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变人形》

合集下载

王蒙《活动变人形》.ppt

王蒙《活动变人形》.ppt
像是一本书全是画头上身下身三部分都可以独立翻动这样排列组合可以组成无数个不同的人形图案所以叫做活动变人表层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玩具的玩法及其奇妙处的赞赏活动变人形这个玩具可以随便组合可以组合好的也可以组合成不好的而倪吾诚就是这么一个不合模子的人
王蒙 《活动变人形》
组员:刘丽燕 周思奇
简介
Page ▪ 2
Page ▪ 26
文艺界对王蒙意识流手法的评价
肯定 既借鉴西方意识流,也继承中国传
统文学的心理描写
批判 晦涩难懂、忽视主题,丢失形象
Page ▪ 27
王蒙意识流小说特点
①立足于民族性和现实性的思想内容 ②追求题材和手法多样性的创作原则 ③充满诗情画意的文风
Page ▪ 28
语言上
在语言方面,王蒙也是一个勇于探索的 作家。新时期之初,王蒙的语言还是传统的, 其后,随着艺术形式上的多种探索,他的语 言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显示意识活动的特征, 作者放弃了对语言完美、对称和整齐的追求, 取而代之的是追求语言的多样化和陌生化, 于是语言单位之间常常出现大幅度跳跃、甚 至断裂和悖反。
Page ▪ 4
《活动变人形》
解题
“他总算找到了一本色彩鲜艳的名古屋出 产的‘活动变人形’。像是一本书,全是 画,头、上身、下身三部分,都可以独立 翻动,这样,排列组合,可以组成无数个 不同的人形图案,所以叫做‘活动变人 形’。”
Page ▪ 5
表层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玩具的玩法及其奇妙 处的赞赏,活动变人形这个玩具可以随便组合, 可以组合好的也可以组合成不好的,而倪吾诚 就是这么一个不合模子的人。人们常说:这个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由玩具的灵活组 合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种变的哲学,没有一种 文化是一成不变的,它必然要与其他文化相互 交融,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意义。另外它代表一 种先进的东西,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它在审美 与审丑之间使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引发我们的 深思。

论《活动变人形》的历史文化意蕴

论《活动变人形》的历史文化意蕴

论《活动变人形》的历史文化意蕴《活动变人形》的历史文化意蕴。

“活动变人形”是一个古老的中国成语,它源自于《诗经·小雅·鹤鸣》中的“鹤鸣九皋,声闻于野。

活人之形,死人之鬼。

”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死、形骸的思考和探索。

这个成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活动变人形”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

在古代中国,人们对生死有着深刻的思考,认为人的灵魂会在死后转世轮回,形成了一种“活动变人形”的观念。

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反映了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其次,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活动变人形”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人性和道德的关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道德和人性有着深刻的思考,认为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道德的完美和人性的升华。

因此,“活动变人形”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道德和人性的追求和探索。

最后,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活动变人形”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艺术和美学的关注。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追求,认为艺术应该是一种能够活动变化的形式,能够表达人们对于生命和美的追求。

因此,“活动变人形”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艺术和美学的追求和探索。

总之,“活动变人形”作为一个古老的成语,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生命、死亡、道德、人性和艺术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它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从“活动变人形”中汲取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活动变人形读后感

活动变人形读后感

活动变人形读后感《活动变人形》读后感。

《活动变人形》是一本由美国作家雷蒙德·布拉德伯里所著的科幻小说,小说以未来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充满科技发展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活动变人形机器来变换自己的外貌和身体,实现了人类对于外貌的自由塑造和改变。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部科幻作品,更是对于人性、社会和科技的深刻思考,引发了我对于未来世界的思考和对于人性的反思。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活动变人形机器这一科技奇迹,展现了人类对于外貌的追求和对于自由的渴望。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通过活动变人形机器随意改变自己的外貌,无论是变成年轻貌美的模样,还是变成动物或者其他形态,都可以轻松实现。

这种科技给了人们无限的可能性,让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外貌和身体,摆脱了传统的外貌束缚,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外貌的追求,活动变人形机器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负面影响。

人们开始为了追求完美的外貌而疯狂地改变自己的身体,甚至丧失了自我认知和自尊,这种盲目的追求也让人们失去了对于真实自我的认识。

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深刻地揭示了科技发展对于人类的影响,引发了我对于科技和人性的思考。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对于社会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反思。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因为活动变人形机器的出现,开始失去了对于真实的认识,社会也因此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虚幻的外貌和身体,而忽视了内在的美和真实的自我。

社会也因此而变得虚伪和浮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冷漠和虚假。

这种社会现象让我深深地反思了人性和社会的本质,科技的发展对于社会和人性的影响,以及人们对于外貌和身体的追求,都是我们需要深刻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总的来说,《活动变人形》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和科幻色彩的小说,作者通过活动变人形机器这一科技奇迹,揭示了科技对于人类的影响,以及人们对于外貌和身体的追求。

小说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科幻作品,更是对于人性、社会和科技的深刻思考,引发了我对于未来世界的思考和对于人性的反思。

《活动变人形》赏析ppt课件

《活动变人形》赏析ppt课件
环境, 尤其是家庭环境, 对小孩的影响无形却深刻。 少女倪萍家里的大人可以随意发泄不满惰绪姥姥可以训斥每一 位晚辈, 妈妈可以和爸爸吵闹, 姨姨看谁不臃反就可以大骂一顿, 爸爸生气可以摔东西? ?倪萍熏陶于亲人之间无所顾忌地发脾气的 家庭氛围之中。处在父母关系紧张的环境, 父亲的行动不断受姥 姥、姨姨的指责, 妈妈时而左右为难, 时而两边不落好,作为孩子
9
传统
身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从小在孟官屯这个封闭落后 的传统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倪吾诚,他婚前所受的几乎全是 传统文化教育,而父亲的迟钝、老实、窝囊让他直接面对 的是强悍的、自尊的母亲的教育。精明的母亲得知儿子 无师自通、慷慨陈词反对缠足和其他可虑的消息时,害怕 “祖宗家业庙堂宗室的覆亡” ,于是听从哥哥的“妙 策”,教导儿子抽大烟,直接的后果便是肢体畸形萎缩;且 逼且诱给儿子取媳妇,延续血脉、香烟,这种畸形的却充 满好意的母爱如“枷锁规范着他”,,“有一种近似先验 的边沿和界限的不可逾越性”。倪吾诚不敢和母亲决裂, 他不敢反抗母亲的意志,因此,这意味着他不敢和传统文 化彻底决裂。他的行动也足以证明这一点。他不敢把 “自由恋爱”这种伤风败俗的观念用语言表达出来;对没 有爱情、没有精神交流的妻子静宜,不敢公然提出离婚, 即使有一次斗胆提出,聪明的静宜设计让舆论指责他,最 后他落荒而逃,再也没有勇气面对离婚的想法;他还善于 用孟官屯那一套传统却很灵
12小教文1

姜赵氏
姜静珍 (大女儿)
姜静宜 (二女儿)
倪萍(姐)
倪吾诚 倪藻(弟)
2
3
4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欺凌和被侮辱的》塑造了少女倪萍的 同龄人涅莉的形象, 两个小姑娘多少都有不正常的举动。陀氏让 涅莉在生病时任性地一一放言无忌, 率性而为—发作, 她有一颗 脆弱的却用坚硬的外壳包裹着的敏感的心, 由于敏感而脆弱, 身 经苦难才坚硬。有什么样的收受, 就有什么样的施授。

《活动变人形》赏析

《活动变人形》赏析

“ 魔鬼”形象 —— 静珍 静珍是个魔鬼, 这是小说的主人公倪吾成对她的评价。这评价
古怪女孩——倪萍
环境, 尤其是家庭环境, 对小孩的影响无形却深刻。 少女倪萍家里的大人可以随意发泄不满惰绪。姥姥可以训斥 每一位晚辈, 妈妈可以和爸爸吵闹, 姨姨看谁不顺眼就可以大 骂一顿, 爸爸生气可以摔东西? ?倪萍熏陶于亲人之间无所顾忌 地发脾气的家庭氛围之中。处在父母关系紧张的环境, 父亲的 行动不断受姥姥、姨姨的指责, 妈妈时而左右为难, 时而两边 不落好,作为孩子的她为此悬着心。她可以理解家人对弟弟的偏 爱, 也能忍受物质生活的贫寒, 但不能长期忍受父母不和形成 的压力。父母闹别扭以后, 她比家里任何人都操心爸爸的去向, 只有她打心眼里希望父母和睦, 其他家事都可以从属于这个大 问题。仅这个问题就压得只比弟弟年长一岁的她不乐观“像大 人一样的忧郁” 。她试图表示对家人的关心, 然而她的表达往 往得到曲解, 善意出口却变为恶意。为什么伸延出去的沟通之 桥在到达彼岸的刹那竟像魔术似的变成阻隔心灵的墙, 使最亲 近的人疏远仅仅因为一方不善于表达, 赤诚竟遭语言捉弄?年
现代艺术手法的运用与传统现实 主义创作相容
《活动变人形》一书中所展现出来的 现代艺术与现实主义手法的日益娴熟与完 美的融合, 体现出作者在小说艺术上的新 的追求, 它标志着王蒙由《组织部新来的 年轻人》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走向成熟, 也预示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将开拓出一个 新的艺术境界。

总结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灵
路程的一个缩影-------《活 动变人形》
《活动变人形》人物赏析
《活动变人形》中的故事简单,人物角色也不多。细数 起来只有:倪吾诚、姜静宜、姜静珍、周姜氏、倪藻、倪 萍等。由于小说不重在写情节,因而我们对这些角色的认 识,更多的不是从故事中所得,而是从作者对他们生活习 惯的描写,及他们各自的语言上来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 最丰满的人物是知识分子的畸形儿倪吾诚和传统寡妇姜静 珍。 倪吾诚——中西文化结合的畸形儿

王蒙《活动变人形》读后感

王蒙《活动变人形》读后感

王蒙《活动变人形》读后感
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小说用漫画式的笔触,描绘三四十年代一位出过洋见了世面的中国男人倪吾诚,回国后妄图用他心仪的西式文明去改造他那有着根深蒂固东方传统的家庭生活,甚至还有他的冥顽不化的大姨子、丈母娘和妻子。

虽然王蒙在其中极尽调侃之能事,将静珍、静宜还有后来的倪萍的种种"不可思议"的丑态、可怜态刻画地淋漓尽致,将她们的如匕首如投枪的"骂誓"更是用"后现代"的笔法一口气"喷"出来(惊天地、泣鬼神);利用意识流的写法将人物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突出人物性格冲突。

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充分体味到其中的酣畅淋漓。

但是,读这篇小说令人难受,《活动变人形》如果说是讲了一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是荒诞的,悲剧的,沉重的。

因为,看似简单的家庭冲突、性格悲剧,实质则是文明文化的冲突。

王蒙在小说中打了一个结,然后里头所有的人物都在试图解开这个结,用自己的方式,而他们所用的方式,实际上又是由他们所代表的文化形态决定的。

而这个结可以用几个问题说明:究竟什么是促进民族发展、文化进步的源泉呢?究竟在文化冲击的年代怎么样寻求
个体的平衡又怎样寻求不同文化的契合点呢?就是这样一个结,这样的一群人。

改革是艰难的,小说只是小说。

"寻找只是寻找,找不找得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小说毕竟只是小说。

《活动变人形》赏析ppt课件

《活动变人形》赏析ppt课件
怪异行动的发生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存储量, 另方面贝觑为发泄 方式有趣的是, 陀氏与王蒙笔下的两个少女的怪异举动毫不相 同。陀氏让涅莉以恶作剧的方式拒绝医生“ 杯水车薪”似的照 顾, 是由于她想得到内心真正需要的“ 我”的关爱王蒙让倪萍在 几个月内每日持续半小时自杀性的夺人魂魄的哭, 以此摄服平日 本该沟通却无法交流的长辈。
她一跳老高, 她“ 呸呸呸呸呸呸”呼了一顿, 她想象着她已经抓住 了那么一只肚皮滚圆眼放绿光的虎皮猫。那是邓恶和无耻的化身。她 的管帚疙瘩每一下都打在这魔鬼的猫的腹部, 打得猫遍体淋血⋯ ⋯
在这骇人的想象之后, 她又开始了使人震惊的早妆。在早妆的最后 一道程序—象征性地涂唇膏完成的一刹那, 她的面部肌肤微微抽搐神 情突变。
12小教文1
1
姜赵氏
姜静珍 (大女儿)
姜静宜 (二女儿)
倪萍(姐)
倪吾诚 倪藻(弟)
2
3Leabharlann 4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欺凌和被侮辱的》塑造了少女倪萍的 同龄人涅莉的形象, 两个小姑娘多少都有不正常的举动。陀氏让 涅莉在生病时任性地一一放言无忌, 率性而为—发作, 她有一颗 脆弱的却用坚硬的外壳包裹着的敏感的心, 由于敏感而脆弱, 身 经苦难才坚硬。有什么样的收受, 就有什么样的施授。
倪藻的出国和父亲不一样,父亲两年留学生涯,使 他狂热地仰慕追随西方,而对传统文化不屑一顾。而倪 藻出国则感觉“像一条鱼离开了它从没有离开过的 水”, 在感情上十分依恋祖国,而又能与祖国适当拉开距离,
6
《活动变人形》中的故事简单,人物角色也不多。细数 起来只有:倪吾诚、姜静宜、姜静珍、周姜氏、倪藻、 倪萍等。由于小说不重在写情节,因而我们对这些角色 的认识,更多的不是从故事中所得,而是从作者对他们 生活习惯的描写,及他们各自的语言上来了解。其中最 具代表性,最丰满的人物是知识分子的畸形儿倪吾诚和 传统寡妇姜静珍。

活动变人形读后感

活动变人形读后感

活动变人形读后感《活动变人形》读后感读罢王蒙的《活动变人形》,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混沌而又真实的人生之旅。

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种种,也让我对人性、家庭、文化有了更深的思索。

故事围绕着倪吾诚一家展开,倪吾诚这个人物,真的是让我又好气又好笑。

他有着所谓的新思想,却总是在现实中碰壁,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

他想改变家庭,改变妻子姜静宜,却根本不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只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

这种自以为是的“进步”,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显得如此的荒诞和无力。

书中对于家庭生活的描写,细致入微得让我仿佛置身其中。

倪吾诚和姜静宜之间的争吵,那种激烈的程度,让我这个旁观者都觉得心累。

他们为了一点小事就能吵得不可开交,从孩子的教育到日常的开销,没有一样能达成共识。

姜静宜的泼辣和固执,倪吾诚的理想主义和软弱,碰撞在一起,就像火星撞地球。

记得有一次,倪吾诚兴冲冲地买了一本关于西方文明的书,想要给家人讲讲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他坐在桌前,清了清嗓子,准备开始他的“演讲”。

可姜静宜呢,一边纳着鞋底,一边白了他一眼,说:“你又在这发什么疯,家里的米都快没了,还讲什么外国的事儿。

”倪吾诚不理会她,自顾自地翻开书,刚念了几句,孩子们也开始闹腾起来,小女儿哭着要吃糖,儿子在一旁打闹。

这场景,哪还有心思听他讲什么文明啊。

倪吾诚气得把书一扔,大声吼道:“你们这都是一群无知的人!”结果姜静宜也火了,把鞋底往桌上一摔,骂道:“你有本事出去过你的文明日子去,别在这家里装大爷!”这场面,真的是乱成了一锅粥。

还有倪吾诚试图让孩子们接受新式教育,带他们去看电影、吃西餐。

可孩子们根本不领情,觉得那西餐难吃得要命,电影也看不懂。

倪吾诚那个无奈啊,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想法这么好,却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在这个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和无奈。

姜静宜守着传统的观念,认为过日子就是柴米油盐,男人就应该老老实实挣钱养家。

而倪吾诚呢,满脑子的新思想,却没有能力去实现,只能在家庭的琐事中消磨自己的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王蒙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的作品分析
《活动变人形》是20世纪80年代由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创作的—部非常优秀的长篇小说。

作品对五千年中国传统文明、中西文化对峙、历史、人性和知识分子等多重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梳理、分析与阐释。

这篇小说非常有意思,这是作家在很大程度上根据个人经历写成的,给个人如何去处理自己的历史,个人怎样去处理自己童年的记忆提供了很有趣的范例。

通过这个作品,他反思了中国社会中国历史里的中国人的命运乃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他通过自己对家庭的种种回忆,不断地去思考中国人和中国历史里包含的很多不同的涵义。

“活动变人形”是笼罩在全书上的一个重要的意象。

故事的主人公倪吾诚——一个从海外归来的知识分子,就像一个“活动变人形”。

整个故事其实都是在不断地展示倪吾诚的家庭从稳定到瓦解、并分崩离析的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点。

倪吾诚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就在两个大学里担任讲师的职位,而他的妻子静宜是一个典型的市民,他的家庭是一个标准的四口之家,有两个孩子——倪藻和倪萍。

这个家庭里还涉及到两个人——一个是姥姥江赵氏,就是倪吾诚的丈母娘;一个是江赵氏的大女儿,叫静珍。

静宜、江赵氏和静珍又构成一个小团体,这是典型的从天津的农村转到北京来的市民家族。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这个家庭在40年代初的一些生活经验,也是倪藻——一个9岁的儿童在他成长过程中对生活产生的种种看法和记忆。

小说用漫画式的笔触,描绘三四十年代一位出过洋见了世面的中国男人倪吾诚,回国后妄图用他心仪的西式文明去改造他那有着根深蒂固东方传统的家庭生活,甚至还有他的冥顽不化的大姨子、丈母娘和妻子。

虽然王蒙在其中极尽调侃之能事,将静珍、静宜还有后来的倪萍的种种"不可思议"的丑态、可怜态刻画地淋漓尽致,将她们的如匕首如投枪的"骂誓"更是用"后现代"的笔法一口气"喷"出来,惊天地、泣鬼神,并利用意识流的写法将人物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

故事的情节生动曲折,文笔酣畅淋漓,很好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冲突,具有很高的文学及艺术造诣,非常值得一读。

在《活动变人形》中,王蒙成功地塑造了倪吾诚、倪藻、赵尚同等多个知识分子形象,过分析比较他们的文化心态、价值观念、行为和思维方式,揭示了关于知识分子人格的建构意识以及它的表现和意义。

不仅形象地刻画出了中西文化合流中病态知识分子的文化特征,细致地剖析了知识分子内在的劣根性,而且深入地挖掘了造成知识分子人格病态的文化根源,揭露了封建文化虐杀生命和灵魂的吃人本质。

作者以文化的目光审视知识分子人格,其目的就在于:改造病态的知识分子,促使知识分子拥有健全独立的人格。

这种修正自身的渴望体现了王蒙作为知识分子的民族忧患意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渴望一方面表现在对倪吾诚、赵尚同等病态知识分子的劣根性的正面批判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立模式的建构上。

《活动变人形》中既有对知识分子劣根性的否定和批判,又在这种批判中建构了较为理想的人格,构成了自身的完整性。

总之,《活动变人形》具有
丰厚的历史文化意蕴,是王蒙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进行长期深刻研究之后获得的真知灼见,是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表的—部民族自我批判书”。

作品通过倪吾诚这样—个追求西方资产阶级文明的中国知识分子,始终无法在现代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碰撞中痛苦挣扎,逐渐沦为“多余人”的悲剧,形象地展现了现代社会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艰难以及给人们带来的精神痛苦。

作者通过倪吾诚的形象,将审美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中国的黑暗势力及倪吾诚自身性格中的先天不足,而且指向与现代工业文明找不到契合点的东方文化和在中国具体现实中找不到立足点的西方文化。

通过《活动变人形》的阅读,使我也进一步认识了作家王蒙,他是河北南皮人,男,1934年生于北京。

上中学时就参加中共地下工作。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从事青年团区委工作。

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

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

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十多年。

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

之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等职。

王蒙的著作很多,长篇小说有《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等;中篇小说有《蝴蝶》、《相见时难》等,还有小说集、诗集、报告文学、散文、文艺评论和各类专著等。

并有多篇小
说和报告文学获奖,大量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王蒙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并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我国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

王蒙在国内首开新时期国内意识流小说创作先河,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