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精编全套诗歌欣赏练习题(含答案)
(完整版)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1】宋诗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4分)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跃然纸上。
(对比,动态描写)(4分)(2)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或者以梨花自咏,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2分)★【2】唐诗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
请赏析颈联的高妙之处。
(3分)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
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比喻(视听结合,联想和想象),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宁静清凉的风光。
(3分。
形式、内容、景物特点各1分)(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
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分)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月下“夕”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照应了题目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山川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消暑邀请。
③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
(3分。
3种答法选其一。
结合四联逐一作分析。
)【3】新晴刘攽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注)苏轼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注释】这首词大致创作于词人被贬黄州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词以议论为主,夹以抒情。
援情入理,情理互喻,既朴实又形象生动。
B. 上阕运用典故发端,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尘俗人生的否定。
C. 下阕以高歌结尾,情绪豁达开朗,充满了飘逸旷达超凡脱俗的闲适之情。
D. 全词语言意显词浅,带有口语化的痕迹,似乎毫不经意,然又颇具匠心。
(2)本词上阕蕴含作者多种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A(2)①对世俗追名逐利的嘲讽,将名与利比喻为蜗角、蝇头,嘲讽之意一览无余;②对政治斗争相互倾轧的厌倦,词人感叹万事皆由前定,何必争个谁弱谁强;③对自身处境的悲愤,不问世事,全身远祸,未老放我,百年沉醉,抒发的是内心的无奈与悲愤。
【解析】【分析】(1)A项,“情理互喻”“形象生动”错误,从词中来看,应该是全篇援情入理,情理交融,并非是“情理互喻”;同时“朴实”和“形象生动”本身就是矛盾的,且从词中来看,词人现身说法,真抒胸臆,言语是朴实的。
故选A。
(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功名利禄本是构成世俗观念的核心,而经历了人世浮沉的苏轼却以蔑视的眼光,称之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进而以“算来著甚干忙”揭示了追名逐利的虚幻,这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蝇营狗苟尘俗人生的否定;“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词人由世俗对名利的追求,联想到党争中由此而带来的倾轧以及被伤害后的自身处境,“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谓此事自有因缘,不可与争,但得者岂必强,而失者岂必弱,因此也无须过分介意;“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唐宋诗词鉴赏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唐宋诗词鉴赏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C2.A3.C(A.芝麻开化,节节高:比喻生活越过越好;B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使大家心里非常痛快;C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果,成了定局;D感同身受:心里感激得就像自己亲身受到(恩惠)一样,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
)4.D( A搭配不当 B偷换主语 C杂糅)5.D《念奴娇》是长调6.B7.①下面提供两个参考答案,学生能答对其中一个即可。
其一:“断香残酒情怀恶”,这一句直接写词入“情怀”,该句贯串笼罩全篇的感情(1分)。
“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1分),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梧桐叶落”“心还寂寞”的萧索冷落和不尽苦衷(或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1分)。
(共3分)其二:“又还寂寞”是直接抒情。
(1分)突出表现了词人失去亲人和故乡长期郁积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等复杂难言的心情。
(1分)。
“又还”一词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使全词意蕴深广)(1分)(共3分)②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
落叶片片,像无边的愁绪一样,飘落在她的心上;风声阵阵,像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1分)。
诗人触景伤怀,引出后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国破家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愁绪一下子涌上心头。
(2分)(共3分)8.(8分)(1)(每点1分,共4分;每点意思对即可)①地点不同:韩诗写庭院,高诗写野外②时间不同:韩诗写初春,高诗写盛春③天气不同:韩诗写雪天,高诗写晴天④景物不同:韩诗写雪、草(芽),高诗写草、莺、杨柳、儿童、风筝等。
(2)(每诗2分,找字1分,分析1分;共4分。
分析意思对即可)韩诗:“惊”字,表现了作者初见草芽时的惊讶与喜悦。
(或:“嫌”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雪,暗写人,表达了盼春早来的急切之情。
若选“穿”、“飞”等,可酌情给1分)高诗:“醉”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杨柳,暗写诗人,表现了对春天美景的陶醉。
唐诗宋词习题答案

《唐宋诗词史》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一、填空1、王维、孟浩然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3.张籍、王建4.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5、柳永6、李清照7、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8、李益9、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10、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11.温庭筠、李商隐)12、六对八对13、“吴中四士”14、高适岑参15、《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诗中有画16、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17、苦吟诗人(派)18、独恨无人作郑笺19、赵崇祚《花间集》20、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21、《渔家傲》(塞下秋来)22、《江西诗社宗派图》杜甫23、语言的典雅浑成音调的和谐优美24、清空骚雅25、陆时雍、《诗镜总论》、时带六朝锦色26、“三包”27、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28、长河落日圆、王维29、豪迈雄放、俊爽飘逸、清新自然30、“七绝圣手”31、元结、顾况32、元白诗派、韩孟诗派33、《珠玉词》、温润秀洁34、恨到归时方始休、白居易35、王绩36、杜审言、崔融37、陈子昂、杜审言、沈全期38、草木本有心、张九龄39、上官仪40、“诗中有画”41、个性鲜明42、沉郁顿挫、新题乐府43、杨亿、《西昆唱酬集》44、杨万里、风趣、奇趣45、雁点青天字一行、白居易46、沈全期、宋之问47、“四声八病”、永明48、《诗薮·内篇》、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49、拗体律诗50、刘长卿、韦应物51、《与元九书》52、郊寒岛瘦53、刘禹锡、柳宗元54、《云谣集》55、民间词、文人之词56、赵崇祚、《花间集》57、晏殊、晏几道58、高适、岑参59、大起大落60、篇制多、好作拗体、以诗入诗61、陈起江湖集刘过陈与义戴复古刘克庄62、贺铸青玉案6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64、赤子之心65、王之涣凉州词66、陈起江湖集刘过陈与义戴复古刘克庄67、贺铸青玉案368、张若虚《春江花月夜》69、赤子之心70、王之涣凉州词二、名词解释1、花间词派花间词派是由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花间集》而得名。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一+专题整合+Word版含答案.docx

专题整合古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古体诗按形式分类如下表:古体诗(古风)⎩⎪⎨⎪⎧ 四言诗:出现最早(如《诗经》)五言诗:成熟于汉代(如《古诗十九首》)七言诗:成熟于唐代(如白居易《长恨歌》)乐府诗:诗题有歌、行、引、歌行、吟、曲等名称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一、理论讲解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其实,赏诗也不过“情、景二端”。
从高考的角度讲,答诗歌鉴赏题,也不过“情、景二端”。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最重要的特点。
因此,分析、掌握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成为学习古典诗歌的关键。
一般说来,古典诗歌里情与景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1.乐景衬乐情以在写景绘色方面备受推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初秋时节,天色向晚,山雨初霁,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
这里对清新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追求恬淡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清新美好的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写照。
2.哀景衬哀情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用“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描绘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的阴冷凄清的景色,用这种阴冷凄清景色衬托出离人之间的哀愁。
3.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倍增其哀乐。
”这是古代诗歌中可追溯到《诗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是“反衬”这一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最基本的体现。
从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也可看出这一特点,中间两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唐宋词鉴赏课后习题1-32章全-答案(2018年春)

唐宋诗词鉴赏一1.词具有的特征是A.固定的字数B.律化的平仄C.形式上为长短句D.早期词合乐可歌2.词与格律诗相同之处有A.字数固定B.律化的平仄3.词与格律诗不同的地方是A.词为长短句,格律诗为齐言B.词可重复,格律诗一般不允许重复C.词分阙(片),格律诗不分D.词形式多样,格律诗变化很有限4.关于词的起源有哪几种不同的说法A.隋唐说B.中晚唐说C.诗经说D.六朝乐府说判断题 (1 满分)5.词具有北方文学特性:词产生于北方,且作者多系北方人。
错误文字填空题 (4 满分)6.今天人们填词用韵,基本上都依据清人戈载的《_词林正韵_ __ __ __》,其中共分19__个韵部,其中平上去三声为_14_部,入声为5__部。
(后三空请填写阿拉伯数字)单选题 (2 满分)7.总体而言,词韵要比诗韵A.宽8.格律诗的韵脚只能押___韵A.平声多选题 (1 满分)9.词的押韵较宽,能押韵的有__A.平声B.仄声C.入声D.平仄通押文字填空题 (5 满分)10.唐五代因由诗变词未久,所以平韵多于_仄韵_ __,奇字句多于__偶字句 __ __。
入宋以后,仄韵多于_平韵_ __,偶字句多于奇字句__ __ __。
11.词的平仄是在_格律诗_ __ __平仄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
单选题 (7 满分)12.词的对仗要比律诗的对仗更 __A.灵活宽松13.律诗对仗的句子位置 __A.固定14.词的对仗位置 __B.不固定15.律诗的对仗 __A.要平仄相对16.词的对仗 __B.不需要平仄相对17.《鹧鸪天》词牌是由格律诗中的 __ 变化而来A.七言律诗18.词的句法中,只有一种是近体诗所没有的,它是 __ 。
B.一字豆文字填空题 (2 满分)19.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对仗类型:“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用的是鼎足对__ __ __ 。
“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用的是__ 扇面对__ __。
多选题 (1 满分)20.历代词十大名作,押入声韵居多,以下押入声韵的词有A. 《雨霖铃》(柳永) C. 《满江红》(岳飞) D. 《声声慢》(李清照)单选题 (1 满分)21.以下哪句不属于基本的律句C.仄仄仄平仄判断题 (1 满分)22.在词里副词可提到主语的前面,例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最新《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汉江临眺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山翁:指晋人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好饮酒,每饮必醉。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4分)(3)从整首诗的角度,简析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4分)答案:(1)(2分)颔联描绘出汉江流长邈远,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意境优美,景色壮丽清新。
(2)(4分)“浮”和“动”。
(1分)“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浮”“动”以夸张笔触,奇妙想象写出了汉江波涛澎湃撼动人心的奇丽景观。
(3分)(3)(4分)诗前三联将汉江优美壮丽清新之景描摹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襄阳水光山色的喜爱之情;最后诗人以山翁自喻,自然流露出对襄阳的留恋,情绪积极乐观,让人回味无穷。
(情感2分,分析2分;只写出情感没有分析2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2分)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按题材范围分类,唐诗可分为_______、______等等,这首诗属于_______。
(3分)(2)为什么说第三、四句有“一语双关”的特点?(3分)(3)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试作赏析。
(6分)答案:(1)(3分)按题材范围分类,唐诗可以分为写景抒情诗、状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边塞征战诗等(任意填对其中二类即可),这首诗属边塞征战诗。
(每空1分)(2)(3分)理由:这两句从字面上看,可理解为是写塞上梅花在风中盛开,一夜间,梅花的花瓣便散落到了关山的每一个角落。
(1分)而“梅花落”又是一支笛子曲,因此,又可将这两句的意思理解为风将笛子吹奏《梅花落》的声音吹送到了关山的每一个角落。
【苏教版】2018学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__全套精品习题(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滕王阁从军行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淑.气(sh ū) 绮.筵(q ǐ) 银烛.(zh ú) 扁.舟(bi ǎn) B .物候.(h òu) 宦.游(hu àn) 铁骑.(q í) 江渚.(zh ě) C .绿(p ín)凤阙.(ju é) 端倪.(n í) 凋.旗画(ch óu) D .琴瑟.(s è) 环绕.(r ào) 牙璋.(zh ān ɡ) 金樽.(z ūn) 2.对下列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 长河:银河绮筵:华丽的筵席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B.⎩⎪⎨⎪⎧淑气:美好古调:古代的歌曲宦游人:离家做官的人 C.⎩⎪⎨⎪⎧ 西京:代指长安凤阙:相合的兵符凋旗画:指旗上的图画黯然失色D.⎩⎪⎨⎪⎧ 帝子:帝王槛外:栏杆的外面江渚:水中的小块陆地3.填入下面横线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月光是令人清心的,因此在中国旧诗词中,像“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但那多半是赞秋月的,而今夜是冬月,没有①________,没有②________,但空旷、辽阔。
A .①虫的吟唱、浓浓的树影②花的清香、淡淡的秋风B .①花的清香、虫的吟唱②浓浓的树影、淡淡的秋风C.①花的清香、淡淡的秋风②虫的吟唱、浓浓的树影D.①虫的吟唱、花的清香②淡淡的秋风、浓浓的树影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云霞出海曙,________________。
(2)忽闻歌古调,________________。
(3)闲云潭影日悠悠,________________。
(4)阁中帝子今何在?________________。
(5)宁为百夫长,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阅读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宋词选读》精编练习题一、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
此会在何年。
1、简要概括每联的内容。
首联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颔联写离情的缠绵,颈联从室内转到户外所见,尾联写友人远去盼望再相聚。
2、首联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简要分析。
用了拟人的手法。
“吐”“对”分别写出了离别的筵席将结束,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吐”字使人想到亲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凝滞青烟出神的神情,“对”字写除了举杯劝酒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3、颈联两句写什么时间的情景?“隐”“没”两字有何作用?颈联两句写的是黎明时分。
这两句承上文写把杯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
“隐”“没”两字表明时间过得太快,似乎在催人分手,从而传达处依依惜别之情。
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1、本诗中最能揭示主题的词是什么?作者在本诗中表达出来什么思想情感?归思宦游人面对春日美景思念家乡的感情2、“独有”“偏惊”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只有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对自然界不同季节的变化感到特别新奇。
3、中间两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体会“出”“渡”“催”的妙处。
中间两联写了江南早春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
诗人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诗人思乡之情。
“出”“渡”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将原本不易觉察的物候迁移贴切传神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感受到春光地脉搏和动感。
“催”字突出了江南春鸟一声紧似一声地鸣叫的特点,以拟人的手法赋予淑气以人的情态,表现春气之浓。
4、明代胡应麟称“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
请就第二、第三两联的写景特色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颔联、颈联紧承“物候新”来写春色。
颔联是远景,颈联是近景。
“催”“转”这两个动词将春天使万物复苏的动态表现得具体细致,用语精练传神。
远景的壮阔与近景的细微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姿有彩、动静交错的春景图。
三、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1、赏析颔联和颈联。
颔联“牙璋”句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信符,“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诗人用这两个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铁骑”句写唐军已经神速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绕”形象写出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这两句对仗工整,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句中也对,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
颈联两句写战斗,用景物描写烘托。
“雪暗”句从视觉出发写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风多”句从人的视角出发写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以象征军队的“旗”“鼓”,表现出征将士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奋勇杀敌的悲壮激励场面。
2“自”“照”“绕”在诗歌中起到怎样的表达作用?“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的猛烈,战火的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3、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
表现了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4、全诗采用的表现手法,首联采用的写法,先交代,中间两联采用的写法,描写,尾联采用的写法,表达。
全诗富有主义色彩虚实结合,;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想象中军威雄壮、战况激烈的情形;实写;投笔从戎,为国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四、滕王阁诗王勃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首联写出了滕王阁的什么特点,用哪个词表达?作者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场景,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特点:高“临”字突显了滕王阁的高耸诗人描绘了一幅坐着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的豪华场面,反衬了现实的凄凉,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
2、颔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颈联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人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
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营造了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3、体会颈联中“日悠悠”“几度秋”所蕴涵的诗人的感情?颈联有空间描写转为时间描写,诗人以博大永恒的景象衬托了人生的短暂,抒发了珍惜光阴、积极进取的感情。
五、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简析“月”的作用这是一首望月怀人诗,由望月而引起相思而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
2、用一个词概括“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美,并分析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好处?雄浑阔大手法: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3、诗歌开头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写月亮不用“升”,却用“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开头也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这里头肯定有道理可说。
请说说你的理解。
若用“升”字,明月共潮水而升,乃平时习见之景,淡而无味,只是把意思表达清楚而已;而用了“生”字,就别有情趣了。
因为它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那一轮明月好像是伴随着潮水一起生长的,明月和潮水均拥有了生命和活力。
所以,一个“生”字就把整句诗写活了,诗歌的亲和力、感染力也就随之产生。
六、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7、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1、分析颔联所用的手法及作用颔联借景抒情。
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深”指梦泽,辽阔地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
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
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地景物,既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2、体会尾联“尚”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色彩。
尾联中的“尚”字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在晋初,孟浩然写诗在盛唐,中间相隔四百余年,朝代更替,人事变迁巨大,然而羊公碑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敬仰;羊祜为国效力,为民做了一些好事,因此名垂千古,与山俱传,而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和“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诗人无限伤感,潸然泪下。
3、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谱出全诗的基调。
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顾,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
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碑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
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凭吊怀古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
8、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2.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9、旅夜抒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
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2、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请简要赏析诗的五六两句。
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3、诗的最后一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借景抒情(比喻),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
10、《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群山万壑赴荆门”中的“赴”字用得很好,好在哪里?杜甫在写这首诗时白帝城,在山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山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由远及近,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赴”字把山峡变幻无穷的姿态和磅礴壮美的气势写活了2.“环佩空归月夜魂”怎样理解其中的“空”字?只能死后魂魄归来,突出活着无法归来的悲剧,遗恨之深,并寄予诗人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