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方法论

合集下载

许渊冲的十字文学翻译理论

许渊冲的十字文学翻译理论

许渊冲的十字文学翻译理论许渊冲的“十字”文学翻译理论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主要浓缩于“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当中。

“美”,指三美论和再创美论或三美补论。

三美论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三美指意美、音美、形美。

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三美之中,意美最为重要,音美其次,形美最后。

在提出把三美论作为诗词翻译的本体论之后,许渊冲进一步指出:推而广之,文学翻译就是把原文的美转化为译文的美,把一国之美转化为全球之美。

换言之,文学翻译就是美的再创造。

如果三美论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再创美论则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即三美补论。

“化”,指三化论和化学论。

三化指深化、等化、浅化;三化论是文学翻译的方法论。

所谓深化,包括特殊化、具体化、加词、一分为二等类译法;所谓浅化,包括一般化、抽象化、减词、合二为一等类译法;所谓等化包括灵活对等、词性转换、正说、反说、主动、被动等类译法。

如果译文内容比原文内容更深刻了,那就是深化;而浅化正好相反,指把深奥难懂的原文化为浅显易懂的译文。

总之,所谓等化,指形似的译文;所谓浅化,指意似的译文;所谓深化,指神似的译文。

浅化就是避短,深化却是扬长,等化也可以说是半扬长半避短。

在钱钟书的“化境说”、许渊冲本人的“三化论”的基础之上,许渊冲提出“译学是化学”的翻译命题,这就是许渊冲的“化学论”:文学翻译是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另一个国家的美、甚至是全球美的“化学”。

“之”,指三之论。

三之指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是文学翻译的目的论。

知之是翻译的基本或最低目的,好之是翻译的较高目的,而乐之则是翻译的最高目的。

其中的“乐之”,包括读者的乐之和译者的乐之。

要使读者乐之,译者必须首先乐之,这是翻译的成败关键。

“艺术”,指翻译艺术论。

文学翻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不仅文学翻译是艺术,文学翻译理论也是艺术。

因为:科学研究的是“真”,艺术研究的是“美”。

目的论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目的论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目的论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在英汉互译中,目的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概述目的论的基本概念、优缺点,并探讨目的论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目的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行为。

目的论有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指的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连贯原则是指翻译后的文本应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忠实原则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存在连贯性。

目的论的优点在于它突出了翻译的目的性,缺点在于它可能忽视原文作者意图。

在英汉互译中,首先需要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目的。

这可以通过分析原文的语境、文体和语义来实现。

例如,在翻译一篇新闻报道时,译者需要了解新闻报道的写作目的是传达信息,因此翻译时应力求准确、客观。

确立自己的翻译目的,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意思理解原文的目的是为了确立自己的翻译目的。

在英汉互译中,译者应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学术研究提供资料,那么译者需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信息和语言特征;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娱乐读者,那么译者可能需要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生动性。

在确立翻译目的后,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原文的形式和内容,那么译者可以选择直译的方法;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那么译者可以选择意译的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目的论可以帮助译者提高翻译精度。

译者可以根据目的原则,判断哪些翻译策略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

例如,在翻译科技文献时,译者需要注重术语的准确性和语言的规范性;在翻译广告时,译者需要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通过运用目的论指导翻译实践,译者可以更好地实现翻译的目的,提高翻译精度。

目的论在英汉互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理解原文的目的和意图,确立自己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运用目的论指导翻译实践,译者可以更好地实现翻译的目的,提高翻译精度。

因此,目的论是英汉互译中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导。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摘要:直译和意译是两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中英对译时,虽然在有些情况下可直译,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及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存在差异,翻译时必须在译文上作些调整或变动,即:采取意译,才可以使翻译作品达到“信”和“达”的标准。

文章在对直译与意译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就张培基先生翻译的萧红散文《永远的憧憬和追求》進行分析,具体探讨直译与意译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直译;意译;散文一、直译与意译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在当时的统编教材《英汉翻译教程》中这样下定义“: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

应当指出,在能够确切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法显然有其可取之处。

直译法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亦即鲁迅所说的保持’异国情调’和’洋气’,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不断从外国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使我们的祖国语言变得日益丰富、完善、精密。

”(张培基等1980:13)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对直译又有了不同的阐释“: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

”(范仲英1994:90)一般说来,采用直译所产生的译文看起来肯定有翻译的痕迹,读起来也不是那么通顺。

如果直译也“要求语言流畅易懂”的话,说明译者心目中的直译与意译的界线已经开始模糊,二者不再是对立的两种策略。

1、直译与意译的历史对直译与意译的讨论中国古代就有。

从老子“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到慧远的“以文应质则疑者众,以质应文则悦者寡”,以及从以释道安为代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实践。

在西方的翻译史上,美国语言学家、翻译专家尤金?奈达,英国语言学教授彼特?纽马克也就直译和意译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

2、直译与意译的关系直译与意译可以而且必须互相参用。

施莱尔马赫《翻译的方法论》

施莱尔马赫《翻译的方法论》

施莱尔马赫《翻译的方法论》
施莱尔马赫在《中文翻译的方法论》一书中提出了他对中文翻译的看
法和方法论。

他认为,中文翻译应该是一种艺术,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
因为它需要翻译者对语言和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对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

他还提出了一个翻译过程的模型:“输入-理解-再现”。

在这个模型中,翻译者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再根据目标语言和目标读者的语
言和文化背景来重新表达这个意思。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不仅要考虑语言的表达,还要考虑语言的文化
内涵和语境。

他强调翻译不仅是词汇和语法的转换,更是思想和文化的转换。

施莱尔马赫还提出了一些翻译的具体建议,如注重原文的情感和语境,注重语言的连贯性和时效性,注重文化的本土化等等。

总之,施莱尔马赫提出的翻译方法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转换,需要翻译者具备深入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能力,并在翻译过程中注
重细节和多方面考虑,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翻译中的方法论

翻译中的方法论

翻译中的方法论(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翻译中的方法论【摘要】翻译的艺术所依赖的,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翻译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技术问题有正当的见解。

此三者外,绝对没有什么纪律可为译者的规范,像英文文法之于英文作文。

【关键词】艺术内容训练翻译是使用不同的语言的人互相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把一种语言,称之为“原语”,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称之为“译语”准确又完整地传递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正是有了翻译这门工具,世界各国说不同语言的人们才能互相交流、互相了解。

在当今信息社会里,翻译起着重要作用。

翻译有两种形式:口译和笔译。

口译是通过两种不同语言的转换来表达同一种意思,笔译则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文字的转换来表达同一种信息。

口译和笔译的表达形式不同,但其性质是一样的,翻译过程有同有异。

两者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合格的口译工作者同时也能胜任笔译的工作。

培养口译人才,应当把口译同笔译训练结合起来,使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没有良好的笔译基础,口译能力很难提高。

因此,应充分重视笔译训练,使之成为口译培训的一块奠基石,一个助推器。

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其目的都是要把别人的意思用译语尽可能准确无误地传达出来,而不是译者用自己的话来代替别人的意思。

翻译的这一性质,决定了从事翻译的人只能是“人云亦云”,充当“代言人”的角色,起传递信息的作用,而不能越俎代庖,随意篡改别人的意思。

因此,翻译的成败得失,取决于翻译出来的意思是否同原意保持一致不走样,这也是判断翻译好坏优劣的根本标准。

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存在“理解”的问题。

但是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来说,理解英文往往会遇到更多,更大的困难。

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英语功底不足,而且还往往因为我们英语文化所知有限。

因此,在做英译汉时,理解原文显得尤其重要。

翻译学方法论基本概念:范式与模式

翻译学方法论基本概念:范式与模式
264268总结了赖斯模式纽马克模式维尔斯模式休斯模式奚永吉模式黄国文司显柱模式吴新祥李宏安模式冯庆华模式贝尔曼模式王宏印模式许钧模式杨晓荣模式然后按照分析方法的特征将翻译批评模式归纳为基于内部因素的模式基于外部因素的模式以及综合考虑的全局模式将具体模式分为理论型模式科学型模式和实验型模式
2 0 1 5年 第 5期
p h e n o m e n o l o g y ) 范式、 解 构 主义 ( d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s m) 范
“ 学派” “ 理论 ” “ 途径” 等基 本 概念 。 然而 , 人 们 对 于 这些 概 念 的使 用 却并 非 界 限分 明 , 将“ 范式 ” 和“ 模
式 。瑞泽 尔( R i z t e r 1 9 7 5 , 1 9 9 6 ) 区分 了三种不 同的社 会学范式 :社会 事实 ( s o c i a l f a c t s )范式 、社会 定义 ( s o c i a l d e i f n i t i o n ) 范式和社会 行为 ( s o c i a l b e h a v i o r ) 范 式 。周晓虹( 2 0 0 2 ) 主张将宏观一微观 、 自然 主义一 人
现) , e x p o s e ( 暴露) ” 之意, 转为名 词“ P a r a d e i g m a ” 并 引 申出 “ p a t t e r n ” ( 模式) “ e x a m p l e ” ( 范例 ) “ s a m p l e ” ( 样 本) 等涵 义 ( 见w i k i p e d i a ) 。而作 为方 法论 概 念 , “ 范 式 ”最 初 是 由美 国科 学 史 家托 马斯 ・ 库恩 ( T h o m a s K u h n )在 其 《 科 学 革 命 的结 构 》 (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o f S c i e n t fc i R e v o l u t i o n s ) 一 书中提 出( 见K u h n 1 9 6 2 ) 。 库

论gutt关联翻译理论方法论

论gutt关联翻译理论方法论

论gutt关联翻译理论方法论Gutt关联翻译理论方法论是由瑞士语言学家艾伦·古特(Earl Gutt)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它强调以语言对的形式进行翻译,以便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这种理论认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将原文的意思转换成接受语的形式,以便接受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意思。

古特的理论认为,翻译者应该尽量减少原文与接受语之间的差异,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Gutt关联翻译理论方法论认为,翻译应该是一种关联性的过程,它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意思,同时也应该尽可能地使接受语的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

这种理论认为,翻译者应该尽量使接受语的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而不是简单地将原文的语法和词汇直接翻译成接受语。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翻译者应该尽可能多地使用接受语中的同义词和类似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Gutt关联翻译理论方法论还认为,翻译者应该尽量减少接受语与原文之间的差异,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这种理论认为,翻译者应该尽可能多地使用接受语中的同义词,以及尽可能多地使用接受语中的类似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此外,翻译者还应该注意原文中的文化元素,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Gutt关联翻译理论方法论也认为,翻译者应该尽量使接受语的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因此,翻译者应该尽量使用接受语中的同义词和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此外,翻译者还应该注意原文中的文化元素,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总之,Gutt关联翻译理论方法论是一种有效的翻译理论,它强调以语言对的形式进行翻译,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它强调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原文与接受语之间的差异,以及尽量使用接受语中的同义词和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此外,翻译者还应该注意原文中的文化元素,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因此,Gutt关联翻译理论方法论是一种有效的翻译理论,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将原文的意思转换成接受语的形式,以便接受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意思。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

Difference
• 相对于规范性的翻译理论,描写性翻译理 论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宽容。正如描 写学派代表人物图瑞(Gideon Toury) 指 出的: 什么是翻译? “翻译就是在目的系 统当中,表现为翻译或者被认为是翻译的 任何一段目的语文本,不管所根据的理由 是什么。”( a translation will be any target language text which is presented or regarded as such in a target system, on whatever grounds.)
• 作者在第二部分首先表明了对《红楼梦》英译事业进行描 写的必要性;接着以表格的形式,从出版年代、译者、译 者身份、译文标题、译文内容、译文篇幅、发表形式和附 加部分对产生于不同时期的《红楼梦》的9 种译本作了简 要的介绍;然后,作者根据年代将这9 种英译本划分到三 个历史时期,并且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详细 阐述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英译本的总的特征,目的是“力 图考证特定历史背景下译者的意图,不同历史时期《红楼 梦》英译本在英美文化多元系统中不同的地位及功能,以 及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学英译的规范与倾向”。基于这 样细致的历时性描述的基础上,作者最后总结了《红楼梦》 英译事业的发展脉络,并再次以表格的形式从翻译目的、 翻译形式、翻译方法、对原文版本的选择、译者身份和译 本在英美文化多元系统中的地位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概括。
根源
• 美国知名的描写翻译学者Maria Tymoczko认为, 规范性翻译理论根源在于把翻译看作一种纯粹的 语言艺术,用一些超越时间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 察(As a language art, translation has often been consider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timeless linguistic rules (which has led to a normative tendency in the theory)…。[作为一种语言艺术, 翻译常常被人用一些超越时间(或译成“永远有 效”)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这种做法造成了 理论研究中的规范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中的方法论【摘要】翻译的艺术所依赖的,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翻译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技术问题有正当的见解。

此三者外,绝对没有什么纪律可为译者的规范,像英文文法之于英文作文。

【关键词】艺术内容训练翻译是使用不同的语言的人互相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把一种语言,称之为“原语”,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称之为“译语”准确又完整地传递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正是有了翻译这门工具,世界各国说不同语言的人们才能互相交流、互相了解。

在当今信息社会里,翻译起着重要作用。

翻译有两种形式:口译和笔译。

口译是通过两种不同语言的转换来表达同一种意思,笔译则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文字的转换来表达同一种信息。

口译和笔译的表达形式不同,但其性质是一样的,翻译过程有同有异。

两者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合格的口译工作者同时也能胜任笔译的工作。

培养口译人才,应当把口译同笔译训练结合起来,使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没有良好的笔译基础,口译能力很难提高。

因此,应充分重视笔译训练,使之成为口译培训的一块奠基石,一个助推器。

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其目的都是要把别人的意思用译语尽可能准确无误地传达出来,而不是译者用自己的话来代替别人的意思。

翻译的这一性质,决定了从事翻译的人只能是“人云亦云”,充当“代言人”的角色,起传递信息的作用,而不能越俎代庖,随意篡改别人的意思。

因此,翻译的成败得失,取决于翻译出来的意思是否同原意保持一致不走样,这也是判断翻译好坏优劣的根本标准。

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存在“理解”的问题。

但是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来说,理解英文往往会遇到更多,更大的困难。

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英语功底不足,而且还往往因为我们英语文化所知有限。

因此,在做英译汉时,理解原文显得尤其重要。

要真正理解英语的词,词组和句子的完整意思,不但要求我们要有较高的英语语言素养(包括对词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以及语法结构的把握),而且还需要我们能领悟到它们在具体文化语境中潜在的意义。

不理解原文的意思,翻译就无从下笔。

理解原文必须准确、透彻,否则译文就不可能达意。

为了吃透原文,常常需要根据上下文、前后段落甚至通篇文章来进行合乎逻辑的推断以得出语句的确切意思,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失误。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原作的意思。

一般而言,能够理解的就能够翻译出来;译不出来的多半是理解不了的内容。

译得不好,只能说明译者的语言水平差,表达不到位。

表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

正确的理解未必产生好的译文,其关键在于译者的语言功力和翻译技能。

英文和中文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

译者往往要摆脱原句结构的束缚,用符合译语习惯的句式来表达原语的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表达是至关重要的。

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是互为相依存的。

只有正确理解原文,用恰当的译语形式把原文意思清顺畅的表达出来,才算是完成了翻译的任务。

所谓翻译,说到底就是翻“意思”。

当代美国翻译家奈达说得好:“Translation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本文主要对翻译的方法进行论述。

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法,意译法,正反反正译法,增减译法。

直译法凡是译出货表达出原词,原句,原文的意思且忠实于原作的翻译方法(无论其译文表达方式,语序和原文是否相同),称为直译法。

直译法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同时也是最有效,最实用的,最简便的翻译方法。

例如:(1)This offer does not comply with our requirements.这个报盘不符合我们的要求。

(2)You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not only the price but also the quality .你应考虑的不只是价格而且还有质量。

(3)Smashing a mirror is no way to make an ugly person beautiful,nor it is a way to make social problems evaporate.砸镜子不能使丑陋的人变漂亮,也不能使社会问题烟消云散。

(4)A car is a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车是一种交通工具。

意译法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词汇、语法结构的表达方法。

当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用直译法处理时,就应采用意译法。

意译法是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译法。

凡是译出或表达出原词、原句、原文的字面意思意外的意思或内容,或者是统一的引申、隐含以及“弦外之音”,且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方法(不论其表达方式,语序与原文是否相同),成为意译法。

在翻译实践中,绝对的直译或意译是不存在的。

能直译的地方尽量直译,直译不通时采用意译。

意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译文自然流畅即可。

但是意译不是乱译,不可以将原文内容随意删改,或添枝加叶,译者必须深入加入译文,达到融会贯通,方能抓住要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1)Keep your shirt on!直译:穿上你的衬衫!意译:别激动嘛!(2)I can do nothing but tell lies .直译:我能做任何事情但不说谎。

意译:我绝不会说谎。

(3)He is the last man I want to see.直译:他是我想见的最后一个人。

意译:他是我最不愿见的人。

(4)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直译:你从我我的眼睛里看到绿颜色了吗?意译:你认为我是好欺负的吗?从以上几个例子中不难看出,每个例句中的直译只是照字面翻译,没能把深层意思表达出来。

而意译时意思表达清楚,语言流畅,更确切、更符合汉语习惯,所以优于直译。

以下是汉译英的的几个句子。

如:(1)我说话算话。

I give my word.(2)他们在戏弄我们。

They are playing cat’s paws with us.(3)我是一个无名小辈。

My name is nobody.(4)他一开口总是三句话不离本行。

He can hardly open his mouth without talking shop.正反、反正译法由于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汉语言的表达习惯也不尽相同,英语和汉语均有从正面和反面来表达一种概念的现象。

翻译时,英语或汉语从正面表达的词或句子,译文可以从反面来表达。

英语或汉语从反面从反面表达的词或句子,译文可以从正面来表达。

采用这种表达法不仅使语言生动流畅,而且效果更佳。

那么,什么是正说和反说呢?英语词句中含有:“never”“no”“ not”“non-”“ un-”“in-”“im-”“ir-”“-less”等以及汉语句中含有:“不”“无”“未”“甭”“别”“休”“莫”“非”“毋”“勿”等成分的为“反说”,不含有这些成分的为正说。

1.英译汉正说反译法:英语从正面表达,汉语从反面表达。

例如:(1)Excuse me .对不起!(原谅我)(2)Wet paint !油漆未干!(湿油漆)(3)Apperance are deceptive .外表是靠不住的。

(外表是使人容易误解的)2.英译汉反说正译法:英语从反面表达,汉语从正面表达。

(1)Never too old to learn .活到老学到老。

(2)His story was nothing but lies .他的那番话纯粹是谎言。

(3)There is no rule but exceptions .凡规则总有例外。

3.汉译英正说反译法:汉语从正面表达,英语从反面表达。

汉语中有些词语是肯定的,但译成英语却是否定的。

例如:(1)他大有成功的可能。

He has no small chance of success.(2)某些药物疗效缓慢。

The effects of some medicine are not immediate .(3)这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

It has given us not a little trouble .4.汉译英反说正译法:汉语从反面表达,英语从正面表达。

汉语中有些词语是否定的,但译成英语却是肯定的。

例如:(1)我不能理解。

It’s beyond my understanding .(2)我不知道他来不来。

I wonder if he is comming .(3)我想不起你的名字来。

I’m at a loss in calling your name .增减译法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代代相传,英汉两种语言在词语用法、句子结构和表达形式上有许多差异。

翻译时往往需要增加一些原文中没有的词,或者删去一些不需要译的词。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译文通顺,而且更加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一、英译汉的增词情况1.增加动词,名词,形容词或副词(1)The crowds melt away.(增加动词)人群渐渐散开了。

(2)The backwardness shocked me .(增加形容词)那儿的落后状态让我震惊。

(3)I could knit when I was seven .(增加名词)我7岁时就会织毛衣。

(4)All empty soul tend to extreme opinion.(增加动词)所有空虚的灵魂都倾向走极端。

2.增加量词在英语中表示“一个”时有“a”“ an”两种,而在汉语中不同的名词用不同的是我量词来修饰。

a novel 一部小说 a film 一部电影a bike 一辆自行车 an experience 一次经历英语中有些动词或动词名词,译成汉语动词时需要增加一些表示动作行为的来量词。

have a look 看一眼 have a quarrel 吵了一架have a rest 休息一下 make a stop 停了一下3.增加表示名词复数的词汉语名词没有复数形式,英语名词的复数形式译成汉语时应根据需要增加一些词表达复数。

例如:(1) He looks at her big bright eyes。

他看着她那双明亮的大眼睛。

(2) The air is made up of a mixture of gases。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4.增加语气助词英语句型丰富,如有陈述句、祈使句、省略句、倒装句、感叹句等。

在译成汉语时,适合当的补充语气助词,可以更好的表达原作的意义和色彩。

如:“了”、“啊”、“呀”、“嘛”、“吧”、“吗”、“罢了”等(1) My watch is behind time。

我的手表走慢了。

(2) Do you agree with what I said?我的话你同意吗?5.增加表示不同时态的词英语动词有一整套时态变化,而汉语一般没有时态变化,表达时只能靠增加汉语特有的语态助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