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锡圭著作
严谨·求实·创新——初读《裘锡圭学术文集》感言

作者: 张涌泉
作者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
出版物刊名: 中国典籍与文化
页码: 122-126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学术文章 《文集》 裘锡圭 复旦大学出版社 殷墟甲骨文 感言 创新 求实
摘要:裘锡圭先生是当代古文字学和出土文献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他不仅精于汉字学、殷墟甲骨文、战国文字和汉简的考释,也善于利用出土文献研究传世文献,在校读先秦和秦汉古籍以及上古史研究等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的《裘锡圭学术文集》,是裘先生多年来学术文章的总集,凡六卷:第一卷《甲骨文卷》,第二卷《简牍帛书卷》,第三卷《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第四卷《语言文字与古文献卷》,第五卷《古代历史、思想、民俗卷》,第六卷《杂著卷》,为截至目前收文最完备且编校最精审的裘先生文集。
《文集》的出版,既集中展示了裘先生的学术成就,有利于全面认识和理解其学术思想;同时对于古文字学、出土文献乃至上古史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必将推动相关研究的开展。
为此,本刊特别邀请相关学者撰文评述,并摘录了新书发布会部分专家的发言,在此刊布,以彰表裘先生的治学与为人,达致切磋学术、启迪后学之目的。
在征稿、编辑过程中,承蒙刘钊教授、张涌泉教授大力支持,谨致谢忱。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裘錫圭學術文集》補正表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裘錫圭學術文集》補正表卷頁行誤正卷一910《合》13668《合》13668正卷一147吋時卷一149偁偶卷一25倒9詩、書、易《詩》、《書》、《易》卷一6012《合》23503《合》23502卷一681寧1·52寧2·52卷一105倒2人名“”从“匕”从“”人名“”實从“匕”从“鬯”卷一105倒2“”之異體“鬯”之異體卷一105倒1鬯卷一221544、49。
44、49)。
卷一222倒11“例如:”緊接上行末尾。
卷一224表格“異~翼”與“式~弋”之間的竪綫去掉卷一240倒9、倒10己巳卜己巳卜,卷一3632反復反覆卷一37012里裏卷一376倒4“待考”後加編按【重印本按:鄔可晶《釋上博楚簡中的所謂“逐”字》(《簡帛研究2012》,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10月,26頁)、王子楊《甲骨文字形類組差異現象研究》(中西書局,2013年10月,46頁)指出“犬”善逐,故即以“犬”表“逐”,似可從。
陳劍《甲骨金文舊釋“”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已疑兔善奔逸,故早期古文字或以“兔”爲“逸”;古文字資料(包括魏石經古文)中表“逸”之“”、“”等字所从的“兔”,“代表的讀音就是‘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24頁)。
】卷一38311卷一389倒10甲骨文“伐”的字甲骨文“伐”字卷一3945其實前一類中的跟後一類中的其實前一類中的跟後一類中的、卷一3945至8而黃組卜辭裏的……合併成一個字爲妥。
此句刪去卷一418首行末尾加編按【重印本按:此字不能釋“逐”,其用法實與“”同,爲从“兔”聲之字,參看葛亮《甲骨文田獵動詞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五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9月,78—81頁),葛文讀“”爲“當”。
】卷一4298據此據此,卷一4487行末加編按【重印本按:楚墓出土竹書中所見的少數例外,當是受了所據他系文字底本的影響而產生的,請參看拙文《〈戰國文字及其文化意義研究〉緒言》(《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2月,226頁)。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 “历史文字学”以某种文字的历史发展为分析研究的 对象,如我国的“传统文字学”、“汉字发展史”;
• “描写文字学”以某一时代个别文字的状况为分析研 究对象,如我国的“甲骨学”、“金石学”、“现代 汉字学”。
汉语文字学
• 2.《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於策。”郑玄 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
• 3.《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郑玄注: “正名,谓正书字也。古者曰名,今世曰字。” (郑注已佚,有辑本。后敦煌、吐鲁番发现一些 郑注写本,参看王素《唐写本郑氏论语注及其研 究》,文物出版社,1991.11) “书字”,也有作“书名”的,郑玄在注《礼记》
• 2.《礼记·中庸》:“书同文。”
• 因此,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春秋以上言 文不言字。”到了现在,“文”仍然可以指“文 字”,但多用于比较专门的术语,如“英文”等。
名、书
• 除了言“文”以外,古代比较早的时候还使用 “名”这个词。如:
• 1.《周礼·外史》:“掌达书名於四方。”郑玄 注:“古曰名,今曰字。”
文字学概要
第一章 绪论
• 教材 •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一版,1990年第二次
重印,1996年第三次重印,2001年第六次印刷;台湾万卷楼图书有 限公司,1994年3月第一版,1995年4月再版 • 主要参考书 • 1.唐兰《中国文字学》,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开明书店1949年 3月版重印本 • 2.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齐鲁书社,1981年1月
• 4、据蒋善国《汉字学》P21:“‘文字学’这个名称, 出现于1912年。清朝末年,西学东渐,西方学术都有 系统,各种学科名称经汉译后,都在词尾加一‘学’ 字,如哲学、文学、植物学、教育学、心理学、逻辑 学、统计学、人类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 等。……”
裘锡圭与《文字学概要》

裘锡圭先生与他的《文字学概要》【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裘锡圭先生其人和其在文字学、古文字学、古典文献学等方面的学术思想与成就。
介绍了裘先生《文字学概要》一书的创作情况,并结合本书的特色浅谈了对本书的理解。
【关键词】裘锡圭,文字学,文字学概要一、裘锡圭先生简介裘锡圭先生1952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大学毕业后考上研究生,从师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教授专攻甲骨学与殷商史。
同年胡厚宣教授奉调北京,裘先生亦随其师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研究室。
1960年研究生毕业后,他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在朱德熙教授影响下,对战国文字产生浓厚兴趣。
裘先生从1974年开始先后参加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整理银雀山汉墓竹简、云梦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曾侯乙墓文字资料、江陵望山楚简、郭店楚墓竹简和尹湾汉墓简牍等出土文献的整理工作。
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汉字学、古汉字学和古典文献学(先秦秦汉部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二、裘锡圭先生的学术思想及成就裘锡圭先生长期从事文字学、、古文字学、古典文献学(先秦秦汉部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力求做到比较全面地掌握资料,尊重但又不囿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能注意地下发现的古文字资料与传世文献的相互印证,在汉字学、殷墟甲骨文、战国文字和汉简的考释、利用地下文字资料对先秦秦汉古籍的校读以及中国上古史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中国古典学的重建与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 文字学研究裘锡圭先生最早明确区分了记录语言的符号和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这两个不同层次的符号,他把后者叫作字符。
他指出,文字的性质应当由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来决定。
他把字符分为意符、音符和记号三种。
他认汉字在早期阶段(隶变以前)可以称为意符音符文字;隶变后的汉字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
从字符所能表示的语言结构的层次来看汉字的性质,他同意把汉字看作语素、音节文字。
读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之《文字的分化和合并》

文化长廊读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之《文字的分化和合并》杨立杰 青岛大学摘 要: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是一部关于汉字的经典之作,在文字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就《文字的分化和合并》一章,从两个方面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一是关于汉字的合并与分化问题,二是关于同源字、同源词问题。
关键词:《文字学概要》;分化与合并;同源字;同源词作者简介:杨立杰(1993-),女,汉族,山东潍坊人,青岛大学2016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与修辞。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196-01一、关于汉字的分化和合并(一)汉字分化的两种情况在《文字的分化和合并》一章中,裘锡圭先生从多个方面系统地阐释了分散多义字职务的方法,包括:异体字分工、造跟母字仅有笔画上的细微差别的分化字、通过加注或改换偏旁造分化字、造跟母字在字形上没有联系的分化字四种主要方法。
基本概括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汉字可以表示多种含义,后来为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又造出一个或几个字来分担各个义项。
如,食物的“食”字原来有“喂食”的含义,后来在右边加一个音符“司”分化出“饲”字特地表示“喂食”的意义。
书中举的大部分例子都属于这一种情况。
另一种则与之截然不同。
人们在创造汉字时,经常会创造出两个或多个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文字,即异体字。
其中有一种异体字在创造之初代表同一个词,但随着汉语中这个词意义的增加,这组异体字的字义也增加了。
后来某一时段这组异体字在使用过程中分别承担了其中某一义项,并由这个义项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各自的意义系列。
随着分化时间的久远,意义差别越来越大,有时读音也会改变,人们便不再把它们当成异体字,而常常会被看作是毫无内在联系的两个字。
(二)注重共时与历时两种方法裘先生在第一大部分的第一小部分中通过共时与历时的研究方法系统地讲述了分散多义字职务的四种主要方法,在第二小部分中,又补充说明了分散多义字职务的其他方法,其中一条是“用假借字来分担多义字的部分职务”。
邬可晶:评《中西学术名篇精读·裘锡圭卷》——指示学术门径的读本

邬可晶:评《中西学术名篇精读·裘锡圭卷》——指示学术门径的读本2015年6月,中西书局推出了《中西学术名篇精读·裘锡圭卷》。
此书收入裘锡圭先生《论“历组卜辞”的时代》(以下简称“《时代》”)、《关于殷墟卜辞的命辞是否问句的考察》(以下简称“《考察》”)、《释殷墟甲骨文里的“远”“”(迩)及有关诸字》(以下简称“《远迩》”)、《新出土先秦文献与古史传说》(以下简称“《新出》”)四篇名文,并请裘先生的四位高足——黄天树、沈培、陈剑、郭永秉先生,分别为之撰写“导读”。
裘文的价值和精妙之处,学界早有定评,“导读”亦有详述,此不必赘。
这里主要就“导读”谈谈初步的读后感想,权充引玉之砖。
此书所选四篇裘文,代表了裘先生治学的四个方面——甲骨学、语言学、古文字考释和上古史。
这四门学问,虽都与“古文字”有关,或就属于“古文字学”的研究范畴,但所需积累的相关知识、研究方法和角度不尽一致,一般读者对它们的了解程度亦有差异;所以四篇“导读”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例如:“历组卜辞”的时代是甲骨分期断代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个甲骨学课题过于专门;多数非古文字学专业出身的读者,恐怕会由于缺乏足够的背景知识而读不太懂《时代》一文(我当年未窥古文字门径时,就曾多次读此文而不得要领)。
黄天树先生撰写的“导读”,就以主要篇幅介绍了自殷墟甲骨文发现以来,甲骨分期断代领域所取得的研究进展。
“导读”按时代先后为序,分七个方面加以叙述,可算是一部简明的甲骨断代学史。
如果读者先读这篇“导读”,对甲骨断代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去读《时代》原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陈剑先生为《远迩》所撰“导读”,我则建议最好不要一上来就读,而应该先把裘先生原文读熟。
陈先生由于“《远迩》文对有关字形和文字用法的分析论证都非常严谨细密,可谓了无余意”(231页),所以在这篇“导读”里,他多举裘先生其他古文字考释的例子与此文所论相互阐发,有时作了比较多的发挥,简直就是一篇翔实的“古文字考释方法论”。
裘锡圭:我和古文字研究

裘锡圭:我和古文字研究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受到爱谈清代和民国掌故的三姨父的影响,对清代史,尤其是太平天国史发生了兴趣。
我把父亲和自己多年积攒起来的几百本文学书籍卖给旧书店,换回了《清稗类钞》、《贼情汇纂》等书。
在读了时人关于太平天国史的一些著作之后,我写了第一篇学术文章。
那是一篇短文,具体内容已记不很清,好像主要是指出荣孟源文章中与太平天国历法有关的一个问题的,大概投给了《历史教学》,可惜出师不利,被退了稿。
我学清史虽然没有成绩,对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还是很有帮助的。
由于对历史感兴趣,1952年高中毕业后,我以第一志愿考入了复旦大学历史系。
我的家在上海,所以没有考北大而考了复旦。
当时,古史分期,即中国古代奴隶制时代与封建制时代划界的问题,是史学界的热门话题,我的兴趣很快就被吸引了过去。
我明白,要研究上古社会性质,必须到出土古文字资料里去找史料,因此产生了学好古文字(实际上只是古汉字)的强烈愿望。
正好第一学期教中国通史第一段的老师是著名的甲骨学家胡厚宣教授,我听课不久就下定了把甲骨文当作学习重点的决心。
胡先生知道我想学甲骨文很高兴,送我一本他所著的《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还告诉我福州路来薰阁旧书店有朱芳圃的《甲骨学文字编》和《甲骨学商史编》,是学甲骨文的入门书,价钱也不贵。
我很快就把这两本书买了回来。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甲骨学文字编》是我经常使用的重要参考书。
古文字学书籍大都卖得很贵,非穷学生所敢问津。
我读这些书主要靠从图书馆借。
当时尚无复印之法,只好边读边抄,有时全抄,有时摘抄。
在四年大学生活中,我一般不睡午觉,利用午饭后上课前的一个多小时读书抄书。
晚上如果没有活动,也这样做。
星期天也往往不回家,整天在学校里读书抄书。
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郭沫若的《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的考释以及胡先生的《甲骨学商史论丛》等书,就是这样读完的。
它们的大部分内容我都抄了下来。
我还摹录了《殷虚书契后编》、《续编》和《殷契粹编》诸书所印甲骨拓本的绝大部分,虽然很费时间,但对提高辨识甲骨文和使用甲骨文资料的能力很有帮助。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简明目录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简明目录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简明目录文字学目录一、文字形成的过程二、汉字的性质·汉字:合体字,准合体字,独体字·字符(文字所使用的符号):1意符(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又分形符和义符形符:通过自己的形象表达意义义符:不依靠自己的形象来起作用的2音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字符)3记号(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三、汉字的形成和发展(一)关于汉字形成的讨论(二)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变化1字体简化2字形简化·字形繁化:A纯粹外形上繁化B文字结构上的变化所造成的繁化(增加偏旁、注意符)·汉字结构上的三项变化:① 形声字的比重逐渐上升② 所使用的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变为以义符为主③ 记号字、半记号字逐渐增多四、形体的演变(上):古文字阶段的汉字(一)商代文字(改圆形为方形,改填实为勾廓,改粗笔为细笔)1甲骨文(甲骨卜辞)2金文(钟鼎文)(二)西周春秋文字(线条化,平直化)1金文2鸟虫书(楚,宋,蔡,吴,越)3籀文(周宣王时期的文字)4大篆(三)六国文字1金文2玺印文字3货币文字:A布(象铲形) B刀 C圆钱 D蚁鼻钱(象海贝形)4陶文5简帛文字·“古文”(科斗文)·小篆:A字形进一步趋于规整匀称,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B一部分字形经过明显简化(四)秦系文字1石刻文字(诅楚文)2金文3印章封泥文字4陶文5漆器6简帛文字(五)隶书的形成:秦和西汉早期的隶书五、形体的演变(下):隶楷阶段的汉字(一)研究隶楷阶段文字形体的资料1石刻和墓志文字2简牍文字:A敦煌汉简B居延汉简C罗布泊汉简(楼兰汉简)3帛纸文字4其他:铜器,漆器,陶瓷器,墓砖,墓壁,买地券、锁墓券、衣物券上的文字(二)汉代隶书的发展(字形构造,书体两方面)隶书:佐书史书:汉代人官方文书所用的隶书书体1汉隶(八分、分书、分隶):结体一般都是房方而规整。
向右下方的斜笔几乎都有捺脚,捺脚往往略向上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裘锡圭著作去年也就是2012年10月,号称收录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裘锡圭先生全部学术成果的六卷本《裘锡圭学术文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而在古城西安的图书市场上见到这本书的时间已经是当年的12月中旬了。
纵观全书,完全可以把《文集》理解为裘先生平生学术文章的一个总集,而具体文字如《内容简介》所称:“(全书)共六卷:第一卷《甲骨文卷》,第二卷《简牍帛书卷》,第三卷《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第四卷《语言文字与古文献卷》,第五卷《古代历史、思想、民俗卷》,第六卷《杂著卷》。
全书三百万字,繁体横排,其中多数文章有作者根据新材料及最新研究成果所加‘编按’,为目前裘先生论著中收文最为完备而编校最为精审的文集。
”在《文集》正式发行问世之前,曾先后有不止一位书友通过电话或QQ向我进行咨询;在《文集》出版问世之后,则又有不少书友因为《文集》中没有收录已通行于世间达二十五年的《文字学概要》一书而表示遗憾或不满。
虽然如此,但我仍在与某位李姓书友的交流中,意外获得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的《文字学概要》的PDF格式打印本。
凡此种种,最终于无意间把《文字学概要》这本书的大名留在了我这个于古文字研究基本还“一窍不通”者的记忆之中。
转眼间,大半年的时间又一闪而过了,而商务印书馆新近出版的《文字学概要(修订本)》又一次于无意间唤回了我的记忆。
当我在癸巳年中秋节过后、从位于古城西安小寨十字东南角的嘉汇汉唐书城三楼的文学区的书架上拿起一本同名著作时,意外发现此前一直以影印本问世的《文字学概要》竟然出版排印本了。
于是,按捺不住兴奋心情的我,脑海中从此也就留下了这样的记忆,即《文字学概要》如今已有三个不同的版本并行世间:一个是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出版的影印版,又一个是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4月出版的繁体排印本,另一个则是商务印书馆2013年7月出版的简体排印本。
与此同时,根据排印本出版后影印本将不再重印的个人推断,我又不仅当场“慷慨解囊”买下了这本定价48元的新书,而且还专门到距离嘉汇汉唐书城不远、位于小寨十字以东的万邦图书城,把先前已经出版的、定价35元的影印本也从速购回。
事后,在我对上述两个同样都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文字学概要》“走马观花”似的大致翻看了几天之后,鉴于其中的变化已不止一处,遂草草决定从封面、排版、内容等几个方面,对照根据电子版打印而成的繁体字版,对我所知道的这三个版本做一个简单的比较:首先,我们以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出版的影印本为例,对《文字学概要》的基本情况予以简介:当我们打开影印本时,按照相关文字的安排,可知其具体内容的排列以及所占页数大致如下:正文之前,依次为《前言》(1页)、《凡例》(1页)和《目录》(3页);而287页正文之后,又依次为《重印后记》(在正文的283-287页中)、107套图版(52页)、附图目录(5页)、《勘误表》(2页)和《补正》(3页),合计全书共分为9个部分、354页。
以下,即一一略述之:《前言》,其相关文字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写于1984年6月29日,另一部分写于1985年12月23日:前者主要交代了这本书的写作缘起以及成书工程中所得到的诸多帮助,其中既提及朱德熙、启功、王福堂所给予的不同帮助,又详细说明了出版过程中其他的各种帮助,“胡平生同志协助准备本书图版,李家浩代为摹写铜器铭文,商务印书馆的郭良夫、赵克勤、郭庆山、刘玲等同志,为了本书的出版费了不少精力,尤其是郭庆山、刘玲同志先后担任本书的责任编辑”;至于后者,则主要说明了以下两点:“朱袖清同志为本书抄写影印的全部清稿,朱德熙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
《凡例》,其相关文字合计述及了七点内容:第一点主要交代了本书行文“之前”、“之后”的用法与“以前”、“以后”的具体不同,即“说某一时期之前,不把这一时期包括在内;说某一时期以前,则把这一时期包括在内。
‘之后’、‘以后’依此类推”;第二点强调了“由于词跟不能独立活动的语素的界线不容易划分”而“一般不用语素这个术语”;第三点则“为了明确字跟词的区别,有时用花括号({ })来标明文章里提到的词或语素”;第四与第五点分别说明了本书的注音标准(按:即注音一般用汉语拼音方案,用国际音标时外加方括号)和征引书目的简称;第六和第七点最终分别说明了本书内部在后面引用前文时的体例,以及汇印于书末的图版在行文征引中的统一标准。
《目录》,在文字展开之前需要强调的是,这是影印本中唯一使用了排印字体的部分;就《目录》中的相关文字而言,则可知《文字学概要》的正文结构大致如下:正文共分为十三章,依次为《文字形成的过程》、《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按:其中又分为“关于汉字形成问题的讨论”和“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变化”两个章节)、《形体的演变(上):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按:其中又分为“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国文字”、“秦系文字”、“隶书的形成”等五个章节)、《形体的演变(下):隶楷阶段的汉字》(按:其中又分为“研究隶楷阶段文字形体的资料”、“汉代隶书的发展”、“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汉代的草书”、“新隶体和早期行书”、“楷书的形成和发展、草书和行书的演变”等六个章节)、《汉字基本类型的划分》(按:其中又分为“六书说”、“三书说”、“不能纳入三书的文字”等三个章节)、《表意字》(按:其中又分为“表意字分类举例”、“字形在词义研究上的作用”等两个章节,而前者又含“抽象字”、“象物字”、“指示字”、“象物字式的象事字”、“会意字”、“变体字”等六点内容)、《形声字》(按:其中又分为“形声字产生的途径”、“多声和多形”、“省声和省形”、“形旁和声旁的位置”、“形旁的表意作用”、“声旁的表音作用”、“声旁跟字义的关系”等七个章节,其中“多声和多形”、“省声和省形”之下分别有“多声”、“多形”、“省声”、“省形”各两点分论,“形旁的表意作用”另含“形旁跟字义的关系”、“形旁的代换”等两点内容,“声旁的表音作用”另含“声旁跟字音的关系”、“声旁和形声字的读音有差异的原因”、“声旁的代换”、“声旁的破坏”等四点内容,“声旁跟字义的关系”也另含“有义的声旁”和“右文说”两点内容)、《假借》(按:其中又分为“本字的假借”、“被借字的字义跟假借义有联系的现象”、“一词借用多字和一字借表多词的现象”、“跟假借有关的字音问题”、“语文研究中跟假借有关的几种错误倾向”等五个章节,而后者另含“词义研究方面的错误倾向”与“古籍解读方面的错误倾向”等两点内容)、《异体字、同形字、同义换读》(按:其中又分为“异体字”、“同形字”、“同义换读”等三个章节)、《文字的分化和合并》(按:其中又分为“文字的分化和分散文字职务的其他方法”、“文字的合并”等两个章节,而前者又另含“文字的分化”、“分散多义字职务的其他方法”与“用不同的字表示同一个词的不同用法的现象”等三点内容)、《字形跟音义的错综关系》(按:其中又分为“一形多音义”、“一词多形”两个章节,而后者不仅又另含“一词多形现象概况”、“一些有关的术语”和“通用字读音问题”等三点内容,而且“一些有关的术语”之下还单独列举了“通用字”、“古今字”和“所谓异体字”等三个问题)、《汉字的整理和简化》。
《重印后记》,据文末的落款文字,可知其撰写于1995年5月17日;就其中的具体文字而言,则主要叙述了对正文67个页面中约100处文字的更改或增删情况,而它们中的至少6处文字又是作者对李静生、伍铁平、马几道、万业馨等四位中外学者相关意见的吸收。
《补正》,据文末的落款文字,可知其撰写于1986年10月,“此书付影印清稿抄写的过程中,内容屡有小的修改。
清稿抄成后,又发现内容上的一些错误和不妥之处。
此外,书中提到的某些情况也已发生了变化,所以写了这篇《补正》,附于书末”。
溯及具体文字,则作者的《补正》共涉及正文20个页面中约30处文字,与前述《重印后记》中的文字有明显区别的是,《补正》中的文字偏重于补充和说明,而《重印后记》中的文字偏重于更改。
对《前言》、《凡例》、《目录》、《重印后记》和《补正》作了简单的介绍之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包含正文在内的全部文字除《目录》外,如前所述均由著名书法家朱袖清先生以近于楷书的钢笔字负责誊写,而每页之中最多排列31行文字,每行之中最多排列35个文字。
另外,在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出版之后,影印本将停止出版,那么2010年2月的第16次印刷将或许就是最后一次重印,就本人所知,此版在1988年8月的首次印刷数量为4700册,而2010年2月的最后一次印刷数量为10000册,而其余14次的印刷数量还不太清楚。
其次,我们以上述影印本的基本情况为基础,对商务印书馆2013年7月最新出版的简体排印本的具体变化予以比较:当我们开始端详这个最新的排印本时,第一感觉就是不仅它的封面与原先的影印本并无二致,封面上也依旧使用了朱德熙先生的题字只在封面靠右并从上到下纵向排列的书名之下,新增了“(修订本)”的字样,而且其开本(按:787×1092)和印张(按:22 1/4)的数据也一模一样,但书中也并未如原先的影印本那样每次印刷都注明数量。
随后,当我们继续翻阅时,则又能明显察觉到如下的变化:第一,就正文之前的部分来看,原先的《前言》已改题为《初版前言》,但占用页面的数量未变,而在此之前又分别增加了两个内容:首先,增加了2页的《修订本前言》;其次,又增加了4页的《朱德熙先生关于<文字学概要>的信》;第二,就正文之后的部分来看,不仅原先附印在52页107套图版之后的《附图目录》被移动到了图版之前,而且图版之后又新增18页的《索引》,但原先的《勘误表》、《重印后记》和《补正》因为相关成果已体现在正文之中而一并删去,不再收入;第三,就全书的版面设置而言,每页已改为最多28行文字,而每行之中的文字数量未变。
与此同时,由于排版技术的进步,原先正文中许多必须以手绘符号进行表述的部分所占页面空间得以大幅缩减,最终正文所占用的页面也由原先的287页缩减为267页;第四,在原先的影印本中,所有文字的字体和大小基本都是清一色的抄写,而在最新的排印本中,为了明确区分原创文字与征引文字之间的区别,在自始至终都使用宋体排印的同时,还专门使用华文仿宋字体来排印相关的征引文字;第五,在原先影印本的十三章正文中,相关注释均被集中附印在各自章节之末,而在最新的排印本中,相关注释均以页下注的形式以及小一号的字体,被排印在相关正文的页面下方,从而也较影印本更便于对照参考;除此之外,据《修订本前言》可知,最新出版的排印本在内容上又有如下的变化:第一,“1993年,我……对全书作过一次小修订。
这次重排出版,基本上就以1993年的修订稿为依据,只作了很少改动,但在一些需要有所说明的地方加了‘校按’”;第二,“朱德熙先生为这本书的写作和出版花费了很多心力,给我极大的支持和帮助……1991年12月,先生从美国来信,指出了此书的缺点……先生写此信后,只过了半年就与世长辞了……这次重版,将先生的这封信印在书中,供读者参看,同时也作为对先生的纪念”;第三,“1993年对本书所作的修改,除第三章因第(一)节改动较大而另有清稿外,都是在我常用的初印本上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