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模型的学习及理解
浅谈物理模型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受 的重 力 远 小 于 电 场 力 , 以舍 去 重 力 的作 用 , 问题 得 到 可 使
简 化 。再 如 , 学 中 的光 滑面 、 学 中的绝 热容 器 、 力 热 电磁 学 中
的匀 强 电场 和 匀强 磁 场 , 等 , 是 把 物 体 所 处 的 条 件 理 想 等 都
化 了。
形 象 、 明 , 易 于研 究 物 理 问题 、 究 事 物 的本 质 。 鲜 更 探
种 有 效 的 思维 方 式 。
认 清务 件模 型 , 出主要 矛盾 。条 件 模 型 就 是 将 已知 的 突 物 理条 件模 型 化 , 条 件 中 的次要 因 素舍 去 , 住 条件 中 的主 把 抓
体 现 物 理规 律 的数 学模 型 。在 构 建 物 理模 型 的 同时 , 构 建 表 现 物 理状 态及 物 理 过 程 规律 的数 学 模 型 。例 如 , 摆 作 单 简谐运动时, 什么要求摆角小 于 1 为 O度 ? 这 是 因 为 只 有 在 这 种 情形 下 , 单摆 的 回 复 力 才 近 似 与 位 移 成 正 比 , 满 足 简 才
・
7 6・
大连教 育学院 学报
浅谈物理模型在物理教学 中的运用
姜 静
( 大连 理 工 大 学 附属 高中 , 辽 宁 大连 16 2 ) 10 3
物 理 学 是 一 门研 究 物 质 最 普遍 、 最基 本 运 动 形 式 的 自然
科 学 。所 有 的 自然现 象 都 不 是孤 立 的 , 物 之 间 复 杂 的 相互 事 联 系使 我 们 的研 究 具 有 了复 杂 性 。 建 立 以 及 灵 活 提 取 、 应 用 、 换 、 移 物理 模 型 , 利 于 突 出事 物 间 的 主 要 矛 盾 , 置 迁 有 将 复 杂 问题 简 单化 、 了化 , 抽 象 的 物 理 问题 更 直 观 、 体 、 明 使 具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板块模型”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板块模型”发表时间:2017-07-25T16:16:57.4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8期作者:黄万贵[导读] 最后用v-t图象将板块的运动过程描述出来可以化繁为简,弄清题目情境,分析清楚每个物体的受力情况、运动情况,清楚题给条件和所求。
甘肃省临夏中学731100摘要:“板块模型”是一类高考常考的题型,每年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但它也有着很强的规律性,离不开受力分析、运动分析等。
本文通过两种常见模型进行讨论,总结了一些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关键词:板块模型牛顿第二定律摩擦力“板块模型”是一类高考常考的题型,其中考察知识点比较综合,对于不同的情形也需要特殊的处理方法,但离不开基础的受力分析、运动分析以及抓住临界条件或者加速度突变的点。
“板块模型”也是牛顿运动定律综合应用的一个体现。
该模型涉及到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转化、方向的判断等静力学知识,还涉及到牛顿运动定律和直线运动学规律、动能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
板块模型是多个物体的多过程问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一、模型建立1.相互作用:滑块和滑板之间靠摩擦力连接,其中静摩擦力是可以变化的。
2.相对运动:两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和加速度时相对静止。
3.通常所说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对地而言的。
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位移、速度、加速度、时间一定存在关联,它就是我们解决力和运动的突破口。
4.求时间通常会用到牛顿第二定律加运动学公式或动量定理。
5.求位移通常会用到牛顿第二定律加运动学公式或动能定理。
应用动能定理时研究对象为单个物体或可以看成单个物体的整体。
另外求相对位移时,通常会用到系统能量守恒定律。
二、最基本的几种模型1.有力作用在木板上【原始模型分析】如右图所示,已知A的质量m1,已知B的质量m2,A、B间动摩擦因数为μ。
为使A、B发生相对运动:(1)若地面光滑。
(2)若地面粗糙,且B与地面的动摩擦为因数为μ。
浅谈物理模型的建构及运用

物理学所研究的客观存在的实际物体,通过简化抽象建立起来的物理模型,就叫做客体模型。
例如在力学中研究某些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本身的尺寸与研究问题中的距离相比很小,又不考虑物体的转动等因素时,就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重点突出物体的质量与位置,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整个物体,建立起“质点〞模型,光学中的点光源、薄透镜,电学中的点电荷以及单摆、弹簧振子、刚体、理想气体、理想变压器、原子核式结构等,都是客体模型。
2.条件模型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相比很小时.这个平面就称为光滑平面。
这个“光滑平面〞就是—个条件模型。
在物理学中,如细绳、轻质细杆、绝热容器、不计电阻的导线、稳压电源、均匀介质等都是条件模型。
3.过程模型物理客体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变化过程,是一个高度抽象的物理过程,这个过程称为过程模型。
例如,平抛运动,运动小球是具有质量而不计大小的“质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和浮力的作用,只受到恒定的重力作用(重力随高度变化可以忽略不计),质点在这样理想化的条件下的运动过程,就是平抛运动。
这个“平抛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过程模型。
物理学中的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弹性碰撞、等温变化、光电效应等都是过程模型。
三、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作用1.建立概念模型,理解概念实质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抽象的、理性的。
要想使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有深刻的反映,必须将它与人脑中已有的事物联系起来,使之形象化、具体化。
物理模型大都是以理想化模型为对象建立起来的。
建立概念模型实际上是撇开与当前考察无关的因素以及对当前考察影响很小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认清事物的本质,利用理想化的概念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时,很难把握其实质,而建立概念模型那么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
2.认清条件模型,突出主要矛盾条件模型将的物理条件模型化,舍去条件中的次要因素,抓住条件中的主要因素,为问题的讨论和求解起到搭桥铺路、化难为易的作用。
浅谈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

浅谈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摘要:在物理知识体系中,物理建模的思想与方法贯穿于其各类分支,物理模型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因为建立有效的物理模型在整个物理学中起支柱作用,具备物理建模能力是帮助学生构建物理学体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同时物理模型的构建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起到了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本文阐述了就高中物生理建模能力的培养提出几点想法与建议。
关键词:物理建模;有效性;培养高考改革总趋势是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试题内容大多源于生产生活实际,这类试题都要求学生能根据题目的信息,建立合适的物理模型,再利用物理模型所遵循的规律解题。
而我国在中学阶段的物理教学中,对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模型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略,这就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中学物理教材中无论哪一部分的内容都是以物理模型为基础向学生传达物理知识的,物理模型是中学物理知识的载体,通过对其进行分析与讲解,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一种基本方法,物理模型是根据所研究对象的形状、大小、运动过程、状态、结构等特征,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化的实体、概念和过程。
物理模型为解决物理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以有效解决抽象问题的简单的方法,根据模型可以有效的将问题“化繁为简”并加以解决,使学生更容易透彻深入的理解物理概念及规律,能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有效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那么理解了物理学的本质才能足以质疑物理问题、分析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
毕竟物理学本身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那么在教学中有效应用物理模型有哪些作用,如何让学生悟出物理本质,有效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建模及实践能力值得深思。
一、教学中有效运用物理模型的作用物理学本是联系生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之一。
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探究学习才是有效教学永恒的追求。
而物理模型是人们认识和把握自然科学的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浅谈高中物理中的建模教学

浅谈高中物理中的建模教学—高中物理学科作为整个高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门、学校、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对于物理学科来说,其作为理科性质相对较强的科目类型,传统的“填鸭式”和“题海战术”的学习方法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其进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成为现阶段相关**门和任课教师工作的重点和难点.1建模教学的概述以及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意义1.1建模教学的概述ﻭ所谓的建模教学主要指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将具体、实际的问题利用抽象的、科学的方法去进行解决,具体来说,其主要指的是高中生在实际的物理学习中,将会遇到很多比较复杂的具体的内容,直接去对其进行学习的话相对比较困难,为了简化学习过程,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可以建立一种能够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模型.建模教学并不单纯的是一种教学方式,其更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思维,能够为学生的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1。
2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建模教学的意义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高中物理教学的经验,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将其应用意义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ﻭ1。
2。
1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建模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探求物理规律对于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来说,其作为理论性和性都相对较强的一门学科类型,学生进行学习起来会相对比较枯燥,教师如果不能提升其学习兴趣,那么对于良好学习效果的产生也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思维,对于其自主的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索将会起到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1。
2.2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建模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ﻭ高中物理教学作为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都会采用“填鸭式”和“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巨大的压力,并且还会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特别是在大量习题的情况下,不仅不能有效地提升学习效果,甚至还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建模教学的全新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对其解题的正确率也有所提高,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对其未来更好地学习也将产生非常良好的效果.ﻭ1.2.3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建模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全面推进,传统的“知识性"人才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了,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成为当下**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来说,应用全新的建模教学方法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工作,让学生能够自主的生成建模学习方式,为其今后进行物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物理模型”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拉 力 等 于 砂 和 砂 桶 的重 力 。 实 。 车 受到 的拉 力 不 正 好等 于砂 其 小 和 砂 桶 的 总 重 力 ,只 有 砂 和 砂 桶 的 总质 量 远 小于 小 车 和 法 码 的
总 质 量 时 , 可 近 似 地 取 砂 和砂 桶 的 总重 力 为 小 车 所受 的拉 力 。 才 这 是 我们 采 取 简 化 计 算 的 一 种 数 学模 型 , 摆做 简 谐 运 动 时 , 单 为
然, 由于 物 理 模 型 是 客观 实 体 的 一 种 近似 , 以物 理 模 型 为描 述 对 象 的数 学 模 型 , 只 能 是客 观 实 体 的 近 似 的 定 量描 述 。例 如 , 也 在
研 究 外 力 一 定 时 加 速度 和 质 量 的 关 系 实 验 中 ,认 为 小车 受 到 的
模型 是培 养 学 生 科 学素 养 的 重 要 举 措 , 也是 提 高 学 生应 用 所 学 知识 解 决 实 际 问题 能力 的必 备 手 段 。
一
于 电 场力 , 以舍 去 重力 的作 用 使 问题 得 到 简化 。 学 中 的光 滑 可 力
面 : 学 中 的绝 热 容 器 ; 学 中 的 匀 强 电场 和 匀 强 磁 场 等 , 是 热 电 都 将 物 体所 处 的条 件 理 想 化 了 。 4物 理 学 中的数 学模 型 . 客观 世 界 的 一切 事 物 , 存 在相 互 联 系 的 数量 关系 , 定 量 都 要
力 的 要 求越 来越 高 。 同时 , 高考 加 重 了对 建 立 物 理 模 型环 节 的 考
用, 抓住 物 体 在 下 落 过 程 中所 受 的重 力 , 忽略 下 落 过 程 中 所 受 的 空 气 阻 力 , 立 起 一个 理 想 化 的物 理 过 程 , 自 由落 体 运 动 。 尽 建 即 管 在 生 活条 件 中 , 正 的 自由落 体 运 动 并 不 多见 , 当物 体 下落 真 但
浅谈物理模型的构建

式 。 试 在 周 高 的 度 又由圆周 中, 管 圆 最 点 速 , :为
速 各 多 ?‘ 1耐,3 。 .6,3 。 名 度 是 大 (护0 sin 7 刃 。 7 = ) 5 0 0
解析:题目中 最大加速度”“ 求“ 、最大速度” 是提 示物理模型的关键词语。通过分析抽象思维应建立
功叔研穷 20斌 双卜仑
一、 明确物理过程, 构建准确的物理模型
例2 质量为。 电 q的 . , 量为 质点, 在静电 力作用 下
以 恒定速率。 沿圆弧从A点运动到B点, 其速度方向改 变的角度为 0 (弧度), AB弧长为5, B两点间的 则A、
电 势差认一 _ 巩二
小E =
, 长中 场强 AB弧 点的 大
例1.如图1所示。 质量为M的试管内盛有乙醚, 用 长为L的细线水平悬挂起来, 管口 用质量为m的软木 塞封闭, 加热试管, 软木塞在乙醚蒸气的压力作用下 沿水平方向飞出后, 恰能使试管绕悬点在竖直平面 内做一完整的圆周运动, 则软木塞飞出的速度多大?
时所需的时间。 解析: 本题 目初看起来 , 是
0 。 。 。 R : 。 。 . 监 0
图3
又‘ r召 一二 L
联立以上三式可得:
,‘ k I
U= V石万 ‘ 蔽 q
。 k /
, qV店 , 司 蔽.
六、 由特殊结论构建物理模型
例6 质量为m的木块B上连接有一轻弹簧, . B静止 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与B相同的木块A以速度如 在 水平面上滑动, 并与B上的弹簧碰撞, 将弹簧压缩, 如 图4所示。弹簧始终处于弹性形变, 在相互作用过程 中, 弹簧具有的最大势能为_ 。
解析:本题可分为两个过程 : 二 、 盏 岛 、 ‘盏 补 岛 、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模型法

理模型都有其建立的条件 , 清楚地掌握各种模型的特点 、 所表示 的物理意义、 建立条件 , 才能够正确地建立物理模型 , 才能正确解 题。 比如 , 质点模型的建立就要考虑研究对象的形状 、 大小以及物 体局部运动对所研究问题 的影响; 弹簧振子模型的建立要考虑空 气阻力、 摩擦力对振子的影响 。 ( ) 二 通过实验或多媒体展示进行引导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 实验是物理 学 的基础 , 是连接认识 的主体和客体的纽带 , 所以物理模型的建 立离不开实验的展示 和观察。 实验为物理概念和规律 的建立奠定 了表象基础 , 可以在学生 的脑海 中形成一个个具体形象的物理模
( 通过练习加强对物理模型的理解 四) 物理模型在解答物理习题 中经常起着决定 l 生的作用 , 而学生 对物理模型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 , 以要及时通过练 习来强化对 所 物理模型的理解 。比如 , 目中“ 题 接触 面光滑” 意思是不考虑摩擦 力 ,轻质弹簧” 轻杆” “ 或“ 即指不考虑质量等 。学生如果不知道这 些模型所包含的物理意义, 就无法正确答题 。教师在习题教学时
的一 种方 法 。 比如 , 速 直 线运 动 、 匀 匀速 圆周运 动 、 平抛 运 动 、 自南 教 师应 有 意识 地 引导 学 生对 各 种物 理 模 型进 行分 类 、 比较 ,
落体 、 简谐振动 、 完全弹性碰撞 , 热学 中的等温 、 等压 、 等容 、 绝热 变化等。
( ) 似模 型 四 类 许多物理问题遵循着相同或相近的规律 ,我们在分析研究这 类问题时可进行相似处理, 这就是类似模型。 比如, 宏观天体的运动
,
陈
理 模 型 的 应 用 实例 . 阐 述 了 物 理 模 型 并
杰 一 江省 温岭市泽 国中学 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物理模型的学习及理解
我们知道,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对于任意一个实际物体,因其自身的形状、体积、组成的均匀性等多方面的情况,使其在一个实际环境中的物理表现就不具有多少规律性,而物理学的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如受力分析等,对此当然既不能定量描述,甚至也不能定性地分析。
这是我们每个学习了基本物理学知识的人必然都形成的观念。
那么,我们如何学习和理解物理模型呢?我想物理模型的建立是为了突出问题的实质,从而进一步建立理论,能在实验室中进行有针对性的验证或探索等。
从中,我们进一步能体会物理模型(或说概念)本身的重要性。
但需要过分地基于模型本身进行“深挖”和无休止地讨论吗?我感到这种问题是不能确定性地回答的,套用物理学的一个出发点,即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
1.一些“定势”的影响
我们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物理1中(现已经删除)有一习题,大致内容是:高速飞行的子弹射穿一个吊着的苹果,在射穿苹果的短暂过程中,问子弹能被看成是“质点”吗?答案是不能。
有老师指出,在穿透苹果的短暂时间内,子弹整体作平动,即子弹上各点的运动情况相同,因此,子弹可看成质点。
我本人写过一道题:物理学研究问题一般是通过建立物理模型进行的,质点就是一个物理模型。
关于质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研究地球的自转时,把地球当作质点
B.研究火车通过隧道所用的时间时,把火车当作质点
C.研究宇宙飞船在轨道上的运动时,把飞船当作质点
D.研究跳水运动员的空中运动情况时,把运动员当作质点
有老师提出B答案也是正确的。
我们仔细思考上面的问题,其实所要表述的思想是明确的,我们都明白其中的物理问题,应该说这两题的考核目标达到了。
当然,仅仅从一个题目求解的角度来看,老师的质疑也是合理的。
如果我们把题目的要求改为“在以下各问题的分析处理中,所采取的方法合理的是?”的话,那么,无论是从概念上分析,还是从物理问题的阐述的层面上看,就都有意义了。
2.平面运动的研究
透过以下的介绍,有助于我们合理地理解、把握物理模型的建立和运用。
2.1 直线运动的描述
物体(质点)轨迹是直线的运动,称为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可以用一维坐标描述。
如图1所示,取O 为坐标原点,物体在任一时刻t 的位置可用函数)(t s 来描述。
若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则其速度是一常量,即常量=∆∆=--=
t s t t s s v 00。
如果运动不是匀速的,则该式所代表的是在t ∆时间间隔内质点运动的平均速度,即t
s t t s s v ∆∆=--=00,为了能反映质点在某一时刻运动的快慢,应该在尽
可能小的时间间隔t ∆内来考虑质点所走过的距
离s ∆。
理想的情况是0→∆t ,这种极限情况下的平均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dt ds t
s v t =∆∆=→∆lim 0。
同样的方法,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常量=∆∆=--=t v t t v v a 00,如果速度是任意变化的,则该式所反映的是在t ∆时间间隔内速度改变量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加速度,记作t
v t t v v a ∆∆=--=00。
平均加速度不能反映每一瞬间速度变化的情况,容易理解瞬时加速度的规定,即220
lim dt s d dt dv t v a t ==∆∆=→∆。
2.2 曲线运动的描述
质点在高于一维的空间里运动,其轨迹一般是曲线,运动的描述需要用矢量。
为了表征一个质点在空间的位置,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原点O ,从O 到质点的位置P 引一个矢量→OP ,称为位矢。
于是位移的定义为12r r r -=∆(其中21,,r r r 都是黑体)。
在曲线运动中,质点的位移与轨迹一般不重合,只有在t ∆很短的情况下,质点的位移和运动轨道才可以近似地看作重合;在0→∆t 的极限情况下,二者完全重合。
因此,在研究运动的速度时,可以把曲线运动看作是由无穷多个无限短的直线运动所组成(即所谓“以直代曲”)。
于是,曲线运动中某时刻t 的瞬时速度矢量为dt dr t r v t =∆∆=→∆lim 0(其中r v ,都是黑体),
其方向是0→∆t 时,Δr 的极限方向,如图2所示。
当0→∆t 时,Δr 趋于沿A 点的切线方向。
瞬时速度的数值叫瞬时速率,由于弧s ∆在0→∆t 时和r ∆相等,所以瞬时速率为
dt ds t
s t r v t t =∆∆=∆∆=→∆→∆lim lim 00 (其中r v ,是黑体);
图1 直线运动
图2 瞬时速度矢量
在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改变包括两个意义:大小的改变和方向的改变。
由于位移的规定,我们容易理解A B v v v -=∆(其中A B v v v ,,都是黑体)。
引入瞬时加速度矢量,规定为
dt dv t v t v v a t A B t =∆∆=∆-=→∆→∆lim lim 00(其中v a ,都是黑体), 它既反映速度大小的变化,又反映速度方向的变化。
为了体会速度方向的变化,我们看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分别研究大小和方向,由0→∆t ,s L A B ∆→∆→弧长弦长点点,,于是由
R v t s R
v a R
L
v v
t
v a a t t 2
00lim lim =∆∆∙=∆=∆∆∆==→∆→∆(其中绝对值符号中的字母是黑体) 又0→∆t 时,2/,0πθα→→,即方向指向圆心。
那么,一般曲线运动的加速度又如何描述呢?
前面在研究曲线运动的速度时,可以作一级近似,把曲线运动用一系列元直线运动来逼近。
因为在△t →0的极限情况下,元位移的大小和元弧的长度是一致的,所以“以直代曲”,对于描述速度这个反映运动快慢和方向的量来说已经够了。
但直线运动不能反映速度方向变化的因素,但圆周运动可以反映运动方向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把一般的曲线运动,看成是一系列不同半径的圆周运动,即可以把整条曲线,用一系列不同半径的小圆弧来代替,即所谓“以圆代曲”。
于是引入曲率圆和曲率半径的概念:通过曲线上一点A 与无限近的另外两个相邻点作一圆,在极限情况下,该圆就是A 点的曲率圆,其半径叫曲率半径ρ,如图5所示。
显然,ρ愈小的位置,则曲线在该处弯曲的程度愈大。
引入曲率圆后,整条曲线就可以看成是由许多不同曲率半径的圆弧构成,在任意曲线运动中对应曲线上某点的加速度可以类似变速圆周运动一样,分成切向和法向两个分量,即
⎪⎪⎩
⎪⎪⎨⎧==。
v a dt dv a n t 反映速度方向的变化法向加速度反映速度大小的变化切向加速度,;,2ρ
图5 曲率圆
图4 向心加速度
图3 曲线运动中速度的增量
从上面的研究过程,我们可以体会到物理模型的意义和价值,即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中,所选取的模型应科学合理、有效。
这也许是我们每个老师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应充分体会和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