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意识:让写作热情真实发生
培养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

培养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知识正在以疯狂的速度涌向我们。
我们在不断地接收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消化和吸收。
此时,“读者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
一、什么是“读者意识”“读者意识”是指读者对文学、艺术、科技等各种领域的文本的客观、深入、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读者意识”是指学生在理解文本、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具备主动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能够准确的把握作品的内涵,从中汲取营养,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和各方面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方法1. 提高阅读兴趣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就需要让学生对读书有足够的兴趣。
班里可以选择一些富有吸引力的读书推荐,或是请来一些有经验的读书爱好者给学生们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
同时,我们还可以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自由读书,这样可以让他们慢慢地进入读书的世界,培养出自己的阅读习惯。
2. 培养分析能力其次,学生要提升自己的读者意识,必须掌握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
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真品味词句,结合篇章全文,分析并独立思考作者写作的意图和主旨的背后含义。
在教学生阅读文本时,特别需要注意深层次的考量,别忘了引导学生自己提问并思考问题。
3. 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另外,想要在读书中提高“读者意识”,还需要培养学生较强的思考能力。
问自己问题的能力和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思考的一种形式。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经常提供多种不同出路的问题,让学生从多个视角思考。
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创造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他们自我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不断深化自己的“读者意识”。
4.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后,要想达到“读者意识”的积极效果,读书能力也要得到充分培养。
学生可能会抱怨看不懂某些单词,完全没有视野,或闲看书容易昏天黑地,怀疑不能学到什么。
教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是一个启迪过程,同时也要提供各种阅读技巧,帮助他们更快、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好地强化他们的“读者意识”。
习作教学中“读者意识”的缺失与培养

北京市顺义区西辛小学刘学红一、问题的发现与描述(一)一封封没有发出的信一天,在四年级老师的办公桌上我发现了许多没贴邮票的信封,出于好奇打开一看发现里面真的有信。
哦,原来是老师在教学生写信和写信封呢!既然写好了为什么不真的发出去?学生在信中写了什么,会不会真的有要紧事要告诉收信人?但我想如果学生知道他们的心血、心声就这样随意地被搁置在这里,下一次再有这样的学习任务时,他们还能像这次一样去认真对待吗?(二)一种难写的习作开学初我在新接的四年级班里做了一份问卷,其中有这样一道题:你认为哪类文章写起来困难?全班36份有效问卷,13人认为写景文章困难,百分比最高。
数据验证了我平时的观察结果,学生们看到过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为什么还认为写景文章难?张志公先生对此有过明确的阐述:“北京的老师时常出‘北海’之类的题目,这当然可以。
不过,为什么要写北海?写给谁看?还是不大管。
我认为,不管不好。
学生熟悉北海,却对着《北海》发愣,就是因为写作既无对象,又无目的,叫他从何处说起?其结果,学生只能憋出一些话来说说”。
张志公先生所说的“写作的对象和目的”就是所谓的“读者意识”,就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地把读者的定位、阅读需要、阅读期待等因素纳入自己思维活动之中的心理过程,教师有了读者意识自然也就不会把学生写给收件人的信搁置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了。
以上例子告诉我们:在当下的习作教学中,读者意识的缺失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读者意识缺失的现状通常,学生的习作写完之后,除了教师几乎没有第二个读者。
而即使是教师,读完以后也很难通过几句评语反映出真实多样的感受;教师费尽心思整出的评语也引不起学生的关注,造成了读者意识的缺失。
张承明《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一书中指出:“我国作文教学从不规定读者对象。
这种做法不仅抹杀了语言的交际作用,严重制约了学生真正意义上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在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时,从来不考虑要针对不同读者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
写作应加强读者意识

写作应加强读者意识作者:陶然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2023年第03期写作文是给自己看的,更是别人看的,所以心中有读者,也就是有读者意识才能写出引起读者共鸣的好文章。
一、培养“读者意识”的重要性倘若同学们写作时不注意“读者意识”,会制约自身写作能力的发展,无法与读者有效交流,会造成一种错误的写作。
例如,在写书信时,根据内容不同、目的不同,话语方式有所不同:对长者要谦敬,对同辈及晚辈则会用另一个语气。
如《陈情表》之所以能够打动晋武帝,原因是李密对表文的交流对象晋武帝已经有了正确而深入的了解,因而言辞得当达到了辞官目的。
其实,当同学们在写作文时发现“作文,作文,写出来就疼”与行文“假大空”的现状,归根结底也在于缺少“读者意识”。
对很多同学来说,写作是为写完作业而写,为应试而写,是因为没有“读者”意识,因而,写作文也就变成了一个包袱。
相反,如果有确定的读者群,便能获得无形的力量。
我们之所以愿意和读者交往,愿意在网络、手机上互动,正是这种原因。
如一位学生曾经描写过一段爷爷一边砍柴一边唱歌的经历。
对于这一描写,同学们阅读后表扬了他,而且说自己由此联想到契诃夫笔下的经典著作《凡卡》,夸赞他具有契诃夫的写作风格。
听了表扬之后,这位学生甚至将契诃夫的所有作品都看了个遍,树立了极强的写作自信。
由此可见,如果同学们用欣赏的态度阅读同学的作文,能够极大地点燃潜藏在其内心的写作热情,同时激励他们写出更优秀的习作,提高写作能力。
由此可见,不论写什么样的文章,都应有强烈的“读者意识”,心中有“阅读对象”,笔下才能言之有物、语之有情,言之有理。
二、写作中的“读者意识”自古以来就有注重“读者意识”的说法,但是在实际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培养还是不足。
写作中,同学们心里并没有读者,作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从而获得好成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写作文就是给教师看的认识。
于是,老师便逐渐异化为“唯一的读者”——教师。
顺应·征服·提升——论写作活动中的读者意识

顺应·征服·提升——论写作活动中的读者意识写作是一种交往的形式和手段,每一次具体写作都是要把写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理解感受等告诉他人,也希望从读者的阅读反馈中获得认同。
可以说,交往、交流、交际是写作的根本目的,也是写作的本质内涵。
为了达到写作有效交往的目的,写作过程中必须要时时考虑到读者对象。
所谓读者意识,就是指进入写作行为的人自觉确立阅读对象的意识。
对于写作者而言,这种确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确立读者群体,即确立诸如读者的职业、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年龄、性别等,解决“写给谁”的问题;其次,确立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实际心理反应,解决“如何写”的问题。
在整个写作活动中,读者不仅参与并推动着写作活动的进行,也是文章价值的实现者。
从作家创作的角度而言,“读者意识”是作家创作时所预想的社会反映,它是影响作家创作的重要因素。
一个时期以来,在写作界,无论是理论研究亦或是写作实践,比较注重“写什么”和“怎么写”,却忽视了“为谁写”。
这样的状况,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写作越来越演变成私人化的“独语”,写作的“小众化”倾向呈现强势的劲头,失去了与大众沟通的可能。
一、“读者意识”写作观溯源“音为知者珍,书为识者传。
”中国古代诗论一向特别重视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并清醒地认识到作品能否引发美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美接受主体。
其中“空纳万境,白多余韵”的空白意识,“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知音意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自得意识,构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审美接受意蕴。
刘勰说“书亦国华,玩绎方美。
”作家创作出“国华”式的作品,其作品的美感由潜在的可能转化为现实,还必须经过读者的“玩绎”,才能真正升华为美感效应。
中国古代诗论家常说的“尽而有余,久而更新” “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三分诗,七分读”等等,都是对接受主体审美感受和领悟的形象描述。
同样,我国古代文论家认为,为文要“尚简、尚雅、尚俗、尚质、尚文、尚谐、尚直、尚婉、尚淡、尚平、尚奇”。
写作技巧如何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

写作技巧如何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作为作家,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读者对我们的作品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
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还是新闻报道,都需要通过一些技巧来激发读者的情感。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写作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一、以情动人人们常说“情感爆发”,因为人类是情感动物。
在写作中,通过描写人物的情感状态、情绪变化,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反应。
例如,描述一个失恋者的心情可以引起读者对爱情和失落的感同身受;描写一个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深情对话可以引起读者对亲情的思考。
通过情感的煽动,读者会更容易被作品所吸引。
二、运用感官描述感官是我们与外界交互的重要途径,通过感官的描写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作品中的场景和情绪。
在描写中,我们可以运用五感来传递信息,如通过视觉描述来表达一个景色的美丽,通过听觉描写传达一个声音的悦耳,通过嗅觉来表达一个气味的奇特等等。
这些感官的描写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还能够让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强烈感受。
三、运用比喻和象征比喻和象征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用类似的形象或情境来表达某个含义或情感。
通过比喻和象征,作家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意义。
例如,用“灰暗的黑夜”来比喻一个人心情低落,用“如花般美丽的微笑”来形容一个女孩的笑容,这些比喻和象征能够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作品传递的情感。
四、运用对比和冲突对比和冲突是写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通过对事物的对比或冲突的描述,可以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对比可以是事物的外表和内在的对比,如一个娇小的女孩内心却充满勇气;冲突可以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两个相爱的人因为误会而产生的情感纠葛。
这些对比和冲突会引起读者相反的感受和情绪,从而激发起读者更深层次的情感。
五、运用反转和悬念反转和悬念是一种写作技巧,通过改变情节的走向或留下悬而未决的问题,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和兴趣。
读者意识缺失的应用写作教学困境与对策

理 文本所 涉及 的公 私事 务 , 和文 本作 者 沟通 信息 、 交 流感 情 , 也称应 用 文 的特 定读 者 。 非指 定型读 者 则指 非 必须 阅读 文本 的人 ,他们 阅读文 本是 基 于个 人需 要, 而非 处理 文本 所涉 及 的事务l l 】 。读 者意 识是 指作
者在写 作过 程 中 自觉 地把读 者 的对象 定位 、阅读需 要、 接受 水 平 、 接 受心 理和 审美兴 趣 纳入 自己思维 活
第2 7 卷第 2 期 2 0 1 3年 4月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W UHAN COMMERCI AL S ERVI CE C OL L EGE
V 0 1 .2 7 No . 2 Ap r i l 2 01 3
读者意识 缺失 的应用写作教 学 困境 与对策
境下 , 学 生学 习似 乎就是 为 了课程 考核 过关 , 其 写作
动机不 足 , 写作 兴趣 淡薄 , 也 就不可 避 免地 造成 了应
用写作 教 学 困境 。 这 主要表 现在 学生 厌学 情绪 较浓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0 2 作 者简 介 : 叶 蓉( 1 9 7 4 一) , 女, 武 汉 软 件 T程 职 业 学 院 副教 授 。 主要 研 究 方 向 : 人 文 素质 教 育 。
高 教
实 践
叶 蓉
:
读 者意识缺失 的应用写作教学 困境与对策
பைடு நூலகம்
者必须 深入 研究 读 者对象 , 从 读者 的 阅读 期 待 出发 , 从 应用 写作 的规 范 出发 , 精 心选 材立 意 , 合理 布局 谋
一
词 语气 生硬 , 学校 对 己方缺 少尊 重和信 任 , 迟 迟不 愿
浅析高中英语写作中“读者意识”的培养

浅析高中英语写作中“读者意识”的培养发布时间:2022-11-10T02:37:06.092Z 来源:《教育学》2022年8月总第294期作者:秦玮玮[导读] 任何一种表达,都需要考虑受众,没有受众的接受或认同,表达就不会产生效果。
安徽省固镇县第一中学233700摘要:目前,学生作文写作过程中呈现“读者意识”缺失,也反映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不足。
本文旨在研究高中英语写作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高英语书面表达的文章的表达效应,培养学生写作中“读者意识”的培养意义及方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读者意识任何一种表达,都需要考虑受众,没有受众的接受或认同,表达就不会产生效果。
学生的写作,从表面上看,确实符合命题写作要求,也确实是文章,但从表达的效果方面去衡量,写出的文章可读性不强。
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作文写作过程中呈现“读者意识”缺失,也反映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不足。
一、英文写作中,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意义和价值“读者意识”的培养对写作能力的提高而言,主要体现下述三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1.“读者”是写作的初衷。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明确读者,才能确定特定的问题、特定的语句乃至特定的语气,进而陈述己见。
只有当学生充分了解“读者”所需,才可能以诚挚的语言和独到的见解与读者交流;任何“读者”模糊的写作都是盲目的、被动的写作,必然不会有发自内心的深刻感悟,如此的英语写作只会是任务和压力,不会带有任何的热忱和真意。
2.认清“读者”有助于理清写作逻辑。
为实现交际目的,写作者必须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寻找自身与读者在情感、思想、理智、态度等方面的统一(陈圆圆,2012),从而在观点陈述的过程中生成disciplined thinking和critical thinking,形成语言优美、逻辑清晰、观点有力的文章。
认清读者,学生才会更加相信自己的作者身份,更有身为交流另一方的角色感,从而理性思考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从读者意识视角谈作文教学

108I!作#$I从读者意识视角谈作文教学◎周卫东朱自清认为,学生害怕写作文,对写作缺少热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缺少读者意识造成的。
所谓的读者意识就是写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自觉地和读者的需要、接受水平等方面进行交流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意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写作要“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的,和面语言文明体地进行交流和通”。
就明的课标准把学生的读者意识纳入到高中语文教学要求中来了。
也是传意“写和“彳写”上所X%写。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作、教学 ,把在具体教学情境中,作学生写作进行,I 成要写作就思写的读者意识。
第一层任务:发出呼告,强化读者的磁场力在写作的时候,为学生受到读者的存在,要的就是学生写作的时候的出,要求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时时出,把在的读者生活中的人,及时出。
不是情的流,「是在时时学生不读者,方学生读者的D体的文章,是明显的语言行为的,语言行为具体的情,促进学生够直接站在读者的角度完成写作D例如:在一次电视招聘节目中,一个博士问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才能和自己的学习更为适合?评委直接回答道:名校的学生要胸怀天下,要有家国情怀,不能先关注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你这样的想法和问法愧对多年来学校对你的培育。
这样的交锋引起了观众的哗然。
请你代表这位博士写一个简短的评论,以此来回应评委的看法。
要求:①观点明确,表达合理;②必要时可以呼告观众;③论据要合理第一 主要是要求学生在题目的具体情境中,完成一系列的“规定动作”,问题的难在于如何在文章的“必要处D在课堂上,和的学生是复习了《一次演讲》,在篇文中,闻一多生多次使不的,频繁的听众,“你”和“你特,X彳民大众,人民大众揭露罪恶的敌人,X来号召进步士。
所,篇文在七十年之再次阅读,仍受到在在的。
因,作为位博士生在面评委和观众的时候,也要根据表达的不同准确的称,引起的意。
其次学生在讲话中要时地听众进行合理的,例如,开部X唤起注意”的称,文章的中间部“请意,虑的是如何挥自己的特长……”X时吻合了评委的期待和国家的需要,大家同意我的观吗?”等语句激起读者的共鸣D第一上是表,是通时称的提,够效高读者的在,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心里就常存在X,就无间学生的读者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者意识:让写作热情真实发生
作者:李翀
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9年第11期
回望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如2017年全国Ⅰ卷,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2018年的全国Ⅰ卷,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而2019年的全国高考卷明确要求写“演讲稿、书信、观后感、慰问信等”。
这些写作要求,无一不指向了读者,即这篇文章想要写给谁看,想要通过文字表达实现什么目的。
而高考命题的种种趋势,也被人们敏锐地捕捉、发觉。
比如本期,“观点引航”板块中,李一凡老师的《写作中的两种“读者”》,用“读者意识”来观照作文教学的过程与评价,从写作应有读者意识、在写作过程中凸显“读者”意识、写作评价中的读者介入三个角度,来阐释读者意识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唤起人们对“读者”这一虚拟群体的重视。
无独有偶,在“聚焦高考”板块,我们看到张继元老师《交际性写作的回归:中学写作教学目标的再度审视》中,强调了写作要回归真实的生活,要回归真实的语境,写作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在真实语境中进行写作。
真实的语境,暗含着真实的交流对象,作者不仅要明确写作意图,更要明确写作的对象。
在朱再枝老师的《基于情景化驱动的高考作文价值研究》一文中,他提出写作2019年的高考作文需要落实身份意识,身份意识包括主体参与意识和读者意识,读者意识又要求在写作时心中有特定的阅读对象和明确的表达目的,以及有利于对象接受和目的达成的表达方式。
概言之,情境化的作文的写作要求是明确谁写给谁,或为谁而写。
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交际性写作,还是情境化写作,抑或是任务驱动型写作,不管以何种教学观念来剖析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都在提示我们,在写作中,要有读者意识。
这里的读者意识,并非是童庆炳先生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曾指出的读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组成,即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而是头脑中的假想读者,是写作之初在特定情境下的特定读者,并非写作完成后的真实读者。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指的读者是指在作品完成后,对作品的接受,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是“接受美学”,它把文艺的重心从作者和作品转移到了读者的艺术接受和审美心理的研究上。
现在所说的读者意识,则是在写作时对写作对象的正确审视,对写作要求的准确把握。
在整个文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在写作时真正用心地对待假想读者,写出的文字才可能悦纳于真实读者。
对学生来说,无论是性情写作还是应试写作,都是文學活动的一种,都是通过将主客观世界用或真实性或艺术性的语言,行之成文,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写作时牢记读者意识,才会跨过时间和空间,将心之所想倾诉给你的假想读者,让表达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在写作中,树立“读者意识”,诱使学生进入情境,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倾吐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