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基础写作 主体因素

合集下载

议论文的基石——基础主体段的写作(2022年高考作文攻略)

议论文的基石——基础主体段的写作(2022年高考作文攻略)

议论文的基石——基础主体段的写作(2022年高考作文攻略)专题01 议论文的基石——基础主体段的写作知识概述主体段又叫论证段,每段200-300字不等,是议论文的核心部分,是证明文章论点是否正确合理的重要手段,更是决定文章能否获得高分的关键段落。

一篇优秀议论文最大的特色在于以丰富的论据、充沛的情感和严密的逻辑形成强大的论证力量,主体段是形成这种论证力量的重要部件。

议论文的内容千差万别,但其中都少不了主体段的存在,认真分析议论文主体段我们就会发现,主体段有着相似的段落构成。

【佳作品析】多一点务虚,才有诗意氤氲。

王开岭在《再见萤火虫》中言道:“较之现代人的刻板和物理,古人的生活有种务虚之美。

”古人虽也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感慨,然也不乏务虚的范例。

王徽之雪夜乘小船去拜访戴安道,到了门口忽然返航。

乘兴而来,乘兴而归,不亦乐乎。

王羲之等兰亭集会,群贤毕至,赏茂林修竹之景,著锦绣灿烂之文,信可乐也。

张岱独往湖心亭赏冰天雪地之景,得一知己,会心而笑,亦是乐事。

古人的这些雅事皆不掺杂功利成分,因而纯粹得动人心魄,令人心驰神往。

我们的生活也当是如此,在奔波劳碌中,也要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诗意点缀。

思考:这个标准议论段中包含了哪几种具有不同功能的句子?一、议论文主体段的基本构成要素一个标准的议论主体段一般来说依次包含如下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事例句、分析句、结论句。

(点、释、材、析、结)必要环节:观点句、材料句、分析。

非必要环节:阐释句、结论句。

示例:在行走中驻足,是一种宠辱不惊的从容风度(观点句)。

“丘之为人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坚持不懈,求学至老,这是儒学创始人孔子一生的写照。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驾车奔波于各诸侯国的先哲,却也欣赏“暮春三月,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的悠闲之歌(事例句)。

行不忘停,万壑学问在胸,清风明月入怀,共同成就圣贤的从容。

孔子的停,不是懈怠的退缩,而是明智的休憩,于行走的够隙间,聆听血液里的钟声。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

——德国· 莱辛
(二)想像的分类
想像
再造想像 创造想像
幻想
想像以观察为前提,以表象 为基础,以知识和经验为跳 板,以情感为动力。
五、表达能力
第三节 外物—写作客体
一、写作客体——外物的内涵

(一)主体与客体

客体:客体和主体是相对应的,凡是主体认识
视野中的一切认识对象,都是客体。

写作客体:凡是写作主体所感知、所思虑、所
1、遇和求
2、积和识
3、入和出
(三)外物制约作者,作者凭借外物。
唐人孔颖达在《诗大序正义》中 解释“诗言志”的“志”说:
“感物而动,乃呼为志。志之所
适,外物感焉。”
作业:
1、概念比较: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 格调与风格; 2、试论述写作主体的素质包括哪 几个方面?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谈 谈怎样提高写作主体的素质? 3、解析外物的具体内涵,并阐述 外物与作者的关系。
煮豆燃豆萁,都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郭沫若《反七步诗》
2、侧向思维。“触类旁通” 3、多向思维。
四、想象能力
(一)想像的含义: 想像就是人对自己头脑中的已有的记 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 心理过程。 “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 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 像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为美的”。
观察的方法
1、明确目的,专注观察。 2、抓住特征,深入观察。
3、放开五官,立体观察。
观察能力的培养
1、常做观察练习 2、勤做观察笔记
二、感受能力
(一)感受的含义 (二)感受能力的培养

第二章 写作活动中的主体因素

第二章 写作活动中的主体因素

重点一:“写作主体”与“作者”的区别“写作主体”与传统意义上的“作者”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查阅《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上的“作者”辞条,上面是这样解释的:通过自己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公民。

著作权的原始主体,享有完整的著作权,即著作权中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在中国,除直接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外,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主持,代表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非法人单位视为作者,或称“拟制作者”。

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为作者。

可见,“作者”的意思其实包含两种,一种是相对于文章成品而言的,他是文章或作品的撰写者、原创者,也是法律意义上的该文章或作品的完整著作权的拥有者。

或者可以这样说,只要有文章或作品存在,就必然有其“作者”存在。

另一种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作者”是法人或非法人单位。

虽然文章或作品同样是由某个人完成的,但他是代表着法人或非法人单位的意志创作,该文章或作品的法律责任也由法人或非法人单位来承担。

所以也叫“拟制作者”。

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公文写作活动。

无论公文是由哪个具体个人“执笔”完成的,他都是代表着机关单位的意志,该公文的责任由该发文机关负责而不是由“执笔”者负责。

例如行政公文“命令(令)”都是以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名义签署发布的(主席令、省长令、部长令等),但签发人是代表着他所在那一级政府机关的意志而非他个人的意志,因此该“命令(令)”的作者就是签发人代表的那个机关。

写作主体就不同了,从行为过程的角度来说,写作主体只有在写作活动中才存在,才有实际意义。

他是写作活动的直接启动者、策划者、操纵者和实践者,写作活动一旦结束,写作主体的使命也结束,他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顺理成章地转化成“作者”存在或者说已经不存在了。

显然,“写作主体”与“作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却不是对等的概念。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写作条件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写作条件


• •
• •
村上春树在一次接受记者的采访是说:“尽 可能让作者和读者处与并列位置”。“而若视线 从上往下,作品是永远绝对不会有说法力 的。”“我写作时,总有一种想把自己的悄悄话 讲给某处一个朋友的心情,理解的人自然理解” (《挪威的森林》总序P10) 作者竭力避免高人一等、以己度人的说教态 度,而以完全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并且同其 保持一定的距离。 二、读者对文本的积极参与意识 阅读、想象、续写、改写、接龙……

朱光潜在《谈文学》一文中指出,低级趣味的写作和作 者的写作态度的‘不忠实“有关。他说:“一个作家如果无绝 对的必要,他最好是守缄默;得已而不已,勉强找话来说,他 的动机就不纯正,源头就不充实,态度就不诚恳,作品也就不 会有很大的艺术价值……一个作者肯以深心的秘蕴交付给读者, 就显得他对读者有极深的同情,同时也需要读者的同情报答。 所以他的态度必须是诚恳的,严肃而又亲切的。如果一个作家 在内心上并无这种同情,只是呀偶像读者博取一点版税或是嘘 声,为达到这种不光明的目的,就不惜择不很光明的手段,逢 迎读者,欺骗读者,那也就决说不上文艺。……作者对自己不 忠实,对读者不忠实,如何能对艺术忠实呢?许多低级趣味的 表现都从此起。”(朱光潜《谈文学》见《朱光潜美学文集》 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P268) 人格意识的提 高需要作者具有美的修养,美的理想,美的追求。而美的追求 是需要写作者具备一定的审美理想。
• 乡间小路 (有一小轿车与独轮车相遇。) • 司机令老汉让路, • 老汉道:为何? • 司机道:我开的是小车。 • 老汉道:我的也是小车。 • 司机道:小车是首长车。 • 老汉道:我的也是手掌车。 • 司机道:首长车是小轿车。 • 老汉道:我的也是小叫车,不信你听。 • 说毕,驾起车,果然吱吱作响,像蝈蝈唱,蹒跚而去…… • (李其祥的微型小说)[分析]小说虽短,但有人物,有事 件,有矛盾冲突,事件的结局。……

写作(一),讲义,第二章 写作主体的修养与写作能力建构

写作(一),讲义,第二章 写作主体的修养与写作能力建构

第二章写作主体的修养与写作能力建构学习提示:人类的写作行为既然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那么作为创造主体的作者无疑应当是这个活动的发动者和中心。

任何一部语言文字作品,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学术著作、工作报告,其内容的优劣,表达水平的高低,都与撰写者的文化修养、精神品位、学术功力乃至语文造诣有着直接的关系。

既然如此,提升自己的修养,修炼自己的语言功力,就应当是学习写作的第一步。

本章主要对作为写作行为主体的作者应当具备的素质、修养和能力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以便让同学们了解,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作者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自觉的准备和修炼。

第一节作者的素质与修养我们说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是一个潜在的写作者,那么,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和修养呢?首先,他应当是一个视野开阔,知识准备丰富或在某个学科领域术业有专攻的人。

因为写作是一项集作者思想认识、知识水平、研究思考、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审美能力于一体的全方位的表达行为,所以,作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写作的基础条件。

而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应当主动涉猎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并不断积累社会人生经验。

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这个意思。

读万卷书是吸收前人的书本知识,行万里路是从实践中吸取现实生活知识。

就诗论诗,就文论文,没有实际知识是写不好诗,也做不出好文章的。

只有通过广泛地阅读才能积累学识,增长见地,进而提高写作者文化修养,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都是著名作家从自己的创作经验中总结的真知灼见。

不过,就学术写作而言,除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之外,还需要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有更加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深入钻研。

其次,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应该是一个思想者。

我们说,为文不仅要塑造形象、凝聚情怀,还要汇集思考。

一个勤于思考的作者,就要在平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不忘对于自然规律的领悟,对于社会发展的理解,对于人情世故的品味;还要学会在阅读中不断自觉地审视、剖析对象,善于发现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性或思辨性,敏锐地觉察出不同文本在陈述同一现象时所显现的思想方法或价值立场的差异,发现其中存在的认识局限、歧义乃至谬误,分析判断其曲与直、是与非。

《写作教程》尹相如主编第三版(上)笔记整理

《写作教程》尹相如主编第三版(上)笔记整理

写作课程笔记整理上编写作基础第一章写作原理第一节一、什么是写作1、写作具有:客观性、主观性、结构性、载体性2、写作的定义:写作是以一个语言符号为媒介进行记载传播、表情达意、交流共享的表意系统。

(写作是写作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认识后,通过语言符号表达出来的表意系统)3、语义三角系统指出语义、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是一个三足鼎立、相互依存的关系:语义与客观事物具有直接联系,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语义可以通过语言符号表现出来;最为媒介,语言符号与客观事物没有直接联系,只能通过语义标记客观事物,真正的联系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

4、语言符号可以分为:语音符号(口头语)和文字符号(书面语)5、一般将写作文体分为:文学写作、实用写作,杂交文体6、写作太极图的理解:(1)“写作太极图”的外圈表示写作的圆润通畅、循环往复、无所不包;(2)写作圈内黑白双鱼扭结在一起的图形表示“文学文体”和“实用文体”相互依存、阴阳互补的关系;(3)中间的S形分隔线表示“文学文体”与“实用文体并非”泾渭分明的两种文体,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并由此产生了“杂交文体”;(4)黑白鱼形图中的两个颜色相反的圆点,表示事物的构成不是绝对的,而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学文体”中包含着实用文章,“实用文体”中包含着文学作品。

二、写作的特性写作的特性有:社会性、个体性、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1)写作的目的受社会性制约;(2)写作成品在社会传播中实现价值个体性:文章的价值不在于趋同,而在于求异,作品必须具有作者独特的发现,独特的见解,独到的风格综合性:文章是作者思想、性格、经历、文化教养、语言功底、智力(记忆力)、形象思考能力的综合体力实践性:写作是一种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在写作理论指导下,进行刻苦训练,才能有效的提高写作水平三、写作的功能写作的功能:(1)记录与传播;(2)认知与审美;(3)宣泄与共鸣第二节、写作的系统一、写作的主体写作主体:(1)从“谁”来写的角度看,写作主体就是作者;(2)从不同层面来解析,作者是实践主体和精神主题的有机统一体。

第二章 写作主体

第二章 写作主体

道德指的是一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 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质指的是人的品性、品格和特性。 道德品质素质是指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 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与倾向。 文章就是人格品质在书面语言中的回声。 写作主体应该是严肃的、有品位的、有高尚道德 精神的。



二 思想素质(非智能素质)
主要包括三方面: 思想观念; 政治观点、信念与态度; 人格品质与道德水平。






思想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 思想有正误、先进与落后、美与丑之分。 思想素质指个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综合反映。 作为“一棵软弱的苇草’的人类,其全部尊严都源于有 思想,‘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努力好好地思想’是 人类的‘道德原则”。 —法.帕斯卡尔 “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巨大的金字塔:其最底层是知 识……;知识之上是理论……;理论之上是思想……; 思想之上是精神……。“进步、正确的思想立场与倾向 和深邃、独特的思想眼光与头脑,是一个人具有某种价 值、魅力和风采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整个人类具有某 种尊严、光荣和权力的根据之一。 ” “一个有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大无边的人,”“帝 王统治人民不过一朝一代而已,艺术家的影响却能绵延 至几个世纪”,并“起着塑造世界的作用”。
四 意志素质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 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良好的意志素质培养十分重要,写作主体应具有 较高的意志素质。 “知”、“情”、“意”、“行” “知”是基础; “情”是动力; “意”是保证; “行”是关键。

(一)意志在写作中的作用
1意志是动机的延续; 2意识促使认识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3意志可以控制消极情绪。

《基础写作教程》(第二版) 教学课件 第二章

《基础写作教程》(第二版) 教学课件 第二章
或技能的积累。经验是一切认识的起点。 • 体验是身体力行、感同身受的体会。 • 经验的获得离不开体验,体验是经验的前提和基础。
谢谢观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节 写作活动对写作主体的要求
知识结构要求
• 写作既是思想的凝聚,也是知识(经验)的凝聚,没 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难以圆满完成写作的使命。这种知 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一是综合基础知识。
• 就知识结构而言,除了专业知识和综合基础知识以外, 更重要的是写作主体具备的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汲取 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主体在写作过程的主宰作用
主体在聚材中的主宰作用 主体在构思中的主宰作用 主体在表达中的主宰作用 主体在修改中的主宰作用
第一节 写作主体主宰着写作活动
写作主体是写作活动成败的决定因素
• 决定写作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写作主体本身的智力 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合,是动态化的学习、思考、 想象、表达、转化等能力的综合,是不断调整和提升 着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能力结构的综合。
绪。
第三节 影响写作活动的重要主体因素
2. 责任与道义 • 强调写作主体的责任与道义,有两层含义:其一是
这种责任和道义深刻影响着写作主体的写作行为。 其二是写作主体要用责任和道义去赢得读者的心, 进而去影响时代和社会
第三节 影响写作活动的重要主体因素
3. 素质与人格 • 心理学把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感觉器
基础写作教程
总主编 裴显生 主 编 尉天骄
第一节 写作主体主宰着写作活动
写作活动的缘起
• 写作活动由主体(写作者)、客体(写作对象)、受 体(诉诸对象)、载体(写作活动的物化形式)四个 部分组成。
第一节 写作主体主宰着写作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 象
• 想象的类型: • (一)无意想象 • 所谓无意想象就是没有特定目的、不自 觉的想象。 • 梦是睡眠抑制状态的想象活动,是无意 想象的极端情况。
想 象
• (二)有意想象
• 所谓有意想象,即带有目的性、自觉性的想象。根据 想象的创造性的强弱,又可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 和创造想象。 • 1、再造想象
• (4)发散
想象、思维能力训练
• 具象化也称化形,是写作中经常运用的手段,它 可以把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具体形象的描绘 出来。 • 如“羞涩”是十分抽象的情绪,但在《百合花》 中茹志鹃把它写活了。“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 张惶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 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 起来又不好意思。我拚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 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 ,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
《边城》的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 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 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殘忍事 情,从不发怒,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 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 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 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地在水边玩耍了。 讨论:作家抓住了人物的哪个特征来写?
写作活动中的 主体因素
2016-1Βιβλιοθήκη -14一、 写作主体的含义
一、写作主体的含义 ——谁来写 —— 作者 • 写作主体 ,指写作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或进 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中的人,就是文章 的作者。 • 文章的作者不仅仅是: • 制成精神产品的“操作者” • 反映写作对象的“认识者” • 运用语言符号的“编制者” • 接受社会反馈的“检验者” • 2018/3/22
所谓“与众不同”的特征:
它具有两种属性:
1、其外在形象是极其具体的、生动的、 独特的。
2、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 是极其深刻的丰富的。
老舍《想北平》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 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 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 ,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 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 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 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 ;不象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 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 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 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象小儿 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 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 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 片茶就够了。
讨论:
• 提问:前面短文是如何展开的?
• 结论:比较、细节。
• 二、观察的作用
• “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 就”——鲁迅
• 三、观察的类型 • 1、环境观察
• • • • • 方法: 观察的位置和角度始终不变 观察的位置不变,角度变化 观察的位置角度不断变化 从总体角度观察
观察力的培养
• • • • • 环境观察方法的训练: 景物观察 风景观察 场所观察 场面观察
观察力的培养
• 2、人物观察 • 观察人物与环境的不同 • 观察人物就是观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观察人物:
• 观察人物一般要从外部开始,人物的容 貌、服饰、举止、神态、风度等,将外 表与内心结合起来,人物才可能鲜活具 体。 • 不能说明个性的外部特征,即便再具体 生动,也没有多大意义;而没有外在表 现的内心刻画,使人感到概念化,就留 不下深刻印象。
• 3、推荐阅读:铁凝的小说《哦,香雪》。这篇 小说可谓感受敏锐的佳作。小说的枢纽,在于 铁路的修通。纤细的铁轨延伸到山里,也延伸 到一群小山村小姑娘的心里。火车汽笛的高亢 的鸣叫,惊醒了沉睡在他们胸中的一切欲望。 火车在台儿沟站停车一分钟,香雪等人却在这 一分钟从窗口窥望着,探究着。火车只停一分 钟,作者却从这一分钟发现她们对这“一分钟 ”的期待,对这“一分钟”的享受以及这“一 分钟”过后的寂静。
想 象
• (3)化形 •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
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 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 长笛。要是以这园子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 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 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时啄木鸟随意而 空旷的啄木声。 • ——史铁生《我与地坛》
你想以什么顺序安排下列各句,并连缀成 一个完整的故事?说说这样安排的理由。
• (一)她30岁,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当代课老 师之余,也种蔬菜补贴家用。 • (二)她18岁,是村长的女儿,美丽质朴。 • (三)他33岁,回到城里做生意。 • (四)他50岁,已经是功成名就的企业家。 • (五)他22岁,下放到农村劳动。 • (六)她47岁,在火车站台上卖茶叶蛋。
想象、思维能力训练
• 1、用想象把下列词语表达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 监考老师 乘务员 堂 街头小乞丐 考场 小饭馆 学生食
• 2、这天,世界上最后一个人正在房中休息,突 然他听到了敲门声„„
想 象
• (四)联想 • 1、联想的定义
•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或是 由当前事物回忆这事物的过去及有关这事物的其他情 况。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想象,用以丰富加深写作主 体所要表达的事物。
思维能力
• 思维是人脑所特有的一种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 特征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概括的反映过程。 • 思维是借助言语,对事物的本质、事物之间的联系及 其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性的认识。在认识过程中 ,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
从而构成了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 写作活动运用的思维能力大致有 三种:
•二、主体写作的 基本能力
感受
• 1、什么是感受? • 所谓感受是指作者的感官受到各种外界物(如 形象、颜色、声音、气味、冷暖等)的刺激所 产生的一种相应的心理活动,它是通过感觉和 知觉从生活中摄取感官信息,它与感情记忆紧 密相连,它的沉淀、复呈和表现,构成了主体 写作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心理内容。 • 2、感受分为有意感受和无意感受。
• (3)对比联想 • 臧克家《有的人》
• 4、联想的基本方法
• (1)寓托
想 象
• (2)追溯 • 如朱自清的《背影》:
• 开门见山:“我与父亲不想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 忘记的就是他的背影” • 中间特写镜头:“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 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下了” • 结尾写泪光中的背影:“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 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想象、思维能力训练
• 在写作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对创新的追求,最 宝贵的写作思路是越轨思维。所谓越轨思维, 指摆脱传统思维的模式,另辟思路的思维方式 。它能使写作主体从人们所熟识的现象中思索 出别人不曾问津的东西。
• 请以越轨思维的方法构思一篇文章。
想 象
• 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 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 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它能突破 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 反映形式。 • 写作活动中的艺术想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形象思维 的主要形式,存在于整个过程之中。即作家根据一定 的指导思想,调动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 的加工,进而形成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
• 再造想象是根据现成的语言或其他手段(如图样显示 )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想 象
• 2、创造想象
• 什么是创造想象? • 创造想象是根据预定的目的,不依据现成的描 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 (三)幻想 • 幻想是愿望支配下的不与现实生活相结 合的想象。
说说训练
• 大家来吹牛
• 2、培养联想的条件
• (1)表象储备 • (2)寻找联系
想 象
• 3、联想的方式 • (1)相似联想
• 如:那壮丽而奇巧的景色呀,犹如蓝天碧海的 日出;那喷薄而下的钢水呀,好像朝霞映照着 的高山瀑布;那庄严而豪迈的气概,如同万杆 红旗一齐涌向凯旋之路。
• (2)接近联想
• • • • 沈园二首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练习
• 观察班级里的一位同学,对她/他进行外 部特征的描写,突出其外部特征的个性 特征。
观察能力训练
• 1、到小吃街走一走,看一看,开动五官 ,进行全方位观察。要求通过视觉、听 觉、嗅觉、味觉等方面写出小吃街的特 色和气氛。 • 2、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请你 认真观察某个人的眼睛,运用透视法揭 示其心理和性格。
感受
• • • • • 3、感受的特点: 新鲜性 持久性 丰富性 爆发性
感受能力训练
• 1、将情感注入感知的对象,是获得独特 感受的重要方式。请以“青春”为写作对 象写一篇短评,要求在其中寄寓某种情感 。 • 2、请你将生病、疼痛或饥饿、寒冷、孤 独、难过等其中一种感受真切具体地写出 来。
感受能力训练
观察力的培养
• 一、观察
• 观察是指在写作活动中,写作主体 有计划地认识某个对象的知觉过程 和认识过程。
鲁迅:
“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实社会接触, 使所读的书活起来,最好做一个观察者,用自己的 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 。
讨论:观察与观看的区别?
福楼拜:
• 为了要描写一堆篝火和平原上的一株树木,我们要面 对这堆火和这株树观察,一直到我们发现了它们和其 它的树、其它的火不相同的特点的时候。 • 当你走过一个坐在自己店门前的杂货商面前,走过一 位吸着烟斗的守门人面前,走过一个马车站面前的时 候,请你给我画出这杂货商和守门人的姿态,用形象 的手法描绘出他们包藏着道德本性的形体外貌,要使 得我不会把他们和其他杂货商人、其他守门人混同起 来。请你只用一句话就让我知道,马车站有一匹马和 它前前后后的五十匹马有什么不同。 可见,为写作而进行的观察,其目的在于找出同 类事物之间这种“不相同”“不混同”“不一样”之 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