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习题: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年人教版历史选修1阶段测试五(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阶段测试五(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恩格斯说:“要想把每个国家的世俗的封建制度成功地各个击败,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罗马天主教会。
”恩格斯说这段话的理由包括()①罗马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②天主教会的教义教规全面影响着欧洲的社会生活③天主教会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④天主教会阻碍了欧洲社会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关于中世纪天主教的相关知识,可知罗马天主教会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方面全面影响着西欧人,故选D项。
2.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
这体现了()A.王权与教权平等B.教权高于王权C.王权高于教权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解析:选B材料信息“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体现的表象是教皇不承认世俗政权任命的主教,实质上反映了教权高于王权。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3.下列符合中世纪欧洲人民人生经历的是()①出生时由牧师实行洗礼②在学校中学习哥白尼的“日心说”,并与同学、老师一起进行相关的科学观测和实验③在教堂举行结婚仪式,由神职人员主持④每周都到教堂参加宗教仪式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选D哥白尼的“日心说”打击了天主教的“地心说”,在中世纪的欧洲是被绝对禁止的,排除②。
4.中世纪欧洲成立的宗教裁判所,又叫“异端”裁判所,存续了500年之久,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曾被判为“异端”活活烧死;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被罗马宗教法庭判为终身监禁,后获释客死他乡。
对以上史实的正确理解是()A.宗教裁判所专门迫害非天主教徒B.宗教裁判所是天主教会为控制人们的思想而设立的C.宗教裁判所严重阻碍了欧洲科学文化的发展D.宗教裁判所制造了许多冤案,是一个非法组织解析:选C宗教裁判所针对的是所有不符合天主教说教的思想,主要是迫害具有“异端”思想的人,它由教会设立,因此在当时具有“合法”性,据此判断A、B、D三项的说法都欠妥。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单元检测(有答案)

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单元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1、中世纪欧洲的基本政治状况是()①封建割据严重②封建王权衰弱③天主教会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④世俗王权与教会神权处于绝对对立状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天主教统治地位的确立及专制统治的表现是重点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2、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着太阳借来的”。
这句话反映了()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C、罗马教会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理解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教皇强调“教权高于王权”,故选B项。
3、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确立大一统神权统治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割据、王权衰微B、封建王权需要借助教会的支持C、教皇实力强大D、人们大都是教会的子民答案:A 解析: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王权由于封建割据,低于教权。
所以教会成为西欧封建势力的代表,统治着欧洲。
4、下列关于宗教改革原因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天主教会的特权地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宗教裁判的打击异端的行为阻碍社会进步C、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王D、教皇出售免罪券,对德意志等国家进行掠夺答案:A 解析: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为了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教会,路德等人领导了宗教改革。
教皇出售免罪券成为改革的导火线。
5、“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
”材料集中体现了()A、天主教会政治势力强大B、天主教会凭借权力搜刮钱财C、天主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D、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教皇兜售赎罪卷,其目的是搜刮钱财,故选B项。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检测试卷:专题5 欧洲宗教改革

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马丁·路德主张每个人在《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都是领受了圣职的教士。
这一主张( )A.实质上否定了上帝的存在B.否定了教会的中介作用C.肯定了世俗权力的重要性D.否定了宗教信仰的价值2.先定论是卡尔文宗教改革思想的核心。
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 )A.先定论为早期无产阶级反对罗马教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B.先定论是早期资产阶级借助神学权威为自己的活动所作的辩护C.先定论从新的角度肯定了罗马教皇及其神职人员的宗教特权D.先定论对早期资产阶级进行资本积累的奋斗起着阻碍作用3.卡尔文学说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了宗教改革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
卡尔文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 )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D.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4.16世纪,欧洲出现了宗教改革的浪潮,下列各项叙述与英国宗教改革相符的是( )A.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B.建立了最民主的新教会C.由国王领导且没有改变基本教义D.直接引发资产阶级革命5.从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开始,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A.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B.王权神圣不可侵犯C.国王相信“君权神授”D.教会主宰精神世界6.下图是1581年欧洲印刷的世界地图。
世界被描绘成三叶草形状,代表基督教国王统治的三大洲,其中心是耶路撒冷。
此图产生巨大错误的最主要原因是( )A.受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影响B.交通通讯技术的落后C.人们对世界认识能力有限D.天文地理知识匮乏7.1438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皇帝西基斯蒙改革敕令》中说:“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单元检测:第5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含答案)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1581年欧洲印刷的世界地图。
世界被描绘成三叶草形状,代表基督教国王统治的三大洲,其中心是耶路撒冷。
导致此图产生巨大错误的主要原因是( )A.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影响B.交通通讯技术的落后C.人们对世界认识能力有限D.天文地理知识匮乏解析:材料说明基督教神学世界观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深远,选A项。
答案:A2.约翰·胡斯(1369—1415)是波希米亚布拉格大学教区长,因严词指责出售“赎罪券”是违反《圣经》的可憎行为,被处以火刑。
对此看法正确的是( )A.胡斯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创者B.西欧各国宗教改革的起因皆是教会出售“赎罪券”C.胡斯主张“《圣经》至上”D.胡斯的观点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产生影响解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改革的起因也是反对教会出售“赎罪券”,从时间上看,胡斯的观点会对马丁·路德产生一定的作用,故选D项。
从题干材料中看不出胡斯是宗教改革的开创者,排除A项;B项错在“皆是”,说法太绝对;C项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主张。
答案:D3.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论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解析:题干材料中“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等信息,说明马丁·路德反对教皇的神权统治,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材料中“基督教世界”的范畴不符;B项与路德主张宗教改革但不否认基督教的史实相矛盾; C项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材料没有关系。
答案:D4.德国电视台曾经举办“最杰出的德国人”的评选活动,结果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名列第二。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质量检测(五) 欧洲的宗教改革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恩格斯在《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在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基督教形成一种同它相适应的、具有相应的封建教阶制的宗教。
”恩格斯意在说明基督教() A.适应了封建统治集团维护统治的需要B.是封建王权统治的精神支柱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D.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解析:选A依据材料“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基督教形成一种同它相适应的……宗教”分析可知基督教适应了封建统治集团维护统治的需要,A项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说法片面,排除。
2.962~1806 年的德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却被伏尔泰称之为“既非神圣,又非罗马,更非帝国”。
这个阶段的德国()A.首倡了文艺复兴B.发生了宗教改革C.结束了民族分裂D.完成了工业革命解析:选B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最早开始于德国,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该阶段德国史实不符。
3.1517 年,传教士马丁·路德揭破赎罪券的欺诈,宗教改革像野火一样烧遍欧洲,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否定信仰上帝B.主张废除教阶制与宗教仪式C.挑战教会权威D.极力宣扬《圣经》的至高无上解析:选C从材料“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可知马丁·路德改革否定教皇和教会的作用,故C项正确。
4.右图是1535年欧洲的一幅版画《路德是魔鬼的风笛》,画中路德的脑袋被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笛。
此版画反映了当时()A.路德否定了对上帝的信仰B.路德教摆脱了教皇的控制C.宗教改革缺乏民众的支持D.新旧教派之间的冲突激烈解析:选D题干中把路德的脑袋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笛,意在说明路德宗教思想被魔鬼用来腐蚀人们的灵魂,很显然这是旧教派(天主教)攻击新教派(路德教)的言论,故D项正确。
5.马丁·路德认为,人若想理解与坚守上帝之道,须首先清除自己愚蠢荒唐的思想,把自己变成“无知的小孩子”。
高中历史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单元测试人民版选修1

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1581年欧洲印刷的世界地图。
世界被描绘成三叶草形状。
代表基督教国王统治的三大洲,其中心是耶路撒冷。
导致此图产生巨大错误的原因是()A.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影响B.交通通讯技术的落后C.人们对世界认识能力有限D.天文地理知识匮乏2.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宗教改革前有这样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
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指皇帝)的归恺撒。
产生此变化主要是因为宗教改革()A.剥夺了教皇的世俗权力B.国王自上而下推行C.拆散了教皇与国王的联盟D.捍卫了教皇的尊严3.中世纪的欧洲,一国之君在冰天雪地里站在教皇的门前乞求宽恕,这反映了当时欧洲()卡诺莎之辱A.国王需要到教皇门前祈祷B.国王权力受教皇制约C.教皇是最高的世俗统治者D.王权与皇权是统一的4.马丁·路德曾说:“除非用《圣经》里的箴言或明白的理性证明我错了,否则我不会放弃我的主张;我不相信教皇的也不相信宗教会议的决定,因为它们不仅明显有误,而且相互矛盾。
”马丁·路德不相信的教皇属于()A.东正教 B.天主教C.路德教 D.卡尔文教5.伽利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热情地宣传和捍卫日心说,触犯了《圣经》和教皇,被判处终身监禁。
1983年,罗马教廷正式承认,350年前宗教裁判所对伽利略的审判是错误的。
对文中“宗教裁判所”的认识最准确的是()A.宗教裁判所主要是反对科学创新的一个机构B.宗教裁判所用野蛮的方式维护天主教会至高无上的地位C.宗教裁判所能够及时地顺应历史潮流,做出正确决策D.宗教裁判所反对日心说,因为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6.2012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5周年。
2020年春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练习题卷: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欧洲宗教改革赢得民族独立的是( )A.德意志宗教改革B.瑞士宗教改革C.英国宗教改革D.尼德兰宗教改革2.在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展开的同时,天主教会也进行了改革。
下列关于天主教会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革的目的是想继续维持其神权统治B.改革是在其内部有识之士的倡议下进行的C.改革削弱了宗教裁判所并且放松了思想控制D.改革使罗马天主教会暂时摆脱了困境3.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4.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约翰·卡尔文又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类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选择,只能通过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去证明上帝的决定。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否定了《圣经》的绝对权威B.后者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C.二者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信仰要求D.二者都破除了教权与世俗权力的束缚5.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
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6.从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曼大帝加冕开始,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A.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B.王权神圣不可侵犯C.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D.教会主宰精神世界7.下列观点中,与其他观点截然不同的是( )A.履行“圣礼”……这是最重要的善功,它是使人获得上帝恩典的有效途径……而“圣礼”是必须由教士主持的B.(教皇)将审判所有的人,而不被任何人审判C.《圣经》是独一无二的真理来源D.可以解除灵魂在炼狱中所受的一切痛苦,至少须去7所指定的教堂诵经,并捐献1—25个金币8.马丁·路德说:“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五单元 《 欧洲的宗教改革》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欧洲宗教改革》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1.欧洲中世纪曾经被称为笼罩着宗教灵光的“黑暗时代”。
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主教会处于当时欧洲“万流归宗”的地位。
这一时期天主教会势力扩大的措施或因素不包括( )A.整顿教会拓展势力B.组织十字军东征C.封建割据势力强大,王权衰弱D.教权高于王权2.有历史学家认为:“路德开始是一个改革家,但最终却成为一个革命家。
”路德最终成为“革命家”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路德提出“因信称义”,改良教会B.路德挑战教皇,建立新教C.路德领导了德国农民战争D.路德改革促使民族国家出现3.路德认为,“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
“上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
”上述观点( )A.培育了精神生活中的个人自由倾向B.树立起了躬行勤俭的个人神职观念C.以人的无上价值否定了上帝的存在D.强调依赖上帝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4.下列对14~16世纪西欧社会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欧洲宗教“异端”运动高涨B.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C.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D.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5.在中世纪欧洲的反封建斗争中,人们常用宣传“异端”宗教思想的手段,主要目的是( )A.揭露封建制度的腐败和黑暗B.否定天主教和神学的作用C.反对教会的盘剥和腐败D.宣传人文主义思想6.宗教改革体现了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A.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B.有利于追求自由幸福C.有利于建立平等社会D.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7.宗教改革家提出:“一个人是否能得到救赎,不在于任何其他原因,而是由上帝的永恒判决决定的。
”对此材料中观点理解合理的是()A.否定教会和教皇的权威B.是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观点C.符合地主阶级掌握政权的需要D.反对信仰宗教,倡导自我奋斗8.下列情况,中世纪的欧洲人民不可能经历的是( )A.出生时由牧师实行洗礼B.在学校中学习哥白尼的日心说C.到教堂举行结婚仪式,由神职人员主持D.每周都到教堂参加宗教仪式9.西欧的宗教改革中英国的宗教改革最具独特之处,表现是()A.反对罗马天主教会B.确定“教随国定”的原则C.最激进,符合资产阶级利益D.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发动10.16世纪初,西欧各国开始掀起宗教改革浪潮的直接原因是( )A.罗马教皇的黑暗统治B.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D.各国世俗封建主的残酷剥削11.下列加尔文宗教改革主张中对资产阶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起促进作用的是( ) A.主张《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B.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精神取得事业成功C.主张实行共和式的长老制D.废除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和烦琐的宗教仪式12.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加尔文的“信仰得救”,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主要是( )A.否定教皇地位B.个人宗教信仰自由C.否定封建特权D.宣扬《圣经》精神13.1525年7月,路德与一位曾经当过修女的姑娘喜结良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德国历史上,对路德的评价非常高,很多人用优美的言辞来赞美他。
胡腾说:“路德是日耳曼解放者。
”海涅说:“路德在我们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有人说他是“人文主义的巨人”;也有人说他是“日耳曼史上的奇峰……”材料二从1529年开始,亨利八世接连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教会的法令,规定教会立法必须经国王批准方可生效,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的年贡改交国库,禁止英国教俗人员向罗马教廷上诉,取消教皇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和教皇任命英国主教等神职人员的权力,任命改革派教士领导英国教会……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宗教改革与英国宗教改革的共同作用。
(6分),比较德意志宗教改革与英国宗教改革的不同点。
(9分)作用: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不同:①德意志宗教改革追求个人信仰自由、思想自由,反映各阶层民众的需要;英国宗教改革追求国家自由,反映的是王权的需要。
②德意志宗教改革体现了民族主义与教权主义的矛盾;英国宗教改革体现了王权与教权的矛盾。
③德意志宗教改革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英国宗教改革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
德意志宗教改革最终导致“教随国定”;英国宗教改革则确立了英国国教的统治地位。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封建制度的巨大的国际中心是罗马天主教会。
它尽管发生了各种内部战争,还是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一圈神圣的灵光。
它按照封建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教阶制。
最后,它本身就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的地产的整整三分之一。
要想把每个国家的世俗的封建制度成功地各个击败,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材料二16世纪伟大的宗教改革使得互不了解的各国人民突然接近起来,并且通过新的共同信仰,紧密联合在一起。
维登堡大学教授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系统阐发了宗教改革的主张,得到大多数师生的支持。
该大学的自由教育吸引了布鲁诺前往。
卡尔文在巴黎大学受过严格的思想训练,他的《基督教原理》被认为是16世纪最有学术价值和最严谨的宗教著作。
他创办了日内瓦学院,毕业的传教士被派往荷兰、英国等地;他领导的宗教改革使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并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
卡尔文教是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真正的宗教外衣。
——摘编自《旧制度与大革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6分),说明欧洲大学在推动宗教改革中发挥的作用。
(9分)必要性:16世纪的天主教会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罗马天主教会神化了教权,迫,以维护其封建统治;教阶制度具体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天主教会是重要的封建势力;要推翻教会的特权地位,推动社会进步,必须进行宗教改革。
(2)作用:欧洲大学影响并推动着宗教改革。
大学教授凭借丰富的宗教知识,掀起宗教改革运动;大学教育有利于形成严谨的宗教改革理论;大学之间对宗教改革的论争,改变了神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宰地位,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大学教育推动了欧洲各地宗教改革的发展,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材料二路德并未采取步骤把他的肯定命题(注:《九十五条论纲》)散布民间。
他只邀请学者来辩论以及显要者来阐释,但别的人暗暗地把肯定命题译成德文并交给报界。
不久它们便成了德意志人的话题……他(路德)形容自己像一个人黑夜在一间古老教堂尖塔上攀登盘旋的楼梯,在漆黑中他伸出手臂平衡自己,他的手抓到一条粗绳,立时钟声大响,使他大吃一惊。
——[美]罗伦培登《这是我的立场——改教先导马丁·路德传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
(6分)(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路德想要“平衡自己”,却“立时钟声大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源于德国(9分)“因信称义”;简化宗教仪式;反对教皇对德国的掠夺;主张世俗王权统治。
: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德意志宗教改革。
条件: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近代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4.导学号103840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佛教东传,历经汉魏、两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初始之时,佛教与汉代盛行的黄老思想认同,有化胡之说;至魏晋时,佛玄合流。
然而,这时期的佛教比较注重繁琐的章句解释和经院式的研究。
到了唐代的惠能才把佛教从繁琐的章句中解放出来,把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变成对现世生活的重视,把心外佛变成心内佛,显扬大众化、平民化的禅宗,才确立真正中国的佛教。
惠能首先推翻了佛祖的权威,打破了外在的偶像崇拜,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主观信仰,相信自己的内心,就可成佛。
……其次强调“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反对向传统的经典学习。
——解启扬《惠能的佛教革新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之比较》材料二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一番大革命。
若把西方马丁·路德们的宗教革命来与相比,我们不能不说毕竟是中国禅师们高明些。
六祖(惠能)平日教人,并不看重念佛诵经,更不喜欢习禅打坐,也不教人出家修行,只把人心的知见,完全从外在、他在的对象中越离,而全体回归到内在、自在的纯粹知见即心本体上来。
——钱穆《中国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禅宗兴起的历史背景。
(7分),归纳禅宗与路德新教的共同点。
(8分)印度佛教的传入,并与中国本土思想(道家、玄学)的融合;佛教传统教派的弊端;魏晋南;统治者对宗教的提倡。
(2)否定权威的理性精神;简化宗教仪式;强调人的主体意识(个体心性)和精神自由;使新教走向大众化、平民化。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嘉靖以来,当国者政以贿成,吏朘民膏以媚权门,而继秉国者,又务一切姑息之政,为逋负渊薮,以成兼并之私。
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
仆窃以为贿政之弊,易治也;始息之弊,难治也。
何也?政之贿,惟惩贪而已。
至于姑息之政,倚法为私,割上肥己,即如公言。
豪家田至七万顷,粮至二万,又不以时纳。
夫古者,大国公田三万亩,而今且百倍于古大国之数,能几万顷而国不贫?故仆今约己敦素,杜绝贿门,痛惩贪墨,所以救贿政之弊也。
查刷宿弊,清理逋欠,严治侵渔揽纳之奸,所以砭姑息之政也。
上损则下益,私门闭则公室强。
故惩贪吏者,所以足民也;理逋负者,所以足国也。
官民两足,上下俱益,所以壮根本之图,建安攘之策,倡节俭之风,兴礼义之教,明天子垂拱而御之。
假令仲尼为相,由、求佐之,恐亦无以逾此矣!——张居正《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中期以来的社会问题。
(8分),分析张居正改革的措施和目的。
(12分)(1)问,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当国者政以贿成”“以成兼并之”概括即可。
第(2)问,结合对第(1)问中社会问题的回答,从政治、经济、文教三个方面社会问题:官吏贪污、腐败;土地兼并严重;“私家日富”“国匮民穷”。
:①政治上,整顿吏治,杜绝贿赂,痛惩贪墨,倚法为公,从而建立一支高效率的官吏队伍,以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②经济上,清查流弊,“清理逋欠”,均粮足民,惩治“侵渔揽纳之奸”,并倡导节俭之风,从而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③文教上,兴礼义之教,以儒学的教化功能促进社会稳定,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末书院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整顿、改良旧书院:主张裁减旧的诗文词章之学,在保证传统的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
(二)另建新型书院:如上海格致书院,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
(三)将旧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始于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棻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议:“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
”然后再逐渐推广。
于1901年8月下令将各地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
至此,延续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书院即告结束,以后虽仍有以书院命名的,但已是属于新教育范畴了。
——摘编自《中国教育面面观》(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新变化。
(12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影响。
(8分)新变化:由新旧书院并存到一律改为新式学堂;新书院聘请西方学者,中西兼学;教学面向;分门教学,学生可自由选择课程。
(2)影响:冲击了封建守旧思想;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有利于培养实用性新式人才;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