语文本色

落实“语用”,回归语文本色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语言的信息所环绕,从文字到口语,从书籍到网络,我们无时无刻不与语言打交道。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是否真正能够理解和掌握语言的本色呢?所谓“语用”,指的是语言的使用功能和效果。

在语言学中,语用学研究的是人们使用语言表达意义的规则和原则。

而所谓“回归语文本色”,指的是我们应该回归到语文的本质,理解语言背后的真实含义,掌握语言的正确使用方式。

要落实“语用”,我们需要理解语言的功能和效果。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通过语言可以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传递信息。

不同的语言方式有不同的功能,比如说正式的语言可以用于正式场合的交流,而口语则更适合日常生活中的交流。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目的去选择恰当的语言方式,达到最佳的交流效果。

要回归语文的本色,我们需要理解语言的本质。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

语言背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个词语都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和历史。

只有了解语言的本质,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理解别人的意思。

语文的本色还包括了语言的规范和纯净。

语文的规范是指遵循语法和用词的规则,以确保语言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而语文的纯净则是指摒弃不规范和低俗的用语,保持语言的高雅与素养。

我们需要努力掌握语言的正确使用方式。

语言是一个社会共同遵守的规则系统,只有按照这些规则去运用语言,我们才能够让自己的话语更加准确、清晰和有效。

正确使用语言,既包括正确理解对方的意思,又包括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应该注意倾听对方的意见和观点,尊重对方的表达方式,避免歧视和偏见。

我们也应该思考自己的用词和表达方式,避免产生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

要落实“语用”,回归语文的本色,我们需要理解语言的功能和效果,理解语言的本质,努力掌握语言的正确使用方式。

只有在语言的正确使用和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使语文焕发出本应有的光彩。

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色

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色

还原语文教学以本色龙岗区吉华街道阳光小学肖开春面对教育教学改革,新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致使我们很多语文教师无所适从,当然还有一些语文老师依然是老套路:生怕学生不理解文章的内涵,细细分析,留给学生的自主时间很少,既费时又不出效果。

教师的精心授课和费尽心力的指导,占据了学生太多的宝贵时间,而又显得苍白无力。

每篇文章都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整体,作者的写作意图不是让我们看他哪个词用得好,猜某个句子是什么意思,他们之所以认真的遣词造句,只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中心,而文章的中心不是靠分析单一的词句所能掌握的,必须从整体着眼,一遍遍的读,一次次的悟.”大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要回归自然”,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本色”。

一,本色教学手段——“读”和“悟”,润物无声。

小学语文到底该怎么教?于永正老师说:“只要学生学会了读书,语文是可以无师自通的。

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老师的再创造。

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读能使人感受。

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是理解的需要,儿童是靠有声的语言思维的。

读又是识记的需要,读到“其言皆出吾口”,课文的语言就属于学生了。

没有读或读不到位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是没有味道的课堂,是没有灵性的课堂。

总之——读好了,既留下了形象、情感,又留下了语言,便“意文兼得”了。

当然,看似简单的“读”,在操作起来有难度,首先,我们可以随便抽一位朗读水平中等的学生来读,再请班上朗读最优秀的同学来读,学生可能由于理解水平的限制,读不出那么好的感情韵味,这时我们可以进行情感引导,让他一遍遍的改进,直到满意为止,这样这位同学的朗读,等于给全班学生树立了一面旗帜,然后让其他同学比较两人的朗读,明确第一位同学的不足,和第二位同学的优点,最后让他们自己去示范去模仿,通过这样朗读训练,相信每位学生的朗读水平都会得到提高。

再一种就是要靠老师的引导,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情境,从而实现读者与作者心的交流。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课堂没有书声是语文课的悲哀,课堂只有书声则是语文课的倒退。

落实“语用”,回归语文本色

落实“语用”,回归语文本色

落实“语用”,回归语文本色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它承载了人类的思想、情感和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对语言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广告宣传等各种文本中的语言运用也在不断更新。

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有时会忽略了语言运用的根本,即“语用”。

如何回归语文本色,落实“语用”,让语言更真实、更传神,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探讨。

我们要重新理解“语用”的概念。

语用是指语言的使用环境和使用者的目的所决定的语言功能,它关注的是语言在特定情境中的意义和运用。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信息传播的快速和大规模化,很多人更注重语言的表面形式,而忽略了语言的实际运用效果。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语言的价值,认识到“语用”的重要性,使语文本色得以回归。

我们要注重语言的真实性。

在当代社会中,有些人在语言运用中更注重传递信息,忽视了语言的真实性,这就导致了语言的贫乏和单调。

语言的真实性是其生命力所在,只有真实的语言才能传达真实的情感和思想。

为了实现语文本色的回归,我们需要重视语言的真实性,避免形式主义,注重语言的生动和感染力,让语言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生活。

在实现语文本色的回归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从教育入手。

教育是提高人们语言素养的关键环节,我们要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中注重初心,注重真实、传神、精准,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我们要从媒体入手。

媒体是社会上最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我们要引导媒体将语用理念融入到新闻报道、广告宣传等文本中,使语言更加真实、传神、精准,赢得读者的信任和共鸣。

我们要从社会入手。

社会是人类交往和互动的场所,我们要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语言的真实、传神和精准,从而使社会的语言环境更加丰富多彩、更具体文本色。

落实“语用”,回归语文本色,是当代社会中一个重要而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要重新理解“语用”的概念,注重语言的真实性、传神性和精准性,从教育、媒体和社会入手,共同努力实现语文本色的回归,使语言更加接地气、更具情感、更具效果。

还原语文本色,从“读”入手 王凤玲

还原语文本色,从“读”入手 王凤玲

还原语文本色,从“读”入手天门市岳口初级中学王凤玲曾几何时,语文的各种比赛课、公开课上,学生舞之、蹈之、唱之、画之、辩之、演之,乐不可支。

多媒体课件更是层出不穷,应接不暇。

这些语文课看起来“精彩热闹”、“异彩纷呈”,但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好像并不是太多,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当语文教学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探索之路后,专家学者发出了这样的呼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无疑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最终的方向:洗去繁华雕饰,还原语文本色。

杨再隋教授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中也曾说到:“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平平淡淡教语文,平淡即平实淡雅,不加色彩,不加修饰,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色、原汁、原味,是本色语文、本体语文、本真语文。

”我想,要还原“语文本色”,教“本色语文”,应从“读”入手。

学生在读中反复“触摸”文本中的情、言、声、义,从而感悟文本,积累语言,陶冶心灵,培养情趣。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成为语文教学实践的一大关键。

我以为,在阅读教学中,“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读”要有指导阅读的各种形式是方法,读时的升降调是方法,读时的停顿转折是方法。

教学生如何读出情、读出味是方法。

特别是在朗读时,要想作者所想,闻作者所闻,爱作者所爱,恶作者所恶,只有这样,才能读得入神入情,这也是方法。

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的第四自然段时,为了帮助学生很好读好这一段,第一步是在不作任何朗读指导的前提下,我先让一个学生试读,让其他同学作点评。

第二步,我让学生把这一段生动的话在头脑中变成一幅活的“画”:百花盛开,争奇斗艳,花香弥漫,蜂飞蝶舞……然后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欣赏这幅“画;第三步,我给学生示范朗读,通过语速轻重缓急的变化,通过强调某些重音,尽量把这段话读“活”,读出花儿“多”和“艳”的感觉,读出蜂蝶“闹”的情景。

高中语文教学应还原其本色

高中语文教学应还原其本色

高中语文教学应还原其本色高中语文《新课标》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种错误倾向:为了应对高考而急功近利,进行高消耗、低效益的简单重复式的教学。

其实,语文教学中除了需要教师诗意语言的奔涌、真情实感的抒发、盎然情趣的激跃、个性思想的迸发、奇妙想象的飞扬,最重要的是要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色。

“本色”一词辞海里的意思为“本来的面目”。

那么“语文本色”即本来面目的语文。

于漪老师说:“注重语文本色就是重视语言,在语言的层面上培养学生的素养。

”于漪老师认为:“语言本身就是生命之声,语文活动就是生命的体现,语文不应是虚无飘渺的,不是多媒体的整堂展示,而是充满生命的活力,是师生思想的互动,理想的语文课是学生想其所想,思其所思,畅所欲言,是紧扣语言的特征,师生互动的心灵交流。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色就是“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教语文、学语文”。

我认为,本色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远离浮躁,回到语文本质,回归语文教育的本源目标追求。

做到回归生活、回归文本、回归学生,唯其如此,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书香飘溢、诗意流淌、智慧碰撞、心灵相遇!文学的最大功能是宣扬社会理想,展现社会生活。

就这一点来说,其教化功能是不言而喻的。

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大课堂。

所以,语文教育理应回归和顺应它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

还原生活本色,展现语文教学特质。

新教材在选文的考虑上已经毫无保留的展现了这一点。

教材的选文大量的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倘若把这点仅理解为选文只是展现学生生活为主要内容,则未免流于肤浅,更为重要的是选文更为贴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上。

回归语文本色,从写字开始

回归语文本色,从写字开始

回归语文本色,从写字开始【摘要】练字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和写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参与活动和积极竞争的意识,增加了他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高涨,不再是怕写作文,而是有感而发,所以从写字抓起,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是听、说、读、写的基础,以还原语文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激发兴趣;学法指导;开展活动【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9月份迎来新一届学生,看到他们写的自我介绍,有的龙飞凤舞,有的细如蚊脚,有的缺一笔,有的少一画,简直是惨不忍睹。

作为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深感写字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写是重要一环,把自己的感情用语言表达出来,是每一个中国人最起码的标准。

回归语文本色从写字开始。

一、分析现状,提高认识我们学校属于农村中学,城乡结合部,大部分是外来务工子女,小学在老家上,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初中和父母在一起,但是父母为了生活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行为习惯极差,更不用说写字了,再加上从各地来的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加强写字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是语文课的当务之急。

首先老师在写字之前要详细分析字形的特点,明确各个字的结构特征,关键的笔画应写在什么位置,然后可以利用多媒体,把容易混淆的字形加以分析,进而纠正,达到规范。

我们学写字不光是语文作业这样要求学生,要和其他学科的作业一起要求写字的规范性,这样才能学以致用。

真正做到“提笔就是练字”。

写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教师要做好引导,以激发兴趣为主,看到学生的进步。

让学生认识到写字的乐趣,愿意写,而且写字也是一门艺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

还可以通过讲述古今书法家学习书法的故事,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们勤奋练字的精神。

二、激发兴趣,树立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学生讲造字六法,让象形文字把学生带入如痴如迷的世界。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汉字,留下珍贵的财富,作为后人的我们要把这这种汉字传承下去,寓情于教,以情感人,那“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都能代表你的素养,“字如其人”,使他们有一种使命感,自己不比别人差,激发起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本色语文”还语文之本色

“本色语文”还语文之本色

“本色语文”还语文之本色一直以来,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充满了功利性,语文老师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地研究语文考试大纲,将要考的知识点一一标记,并设计了大量的题目进行训练,让学生们不停地做、重复地做,直到再次看到能够形成条件反射为止。

而本文提出的“本色语文”正是顺应国家的要求,也是改变“语文应试教育”的一剂良方。

“本色语文”强调语文的“交际化”与“生活化”,其教学是以“掌握语文这门交际工具”为目的,而不是应试教育下的单纯为了考试得高分。

所以“本色语文”在实施过程中必定要关注所教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之能够有机地统一于所授课文之中。

一、本色语文的内涵“本色语文”就是指“本来样子的语言”和“原状态的语言”,归根到底就是指“用于交际的语言”。

“本色语文”落实到具体的交际实际中,也就是要“用本味的语言叙述本真的事实,表达本分的观点。

”“本色语文”的三个要素就是:本味的语言、本真的事实、本分的观点。

本味的语言就是指习惯的语言,在生活当中使用的日常语言,不夸张、不低俗,平白如话。

本真的事实,无论是表现在口语交际还是写作中,都必须要用到真实的材料,有来源的,不是凭空捏造的。

本分的观点指的是个人的、真诚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这就教育学生要求真务实,做人不要矫揉造作,做事避免华而不实。

二、本色语文教学的功能1.求真。

求真是“本色语文”的基础。

求真之于语文教学,有更具体的意义,将科学的精神寓于实际的语文教学之中。

真,象征着知识与理性,语文作为一门应用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高超的语文能力。

我们所讲的“语文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事实上是息息相关的。

只有很好地学习了语文的基础知识,才能锻炼出过硬的语文能力。

一方面,知识本身就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先有了完善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而毫不费力,延伸拓展,而游刃有余,这就是语文能力的展现。

另一方面,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由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本身就是对自己语文能力的培养。

删繁就简语文树返璞归真是良方

删繁就简语文树返璞归真是良方

删繁就简语文树返璞归真是良方删繁就简,返璞归真,是一种对语文的良好修养和提高。

文字的简练与精炼,不仅能凸显语言的美感,更能让人的思维更加清晰和流畅。

而返璞归真,即回归本源、简单纯粹,也是一种对语文的深刻领悟和修身养性。

语文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最基本载体,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简单明了的语言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

而删繁就简,就是要精炼语言,去掉繁琐的修饰,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诗人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表达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对写作的影响。

通过大量的阅读,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

也能够从中领悟到删繁就简的重要性,学习到如何用简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人们所接触到的文字越来越多。

有些文字繁复晦涩,让人读起来费解。

而删繁就简,能够让文字更加通俗易懂,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在网络时代,一个简单明了的标题和内容,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广告宣传,都需要简练明了的文字来吸引读者。

返璞归真也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呼吁。

在繁杂纷乱的生活中,人们往往迷失了自我,远离了最初的简单和纯真。

返璞归真即是要求人们回归本心,从繁杂中找到简单,从虚伪中找到真实。

在语文学习中,也要返璞归真,回归到最基本的语法和词汇学习,从而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对于语文教育来说,删繁就简和返璞归真更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繁琐的文字和晦涩难懂的句子,这时老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删繁就简的训练,让他们能够从中领悟到语言的精华所在。

也要告诉学生语言的简洁和清晰对于文字表达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在写作时能够运用简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返璞归真也是要求学生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提高。

语文学习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断的修炼,需要学生从繁复中找到简单,从表面中找到本质。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够真正领悟语文之美,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字词来还原语文本色
发表时间:2013-10-17T14:49:09.28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4年1月总第157期供稿作者:杨艳玲
[导读] 通过本课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增进了对非洲的了解,感受到了非洲独特的风情与文化,欣赏了优美的语言,也领悟了文章的表达方法。

杨艳玲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育才学校454950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应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使学生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而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

”可见,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字词为钥匙,引领学生在字词世界里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一、感触字词冷暖,构建课堂语文味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充满语文味的教学,离不开对字词的赏析。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关键字词,引导他们在字词世界中畅游,感触字词冷暖,构建了语文课堂所必须具备的语文味。

1.理清脉络,提高能力
如在讲解《索溪峪的“野”》一课时,我以“野”字为突破口展开教学,大致教学流程有:(1)课件展示,导入索溪峪的“野”。

(2)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3)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4)朗读积累,体悟索溪峪的“野”。

(5)放飞想象,创编索溪峪的“野”。

在“野”字的统领下,学生尽情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 削枝去叶,突出主干
洋溢着语文味的课堂教学,必须削枝去叶,拎出关键字词,沿着字词的路径,走向语言的花园。

如《彩色的非洲》一课,作者在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中,用“色彩斑斓”、“多姿多彩”两个词来引出,非洲的骄阳蓝天、花草树木、动物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采是彩色的。

削枝去叶,突出了主干,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增进了对非洲的了解,感受到了非洲独特的风情与文化,欣赏了优美的语言,也领悟了文章的表达方法。

3.揣摩字词,内化语言
咀嚼字词、体味语言是彰显语文味的重要方法。

语文教学应通过对关键字词的推敲、揣摩、品味,让语言内化为学生生命活动中的“生气勃勃的细胞”。

二、赋予字词情感,体味语言魅力
在教学中,我会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鲜活的生活画面,营造“磁场”,赋予字词情感色彩,让学生走进字词世界,体味语言魅力,享受语文的味道。

在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我抛出问题: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文中的哪个词最能体现出来?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通过多个问题的设置,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很快就能找出本文的关键词“中华不振”,在文中出现了2次,进而引导学生划出句子。

让学生反复阅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处出现的“中华不振”有什么不同,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

通过仔细比较阅读会发现:第一次的“中华不振”是由伯父告诉周恩来的,第二次的“中华不振”是由周恩来自己亲身体会到的。

这一环节的设置,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学会了在阅读中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三、擦亮字词,让语文味回归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我让学生读中感悟、感悟中读,让字词熠熠生辉,语文味也就自然而然地回归到课堂教学上。

如《爬山虎的脚》一课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教学时,我按以下步骤进行了朗读指导:第一步,课件展示满墙的爬山虎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爬山虎的美丽。

第二步,耳听教师范读课文,眼观爬山虎图片,想像画面,进一步感受爬山虎的美丽。

第三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把心里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第四步,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描写爬山虎叶子美的字词。

第五步,抓住“一顺儿朝下”、“铺得那么均匀”、“漾起波纹”等词语,联系语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合作交流、体会爬山虎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第六步,播放爬山虎视频片段,引导学生为画面模拟配音,让形象、语言、情感相互交融。

四、延展字词的广度,使词语富有生命力
小学语文教学是以读写为主,因此在词语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文本特点,找准读写结合点,延展字词的广度,使词语在孩子的心灵里富有生命力。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五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

”教学时,可抓住“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千奇百怪”等词语,引导学生自由想象,进行句式训练。

如:“贝壳大小不一,大的(),小的();贝壳颜色不一,有的(),有的(),有的()。

西沙群岛的贝壳真是()、()!”这样,学生的思维触角真正钻入字词的沙滩,挖出了一个个颜色不一、形态各异的字词贝壳,并加深体会了西沙群岛的富饶可爱。

又如《小摄影师》一文,以“请转告他,我很忙。

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为结束,令人浮想联翩。

我们可以“一定让他进来”为延伸点,想像小男孩再次来到列宁格勒,高尔基如何接待小男孩,配合小男孩拍照,并实现小男孩的愿望。

以此续写文本,丰富文本,丰满了人物形象。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字词为基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字词在学生的意识里跳动,这样,语文味就会自然而然地回归到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