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用药统计

合集下载

伤寒论用药统计完整版

伤寒论用药统计完整版

伤寒论用药统计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伤寒论用药次数统计一共82味药61次:甘草36次:桂枝34次:大枣33次:生姜27次:芍药20次:人参19次:附子17次:大黄16次:干姜14次:半夏麻黄黄芩11次:茯苓黄连10次:白术09次:杏仁07次:石膏06次:枳实厚朴栀子柴胡芒硝05次:牡蛎04次:粳米葛根03次:细辛阿胶知母龙骨桃仁豉02次:当归桔梗泽泻麦门冬猪苓赤小豆葶苈吴茱萸赤石脂水蛭虻虫甘遂黄蘖栝蒌根蜀漆猪胆汁葱白01次:栝蒌实五味子蜀椒滑石升麻胶饴鸡子黄文蛤瓜蒂竹叶贝母茵陈蒿白头翁秦皮旋覆花猪肤连轺生梓白皮天门冬麻子仁代赭石生地黄麻仁铅丹太一禹余粮食蜜妇人中褌巴豆乌梅鸡子苦酒人尿伤寒论+金贵要略用药次数统计一共170种单味药123次:甘草70次: 桂枝67次:生姜59次: 大枣51次: 芍药38次:半夏36次:干姜34次:人参附子32次:茯苓31次: 大黄28次:麻黄27次: 白术25次: 黄芩19次: 杏仁16次: 枳实15次:细辛黄连14次: 石膏当归厚朴10次:阿胶栀子09次: 柴胡08次:芒硝07次:知母粳米龙骨黄耆桃仁牡蛎06次: 五味子芎穷桔梗泽泻05次: 葛根麦门冬滑石干地黄04次:蜀椒蟅虫百合03次:五味防风橘皮防己猪苓赤小豆升麻鳖甲葶苈吴茱萸赤石脂乌头水蛭虻虫甘遂薤白栝蒌实香豉黄蘖栝蒌根薏苡仁茵陈蒿葱白蜜(白蜜、食蜜)02次:胶饴竹茹蜀漆猪胆汁牡丹瞿麦鸡子黄文蛤瓜蒂牡丹皮紫参矾石薯蓣雄黄竹叶木防己贝母苦参通草豉小麦硝石白酒白头翁秦皮旋覆花麻子仁艾叶01次:射干紫菀款冬花曲豆黄卷白敛云母猪肤猪膏乱发连轺生梓白皮天门冬蛇床子仁乌扇鼠妇石韦紫葳蜂巢赤硝蟋螂?酸枣仁穹穷代赭石白鱼灶中黄土生地黄铅丹栝楼根葵子泽漆白前太一禹余粮盐生葛甘李根白皮干苏叶山茱萸白薇生地黄汁川椒柏叶诃梨勒土瓜根生姜汁羊肉败酱粉葶苈子瓜子干漆蛴螬黄柏蜘蛛皂荚天雄妇人中褌巴豆红蓝花柏皮戎盐栝楼实川乌乌梅狼牙椒目鸡子苦酒王不留行溯瞿细叶桑东南根蒲灰人尿。

《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目录

《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目录

《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目录能够踏入中医之门,我是幸运的。

从医十数年间,精研《伤寒杂病论》,很不错,还就是有那么一点点娱乐。

于中医药文明之东流水中,取一瓢甘露畅饮,实乃人生一大快事也!以医为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观医圣《伤寒论》载113方用药82味,《金匮要略》载262首方剂。

两书目除去重复之方,共载方剂178首,用药151味。

鄙人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体会《伤寒杂病论》诸方,为治疗伤寒杂病的金典之方。

其用药精简法度严明,且明确指出了实际辨证纲领,果能善于掌握和应用确有高效,非常之著。

感恩戴德,不敢私藏,今特意列出经方目录,广而告之,用心参学。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伤寒论》经方目录1.桂枝汤类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甘草汤小建中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加桂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又名。

白术附子汤)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人参汤2.麻黄汤类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升麻汤3.葛根汤类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葛根黄芩黄连汤4.抵当汤类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5.栀子汤类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枳实栀子豉汤栀子柏皮汤6.陷胸汤类大陷胸丸大陷胸汤十枣汤小陷胸汤三物小白散瓜蒂散7.泻心汤类半夏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8.甘草汤类甘草汤炙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甘草附子汤9.苓桂术甘汤类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甘草汤五苓散猪苓汤文蛤散10..黄芩黄连汤类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连汤黄连阿胶汤11.白虎汤类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2.承气汤类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麻子仁丸(别名:脾约丸) 蜜煎导方猪胆汁方13.柴胡汤类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14.芍药当归汤类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15.干姜汤类干姜附子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理中汤(别名:人参汤) 16.赤石脂类赤石脂禹余粮汤桃花汤17.四逆汤类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真武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附子汤18.杂方类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茵陈蒿汤猪肤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乌梅丸白头翁汤吴茱萸汤烧裈散牡蛎泽泻散《金匮要略》经方目录痉湿暍病脉证治方栝蒌桂枝汤桂枝附子汤葛根汤大承气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防己黄芪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又名: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白虎加人参汤一物瓜蒂汤(又名:瓜蒂汤)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方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黄汤百合地黄汤百合洗方栝蒌牡蛎散百合滑石散甘草泻心汤苦参汤雄黄熏方赤小豆当归散升麻鳖甲汤(附: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方) 疟病脉证治方鳖甲煎丸白虎加桂枝汤(又名:桂枝白虎汤)蜀漆散牡蛎汤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柴胡桂姜汤中风历节病脉证治方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矾石汤《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三黄汤《近效》术附汤崔氏八味丸《千金》越婢加术汤血痹虚劳病脉证治方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天雄散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肾气丸(又名;金匮肾气丸、桂附八味丸) 薯蓣丸酸枣仁汤大黄廑虫丸《千金翼》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肘后》獭肝散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方甘草干姜汤射干麻黄汤皂荚丸厚朴麻黄汤泽漆汤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桔梗汤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外台》炙甘草汤《千金》甘草汤(又名:温液汤)《千金》生姜甘草汤《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外台》桔梗白散(又名:三物白散、白散) 《千金》苇茎汤奔豚气病脉证治方奔豚汤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又名:苓桂甘枣汤)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方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又名:理中汤)茯苓杏仁甘草饧橘枳姜汤薏苡附子散桂枝生姜枳实汤乌头赤石脂丸九痛丸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方厚朴七物汤附子粳米汤厚朴三物汤大柴胡汤大建中汤大黄附子汤赤丸乌头煎当归生姜羊肉汤乌头桂枝汤《外台》乌头汤《外台》柴胡桂枝汤《外台》走马汤(又名:张仲景飞尸走马汤)瓜蒂散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方旋覆花汤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麻仁滋脾丸)甘姜苓术汤(又名:肾着汤)痰饮咳嗽病脉证治方苓桂术甘汤甘遂半夏汤十枣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泽泻汤厚朴大黄汤小半夏汤己椒苈黄丸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桂苓五味甘草汤(又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又名: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外台》茯苓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方文蛤散栝蒌瞿麦丸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茯苓青盐汤猪苓汤水气病脉证治方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防己茯苓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附:杏子汤)芪芍桂酒汤(又名:黄芪芍桂苦酒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又名:.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 枳术汤黄疸病脉证治方茵陈蒿汤硝石矾石散栀子大黄汤猪膏发煎茵陈五苓散大黄硝石汤《千金》麻黄醇酒汤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方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又名:桂枝救逆汤)半夏麻黄丸柏叶汤黄土汤泻心汤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方茱萸汤(又名:吴莱萸汤)半夏泻心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猪苓散四逆汤小柴胡汤大半夏汤大黄甘草汤茯苓泽泻汤文蛤汤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橘皮汤橘皮竹茹汤桂枝汤小承气汤桃花汤白头翁汤栀子豉汤通脉四逆汤紫参汤诃梨勒散《外台》黄芩汤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治方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牡丹皮汤(又名:大黄牡丹汤)王不留行散排脓散排脓汤黄连粉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方藜芦甘草汤鸡屎白散蜘蛛散甘草粉蜜汤乌梅丸妇人妊娠病脉证治方桂枝茯苓丸附子汤胶艾汤(又名:芎归胶艾汤、胶艾四物汤) 当归芍药散干姜人参半夏丸当归贝母苦参丸葵子茯苓散当归散白术散妇人产后病脉证治方枳实芍药散下瘀血汤阳旦汤竹叶汤竹皮大丸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千金》三物黄芩汤《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妇人杂病脉证治方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温经汤土瓜根散胶姜汤大黄甘遂汤抵当汤矾石丸红蓝花酒蛇床子散狼牙汤小儿疳虫蚀齿方杂疗方长服诃梨勒丸三物备急丸本文转载自https:///u/2830177957。

张仲景经方用量转换

张仲景经方用量转换

度量衡在中医药方面,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仲景经方为汉制,据柯雪帆称量核实,用量换算如下:
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
两=15.625克
升=液体200毫升
合=20毫升
圭=0.5克
龠=10毫升
撮=2克
方寸匕=2.74克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
一钱匕=1.5-1.8克
一铢=0.7克
一分=3.9-4.2克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克
葶力子一升=60克
吴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130克
虻虫一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药物用量习惯后,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10g ,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5g、10g、5g,即符合的当地的用药习惯,又符合经方的用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用药统计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用药统计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用药统计开方123 次的药: 甘草开方70 次的药: 桂枝开方67 次的药: 生姜开方59 次的药: 大枣开方51 次的药: 芍药开方38 次的药: 半夏开方36 次的药: 干姜开方34 次的药: 人参附子开方32 次的药: 茯苓开方31 次的药: 大黄开方28 次的药: 麻黄开方27 次的药: 白朮开方25 次的药: 黄芩开方19 次的药: 杏仁开方16 次的药: 枳实开方15 次的药: 细辛黄连开方14 次的药: 石膏当归厚朴开方10 次的药: 阿胶栀子开方9 次的药: 柴胡开方8 次的药: 芒硝开方7 次的药: 知母粳米龙骨黄耆桃仁牡蛎开方 6 次的药: 芎穷桔梗泽泻五味子开方 5 次的药: 葛根滑石地黄麦门冬开方 4 次的药: 蜀椒蟅虫百合乌头黄蘗开方 3 次的药: 五味防风橘皮防己猪苓赤小豆升麻鳖甲葶苈吴茱萸赤石脂水蛭虻虫甘遂薤白栝蒌实香豉栝蒌根薏苡仁茵陈蒿葱白蜜(白蜜、食蜜)开方 2 次的药: 胶饴竹茹蜀漆猪胆汁牡丹瞿麦鸡子黄文蛤瓜蒂牡丹皮紫参矾石白头翁雄黄竹叶木防己贝母苦参通草小麦硝石白酒薯蓣秦皮旋覆花麻子仁艾叶开方 1 次的药: 射干紫菀款冬花曲豆黄卷白敛云母猪肤猪膏乱发连轺生梓白皮天门冬蛇床子仁乌扇鼠妇石韦紫葳蜂巢赤硝蟋螂酸枣仁代赭石灶中黄土白鱼生地黄铅丹栝楼根葵子泽漆太一禹余粮白前盐生葛甘李根白皮干苏叶山茱萸白薇生地黄汁川椒柏叶诃梨勒土瓜根生姜汁羊肉败酱粉瓜子干漆蛴螬蜘蛛皂荚天雄妇人中裈巴豆红蓝花柏皮戎盐栝楼实乌梅狼牙椒目鸡子苦酒王不留行溯瞿细叶桑东南根蒲灰人尿一共170种单味药若不论杂病,只看伤寒论一书的方剂来整理,果更是精简开方61 次的药:甘草开方36 次的药:桂枝开方34 次的药:大枣开方33 次的药:生姜开方27 次的药:芍药开方20 次的药:人参开方19 次的药:附子开方17 次的药:大黄开方16 次的药:干姜开方14 次的药:半夏麻黄黄芩开方11 次的药:茯苓黄连开方10 次的药:白朮开方9 次的药:杏仁开方7 次的药:石膏开方 6 次的药:枳实厚朴栀子柴胡芒硝开方 5 次的药:牡蛎开方 4 次的药:粳米葛根开方 3 次的药:细辛阿胶知母龙骨桃仁豉开方 2 次的药:当归桔梗泽泻麦门冬猪苓赤小豆葶苈吴茱萸赤石脂水蛭虻虫甘遂黄蘗栝蒌根蜀漆猪胆汁葱白开方 1 次的药:栝蒌实五味子蜀椒滑石升麻胶饴鸡子黄文蛤瓜蒂竹叶贝母茵陈蒿白头翁秦皮旋覆花猪肤连轺生梓白皮天门冬麻子仁代赭石生地黄铅丹太一禹余粮食蜜妇人中裈巴豆乌梅鸡子苦酒人尿一共82味药4/26/2022 4:37:31 AM。

经方一两现在几克优选稿

经方一两现在几克优选稿

经方一两现在几克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经方一两,现在几克经方一两,现在几克?在淘宝和卖家聊,问小柴胡汤要柴胡八两,他放几克答24克,经方一两等于现在3克.问为什么不是240克,他反问:柴胡一味药你要半斤反吓我一跳.原来按我的想法,竟然一味药要放半斤.现在500克就是一斤嘛.难道是我错了忙去翻JT的文章:《伤寒论》小柴胡汤的柴胡是半斤,汉代半斤的话,大概现在剂量的三四两左右。

不过我开经方的话,通常是乘以0.3,不太会乘到0.4,所以他写半斤、八两,我就开二两四。

我现在开柴胡汤,二两四的药单拿到药行,药行不卖,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当我听到这个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有一个疑惑:「现在台湾的人得了柴胡证,怎么办」因为柴胡证用柴胡汤,要确保这个药有效,柴胡需要开得很重,也就是,一碗汤里面,柴胡不得少于八钱,这是基本的规范。

少于八钱有没有可能有效有可能,但是没有效的可能性也很大。

按JT的折法,经方一两是现在0.3两.0.3两是30g吗?台湾的一两是37.5g,所以0.3两是11.25g.所以算下来二两四是90g.柴胡剂加90g柴胡量算大吗!倪海夏:认为是37克,去掉7克是30克,但好象他很少用这么大量,关键是药要对症!黄元御:经方之一两今之12.65克郝万山:1两等于15.625g中医学校里普遍按汉之一两折合今之3g折算.<--鄙视一下,呵呵.随着东汉出土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经方剂量的折算愈来愈显得明确。

根据考古、度量衡研究新的考证,成书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一斤约等于220g,一两约等于13.8g,一升约等于200ml,一合约等于20ml;一尺约等于23.1cm。

看来汉之一两折成今之15.6克比较靠谱.那是不是简单的按一两15克算呢真如此,桂枝汤的桂枝三两就是45克,小柴胡汤的柴胡八两就是120克,量也惊人.汉代度量衡的转化——郝万山1.度量衡制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

最常用的50個經方方證(几乎每天都遇到)重要说明:本资料由师承班—彭鸿杨根据刘观涛师兄提出的最常用的50个经方,参考冯世纶教师等人编著的《经方—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录入;由于手头资料有限只抄录26方证,其余方证希有志之士补充完善。

供大家参考学习。

桂枝汤/(桂甘+姜芍枣)【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用法】水煎温服。

服已须臾,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以棉被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

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

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

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

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是胃气不振,津血有伤所致之热。

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内经》有类似的论述。

如《素问·评热病论》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

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

不能食者。

精无俾也”。

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

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

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

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

桂枝汤证虽不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

谈经方的用量与配伍

谈经方的用量与配伍

非经方不属大家,非经方不治大病。 非经方不属大家,非经方不治大病。
小柴胡汤演义
• 在六经转变中,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太 在六经转变中,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 太阳 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 的发展演变, 阴、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邪气由表 入里,由阳入阴的过程。 入里,由阳入阴的过程。少阳居于阳明与太阴 之间, 之间,少阳往太阴或阳明传变取决于脾胃功能 虚则太阴,实则阳明,邪欲往太阴则寒, ,虚则太阴,实则阳明,邪欲往太阴则寒,欲 往阳明则热,故出现寒热往来。治疗少阳病应 往阳明则热,故出现寒热往来。 用和法,一方面要清阳明、少阳之热, 用和法,一方面要清阳明、少阳之热,故用柴 黄芩。另一方面要固护太阴防传三阴, 胡、黄芩。另一方面要固护太阴防传三阴,故 用人参、炙甘草、大枣、半夏。 用人参、炙甘草、大枣、半夏。由此可见小柴 胡汤之和,是少阳病的清阳明与护太阴之和。 胡汤之和,是少阳病的清阳明与护太阴之和。

经方药物用量问题
(三)对仲景方剂药物用量的认识与理解
2.从药物组成理解仲景药物用量; 从药物组成理解仲景药物用量; 仲景方剂组方严谨,一般用的药味不多, 仲景方剂组方严谨,一般用的药味不多, 如太阳病代表方桂枝汤用药5 如太阳病代表方桂枝汤用药5味、麻黄汤用药 阳明病代表方白虎汤、 4味;阳明病代表方白虎汤、大承气汤用药均 少阳病代表方小柴胡汤用药7 为4味;少阳病代表方小柴胡汤用药7味;三 阴病代表方四逆汤用药3 其它变证、 阴病代表方四逆汤用药3味.其它变证、兼证 或疑似证的方剂也大多在10味药以下。 10味药以下 或疑似证的方剂也大多在10味药以下。

经方药物用量问题
(二)仲景方剂药物用量古今拆算
东汉时期度量衡与当今度量衡拆算如下: 东汉时期度量衡与当今度量衡拆算如下: 以博棋子大计算:大黄2 厚朴1 以博棋子大计算:大黄2克,厚朴1克; 以鸡子大计算:石膏约100 100克 以鸡子大计算:石膏约100克; 以个数计算:附子中等每枚约20 20克 以个数计算:附子中等每枚约20克,杏 70个约22克 大枣12枚约30 个约22 12枚约30克 仁70个约22克,大枣12枚约30克; 以升计算:半夏半升约40 40克 以升计算:半夏半升约40克,五味子半 升约37 37克 吴茱萸一升约70 70克 升约37克,吴茱萸一升约70克; 以长度计算:厚朴一尺重约20 20克 以长度计算:厚朴一尺重约20克。

倪海厦老师经方

倪海厦老师经方

倪海厦老师经方肾科治疗男子阳痿和女子性冷淡的基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四逆散) (柴胡6克枳实6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注:将以上药加工成粉末,每次小半匙,每日三次.治疗频繁遗精的处方(出自<伤寒论>--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炙甘草5克大枣12枚龙骨20克牡蛎10克,炮附子15克吐血、24小时汗出不断(盗汗自汗)滑精都是体内阴寒过重上方桂枝龙骨牡蛎汤可以治疗。

艾灸关元穴气海穴、三阴交穴、太溪穴、涌泉穴。

治疗男子不能行房事的处方(出自<伤寒论>-桂附八味丸)干地黄400克山药200克茯苓150克茱萸250克泽泻200克.牡丹皮150克炮附子150克肉桂150克注:拿以上诸味药(除去肉桂外)去药房,加工成如六味地黄丸-样的丸剂.大便次数多的,每日三次,每次20粒连同5克肉桂粉用淡盐水送服.大便较少者,可以去掉处方中的肉桂和炮附子,每日三次,每次10粒,用淡盐水送服.补肾壮阳的方剂巴戟天50克菟丝子25克肉苁蓉50克黄连5克黄芪25克注:把以几味药泡在黄酒中,一个月之后即可服用.治疗阴茎溃烂(出自<伤寒杂病论> -阿胶附子汤)阿胶25克炮附子25克甘草12克注:先煮好其他两味药再放入阿胶.治疗阴囊肿大的处方茯苓15克桂枝15克木防己10克杏仁15克黄芪10克白术10克治疗女性阴道和男性睾丸抽痛的处方(出自<伤寒论>-桂芝龙骨牡蛎汤) (桂枝15克芍药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2片大枣12枚龙骨25克牡蛎25克治疗尿毒症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当归四逆汤)当归2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细辛5克木通10克大枣8枚炙甘草10克炮附子15克生附子15克麻黄15克杏仁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干姜15克注:把生附子用棉布包好再与其它药一起煮.醒酒汤(出自《皇帝内经》)苍术30克泽泻30克茜草15克帮助醉酒者醒酒的处方苍术15g泽泻30g应付喝酒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小柴胡汤+苍术+泽泻)柴胡25g黄苓10g党参10g,甘炙5g半夏25g生姜10g大枣4枚苍术25g泽泻30g在饮酒之前一小时服下饮酒时,小便会很多,喝酒像喝水一样...治疗眼睛有红血丝、黄色眼屎、眼角发炎的大黄泡水喝可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传中医师承论坛»伤寒传灯»经方用药统计
经方用药统计伤寒论不到五十味就可组成108种方剂。

1. 桂枝出现于方剂中 45 次
2. 芍药出现于方剂中 31 次
3. 甘草出现于方剂中 47 次
4. 生姜出现于方剂中 45 次
5. 大枣出现于方剂中 42 次
6. 葛根出现于方剂中 3 次
7. 麻黄出现于方剂中 20 次
8. 杏仁出现于方剂中 8 次
9. 柴胡出现于方剂中 6 次
10. 黄芩出现于方剂中 15 次
11. 人参出现于方剂中 18 次
12. 半夏出现于方剂中 19 次
13. 枳实出现于方剂中 11 次
14. 细辛出现于方剂中 6 次
15. 干姜出现于方剂中 20 次
16. 五味子出现于方剂中 4 次
17. 知母出现于方剂中 7 次
18. 石膏出现于方剂中 6 次
19. 胶饴出现于方剂中 2 次
20. 茯苓出现于方剂中 16 次
21. 大黄出现于方剂中 13 次
22. 黄连出现于方剂中 10 次
23. 麦门冬出现于方剂中 5 次
24. 白朮出现于方剂中 18 次
25. 桔梗出现于方剂中 3 次
26. 黄耆出现于方剂中 6 次
27. 猪苓出现于方剂中 1 次
28. 泽泻出现于方剂中 3 次
29. 甘草炙出现于方剂中 80 次
30. 附子出现于方剂中 20 次
31. 当归出现于方剂中 14 次
32. 厚朴出现于方剂中 7 次
33. 干地黄出现于方剂中 5 次
34. 龙骨出现于方剂中 2 次
35. 芒硝出现于方剂中 3 次
36. 防己出现于方剂中 2 次
37. 吴茱萸出现于方剂中 2 次
38. 生地黄出现于方剂中 2 次
39. 栝楼根出现于方剂中 1 次
40. 栝蒌实出现于方剂中次
41. 牡蛎出现于方剂中 3 次
有了以上的单位药,就可次构成以下的经方方剂(指仲景方而言)
[0] 桂枝汤 1
[1] 葛根汤 2
[2] 麻黄汤 3
[3] 小柴胡汤 4
[4] 大柴胡汤 5
[5] 小青龙汤 6
[6] 大青龙汤 7
[7] 小建中汤 10
[8] 三黄泻心汤 13
[9] 麻杏甘石汤 14
[10] 大黄甘草汤 15
[11]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16
[12] 调胃承气汤 22
[13] 防己黄耆汤 23
[14] 防己茯苓汤 24
[15] 理中丸 29
[16] 麻黄细辛附子汤 30
[17] 麻黄加术汤 31
[18] 麻黄附子甘草汤 33
[19] 麻黄附子汤 34
[20] 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道汤 41
[21] 黄连汤 44
[22]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46
[23] 芍药甘草附子汤 47
[24] 泽泻汤 49
[25] 干姜附子汤 50
[26] 排脓散 54
[27] 排脓汤 55
[28] 干姜人参半夏丸 61
[29]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62
[30] 黄芩汤 63
[31] 柴胡桂枝干姜汤 66
[32] 柴胡桂枝汤 67
[33] 柴胡加芒硝汤 68
[34] 泻心汤 70
[35] 黄耆桂枝五物汤 74
[36] 黄耆芍桂苦酒汤 77
[37] 附子泻心汤 80
[38] 附子汤 82
[39] 半夏散及汤 84
[40] 半夏麻黄丸 85
[41] 半夏干姜散 86
[42] 半夏泻心汤 87
[43] 五苓散 92
[44] 苓桂术甘汤 96
[45] 吴茱萸汤/茱萸汤 97
[46] 四逆散 112
[47] 四逆加人参汤 113
[48] 四逆汤 115
[49] 人参汤 118
[50] 去桂加白朮汤 119
[51] 生姜泻心汤 123
[52] 枳实芍药散 133
[53] 枳术汤 136
[54] 甘草麻黄汤 137
[55] 甘草泻心汤 138
[56] 甘草干姜茯苓白朮汤 139
[57] 甘草干姜汤 140
[58] 甘草附子汤 141
[59] 甘草汤 146
[60] 大黄黄连泻心汤 150
[61] 大黄附子汤 151
[62] 大承气汤 158
[63] 茯苓四逆汤 187
[64] 茯苓甘草汤 188
[65] 茯苓杏仁甘草汤 189
[66]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190
[67]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 191
[68] 白朮附子汤 194
[69] 小半夏加茯苓汤 198
[70] 小半夏汤 199
[71] 厚朴七物汤 200
[72] 小青龙加石膏汤 201
[73]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202
[74] 厚朴大黄汤 203
[75] 小承气汤 204
[76] 厚朴三物汤 205
[77] 桂枝麻黄各半汤 215
[78]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217
[79] 桂枝加芍药汤 218
[80] 桂枝加黄耆汤 219
[8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220
[82] 桂枝加附子汤 221
[83] 桂枝附子汤 222
[84] 桂枝二麻黄一汤 223
[85] 桂枝二越婢一汤 224
[86]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226
[87] 桂枝去芍药汤 227
[88] 桂枝人参汤 228
[89]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 229
[90] 桂枝生姜枳实汤 230
[91]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232
[92] 桂枝甘草汤 233
[93] 桂枝加大黄汤 234
[94]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236
[95] 桂枝加葛根汤 237
[96] 桂枝加桂汤 238
[97] 茱萸汤/吴茱萸汤 239
[98] 真武汤 240
[99] 桔梗汤 242
[100]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243 [101] 桂苓五味甘草汤 244
[102] 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 246
[103] 越婢加术汤 247
[104] 越婢加半夏汤 248
[105] 越婢汤 249
[106] 黄耆建中汤 256
[107] 茯苓泽泻汤 257
构成方剂共 : 108 方
本帖由千手堂主发于清阳中医论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