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各论汇总
中药学各论

1 / 20 2014 年考研《中药学》
桑叶
甘、苦,寒 肺肝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 肝阳,清肝明目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 明目,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 3、肝阳上亢眩晕 4、目赤 昏花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肝阳眩晕,肝风实证 3、目赤昏花 4、疮痈肿毒 1、风热感冒,头昏头痛 2、目赤肿痛,耳鸣耳聋 1、表证发热,少阳证 2、肝郁气滞 3、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4、寒痰疟疾 1、外感表证 2、麻疹不透 3、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 4、气虚下陷, 脏器脱垂,崩漏下血
清虚热药
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 1、温邪伤阴,夜热早凉 2、阴虚发热,劳热骨蒸 3、暑热外感,发热口渴 4、 截虐 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疟疾寒热 1、阴虚发热,盗汗骨蒸 2、肺热咳嗽 3、血热出血证 1、阴虚发热,产后虚热 2、热淋,血淋 3、疮痈肿毒,毒蛇咬伤,咽喉肿痛 4、阴虚外感 1、阴虚发热 2、疳积发热。 1、骨蒸潮热 2、小儿疳热 3、湿热泻痢
*淡豆豉 *浮萍
苦、辛,凉 肺胃 辛,寒 肺膀胱
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 消肿
第二章 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用治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第一节 石膏 辛、甘,大寒 肺胃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 血 知母 苦、甘,寒 肺胃肾 芦根 甘,寒 肺胃 天花粉 甘、微苦,微寒 肺胃 *淡竹叶 熊胆 甘、淡,寒 心胃小肠 苦,寒 肝胆心 栀子 苦,寒 心肺三焦 夏枯草 辛、苦,寒 肝胆 决明子 甘、苦,咸,微 寒 肝大肠 *密蒙花 甘,微寒 肝胆 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 1、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眼生翳膜 2、肝虚目暗、视物昏花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1、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 2、头痛,眩晕 3、肠燥便秘 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熄风 止痉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 解毒 清热泻火,明目,消肿散结 1、热极生风,惊痫抽搐 2、热毒疮痈 3、目赤翳障 4、小儿疳积,风虫牙痛, 黄疸 1、热病心烦 2、湿热黄疸 3、血淋涩痛 4、血热吐衄 5、目赤肿痛 6、火毒 疮疡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 2、瘰疬,瘿瘤 3、乳痈肿痛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 1、热病烦渴 2、胃热呕哕 3、肺热咳嗽,肺痈吐脓 4、热淋涩痛 止呕,利尿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 排脓 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1、热病烦渴 2、口舌生疮,热淋涩痛 1、热病烦渴 2、肺热燥咳 3、内热消渴 4、疮痈肿毒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1、热病烦渴 2、肺热燥咳 3、骨蒸潮热 4、内热消渴 5、肠燥便秘 清热泻火药 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2、肺热咳喘证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溃 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各论第一章解表药 中药学概论

效用
3、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筋 脉拘挛。配羌活、独活、防风。
用量用法
5~10g,煎服。
*柴 胡
北柴胡
柴胡原植物
柴 胡
南柴胡
狭 叶 柴 胡 原 植 物
性能特点
苦、辛,微寒,轻清主升。归肝、 胆经。功在泄散升举(解表药中柴胡 退热作用最强) 。
既长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 为治少阳证的要药;又善疏泄肝气风抽搐,见牙 关紧闭,角弓反张等配天南星、白附 子、天麻。(玉真散)。
其它功效
1、防风炒用有止泻作用,可用于 腹痛泄泻。配白芍、白术(痛泻要方 )
2、炒炭用有止血作用,可用于便 血、崩漏。(经验后方)
3、治疗砷中毒。配绿豆、甘草。
用量用法
3~10g,煎服。
*羌 活
羌活原植物
2、止咳平喘:用于肺失宣降之咳 喘实证, ,可随症配伍。如: 风寒 犯肺。配杏仁、甘草(三拗汤);寒 饮伏肺。配桂枝、干姜、细辛、半夏; 邪热壅肺、肺气失宣。配石膏、杏仁、 甘草(麻杏石甘汤)。
3、利水消肿:用于风水水肿。 主要症状腰以上水肿,头面为甚、恶 风(类似现代医学急性肾炎初起)。 配连翘、赤小豆。
* 紫 苏 叶
紫苏梗
紫苏叶原植物
性能特点
味辛,气温。归肺、脾经。功能 发汗解表,行气和中,长于解表行气, 尤宜治外感风寒兼脾胃气滞者。
效用
1、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兼咳嗽者 配杏仁、桔梗等(杏苏散);表寒兼 气滞配香附、陈皮(香苏饮)。
2、行气和中:脾胃气滞、胸闷不 舒、恶心呕吐、配陈皮、半夏;胎气 上逆,妊娠恶阻,胎动不安。配砂仁、 白术、陈皮。
蔓荆子
单叶蔓荆原植物
性能特点
0002--中医药学基础-中药学各论

辛温解表药麻黄辛微苦温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辛甘温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紫苏辛温肺脾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宣毒消疮】防风辛甘温膀胱肝脾经【散风解表,胜湿止痛,祛风止痉】羌活、藁本、白芷、细辛辛凉解表药薄荷辛凉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透疹止痒,疏肝解郁】牛蒡子辛苦寒肺胃经【疏散风热,利咽散结,宣肺透疹,解毒消肿】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菊花甘苦微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肝熄风,清热解毒】柴胡苦微寒肝胆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清胆止疟,升阳举陷】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发麻疹,升阳止泻】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蔓荆子、淡豆䜴、蝉蜕、木贼清热泻火药石膏辛甘大寒肺胃经【清热泻火,清肺胃热,收湿敛疮】知母苦甘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夏枯草【清肝火,疗目疾,散郁结,治瘰疬,平肝阳,降血压】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竹叶(清热生津,除烦,利尿)莲子心、熊胆清营凉血药生地黄甘苦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玄参甘苦咸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解毒散结】牡丹皮苦辛微寒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散淤】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消斑)紫草清热燥湿药黄芩苦寒肺胃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清热安胎】黄连苦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龙胆(清热燥湿,泻肝火)苦参,白藓皮清热解毒药金银花甘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连翘苦寒肺心胆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贯众【清热解毒,杀虫】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鱼腥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利尿通淋)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射干(清热解毒,利咽祛痰)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紫花地丁、蚤休、红藤。
中药学各论小结

《中药学》各论小结第一章解表药一、辛温解表药:均系辛温之品,都有发汗解表作用,适用于风寒表证。
但又各有特性,主治证候亦有区别。
麻黄、桂枝、细辛三药发散风寒之力较强。
麻黄、桂枝均主散太阳经肌表之风寒,且麻黄发汗作用大于桂枝,故用于无汗之表实证;桂枝不论有汗无汗皆可应用。
麻黄又能开宣肺气,利水退肿,常用于肺气不宣的咳喘及水肿兼表证者;桂枝不论有汗无汗皆可应用。
麻黄又能开宣肺气、利水退肿,常用于肺气不宣的咳喘及水肿兼表证者;桂枝可温通血脉、通阳化气,善治妇人血寒经闭、风湿痹证及阳虚不能化气的痰饮蓄水等证。
细辛善散少阴经寒邪,多用于外感风寒,发热脉沉者,且有祛风湿,止痛及温肺化饮之功,可用于头痛齿痛、风湿痹痛及肺寒痰饮喘咳,惟药性较为峻烈,用时宜慎,用量不可过大。
紫苏、荆芥、防风三药发汗作用不及麻、桂之峻,较为缓和,为一般风寒感冒常用品。
其中紫苏散寒力较强,并有行气安胎之功,风寒感冒兼有胸腹胀满,恶心呕逆者更为适宜;荆芥辛散疏风、无论风寒、风热均可应用,兼能透疹止血,疹出不透及各种出血皆可选用;防风祛风为主,本品甘缓不峻、为风药中之润剂,功同荆芥。
外感风邪,二药常相须为用。
但防风还能胜湿止痛,也是治风寒湿痹证的要药。
羌活、藁本、白芷均有发表、祛风湿止痛的作用,用治感冒头痛。
然羌活、藁本温燥升散,入太阳经以治巅顶头痛连及后脑者;白芷归阳明经,治前额头痛、眉棱骨痛、牙痛及鼻渊等证。
羌活还有通痹止痛的作用,且善于上行用治风湿痹痛以上半身为佳。
白芷又能消痈排脓,用于疮疡肿毒及寒湿带下,风湿瘙痒。
辛夷、苍耳子能宣通肺窍,是治鼻渊的要药。
苍耳子还能祛风湿、治皮肤湿疹瘙痒。
生姜发表散寒,又为温中止呕要药。
葱白发表通阳,即可外散风寒表邪,又治寒邪入里,下痢脉微之证。
香薷善长解暑化湿,为治夏日外感风寒,内伤于湿、阳气被阴邪所遏的恶寒无汗、吐泻等证的主药。
辛凉解表药:为辛凉之品,具有发散风热的作用,适用于风热表证及温热病初起或麻疹透发不畅等证。
【中药学】各论

(6)羌活 散寒解表祛风胜湿止痛1风寒感冒2风寒湿痹
(7)白芷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1风寒表证2疼痛3鼻渊4带下证5疮痈肿毒
(8)薄荷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1风热表证,温病初起2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4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9)牛蒡子 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1风热表证,温病初起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
(10)桑叶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平抑肝阳1风热表证,温病初起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3目赤昏花4肝阳上亢
(11)菊花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1风热表证,温病初起2肝阳上亢3目赤昏花4疮痈肿毒
(12)柴胡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1外感表证,发热2少阳证3肝郁气滞4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13)葛根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1外感表证,项背强痛2麻疹不透3热病口渴,消渴证4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14)石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清热敛疮1气分实热证2肺热喘咳3胃火上炎证4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15)知母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1气分实热证2肺热咳嗽,阴虚燥咳3津伤口渴,消渴4骨蒸潮热
(16)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1热病烦闷2湿热黄疸,热淋3血热出血4热毒疮疡,目赤肿痛5跌打肿痛
(17)夏枯草 清肝明目,消肿散结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2瘰疬瘿瘤
(18)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1湿热证2肺热咳嗽3热病烦渴,寒热往来4咽痛,疮痈5血热出血证6胎动不安
(110)白术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1脾气虚证2痰饮,水肿3气虚自汗4胎动不安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绪论部分【基本要求】1.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2.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3.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
【重点】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难点与关键】难点:中药的四气、五味、炮制、配伍关系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前言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1.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特点(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60多种药物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3.熟悉100多种药物的分类、功效、主要应用、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4.了解其它药物的功效、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5. 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总论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中药: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的特点;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本草:记载这类药物(植物),指整个传统的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佚名,托名神农,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中药学》复习笔记整理

中医学笔记第一章导论中医学:以阴阳学说为轴心,以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重要手段,以自然疗法为主要形式,其属于生命科学范畴,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部分内容。
理论体系初步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①《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柩》两部分,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标志,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②《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③《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论述了药物的四气五味七情等药物学理论,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修本草》是我国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理论、恒动理论、辨证论治1、整体观念:指的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①形体结构整体性: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
②基本物质同一性:物质是同一的。
③机能活动统一性:心理和生理是人的两大基本活动,心身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促进、制约的协同关系古人强调“形神合一”。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恒动观念:指运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
3、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两个部分,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的体系的基本特点。
●证、症、病的区别:①证:即“证候”,“证据”之意。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概括②症:指症状,是病人述说的不适。
③病:是对疾病发展全过程中特点与规律的概括。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元气论1、气: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2、气的基本特征:(1)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以无形的弥散状态和有形的聚会状态被人们所感知)(2)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3)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3、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1)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2)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3)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阴阳学说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2、阴阳的特征(1)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积极的,进取的,刚强无形的,功能亢进的,都属于阳的范畴。
中药学知识(总论,各论1-2章)

中药学知识汇集一、本草著作1.本草知识第一次大总结:《神农本草经》(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初步奠定了本草学的基础。
成书于东汉,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它开了本草按效用分类的先河。
2.本草知识第二次大总结:《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编著;载药:730种。
本书按药物来源的自然属性分类。
3.本草知识第三次大总结:《新修本草》(唐本草);作者:苏敬等;成书年代:唐代;载药:844种;历史价值:1、世界第一部药典,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 2开创了图文对照的先例。
4.本草知识第四次大总结:《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宋代;载药:1558种;创新:首载方剂(创方药兼收的编写体例),首载医案(创本草著作记载医案的编写体例)。
5.本草知识第五次大总结:《本草纲目》(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年代:明代;内容:1892种,附图1160余幅,附方11000首,分16部、60类。
特点:内容丰富,文献量大,分类详明,实物考证确切;学术价值:对植物、动物、矿物、农学、气象、化学、冶金等方面均有贡献。
6.本草知识第六次大总结:《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清朝;载药:921种。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1999年出版,收载药物8980种,内容尤丰富,为当代“官修本草”。
二.产地,采集1.道地药材:即产于某一地区、质量好、疗效佳、应用历史悠久的优质药材。
2.中药的采集:植物药采收时间(1)全草类药:植株充分生长、枝叶茂盛期采收。
如麻黄、益母草等。
大多在夏秋季节植株充分成长、茎叶茂盛或开花时期采集,但有些植物的叶亦有在秋冬时采收的。
(2)叶类药:叶片充分生长的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
如苏叶等。
但桑叶在霜后采收。
(3)花类药: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
如红花、辛夷等。
(4)果实、种子类药:成熟或将熟期采收。
如瓜蒌、苍耳子等。
但青皮、枳实等采幼果。
(5)根及根茎类药:早春或深秋采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最近一次全国中药材资源调查统计,我国有 12809种中药材资源,其中有11146种植物,占中 药材87%,1581种动物,占中药材12%;矿物药 80种,占中药材0.62%。 中药研究手段的改革: ⑴传统方式—文献考证;性状鉴别;临床验证。 ⑵现代:生药、植物化学、药理学→栽培、饲养、 良种选育、微生物、组织培养、化学分析、药剂 学、炮制学、传统本草考证→免疫学、分子生物 学、纳米技术等。
七.明代
1.《本草品汇精要》—明代唯一官修本草。由刘文泰等49人编纂。 记载药物1815种,分10部,又各分上、中、下品;绘有精美药 图1358幅。但本书未印行。 2.《救荒本草》——朱橚(su)(朱元璋五子,周王)编;《神 农本草经疏》及《炮炙大法》—缪希雍著;《滇南本草》—— 兰茂著;《本草蒙筌》——陈嘉谟著。
2.“火”和“酒”对药物应用的推动。
《楚辞》等。
3.中药学的产生
⑴临床疗效为依据——口尝身受; ⑵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加以归纳、概括——商代的五行学说、 周代的阴阳学说和《易经》的有关理论。
• 4.记载药物知识的文献:
⑴医药典籍——《五十二病方》(药物247种)、《黄帝内 经》(药物26种;大量药学理论)等。 ⑵人文典籍——《诗经》(药物80-100余种)、《山海经》 (药物49-146种)、《楚辞》(药物40种以上)等。
附: 1.《诗经》例句:《风•鄘风• 载驰》:“陟(zhi) 彼阿丘,言采其虻.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川芎 2.《离骚》例句: 贝母 “扈(hu)江蓠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二.秦汉时期
1.《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太仓公者,……姓淳于氏,名意.少 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传黄帝、扁鹊 之脉书, …及《药论》,甚精.” 2.本草:本词首见于记述西汉历史的《汉书》,共3处,分别为 《平帝纪》、《郊祀志》、《游侠传• 楼护传》. 3.《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问世: ⑴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中药学发展的基础. ⑵内容主体形成于西汉,最终成书于东汉末年. ⑶作者不明,应是众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⑷记载药物365种;按性能良、毒分为上、中、下三品; ⑸记述的药学理论有药物性能(四气五味、 有毒无毒) 、 配 伍七情、 用药原则、剂型、服药时间及用药的度等.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神农本草经集注》
⑴作者:陶弘景. ⑵年代:南朝梁代. ⑶记载药物数730种,分为七类. ⑷书写格式:朱(《本经》)墨(《名医别录》)别书、 大(正文)小 (注解)结合. ⑸创立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 米食、有名未用七类,又各分为上、中、下品).
九.民国时期
12.中药研究开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
十.当代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从第二版(1963年版,公布于 1965年)起,分为二部,其中一部为中药。截止目前共发行7 版,最新的为2000年版。 2.《中药大辞典》:1975年完稿,载药5767种。 3.《中华药海》:1993年出版,载药8488种。 4.《中华本草》:1999年完稿,载药8980余种。 5.《全国中草药汇编》:1975、1978年出版,载药2202种。 6.《中药志》:原载药500余种,后有增补。
文登福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很高兴与各位共弋 中华药海!
愿与大家 教学相长,共 谋进步!
—文登福
有关概念
一.中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 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等方面 特点的一类药物。
附:草药——民间习用,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名称及性能功用认识,疗效 尚待进一步验证确认的一些药物。
1.《珍珠囊》—张元素著,载药100种。贡献:将归经与升降浮 沉学说明确化、系统化,正式纳入中药性能行列。后由李东垣、 王好古加以发扬光大。 2.《饮饍正要》—忽思慧著,载各种食物468种。为营养和食疗 类专著。 3.元代有“广惠司”,后改为“回回药物局”,由阿拉伯医生配 制“回回”药物。
六.金元时期
二.中药学: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来源、采 集加工炮制、性能、功效、适应证及其使用方法的一门 学科。
附:本草——中药学的旧称。因作为研究对象的中药多数为草本植物,故 名。
总
论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中药的起源:
⑴ ⑵ ⑶ ⑷ 采集天然动植物以供食用——“药食同源”; 以动物为师; 日常生产劳动及生活; 有意识、有目的的探索寻找。
3.《本草纲目》
⑴作者:李时珍。 ⑵成书年代:明代。 ⑶内容:载药1892种,分16纲(部)、60目(类);附药图1160 幅、附方11000余首。 ⑷价值:为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总结。
本 草 纲 目
李 时 珍
八.清代
1.《本草纲目拾遗》 ⑴作者:赵学敏。 ⑵成书年代:清代(完稿于19世纪初叶)。 ⑶内容: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许多是各地草药。 ⑷特点:为清代新增内容最多的本草著作。 2.其他 ①《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浚编,为学术价值较高的药用 植物学著作。 ②《本草备要》—汪昂编,为近代有影响的本草学普及及 入门性著作。 ③《本草求真》—黄宫绣编,为较有社会影响的中医临证 参考用药物著作。 ④《本草从新》—吴仪洛编,具有较高实用价值,新增药 物达275种,内有许多常用品。
五.宋代
1.官修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图经本草→ (证类本草) →大 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 2.个人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衍义 3.药局:御药院→太医局卖药所(熟药所)→修合药所→医药惠民 局、医药和剂局→太平惠民局
附:
秋石制作法:《纲目》秋石阴炼法:“用人尿四、五石,以大 缸盛。入新水一半,搅千回,澄定,去清留垽(yin,沉淀物)。 又入新水搅澄,直候无臭气,澄下如腻粉,方以曝干。刮下再研, 以男儿乳和如膏,烈日晒干,盖假太阳真气也。如此九度,为 末,……”
2.《新修本草》(《唐本草》):
⑴作者:苏敬等22人,并先后由长孙无忌、李勣两位高官领衔; ⑵成书时间:唐显庆四年(659年); ⑶内容:载药844种,其中新增114种,分9类; ⑷结构及体例: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 朱字《本经》、墨字《别录》,以上均为大字;另有“陶注”、 “谨按”,均为小字;新增药物尾标以“新附”,为大黑字。 ⑸特点:①由国家组织编纂,有药典性质;②增加图谱。
2.《炮炙论》—我国最早的炮制学专著.
⑴作者:雷敩. ⑵年代:南朝刘宋时期. ⑶内容:记述300种药物的实际炮制操作.
四.隋唐五代时期 1.《千金方》
作者-孙思邈;该书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后 者中有《药录纂要》和《本草》两章,前者讨论药物采集、贮藏、 栽培等内容;后者记述药物713种,分9类,又各分上、中、下品。
3.《本草拾遗》:陈藏器编撰。分序例、拾遗、解纷三部 分,前者中记述有“十剂”;增药692种;内有一些博物 学知识。价值:为唐代仅次于《新修本草》的著作。 4.《食疗本草》:孟诜编撰、张鼎增补。载药200多种; 为营养和食疗类专著。 5.《海药本草》:李珣编撰。载药100余种,主要为外来 药。 6.《蜀本草》(《重广英公本草》):作者韩保昇。增补 药物14种;系统整理了七情畏恶。内容包括《唐本草》及 其《图经》 、韩氏增补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