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激励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某企业核心员工激励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某企业核心员工激励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某企业核心员工激励问题研究一、前言部分核心员工是企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是企业发展壮大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动力,是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随着经济的发展,核心员工越来越受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关注。

加强核心员工的管理,已逐渐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

做好核心员工的激励作用,充分利用企业的这一无形资产,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重中之重。

然而现阶段,很多企业对核心员工的激励存在不到位的现象,正确激励核心员工成为企业面临的难题之一。

面对核心员工激励的种种问题,如何科学有效地激励核心员工变得至关重要。

本篇综述主要探讨的是企业核心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参考了大量学者与专家的研究成果,对企业核心员工激励中存在的不足和企业核心员工激励的策略进行了概述并做出评论,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设性意见。

二、主体部分(一)相关理论研究综述人力资本混合雇佣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企业产生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但并不是所有雇员对企业都具有同等重要性。

组织中人力资本可以根据“人力资本的价值”和“人力资本的稀缺性”的双重维度分为四种类型。

企业对四种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采取不同的雇佣模型,建立不同的雇佣关系,并且对他们进行差别化管理。

对于高价值和高稀缺性的人力资本,企业将视其为产生竞争优势的核心员工,应从战略上对其进行内部开发。

(Lepark,Snell,1999) 核心员工激励博弈模型:在核心员工和企业各自所拥有的信息基础上,双方进行博弈、最终达到均衡,并以契约的形式实现,以此为目标来更好地激励核心员工的行为,使得核心员工和企业双方利益最大化,实现双赢。

(孔志强,刑以群,2003)知识雇佣模型:围绕员工技能和能力而不是围绕要完成的任务和工作惯例构建的,实行差别化薪酬,注重内部开发和对核心员工的长期承诺。

(郑耀洲,2004)人力资源ABC管理理论:对组织中的核心员工,必须根据其个人能力、技术专长和个人的意愿安排关键性岗位,实施重点管理;对于已经占据关键岗位的,应实行重点监控和定期检查,同时不惜在培训、开发上花大的力气,在政策上倾斜,并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务必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

激励理论综述及启示

激励理论综述及启示

激励理论综述及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激励理论的发展脉络、主要流派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以期对现有的激励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为企业和组织提供有益的启示。

激励理论作为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激励理论的历史演变、主要理论模型、影响因素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激励理论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单一激励理论到现代的多元化激励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在不同时期对管理实践的影响。

我们将对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主要内容进行说明,以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逐一分析各种激励理论的核心观点、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我们将总结激励理论对企业和组织的重要启示,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二、激励理论的历史发展激励理论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历史发展源远流长。

其理论框架的构建和深化,不仅反映了人类对动机和行为的深刻理解,也揭示了管理实践中如何有效激发员工潜力、提升组织效能的重要原理。

早期的激励理论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那时的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如何通过物质奖励来激发工人的工作热情。

例如,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就强调了通过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提供合理的经济激励来提高生产效率。

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提升了工作效率,但也忽视了员工的精神需求和情感满足。

随着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激励理论逐渐从单一的物质激励转向更为综合的多元激励。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了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的需求,为管理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视角。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则进一步区分了工作中的满意因素(激励因素)和不满意因素(保健因素),强调了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作用。

进入20世纪后期,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激励理论开始关注个体的认知过程和行为的复杂性。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新生代员工激励研究综述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新生代员工激励研究综述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新生代员工激励研究综述1. 本文概述本研究旨在对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新生代员工激励机制进行系统性综述与深入探讨。

双因素理论,由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揭示了影响个体工作满意度与不满意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因素——激励因素与卫生因素。

在当前社会经济背景下,新生代员工(通常指“千禧一代”及“Z世代”)日益成为职场主力军,其独特的价值观、职业期待与工作行为特征对传统的激励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

理解并有效运用双因素理论来激发这一群体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潜能,对于提升组织绩效、增强人才吸引力与保留力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涵与核心观点,剖析激励因素(如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感、成长与发展机会等)与卫生因素(如薪酬、工作条件、政策与管理、人际关系等)如何分别关联到员工的工作满意感与不满感。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聚焦新生代员工的特点,包括他们对工作自主性、工作生活平衡、企业社会责任、个性化发展路径、即时反馈与认可等需求的重视,探讨这些特性如何与双因素理论框架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激励敏感点。

接着,本文将梳理国内外关于双因素理论在新生代员工激励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总结成功案例与经验教训,提炼出适应新生代员工特性的激励策略模型。

这将涵盖组织文化塑造、目标设定与绩效管理、职业发展路径设计、薪酬与福利体系创新、工作环境优化等多个层面,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立体且具有针对性的激励体系蓝图。

本文将针对未来研究方向与实践启示进行展望,强调在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中,持续关注新生代员工的需求演变,动态调整激励策略,以及利用数字化、个性化等新兴技术手段提升激励效果的重要性。

通过本研究的综述,我们期望为学术界深化对双因素理论在新生代员工激励中适用性的理解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为管理者制定和优化激励政策提供实用的指导与参考。

2. 双因素理论概述双因素理论,最初由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是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员工激励的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员工激励的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赫西奥德一、激励理论的背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

哈佛大学维廉詹姆士研究表明:在没有激励措施下,下属一般仅能发挥工作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工作能力可以提升到80%~90%,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到4倍。

日本丰田公司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员工提建议,结果仅1983年一年,员工提了165万条建议,平均每人31条,它为公司带来900亿日元利润,相当于当年总利润的18%。

由于激励的效果明显,所以各种组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有些专家学者就开始了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之中,探索激励的无穷潜力。

二、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激励理论有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激励理论。

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熟称“内容型激励理论”。

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它也被称作是“行为型激励理论”。

1 内容型激励理论1.1 奠瑞的人类人格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面临着动态且不断变化的环境时,人们都是自适应的。

它把需求分成了两种类型,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前者与人体基本生理过程的满足感有关,而后者所关注的是情绪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1.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进一步发展了莫瑞的研究,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熏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且这五个层次的顺序,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

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获得了基本满足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主导需要。

1.3 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因素理论打破了这一假设。

XX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XX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XX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文献综述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是指企业为了激励员工积极工作和提高绩效而采取的一系列激励措施。

激励机制的建立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激励机制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幸福感,从而增强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业绩。

本文旨在对XX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已有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激励理论与框架激励理论是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的基础,也是研究现象和解释结果的理论框架。

常见的激励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阿德勒的归属动机理论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人的动机和激励机制的作用机理。

研究表明,多种激励因素组合使用的综合激励机制往往比单一激励因素更加有效。

二、绩效奖励与工资制度绩效奖励是企业常用的一种激励手段,通过给予员工与其贡献相符的奖金或股权激励,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在绩效奖励中,工资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绩效奖励与工资制度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绩效。

此外,还需要考虑公平性、灵活性和透明度等因素,以确保绩效奖励能够产生预期的效果。

三、非金钱激励除了金钱激励,非金钱激励也是重要的员工激励手段。

非金钱激励主要包括晋升机会、培训发展、工作环境和团队氛围等。

研究表明,非金钱激励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非金钱激励也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激励机制的实施与管理激励机制的实施与管理是保证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

研究表明,激励机制的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和期望,并与组织的策略和文化相适应。

此外,激励机制的有效性还需要进行评估和改进,以确保其持续有效。

五、研究不足和未来方向当前XX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现有研究多着重于理论方面的探讨,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其次,绩效奖励与工资制度的研究相对较多,而非金钱激励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

《酒店员工激励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700字》

《酒店员工激励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700字》

酒店员工激励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激励理论研究现状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西方研究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不同时期设计了不同的理论。

经过一系列所谓的排序和归纳,“归纳理论”逐渐形成一个理论。

“人性假设”是西方研究者研究动机理论的基础这一理论为员工创造了各种激励机制。

国外激励理论的研究经历了把人看作是“经济人”到把人看作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以及“复杂人”的演变过程,基于假设过程的不同,进而产生了各类不同的理论,激励机制因此也就不相同。

后来,这种虚拟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强调了它的局限性。

1920年代,梅奥(1932)和美国的同事提出了基于霍桑实验的“复杂人”假说,并首先建立了行为科学。

他的理论认为,人们不应该只追求商品和金钱,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友谊,稳定和归属的社会和心理需求。

从1960年代到19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专家Shine(1992)将“复杂的人”描述为使人成功,被认可和受到鼓励的个人价值观和自我发展也在不断变化。

同时,提出的预期理论阐明了动机水平,目标,动机和期望值之间的关系。

公平理论通过比较绝对奖励和相对奖励来反映影响热情的因素。

经过研究者对各类文献检索发现,国外对于激励理论有丰硕的研究成果,总体来说可以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人的各种需求和行为动机,主要包括马斯洛(1954)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1955)的双因理论以及ERG理论,这一类理论,追求的是以人为本,也就是他们更加强调人本身的重要性,虽然原本这些并不完全是应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但是在慢慢发展的过程中也被后世的学者引进了人事管理中,成为这其中不可获取的重要理论体系。

另一类是过程型激励理论,研究由产生动机到采取行动的心理发展过程,主要包括弗鲁姆(1958)的期望理论、亚当斯(1965)的公平理论、斯金纳(1968)的强化理论以及豪斯的综合激励理论等。

特别是美国在激励理论方面的研究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全面完善的理论体系。

《员工激励探析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员工激励探析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员工激励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们关于激励的研究采用的是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研发人员的激励要素进行分析,本文对此进行了总结。

有学者将激励机制当中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研究模型来对激励问题进行探讨。

Wang X J(2016)提出了创造性要素模型。

该模型由专业知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内在激励组成。

内在激励对于促进专业知识和获取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帮助"。

而反馈及时的外部激励则能积极促进创造性的产生。

Zhu H(2015)则是提出了以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四个因素构成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型。

他认为个体成长是首要决定因素,其次是工作自主。

而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的占比相对较低,由此推出工资福利对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Shogren J F(2018)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理论构建出激励机制影响因素的模型,其中的因素包括薪酬保障、人际关系、自我实现三大方面。

Cox J C(2019)在对激励机制进行研究的时候,构建了一个包括个人因素、诱导因素、组织因素等方面因素在内的激励机制管理模型。

Bao L Y(2019)设计了《员工需要自我评价调查表》对员工的需要层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单位、职务因素、文化因素、年龄因素等在需要等级上存在不同,并由此构建了员工激励模型。

Zhang H J(2017)结合“综合激励模式理论”将各类激励理论综合起来,强调任务本身的内在激励作用,兼顾因完成任务而获取得外在奖酬所引起的激励等等。

Esmaieli M(2018)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满足人的需求、需要进行研究,还从人的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入手,构建了基于激励的目的的研究模型。

还有的学者对激励机制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分别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践分析了不同因素对于激励的影响。

Xie N(2016)等人对于台湾的高科技企业研发人员的激励进行了研究,其结论与玛汉.坦姆仆的相悖,认为激励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物质激励。

《员工激励问题与完善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

《员工激励问题与完善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

员工激励问题与完善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动机研究相对较快。

Mass(1954)在动机与人格理论中指出了动机与人格的关系,指出,当人们满意时,我们才能发展到更高的层次。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了工作动机的双因素理论。

它声称,我们必须首先从个人开始,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

为了根据自己的具体工作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他必须找到一个对自己更有吸引力的地方。

员工最大的激励是企业的激励机制。

我对我的工作态度很满意。

这两种态度有很大区别。

对员工工作不满的主要因素是公司政策、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

从理论上讲,这两个因素影响医疗和激励因素,两者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

耶鲁大学的克莱顿·奥尔德教授在马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ERG理论。

哈佛大学的大卫·麦克莱伦教授指出了绩效激励理论,并指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就不公平报酬对劳动质量的影响提出了公平理论,并认为公平待遇对个人热情有显著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Maslow(1943)的研究作品《人类激励理论》刚发行,立刻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提出的人类需求层次的理论影响至今,在其理论中,将人的需求按照从低到高的次序分为以下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只有满足了底层需求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之后大量的激励问题分析和研究中,都是基于该理论,并且在进行该激励行为时,所遵循的理论就是人类激励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Herzberg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并且在《工作的激励因素》一书中对该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研究者主要将激励因素分为两种类型: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其中保健因素是指在员工的基本需求得以满足后,滋生出可以降低他们对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激励因素指的是可以提高职员对工作满意度的要素。

学者麦克利兰基于深入性和持续性的探究,提出成就需要理论,他认为在结构方面,人的需求具有主次层次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班级: 2007级
学生姓名:学号:
2010 年 12 月 1 日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评价表
文献综述:
员工激励研究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激励,激励问题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西方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遥遥领先,而我国才刚刚起步,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

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形成结合企业实际的激励理论和以此为基础的激励机制。

本文结合我国中小型企业现状,谈我国中小型企业如何从激励理论研究上找到突破口,形成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

1激励概念及其种类
激励是指在外在诱因的作用下,个体通过有效的调动自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引导、维持和调节个体朝向某一既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心理过程[1] 见下方[1]。

调动人积极性的各种措施,实际上就是要采取各种形式的激励手段去激发个体行为的动机,使外部的刺激转化为人的自觉主动行为的过程。

美国管理学家罗宾斯把激励定义为个体通过高水平的努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愿望,而这种努力又能满足个体的某种需要[2]。

机制原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激励机制就是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方案和制度的有机组合。

根据激励的内容可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注重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如提高工资、颁发奖金等,精神激励则强调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如授予称号、颁发奖状、树立榜样、宣传事迹等[3]。

根据激励的性质可以分为正激励与负激励,正激励就是当员工行为符合组织目标时,通过奖励来保持和巩固这种行为的方式,而负激励则是当员工行为背离组织目标时,通过惩罚来抑制这种行为并使其不再发生的方式。

根据激励的方式可以分为内激励与外激励,内激励是通过启发诱导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内在潜力,外激励是运用外部环境来制约人们的动机以达到强化或者削弱有关行为的目的,从而提高工作意愿。

2激励的国内外研究
2.1激励的国外研究
20 世纪50年代以后,激励理论日益兴起, 早期的激励理论研究是对于“需
要”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就提出人类的需要是有等级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需要发展。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强调: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能激励起人的积极性。

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的积极性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在缺乏保健因素的情况下,激励因素的作用也不大。

奥德弗的ERG理论认为,各个层次的需要受到的满足越少,越为人们所渴望。

这一理论不仅提出了需要层次上的满足到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了挫折到倒退的趋势,这在管理工作中很有启发意义。

1963年亚当斯提出公平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佛隆的期望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以及德鲁克的目标理论等。

伴随着激励理论的研究,西方管理学家、心理学家一直不停地探索对激励的实践应用研究。

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员工特质与激励的关系研究。

他们认为应对不同类型的员工,给予其不同的任务是一种很不错的激励措施。

第二是关于工作本身特性与激励的关系研究。

这些学者认为,单调的工作使我们精神不振,甚至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相反丰富化的工作可以使我们心情舒畅,有利于我们工作效率的提高。

1986年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他认为许多不同强度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行为[4]。

1987年Greenberg提出了组织公平原则,回答了关于如何运用公平理论的问题。

指出组织公平的内容包含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5]。

2.2国内的激励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得以强化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济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管理学家对各种激励理论进行广泛地分析与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

其中主要包括激励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研究两大部分。

2.2.1激励理论研究。

我国在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外现有的激励理论进行借鉴并加以改进,从中找到适合我国的文化和国情的激励理论。

2007年肖耀国、赵飞对激励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目前较为流行的几种激励理论,并分析了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以及激励理论的最新发展[6]。

2008年刘志博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对企业经营者工作内容、特性、规律进行剖析,针对企业经营者应该怎样进行正确的激励进行探讨,并强调对企业经营者进行长期有效激励的关键是建立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7]。

2008年徐泓、姚岳、杨万贵采用规范研究方法,提出我国现行激励机制中客观存在的理论问题,包括企业价值、人力资本定价以及二者的相关性等,为设计激励机制模型奠定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并从动态的角度和
从企业价值与管理者人力资本相关性以及管理者劳动两重性的角度对现有激励机制模型进行修正,从而得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激励模型[8]。

2.2.2激励应用研究。

在应用研究方面, 2009年陈俊栋分析了在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小企业在薪酬激励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得出中小企业薪酬激励机制设计应把握以下原则:增加薪酬弹性,重视长期激励,贯彻公平原则,加强薪资沟通,拓展培训途径,健全激励机制[9]。

2009年谭华舟提出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小企业加强激励机制创新,尤其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中小企业应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激励机制创新。

物质激励方面,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合理利用期权激励尤为重要;精神激励方面,中小企业可以从目标激励、参与激励、情感激励、荣誉激励、培训激励、文化激励六个方面来进行创新[10]。

2008年潘静介绍了“激励”与“激励机制”的内涵以及激励的几种基本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激励机制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从激励形式、观念和措施等方面分析了企业在员工激励机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树立以人为本的激励观,鼓励员工参与管理等方式来优化企业的激励机制[11]。

2009年王丹对现中小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从薪酬、职业发展、培训、文化认同四个方面来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12]。

3激励研究的展望
通过以上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在激励理论方面的研究已经具备了系统性。

相对而言,我国的激励理论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主要是对激励机制的构建和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在应用研究方面,虽然国内对员工的激励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处于初步应用阶段,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主要集中在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激励机制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同类型员工的激励方式进行了研究,例如,经理人和营销人员的激励机制的研究[13]。

国内的关于激励理论的研究主要是探讨激励机制的建立,这是我国激励理论研究的独特视角。

在激励的应用研究方面,根据激励的需求理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动机类型,将来可以从动机类型的角度来研究具体的激励方法,针对不同动机类型的人设计不同的激励方式。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产生了工作疏离感,那么该怎样通过激励来消除员工的工作疏离感,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这是我国激励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除此之外,不同的情景下,人对激励方式、方法的接受程度不一样,那么在不同的情景下应该采取哪种激励方式更加有效也是我国激励研究的一个
趋势,本文从情景角度来探寻激励的作用,就金融危机复苏时期这个要素对激励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正周.管理激励[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2](美国)斯蒂芬·罗宾斯(StephenP.Robbins),(美国)戴维·德森佐(David A.Decenzo) .罗宾斯MBA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袁瑛,卢文文.管理中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J].中国集体经济,2009(3):33-35.
[4]Albert Bandur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1986.
[5]Greenberg.Reaction to procedural injustice in payment distribution: Do the means justify the end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7:55-61.
[6]肖耀国,赵飞.管理实践中的激励理论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7(3):36-38.
[7]刘志博.浅谈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理论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8):143-145.
[8]徐泓,姚岳,杨万贵.激励机制理论及模型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8,2008(2):44-49.
[9]陈俊栋,陈俊梁.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薪酬激励机制的研究[J].乡镇经济,2009(8):24-26.
[10]谭华舟,仲瑞.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小企业激励机制创新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04-106.
[11]潘静.民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探讨[N].科技创新导报,2008(1):93-96.
[12]王丹.浅议中小企业激励机制建设[J].现代商业,2009(3):82.
[13]郝辽钢,刘健西.激励理论研究新趋势[N].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3(5):12-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