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

合集下载

中医特色专项小组工作计划

中医特色专项小组工作计划

中医特色专项小组工作计划一、背景中医作为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特色,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特设立中医特色专项小组,制定本工作计划。

二、目标1. 深入挖掘中医特色和优势,促进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

2. 加强中医特色疗法的传承与创新,提高中医治疗率。

3. 提升中医科研能力,推动中医现代化发展。

4. 加强中医文化传播,提高社会对中医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三、工作计划1. 挖掘与整理中医特色疗法(1)组织专家团队对中医古籍进行整理和研究,挖掘其中具有独特疗效的方剂和疗法。

(2)开展临床研究,对具有明显优势的中医特色疗法进行科学验证。

(3)整理和推广民间有效的中医疗法,为基层医疗服务提供支持。

2. 中医特色疗法传承与创新(1)建立中医特色疗法传承工作室,开展师承教育,培养新一代中医人才。

(2)鼓励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疗法技术创新,提高临床疗效。

(3)加强与国际医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诊疗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中医现代化发展。

3. 中医科研能力提升(1)加大科研投入,支持开展中医特色疗法的科学研究。

(2)建立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推动多中心临床研究。

(3)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提高研究水平。

4. 中医文化传播与普及(1)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宣传中医文化和知识,提高公众对中医的认知度。

(2)开展中医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普及中医保健知识,提高居民健康素养。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向世界传播中医文化,扩大国际影响力。

5. 中医特色医疗服务的提升与推广(1)在医疗机构中推广中医特色疗法,提高临床治疗率。

(2)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将中医特色疗法引入基层,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3)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中医特色医疗服务的建设与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6. 建立健全中医药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1)完善中医药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发挥中医特色的具体措施

发挥中医特色的具体措施

发挥中医特色的具体措施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为了发挥中医特色,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一、加强中医传承与研究1.加强对中医经典文献的研究和整理,深入挖掘中医理论的内涵和精髓。

2.推动中医教育的传承和发展,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教学。

3.建立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教学示范中心,推动中医临床实践与研究的结合。

二、弘扬中医文化1.加强对中医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民众对中医的认知和理解。

2.开展中医讲座和主题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中医的特点和疗效。

3.建立中医药文化交流平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中医学者进行交流与合作。

三、完善中西医结合模式1.推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将中医的特色与西医的优势相结合,提高医疗效果。

2.建立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指南和规范,统一中医和西医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标准。

3.加强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应用和推广,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疗效。

四、推动中药现代化研发与应用1.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

2.推动中药现代化研发,从传统中药配方的提取与纯化开始,加强中药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的研究。

3.加强对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推动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扩大中药的临床使用范围。

五、加强中医师队伍建设1.完善中医师资格认证制度,提高中医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2.加强对中医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临床实践和医疗技术水平。

3.加强中医师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中医师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以上是发挥中医特色的一些具体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促进中医的传承与创新,提高中医的疗效和声誉,为人们的健康问题提供更多有效的解决方案。

中医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医的保护和发展。

中医病证规律下的数据挖掘论文

中医病证规律下的数据挖掘论文

中医病证规律下的数据挖掘论文1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病证规律研究中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医病证规律研究领域,其基本流程为针对所研究疾病或证候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搜集具备中医诊疗信息、处方信息的海量数据,使用数据挖掘技术相关算法及其程序系统实行数据分析[5],总结该病或该证候的核心理论、诊疗方法及特色方药,提炼具有中医特色的个性化诊疗方案。

因为疾病及中医证候种类繁多,作者通过中国知网信息检索平台,搜索关键词“数据挖掘”,查找并学习2010—2014年相关期刊文献,汇总中医病证诊疗方面的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成果,旨在为内、外、妇、儿等常见学科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1内科疾病在心血管疾病方面,杨静等对冠心病的证候用药规律实行数据挖掘,结果显示冠心病以气虚血瘀证多见,另有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丹参、黄芪、葛根等为核心用药。

崔松等通过挖掘何立人治疗心悸的用药分析,总结其治疗心悸的基本方,归纳出以心悸为主重用淮小麦,以心律失常为主重用生黄芪等因症施药的特点。

赵健等通过对严季澜辨治的109例高血压病患者用方数据实行挖掘,总结出严季澜自拟调肝理血汤的用方要点与学术思想。

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王萍等挖掘整理了唐旭东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证型及用药规律。

Liu等[10]应用支持向量机技术研究中医舌诊舌象在胆囊炎患者中的分类,为数字化辨病辨证提供了可靠依据。

吴嘉瑞等[11]应用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探索颜正华治疗泄泻用药经验。

杜斌等通过检索现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挖掘出常用灌肠方药及药对。

在肾病及内分泌疾病方面,展俊平等[13]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证治方药规律实行总结分析,发现该病证候以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为主,核心治法以益气养阴、化湿利水为主。

凌颖茹等挖掘了黄春林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方药使用经验。

霍保民等[总结了戴希文教授分期诊疗慢性肾脏病的辨证及用药规律。

袁敏探析魏子孝教授诊治糖尿病善补气、活血的用药特点。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传承中的研究进展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传承中的研究进展
数据挖掘技术在 中医药传承 中的研 究进展
李 玲 周 学 平
( 南京 中 医药大学 , 苏南京 2 0 4 ) 江 1 0 6


数 据 挖 掘 技 术 作 为 一种 有 效 的信 息 处 理技 术 , 通过 分析 中 医个 体 化诊 疗信 息特 征 , 炼 出其 中蕴 藏 的 新 理 提
众 多 , 术 思 想 广 为 流 中 学
传 。中 医 药 事 业 的 发 展 需 要 “ 火 传 承 ” 传 统 的方 法 已 经越 薪 , 来 越 显 示其 不 足 。数据 挖 掘 技 术 作 为 一 种有 效 的信 息 处 理 技
术 , 过 分 析 中 医 个 体 化 诊 疗 信 息 特 征 , 炼 出 其 中蕴 藏 的 通 提
有 何关 系 , 尚待 进一 步研 究 。 5 参 考 文 献
[】 张 继 玲 , 曹碧 兰 .白癜 风 免 疫 学说 新 进 展 .遵 义 医 学 院 学报 , 1
2 o ,94)4 3 o 6 2 ( :0
中 国 药 物与 临床 ,0 7,( )2 1 20 7 4 :9 【l 张 玉 臣, 成 文 , 东 , . 7 熊 吕 等 虫草 提 取 物 抗 炎 及 免 疫 作 用 实 验 研
论、 方法 , 新 实现 中 医药 经 验 的有 效 总结 与 传 承 。目前 数 据 挖 掘 技 术在 中 医 药传 承 中的 应 用 主要 包括 : 疾病 研 究 中的 应 在 用 、 方 剂研 究 中的应 用 、 中 药研 究 中的 应 用 、 针 灸 临床 中 的应 用 。 同时 , 们 应 该 认 识 到 数 据 挖 掘 作 为 一 种 新 兴 的 在 在 在 我 前 沿技 术 , 多方 面 需要 完善 , 数 据 挖 掘 研 究 结 果 的不 确 定 性 , 据 挖 掘 系统 中的人 为 主观 影响 , 需 要 在 日后 的 实践 在 如 数 这 中予 以校 正和 改 良。

名老中医临床医案数据挖掘研究思路探讨

名老中医临床医案数据挖掘研究思路探讨

名老中医临床医案数据挖掘研究思路探讨作者:古求知老膺荣范宇鹏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3年第04期关键词:数据挖掘;中医医案;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4-0010-02近年来,信息技术在中医领域,尤其是在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挖掘研究工作中的应用逐渐成为热点。

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如研究方法难以突出中医特色、成果实用性不强等。

由于中医学知识的复杂性,对中医知识的挖掘必然有其特殊性,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数据挖掘理应遵循名老中医经验整理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据此,笔者抛砖引玉对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挖掘的思路提出一些个人认识与看法,期待引起同道对此问题的探讨。

1 从数据采集角度分析中医医案特点从数据采集的角度看,中医医案尤其是名老中医医案不同于记述完备的现代医学住院病历,中医医案不必要求将患者的症状、体征完整记述,而只需要将主证及辨证论治的思路描述清楚。

可以说,中医医案是医家临床思维活动、辨证论治过程的记录,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具体反映。

中医医案在病情症状描述方面的信息通常是模糊或不完整的,这些信息往往是从患者身上提取但经医生主观筛选过的,而与主证密切相关的一些特殊指征,如医生的问诊往往是围绕主诉,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展开,不必面面俱到,就望诊而言,简单的文本描述也不可能全面反映诊疗现场丰富的视觉信息[1]。

通过考察中医医案文本,不难发现其内容大体可分为疾病、症状、证候、治法、方药、疗效等不同方面,其中疾病、症状、证候、治法、疗效信息的描述通常会呈现不完整、模糊和主观性的特点,而方药信息则不同,方与药相对来讲都是比较完整、具体而客观的[2]。

因此,方药信息数据的这种特点非常适合运用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分析处理,而目前名老中医经验数据挖掘研究也普遍是从经验方、药入手而展开的。

2 从经验方药入手开展数据挖掘研究的理论基础一般而言,历代中医文献大部分可归属于方剂或本草类古籍,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神农本草经》、《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这些古籍文献从某种意义上可被视为传统中医经验整理的有效形式。

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

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

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与应用(一)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是中医药发生、发展的基础。

中医药文献资料浩如烟海,每一个献身于中医药事业的人穷其毕生也难窥其一斑。

如此海量的中医药数据更要有效地利用这些宝贵资源。

近年来,随着医院信息系统和数字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数据库的信息容量不断膨胀,文献挖掘的效能与可靠程度亦不断提高。

中医药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数据,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医学信息资源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决策,挖掘、整理出可以广泛应用的诊疗方法,提高中医药特色疗法的疗效、给患者带来福音,是我专科医护人员专注的焦点,旨在加速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

一、文献挖掘方法中医药领域的无数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积累了海量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包含在中医药古籍文献以及当前的研究文献中。

据统计,目前国收藏的中医药古籍文献13000多种,其中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古籍近1000种。

1911年以后出版的中医药书籍达12000多种,中医期刊230多种。

根据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显示,1987-2015年发表的中医药文献高达1715000篇。

其中涉及中医骨伤科学科的文献达312000余篇。

为从浩渺无际的中医药文献中找到适用于本专科的、有效的、实用的相关诊疗方法,挖掘出潜在的规律,我专科采用如下线索进行数据挖掘:1.以名老中医为线索的诊疗方法挖掘该法就某位名老中医诊疗肺系疾病的辨证思维方法、用药经验、组方特点、经验方应用、独特疗法进行归纳、总结及对其学术思想进行剖析。

如《炳南临床经验集》、《外台秘要》、《名老中医之路》、《林如高正骨经验》、《骨科诊疗学》等。

这种方法多为名老中医本人的经验总结,或其学术继承人、学生在跟随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对老师的学术思想和治疗某病的独特经验等进行总结,并列举典型病例加以论证,或对老师经验方的应用进行疗效观察,以典型医案、医论医话、有效验方等形式形成文献,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文本挖掘在中医药中的若干应用研究

文本挖掘在中医药中的若干应用研究

文本挖掘在中医药中的若干应用研究一、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文本挖掘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又称为文本数据挖掘或文本知识发现,是指从大量文本数据中提取出有用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在中医药领域,文本挖掘技术能够实现对古籍医书、现代文献、临床病例等海量文本信息的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为中医药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由于历史原因和传承方式的特殊性,中医药领域的文本数据存在着种类繁多、格式不信息分散等问题,给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带来了诸多挑战。

文本挖掘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中医药信息的利用率和研究效率。

文本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中医药古籍医书的挖掘与整理,通过提取古籍中的方剂、药性、治法等信息,为现代中医药研究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支持;二是对现代中医药文献的挖掘与分析,通过发现文献中的研究热点、趋势和规律,为中医药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三是对临床病例的挖掘与利用,通过提取病例中的症状、体征、治法等信息,为中医药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文本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和分析中医药文本数据中的有用信息和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 文本挖掘技术的概述又称文本数据挖掘或文本知识发现,是指从大量非结构化的文本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它结合了计算机科学、统计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旨在通过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和理解。

在文本挖掘中,常用的技术包括文本预处理、特征提取、文本分类、聚类分析、情感分析以及关联规则挖掘等。

文本预处理是文本挖掘的基础步骤,包括分词、去停用词、词性标注等,以便将原始文本转化为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处理的形式。

中医药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中医药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中医药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医药行业也逐渐迎来了数字化时代。

如今,中医药数据大量产生与积累,数据资源的获取和整合成为了需求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中医药数据挖掘技术应运而生,成为整合和挖掘数据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一、中医药数据挖掘技术基础中医药数据挖掘技术是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关联规则挖掘、分类、聚类、回归、异常检测等技术手段。

数据预处理主要是对数据进行清理、整合、选择和转换,以便后续的挖掘操作。

关联规则挖掘则主要是发现数据集中项与项之间的关联关系,例如,在多家中医药机构的病历数据中做关联规则挖掘,可以发现某种病的诊断方式,与该病的治疗方式的长短之间的关联关系。

分类、聚类、回归等技术手段则常常用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以期发掘出中医药中的潜在规律和规律的应用。

二、中医药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中药材品质研究中药材品质研究是中医药数据挖掘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中药材品质的研究一直是中医药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传统的中药材品质研究常常需要依靠药材质量地方标准进行,由于药材的品质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等方面的不稳定性,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争议和误解。

中药材品质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寻找代表药材品质的特征变量,并对这些特征变量进行定量描述和分类。

中医药数据挖掘技术为这些操作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手段。

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中药材品质研究,能够从大量的中医药书籍、中药材标本、中医药诊断和治疗记录中挖掘出与药材品质相关的有效变量和数字特征。

中医证候分类中医证候分类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分类依据是由与中医医学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数据所提供的证候信息。

在传统中医诊疗实践中,中医证候往往是通过临床医师的经验和知识判断的。

而这种主观判断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和局限性。

中医药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利用大量的中医药证候信息,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制定精确的证候分类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与应用(一)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是中医药发生、发展的基础。

中医药文献资料浩如烟海,每一个献身于中医药事业的人穷其毕生也难窥其一斑。

如此海量的中医药数据更要有效地利用这些宝贵资源。

近年来,随着医院信息系统和数字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数据库的信息容量不断膨胀,文献挖掘的效能与可靠程度亦不断提高。

中医药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数据,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医学信息资源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决策,挖掘、整理出可以广泛应用的诊疗方法,提高中医药特色疗法的疗效、给患者带来福音,是我专科医护人员专注的焦点,旨在加速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

一、文献挖掘方法中医药领域的无数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积累了海量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包含在中医药古籍文献以及当前的研究文献中。

据统计,目前国收藏的中医药古籍文献13000多种,其中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古籍近1000种。

1911年以后出版的中医药书籍达12000多种,中医期刊230多种。

根据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显示,1987-2015年发表的中医药文献高达1715000篇。

其中涉及中医骨伤科学科的文献达312000余篇。

为从浩渺无际的中医药文献中找到适用于本专科的、有效的、实用的相关诊疗方法,挖掘出潜在的规律,我专科采用如下线索进行数据挖掘:1.以名老中医为线索的诊疗方法挖掘该法就某位名老中医诊疗肺系疾病的辨证思维方法、用药经验、组方特点、经验方应用、独特疗法进行归纳、总结及对其学术思想进行剖析。

如《炳南临床经验集》、《外台秘要》、《名老中医之路》、《林如高正骨经验》、《骨科诊疗学》等。

这种方法多为名老中医本人的经验总结,或其学术继承人、学生在跟随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对老师的学术思想和治疗某病的独特经验等进行总结,并列举典型病例加以论证,或对老师经验方的应用进行疗效观察,以典型医案、医论医话、有效验方等形式形成文献,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以疾病为线索的诊疗方法挖掘这种方法是对某种病名如“腰痛”、“颈痛”、“痉证”、“痿证”、“痹症”等为检索单元,分别进行归纳整理,得出每个疾病的用药特点、组方规律、诊疗方法等信息。

这种研究均以已出版的文献为基础,主要整理总结传统经验。

本专科查阅过的文献主要有《唐·蔺道人仙方理受续断秘方》、《外科正宗》、《素问·逆调论》、《外伤科学》、《中医伤科讲义》、《中医治疗颈椎病验方》、《中西医结合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百余种书籍。

3.以方剂为线索的研究方法此种方法分为3方面,一是传统的方剂研究方法,即以辨证治则治法、性味归经、复方析释、文献研究为主导,对名老中医治疗肺系疾病的诊疗方法及经验进行总结,如《名医名方录》。

二是沿用西药量化研究方法,对名老中医专方、验方的每味药进行成分变化的分析测量和药理研究,及制剂有效成分的血清浓度和临床药学的比较研究,从中寻找有关定量的规律性。

三是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方剂研究,从统计数学方法的角度对名中医的方剂配伍特征和类方予以量化。

专业术语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疾病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国药典》、《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等。

4.以思维方法为线索的经验总结近年来,临床思维方法的研究已成为中医临床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我专科针对这种研究多运用文献追溯法、调查法、省法和实验法等,对中、西医、古、现代名家著作、医案、医论医话等文献资料及多位专家本人的思维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模糊数学、黑箱方法、哲学方法等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剖析、总结。

如《近代名老中医临床思维方法》、《骨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等书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思维方法为线索,又体现西医临床思维特点,以医案为依据,透过治疗过程探索中西医名医诊治骨伤科疾病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在规律。

二、文献分析整理(一)名老中医经验分析整理颈椎病辨证论治研究1、少玲等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和痰浊中阻三型加以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型:治以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l0克,钩藤15克,石决明20克(先煎),牛膝15克,黄芩15克,栀子15克,杜仲l0克,桑寄生l5克,鳖甲25克(先煎),川芎l0克,夜交藤l5克,丹参l0克,红花l0克。

(2).气血亏虚型:治以益气养血、健脾升阳,方用归脾汤加减:黄芪25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当归l0克,龙眼肉15克,酸枣仁20克,木香l0克,升麻l0克,皮l0克,柴胡l0克,川芎l0克,丹参l0克,红花l0克。

(3).痰浊中阻型:治以涤痰化浊、健脾和胃,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法半夏l0克,白术l5克,天麻l0克,茯苓15克,大枣5枚,生l0克,皮l0克,竹茹l0克,锻牡蛎25克(先煎),党参15克,川芎l0克,红花l0克,丹参l0克。

以上三型用药,每天l剂,l0天为1个疗程。

一般治疗l~3个疗程。

总有效率87.69%。

2、胡晓明依据脏腑、气血辨证理论,对颈椎病进行系统的辨证治疗。

(1).急性外伤型患者,治以舒筋活血止痛,用桃仁四物汤合桂枝加根汤加减治疗;对风湿痹阻型患者治以祛寒除湿,温经通络止痛,用桂枝加根汤合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2).气血不足型患者,治以健脾益气补血,用八珍汤合桂枝加根汤治疗;对湿困中焦、经络痹阻不通型患者,治以健脾化湿、理气止痛,用二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加根汤治疗;(3).肝脾不和型患者,治以调和肝脾、滋阴潜阳,用柴胡疏肝散或天麻钩藤饮合桂枝加根汤治疗,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3、安礼等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依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将神经根型颈椎病分为风寒湿型、血瘀气滞型、气血虚弱型,以中药I为主,配合按摩、牵引、局部封闭等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9例,获得满意疗效,总有效率90.6%。

专病专方研究1.林惠英采用牵引、超声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收到满意的效果,显效42例,占70%,有效l8例,占30%,有效率100%。

认为牵引、超声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够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减少对椎间盘压力、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得到缓解,神经根周围组织的粘连得到松解。

2、施杞认为脊髓型颈椎病的病因主要是气滞血瘀脊髓在中医属奇恒之腑,与骨髓统称为髓,髓由肾的精气和水谷精微所化生,其形成和功能与先天之肾气和后天脾胃之气密切相关。

根据临床表现,脊髓型颈椎病常虚实夹杂。

表现以拘挛失用为主证者,见双下肢肌力增高,束胸感,Hoffman征阳性者,多从“痉’’证论治。

表现以痿软无力为主证者,见下肢乏力,易跌倒,双手在肌萎缩,系扣持筷不能,多从“痿"论治。

目前认为,颈椎间盘突出后,对脊髓形成持续性或间歇性钳夹作用,引起脊髓压力增高,血一脊髓屏障破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组织产生水肿,进一步加重脊髓的受压,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同时,髓核脱离椎间盘后,其含有的蛋白多糖具有亲水特性,髓核吸收水分后充盈、膨胀,进一步加重脊髓的压迫。

作者继承石氏伤科提倡的“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顾,肝脾肾同治的学术思想,同时遵循中医学“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采用益气化瘀利水法组方,消除脊髓和髓核的水肿,减轻脊髓受压,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脊髓型颈椎病中手的精细动作障碍,下肢乏力,易跌倒等证实为脊髓前角细胞损伤和白质脱髓鞘之故。

同时发现椎间盘突出物中有毛细血管形成,形成的毛细血管可促使椎间盘变小或消失。

益气温肾活血方药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毛细血管的增多,从而促进脊髓前角细胞的修复及髓鞘再生和髓核的溶解。

痉证和痿证是中医传统两大病症。

施杞在对脊髓型颈椎病辨证过程中,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从痉证、痿证进行调治,疗效显著。

他提出了颈椎病痉证的调治有化瘀法、泻腑法、逐水法,常用方如血府逐瘀汤、大承气汤、十枣汤(甘遂散)等;颈椎病痿证的调治有益中固本、补益肝肾、调补气血、健脾化湿法,常用方如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地黄饮子、归脾汤、香砂六君丸等。

他还认为:颈椎病痉证多属阳证;颈椎病痿证多属阴证;其症状有轻重缓急,但究其病因,离不开‘‘气滞血瘀”,治疗中更应突出“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治”的原则。

[清波,施杞.脊髓型颈椎病论治经验.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l999,7(1):39~40-]3.高飞等以根二藤汤为基本方治疗颈椎病,药用根15克,钩藤15克,鸡血藤l5克,当归l5克,川芎9克,黄芪15克,桑寄生l5克,黄9克,白芍12克,白芥子9克,地龙9克,牛膝9克,桂枝9克,丹参15克,全蝎9克,蜈蚣2条,土鳖虫9克,木香9克,甘草6克。

椎动脉型与交感型患者加鹿角胶l5克,骨碎补9克。

服药期间毋须牵引或外敷药物等治疗方法,总有效率l00%。

气滞血瘀型及痰湿阻络型、郁热结型颈椎病l04例,结果显示治疗组近期和远期总有效率均好于对照组,经年龄分层和中医辨证分型后发现,两种药物均适于各种年龄的患者,但伤科接骨片对痰湿阻络、郁热结型颈椎病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复发率较低。

4.昝韬以补益气血,舒筋通络为主治疗颈椎病,方用鹿角片、鹿角胶(炸化)、熟地黄、牛膝、泽泻各l0克,黄芪30克,骨碎补、赤芍、白芍各15克,川芎、茯苓各12克,白芷6克,羌活9克。

临床可根据不同证型,以上方进行加减治疗,总有效率88%。

5.王伟等用中药外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教好效果。

药用当归、川芎、五加皮、桂枝、鸡血藤、三七各30克,地龙、全蝎、地鳖虫、红花、生川乌、生草乌各20克,蜈蚣10条,研粗末,用75%乙醇2000ml密闭浸泡4周,纱布过滤,以毛巾浸润药液后敷颈部正中,治愈好转率为96.8%。

6.炳坤等在服用中药的基础上,采用双柏油膏加宽谱仪照射治疗颈椎病 1 13例,并与单纯服中药组对比,结果显示在治疗神经根型的疗效方面有显著的优点,而其他各型则无显著意义。

其认为外敷双柏油膏加宽谱仪照射治疗方案主要是针对该病气虚血瘀的病机而设的。

由于颈椎病是一个主要以退行性改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气虚和血瘀互为因果,更加重了局部血瘀症状,所以在服益气活血的中药基础上外敷活血祛瘀中药并加一定波长的不可见光照射患部,对缩短疗程和提高疗效有好处。

7、周林宽论活血祛瘀、益气养阴、利湿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属中医“痉"、“痿”、“痹”等证畴。

临床上或实或虚或虚实夹杂,实证以痉证为多表现为肌肉拘挛失用;其病在肝,属瘀血、痰湿等所致。

虚证以痿证为多,表现为肌肉痿软无力;病在脾肾,属气虚、肾亏所致。

外伤则血溢脉外,离经之血阻滞经络;久劳则气虚,“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脉失和,筋脉失养,气血不能充达肌肤·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着于肉则卫气不荣,肌肉顽痹;肾精不足,为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