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根式的乘除(第1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16.2二次根式的乘除(1)教学设计

16.2二次根式的乘除(1)教学设计

二次根式乘除( 1)教课方案课型:新授学习目标:掌握二次根式的乘法法例,并能进行化简或计算。

教课重难点:能用二次根式的乘法法例解决简单的计算。

重难点打破方法:类比法、小组合作教课准备:微课()直尺()圆规()课件()教课过程:教学集备共案(个案用红笔)师生活动环节一、学 1. 化简:1、展错纠错前准(1) 4 9 (2) 9 4 2. 针对解说备:(3)9 4(4)5242二、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6--7 页,并划出你以为重要的内容。

1、小组合作研究沟通究活 1. 计算:2、小组报告动 4 9 =________ 4 9 =________。

3、商讨新知(一)100 × 36 =_____,100×36 =_______。

4、小组总结方法独立 2.经过计算,你发现:5、小组派代表登台报告思4 9 _______ 4 9 6、教师总结概括考·解100 ×36 _____ 100×36 (填“ >,<,=”)得出结论决问3.由此获得:二次根式乘法法例:题a ·b = (a 0,b 0)例1 计算(1)5×7 ( 2)5· 3a ·1 b 34.用“ >、 <或=”填空.16×25 16× 25100 36 ________ 100 ×36由此获得:积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ab = a·b(a 0, b 0)例2计算(1) 16×9 (2) 3 9x2y2( 1) 1 8 () 2 22 24 9 ( 3)2 4a b注意:1. 被开方数都是数;2.无特别说明,全部字母均表示正数。

(二)例 3 计算:师(1) 6×( - 15 )(2) 3 1×12生3交流合(3)2 3 ×(- 27)(4)2x 21 xy 作探究例4化简(1)25 36(2)225 1、师生研究2、小组总结3、学生登台解说4、教师概括5.总结方法自1. 判断以下各式能否正确,不正确的请予以更正:我(1) (-4) ×(-9) = - 4 ×-9()测试(2) 2× 2=2 2 ( )(3) 9a =3a ( )2.填空:(1)121 =;196 =;(2) 2× 3=24×6=(3)18×8 =(4)2 12a2b2=。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6.2《二次根式的乘除》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6.2《二次根式的乘除》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a.掌握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sqrt{a} \times \sqrt{b} = \sqrt{ab}$($a \geq 0$,$b \geq 0$)
b.掌握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frac{\sqrt{a}}{\sqrt{b}} = \sqrt{\frac{a}{b}}$($a \geq 0$,$b > 0$)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们探讨了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乘除法则和应用这些法则解决实际问题时,普遍存在一些挑战。首先,学生们在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转换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他们能够理解乘法法则和除法法则的概念,但在将法则应用到具体题目中时,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
例如,在计算$\sqrt{12} \times \sqrt{18}$时,部分学生未能首先将根式化简,而是直接相乘,导致计算错误。这让我意识到,在讲解乘除法则时,需要更加强调化简的步骤,让学生形成自动化的解题流程。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二次根式乘除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二次根式乘除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d.了解二次根式乘除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涵盖以下例题与练习:
1.计算下列二次根式的乘积:
$\sqrt{3} \times \sqrt{5}$,$2\sqrt{6} \times 3\sqrt{2}$,$5\sqrt{2} \times \sqrt{18}$

初中数学_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九章《二次根式》第三节《二次根式乘除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九章《二次根式》第三节《二次根式乘除法》第1课时学情分析一、思想状况分析八年级10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明确、学习积极性高,能主动地学习,部分同学有上进心,但主动性不够,需要老师的引导。

八年级10班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不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业,甚至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大部分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他们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不知所措。

二、学习状况分析八年级是一个产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更是一个危险的时期,也是一个爬坡的时期,是一个分水岭。

第一类: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和很浓厚的兴趣.学生成绩稳定.第二类:基础差,但热情高,方法不当第三类: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因各种原因成绩(如懒、上课纪律差易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不想上学的思想作怪等)就是提不上来。

第四类:基础差,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尽量跟住老师.这些孩子的家长当然也在督促。

第五类:跟不上正常的进度.另外,大部分学生有学习目标,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高,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学习自主性不太强,基础较薄弱,通过小学的精心培养,学生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语言文明,思想健康,积极、认真、扎实。

但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信心,在自动放弃学习。

三、今后措施1、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础知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加强规范语言训练,提高答题得分率。

2、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相应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引领学生进入阅读世界、注重文献史料的积累借鉴,引导学生系统、牢固地掌握各课的知识考点,并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案例——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第1课时)

教学案例——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第1课时)

教学案例——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第1课时)【教学背景】1教学内容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章。

2学情与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和二次根式的化简,通过本节学习应使学生掌握根式的乘法运算法则和化简二次根式的常用方法.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代数式及其运算的知识结构,并为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

探究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教材从具体例子出发,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地归纳给出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通过“探究”栏目,引导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从具体数字的运算中发现规律,进而得出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探究”栏目中的两个问题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然后是让学生对发现的规律进行类比,得出乘法法则的具体内容。

将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反过来,就得到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利用这条性质可以对二次根式进行化简.通过学习,应该使学生对化简二次根式的基本要求有所认识,即在化简时,一般先将被开方数进行因数分解或因式分解,然后再将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3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目标:知识技能:3.1掌握二次根式乘法法则,能熟练地应用它进行二次根式乘法运算。

3.2会逆用二次根式乘法法则,熟练地将二次根式化简。

数学思考:体验二次根式乘除法法则的应用过程,培养逆向思维。

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归纳的方法以及类比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

师生行为:老师点评(纠正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设计意图:设情境,鼓励学生观察,猜想,归纳,总结,使学生明确该部分的计算规则为本节课要讲授的知识奠定基础。

1.2参考上面的结果,用“&gt;、&lt;或=”填空。

师生行为:让3、4个同学总结规律。

老师点评:①被开方数都是正数;②两个二次根式的乘等于一个二次根式,并且把这两个二次根式中的数相乘,作为等号另一边二次根式中的被开方数。

3.2二次根式的乘除(1)

3.2二次根式的乘除(1)

课题:二次根式的乘除(1)教者: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掌握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b a ab ∙=(0,0)a b ≥≥;.(2)使学生能运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熟练解题。

(3)使学生能掌握并能运用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b a ab ∙==b a ab ∙=(0,0)a b ≥≥并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重点: 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及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教学难点: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及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过程:一、探索活动: 1.计算:(1)425⨯=_______________ 425⨯=_______________ (2)169⨯=_______________ 169⨯=_______________(3)2)32(×2)53(=_______________22)53()32(⨯=_________ 2.请同学们观察以上式子及其运算结果,看看其中有什么规律?学生分小组讨论。

你还能举一些类似的式子吗?(至少举出三例)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由上述各式,我们可以推测出:b a ab ∙=________b a ab ∙=(0,0)a b ≥≥ 4.概括:一般地,两个二次根式相乘,实际上就是把被开方数相乘,而根号不变. 5.由以上公式逆向运用可得: b a ab ∙=(0,0)a b ≥≥文字语言叙述: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三、例题教学例1、计算: (1)322⋅ (2)4831⋅ (3)814⨯练习(注意书写步骤)(1)9416⨯(2) 29223⋅ 例2、化简:(1)24, (2)3a )0(82≥⋅a a a (3)324y x (x ≥0,y ≥0)小结:如何化简二次根式?(关键:将被开方数因式分解或因数分解,使出现“完全平方数”或“偶次方因式”)四、当堂练习:1.化简72的结果是 ( ) A. 36 B. 26 C. 62 D. 562.下列等式中,正确的是 ( )A 、x x =931B 、x x 552=C 、15)35(2=D 、m m 55= 3.计算:(注意书写各式) (1)515⨯ (2)6622⨯(3) )18(243x x ⨯ (x ≥0) (4)3858327⨯⨯4.化简:(注意书写各式)(1)2000 (2)5438c b a (a ≥0 0b ≥ 0c ≥) (3) 224y x x + (0x ≥)五、课堂小结从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六、布置作业习题3.2 第一、二题。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6.2二次根式的乘除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6.2二次根式的乘除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1.布置具有梯度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如:“请完成以下作业:1.计算2√3 × 3√2;2.计算4√5 ÷ 2√5;3.利用二次根式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并及时给予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明天我们将进行作业讲评。”
五、案例亮点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运算规律,如:“如何将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加减法?”等。
2.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提问:“二次根式的乘除法与实数的乘除法有什么异同?”等,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针对这一知识点,我设计了一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与思考的优秀教学案例。首先,我会通过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二次根式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探索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主体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探索过程中,我会适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理解并掌握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方论,让学生分享各自对二次根式乘除法的理解和运算方法。如:“你们认为二次根式乘除法应该如何运算?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和总结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运算规律。如:“通过讨论,我们发现二次根式乘除法可以转化为加减法,只需要将根号内的数相乘(或相除)即可。”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运算规律。如:“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二次根式的乘法可以理解为将根号内的数相乘,除法可以理解为将根号内的数相除。”

16.2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教案)

16.2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掌握二次根式乘法的运算法则,特别是\( \sqrt{a} \times \sqrt{b} = \sqrt{ab} \)的形式,以及如何将其他形式的二次根式乘法转化为这一形式;
b.理解并应用二次根式除法的运算法则,特别是\( \frac{\sqrt{a}}{\sqrt{b}} = \sqrt{\frac{a}{b}} \)和\( \frac{\sqrt{a}}{b} = \frac{\sqrt{a}}{\sqrt{b^2}} \)的形式,以及如何处理分母中含有二次根式的情况;
(3)\( \sqrt{a^2} \times \sqrt{b^2} = |a||b| \)(a、b为任意实数)
2.掌握二次根式除法的运算法则,能够正确计算以下形式的除法:
(1)\( \frac{\sqrt{a}}{\sqrt{b}} = \sqrt{\frac{a}{b}} \)(a≥0,b>0)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并运用二次根式乘除法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通过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让学生从具体的二次根式乘除运算中抽象出一般性规律,形成数学认知结构;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共同探索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运算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二次根式乘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二次根式乘除法的基本原理,如使用尺子和直角三角形模型来计算对角线长度。

二次根式的乘除教案

二次根式的乘除教案

二次根式的乘除教案《二次根式的乘除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学习目标:1、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2、会对二次根式进行适当化简;学习重点:理解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学习难点: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和性质进行计算和化简.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在前面的数学课里我们认识了什么是二次根式和二次根式的一些性质,那么该怎样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呢?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

二、展示目标,自主学习:自学指导认真阅读课本第6页——7页内容,完成下列任务:1、先自主完成6页“探究”,再和同伴交流,你们得到的结论是:。

尝试用文字语言表述这个法则。

2、认真看例1、例2和例3的每一步计算和化简,有疑问随即和同伴交流或向老师请教;3、仿照例题格式完成7页练习并和同伴互相找毛病。

(10分钟)三、检测反馈1、师生共同解决“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2、找同学演板7页练习1、2、3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1)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是什么?请写在下面。

(2)在进行二次根式的乘法计算和化简时你有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请告诉大家。

五、布置作业:1、正式作业:课本第10页习题16.2第1题;第3题的(1)、(2)小题2、课外延伸计算和化简(1)(2)3(3)(4)(5)(6)(7)(8)(9)(四川省凉山州)阅读材料,解答下列问题.例:当时,如则,故此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当时,,故此时的绝对值是零当时,如则,故此时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综合起来一个数的绝对值要分三种情况,即:这种分析方法渗透了数学的分类讨论思想.问:(1)请仿照例中的分类讨论的方法,分析二次根式的各种展开的情况.(2)猜想与的大小关系.二次根式的乘除教案这篇文章共2104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次根式的乘除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a ·b =ab (a ≥0,b ≥0),反之ab =a b (a ≥0,b ≥0)及其运用. 教学目标
a b ab a ≥0,b ≥0)ab a b (a ≥0,b ≥0),并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
a b ab (a ≥0,b ≥0)并运用它进行计算;•ab a b (a ≥0,b ≥0)并运用它进行解题和化简. 教学重难点关键
a b ab a ≥0,b ≥0)ab a b a ≥0,b ≥0)及它们的运用.
a b ab a ≥0,b ≥0).
关键:要讲清ab (a<0,b<0)=a b ,如(2)(3)-⨯-=(2)(3)--⨯--或(2)(3)-⨯-23⨯23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1.填空
(14949⨯=______;
(21625=_______1625⨯.
(31003610036⨯.
参考上面的结果,用“>、<或=”填空. 4×9_____49⨯,16×25_____1625⨯,100×3610036⨯ 2.利用计算器计算填空 (1236,(22510 (35630(44520,
(5)7×10______70. 老师点评(纠正学生练习中的错误)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让3、4个同学上台总结规律. 老师点评:(1)被开方数都是正数; (2)两个二次根式的乘除等于一个二次根式,•并且把这两个二次根式中的数相乘,作为等号另一边二次根式中的被开方数. 一般地,对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为
a ·
b =ab .(a ≥0,b ≥0)
反过来: ab =a ·b (a ≥0,b ≥0)
例1.计算
(1)5×7 (2)1
3×9 (3)9×27
(4)12×6 分析:直接利用a ·b =ab (a ≥0,b ≥0)计算即可.
解:(1)5×7=35
(2)1
3×9=1
93⨯=3
(3)9×27=292793⨯=⨯=93
(4)12×6=1
62⨯=3
例2 化简
(1)916⨯ (2)1681⨯ (3)81100⨯
(4)229x y (5)54
分析:利用ab =a ·b (a ≥0,b ≥0)直接化简即可.
解:(1)916⨯=9×16=3×4=12
(2)1681⨯=16×81=4×9=36
(3)81100⨯=81×100=9×10=90
(4229x y 2322x y 232x 2y
(5)54=96
⨯=23×6=36三、巩固练习
(1)计算(学生练习,老师点评)
①16×8②36×210③5a·1
5 ay
(2) 化简: 20; 18; 24; 54; 22
12a b 教材P11练习全部
四、应用拓展
例3.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予以改正:(1)(4)(9)49
-⨯-=-⨯-
(2)
12
4
25
×25=4×
12
25
×25=4
12
25
25123
解:(1)不正确.
(4)(9)
-⨯-49
⨯49×3=6 (2)不正确.
12 4 2525
112
25
25=
112
25
25
⨯112167
⨯=7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1a b=ab=(a≥0,b≥0)ab a b(a≥0,b
≥0)及其运用.
六、布置作业
1.课本P15 1,4,5,6.(1)(2).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3.课后作业:《同步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