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儿童家庭暴力对儿童的行为影响

合集下载

儿童遭受家暴讲座心得体会

儿童遭受家暴讲座心得体会

近年来,家暴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儿童遭受家暴的现象,更是令人痛心疾首。

为了提高全社会对儿童家暴问题的认识,增强预防和干预能力,我国举办了多场关于儿童遭受家暴的讲座。

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这样的讲座,通过聆听专家的讲解和案例分析,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儿童遭受家暴的严重性以及预防和干预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家暴对儿童的危害讲座中,专家详细阐述了家暴对儿童的危害。

首先,家暴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长期生活在暴力环境中的儿童,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导致人格扭曲。

其次,家暴会阻碍儿童的生长发育。

暴力行为会破坏儿童的生长激素分泌,影响其身体和智力发展。

此外,家暴还会导致儿童在学业、社交等方面受到严重阻碍,甚至影响到其未来的生活质量。

二、儿童遭受家暴的原因讲座中,专家分析了儿童遭受家暴的原因。

一方面,家庭教育观念的缺失是导致儿童遭受家暴的重要原因。

一些家长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支配。

另一方面,家庭经济状况的恶化也是导致儿童遭受家暴的因素之一。

在经济压力下,一些家长可能会将愤怒发泄在孩子身上。

此外,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也会对儿童遭受家暴产生影响。

三、预防和干预儿童家暴的措施针对儿童遭受家暴的问题,讲座提出了以下预防和干预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2. 提高社会对家暴问题的认识。

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让全社会了解家暴对儿童的危害,形成关爱儿童的良好氛围。

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对家暴行为的打击力度,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和保护。

4. 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

为遭受家暴的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临时庇护等服务。

5. 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干预学生家庭中的暴力问题。

四、讲座心得体会通过参加这次讲座,我深刻认识到儿童遭受家暴问题的严重性。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
在许多家庭中,家暴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种暴力不仅对成年人造成长
期的身心伤害,而且对孩子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孩子经常会在家里目睹家庭暴力行为。

他们可能会看到亲人相互殴打,
激烈争吵或听到大声的咆哮。

这种声音和场面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吓人的,并且可能导致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吓坏,产生严重的紧张和恐惧。

这也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他们可能会认为他们的家庭是不安全的地方,他们可能会缺乏安全感。

其次,孩子不会理解家庭暴力的原因,并可能会将其视为自己的过错。

孩子可
能会认为自己引起了争吵,或者觉得自己使得父母心情不好,从而导致暴力出现。

这种想法会导致孩子感到内疚和沮丧,甚至会影响他们的自尊心。

此外,家庭暴力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行为改变。

孩子可能会开始变得抑郁或易怒,并体现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性格障碍和不稳定的情绪。

这也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社交能力。

孩子的行为问题也可能与家庭暴力的后果有关,包括社交疏离、暴力行为模仿以及缺乏父母关爱的反应。

最后,家庭暴力可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上的创伤,并对其未来产生长期影响。

孩子可能会感到焦虑、压力、恐惧和抑郁,这些情绪可能会持续到成年。

在一些情况下,家庭暴力可能会导致孩子受到成年期心理问题的影响,并导致情感和行为困难。

总之,家庭暴力会对孩子产生诸多的影响。

它不仅可能会对孩子的儿童时期产
生负面影响,而且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成年生活。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预防家庭暴力,力争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暴力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家庭暴力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家庭暴力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环境中,一个成员对其他成员施加身体、心理或性上的恶意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对受害者本身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对整个家庭产生负面影响。

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对暴力行为的理解和情绪调节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容易受到更大的伤害。

一、家庭暴力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的负面影响家庭暴力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惊吓和紧张情绪:儿童亲眼目睹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或者亲身经历了暴力的对待,会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惊吓和紧张情绪。

这种情绪的积累会使他们变得敏感易怒,难以适应一般生活中的压力。

1.2 自卑和缺乏自信:儿童在被暴力对待的过程中常常感受到自己的无助和自卑,他们可能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这种自卑和缺乏自信会给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带来负面的影响,使他们更难以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1.3 社交困难:受到家庭暴力的儿童可能会对人际关系产生抵触心理,他们可能会因为害怕再次遭到伤害而避免接触其他人。

这种行为会导致他们的社交能力受损,从而进一步降低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

二、加强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方法尽管儿童受到了家庭暴力的负面影响,但是仍然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加强情绪调节能力,并减轻暴力带来的伤害。

2.1 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是最基本的保障,这可以通过与其他家庭成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共同维护家庭和谐来实现。

同时,家长要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确保儿童在这种环境中能感到安全和受保护。

2.2 培养积极的情绪表达: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情绪,包括愤怒、恐惧、伤心等。

家长可以教导儿童一些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比如通过绘画、写日记或与亲密的朋友交流等。

这样的行为有助于儿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2.3 提供专业支持:针对经历过家庭暴力的儿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专业人士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暴力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从而恢复自信和情绪调节能力。

家庭暴力对孩子会造成哪些影响

家庭暴力对孩子会造成哪些影响

律伴网( )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家庭暴力对孩子会造成哪些影响核心内容:孩子做错事,逮着就是一通猛打,家长都知道这么做,可能让孩子更叛逆、更自卑,甚至心灵扭曲。

未成年犯罪越来严重。

那么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呢?下文律伴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有:第一、是加剧了不良行为的产生。

当问及未成年犯“家里人对你怎么样”,选择“经常打骂”的有16.1%。

相关分析表明,被家里人“经常打骂”的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比例高于没有选择被“经常打骂”的孩子。

事实上,打骂孩子不仅没有制止反而加剧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第二、是加剧了亲子冲突。

父母打骂孩子的直接后果,不仅使未成年的孩子承受皮肉之痛,更严重的问题是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对父母产生排斥心理,并成为“离家出走”的直接原因。

调查表明,未成年犯离家出走,有一半以上与父母打骂和责备有关.。

第三、是经常在父母的打骂中生活的孩子,极易产生不良的性格特征。

调查中,当问及未成年犯“你认为自己性格有何特点”与“家里人对你怎样”,两组数据的相关分析表明,在家里被“经常打骂”的孩子不良性格特点最为明显。

性格暴躁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在动因,而父母的打骂则是未成年人不良性格产生的重要根源。

第四、是父母的暴力行为成为孩子的攻击性示范。

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他人行为的倾向,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他们是年幼的孩子最早模仿的主要对象,而且父母在孩子心目中越是重要、权威性越强,孩子模仿得越起劲。

孩子长期受到父母打骂,就会模仿父母的惩罚性行为,学会粗暴、打斗、残酷,并照父母的这种示范来攻击别人。

文章来源:律伴网 /。

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一、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定义及现状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关系中,有配偶、亲属、养育人等关系的人采用殴打、恐吓、人身伤害、性虐待等行为,对家庭成员造成身体、心理及财产等多方面的伤害。

而在这些伤害中,儿童作为受害者之一,往往最无辜、最无助,对他们的身心成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数据:据统计,2016年,全国共接到儿童家庭暴力的举报电话8591,儿童家庭暴力案件8814件,其中身体、心理、性侵害儿童案件分别有1343起、7629起、198起,也就是说,家庭暴力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二、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1. 形成恐惧体验家庭暴力往往是长期的、频繁的,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很难避免这些残酷的斗争,从心理上来说,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形成一种害怕的心理体验。

并且,这种害怕和恐惧会隐藏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无法得到宣泄和释放,久而久之,这种恐惧的感觉会转化为长期的心理伤害,导致儿童出现情绪不稳定、内向自闭的情况。

2. 自卑心理大幅度增加家庭暴力造成的不仅是儿童身体上的伤害,更是给儿童的心灵造成了伤害。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儿童长时间被暴力所包围,会让他们逐渐失去自我的认同,弱化自我意识,形成一种自我敌视,自我否定的心理,进一步激发出自卑的感觉和情绪。

3. 焦虑和创伤反应作为儿童,他们的精神和心理结构还不够完整和稳定,对于来自家庭的暴力行为,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言语上的,都会给他们留下深深的烙印,造成创伤反应,甚至焦虑症状的出现。

而这些症状也会妨碍儿童的正常成长和社会交往,造成沉重的后果。

三、如何预防和解决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1. 了解和认清家庭暴力行为家庭暴力往往隐蔽,不易察觉,因此,必须让社会公众、家庭、学校等多方面意识到和认识其中的严重性,增强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意识,避免儿童遭受家庭暴力。

2. 必要的干预措施和支持措施对于已经出现了家庭暴力行为的家庭,更需要有关机构及时进行干预和支持。

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第一章:引言家庭暴力是当今社会一个严重的问题,对许多家庭产生了负面影响。

然而,其中最受影响的群体之一就是儿童。

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不仅对儿童本身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威胁,也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社会参与埋下了隐患。

本文将探讨家庭暴力如何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二章:家庭暴力与其影响2.1 家庭暴力的定义与形式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环境中一个家庭成员对另一家庭成员施加的身体、精神或性方面的暴力行为。

家庭暴力的形式包括身体伤害、言语辱骂、情感控制、性虐待等。

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受害者的身体健康,还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2.2 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2.2.1 情感障碍家庭暴力让儿童身处一个充满恐惧、紧张和不安全感的环境中。

儿童可能常常处于紧张状态,难以放松。

他们可能感到害怕、无助、焦虑和沮丧,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长期的恶性环境可能导致他们对其他人产生偏见,不敢与人交往,抑郁和自杀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2.2.2 自尊心受损家庭暴力让儿童身心受到剧烈打击,他们长时间内不断接受负面评价和辱骂。

这种持续的伤害使得儿童的自尊心受到损害。

他们可能产生对自己的否定和负面的认知,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和能力。

这可能导致他们对自己缺乏自信和对未来失去希望。

2.2.3 社交问题家庭暴力对儿童的社交能力产生了不良影响。

这些孩子可能缺乏与同龄人建立友谊和亲密关系的技能,因为他们无法与他人建立起互信和共鸣。

他们可能表现出恶劣的行为,控制欲强、攻击性高、与人难以相处。

这使得他们更加难以适应社会环境,甚至有可能变得孤立。

第三章:应对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3.1 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为了帮助受到家庭暴力伤害的儿童恢复心理健康,首先需要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儿童应该被安置在一个没有暴力和恐惧的环境中,接受适当的保护和关爱。

3.2 心理疏导和治疗受到家庭暴力影响的儿童通常需要接受心理疏导和治疗,以帮助他们处理和应对创伤和情感问题。

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心理影响

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心理影响

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成员之间出现的身体、性别或心理上的虐待行为。

这种行为对受害者造成严重的伤害,尤其是对儿童的心理发展。

本文将探讨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帮助人们更好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1. 心理创伤家庭暴力会给儿童带来持久的心理创伤。

被虐待的儿童常常感到害怕和恐惧,他们感到家庭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

这种持久的压力会导致儿童焦虑、抑郁、孤独和自卑等心理问题。

他们可能失去信任他人的能力,并且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恐惧。

2. 情绪困扰家庭暴力对儿童的情绪产生了负面影响。

他们可能常常感到愤怒、沮丧和无助。

这种情绪困扰可能导致他们在学校和社交场合中的行为问题,甚至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

这种长期的情绪困扰可能还会引发儿童的自我伤害或自杀的念头。

3. 社交障碍儿童在受到家庭暴力后也容易出现社交障碍。

他们可能成为孤僻、孤独的人,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这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心理问题,并造成他们的人际关系发展受阻。

这种社交障碍也可能导致他们在学校或工作中遭受排斥和欺凌。

4. 自我认知困难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心理影响还表现在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和认同上。

他们可能因为受虐而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和尊重。

这种困扰可能会持续到成年期,影响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同时也影响他们的人生选择和决策。

5. 循环效应家庭暴力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循环效应,即受害者成为加害者的可能性增加。

受到家庭暴力的儿童很可能在长大后将暴力行为看作是一种正常的解决冲突的方法。

这种循环效应会导致家庭暴力在一代又一代中延续下去,对儿童心理造成更加深远的影响。

总结: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

儿童受到家庭暴力后可能经历心理创伤、情绪困扰、社交障碍、自我认知困难以及可能的循环效应。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家庭暴力问题的关注和预防工作,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

政府、社会组织和家庭成员应当共同努力,为受害儿童提供安全的环境,帮助他们摆脱家庭暴力的阴影,迎接积极健康的未来。

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心理影响

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心理影响

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家庭是每个孩子成长的温床,但是当暴力出现在家庭中时,它将给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心理影响是一个持续而深远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并提供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

一、恐惧和焦虑家庭暴力使儿童陷入持续的恐惧和焦虑之中。

他们会害怕暴力事件再次发生,担心自己或亲人受到伤害。

这种持久性的恐惧和焦虑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抑郁和自杀的倾向。

二、自尊心受损家庭暴力使儿童的自尊心受到重创。

在暴力事件中,他们常常被责骂、殴打或恐吓。

这些负面经历会让他们产生自卑感和自责感,觉得自己不值得受到尊重和照顾。

长期以往,儿童的自尊心会受到严重影响,使其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对未来充满恐惧和不安。

三、学习和行为问题家庭暴力会对儿童的学习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持续的恐惧和焦虑会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暴力经历也会让儿童产生愤怒、暴躁和攻击性行为,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

这些问题都会阻碍儿童健康成长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四、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可能导致他们出现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暴力事件中,儿童可能亲眼目睹亲人被虐待,这种刺激会深深地印刻在他们的记忆中。

长时间受到心理创伤的困扰,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噩梦、恶心、失眠等症状,还可能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业。

五、重复模仿暴力行为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成年后重复模仿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常常被视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儿童在暴力的环境中生活容易认为暴力是一种正常和接受的行为方式。

长大后,他们可能会继续使用暴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形成暴力循环。

解决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心理影响,社会的努力迫在眉睫。

以下是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1. 增加家庭暴力的意识:加强对家庭暴力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对家庭暴力问题的重视程度,让更多人了解其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儿童家庭暴力对儿童的行为影响
家庭暴力是我国传统社会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而儿童又是家庭暴力受害者中最为脆弱的群体。

通常,我们一提到家庭暴力,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大多是受虐的家庭妇女形象,往往将那些也同样遭受暴力或躲在角落里亲眼经历家庭不幸的儿童遗忘。

这种无形或有形的家庭暴力,它背后隐藏的对儿童的伤害是我们所无法估量的。

我国首部《反家庭暴力法》将于今年3月出台。

然而,我国在相关法制制度等方面还是不够完善。

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将这一现象置之不理的理由,更不应该让其成为那些暴力父母惩罚孩子毫不顾忌的借口。

在我们的传统社会中家暴具有隐密性,而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也是一个无可替代的第一社会环境。

家庭为儿童提供了第一次人际交往,第一项社会规范,第一个社会角色的场所。

儿童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心理、行为造成影响,继而影响甚至扭曲其成年后的人生观﹑价值观。

因此,我从以下三方面探讨家庭暴力对儿童行为造成的影响:
(一)攻击性行为
在中国传统家庭的发展中,子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些观念被奉为无上家规。

然而,这些老朽的育儿观念,折射出了我国家庭及教育之殇。

在中国很多家庭中,那些自称为孩子着想的虎妈狼爸们,为自己的暴力行为找到了合理的借口。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成长期及成年后的攻击性行为与其童年时期遭受的家庭暴力有一定的定
向联系。

也就是说,一部分儿童在身体遭受虐待或暴力后,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使儿童从实施暴力的家庭成员身上潜移默化学会了攻击性行为,这种行为使儿童把攻击性行为作为与同伴相处时的一种行为规范。

受虐儿童,在遭受来自家庭成员的暴力行为后,会在心理留下人际间缺乏关心爱护的阴影。

事实上,父母对儿童采取打骂等家庭暴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儿童不良行为的产生。

在一般状况下,按照亲缘选择理论原则:相对于无关的人,个体更倾向于帮助亲属。

而对于那些处于受虐家庭中的儿童,在他们的成长过程更甚至于成年以后,他们不仅对自己的家人采取冷漠处理,而且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造成其个体的边缘化生存,甚至产生对社会的仇视。

在其日后的衍生家庭中,很多童年期遭受暴力的父母会对自己的孩子同样采取暴力手段,最终造成一个暴力的恶性循环。

(二)亲社会行为
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其性格和心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期是一个社会人完整与正常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旦在这期间儿童的心理需求总被忽视,将会造成儿童在人际交往等亲社会行为发生障碍。

父母与子女的相处,应该是相互关心、平等对待、互相尊重的关系。

一旦语言暴力或身体暴力成为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或工具,这不仅是父母在还孩子心中的公信力与权威性逐渐丧失,更会伤害儿童的自尊心,促使亲子矛盾激化,加深亲子间的隔阂。

儿童在长期接触暴力环境的作用下,使儿童的安全感下降,进而认为整个世界都是不
安全的。

儿童的焦虑抑郁心理在暴力环境的作用下,被逐步放大加深,近几年患有儿童抑郁症的群体不断增加。

相关研究表明,身体遭虐待的儿童比没有遭虐待的儿童患抑郁症和躁郁症的可能更大。

而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是其习得和发展同伴关系等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场所,同伴关系在儿童对学校生活、未来工作环境及家庭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儿童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地同伴关系有利于其性格角色的塑造和与人沟通能力及适应社会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对于那些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而言,他们自幼的成长环境,造成他们心理上的自卑心态。

当他们开始接触社会后,这些遭受过虐待的儿童,会不自觉的与别人产生距离。

这种距离不仅是行为语言上的更有心里上的卑微心里。

在与同龄伙伴交流中,他们逐渐发现自己的成长经历与成长环境与别人有很大差距。

例如,别的孩子的父母耐心温柔,而自己的夫妇则时不时因为琐事对自己拳脚相加,这些都会使儿童产生严重的心理不平衡感。

所以,在社会交往中,对于那些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他们的同伴关系更易遭遇困境。

研究发现,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在于同龄儿童相处时,他们很少主动参与都集体活动中去,而攻击性和消极性行为更多。

有时他们甚至会采取打架或辱骂的方式,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关注。

而对于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他们并没有发现自身行为的失当性,因为,在他们的家庭环境中这种暴力观念已经影响了他对正常交往的认知。

所以,
往往那些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儿童容易被他们的同伴列为不受欢迎、具有攻击性和破坏性的同伴,并逐渐被群体孤立,导致受虐儿童伙伴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这类儿童由于长期被同伴孤立,导致其亲社会的行为也逐渐减少。

(三)自杀性行为
在中国很多家长将子女视为自己的私有物品,而忽视了儿童是一个社会性的独立个体而存在。

在日常的教育中,很多父母对子女具有明显的操纵性行为,甚至于使用暴力行为。

而暴力行为包括体罚、变相体罚、责骂、羞辱等,会使子女将父母过于频繁的惩罚、责骂和苛责的要求内化,形成高道德标准的超我,使得儿童在评价自身的行为、态度和欲望时,往往过分苛刻和严厉,从而产生明显的罪恶感、耻辱感,为神经症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而精神疾病的潜存在,也是大多数遭受过家暴的儿童有自杀行为的一个重要导火线。

在2010年上海8名中学生自杀死亡,其中初中学生2人,高中学生6人,比2009年增加2人。

其中,因与家长发生争执或家长教育方式不当而自杀的6人。

到目前为止,虽然很多研究表明儿童期虐待经历与个体自杀行为关系密切,但不是所有有过自杀行为的个体都存在儿童期虐待史: 所有有儿童期虐待史者,自杀也不是必然的特征性后果。

说明儿童期虐待经历与个体自杀行为之间远不是简单明了的因果关系,可能还存在很多因素的调节和影响。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而Bowen E等的研究表明,长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