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第六章 集合代数
离散数学-第六章集合代数课后练习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作业评分要求:1. 合计57分2. 给出每小题得分(注意: 写出扣分理由).3. 总得分在采分点1处正确设置.一有限集合计数问题(合计20分: 每小题10分, 正确定义集合得4分, 方法与过程4分, 结果2分)要求: 掌握集合的定义方法以及处理有限集合计数问题的基本方法1 对60个人的调查表明, 有25人阅读《每周新闻》杂志, 26人阅读《时代》杂志, 26人阅读《财富》杂志, 9人阅读《每周新闻》和《财富》杂志, 11人阅读《每周新闻》和《时代》杂志, 8人阅读《时代》和《财富》杂志, 还有8人什么杂志也不读.(1) 求阅读全部3种杂志的人数;(2) 分别求只阅读《每周新闻》、《时代》和《财富》杂志的人数.解定义集合: 设E={x|x是调查对象},A={x|x阅读《每周新闻》}, B={x|x阅读《时代》}, C={x|x阅读《财富》}由条件得|E|=60, |A|=25, |B|=26, |C|=26, |A∩C|=9, |A∩B|=11, |B∩C|=8, |E-A∪B∪C|=8 (1) 阅读全部3种杂志的人数=|A∩B∩C|=|A∪B∪C|-(|A|+|B|+|C|)+(|A∩B|+|A∩C|+|B∩C|)=(60-8)-(25+26+26)+(11+9+8)=3(2) 只阅读《每周新闻》的人数=|A-B∪C|=|A-A∩(B∪C)|=|A-(A∩B)∪(A∩C)|=|A|-(|A∩B|+|A∩C|-|A∩B∩C|)=25-(11+9-3)=8同理可得只阅读《时代》的人数为10, 只阅读《财富》的人数为12.2 使用容斥原理求不超过120的素数个数.分析:本题有一定难度, 难在如何定义集合. 考虑到素数只有1和其自身两个素因子, 而不超过120的合数的最小素因子一定是2,3,5或7(比120开方小的素数), 也就是说, 不超过120的合数一定是2,3,5或7的倍数. 因此, 可定义4条性质分别为2,3,5或7的倍数, 先求出不超过120的所有的合数, 再得出素数的个数.解定义集合: 设全集E={x|x∈Z∧1≤x∧x≤120}A={2k|k∈Z∧k≥1∧2k≤120},B={3k|k∈Z∧k≥1∧3k≤120},C={5k|k∈Z∧k≥1∧5k≤120},D={7k|k∈Z∧k≥1∧7k≤120}.则不超过120的合数的个数=|A∪B∪C∪D|-4 (因为2,3,5,7不是合数)=(|A|+|B|+|C|+|D|)-(|A∩B|+|A∩C|+|A∩D|+|B∩C|+|B∩D|+|C∩D|)+(|A∩B∩C|+|A∩B∩D|+|A∩C∩D|+|B∩C∩D|)-|A∩B∩C∩D|-4=(60+40+24+17)-(20+12+8+8+5+3)+(4+2+1+1)-0-4 (理由见说明部分)=89因此不超过120的素数个数=120-1-89=30 (因为1不是素数)说明: |A|=int(120/2); |A⋂B|=int(120/lcd(2,3));|A⋂B⋂C|=int(120/lcd(2,3,5)); |A⋂B⋂C⋂D|=int(120/lcd(2,3,5,7)).二集合关系证明1 设A,B,C是任意集合, 证明(1) (A-B)-C=A-(B∪C)(2) A∩C⊆B∩C ∧A-C⊆B-C ⇒A⊆B(合计12分: 每小题6分; 格式3分, 过程每错一步扣1分)证明(1) 逻辑演算法: ∀x,x∈(A-B)-C⇔x∈(A-B)∧¬x∈C (-定义)⇔(x∈A∧¬x∈B)∧¬x∈C (-定义)⇔x∈A∧(¬x∈B∧¬x∈C) (∧的结合律)⇔x∈A∧¬(x∈B∨x∈C) (德摩根律)⇔x∈A∧¬x∈B∪C (∪定义)⇔x∈A-B∪C (-定义)所以(A-B)-C=A-(B∪C).集合演算法(A-B)-C=(A∩~B)∩~C (补交转换律)=A∩(~B∩~C) (∩的结合律)=A∩~(B∪C) (德摩根律)=A-(B∪C) (补交转换律)得证.(2) 逻辑演算法: ∀x,x∈A⇔x∈A∩(C∪~C) (排中律, 同一律)⇔x∈(A∩C)∪(A∩~C) (∪对∩的分配率)⇔x∈A∩C∨x∈A-C (∪的定义, 补交转换律)⇒x∈B∩C∨x∈B-C (已知条件A∩C⊆B∩C与A-C⊆B-C) ⇔x∈(B∩C)∪(B-C) (∪的定义)⇔x∈(B∩C)∪(B∩~C) (补交转换律)⇔x∈B∩(C∪~C) (∩对∪的分配率)⇔x∈B (排中律, 同一律)所以A⊆B.集合演算法A=A∩(C∪~C) (同一律, 排中律)=(A∩C)∪(A∩~C) (∩对∪的分配率)=(A∩C)∪(A-C) (补交转换律)⊆(B∩C)∪(B-C) (已知条件A∩C⊆B∩C与A-C⊆B-C)=(B∩C)∪(B∩~C) (补交转换律)=B∩(C∪~C) (∩对∪的分配率)=B (排中律, 同一律)得证.方法三因为A∩C⊆B∩C, A-C⊆B-C, 所以(A∩C)∪(A-C)⊆(B∩C)∪(B-C)|, 整理即得A⊆B, 得证.2 求下列等式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1) A-B=B-A(2) (A-B)∩(A-C)=∅(合计10分: 每小题5分; 正确给出充分必要条件2分, 理由3分)解(1) A-B=B-A方法一两边同时∪A得: A=(B-A)∪A=B∪A ⇒B⊆A; 同理可得A⊆B, 综合可得A=B.另一方面, 当A=B时显然有A-B=B-A. 因此所求充要条件为A=B.方法二∀x,x∈A-B∧x∈B-A⇔x∈(A-B)∩(B-A)⇔x∈∅所以A-B=B-A⇔A-B=∅∧B-A=∅⇔A⊆B ∧B⊆A⇔A=B因此A=B即为所求.(2) (A-B)∩(A-C)=∅⇔(A∩~B)∩(A∩~C)=∅⇔A∩(~B∩~C)=∅⇔A∩~(B∪C)=∅⇔A-(B∪C)=∅⇔A⊆B∪C所以A⊆B∪C即为所求充要条件.说明: 这类题型一般先求出必要条件, 再验证其充分性.三设全集为n元集, 按照某种给定顺序排列为E={x1,x2,…,x n}. 在计算机中可以用长为n的0,1串表示E的子集. 令m元子集A={x i1,x i2,…,x im}, 则A所对应的0,1串为j1j2…j n, 其中当k=i1,i2,…,i m时j k=1, 其它情况下j k=0.例如, E={1,2,…,8}, 则A={1,2,5,6}和B={3,7}对应的0,1串分别为11001100和00100010.(1)设A对应的0,1串为10110010, 则~A对应的0,1串是什么?(2) 设A与B对应的0,1串分别为i1i2…i n和j1j2…j n, 且A∪B, A∩B, A-B, A⊕B对应的0,1串分别为a1a2…a n, b1b2…b n, c1c2…c n, d1d2…d n, 求a k,b k,c k,d k, k=1,2,…,n.(合计15分: (1)3分; (2)12分, 每个结果正确2分, 求解过程4分)解下述运算是二进制数的位运算(1) 01001101(2) a k=i k∨j k, b k=i k∧j k, c k=i k∧¬j k, d k=(i k∧¬j k)∨(¬i k∧j k).说明: 这里c k和d k的求解可以使用主范式求解.c k,d k的真值表如下k kc k⇔m2=i k∧¬j kd k⇔m1∨m2=(¬i k∧j k)∨(i k∧¬j k).。
离散数学结构第6章集合代数

离散数学结构第6章集合代数第六章集合代数1. 集合,相等,(真)包含,⼦集,空集,全集,幂集2. 交,并,(相对和绝对)补,对称差,⼴义交,⼴义并3. ⽂⽒图,有穷集计数问题4. 集合恒等式(等幂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德·摩根律,吸收律,零律,同⼀律,排中律,⽭盾律,余补律,双重否定律,补交转换律等)学习要求1. 熟练掌握集合的⼦集、相等、空集、全集、幂集等概念及其符号化表⽰2. 熟练掌握集合的交、并、(相对和绝对)补、对称差、⼴义交、⼴义并的定义及其性质3. 掌握集合的⽂⽒图的画法及利⽤⽂⽒图解决有限集的计数问题的⽅法4. 牢记基本的集合恒等式(等幂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德·摩根律、收律、零律、同⼀律、排中律、⽭盾律、余补律、双重否定律、补交转换律)5. 准确地⽤逻辑演算或利⽤已知的集合恒等式或包含式证明新的等式或包含式6.1 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的表⽰集合是不能精确定义的基本概念。
直观地说,把⼀些事物汇集到⼀起组成⼀个整体就叫集合,⽽这些事物就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或成员。
例如:⽅程x2-1=0的实数解集合;26个英⽂字母的集合;坐标平⾯上所有点的集合;……集合通常⽤⼤写的英⽂字母来标记,例如⾃然数集合N(在离散数学中认为0也是⾃然数),整数集合Z,有理数集合Q,实数集合R,复数集合C等。
表⽰⼀个集合的⽅法有两种:列元素法和谓词表⽰法,前⼀种⽅法是列出集合的所有元素,元素之间⽤逗号隔开,并把它们⽤花括号括起来。
例如A={a,b,c,…,z}Z={0,±1,±2,…}都是合法的表⽰。
谓词表⽰法是⽤谓词来概括集合中元素的属性,例如集合B={x|x∈R∧x2-1=0}表⽰⽅程x2-1=0的实数解集。
许多集合可以⽤两种⽅法来表⽰,如B也可以写成{-1,1}。
但是有些集合不可以⽤列元素法表⽰,如实数集合。
集合的元素是彼此不同的,如果同⼀个元素在集合中多次出现应该认为是⼀个元素,如{1,1,2,2,3}={1,2,3}集合的元素是⽆序的,如{1,2,3}={3,1,2}在本书所采⽤的体系中规定集合的元素都是集合。
离散数学 第六章 集合代数

3、相对补集 1)定义3 设A和B是任何两个集合,B 对A的相对补集 A-B, 是由属于集合A的但不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构成的集合 A - B = { x |(x∈A)∧(x ∉ B)} = { x |(x∈A)∧ ┐(x∈B)} 2)相对补集的文氏图表示 3)性质 ( a) A - ø = A (b)A ∩(B-A)= ø (c)A∪(B-A)= A∪B (d)A-(B∪C)=(A-B)∩(A- C) (e)A-(B∩C)=(A-B)∪(A-C) (f)A - (A∩B)= A - B (g) A ⊆ B的等价形式: ⇔ A ∩B=A ⇔ A-B =Ø ⇔ A∪B =B
证明:A-B =A 的充要条件是 A∩B = Ø 充分性: 必要性:
证明 A⊆B任取 x ∈ A 利用所给的性质 ⇒ x∈B 或采用谓词演算方法 ∀x(x∈A→x∈B )成立 例:已知 A⊆B ,证明 ~B ⊆ ~A 证:∀x x∈~B ⇔ ┐x∈B 因为∀x ( x ∈ A → x ∈ B ) ┐x∈B → ┐x∈A ⇔ x∈ ~B → x∈~ A
§6.3
集合恒等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集合运算的恒等式与命题公式的等值式有非常类同地方 即将: ∩看成 ∧ 、∪看成 ∨ 、 ∼ 看成 ┓ 空集Ø 看成 F 、全集E看成 T 那么命题公式的等值式可表示为集合运算的恒等式
一、下面给出对照的公式: 1)等幂律 A∪A= A [P∨P ⇔ P] A∩A= A [P∧P ⇔ P] 2)结合律 (A∪B)∪C=A∪(B∪C) [(P∨Q)∨R ⇔ P∨(Q∨R)] (A∩ B)∩C=A∩(B∩C) [(P∧Q)∧R ⇔ P∧(Q∧R)] 3)交换律 A∪B=B∪A [P∨Q ⇔ Q∨P] A∩B=B∩A [P∧Q ⇔ Q∧P] 4)分配律 A∪(B∩C)=(A∪B)∩(A∪C) A∩(B∪C)=(A∩B)∪(A∩C) [P∨(Q∧R) ⇔ (P∨Q)∧(P∧R)] [P∧(Q∨R) ⇔ (P∧Q)∨(P∨R)]
离散数学第六章 集合 自然数与自然数集

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
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6.1 集合的基本概念 6.2 集合的基本运算 6.3 全集和集合的补 6.4 自然数与自然数集 6.5 包含与排斥原理
11 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
当n=0时,已经证明了结论成立。 对n作归纳假设,假设对任意自然数m, 有n∊m, 或者n=m,或者m∊n三者之一成立。 现在考察对于n+=n+1的情况。
n+=n∪{n},对于任意自然数m, 若n∊m, 则由对m用归纳法可以证明 n+∊m或者n+=m之一成立(见前页)。 若n=m,则m∊{m}={n},即m∊n∪{n}=n+。 若m∊n,则m∊n∪{n}=n+。
,使得0=m+。 4.n和m均是自然数,如果n+=m+,那么n=m。 5.如S是N的子集,有性质
(1) 0∊S, (2) 如果n∊S,那么n+∊S , 则有 S=N。
数学归纳法——皮亚诺公设的第5条
离散数学_第06章代数结构概念及性质

【例】(1)以实数集 R 为基集,加法运算" +"为二元,运算组成一代数系统,记为〈R, +〉。 (2)以全体n×n实数矩阵组成的集合 M为基集,矩阵加"+"为二元运算,组成一代 数系统,记为〈M,+〉。 (3)设 S A { | 是集合A上的关系}, “ ” 是求复合关系的运算。它们构成代数 系统S A , 。
有了集合上运算的概念后,便可定义代数结
构了。
定义6.1.2 设S是个非空集合且fi是S上的 ni元运算,其中i=1,2,…,m。由S及f1, f2,…,fm组成的结构,称为代数结构,记 作<S,f1,f2,…,fm>。
此外,集合S的基数即|S|定义代数结构 的基数。如果S是有限集合,则说代数结构 是有限代数结构;否则便说是无穷代数结构。
分配律,或者⊙对于○是可左分配的,即
(x)(y)(z)
(x,y,z∈S→x⊙(y○z))=(x⊙y)○(x⊙z))。
运算⊙对于○满足右分配律或⊙对于○是可 右分配的,即(x)(y)(z) (x,y,z∈S→(y○z)⊙x=(y⊙x)○(z⊙x)) 类似地可定义○对于⊙是满足左或右分配律。 若⊙对于○既满足左分配律又满足右分配律, 则称⊙对于○满足分配律或是可分配的。同样可 定义○对于⊙满足分配律。
x为关于⊙的右逆元:=(y)(y∈S∧y⊙x=e);
x为关于⊙可逆的:=(y)(y∈S∧y⊙x=x⊙y=e)
给定<S,⊙>及幺元e;x,y∈S,则 y为x的左逆元:=y⊙x=e
y为x的右逆元:=x⊙y=e
y为x的逆元:=y⊙x=x⊙y=e
显然,若y是x的逆元,则x也是y的逆元,
因此称x与y互为逆元。通常x的逆元表为x-1。
离散数学第六章集合代数

集合算律
6.3 集合恒等式
1.只涉及一个运算的算律:
交换律、结合律、幂等律
交换 结合
幂等
AB=BA (AB)C =A(BC) AA=A
AB=BA (AB)C= A(BC)
AA=A
AB=BA (AB)C =A(BC)
16
2.涉及两个不同运算的算集律合:算 律 分配律、吸收律
与
分配
A(BC)=
(AB)(AC)
A(BC)=
(AB)(AC)
吸收
A(AB)=A
A(AB)=A
与
A(BC) =(AB)(AC)
17
3.涉及补运算的算律: 集合算律 DM律,双重否定律
D.M律
双重否定
A(BC)=(AB)(A C)
A(BC)=(AB)(A C)
(BC)=BC (BC)=BC
A=A
18
4.涉及全集和空集的算律集:合 算 律 补元律、零律、同一律、否定律
解 (1)、(3)、(4)、(5)、(6)、(7)为真,其余为假.
28
(1) 判断元素a与集合A的隶属关系是否成立基本方法:
把 #2022 a 作为整体检查它在A中是否出现,注意这里的 a 可
能是集合表达式.
(2) 判断AB的四种方法
若A,B是用枚举方式定义的,依次检查A的每个元素是否 在B中出现.
(交换律)
八. = A E
(零律)
九. = A
(同一律)
22
例6 证明AB AB=B AB=A AB=
#2022
①
②
③
④
证明思路:
确定问题中含有的命题:本题含有命题 ①, ②, ③, ④
《离散数学》第六章代数结构

返回本章首页
5 2020/2/14
第四节 子群
与集合的子集、向量空间的子空间一样. 群也有子群的概念.子群作为群的一部分. 它的结构对群的结构有重要影响.
主要概念有:平凡 元素的周期.
讨论了一个群的非空子集构成子群的条 件;在某个元素生成的子群的基础上定义 循环群,把循环群的结构研究清楚了.
返回本章首页
2 2020/2/14
第二节 置换(1)
群论的研究始于置换群.置换群在群论里 有重要的地位.例如,五次以上方程不能 用根号求解的问题的证明就用到置换群. 置换概念本身在计算机科学中也起作重 要作用.同时置换群的记法简单,运算方 便.
本节的概念有:置换、循环置换、不相交 置换、对换、奇置换、偶置换等;
返回首页
1 2020/2/14
第一节 代数结构概述
我们在前面已经研究过集合,那时没有 过多地考虑一个集合内部元素之间的联 系.现在我们要在一个集合的内部引入运 算,并研究其运算规律,主要内容为:
1.代数系统的定义,然后用例子说明代数 系统的丰富性;
2.代数系统的运算的常用记法和运算表 的概念.
第六章 代数结构
代数结构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各样的代数系 统,即具有一些元运算的集合,本章介绍的群就 是具有一个二元运算的代数系统.
本章以群为例讨论代数结构,它的思想和方 法已经渗透到现代科学的许多分支、它的结果 已应用到计算机的不少方面,因此计算机科学 工作者应初步掌握其基本的理论和方法. 读者通过对群的学习应初步掌握对代数系统研 究的一般方法,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一般, 从而发现代数系统的一般规律.本章的内容较为 抽象、难学.可根据具体情况删减一些内容.
返回本章首页
3 2020/2/14
第六章-集合代数PPT课件

.
9
悖论(paradox): 所谓悖论是指这样一个所谓的命题P,由P真立即推
出P假;由P假立即推出P真;即 P真P假 。
理发师悖论: 某偏远小山村仅有一位理发师。这位理发师规定: 他只给那些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 那么要问:这位理发师的脸由谁来刮? 如果他给自己刮脸,那么,按他的规定,他不应该
.
20
定理2.空集是任一集合的子集。即 A 。
[证明].(采用逻辑法) x(x) (空集的定义)
x (x)
x(xxA) (由析取构成式及联结词归约有:
p( p q)(pq))
A 。
.
21
十.幂集(power set): 定义1.幂集
一个集合A的所有子集构成的集合称为A的幂集。 记为 2A(或P(A) ) ,即
x(xA xB)x(xB xA)
x((xA xB)(xB xA)) (量词对 的分配律: xA(x)xB(x)x(A(x)B(x)) )
x(xAxB)
A=B 所以包含关系是反对称的;
.
19
(3)ABBC x(xA xB)x(xB xC) x((xA xB) (xB xC))
(量词对 的分配律:xA(x)xB(x)x(A(x)B(x)) ) x(xA xC) ( (假言) 三段论原则:(pq)(q r) p r ) AC 所以包含关系是传递的。
即 AB x(xA xB) 。
X
AB
真子集(proper subset):
称A是B的真子集或者A真包含在B中(或者B真包含 A ),记为AB。即 AB ABA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3: 4个x ,3个y,2个z的全排列中,求不出现xxxx,yyy ,zz图象的排列。
设x不具有性质P1,P2,…,Pm ,那么x∉Ai,i= 1,2,…m。则它对等式左边计数的贡献为1,对 等式右边的计数的贡献也是1。
根据牛顿二项式定理不难得到上面式子的结果是0.而 由于x具有n个性质,它对等式左边的贡献也为0。
4.3 几个例子
例1:求1-1000之间(包括1和1000)不能被5,也不能被6, 还不能被8整除的整数有多少个?
总体上还是多采用命题逻辑中的等值式,但在叙述
上采用半形式化的方法。
例6.6 证明A-(B∪C)=(A-B)∩(A-C).
证明: 对于∀x
x ∈ A-(B∪C) Ù x ∈ A ∧ x ∉(B∪C) Ù x ∈ A ∧ ⎤ (x∈B ∨ x∈C) Ù x ∈ A ∧ (⎤x∈B ∧ ⎤x∈C) Ù x ∈ A ∧ (x ∉ B ∧ x ∉ C) Ù x∈A∧x∉B∧x∉C Ù (x ∈ A ∧ x ∉ B) ∧ (x ∈ A ∧ x ∉ C) Ù x ∈ A- B ∧ x ∈ A- C Ù x ∈( A- B) ∩(A- C)
全排列的个数为:9!/(4!3!2!)=1260; 所以要求的排列数为
1260-(60+105+280)+(12+20+30)-6 =871.
4.4 三个练习
练习1:求由a,b,c,d构成的n位符号串中,a,b,c,d都至 少出现一次的符号串的数目。
练习2:求a,b,c,d,e,f六个字母的全排列中不允许出现 ace,也不允许出现df图象的排列数。
元素a属于集合A,记作a∈A。 元素a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元素无次序、不重复)
集合的特征 ¾ 确定性 ¾ 互异性 {1,2,3,2,4} = {1,2,3,4} ¾ 无序性 {4,2,1,3 } = {1,2,3,4}
A
1 {2,3} {{4}}
本书规定: 1、集合元素都是集
2 3 {4}
∴ P(A) ⊆ P(B) 再证“<=” 对于∀x
x∈A ⇒ {x} ⊆A ⇒{x}∈P(A) ⇒ {x}∈P(B)
⇒ {x} ⊆B ⇒ x∈B
∴ A ⊆B
例6.8 利用代入已知恒等式证明 A∪(A∩B)=A.
证明: A∪(A∩B)
= (A∩E)∪(A∩B) = A∩(E ∪ B) = A∩E =A
B⊂A Ù A ≠ B ∧ B ⊆ A 如果B不是A的真子集,记作B ⊄A 判断:{0,1}、 {1,3}、{0,1,2}是{0,1,2} 的真子集吗?
空集
定义6.4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 ∅。空集可以符号化表示为
∅ Ù{x|x≠x }
空集是客观存在的,例如,
是方程 的实数解集数。 设S是一个有限集,A1和A2是S的子集,如下图所 示。
S
A1
A2
们类
有似
S
地
A1
A2
我
A3
4.2 容斥原理的一般形式
定理: 设S是一有限集,P1,P2,…,Pm 是m个性
质,令Ai表示S中所有具有性质Pi的元素构成的集 合。则S中不具有性质P1,P2,…,Pm的元素的数目为
思考:试用数学归纳法通过集合运算的方法给出定理1的 一个证明。
若A是n元集,则P(A)有2n个元素。
实例
全集
定义6.6 在一个具体问题中,如果所涉及的 集合都是某个集合的子集,则称这个集合为 全集,记作E(或U)
3.2 集合的基本运算
定义6.7 设A与B为集合,A与B的并集∪ ,交集 ∩ ,B对A的相对补集-分别定义如下:
A∪B={x|(x ∈A) ∨(x ∈ B)} A∩B={X | (X ∈ A) ∧(X ∈ B)} A - B = {X | (X ∈ A) ∧(X ∉B)} 当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时,称它们是不交的。
C={1,{2,3}},
则∪A={1,2,3,4,5},∪B={0}和∪C=1∪{2,3}。
不难证明:若R ={A1,A2,… ,An},则 ∪R = A1 ∪ A2 ∪ … ∪ An
特别强调:∪φ=φ
定义6.11 设R为非空集合,R的所有元素的公共元素构成的
集合称为R的广义交,记作∩R ,符号化表示为: ∩R ={x| ∀z(z∈R → x∈z)}
∴ A∪(A∩B)=A
练习:证明 (A一B)∪B=A∪B 证明 (A—B)∪B =(A∩~B)∪B =(A∪B)∩(~B∪B) =(A∪B)∩E = A∪B
集合运算性质
例6.13 已知A⊕B=A⊕C,证明B=C
证明
A⊕B=A⊕C
所以
A⊕(A⊕B)=A⊕(A⊕C),
(A⊕A)⊕B=(A⊕A)⊕C, (结合律)
B ⊆ AÙ∀x(x∈B → x∈A) 对任何集合都有S,都有S ⊆ S。
从属关系与包含关系
从属关系:集合 S 的元素a 与集合 S 本身之间的 关系,
从属关系 a ∈S 包含关系:集合A与集合B之间的关系
包含关系A ⊆ B
集合相等
定义6.2 设A,B为集合,如果A ⊆ B且B ⊆ A,则称A与B相等,记作A=B,符号化表示 为
下面我们用组合方法证明定理1。
证明 只需证明,对S中的任何元素x,它对等式两边的计 数的贡献都相同。
(贡献是组合数学中常用的一个词。简单的说,若x ∈A,则x对|A|的贡献为1,否则贡献就为0)
现将S中的元素根据其恰好具有性质的个数进行分 类,然后我们证明对每类中的任何一元素都证明它 对等式两边的计数的贡献都相同。
确定下列命题是否为真
(1),(3),(4)为真, (2)为假.
幂集
定义6.5 给定集合A,由集合A的所有子集为元素组 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的幂集,记作P(A)。 设A={a,b,c},则 P(A)={ ∅, {a}, {b}, {c}, {a,b}, {a,c}, {b,c}, {a,b,c}}
集合内的对象称为元素 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标记。例
如,N代表自然数集合(包括0),Z 代表整数集合,Q代表有理数集合,R 代表实数集合,C代表复数集合。
集合的表示
列举法: A={a,b,c,d} 描述法: B={X∣P(x)} P(x) 是谓词,概括集合中元素属性
B={x∣x∈Z∧3<X≤6} 即B={4,5,6}
练1: 证明A-B=A∩~ B.
证明: 对于∀x
x ∈ A-B Ù x∈A∧x∉B Ù x∈A∧ x∈~B Ù x∈A∩~B
∴ A-B =A ∩ ~ B
注意:此公式提供了一种将相对补运算转换为交运
算的重要方法!
练2: 证明A ⊆ B Ù P(A) ⊆ P(B).
证明: 先证“⇒” 对于∀x
x ∈ P(A) ⇒ x⊆A ⇒ x⊆B ⇒ x ∈ P(B)
A=B Ù A ⊆ B ∧ B ⊆ A
如果A和B不相等,则记作A≠B。
实例
判断A=B? 1.
2.{1,2,4}和{1,2,2,4} 3.{1,2,4}和{1,4,2} 4.{{1,2},4}和{1,4,2} 5.{1,3,5,…}和{x|x是正奇数}
真子集
定义6.3 设A,B为集合,如果B⊆A且B≠A,则称B是A 的真子集。记作B⊂ A。 真子集的符号化表示为:
∅⊕B=∅⊕C,
所以 B=C。
6.4 有限集合元素的计数
本节主要讲容斥原理。容斥原理是一种计数
的方法,它在许多领域广泛的应用。
4.1 引入 4.2 容斥原理的一般形式 4.3 几个例子 4.4 三个练习
4.1 引入
例 有100名程序员,其中47名熟悉FORTRAN
语言,35名熟悉PASCAl语言,23名熟悉这两种
A∪B A
E B
A⊂B
A∩B
文氏图(john Venn)
E A
A-B
A⊕B
~A
E AB
C
(A∩B)-C
定义6.10 设R为集合, R的元素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R
的广义并,记作∪R ,符号化表示为: ∪R ={x| ∃z(z∈R ∧x∈z)}
例如:设A={{1,2,3},{1,3,4},{1,4,5}}, B={{0}},
合。 2、对于任何集合A,
都有A ∉ A。
4
根据规定1,元素和集合的隶属关系可以看作处于不同层 次的集合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考虑同一层次上的集合 之间的关系。
同一层次集合之间的关系
定义6.1 设A ,B是集合,如果B中的每个元 素都是A中的元素,则称B是A的子集合,简称 子集。这时也称B被A包含,或A包含B。记作 B⊆A。 若集合 A 不包含集合B ,可表示成 包含的符号化表示为
解: 设出现xxxx的排列的集合记为A1,则 |A1|= 6!/(3!2!)= 60;
设出现yyy的排列的集合记为A2,则 |A2|= 7!/(4!2!)= 105;
设出现zz的排列的集合记为A3,则 |A3|= 8!/(4!3!)= 280;
同理 |A1∩A2|= 4!/2!= 12; |A1∩A3|= 5!/3!= 20; |A2∩A3|= 6!/4!= 30; |A1∩A2∩A3|= 3!= 6;
n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表示法
绝对补集
定义6.8 设E为全集,A⊆E,则称A对E 的相对补集为A的绝对补集,记作~A,即
~A=E-A={x⎜x∈E∧x∉A}. ~A={x⎜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