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悟的作文(通用28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悟的作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悟的作文(通用28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悟的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悟的作文篇1常听说非遗,今天我才零距离的领略了我们东台的非遗文化。
下午,老师带我们到百盛广场,只见那里摆放了很多摊位,有安丰麦秸画、东台陈皮酒、许河猪头肉等等,品种繁多,琳琅满目。
老师告诉我们,东台虽然不是上海、北京那样的国际大都市,但它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有很多的民间艺术高手,自创或者传承了艺术佳品,也正是他们的坚持,我们才可以在多少年后的现在,仍然可以欣赏到这些精美的艺术。
我一边看,一边品尝,哇,富安酥儿饼香甜可口,猪头肉入口即化,真是人间美味。
突然,一个老奶奶正在展示的作品深深的吸引了我,是麦秸画。
这么细、这么小的东西怎么拼凑起来,变成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画呢,我带着疑问仔细观察。
只见老奶奶用一把小刀和尺子,将细细的麦秸小心剖开,用剪刀剪成需要的形状,用胶水粘在纸上,这里一片,那里一片,片刻之后,就画出一张美丽的图案。
真的让我叹为观止!我心想,这么耐心细致的活儿,我可弄不起来。
突然听见一阵掌声和欢呼,我赶紧来到了这个哨子糖的摊位前,只见一个爷爷双手灵活的转动着,一个不起眼的糖块在棍子上翻滚着,一会儿他吹了一口气,一个栩栩如生的猪八戒就出现在我面前。
我要个孙悟空,我要个刀,小伙伴们叽叽喳喳的叫着,爷爷都如愿的送给了我们,心里的那个乐啊,就别提了。
我想,东台的非遗来源于热爱生活,创造美的劳动人民,更要靠我们这些年轻一代继续将他们发扬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悟的作文篇2金秋时节,丹桂飘香。
星期三下午,阳光明媚,我们全班同学兴致勃勃的来到非遗文化中心,来欣赏各式各样的国遗风采。
穿过长长的走廊,走上楼梯,我们来到了非遗文化中心。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文750字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文750字标题:保护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我的家乡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这里,我有幸亲眼目睹了各种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遗忘和消失的风险。
因此,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习俗、礼仪、节庆活动、传统工艺技能等。
它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历史的记忆和见证。
在我的家乡,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剪纸、泥塑、皮影戏、闽剧等。
每一种非遗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们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的文化骄傲。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年轻人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之甚少,甚至有些人认为它们已经过时,不再适合现代社会。
这种观念是极其错误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民族历史的一部分,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果失去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等于失去了我们的一部分历史和文化。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来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它们的价值。
其次,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让他们能够继续发扬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法律保护,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
总的来说,保护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采取实际行动来保护和传承它们,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的文化根脉,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尽我所能,为保护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成功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永远熠熠生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我的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的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县糖人贡我的家乡,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位于江苏的西北部,古称凤城,相传远古时期曾经有凤凰落于此地而名;更因是汉高祖刘邦故乡,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美誉。
自古以来,丰县都以农耕作为主要的生活生产方式,因为这里地处平原,有河流,并且气候适宜。
所以,这里历史悠久,人文昌盛,又是汉刘邦的诞育之乡,所以遗留了许多汉文化古迹以及民俗风情。
【丰县糖人贡】2008年6月14日,文化部办公厅公示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就把丰县的糖人贡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糖人贡”又名“糖贡”,是一种使用模具浇铸而成的民间糖塑形式,因为在丰县地区作为葬礼祭祀之用,其造型中又多人物形象,所以当地人俗称为“糖人贡”。
丰县糖人贡艺术发端于清代中期,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糖人贡,顾名思义,是用食品原料白糖加工制成人物或物品形状的的贡品。
一般用木质的模具(因为防止糖过热在制作过程中粘连模具,一般使用梨木)。
首先要把捆好的糖人贡模子浸泡在水中,使模子表面湿润,这样模具不沾糖浆,糖人贡成型后也较容易脱模。
然后将铜锅置于火炉上,加适量水和白砂糖,细火慢熬至水分收干,达到适宜温度、成色。
准备灌模前把模子从水中捞出,甩掉多余的水分,置于干净的空盆内。
看到锅内白糖溶化后可开始灌模,一人两手握模,让模口直立朝上,另一人把糖浆快速倒入糖人贡模内。
然后滚动模具,使糖浆均匀着模,倒出多余的糖浆并用木铲作适当修补。
滚动时要迅速并均匀用力,以保证糖人贡成型后厚薄均匀,造型饱满、充实。
最后,将模内糖汁冷却至充分凝固后,解下模上的绳子,将模子一块一块轻轻拿掉,一个凝固成型的糖人就呈现出来。
风干之后的糖人贡只是半成品,还要用毛笔、食用色素(多用胭脂红、食用绿、食用黄)绘彩即为成品。
相糖的制作一般选择晴天,因为阴天下雨相糖不易成型,影响成色。
糖人贡为世代家传(传男不传女),秘不授人。
所以是的糖人贡的制作人有着很多的局限性。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生长在中国的一个小城市,这个城市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家乡历史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您介绍我家乡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分享它们对我个人和整个社区的影响。
首先,我想介绍的是我们家乡传统的民俗活动。
每年农历春节期间,整个城市都笼罩在喜庆的氛围中。
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其中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出、舞龙舞狮和花车巡游等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还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和互动。
其次,我想谈谈我们家乡的传统手工艺。
在我的记忆中,我常常看到老人们在街头巷尾传承着古老的手工艺技能。
其中最著名的是陶瓷制作。
我们的城市以其独特的陶瓷艺术而闻名,这些陶艺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细腻的纹饰和独特的色彩,赢得了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这种古老的手工艺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另一个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家乡的传统音乐。
这里诞生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他们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传统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它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触角。
当我听到这些音乐时,我能够感受到家乡的韵味和独特之处,这是一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情感体验。
除了以上提到的传统活动和艺术形式,我家乡还有许多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一提。
例如,我们的饮食文化非常独特,拥有多种传统美食和烹饪技巧。
而且,我们拥有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家乡的历史和人民的智慧。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个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们让我对家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它们让我知道了这个城市的过去和现在,让我对自己的文化和身份感到自豪。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对我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参加民俗活动和学习传统手工艺可以帮助我放松身心,提升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同样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整个社区来说也是宝贵的财富。
它们使人们保持联系,形成共同的记忆和价值观。
传统活动和艺术形式也有助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为社区创造经济机会和就业岗位。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高中作文800字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高中作文800字标题: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在我的家乡,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我们的历史记忆,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瑰宝。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家乡独特的历史文化标识。
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这些文化的集中体现。
比如,我家乡的民间舞蹈、传统手工艺、民间故事等等,都是我们家乡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
如果我们不加以保护和传承,那么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将会消失,我们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历史记忆。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外来文化不断涌入,我们很容易迷失自我,失去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我们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是我们理解自己、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民族文化自尊心和自豪感。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都可以转化为文化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例如,一些地方就利用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出了一系列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保护和传承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我们应该积极采取行动,通过教育、研究、展示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瑰宝永续流传,照亮我们的未来。
家乡非遗文化活动感悟

家乡非遗文化活动感悟家乡非遗文化活动感悟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乡村人,我一直深深地热爱着我的家乡。
在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非遗传统,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祖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参与到家乡非遗文化活动中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幸参与其中,并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些活动所带来的意义与价值。
一、家乡非遗文化活动带来的历史记忆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地方,我的家乡是一个典型的非遗之地。
这里有着许多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秧歌、龙舞、剪纸等等。
每年春节期间,当这些传统项目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时,仿佛整个村庄都被历史所包围。
这些活动不仅是对祖先智慧和劳动成果的传承,更是一种对历史的纪念和回顾。
二、家乡非遗文化活动带来的文化自信在现代社会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要的软实力。
而参与到家乡非遗文化活动中来,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更能够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家乡非遗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更能够体验到这些项目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和美感。
这种自信心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面对未来挑战,也能够激发人们创新创造的潜力。
三、家乡非遗文化活动带来的社区凝聚力在现代社会中,社区凝聚力越来越弱。
然而,在家乡非遗文化活动中却能够看到一种特殊的凝聚力。
当村庄里面所有人都围绕着某个项目或节日忙碌时,整个村庄仿佛变成了一个大家庭。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更能够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关爱和温暖。
这种凝聚力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融入社区,更能够促进社区的发展和进步。
四、家乡非遗文化活动带来的文化传承家乡非遗文化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和回顾,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保护和延续。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学习到传统技艺和工艺,更能够了解到这些技艺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智慧和精神内涵。
这种传承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更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家乡非遗介绍

1
贴在灯笼上的剪纸形状的装饰
我家乡的剪纸技艺以其细腻、精湛的刀法和丰富多彩
2
的图案而闻名
3
这些剪纸作品通常表达着吉祥、富贵和幸福的主题
剪纸
1. 历史与文化背景
剪纸起源于汉代,普及于唐代,兴盛于宋 代。古人用剪刀和纸制作出各种寓意吉祥 的图案,如龙凤呈祥、花开富贵等。这些 剪纸作品既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情 趣,又反映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家乡非遗介绍
总结:xxx 民族:XXX
-
剪纸
目录
刺绣
家乡非遗介绍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更是代
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介绍一些我家乡的非遗项目,并探讨它 们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以及传承情况
剪纸
剪纸
剪纸,作为一种流传千年的民间艺术,是贴在窗纸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刺绣
2. 艺术价值
刺绣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其独特的审美和精湛的技艺上。刺绣作品要求艺人具备高超的针线 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要了解不同织物的特点。刺绣作品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图案 生动形象,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刺绣
3. 传承情况
近年来,刺绣技艺的传承工作逐渐受到重视。一些学校和社区开始开展刺绣技艺的培 训课程,邀请老艺人传授技艺,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此外,一些刺绣艺人还通过 成立工作室、举办展览等方式,推广刺绣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发展。同时,一些创新 性的刺绣作品也受到了市场的欢迎,进一步推动了刺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刺绣
刺绣
A
刺绣,又称" 绣花",是一 种以针线在 织物上绣制 各种图案的 民间手工艺
民间技艺探寻家乡的非遗传承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技艺探寻家乡的非遗传承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每一个村庄、每一座城市背后都有着独特的民间技艺,这些技艺代代相传,凝聚着家乡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这些民间技艺就是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财富,承载着乡土情怀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探寻家乡的非遗传承,就是在寻找、保护、传承这些珍贵的民间技艺,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光彩。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代相传的民间技艺,如土陶、刺绣、剪纸、民间音乐等,这些技艺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在农耕社会中,土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具,中国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
我追溯家乡土陶制作的历史,发现这一技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到家乡的陶瓷作坊,看着陶工们细心制作着一个个精美的陶器,我深深感受到这种传统的魅力和文化的底蕴。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民间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很多年轻人选择了离开家乡去城市谋生,这些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渐渐失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家乡都设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展示传统手工艺技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的传承中来。
我积极参与家乡的非遗传承工作,通过学习土陶制作、刺绣技艺等,我努力传承和弘扬家乡的民间技艺。
参加各类非遗活动,向更多的人传播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的非遗之美。
我相信,只有当我们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才能让家乡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加璀璨辉煌。
在探寻家乡的非遗传承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家乡的魅力和光彩,每一个民间技艺都是家乡文化的活力和底蕴。
作为一名家乡的儿女,我有责任传承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闪耀光芒。
追溯家乡的非遗传承,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也是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坚守。
只有当每一个家乡的儿女都积极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才能让家乡的文化底蕴得以传承,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
姓名
班级
学号
许昌是我的家乡。
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中原腹地。
历史车轮滚滚,在这片中原土地之上拥有数之不尽的历史名声文化古迹与神话传说。
很多都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这方丰饶的土地上,“抓一把就是传说故事,踢一脚就是汉砖魏瓦。
”从葛天氏的“不言自信,不化而行”到大禹的“三过家门而不入”,从秦王嬴政设置的颍川郡到唐宋明清的府州治所,许昌涵孕了华夏文明的火种,见证了漫漫历史的变迁,也成就了自身的厚重一面。
而其中大禹的传说是我印象最深刻神话故事。
因为我在禹州生活了很长时间。
禹州看那名字就和大禹有着很深的渊源。
因为大禹初封于此,故称之为“大禹之州”。
禹州自古称华夏第一都,大禹治水的政事在禹州广为传颂,禹州也因此而得名,北京世纪坛铜柱历史纪年即禹州为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都之地。
大禹因治水有功曾在此受封“夏伯”。
禹子启继位后,于钧台大宴天下诸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从此,华夏五千年文明从这片热土开始。
自夏始,经商、西周、春秋战国,曾三次为夏韩古都;秦以降,至顺治十八年(1661年)历时两千多年,均为京畿重地或一方一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秦汉为颍川郡,晋唐为阳翟,宋元明为钧州,明万历三年四月,为避皇帝朱翊钧讳,改名禹州。
大禹的巨大石像就坐落在禹州的中心地带。
每当我路过那里,仰望着大禹的石像,一种自豪与厚重油然而生,它承载着家乡厚
重的历史文化和传承。
禹州还有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就是禹州药会。
禹州药会是禹州市的汉族民俗文化。
当地中药材的发展,一是以药成会。
春会是每年2月起到麦收,秋会是八月下旬;冬会是十一月下旬。
二是以药成市。
形成山货、中药、切药、丸散。
四大市场遍布大街小巷,其中西关街为山货行,经营山岗药材;西大街、光明街、三官庙街、四角堂街、洪山庙街为中药行,经营各方道地药材;山林街、槐荫街是切药行,以饮片加工为主;八土方街、黄家口、旗毒庙街、城隍庙街为丸散业。
禹州是全国知名的中药材集散地,已经连续召开了十届药交会。
它是我国中医药文化发祥地之一,两年一届的中国禹州中医药交易会,以“弘扬中国中医药文化,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宗旨,办会理念不断提升、模式不断创新、内涵不断丰富、特色不断显现,对传承民族文化,繁荣中医药市场,促进医药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生活在河南就不得不提河南豫剧。
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近几年,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以色列、马来西亚、法国、巴西、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新加坡、土耳其、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豫剧也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
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今为中国戏曲三鼎甲榜眼,在全国各地方戏曲剧种中位居榜首。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从清朝末期至今已经形成四大声腔,即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沙河调(以沙河流域为中心,即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每个河南家庭都少不了豫剧这项内容。
我的姑姑曾经学习过很长一段时间豫剧。
因而我跟着她也听了很多,虽然我并不能听出太多的韵味与兴趣。
但其中还是有很多吸引我的地方。
豫剧具有不同于其它地方戏曲的显著特点。
首先是具有河南的地方文化。
豫剧所表现的内容往往具有地方特点,比如《朝阳沟》就体现出了鲜明的河南农村的风土人情。
豫剧以唱见长.豫剧具有不同于其它地方戏曲的显著特点。
首先是具有河南的地方文化。
豫剧所表现的内容往往具有地方特点.豫剧以唱见长,我们在听豫剧时往往能听到大段大段的唱词,而这些唱词极具地方特色,甚至很多念白都是方音。
次是豫剧的风格给人一种阳刚之美,河南是古中原之地,宽广的土地和古朴的民风孕育出了河南人豪放的性
格,看豫剧,经常能见到一些大气磅礴的场面,感受到一种奔放的激情。
由此,产生了豫剧的另一个特点——人物形象地刻画大棱大角,我们在豫剧中很难看到那些感情细腻的人物形象,这些特点地形成,都离不开我们深厚地河南文化。
由于河南悠久历史地影响,建国以前的豫剧剧目往往都是以历史故事为题材,我们非常熟悉的有《花木兰》、《穆桂英西征》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豫剧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一些反应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开始出现,比如有我们所熟悉的有《朝阳沟》、《倒霉大叔的婚事》等。
这些戏剧的情节跌宕起伏,非常具有故事性。
现在,每当我听到这些故事的时候,心中总会泛起亲切感。
豫剧,随着时代的发展,似乎已经成了老年人的专利。
而我们这些九零后,往往更容易让那些激情四射的流行音乐所吸引。
我认为,这种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结晶,是应该传承下去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愿意,同时也有责任去维护我们的中国文化,为了使我们的中国文化不断地发扬光大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另外我的家乡还有很多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像鄢陵古桩腊盆景制作工艺,五禽戏,钧瓷烧制技艺,越调等等。
这里不一一介绍。
如果不是选修非物质文化概览这门课的话,或许我根本不会去主动了解它的,因为这个概念尽管被常常提及,但却被时时忽略。
为此,我专门上网找了关于我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找到后,
真觉得很惭愧,家乡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己根本不知道。
了解了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更加热爱我的家乡。
爱家乡,爱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