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的政治经济中心地位是如何被重庆取代的
重庆发展历程

重庆发展历程
重庆始建于公元前316年,历经了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重庆市的发展里程碑事件:
公元前316年,秦国首都咸阳迁都到重庆区域,其后重庆成为秦、汉、唐、宋等朝代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庆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1954年,重庆市成立,成为全国四个直辖市之一。
1997年,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岸区成立,为重庆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5年,重庆开展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改造工作,大力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
2010年,重庆获得"国家中心城市"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试点城市的称号。
2012年,重庆市启动了"两江四岸"和"两江新区"的建设,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发展步伐。
2016年,重庆市成功举办了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2020年,重庆成为中国第四个国家中心城市,标志着重庆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以上是重庆市发展的一些重要历程,每个时期的发展都为重庆增添了新的魅力和活力,也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奉节:革故鼎新的变革突围

奉节:革故鼎新的变革突围作者:暂无来源:《农家科技·城乡统筹》 2012年第2期文/本刊记者阮晓芳奉节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城,享有“千年诗城”的美誉。
如今,这个曾让历代诗词名家挥毫写意的历史名城,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华美的蜕变。
城区扩容,已建巴渝新居7500户,旅游综合收入达14.02亿元,为百姓增收开辟一条新路子,民众创业就业热情高涨,无论是留守老人儿童,还是外出务工的青年人,都能享受平等的社会保障。
革故鼎新的科学决策,政令畅通的风清气顺,为奉节的跨越发展与缩差共富聚合了强大的能量。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奉节调研时说:“以谢礼国、李光荣主持工作的奉节是最幸福、最愉快的,发展的条件也是最好的,直辖初期的各种困难因素已逐渐化解,而功能性的、发展性的因素不断集聚,形成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局面。
”随后,市级文明单位检查组对奉节变革经验更是大加赞赏,称奉节经验值得推广。
而这样的评价,在如火如荼的缩差共富路上,给奉节县镀上一层金。
大局:中心城市攻坚之战一直以来,因为地理上的封闭,缩小与外界的差距一直是奉节人的希望与梦想。
黄奇帆在奉节调研时,对奉节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方向引领。
他要求奉节认真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三化”战略,抓好开放、改革、创新三个关键环节,全面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市领导的要求,是奉节人正在努力的方向。
奉节的基本方略是通过打造以“渝陕鄂边区区域性中等城市”为核心的城镇体系和具有奉节特色的产业体系,来引动全县经济社会的整体转型, 全力打造交通枢纽、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和社会事业高地。
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拓展城市空间,夯实发展平台,对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奉节而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地理上的劣势和空间的狭小,一直是奉节城市发展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
老城区想扩容却无处可扩,一个仅有9平方公里的城区里挤了整整17万人。
这样的现实,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
奉节县历史文化简析

奉节县历史文化简析2017-06-03 作者:平地处长江三峡西首的奉节,是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三峡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方古老的土地,远至洪荒的岁月,人类的祖先就开始在这儿繁衍生息,人类的文明史刚刚揭开第一页的时候,我们的先辈也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在奉节县提出以"旅游富县"战略的日子里,认真深入发掘奉节县的历史文化资源,继承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绚丽色彩,并充分让它为一方人民造福,这不仅将对地方经济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
一奉节县属于亚热带地区,地处东经109°31 ″,北纬31°02,一年平均温度在16,5℃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1200毫升,常年日照1639。
1小时,四季分明,很适合各种生物的生存繁衍。
从200多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可以知道,那时候这里森林茂密,水源充足,生活着熊猫、剑齿象等各种动物。
近几十年,考古学家在奉节县的周边地区发现了"巫山人"和"建始人"的化石,说明这一地区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2001年,考古学家又在奉节县的天坑地缝周边地区发现距今10多万年前"奉节人"的化石。
这充分表明,这一地区古人类的活动始终未有中断。
石器时代,奉节县境内,就有老官庙文化遗址、鱼复浦遗址、观武镇遗址、千秋坊遗址、三塘遗址、擂鼓台遗址、关庙沱遗址、新浦遗址等30余处。
前些年,考古工作者在鱼复浦的台地上发现大量石制品、烧石、烧土和动物化石。
让考古工作者十分兴奋的是,在一些排列很整齐的红烧土堆旁,发现一块不同凡响的陶片。
它从陶质、火候等各个方面都显得很原始。
中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俞伟超先生看到很激动,认为它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称它为"三峡第一陶"。
从烧土堆周围密集分布的鱼骨、兽骨、小石器来看,当时的原始人以狩猎、捕鱼为生,过着一种群居的生活,好象吃饭都是集体在一起。
两宋、抗战时期的重庆

第五章两宋时期的重庆一、宋代重庆地区经济的发展■重庆的得名公元583年,巴郡改称渝州(因巴郡境内的嘉陵江古时曾叫渝水而得名)。
公元1102年,宋徽宗改渝州为恭州。
公元1189年,南宋孝宗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封在恭州为恭王的赵惇,因为孝宗让位给他而当上皇帝,他就是宋光宗。
按照皇家制度规定,凡是皇帝继位前受封并居住的地方,都要由州升为府,光宗认为:他受封恭王是一喜庆,由恭王继承皇位又是一喜庆,一共是两重喜庆,所以他下令改恭州为重庆府。
重庆得名至今已有八百余年了。
■农业的发展宋代重庆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梯田的大量修建,这是川东丘陵地区农民战胜自然,对土地开发利用的杰出成就。
人们随山坡的倾斜,把坡土改成阶梯形,层层而上,地边筑埂,积水灌溉,便可种稻,这样就因地制宜地改造了山区,变坡土为稻田了。
例如,合州地区的人们将坡土改造成梯田,等到打雷下雨,积水插秧,因此当地俗称梯田为雷鸣田。
重庆地区处于长江沿岸,气温高,地暖早熟,许多地方已种植早稻和中稻了;不宜种稻的地方,则种小麦和大麦等旱地粮食作物。
边远的南平军一带(今綦江、万盛、南川等地),也因大量汉人的迁入开垦,使这些地方的农业也很快发展起来。
各种蔬菜,如豆、葱、韭菜、冬瓜、茄子、苋菜等,在渝州市场上到处都可以买到。
此外,合州还是荔枝的重要产地。
由于农业的发展,重庆地区的人口增加了。
宋太宗时(976年~997年),重庆地区仅4个军州(渝州、合州、昌州、南平军),只有6万户;到1080年已是11.2万户;到1102年已是13万户,30万人。
今整个重庆市境有12个府、州、监(军),1102年达71万余人,到公元1162年的南宋时,已猛增到110余万人了。
■手工业的进步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
就纺织业而论,向朝廷进贡布匹的地区,在唐代只有渝州,宋代增加了昌州(中心在大足);上贡丝织品地方也由唐代的昌州一州增加到昌州、渝州、南平军三个军州。
茶叶的生产点,唐代时四川虽有八个,但川东一个也没有。
重庆直辖前后行政区划变迁

重庆直辖前后的行政区划变迁浅析【摘要】近20年以来,重庆市行政区划变化甚大,笔者试图梳理重庆直辖前后的行政区划变革,探究不同时期行政区划设置的特点,分析行政区划变革的原因和动力,总结行政区划改革中存在的利弊得失,为今后的行政区划改革提供经验和参考。
重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其直辖经历了一个较漫长的酝酿过程,分析重庆成为直辖市的原因以及重庆直辖以来的行政区划变革,为今后的行政区划调整提供借鉴。
【关键词】行政区划;直辖,重庆市重庆行政区划的变更是四川省乃至全国最重大的政区变迁。
重庆成为直辖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需要。
建国初,重庆是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和中央直辖市,是西南地区的政治中心,经济、文化事业也相应地发展很快。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重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央在1997年作出了重置重庆直辖市的英明决定,重庆的面貌也从此之后焕然一新了。
一、重庆成为直辖市及其行政区划调整(1997—2000)1997年3月,第8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复设重庆直辖市,管辖原四川省的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的所辖区域。
决定撤销万县市及所辖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设立万县区。
决定撤销涪陵市及所辖枳城区、李渡区,设立涪陵区,原涪陵市管辖的南川、丰都、垫江、武隆由重庆市直接管辖。
决定设立万县移民开发区,为重庆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代管除梁平、城口以外的原万县市6县,梁平、城口由重庆市直接管理。
决定撤销黔江地区,设立黔江开发区,代管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重庆直辖市刚成立时,新的行政区划包括13个区,2个开发区,4个县级市,23个县。
2个开发区的设置带有过渡性质,是准地级政区,一旦三峡移民工作完成,2个开发区的行政职能将逐渐弱化,原来的两个地级政区万县市和黔江地区虽然被撤销,但实际上仍管辖原各县,行政体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重庆的发展历程

重庆的发展历程
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作为一个直辖市,它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下面将简要介绍重庆的发展历程。
1949年以前,重庆是中国临时首都,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和解
放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
在这个时期,重庆的工业基础开始建立,成为了当时中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1949年后,重庆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计划经济的时代,重庆发展了一系列重要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包括重庆钢铁厂、重庆化学工业集团等。
此时期是中国军工和航天工业的发源地,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后,重庆成为了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城市之一。
特别是2000年以后,重庆政府提出了旅游和服务业的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三峡旅游、温泉、奢侈品零售等领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同样,重庆的制造业也在继续发展,汽车、电子、化工等行业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此外,重庆还是中国唯一的直辖市之一,政府在城市规划和社会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
重庆的城市建设得到了很大改善,城市面积扩大,基础设施完善,使得市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总而言之,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通过不断的发展和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
从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到服务业
的发展,重庆经历了一个持续发展的历程,展现出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潜力。
奉节旅游业的问题_特点及对策思考

32资源开发旅游业是一项投资省、见效快、成本低、效益高、创汇多、带动作用强的“无烟工业”。
发展旅游是培育一座广义的世界超级市场,促进区域经济繁荣昌盛、绘就跨世纪战略蓝图的在事业。
旅游市场在哪里,旅客就流向哪里,富裕之路就通向哪里。
重庆市奉节县地处国家级风景区长江三峡西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极为广阔,本应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为旅游竞技场上的一匹黑马,成为富县裕民的支柱产业和龙头经济,但从县域经济的全局看,奉节旅游开发尚未真正破题,与毗邻县市相比,发展更显缓慢,位次年年后移,长江旅游画廊上的龙头老大今非昔比,其霸主地位已不复存在。
奉节何以在短短几年间陷入如此尴尬的困境?其出路在哪里?一、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旅游经营在市场机制下的竞争是激烈的,奉节旅游在80年代90年代初曾一度辉煌,特别是白帝城,是名符其实的“长江三峡第一景”,1983年、1988年、1992年分别接待游客12万人次、19万人次、45万人次,这在全国旅游景点中也是屈指可数的。
然而好景不长,10年之后的今天,奉节旅游掉队了,与巫山相比,1997年小三峡共接待海内外旅游客132万人次,是奉节的3倍,创社会综合效益3.5亿元,是奉节的6倍,上缴财政收入6000万元,是奉节的40倍。
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思想认识与实际工作脱节。
从1993年至1997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把旅游业当成该县第三产业的龙头,加强旅游开发的文件年年在发,然而,并没有在全县上下形成大办旅游的氛围,更没有掀起旅游开发的高潮,各景点在旅游主管部门率领下孤军奋战,小打小闹。
因此,“把旅游业当成第三产业的龙头”依然写在纸上,而未能落实在行动上。
(二)旅游开发组织形同虚设,开发视野狭窄。
历届旅游开发管委会尽管是由县委书记担任主任,但管委会的所有成员几乎全属兼职,各成员均另有重任在身,只有“偷闲”时才能想到旅游开发这件事,想办点事情,又力不从心,畏难一阵之后,又回到“本职”工作上去了。
浅议城市变迁中的城市地位再造——以万州为例

经济中心在夔州。作为川东的交通要道 ,夔州的政 治、军事和经济地位十分显要 。从唐朝开始统治者 在夔州设关榷税 , 自唐宋始夔州就成了川东 的经济 中 t。【( 而 当 时万 县 还 只 是 夔 州府 的一 个 县 ,其 , L 】 政治和经济地位都不能和夔州相提并论。到 了清朝 中后期 ,由于夔关滥收关税 ,许多货物为逃避重税
收 稿 日期 : 2 0— 9 1 0 7 0— 3
作者简介:胡 攀 ( 94 ) ,重庆人 ,助理研 究员,主要研 究重庆近现代 史。 17一 ,女
维普资讯
胡
攀 :浅 议 城 市 变 迁 中 的 城 市 地 位 再 造
往川北的货物多在万县转运 ,山利川等地走陆路入 川也必须经过此地 ,到了宋朝 ,其商业之繁盛仅次
其间对万州城市地位的变迁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是什么目前万州如何发挥第二大城市及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在三峡库区中的地位等本文拟对此加以探万州城市发展及地位变迁一形成和发展阶段地理位置和长江水运的繁荣使万州城市得到快速发展万县即今万州古为巴国地出于军事需要汉朝始设朐忍县就在今云阳县西境长江北岸
维普资讯
提 出提升万州城 市地位 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万州 ;城市变迁;城市地位 中图分类号:T 94 U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0— 15( 08 1 0 1— 5 09 8 2 0 )0— 0 0 3 3
城市地位是城市在社会 生产 力发展 中所起作用 的体现,是政治、经济 、文化及行政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的结果,同时它与能量流、物 资流和客流 的流动状况有紧密的关系。 万州 自古 以来有 “ 万商之城 ”的誉称 ,其城市迄今 已有 10 90余年 的历史 ,从一个长江边的县城 ,逐步 发展为川东 的经济中 , t,至抗战 时期一跃成为 四川的三 大城市之一 ,与重庆 、成都并称 “ l 成渝万 ” ,在解放 后 因各种原 因其在西南地 区经济格局 中的地位大为降低 ,直至重庆直辖后 ,升为重庆市域 内第二大城 市, 区域性中心城市。其 间对万州城市地位 的变迁产 生较大 影响的因素是什么 ,目前万州如何发挥第二大城市 及 区域性中心城 市的作用 ,进一步提升在三峡库 区中的地位等 ,本文拟对此加 以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奉节的政治经济中心地位是如何被重庆取代的
奉节,是中国最早建制城市之一。
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奉节逐渐从一个区域中心城市上升为国家级中心城市之一,成为川东2000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隋唐以前,包括奉节在内的中国绝大多数城市以军事政治职能为主。
政府虽在城市设有市官征收商税,但商税的数目都缺乏记载。
不过唐代李益一首《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证明当时奉节夔州的商贸在全国就已经很有名气了,熙熙攘攘来往奉节的瞿塘贾(即夔商),忙得连家人都无法照顾到。
而奉节“弄潮儿”更是成为中国人的一个习语,喻指敢于创新,勇立潮头,不断进取之精神!
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各主要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加强。
城市建设逐渐打破传统的坊里制度,出现临街设店的景象。
这一时期许多原先以军事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逐步演变为政治、经济职能并重的城市。
原有的商品性农业有了大的发展,经济作物的种类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特别茶叶在唐代已成为主要的农业商品加以生产,宋代则进一步成为宋王朝专卖的主要商品,作为当时中国主要中心城市之一的奉节夔州,茶叶、盐业、酒业等国家专营主业得到空前繁荣发展。
而当时的重庆还仅仅只是奉节辖区内最偏远荒凉之
地,陆游称渝州(今重庆)为“峡路天下最穷处”。
随着货物中转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在水路交通要道上,开始出现一批商业中心城市。
如在大运河沿岸,临安(杭州)、大都(北京)等政治中心逐渐繁荣发展成为全国的重要商业城市,长江沿岸则以鄂州尤盛,其商业影响范围东及海,西至于川,南抵珠江,北达淮水,“盖川、广、襄、淮、浙贸迁之会”,“市邑雄富,列市繁错”。
这一时期,长江交通大通道上的奉节,凭借本身的政治军事地位,加之控遏西南至富庶的长江中下游的商品流通,“扼荆楚上游,握川江水路之咽喉,
是川东的交通孔道,
吴蜀百货由此中转”。
唐、宋、元、明、清历朝统治者均在奉节夔州设关榷税。
奉节因此也从军事政治中心逐渐演变为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和最繁荣的城市。
奉节这种经济地位一直持续到近代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在中国强行开埠之前。
元朝蒙古人统治中国之后,对汉人实行限制隔离的削弱政策。
对作为汉民族曾经主要军事重镇的奉节,更是不例外。
蒙古人在西南地区开始设置四川大行省,奉节的政治地位开始衰落,辖区被强行拆分,缩小到今天四川、湖北、重庆边界的达州、恩施、万县3个地区。
而之前原一直隶属于奉节管辖的重庆却趁机崛起,升格为重庆路,与奉节夔州路在今天的忠县域内划界而治。
但此时的重庆繁荣仍无法和奉节相
提并论。
奉节毕竟是老牌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而且地理上仍是长江中下游与西南诸省商贸来往的唯一关口,依然还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经济中心。
明末清初虽然四川境内战乱匪患不断,人口凋敝,但清朝随着移民大量入川,四川经济逐渐恢复。
雍正《四川通志》记载:康熙五年(1666年)十月二十七日四川巡抚张德地题本称:“夔郡实系吴楚上游,明季于斯设税。
自叛逆盘踞,夔路梗塞,是税淹废。
兹寇平时宁,舟楫稍通,仍宜于此设税,俾一府佐经理征收。
自是裕如,较之僻处便可以一倍十”。
于是经北京部议后,康熙下旨复设夔关,“夔州府榷关,设自康熙六年”。
至此,奉节夔关重新成为全国第一大商税常关,对过往的商船收缴商税,成为四川全省最大的财政支柱。
直到近代鸦片战争前,奉节夔关作为全国第一大海关,其通关厘税一直是四川第一大税收来源。
“货之出荆襄,达吴粤,与夫诸货之入蜀者,
无不道经三峡,
途出夔门”,”川之货“在报关纳税同时,其中一部分货品将”滞留于夔州,再分销川东各地”。
奉节夔府遂成为”川东一大都会,雄踞川东经济中心之位“。
夔关由夔州知府兼管,“岁除解足定额,每及军督等公费外,盈余即为知府公费。
此项盈余,恒在二十万两以外”,由此“四川之官职以夔州知府为肥缺”。
历经2000多年繁华的奉节,真正没落根源,是近代西方列强入侵中华之后的一些列不平等通商条约。
西方强行要求中国开埠在当时是一种国家耻辱,清政府通过谈判让出开埠的地方,都是“荒郊僻野之地”,经济不发达“地势犬牙”的小码头。
奉节当时作为长江上游最大,也是历史最悠久最繁华的城市,不可能让给列强开埠。
1877年,宜昌据《中英烟台条约》正式开埠通商,而且规定在宜昌缴税“不分华洋商人均可清领”。
因其所收税厘远较夔关所收之税为轻,商人趋之若鹜,凭宜昌缴税清单,夔关就只能验票放行,至此,奉节2000多年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地位,开始受到空前威胁,“夔关应征之额税日减一日”,奉节原来重要的商贸通关地位日益下降。
但真正给奉节经济中心地位带来毁灭性打击的是重庆
开埠。
1890年3月中英签订《新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其第一款规定:“重庆即准作为通商口岸,与各通商口岸无异。
英商自宜昌至重庆往来运货,或雇佣华船,或自备华式之船,均听其便”。
1891年3月重庆海关首任税务司好博逊以朝天门附近的“糖帮公所”为关址,在重庆正式建立了海关,标志着重庆正式开埠。
其他国家也根据不平等条约中有关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取得了在重庆通商的特权。
从此“川东各地之货亦均上溯重庆出口,进口货亦从重庆
散向川东各地”。
奉节夔关税收因而锐减,所征盈余“皆所余无几,
或竟敷衍解额矣”。
而原本蜷缩在长江嘉陵江交汇处,地势陡峭仅有1平方公里左右的小重庆,却成为暴发户,逐渐开始取代奉节夔州的繁荣。
100多年来更是借助风云跌宕的近代中国局势,登上历史舞台,并慢慢演变成为四川乃至西南的政治经济中心。
奉节至此丧失其西南门户地位,走向彻底的衰败。
奉节物流中心地位的丧失,导致其各方面事业在近代100多年中急剧堕落。
1909年詹天佑主持开工四川盆地首条交通大动脉--川汉铁路夔宜段(奉节--宜昌),因地方势力争夺路权,被革命党人利用,爆发所谓四川保路运动(又叫铁路风潮)而夭折。
民国时期,虽政府重新规划夔成铁路(奉节--成都),也因不断的国内战争而搁浅。
奉节无奈的错过了最后翻身的机会!
1902年《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英国强迫增开万县为通商口岸,将万县划归重庆海关管辖。
但因“经费浩大、手续繁难、非一时所能猝办”,加之“民情惶恐,万不可行”,故并未开关。
民国初期四川军阀混战,各自争夺地盘划地而治,
军阀杨森进占万县,开始经营改造这个小县城,由此万县这个从诞生开始就一直隶属奉节管辖的小县城,也开始发迹。
1925年7月,北洋政府批准万县对外辟为商埠。
1926年3月,唐式遵被任命为万县商埠督办,但直到1928年4月才得以正式开埠。
同年,杨森以奉节“多匪乱”,自行把行署从奉节迁往万县,私自设立万县"市"。
不过仅几个月后,就被四川另一实力派军阀刘湘击溃,赶出下川东地区,并废除万县"市"。
民国24年(1935年)2月,四川省政府在重庆成立,7月迁往成都,刘湘就任省主席,并训令戍区各县“将往昔代管之一切政务,完全归还省政府”。
从而结束四川各派军阀近20年的划区割据,全省行政得到统一,共设成渝2市、19行政督察区、166县、3局,其中于万县设立第9行政督察区正式取代奉节。
但仅隔2年,抗战爆发,国民政府内迁重庆,全国进入战时体制。
大批陆军、海军、炮团、医院、兵站等陆续齐集奉节,先后成立巴万要塞区指挥部、夔巫师管区、长江上游江防区、第六战区警备司令部,连渝万要塞区指挥部也设在奉节...宜昌陷落之后,历代本为川东军事中心的奉节,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再次站起来成为中流砥柱,奇迹般的把日军挡在三峡之外,为中日持久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头功!
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旋即国共内战爆发。
1949年12
月奉节解放,1950年1月四川省原第9行政督察区更名为万县专区,奉节由此沦为万县地区下属县。
其后更受三峡工程恶劣影响,逐渐退化为国家级贫困县。
1997年被并入重庆直辖市,从此成为一个没有希望的边缘化库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