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方法论

合集下载

读黄忠廉等著《翻译方法论》

读黄忠廉等著《翻译方法论》

读黄忠廉等著《翻译⽅法论》学科起步于⽅法——读黄忠廉等著《翻译⽅法论》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法对实践活动及理论研究极其重要。

《翻译⽅法论》(下称《⽅法》)以全新的翻译观为主线,统摄翻译实践⽅法论与翻译研究⽅法论,为翻译实践及其理论研究提供了⾏之有效的⽅法指导。

《⽅法》开宗明义,指出翻译观决定翻译⽅法论,从⽽决定翻译实践⽅法的选择。

根据译作与原作的相似度,翻译可划分出⼀对新范畴:全译与变译。

全译求极似,变译求特效;全译精髓为“化”,⽽变译精髓在“变”。

全译⼒求完整地传达原作内容,兼顾原作形式;变译意在摄取原作有关内容,改造原作形式。

全译核⼼为信息转换,内容应转,形式需换;变译轴⼼为摄取,内容需吸取,形式应改造。

全译可运⽤直译+意译策略,以“化”求得译作与原作最⼤限度的“似”;变译可运⽤变通+(全译)策略,以“变”求得译⽂满⾜读者的最⼤需求。

全译求“化”包括对译、增译、减译、转译、换译、分译、合译七种⽅法;每⼀⽅法⼜各成体系,如增译法可分为语法性增译、逻辑性增译、修辞性增译,各翻译技巧还可逐层细化,直接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

变译求“变”,⼿段包括增、减、编、述、缩、并、改、仿,体现为⼗⼆种变译⽅法: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译写、改译、阐译、参译、仿作;每⼀⽅法也可⾃成体系,如摘译包括摘词语译、摘句译、摘段译等。

⼀⾔以蔽之,精于转换,巧于摄取,以求“化”、求“变”为准则,选择策略,运⽤技巧,⼒争极似,以求特性,此之谓翻译观与翻译⽅法论在翻译实践中的统⼀,也正是翻译的魅⼒之所在。

翻译实践讲究⽅法、技巧,备受翻译者青睐。

翻译现象描写充分,深⼊总结,初步建⽴“全译+变译”的翻译策略体系,翻译研究随之开始。

翻译研究更需⽅法,因此《⽅法》指出翻译研究要观察充分、描写充分、解释充分,分别指向翻译的现象研究、规律研究及原理研究,从现象出发探究原理,逐层深化,理论概括。

研究者可点式切⼊,线式延伸,⾯式推⼴,体式深透,在观察中捕捉可研究现象,在阐释中收获新的理论,沿着⽅法⾄学科的研究阶梯,逐步建⽴翻译学科体系。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熊兵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翻译》2014(3)82-88摘要:本文对学界在“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这三个基本概念上所存在的普遍的混淆进行了剖析,提出应对这三个概念进行明确区分。

在此基础上论文对这三个概念的定义、特性、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的分类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

关键词: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混淆;定义;分类1.话题缘起在翻译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个问题即为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其中又尤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这三个概念的混淆为甚。

一方面,学界对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的讨论虽多如牛毛,但把它们作为一个方法论系统的关键要素进行综合研究,深入考察其各自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分类体系的系统性研究还相当少见。

另一方面,学界在对这三个术语的认识和使用上普遍存在着定义不明、分类不当、概念混淆不清的问题。

例如,在一些翻译教材中中,“归化”与“异化”一方面被作为“翻译方法”加以讨论(如龚芬,2011:79—81),另一方面又被视为“翻译策略”进行阐述(同上:93—106)。

一些翻译论文把本应属于翻译技巧层面的增补型翻译(类似于增译)、浓缩型翻译(类似于减译)划归为“翻译策略”的类别(如李克兴,2004:66—67)。

在一些翻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论文中,把翻译“策略”、“方法”、“技巧”混为一谈的更是比比皆是。

甚至翻译专业的老师对此问题也存在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如把归化等同于意译,把异化等同于直译)。

国外学界对此也存在一些模糊或混淆(或未予严格区分。

比如Shuttleworth & Cowie (2004:44,59)一方面把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称作是“strategy”,另一方面却又把free/literal translation也视为“strategy”(同上:63,96 )。

翻译研究方法评析

翻译研究方法评析
及其 具体 方法进行 总 结、 分析 , 旨在 帮助翻 译研 究者对翻 译研 究方 法有 比较 系统 、 清晰 的认 识 , 以便 在从 事翻 译研 究时采 用适 当的研 究方 法 , 研 究更加 科 学、 使 更具价值 。
关键 词 : 翻译研 究 ; 科研 方 法 ; 理论研 究方 法 ; 实证研 究方法
中图分 类号 : 0 9 H 5
文献 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0 85 3 (0 9 0 -1 80 10 -8 1 2 0 )40 3 -5
研 究 方 法 是 研 究 的 关 键 部 分 , 握 科 学 的 研 究 方 法 才 能 保 证 使 研 究 具 有 价 掌 值 。科 学 研 究 方 法 是 “ 学 群 体 共 同 遵 守 的 原 则 、 例 和 制 度 ”, 此 “ 价 知 科 惯 以 评 识 ”, 现 和 “ 别 真 伪 , 别 优 劣 ” l 科 学 理 论 或 假 说 的 验 证 、 究 模 式 的 应 发 鉴 鉴 J 。 研 用 和 分 析 都 必 须 借 助 于 客 观 科 学 的研 究 方 法 和 手 段 。衡 量 一 门 学 科 是 否 成 熟 ,
重 庆 大 学学 5卷 第 4期
J U NA FC N Q N NV R IY(oil c neE io )V 11 o42 0 O R LO HO G I G U IE ST Sc i c dt n o.5N . 0 9 aSe i
明概 念 , 释 或 重 新 阐 释 观 念 , 进 新 的 概 念 或 隐 喻 或 理 论 框 架 , 立 一 般 性 阐 引 建
原则 , 以解释 和预测 ( 译 ) 为 和作 品等现 象…。 用 翻 行
收 稿 日期 :0 9— 3—2 20 0 5

施莱尔马赫《翻译的方法论》

施莱尔马赫《翻译的方法论》

施莱尔马赫《翻译的方法论》
施莱尔马赫在《中文翻译的方法论》一书中提出了他对中文翻译的看
法和方法论。

他认为,中文翻译应该是一种艺术,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
因为它需要翻译者对语言和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对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

他还提出了一个翻译过程的模型:“输入-理解-再现”。

在这个模型中,翻译者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再根据目标语言和目标读者的语
言和文化背景来重新表达这个意思。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不仅要考虑语言的表达,还要考虑语言的文化
内涵和语境。

他强调翻译不仅是词汇和语法的转换,更是思想和文化的转换。

施莱尔马赫还提出了一些翻译的具体建议,如注重原文的情感和语境,注重语言的连贯性和时效性,注重文化的本土化等等。

总之,施莱尔马赫提出的翻译方法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转换,需要翻译者具备深入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能力,并在翻译过程中注
重细节和多方面考虑,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翻译研究方法论》评介

《翻译研究方法论》评介

《翻译研究方法论》评介《翻译研究方法论》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著作,全书共有六篇文章,主要围绕翻译理论与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这部著作是由著名的翻译学家李明杰教授主编,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一、内容简介《翻译研究方法论》收集了六篇有关翻译研究方法和理论的文章,明确了翻译研究方法理论的贡献和面临的挑战。

首先介绍了语言学、翻译方法和术语研究方法。

这一章节从语言学角度出发,介绍了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介绍了两种翻译方法:翻译的过程和翻译的产品。

第二章介绍了跨文化研究的概念,以及在翻译研究中如何使用。

第三章介绍了翻译理论的基本假设,以及在翻译研究中对它们的影响。

第四章介绍了翻译研究技术,包括翻译日志、实地访谈和实验研究。

第五章介绍了研究的代表性,包括文本学的研究、翻译的角色以及文化变换的影响。

最后一章是对整本著作的总结,介绍了未来翻译研究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编辑的评价《翻译研究方法论》集中研究翻译理论和研究方法,是时下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本著作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翻译研究方法,从理论、方法、研究范式、数据收集和代表性等多方面出发,分析翻译理论研究及其可能面临的挑战。

编辑采用以教为主,以研究为辅的方法,以深度分析翻译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主线,每篇文章均有全面的介绍和深入的讨论,并使用大量的图表和例子清楚地证明了每个概念的含义和用途。

此外,本书分析了跨文化研究的含义,并从实际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方法。

本书的编辑还讨论了研究的代表性,并以翻译的角色和文化变换的影响为例,提出了一些相关讨论,以此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翻译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

《翻译研究方法论》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对翻译领域的研究者和学者都有极大的帮助,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描写性与规定性翻译研究方法

描写性与规定性翻译研究方法

描写性与规定性翻译研究方法摘要:翻译研究范式经历了有规定走向描写的过程。

本文试从翻译研究从规定走向描写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理论成果分析方面进行论述,分析和总结,反思当前此方面研究的成就也不足,以期对将来的研究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规定性,描述性,翻译研究一,引言在语言学中,描写(descriptive)与规定(prescriptive)是一对相对的理论原则,也是两个相对立的方法论范畴。

传统的翻译研究只注重原则、标准、方法和技巧,是规定性的研究;而现代翻译研究重描写,是指由语言学,文学批评理论,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等所有带主义的词组成的理论。

规定的理论可以看成是传统的理论。

它和传统上的思维习惯一脉相承,虽然有时也参考一些现代的发展,但总的趋势没变。

总的说来,这种理论在翻译研究中主观性强,一般属于保守派。

翻译中规定性的理论也可以说就是“忠实论”,翻译的标准是普遍的,可以应用于任何翻译,这个标准就是“忠实”。

描写翻译研究的任务是发现翻译的规律,包括翻译过程、产品、影响、效果等等,相关的问题有译文读者的接受,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文本、读者、译者、赞助人等与翻译策略和结果的关系等等。

描写重客观、重理性、重分析、重经验,但是它的不足是容易埋没价值问题。

上个世纪50 年代,西方翻译研究的范式发生了转变,由规范转向描述。

(李红满,2002) 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转变。

传统的规范性翻译研究侧重于文本的对照力图探索。

语言转换的规律,评判译文的优劣,进而对翻译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

而描述性翻译研究则突破了由单纯的文本构成的封闭空间,将翻译视为一种文化和历史现象,在目的语社会文化这个大环境中研究翻译,考察翻译与译入语文化的互动关系。

其着重点不在于制定规范,作出价值判断,而在于客观地描述实际发生的翻译现象。

二,由规定转向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发展过程传统的翻译研究大多倾向于规定性,注重翻译标准的设定,研究应当怎么译,强调翻译的忠实性。

翻译学方法论基本概念:范式与模式

翻译学方法论基本概念:范式与模式
264268总结了赖斯模式纽马克模式维尔斯模式休斯模式奚永吉模式黄国文司显柱模式吴新祥李宏安模式冯庆华模式贝尔曼模式王宏印模式许钧模式杨晓荣模式然后按照分析方法的特征将翻译批评模式归纳为基于内部因素的模式基于外部因素的模式以及综合考虑的全局模式将具体模式分为理论型模式科学型模式和实验型模式
2 0 1 5年 第 5期
p h e n o m e n o l o g y ) 范式、 解 构 主义 ( d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s m) 范
“ 学派” “ 理论 ” “ 途径” 等基 本 概念 。 然而 , 人 们 对 于 这些 概 念 的使 用 却并 非 界 限分 明 , 将“ 范式 ” 和“ 模
式 。瑞泽 尔( R i z t e r 1 9 7 5 , 1 9 9 6 ) 区分 了三种不 同的社 会学范式 :社会 事实 ( s o c i a l f a c t s )范式 、社会 定义 ( s o c i a l d e i f n i t i o n ) 范式和社会 行为 ( s o c i a l b e h a v i o r ) 范 式 。周晓虹( 2 0 0 2 ) 主张将宏观一微观 、 自然 主义一 人
现) , e x p o s e ( 暴露) ” 之意, 转为名 词“ P a r a d e i g m a ” 并 引 申出 “ p a t t e r n ” ( 模式) “ e x a m p l e ” ( 范例 ) “ s a m p l e ” ( 样 本) 等涵 义 ( 见w i k i p e d i a ) 。而作 为方 法论 概 念 , “ 范 式 ”最 初 是 由美 国科 学 史 家托 马斯 ・ 库恩 ( T h o m a s K u h n )在 其 《 科 学 革 命 的结 构 》 (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o f S c i e n t fc i R e v o l u t i o n s ) 一 书中提 出( 见K u h n 1 9 6 2 ) 。 库

翻译研究方法-实证研究

翻译研究方法-实证研究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实证研究
自然性研究:指研究者在现实生活和自然情景中对某种现象或过程进行观察,在此过程中研究者没有对该现象或过程做任作干扰,只是对研究对象显现的特征作了记录;(描写性研究)实验研究:是通过“干扰、控制事物的自然秩序”将研究对象的某些个别特征与其他特征区别开来专门研究的过程,实验中须设定和控制实验条件,以便与其他条件下得出的结论进行对比。
DESCRIPTIVE METHOD描写性研究
DESCRIPTIVE METHOD & PRESCRIPTIVE METHOD
规定:定下规则或给出明确指令描述:与批判、评价、理论、规范、规定、情绪化、先验、分析等词相对
规定
描述
应该

包含价值判断
不包含价值判断
理想 信仰 世界观
实在
指导实践
陈述事实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实证研究中,研究者通过观察、勘察等途径获得研究对象自然情景中的研究数据,然后通过归纳、统计和概括提出理论假设;或首先提出理论假设,通过实验等方法获得经验数据,最后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在此过程中“实证”的概念主要体现在验证假设的方法“观察、实验”上。具体说来,翻译实证研究不仅是分析文本、描述翻译现象,更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概括“总结制约译者翻译行为的经验变量和翻译规范,阐释和说明这些变量间内在关系的规律性”,最后建立关于翻译现象、翻译行为的解释性和预测性原理和规则。
具体方式
统计调查研究
实验研究
文献研究
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
问卷法实验法文献法
描述统计法推断统计法
QUANTITY METHO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米巴巴《文化的定位》
• 霍米巴巴的论文集《文化的定位》收录了他一系列重要的论文, 里面提到非常关键的两点,一就是帝国主义者或者民族主义者往 往容易忽视在文化前沿开展政治斗争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二就是 审视文化翻译的问题。
• 该书论述了与文化翻译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包括“矛盾状态”、 “模拟”、“混杂性”、“第三空间”。
第8章 文化翻译
文化翻译:文化翻译即是翻译中要把不同的文化意识译出来,分析译作交流的一般活动。其中霍米· 巴巴(Homi Bahba)的文化翻译理论比较引人注目。
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理论
• 霍米· 巴巴提出的“文化翻译”:不局限于具体的翻译活动,而是指 像理解翻译一样去理解这个世界。他关注的是文化之间的交互作 用和转换。
为在文化翻译进行的过程中,会开辟出一片“间隙性空间”,他将
其称为“第三空间”。
• 霍米巴巴通过文化翻译,给每一种特殊的语言传统和文化文本以 自己的空间。他的文化翻译是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出发,带有鲜明 的政治色彩。 • 因此霍米巴巴的理论也遭到一些理论家的批判。比如马克思主义 家麦哈迈德(Aijaz Ahmad)指出,巴巴所运用的方法大都源自落 后和反动的西方理论,这些理论早已脱离了实际的群众政治斗争。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的作者生安锋也说巴巴的理论过于 理想化。
• 将翻译作为一种隐喻手法 • 语言是思考的翻译 • 写作就是表达的翻译 • 文学就是人生的翻译 • 阅读理解就是对文本的翻译。
• 雅各布森的三种类型的翻译:
• 语内翻译(方言) • 语际翻译(外语) • 符际翻译(小说等电影化)
• 把民族志学看成是一种翻译
民族志学者在记述各地方的文化时,其实他们就是在做翻译,他们 将文化这样抽象的东西写成文字,将其具体化。
习俗、举止等的模仿既带有嘲讽性,也带有威胁性。模拟利用一
种相似的形式潜入殖民者统治力量的矛盾空间,利用其弱点使殖
民力量陷入自我毁灭的险境之中。
混杂性
• 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存在着矛盾状态,不同文化之间必然产生
碰撞和交流,从而出现文化的混杂性。
第三空间
• 多元文化的交流混杂催生出了一片充满新生意义的空间。巴巴认
• 他的文化翻译理论为如何看待文化间的关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 角。 • 世界是一个大的文化系统,不能单一的从某一点出发去看待,而 要从多个视角出发,
矛盾状态
• 在巴巴看来,西方对东方的表述话语体现出一种矛盾性,在殖民
者和被殖民者之间存在一种矛盾的状态,殖民者并不总是处于绝
对强势和权威的的地位,被殖民者也不总是处于弱势的被统治地
位,就是这种矛盾状态才给文化协商和抵制霸权提供了者反抗权威的重要手段。被殖民者对殖民者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